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测量原理与应用实习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22 01: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淮 海 工 学 院 实 题 学 专 班 姓 学 习 报 告 书

目: GPS测量原理与应用实习 院: 测绘工程学院 业: 测绘工程 级: D测绘131 名: 戴峻 号: 2013132911

2015年 12 月 30 日

实习报告评阅书

学生姓名: 戴峻 学 号: 2013132911 班 级: D测绘131 实践教学环节名称: GPS测量原理与应用实习 教学时间: 2015年 12 月 1 日-2015年12月 15 日

指导教师评语: 实习报告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2016年 1月 5 日

目录

1、实习目的.......................................4 2、实习成员.......................................4 3、实习地点.......................................5 4、实习原理.......................................5 5、实习内容.......................................6 5.1GPS静态测量.................................6 5.1.1仪器设备................................6 5.1.2布网方案................................6 5.1.3选点原则................................8

5.1.4外业观测................................9 5.1.5内业处理...............................10 5.1.6注意事项...............................23 5.2go and stop测量.............................24

5.2.1仪器设备...............................24 5.2.2作业过程...............................24 5.2.3内业处理...............................25 5.2.4注意事项...............................27 5.3GPS RTK动态测量.............................28

5.3.1仪器设备...............................28 5.3.2 RTK技术原理...........................28 5.3.3外业采集...............................29 5.3.4内业处理...............................31 5.3.5注意事项...............................35 6、实习体会......................................36 附表一:GPS观测手簿记录表........................42 附表二:点之记....................................43

1、实习目的

GPS课程实习的意义是对《GPS原理及应用》课程有深入的了解,对GPS外业数据采集以及内业数据处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GPS静态数据采集、静态数据处理、GPS-RTK外业测量。通过实习进一步深入了解GPS原理以及在测绘中的应用,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GPS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GPS进行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并掌握GPS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近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了解GPS原理以及在测绘中的应用,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2、实习成员

我们专业一共有14个人,所以分为三个小组。 组织人:李微晓

第一小组成员:刘欣、戴峻、周聪、于健锋、吴开明 组长:刘欣

第二小组成员:丁德军、钱小培、于伟鹏、刘先锋

组长:丁德军

第三小组成员:孙超、韩海洋、邵印明、徐辉、丁倩 组长:孙超

3、实习地点

地点: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

4、实习原理

GPS定位的原理是GPS卫星发射的测距信号和导航电文,导航电文中含有卫星位置的信息,用户用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接收三颗或三颗以上的GPS卫星,测出测站点(GPS天线中心)到卫星的距离并解算出该时刻卫星的空间位置根据距离,并解算出卫星的空间位置,根据距离交会法求测站点坐标.

其基本思想为: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用户站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机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实时计算测站点的三维坐标。

5、实习内容

这次实习的内容包括GPS静态测量,走走停停测量,GPS RTK测量。

5.1 GPS静态测量 5.1.1 仪器设备

仪器:装有Ashtech solution软件的电脑,三个Astech接收机,三个三脚架,三个卷尺,三个手簿,数据传输线三根,连接天线三根,电池每小组四块。 5.1.2 布网方案

GPS网设计的出发点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努力降低成本。因此,在进行GPS的设计和测量时,既不能脱离实际的应用需求,盲目地最求不必要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也不能为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而放弃对质量的要求。因为这次实习分为三个小组,所以我们决定在校园内找9个点,如下图

分三组同步观测相同的卫星,采用边连接的方式。

第一时段:CH01(第一组)-CH06(第二组)-CH02(第三组) 第二时段:CH05(第一组)-CH06(第二组)-CH02(第三组) 第三时段:CH05(第一组)-CH03(第二组)-CH02(第三组)

第四时段:CH05(第一组)-CH03(第二组)-CH04(第三组) 第五时段:CH05(第一组)-CH09(第二组)-CH04(第三组) 第六时段:CH05(第一组)-CH09(第二组)-CH08(第三组) 第七时段:CH05(第一组)-CH07(第二组)-CH08(第三组) 第八时段:CH05(第一组)-CH07(第二组)-CH06(第三组)

5.1.3 选点原则

1、选点前应收集与工程相关的各项资料:原有控制测量资料,包括点的平面坐标、高程、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有关资料,以及控制测量成果资料。

2、GPS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要求,有利于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点位的基础应坚定稳固,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

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溢保证GPS信号接收;

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点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 5、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以免产生多路径效应误差。

6、选点人员应按技术设计书进行踏勘,在实地按要求选定点位;当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以及可用性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5.1.4 外业观测

采用同步观测的相对定位方法,从而保证了卫星星历误差、卫星钟误差、电离层延迟等误差的强相关性,通过差分的方法来消除这些误差。观测时为了保证测量的精度时段长度规定为45分钟。按照静态定位的测量原理,测量时观测的最少卫星数位四个。 外业观测时需要对GPS接收机进行以下设置:

(1)调度安排,确定每台接收机观测的测站,开机时间,搬站情况。 (2)观测组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组。 (3)每时段开机前,作业员量取天线高,并及时记录测站名、年月日、时段号、天线高等信息。关机后再量取一次天线高作校核,两次量取天线高互差不得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测量手簿。

(4)仪器工作过程中,作业人员对照指示灯工作状况说明,判断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5)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开机;进行自测试;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

(6)观测院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收到震动,防止人或其他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7)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不应在接收机旁使用对讲机;雷雨天气过境应关机停测,卸下天下以防雷击。 (8)应记录雨、晴、阴、云等天气。 5.1.5内业处理

1、将GPS静态采集的数据导入电脑中,并保存到指定文件夹中。 (1)导数据的端口设置,应该选择COM1接口

(2)从手簿里的文件中找到测得的静态数据,导入电脑中的指定文件夹中

2、从电脑中打开Ashtech solution 2.5,然后开始处理静态数据。 (1)选择“Creat a new proect”新建工程,设置工程名并以自己的姓名学号

(2)导入静态数据如图

(3)数据初次处理如图

通过粗平可以发现红色的那条边超限,需要对其进行分析改正处理

(4)检查红色那条边的卫星,看看是哪个卫星的信号不好或者出现周跳,并将其删除

(5)通过逐个检查卫星,会发现15号卫星信号最差,应该将其删除。

(6) 选择控制点,并且进行同步环和异步环分析

(7)最后进行无约束平差

(8)处理完以上数据并且通过后,到出处理结果如图

Site Positions

戴峻2013132911

Horizontal Coordinate System: World Geodetic Sys. 1984 Date: 12/15/15

Height System: Ellips. Ht. Project file: 戴峻2013132911.spr

Desired Horizontal Accuracy: 0.020m + 1ppm Desired Vertical Accuracy: 0.040m + 2ppm Confidence Level: 95% Err. Linear Units of Measure: Mete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te 95% Fix Position

ID Site Descriptor Position Error Status Status

1 CH01 Lat. 34?38?48.31214?N 0.002 Processed

Lon. 119?12?07.48923?E 0.002 Elv. 22.430 0.004

2 CH05 Lat. 34?38?52.70346?N 0.000 Processed

Lon. 119?12?09.98341?E 0.000 Elv. 22.200 0.000

3 CH02 Lat. 34?38?52.97832?N 0.002 Processed

Lon. 119?12?07.03468?E 0.002 Elv. 22.195 0.002

4 CH04 Lat. 34?38?57.70763?N 0.002 Processed

Lon. 119?12?10.52681?E 0.002 Elv. 22.118 0.002

5 CH08 Processed

Lon. 119?12?13.91446?E 0.002 Elv. 22.236 0.004

6 CH06 Processed

Lon. 119?12?09.50835?E 0.002 Elv. 22.145 0.004

7 CH03 Processed

Lon. 119?12?07.58153?E 0.002 Elv. 22.134 0.002

8 CH09 Processed

Lon. 119?12?14.52392?E 0.002 Elv. 22.184 0.002

9 CH07 Processed

Lon. 119?12?12.78622?E 0.002 Elv. 22.153 0.006

Site Elevation ID

1 CH01

2 CH05 Lat. 34?38?52.35250?N 0.002 Lat. 34?38?46.11718?N 0.002 Lat. 34?38?57.92843?N 0.002 Lat. 34?38?57.38959?N 0.002 Lat. 34?38?46.10366?N 0.002 Site Descriptor Factor 0.99999648 0.99999652

3 CH02 0.99999652

4 CH04 0.99999653

5 CH08 0.99999651

6 CH06 0.99999652

7 CH03 0.99999653

8 CH09 0.99999652

9 CH07 0.99999652

坐标转换如下:

点号 CH01 CH02 CH03 CH04 CH05 CH06 CH07 CH08 CH09

X 3847741.422780 3847884.829251 3848038.314359 3848035.388924 3847880.233253 3847676.351717 3847680.269012 3847874.599879 3848030.852003 Y 977153.575292 977134.525155 977140.562197 977216.027705 977210.169654 977208.576712 977292.192722 977310.982041 977318.473730 H 19.391418 19.182419 19.137419 19.121419 19.163419 19.106418 19.140418 19.224419 19.187419 5.1.6 注意事项

1、基站仪器架设:对中、整平基座。基站架设注意事项:

2、高度角在15度以上开阔、五大行遮挡物;

3、无限磁波干扰(200米内部能有微波炉、手机信号站等,50米内无高压线)。

4、位置比较高,基准站到移动站之间最好无大型遮挡物,否则查分

传播距离迅速缩短。

5、各基准站约定时间尽量同时开机。开机按一下红色按钮就好,打开GPS主机后,GPS自动接收信号,我们至少在该点测45分钟,数据才能满足计算要求。

6、手机与GPS主机距离最好在10米内,且其周围30米内无其他蓝牙设备。

7、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件上,应该备份一份确保观测数据不应人为疏忽丢失。

5.2 go and stop测量 5.2.1仪器设备

Astech接收机两台,脚架一个,钢卷尺一把,手簿两台,数据传输线一根,连接天线两根,电池每组四块 5.2.2作业过程

(1)在校园的GPS点上架设脚架,严格对中整平,安置接两台收机,用连接天线将接收机与手簿连好。记录GPS接收机型号,天线的型号,量取天线高,记录在外业观测手簿上。

(2)在选好的点上架设仪器,对中整平,设置仪器,分两次一次两台手簿都设置静态,进行同步,一次一静一动,动态手簿采样间隔设置为5秒。设置完成后,进行碎步测量。

(3)我们小组按照所分配到的测区进行点测量,一人进行碎步测量,一人在旁边画草图,我的测区为一到六号男生宿舍楼和大学生活动中心,花坛,行政楼,控电室,以及圆形花坛。 5.2.3内业处理

将Ashtech采集的数据导入电脑中,并保存到指定文件夹中。 (1)导数据的端口设置,应该选择COM1接口

(2)从手簿里的文件中找到测得的数据,导入电脑中的指定文件夹中

(3)最后将走走停停测得点展出来

5.2.4注意事项

1.静态测量时要满足相应规范的要求。

2.网形布设时应注意外围不能有豁口,至少留一个通视方向。 3.静态观测过程中,即使发现长水准管不居中或者仪器不严格对中了,也不要重新调仪器,观测时不要重新开机,开机关机听从调配。

4.观测时,接收机周围不使用干扰卫星信号的通讯设备,以减弱误差,接收机周围应当视野开阔,削弱多路径误差。

5.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件上,应该备份一份确保观测数据不应人为疏忽丢失。

6.数据处理时,一定要改天线类型、天线高,去除浮点解的记录。

5.3 GPS RTK动态测量 5.3.1仪器设备

基准站:华测接收机一台,脚架两个,天线一根,数据发送电台

一个,蓄电池一个,基座两个,手簿一个

移动站:华测接收机每组一台,碳纤对中杆每组一个,天线每组

一根,电池每组两块,手簿每组一个 内业处理:装有CASS软件的电脑一台 5.3.2 RTK技术原理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技术就是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在完成初始化后,一方面通过数据链接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另外自身也采集GPS观测数

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再经过坐标转换和投影改正,即可给出实用的厘米级定位结果。GPS测得的大地高属于WGS—84系统,因此必须采用高程拟合的方法,来求得正常高。而高程拟合的精度高低取决于参与拟合的水准点的个数及分布的均匀程度。对于公路放样来讲,路线两侧布设的水准点足以保证中桩高程的拟合精度。

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需要一台基准站接收机和一台或多台流动站接收机,以及用于数据传输的电台。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接收机,借助电台,将其观测值及坐标信息,发送给流动站接收机;流动站接收机将自己采集的GPS观测数据和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组成差分观测值,利用静态相对测量处理方法对基线进行实时求解,然后推算出其三维位置(XK,YK,ZK)。

5.3.3外业采集 (1)基准站的设置

在已知点上架设脚架,固定基座,严格对中整平后安放基准站接收机,测量仪器高。开机,将接收机调整为基准站模式,设置差分格式为RTCM3、电台频道为3。观察DX和TX指示灯,TX灯闪表示基准站向外发送数据,DX灯闪表示基准站接收卫星信号。

当基准站启动好以后,就把电台和基准站主机连接,电台通过无

线电天线发射差分数据,一般情况下,电台应设置一秒发射一次,也就是说电台的红灯一秒闪一次,电台的电压一秒变化一次,每次工作时根据以上现象判断一下电台工作是否正常。 (2)基准站蓝牙连接、模式设置

打开测地通,点击【配置】→【手簿端口配置】,连接类型选择‘蓝牙’,点击“配置”,点击或搜索,搜索蓝牙,绑定主机,点击确定,然后退出测地通。打开 HCGpsSet,选中‘用蓝牙’,打开端口,自启动基准站的设置。 (3)移动站的设置

将移动站主机连接在碳纤对中杆上,将接收天线接在主机上,调

节GPS接收机至移动站模式。打开主机,主机开始自动初始化和搜索卫星,当达到一定的条件后,主机上的RX指示灯开始1秒钟闪1次,表明已经收到基准站差分信号。

打开手簿,通过蓝牙将移动站和手簿连接起来。打开测地通,点击【配置】→【手簿端口配置】,连接类型选择‘蓝牙’,点击配置,点击或搜索,搜索蓝牙,绑定主机,退出测地通。打开 HCGpsSet,选中‘用蓝牙’,打开端口,设置采样间隔为5s,高度截止角为10度,接收机工作模式为自启动移动站,自启动发送端口为Port2+GPRS/CDMA,自启动发送格式为RTCM3。然后应用,退出。 退出到测地通初始界面,点击【配置】→【移动站参数】→【移动站选项】,查看广播格式:CMR,点击【测量】→【启动移动站接

收机】,当移动站信号灯一秒闪烁一次(第三个灯),表示收到差分数据。

设置结束后,点击应用,将接收机重新开关机,再打开手簿中测地通,点击【配置】→【移动站参数】→移动站选项,将广播格式改成RTCM3.0,天线高:2米,天线类型:X91,测量到:天线底部。点击设置→ 接受,退出到测地通初始界面。点击【配置】→【移动站参数】→【内置电台和GPRS】,根据基准站电台的发射频率,设置移动站的电台频率,点击设置→ 接受,退出到测地通初始界面。 (4)点校正

打开测地通,【键入】→【点】,输入已知点坐标,控制点打上勾,点击保存,再继续输入已知点,点击确定。 (5)目标点测量

当以上步骤设置完毕后,可以按键盘上的A键进行目标点测量,然后按Enter键保存。测量已有的点时,使碳素对中杆的水中气泡对中,将手簿上测得的坐标高程与原有的坐标高程比较。

5.3.4内业处理

(1)数据导出:在手簿上选择文件——导出——点坐标导出(CASS格式或者选择其他格式:点名,代码,X,Y,Z或其他)。输入文件名点确定。然后退出软件,打开“我的设备——Program Files——RTKce——Projects——之前测量的文件”,长点导出的数据,选择复制。

然后再打开“我的设备——Storage Card”,在空白的地方长点,选择粘贴。最后将手簿连上电脑,在U盘中将数据复制到电脑上即可。 (2)打开南方CASS软件,点击菜单中的绘图处理,再点击展野外测点点号,将数据传输到CASS中进行绘图。

(3)再用直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按照事先画好的草图进行绘图处理,处理好的图如下

将三组数据合成的图,如下

5.3.5注意事项

1、在RTK测量时,要按照测量规范,流动站和基准站尽量在5公里范围之内。

2、基准站应架设在视野开阔,视场15°以内没有障碍物的已知点上,若在丘陵山区,基准站尽量架设在高处,使得基准站发射的信号能被流动站接收到。若已知点难以满足作为基准站的需要,可以将基准站架设在位置点上,校正时选择“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找三个已知点进行校正。

3、确保基准站和流动站的差分格式和电台频道是相同的。 4、在校园内进行RTK测量时,基准站和流动站间的距离很短,测量目标点的时候要注意随时查看是否是固定解,误差是否足够小,满足精度要求,只保留固定解的记录。

6、实习体会

RTK又叫实时动态差分测量,简称动态GPS,英文全称为

Real Time Kinematic。随着RTK技术不断的成熟和发展,RTK产品在我们测绘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林业、农业、电力、国土勘界等等其他行业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现在RTK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全站仪,而且效率要比全站仪高得多,当然,RTK也不能完全代替全站仪。 从使用条件上:

全站仪使用条件

(1)必须要有可见光,而且光线不能太弱,因为全站仪虽然可以自动测量坐标、高程和距离、角度,但是,它也是必须要人眼主动照准目标的,没有光线或者光线太弱,人眼就很难发现观测目标。 (2)必须要光学通视,也就是说需要观测的目标和全站仪之间的连线上不能有任何遮挡物,如果存在遮挡物,要么造成人眼看不到,瞄不准目标,要么全站仪因为观测条件差的原因测量不出数据。 以上两点是使用全站仪测量必须要满足的条件,缺一不可。 RTK的使用条件

(1)不需要很强的光线,必须要对天光学通视。所谓对天光学通视,就是从地面要看的见比较大面积的天空,因为RTK使用的是人造卫星,卫星和RTK之间是通过无线电信号进行通讯的,由于距离非

常遥远,卫星大概在2万公里的高空,而且无线电信号要通过大气层和电离层,因此无线电信号非常弱,拿手机信号来比较的话,要弱上百倍,因此很难通过茂密的树叶或者建筑物的墙壁,所以如果不对天通视的话,RTK主机将接收不到卫星的信号,而RTK是通过接收卫星数据来工作的,收不到卫星信号,那么RTK也无法工作,就和全站仪不能光学通视也无法工作一样的道理。

(2)RTK的两台主机不需要光学通视。RTK一套是由2台主机组成的,一台基准站即架设好以后固定不动的,一台移动站即用来流动工作的,他们二者之间不需要光学通视,所谓不需要光学通视就是两台主机的连线上可以有障碍物。RTK两台主机之间需要通信使用无线电信号,是通过基准站的外挂电台来实现,使用的无线电频率为460MHz,波长要比可见光长得多,基准站使用的无线电波长为0.65米左右,从物理学可以知道,波长越长,无线电的衍射角度就越大,而且,电磁波也可以被反射,通过这个原理我们即可得知为什么两台主机之间可以存在障碍物了,所以只要二者之间的通信存在,那么二者之间就可以依靠电磁波传送的信息进行坐标计算,不通视也可以工作。而全站仪工作要使用红外线或者激光来测量距离用于推算坐标的,红外和激光的波长非常短,用来测量直线距离,而且要反射回全站仪的测距头,因此只能光学通视了才能工作。

从二者的使用条件上来看,对天通视要比光学通视容易得多(当然隧道等工作除外),所以从这点上来看,RTK要略胜一筹。

从测量距离上:

全站仪属于短距离测量,一般最长测距也就是1.5公里左右,再远的话人眼难以发现观测目标,而且返回信号太弱会导致测不出数据,如果需要观测的点距离已知点比较远,那么就要需要多次搬站来完成测量工作。

RTK的测量距离一般都在10公里左右,所以在常规测量的时候,只需要基准站架设一次就可以完成测量工作。 从测量误差上:

一般的测量工作全站仪都不可能一次架站完成测量工作,因此需要搬站,搬站之前要把下个设站点测量出来,然后搬站,这时候测量误差就出现了。因为每个点测量的都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都存在一定的误差,在测量上叫误差传播理论,搬站的次数越多,误差累积就越大,如果不进行平差的话,到最后一点的精度就已经很差,这是全站仪无法避免的,但是在平常测量工作中每点都进行平差显然是不可能的,一般只对二级导线以上的点才进行平差。

RTK测量的原理是基准站和移动站之间进行比较即差分,或得两着之间的精确相对位置,他们之间连线的精度平面在

1cm+1ppm X D,移动站所测量的每个点都是与基准站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而基准站的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因此移动站所测量的每个点的误差都是相对于基准站的,而不是象全站仪那样是相临之间的两个点,这样一来,RTK就没有误差传播,也就没有误差累积

了。 从引点上:

现在城市的发展速度很快,导致在城区内,特别是那些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由于城市建设太快,以前测量时所埋设的控制点已经所剩无几,部分地区甚至缺点严重。而在乡镇上,以前测量工作并不多,所以埋设的控制点本来就不多,而且部分被破坏,使得控制点也所剩不多了。当我们在这样的地区进行测量工作时,问题就出现了,要从比较远甚至很远的地方望测区引点,从第三项的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使用全站仪,误差累积无法避免,必须用一级导线或二级导线引点,引到测区后再部设图跟点进行测图,长距离的引点使得控制点引到测区后精度不高,而且一、二级导线的测设工作也很复杂,费时费力费财,工作效率难以提升。如果我们使用RTK引点的话,一般可以将30公里以内的控制点引到测区,这最多一上午的工夫就完成了,效率提高了很多,而且它不存在误差累积的问题,可以之间在测区部设图跟点,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必担心控制点少的问题了,有时间的话可以随时拿出RTK进行控制点的修补测。 从人员上:

在测图的过程中,全站仪一般需要至少3人,一人测量,一人跑尺,还有一人画草图,需要3个人都要对测量有比较深的理解。RTK现在暂时需要3个人,一人看基准站,一人测量,一人画草图,只须

两个人对测量有比较深的理解即可,看基准站可以找个民工,现在,我们RTK测图就仅需要2人,我们会推出一款新的手簿操作软件“测图之星”,这样就可以边测边画图,外业完成后直接传输到电脑上成图,到时候一个技术员出去就可以完成工作了。

在放样的时候,全站仪必须使用对讲机,由操作全站仪的人对棱镜进行指挥,放样效率低。而RTK的手簿显示方向、距离差、方位角和高差,一个人看着指示即可完成放样工作,由于有了距离方位的指示,放样效率要比全站仪高的多。一般使用全站仪放样公路的话,一天能放5公里左右,而RTK可以放到10公里。 每台仪器都有它的优缺点,RTK要求对天通视,全站仪需要光学通视,二者之间恰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二者合理的搭配使用,其效率一般比单一使用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要提高4倍以上。

在这次实习中,我深刻体会了现代的测绘在空间卫星技术下的发展和GPS在各方面的领域的广泛运用。也深刻的理解了现代社会对内业处理工作者的高知识水平的要求。通过这次GPS实习,我不仅对GPS原理有了更深的了解,还对GPS 外业采集和内业处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团队的魅力。只要各组之间团结一致,就会明显加快测量进度。另外,虽然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但是从这些麻烦中,我们也总结了经验和教训。这不仅是对动手能力的提升,更是对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性巩固。所以我觉得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只有学好了理论知识,实践的过程中才会更加顺利。但是,有些实践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在理论上是学不到了,

因此我们要学会理论联系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wo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