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更新时间:2023-07-20 05: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教育研究人,——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年5月 上旬刊,

教学 信息

能力被教师扼杀在指挥棒下。如:某工厂有男工 1 2 0人,女工 8 O (补充问题 )教师不要局限在男工比女工多百分之几,女工比男工少百分之几,应让学生独立去思考补充问题,列出 式子。如何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创新意识。除了教师敢于放手外。尚需根除“扶”的意识。如果一些知识学生需要思考、小组讨论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更应彻底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思考、 解决。这看似教师的“懒”。实则是促成学生的“勤”,促成学生勤动手、勤思考,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即使学生讨论、思考还无法解决,可指导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也是给科学的一大贡献。”学生通过讨论、思考 .还未解决问题.也是给学生创造一次锻炼思考能力的学习机会。教师不要采用见个别对就给予全盘肯定的似放非放 .似独立而非独立的教学方法,彻底根除学生依赖心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四、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由于受到知识面和思维的制约,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 有时会走入极端,脱离问题本质。教师虽然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 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但在某些知识领域,学生碰壁而回。陷入思维困境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某些方面的启发。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重新梳理知识,以便起到蜻蜓点水的桥梁作用。为此。教师首先要吃。

透教材 .分析教材的前后联系,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心中有数。第二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多收集有关的数据, 对问题不可模棱两可。第三,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时,除了做到胸有成竹外,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变“讲”为“导”。启发学生 .放手让学生重新自主学习、重新认识问题,不要有问题就答。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补充,多数问题的解决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时.学生可能不明白为什么用“相当于”不用“等于”,教师应

让学生重温旧知识,认识新知识,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及不同点,问题

自然就解决了。又如:把 3个饼干平均分成 4份,每份是多少?列式3+ 4= 3/ 4。这时教师就应准确讲解 3+ 4为什么等于 3/ 4的道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教学“ 7的 1/ 8和 1的7/ 8是否相等“做好铺垫。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开放”,让学生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质疑,探索问题、获得新知,成为学习上的真正主人。参考文献:

【 1】《“无为”教学在科学课中的运用》《吉林教育} 2 0 0 9年第1 7期

『 2]《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 j -能力》《小学数学参考} 2 0 0 1年第 2期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戚耀英(朝阳县北沟门子中心小学辽宁朝阳 1 2 2 6 3 9 )

【摘要】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 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关键词】主体主导交融数学化【中图分类号】 G 6 2 3 .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3 0 8 9 ( 2 O 1 3 ) 0 5— 0 1 4 5— 0 2新的一轮课程改革 .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 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

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列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一一

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擞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 .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 2 8人,小朋友 1 5 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 票成人每人 3 O元,学生每人 1 5元。团体 3 0人以上每人 2 O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 .全买团体票: ( 2 8+ 1 5 0 ) x 2 0= 3 5 6 0元2 .不买团体票: 2 8 x 3 0+ 1 5 0 x 1 5= 3 0 9 0元

3 .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 ( 2 8+ 2 ) x 2 0+ ( 1 5 0 - 2 ) x 1 5=2 8 2 0元

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 ( 1 )每盘放 3个, 9÷ 3= 3 (盘); ( 2 )每盘放 9个, 9+ 9= 1 (盘); ( 3 )每盘放 2个, 9+ 2= 4 (盘),多1个; ( 4 )每盘放 4个, 9+ 4= 2 (盘)多1个; ( 5 )每盘放 5 个, 9+

5= 1 (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 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作“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 9 5元/个,排球 5 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 4个排球和 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 9 5 x 6+ 5 0 x 4” .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 ( 1 ) 9 5 x 6+ 5 0 x 4: ( 2 ) ( 9 5+ 5 O )× 4+ 9 5× 2: ( 3 ) ( 9 5+ 5 0 ) x 6 - 5 0 x 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

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的教育手段也在不断的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声、图、文以及动感、技巧, 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更新进步。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像、

1 4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w6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