西南交通大学古代汉语期末复习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08 15:17: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2013古代汉语(下)复习2013-05-13

A、文 选

(一)墨子

1.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尚贤,尚同等。

2.重要注本:相传《墨子》一书由墨翟门徒根据他遗教编撰而成,现存五十三篇。清末孙诒譲著《墨子閒诂》最为详实,孙诒让还有《周礼正义》。 3.重点知识:

(1)译句:情不知其不義也, 故書其言以遺後世;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2)偏义复词:并列复音词以一个语素的原来意义作为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课文中的“园圃”就是,常见的还有,如“得失、利害、作息、祸福、饮食、车马、缓急、成败”等。 (二)老子

1.做注:魏时王弼《老子注》,后人假托题作“汉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今人马叙伦的《老子校诂》,高亨的《老子正诂》。 (三)庄子

1.注本:古人给《庄子》做注的有晋代的司马彪、孟氏、崔譔、向秀、郭象五家,现存的只有郭注本十卷。唐代有成玄英为郭象做疏。清代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和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今人刘武的《庄子集释内篇补正》对王先谦的集释有不少纠正补充。 2.重点知识,译句: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我決起而飛 ;彼且惡乎待哉;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宁其死为留骨而骨乎?宁其生而曳于塗中乎?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四)荀子

1、注本:唐代杨倞注《荀子》,现在通行的注本是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今人梁启雄《荀子简释》。 2、重点知识,译句:(1)靖供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2)是故無冥冥

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3肉腐出蟲,魚枯生蠹;(4)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5)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6)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7)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供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五)《吕氏春秋》

1.简介:相传由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食客们共同撰写。

2.注本:东汉高诱的注,现在通行的是清代毕沅的校刻本,近人许维遹的《吕氏春秋集释》。 (六)韩非子

1.主张:反对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2.注本:《韩非子》现存五十五篇,通行的注本是清代人王先慎的《韩非子集释》,梁启雄的《韩非子浅解》。 (七)《诗经》

1.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包含周南、召南、邶、鄘、韩、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等十五部分,合称为十五国风(简称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

(2)雅分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则全是贵族作品,其中有叙事诗,有祭祀诗。

(3)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多半是西周、鲁国和宋国最高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也是贵族作品。

2.注家注本:传诗者共四家,即齐(辕固)、鲁(申培)、韩(韩婴)、毛(毛亨)。其中,齐、鲁、韩三家是今文;毛诗是古文。现在的《诗经》就是毛亨所传的。通行的注本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集传》(宋朱熹著),《诗毛氏传疏》(清陈奂著),《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 (八)《楚辞》

1.简介:楚辞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代人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以后又称“骚体”。除屈原外,宋玉、唐勒、

景差等人也是当时有名的楚辞作家。汉代的淮南小山、枚乘、王逸等也作了一些模仿楚辞形式的作品。

2.注本: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模仿楚辞形式的作品合编成集,题为《楚辞》。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现在较好的注本有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宋朱熹《楚辞集注》、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课文复习其他要求

1, 要求背诵:1、《诗经》四篇:《关雎》《静女》《氓》《七月》;2《劝学》;3、《离骚》; 4、《别赋》 2,《五蠹》和《诗经》四篇要求全文翻译。

B、古汉语通论 (一)《诗经》的用韵

1.简介

《诗经》三百零五篇只有七篇没有韵。韵例、韵部都是韵的问题,不是韵母的问题。 2.韵例

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即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第一,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诗经》中有不少的诗句以代词或语气词收尾,韵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前面,可以看做句中韵或变相的句尾韵。

第二,从韵数来看,可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第三,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可分为三类。 (1)句句押韵。 (2)隔句押韵。

(3)交韵。即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3.韵部

韵部就是押韵字的归类,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古代押韵现在也押韵:二是古代押韵现在不押韵了:三是古代不押韵现在反而押韵。

4、 系联法

研究古音的一种基本方法。顾炎武等人发现在《诗经》不同句子里,通过《诗经》中不同的诗或诗句中有同一个字押韵,联系其它的押韵字,这样互相联系,越联越多,就归纳为一个相当大的韵部。再从《广韵》出发,该分的分,该合的合,逐步建立了《诗经》的韵部系统。

5、同声必同部:在归纳《诗经》韵部时,根据形声字声符表音的规律,段玉裁在《六书韵均表》中提出,上古时期凡是同一个声符的字,古代都同为一个韵部。这样就解决了《诗经》《楚辞》没有用作韵脚字的归部问题。

6、清代人的古音分部 顾炎武《音学五书》分10部 江永《古韵标准》分13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分17部 江有诰《诗经韵读》21部

王念孙《诗句群经楚辞韵谱》分22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18部 章炳麟《成均图》分23部 戴震《声类表》分九类25部。 黄侃《声韵略说》分28部

7、王力教材综合各家意见,把先秦古韵分为三十部。 阴 入 阳 1.之部 2.职部 3.蒸部 4.幽部 5.觉部 6.冬部 7.宵部 8.药部

9.侯部 10.屋部 11.东部 12.鱼部 13.铎部 14.阳部 15.支部 16.锡部 17.耕部

18.脂部 19.质部 20.真部 21.微部 22.物部 23.文部 24.歌部 25.月部 26.元部 27.缉部 28.侵部 29.叶部 30.谈部

《诗经》的押韵,除冬部归侵部外,情况基本与以上相同。也有不合韵的地方。合韵就是邻近的韵互相通押。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二是韵母近似通押。古韵三十部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不但适用于《诗经》,而且适用于同时代的其它诗歌韵文。先秦的文献,不但诗歌押韵,连散文也有押韵的。《周易》大部分押韵,《老子》差不多全部押韵,其它各书也常常有用韵的地方。 术语:合韵 6.叶音说

语音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吟起来就不和谐了。当时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于是认为某字该读某音,这就是所谓的叶韵,或称叶句。这种临时改读,忽视了语音的历史发展观,以宋代朱熹为代表。 (二)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2.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 3.简介

(1)三十六字母:依照传统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幫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牀審禅,影晓匣喻,来日。

(2)拿三十六字母来比较,上古声母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现将这三十二个声母按旧时的分类列表如下: 牙音 见 溪 群 疑

舌音 端(知) 透(徹) 定(澄) 泥(娘) 余(喻四) 章(照三)昌(穿三)船(牀 三) 书(審 三) 禅

唇音 幫(非) 滂(敷) 并(奉)明(微)

齿音 精 清 从 心 邪 庄(照二)初(穿二)崇( 二) 山( 二) 喉音 影 晓 匣(喻三) 半舌 来 半齿 日

涉及术语:

古无轻唇音:段玉裁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提出“古无轻唇音”,意思是与中古36字母相比较,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他们并入相应的重唇音帮滂并明。 古无舌上音;段玉裁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提出“古无舌上音”,意思是与中古36字母相比较,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娘”,他们并入相应的舌头音“端透定泥”。

4、 连绵词(连绵字)

在上古汉语的双音词中,除了叠音词,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如“参差”,古人称为“连绵词”。还有其它连绵词不属双声叠韵的,如“滂沱”,“浩荡”,但属于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占绝大多数。 5、几个术语: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音娘日二纽归泥、同声必同部、系联法、叶音说(注意:是什么时代、什么人提出,什么意思)

(二)古书的注解(上)

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义礼》《礼记》《论语》等书都做过注解。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来,又不是那么好理解了,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如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以识别。 1.《十三经注疏》

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必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芮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芮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芮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爽疏。 (注意时代) 2.《经典释文》

作者唐代陆德明,简称《释文》,选择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括《老子》《庄子》,因为《老子》《庄子》在唐代也被称为经)所作的注释(以注释为主,也有少数义训),成为我国早期别具风格的注音(兼释义)总集之一。先秦古籍的注音,多据《经典释文》。这本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的一部完整的专著,宋以后,人们才把它的注释移到每本书的相应的正文之下。 3、集解

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释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释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例如何晏注《论语》,就是集解。 4、 注解的分类 第一,释词 第二,串讲

第三,释词并串讲,这是头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第四,通释全章大意。“章指”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 5、常见的注解术语解释(要求能解释)

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注意:“读为”“读曰”“读若”“读如”的分别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三)古书的注解(下)

1.《史记》三家注

唐代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裴骃的《集解》。 2.简介

(1)有些古书的注解,除了注明出典之外,并能分段落,诠释大意,从而帮助读者分析鉴赏作品。另外一类古书的注解,往往侧重在阐明哲学思想上。关于注音,也有新的发展,早期的注解一般是用直音法或“读若”“读为”等术语注音,后来反切逐渐被注释家用来注音了。

(2)注音术语“如字”:古书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个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他本来的读音读。

(3)音义术语“四声别义”:古书上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有时声调不同,不仅是词义上而且是词性上的转变,这种情况称为“四声别义”。利用四声来区别词义和词性,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3、教材所举的重要注本

朱熹著《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陈奂的《毛诗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解》。

4,专用校勘术语 衍文;脱文

重要校勘著作: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文》,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

(四)近体诗的平仄

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一)术语 1、失粘 2、失对 3、拗救

(二)近体诗的特点;为什么说“一三(五)不论不是绝对的”? (三)能准确写出一首诗的格律,说出失粘和拗救的地方。

C、补充的注家与著作

一、补充语言文字学著作与作者

汉扬雄《方言》 汉刘熙《释名》 隋陆法言《切韵》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 元戴侗《六书故》 汉高诱《战国策注》 宋裴松之《三国志注》

清顾炎武《音学五书》 清王引之 《经传释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晋郭璞《方言注》《尔雅注》 三国韦昭《国语》 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宋鲍彪《战国策注》 元戴侗《六书故》

唐李善《文选注》 唐颜师古《汉书注》 唐李贤《后汉书注》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清孙星衍《古文尚书疏证》

宋陈彭年《广韵》 宋丁度《集韵》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

阮元《经籍纂诂》 清章太炎《文始》《新方言》 二、补充重要文献学著作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三、补充术语

1、右文 2、六书定义及例字 3、许慎和540部 4、反切 5、平水韵 6、同用 7、独用 8、赋的分类 9、省形字、省声字和亦声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wp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