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读思练教学模式初探

更新时间:2024-04-01 13:2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文言文读思练教学模式初探

冷水镇小学校 郭昌秀

一 模式探究背景

语文教学,是一种母语教学,它承载着祖国语言文字传承的重担。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文言文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学好文言文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新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也强调:小学生应阅读浅易文言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要求不高,但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小学文言文教学对初中生学习古文影响也非常大。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主动参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引导小学生接触经典的世界,接触优秀的古代文化,让他们在文言文的沃土中接受美的熏陶与滋养,进入到深一层次的领悟与享受之中。

文言文字少意深,看似简单,却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内容。这一现象总结起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师教法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指导;一是新课程标准中只提出考核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和背诵,对词句语法不作要求。于是很多老师认为,在考试时一般不考这方面内容,也懒得在这方面下功夫或认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其实,文言文教学也可以算作阅读教学的一大内容。目前一些教育专著、杂志及网络文章,也有对小学生文言文教学模式进行探究的。但综观这些模式,大部分都是教师指导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较少。这样的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有待考证了。有些也有对教学模式的专门论述,但大多数都是理论上的说法,很少有针对性的具体阐述,使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感到无从下手。

2011年以来,我县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大力推行教育专家谭小林先生提出的读思练导学模式,并要求各校老师围绕这一导学模式开展各科目各类型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活动。本人以前从未上过文言文教学,苦于在实际教学中不知道该让学生学些什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所以只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及反思,针对教学需要及学生发展需求,我有了一套自己的“十二字”文言文教学模式。

二、文言文教学模式结构: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激趣→试读→猜义→嚼字→背文→活用 以下是我关于各流程具体做法的解读。

(一)激趣

激趣是所有阅读课教学的第一步,即如何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趣是一堂课的开篇,它关系到后面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激趣的方式也应不同。时下由于多媒体在教学中广泛的运用,我们激趣的方式也可谓五花八门。比如:故事引入、音乐引入、游戏引入、悬念引入、图片欣赏......引入的方式虽多种多样,但一堂课要想上好开头,就得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在小学语文里共收录了四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杨氏之子》是学生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虽然这是他们的第一篇,但学生却对这类型的文章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像这样具体学一篇文章而已。为了减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我采用了从学生熟知的句子入手,由旧知引进新知方式来激趣。

教学实例:

出示句子学生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师:这些句子是我们日积月累中学习到的,你知道哪一句的意思?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你发现这些句子和我们今天说的话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交流。

师:你喜欢读这类句子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顺势导入课堂。

在上《伯牙绝弦》时,我用音乐《高山流水》欣赏引入,并告诉学生,这首曲子的来历和一个千古传颂的知音感人故事有关。用音乐的魅力,故事的吸引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学弈》这篇文言文时,我用词语积累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引入,告诉学生,这些成语大有来头,激发学生探求真相的欲望。而上《两小儿辩日》时,我采用了悬疑方式引入,先让学生交流对孔子的认识,然后话锋一转,就是这样一位大学问家却被两个小孩给问倒,想知道这两个孩子问了什么问题吗?请大家阅读《两小儿辩日》,找出问题。 (二)试读

这一环节可以理解为阅读教学中的初读文。让学生初步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平常教学中我们看到的一般是这种现象:老师叫学生初读文,全班学生读了一遍,老师就忙着让学生交流,要么就检查生字学习情况。但这样做往往让教学走了过场。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而没有在课堂上把这一环节的教学落到实处。我在教学中把它细分成了四个层次:① 学生借助课文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② 同桌或小组学生相互检查纠正读音;③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论,老师对学生易错字音进行指导;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读文,做到每个学生读准字音。在试读环节中,对学生读的要求不高,只要读准字音就行。 (三)猜义

猜义,即让学生猜猜文章大致意思,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我把它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学生不读文后注释,直接通过自己在试读时的思考来概括文章的大意;第二步,结合文章注释和工具书再理解文本,与前面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文本误解的认识。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达成统一认识,提炼疑难问题,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四)嚼字

嚼字就是让学生品味文章内容及蕴含的道理等。文言文因为有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虚词及语气词等,还有很多地方语言简略,给学生理解文言文造成了很大困扰。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大多数老师都喜欢逐句给学生讲解意思。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要求。作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我们只要让学生理解大意即可。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还是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品味语文的味道关键在于咬文嚼字。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咬文嚼字”并不是让学生每一句每一字意思都要掌握。而是要学会如何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涵。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咬文嚼字”的度呢?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在全班交流猜义后的结果,也就是让学生汇报文本的主要意思,看学生自学到了哪个程度。再让学生提出小组学习中的疑问,全班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再作相应的指导。最后学生形成对文本的共识,并从文本中获得感悟,理解文章主旨。

《伯牙绝弦》教学实例:

(学生通过猜义一环节已经理解到了文章讲了两个人互为知音,一个喜欢弹琴,一个喜欢听。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摔破了,终身不再弹琴。通过学生交流,他们也已经理解了什么叫知音。但对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的夸赞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志在高山”,“所念”,“必得之”不明白什么意思。) 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式: 师:文中,伯牙弹了些什么给子期听? 学生:高山,流水。

师:志在高山,就是伯牙心中想到高山就弹高山,想到流水就弹到流水。子听了伯牙弹琴,伯牙弹到高山,子期仿佛就看了巍峨的高山;伯牙弹到流水,子期就仿佛看见了奔流不息的江河水。大家明白这志在指的是什么了吗?

学生:我明白了,这“志”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不大一样。这里的“志”指的是想到的意思。即伯牙心里想什么就弹什么。伯牙弹到什么,子期就能看到或感受到什么。

师:你理解得非常准确。其实伯牙在这之前虽然弹得一手好琴,却并不快乐为什么呢?请大家看老师找到的一些资料,找找原因。(资料:伯牙弹琴不被人识,愤而离席幸遇知音) 学生看后交流原因。

师:伯牙终于在山中遇到了能懂自己音乐的人,而且还是一位樵夫,这让他感慨万千。于是傍着高山面对流水,与知音对坐,酣畅淋漓的弹奏着自己的心曲。后人根据这一情景,就谱写了一首象征知音的千古名曲《高山流水》。大家思

考一下,伯牙面对子期,只弹了高山和流水的情形吗?还可能弹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还可能弹到大海、炊烟、杨柳、明月、荷花、星星......

师:当伯牙弹到炊烟时,子期会怎样称赞,当伯牙弹到明月、杨柳等时又会怎样称赞。引导学生仿句进行练习。“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兮若——” 先指名学生练习,后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相互作知音对练。

师:伯牙弹到什么子期就明白什么,这就是文中哪句话的意思呢?

学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也就是伯牙弹到什么,钟子期都能想到或感受到伯牙的心声。 师:那如果你是伯牙,此时,你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知我者子期也”这一知音难觅的感慨。 相机出示资料。(《知音相约来年聚,不期知音撒手去》

师:伯牙好不容易才寻觅到的知音,就这样离他而去了。此时,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有诗为证: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如果你就是伯牙,面对子期的坟墓,你心情如何,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感受真深!正因为伯牙伤心欲绝,于是情不自禁的把心爱的琴摔碎,以此来祭奠子期。这就是文中最后说的____?

学生:及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后人对此也有诗为证: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知音难觅,让子期说:“知我者,子期也。子期去,世再无吾知音!” 读到这里,大家知道,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吗?

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只注重了知音难觅及想与知音同生死的一面,我及时让学生思考:伯牙作为一个弹琴高手,为了一知音,一山野樵夫,从此不再弹琴值不值得呢?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学生甚至还能联系实际谈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我十分感叹学生的读文能力。

(五)背文

看到这两个字,很多教师会理解为让学生把所学课文背诵下来。我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做到熟读成诵。教学中,我分两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美读文。第二步学生熟读成诵。看到这两步,很多老师又会产生疑问。因为,按一般的做法,我们美读文这一环节是在初读文时就完成的,但我在教学中却放到了这一环节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试问,学生对文本适之甚少的情况下如何能有感情朗读,即使有也是凭自己想法去读,或者把情感生生装进去的。在学生完全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就驾轻就熟了。比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学生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诵读断句总读不好,通过理解后,学生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自然就读好了,而且对知音的感受深了,对伯牙绝弦时的心情有了理解,读最后一句“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情感自然就流露了出来。如果此环节,能配上老师的范读或视频朗诵,更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从而体会到文言文文字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边想象文本内容边有感情诵读文本,自然就会背诵,提高了文言文教学效率,达到了教学目标,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六)活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目的也在于“授人以渔而非鱼”。所以,一堂课教学完成之后,应让学生从中有收获,有启示,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这一活用,也可以看做是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或延伸。教学中,可以设计为学生小练笔,也可以是文本知识的拓展,还可以是这堂课学习方法的总结运用。比如我在上完《杨氏之子》后,学生还兴味十足,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我让学生现场把今天一些句子改为文言文。如:我放学了(吾散学也)。我走了(吾去也)。在总结了文言文的学习步骤后,我

又给了学生熟悉的故事《夸父逐日》让学生自学学生完成得十分好。 三、关于“十二字”文言文教学模式教学的一些说明和思考 (一)教学环节设计的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多点耐心,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遵循教学规律,掌握学生认知水平,有的放矢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学这些文言文时,我一般用两课时完成一篇课文。从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来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为主,中间配以老师适当的引导或指点。总结起来也可以是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合作→总结提高。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后,能得到成就感,我想学生收获也不仅仅是一篇课文的知识而已。 (二)教学模式应用的一些思考

墨子曰: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教学模式是死的,它只能给我们教学提供些启迪或参考。孔子提倡因材实教,实行有教无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对象及教者本人认知水平,结合教学模式,设计适合班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切忌生搬硬套教学模式。如果教者能像武侠里的高手一样,出招于无形之中,化有形为无形,定能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异彩,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附:

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删、添、换、补 删:删去不必要的词语或语气词。 添:添加省略掉的人物或语言。 换:给句子换个说法或位置。

补:给文章补充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wj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