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试题库(完整版)

更新时间:2024-07-06 13:1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产业经济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产业、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群、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规制、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淘汰产业、新兴产业、生产要素分类法、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掠夺性定价、管制、有效竞争、马歇尔冲突、配第—克拉克定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竞争机制、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HHI指数、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勒纳指数、贝恩指数、规模经济、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进入壁垒、混合并购、策略性行为、地区产业结构、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区性产业布局、产业组织政策、战略产业、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政府规制、法律规制、行政规制、卡特尔、资产专用性

二、单选题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

A、国民经济总量 B 、企业 C、家庭 D、产业 2、把产业分为主导、先导产业的关联分类法是(B )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 B、战略关联分类法 C、原料关联分类法 D、方向关联分类法 3、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A )

A、农本思想 B、工商业思想 C、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D、农工商思想

5、霍夫曼比例是指( A )

A.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B.供给与需求的比例

C.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 D.以上都对。

6、(A)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

A、费歇尔 B、瓦尔拉斯 C、马歇尔 D、霍夫曼 7、SCP理论指的是(B)

A、市场结构—市场主体—市场绩效 B、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C、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市场效果 D 、市场结构—消费主体—产品状况 8、产业组织是指 (A)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9、马歇尔冲突指的是( A)

A、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 B、完全竞争与市场的矛盾 C、竞争与垄断的矛盾 D、垄断与市场的矛盾 10、下列说法中对SCP的认识正确的一项(C)

A、决定市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1

B、在此体系中,对于市场结构的指标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

C、市场绩效优劣的评价主要考虑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 D、市场行为的主体指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11、可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心是 (C) A、SCP理论 B、市场绩效

C、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 D、退出壁垒 12 、HHI指数的优势在于(C)

A、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息 B 、计算量不大

C 、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敏 D 、便于收集资料

13、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D) A、两者都不是建立在不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 B、两者都建立在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 C、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易取得 D、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难取得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有(A)

A、垄断市场的供应量比完全竞争市场高 B、垄断造成巨大的福利损失 C、垄断产生规模经济

D、垄断必须以法律形式予以禁止 15、掠夺性定价的定价方式是(A)

A、企业将价格压低至成本以下,通过承担短期亏损来起到驱逐竞争对手的目的。 B、企业将价格定在新企业进入市场后所剩的需求不足以使它生存的水平。 C、企业长期保持较低价格,使竞争企业无利可图 D、企业通过高的定价掠夺消费者剩余

16、在需求结构中,对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B) A、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变化。 B、个人消费结构

C、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 D、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17、产业结构理论是一种( A )

A.中观经济理论 B.微观经济理论 C.宏观经济理论 D.古典经济理论

18、经济增长结构主义观点的假设前提是(A )

A.“次优论”B.均衡竞争 C.完全竞争 D.非均衡竞争 19、罗斯托关于经济增长本质研究的角度是( B ) A.从总量的变化过程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B.从部门的变化过程来研究经济总量增长的规律 C.从均衡竞争的假设条件来研究经济增长。 D.从“次优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 20、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A )

A、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B、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C、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2

21、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C )实现的

A、产业政策的调整 B、主导产业的选择 C、产业间优势地位的变更 D、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22、(D )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

A.谢费尔 B.费特尔 C.帕兰德 D.韦伯 23、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A )

A.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B.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C.生态平衡目标 D.国家安全目标

24、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是(A ) A.新产业或新产品创造 B.合理的产业政策 C.先进的科学技术 D.经济发展水平 25、产业布局条件是指(B)

A.产业布局时的内部环境 B.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 C. 物质化的硬环境 D.物质化的软环境

26、产业政策一词最早由哪个国家提出(C)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法国 27、产业政策对以下哪一产业的效果最明显(D)

A.纺织业 B.酿酒业 C.种植业 D.汽车业 28、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产业政策可分为(A)

A.产业组织政策 B.农业政策 C.金融政策 D.环保政 29、产业政策评估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原则,理论依据是(B) A.生产力标准 B.福利经济学

C.凯恩斯经济学 D.国际竞争力标准

30、产业政策的手段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以下属于间接干预的手段(D) A.审批制 B.配额制 C.许可证制 D.出口退税

31、在下列国家中哪一个是采用民间主导模式(A)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韩国

32、依照规制实施的主体的不同,下列不属于产业规制的是(C) A.政府规制 B.社会规制 C.企业规制 D.行业自律规制 33、对产品质量和工作环境安全的规制属于下列哪个规制(C)

A.直接规制 B.社会规制 C.行业自律规制 D.间接规制

34、在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中政府保证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同时又以社会因素相保证的是下列哪个产业规制模式(C)

A.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 B.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 C.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 D.行业主导型产业规制 35、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A )

A.马歇尔冲突 B.交易费用

C.霍夫曼比例 D.配第—克拉克定理 36、产业规制的分类是依照规制实施的( B )不同而分为政府规制、社会规制和行业自律规制。

3

A.客体 B.主体 C.手段 D.方式

37、产业组织理论把( A )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A.市场集中度 B.企业集中度 C.行业集中度 D.产业集中度

38、下面哪句话正确反映了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A ) A.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 B.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C.市场结构受市场绩效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

D.市场绩效反作用于市场行为、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

39、产业组织运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 B )

A.定性分析 B.投入产出分析 C.计量经济方法 D.系统动力学方法

40、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为( C )

A.幼小产业 B.新兴产业 C.朝阳产业 D.衰退产业

4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产业包括生产领域的活动 B.产业包括流通领域的活动 C.产业包括服务及文化教育领域的活动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2、直接指导我国近30年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经济实践的经济思想是( D ) A.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 B. 投入产出分析理论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邓小平的产业经济思想

三、多项选择题

1、 下面哪几个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组织理论(A B C D ) A、张伯伦 B、梅森 C、贝恩 D、谢勒

2、产业政策的研究领域从横的方向看包括(A BC ) A、产业政策制定 B、产业布局政策 C、产业技术政策 D、产业政策效果分析

3、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合(A BCD)基本理论的应用经济学科

A、经济学 B、管理学 C、文化学 D、论理学

4、 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ABCD ) A、同类产品或服务

B、相互密切竞争相关和替代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C、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D、产业活动包括是经济性质的政治、社会等活动

5、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指 (B D)

4

A、产品市场均衡

B、整个市场上所有的价格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同时达到均衡的。 C、要素市场均衡 D、供需平衡

6、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指( ABCD) A 、农业、工业、服务业

B 、取自于自然的产业、加工取自于自然的产业、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C、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

D、第一和第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7、有效竞争标准有 (AB)

A、市场结构标准与市场绩效标准

B、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市场绩效标准。 C、集中度、市场进入、产品差别化。 D、成本、规模、生产能力

9、有效竞争标准三分法的作用( ABCD)

A、不再将不现实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B、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C、注意从不同方面提供判断有效竞争状况标准 D、丰富了产业组织理论

10、下列那些属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 (ABC)

A、即使市场中存在着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

B、沉没成本沉没的程度主要取决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的程度

C、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D、技术和进入自由这两个因素决定市场结构.

11、产业市场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市场关系(ABCD) A、卖方之间的关系 B、买方之间的关系 C、买卖双方的关系

D、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12、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有(ABCD)

A、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B、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C、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D、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13、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ABCD) A、市场集中度 B、产品差别化 C、进入和退出壁垒 D、市场需求增长率

14、市场行为主要包括(AB)

A、竞争性行为 B、协调行为 C、企业兼并与重组 D、企业破产

15、科斯把交易成本概念引入经济分析,科斯认为(ABCD) A、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B、市场交换不存在着交易磨擦

C、进行交易谈判,签订交易契约要支付一些费用

5

D、无论应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

16、可用来定性反映市场绩效的指标有(ABC)

A、利润率指标 B、勒纳指数 C、贝恩指数;D、吉尼系数

17、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状况的指标有(ABC)

A、消费者剩余 B、生产者剩余 C、社会总剩余 D、中间商剩余

18、影响卡特尔不稳定性的因素有(ABCD) A、经济人理性假说

B、卡特尔成员具有违反卡特尔协议的诱因 C、卡特尔成员之间具有协调问题 D、存在市场进入问题

19、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以下经济学家的学说和研究(A D ) A.配弟 B.库兹涅茨 C.刘易斯 D. 魁奈

2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A B C D) A.以农业为主导的阶段 B.以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C.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D.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22、投资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B C ) A.创造新的需求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B.对部分产业投资,将推动这些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从而影响原有产业结构。 C.对全部产业投资,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D.对外投资也会影响本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23、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ABCD )

A.供给结构的优化 B.需求结构的优化

C.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D.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24、罗斯托在其著作中所阐述扩散效应的表现包括(ABC )

A.回顾效应 B.旁侧效应 C.前向效应 D.后向效应

25、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A CD)

A.足够的资本积累 B.先进的技术资源 C.充足的市场需求 D.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26、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ABD )

A.国际基准 B.需求结构基准

C.供给结构基准 D.产业间比例平衡标准

27、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有(ABCD ) A.地区要素禀赋 B.需求结构导向

C.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D.生产的地区集中度

28、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有(ABCD )

A、地理位置因素 B、自然因素 C、人口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29、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依据是(ABD )

6

A.自然环境上有一定的类似性和关联性

B.经济发展与布局现状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 C.一定的产业政策的指导 D.拥有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

30、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 ABCD) A.增长极发展模式 B.点轴布局模式

C. 网罗布局模式 D.区域梯度发展模式

31、致产业政策失败的主要因素有(ABC) A.政策目标违背经济规律

B.政策目标违背产业界的愿望与要求 C.政策内容脱离具体国情 D.政策执行不力

32、据功能定位的不同,产业政策可分为(ABC) A、产业组织政策 B、产业结构政策 C、产业技术政策 D、战略产业扶植政策

33、产业政策的目标体系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ABC)

A.实现经济振兴和经济赶超 B.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 C.扩大本国出口额 D.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4、产业政策的一般特征主要包括(ABCD)

A.时代性 B.民族性 C.政治性 D.供给指向性

35、产业政策的手段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以下属于间接诱导手段有(BCD) A.配额制 B.税收减免 C.关税保护 D.财政补贴

36、当代西方产业规制的模式有哪几种(ABD)

A.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 B.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 C.行业主导型产业规制 D.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

37、现代市场政府规制的特点(ABCD)

A.规制执行需要成本 B.政府是规制的主体 C.规制对时常交易机制有着直接的影响 D.企业和消费者是规制的客体

38、下列哪些是政府民间平衡模式的主要特征(AB)

A.宏观调控手段侧重于货币政策、物价政策和社会政策 B.宏观调控的透明度很高 C.比较强调自由企业制度

D.强调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企业在政府调控的直接规范下自主程度相对较低。

39、下列哪些属于法律规制的特征(ABCD)

A.强制性 B.效益性 C.适应性 D.纲领性

40、下列哪些是行政规则的作用(CD)

A.保证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 B.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C.培养市场 D.宏观产业指导

7

41、产业关联理论的理论渊源有( BCD )

A.交易费用理论 B.魁奈的经济表

C.马克思的两部门再生产理论 D.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E.配第的政治算术

42、体现农本思想的具体政策有( ABC )

A.土地政策 B.赋役政策 C.人口政策 D.海禁 E.法律政策 43、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以下经济学家的学说和研究。( AD ) A.配弟 B.库兹涅茨 C.刘易斯 D.魁奈 E.里昂惕夫 44、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主要是( ABCD ) A.供给结构优化 B.需求结构优化

C.国际贸易结构优化 D.国际投资结构优化 E. 政府经济政策优化

45、行政规制是以国家的行政权为基础的,较其他规制具有的优点有( ABC ) A.强力性 B.速效性 C.直接性 D.系统性 E.间接性 46、下面哪几个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组织理论( ABCD ) A.张伯伦 B.梅森 C.贝恩 D.谢勒

47、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包括( ABC )

A.市场结构 B.市场行为 C.市场绩效 D.市场需求

48、产业关联理论分析的内容包括( BC ) A.前向关联 B.后向关联

C.就业和资本需求量 D.生产的最终依赖度

49、产业政策的研究领域从横的方向看包括( ABC ) A.产业政策的制定 B.产业布局政策 C.产业技术政策 D.产业政策效果分析

50、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合了( A BCD )基本理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 A.经济学 B.管理学 C.文化学 D.伦理学

51、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 ABC ) A.同类产品或服务

B.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C.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D.产业活动包括是经济性质的政治、社会等活动。

52、四次产业分类法把所有经济活动分为( ABCD )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信息业

53、美国产业政策主导模式包括( BD )

A.东方方式 B.西方方式 C.非市场化方式 D.市场化方式

54、西方产业组织政策主要目标为( ABCD ) A.分解垄断大企业B.维护中小企业公平竞争 C.任单一企业在市场竞争D、以政策维护市场竞争

55、体现农本思想的具体政策有( ABC )

A.土地政策 B.赋役政策 C.人口政策 D.海禁

57、下面关于霍夫曼比例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 )

8

A.它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经济学家 B.这一比例的提出是在1931年

C.它反映的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 D.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58、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有( ABC )

A.马歇尔 B.张伯伦 C.罗宾逊 D.兰凯斯特

59、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构成的来源有( ABCDE )

A.微观经济学市场理论 B. 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

C. 微观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 D. 消费和生产的优选行为理论 E.分配理论

四、判断题

1.产业的经济活动是某些经济活动或者部门经济活动。(×)

2.技术进步并不限于某个特定规模的企业,所有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进步上都可以有所作为。(√)

3.垄断市场成因主要有法律特许的垄断。 (×)

4.豪泰林模型考察的产品差异性是产品在性能上的差异。 (×) 5.煤炭产业部门和电力产业部门是一种单向联系方式。 (×)

6.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 (√)

7.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政策的重点。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机制相对完善,主要问题是来自垄断势力对市场效率的破坏和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矛盾的激化。 (×)

8.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强调供给会创造需求,因而,采取全面的"大推进"战略,才会形成整个工业部门的全面增长。 (√)

9.我国出现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 (×)

10、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和反对抑制竞争的垄断行为等都属于产业组织的研究领域。 (√)

11、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

12、“三线”工厂过于疏散、大城市工厂过于集中描述的是过去我国产业布局不合理之处。 (√)

13、根据产业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 (×) 14、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马歇尔冲突”。 (√) 15、产业的经济活动是某些经济活动或者部门经济活动。(×) 16、产业经济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 (√)

17、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或产业群。(×) 18、重点产业属于支柱产业。(×)

19、初期产业是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五、简答题

1.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方法?

(一)综合反映企业数量和资源份额非均等的指标

(1)绝对集中度指标,(2)H.H.I即H指数,(3)E.I即E指数,(4)R.I亦称罗

9

森布拉斯指数,(5)CCI通常也称为包括性集中指数。

(二)单纯使用市场份额非均等指标

(1)相对集中度指标,(2)相对熵,(3)剩余。 (三)单纯测量企业数量的指标 (四)反映共谋潜力

(1)绝对集中度差分,(2)相对集中度差分。

2.结构性进入壁垒有哪些? (1)规模经济壁垒 (2)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3)必要资本量壁垒 (4)网络效应壁垒 (5)产品差异化壁垒 (6)政策法律制度壁垒

3、企业实施横向并购的动机是什么?

答:横向并购的具体动机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成本节约所致,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二是由于追求市场势力所致。并购具有潜在的反竞争的效果,但是由于并购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交易费用,也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

4.横向并购的竞争效应?

横向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由于横向并购对竞争存在着潜在的负作用,因而一直是反垄断法的管制重点。横向并购可能导致的反竞争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过度的并购将造成市场过度集中,进而导致企业间形成共谋 (2)过度并购可以导致独占,从而限制竞争

5.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

(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3)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4)产业发展的效率

6.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传统视角下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资本的供给;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区位,人口,社会历史因素;技术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加工技术,运输技术,与技术相关的组织因素。

现代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包括: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新区位因素。

7.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答:规模经济的一些成因,如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和大

10

规模管理的经济性,也是范围经济的成因。此外,产生范围经济的主要原因还包括:

(1) 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向标准化、通用化发展的趋势,这些具有通用性的生产技术设备,可用来生产不同产品,从而提高生产技术设备的利用率。

(2) 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

许多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的产品,因而可以增加零部件或中间产品的生产批量,取得因规模经济而引起的范围经济。

(3) 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

企业一项研究开发技术的成果往往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从而有利于扩散研究开发成果,大大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研究开发成本。

(4) 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在生产经营多种产品时同样可以使用,不会增加多少额外费用。又如,由于企业的声誉能转化为产品的声誉,企业良好的声誉能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多种产品。

8、垄断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答:根据垄断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我们可以把垄断分为经济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这三种基本类型。

(1)经济垄断

经济垄断是指市场主体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或者通过联合组织或合谋等方式,限制、排斥市场竞争的行为。

(2)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是指政府运用其行政权力排斥、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3)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是指由某些产业或其业务领域的技术经济特征所决定的垄断。例如,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管道燃气等基础设施产业(特别是其网络性业务),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投资额大且回报期长、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等技术经济特征。

9.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答:对单一产品的自然垄断性而言,规模经济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在规模不经济的情况下,只要成本弱增性存在,也同样存在自然垄断性。对多产品的自然垄断性而言,规模经济既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也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决定自然垄断性的是成本弱增性,而多产品的成本弱增性通常可用范围经济性来表示。 10.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1)提出:鲍莫尔、帕恩查和利格等.1982 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

(2)主要内容: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绩效等市场绩效,在传统的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的竞争企业的存在。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11

11.简述衰退产业调整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要点:(1)加速设备折旧。 (2)市场保护、援助。 (3)促进转产。 (4)技术与经营支持。 (5)转岗培训

12.简述产业分类的方法

答案要点:

(1)关联方式分类法 (2)三次产业分类法 (3)国际标准分类法 (4)两大部类分类法 (5)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6)生产要素分类法

15、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答:产业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经济的研究来看,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具体对象相对应,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产业组织理论(2)产业结构理论 (3)产业关联理论(4)产业布局理论 (5)产业发展理论(6)产业政策研究

31.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答:国际学术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的分歧。在国内,一般认为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其中,产业组织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而产业结构研究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产业演化规律、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产业区域布局等。

16、产业的涵义有哪些?

答: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2.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3.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4.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5.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

6.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17、什么是“马歇尔冲突”?

答:“马歇尔冲突” 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

12

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生成—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

18、何谓“有效竞争”?它有哪些判断标准?

答:1940 年克拉克的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所谓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梅森将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的论述,归纳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

19、什么是产业结构

答: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一个经济实体当中(一般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在每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时点上,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21、你如何看待库兹涅茨与罗斯托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问题的争论? 答:

v 库兹涅茨认为:在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首要的问题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只有总量的高速增长才能导致结构的快速演变。没有总量足够的变化,结构变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受到限制。

v 与库兹涅茨的观点相反,罗斯托则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虽然他无意要否定总量的概念,而只是强调,部门分析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

22、产业结构演进有哪些规律性?

答: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 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

13

到应有的发展。

23、简述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答:1. 配第—克拉克定律: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2.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他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彻底的考察。他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

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4.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5.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5);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 以下。

6.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24、请分析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14

答:1.供给因素从广义上来说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投资(包括国内资金供应和外来投资)、商品供应、进口、技术进步等,也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还包括体制和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动也往往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

2.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的需求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 3.国际贸易因素。 4.国际投资因素。

5.其他因素, 包括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25、产业结构的不协调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要从产业间生产和技术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协调问题。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1.看产业素质之间是否协调。

2.看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 3.看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否协调。

4.可以从供给是否与需求相适应来判断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

26、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答:1.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2)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3)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方向演进。

(4)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

2.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问题;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

27、主导产业的形成一般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答:主导产业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足够的资本积累。 2.充足的市场需求。

3.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此外,罗斯托还提出了主导增长部门、辅助增长部门和派生增长部门三个概念。主导增长部门是指与技术进步相联系、能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并在经济增长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对其他产业增长具有较强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作用。辅助增长部门或派生增长部门都不成为主导产业。

15

28、如何反映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水平?

答:地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是指某地区某一个或几个产业的生产相对于全国水平的集中程度。专业化水平的衡量可以从产值、产量、劳动力数量、固定资产额、产品输出量等几方面来考察。反映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的指标主要有:

1.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也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 2.人均产量系数和人均产值系数。 3.地区产业区际输出指标。

4.区域产业输出系数。

29.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是如何界定的?

答:(1)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2)通常将产业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30.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答:产业经济学不仅关注产业内企业的运行,也研究产业间的联系,即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产业组织研究向完全竞争模型中加入现实世界的磨擦系数,如不完全信息、进入壁垒、交易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政府行为等,以便深入地分析市场中的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它们如何在现实中进行竞争。研究产业结构是为了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

32.简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答: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两大部分具有不同的理论渊源,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产业组织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夫人等。梅森及弟子贝恩等人完整地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在哈佛学派名满天下的同时,芝加哥大学的一群学者形成了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二十世纪70年代后,引入博弈论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

产业结构理论可追溯到威廉·配第,逐渐形成了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

33.产业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答:产业经济学涉及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等多项内容。总体而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方法的集合。最基本研究方法乃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两种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博弈论分析、计量经济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

34.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16

答:联系在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区别在于,如果企业增加产量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企业增加产品品种或种类能节约成本,则范围经济存在。规模经济通常按照不断下降的平均成本函数来定义的,而范围经济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和多个企业分别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相对总成本来定义的。

35.如何判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答:一般可以用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来区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反之,若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济。也可以用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判定系数(FC=

AC)来描述规MC模经济性:当FC>1时,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即随着产出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曲线下降;当FC<1时,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济,即随着产出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曲线上升;如果FC=1,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规模收益不变,在产出量的一定范围内,平均成本曲线呈水平线。

36.如何理解和度量范围经济?请指出范围经济的一个实例。

答:理解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如果企业增加产品品种或种类能节约成本,则范围经济存在。范围经济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和多个企业分别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相对总成本来定义的。

度量范围经济。令TC(Qx,Qy)表示一个企业生产Qx单位的产品X和Qy单位的产品Y所发生的总成本,则存在范围经济的条件可用下式表示:

TC(Qx,Qy) <TC(Qx ,0)+TC(0,Qy )

范围经济的一个经典实例。就羊毛和羊肉联合生产的例子而言,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同一群绵羊同时生产羊毛和羊肉的成本,往往低于用一群羊只生产羊毛而用另一群羊只生产羊肉的成本之和。

37.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答: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是:(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2)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6)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以上既有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前三条),它们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也有交易方面的因素来自于生产和交易两条途径成本的降低。

17

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还包括:(1)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2)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3)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4)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38.简述影响企业适度规模的主要因素和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主要方法。

答:影响企业适度规模的主要因素:技术与市场这两个因素。由于生产和经销技术的差异以及市场规模和地点的差异,造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不同的工业、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的差异。

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主要方法:量本利比较法、工程分析法和适者生存法。 量本利比较法是一种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产量、成本和利润状况,以单位产品的成本和利润的多少为基准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方法。

工程分析法又叫技术定额法,它是一种在假设不同产量的基础上,根据基本的设备参数、工艺参数以及标准的技术费用定额等工程技术,以确定平均成本曲线,然后通过比较不同产量的平均成本曲线,以确定适度规模的方法。

适者生存法的基本假设是,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会筛选出效率较高的企业,所以,这是一种根据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通过纵向对比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方法。

39.简述一体化和多元化的关系以及多元化在一体化中的地位。

答:一体化和多元化的关系。一体化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其中混合一体化就是多元化。因此,多元化是一体化的一种。

多元化在一体化中的地位。一体化是企业扩大规模,形成大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多元化属于一体化战略。在三种一体化战略中,企业的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战略主要是为了充分实现规模经济,而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混合一体化)主要是为了充分实现范围经济。同时,多元化战略(混合一体化)是企业一体化战略的较高形式,通常要求企业在完成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战略的基础上,才能实行混合一体化或多元化战略。

40.范围经济对多元化存在什么制约关系?

答:(1)企业应具有进入新产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进入新的产业领域,要求有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以符合新市场的需要。同时,在原有产业中积累的管理经验在新产业中未必全部适用,这要求企业掌握与新产业特征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知识;(2)企业应具有协调不同产业的业务的能力。由于新产业的业务与原有产业的业务存在较大差别,这会增加新老业务间协调的难度。这要求企业培养协调不同产业的业务的能力,在新的经营格局下协调好各种业务关系;(3)实行多元化战略取得的长期收益应大于由此带来的各种成本。企业的跨产业经营必然会减少在原有产业的资源配置,削弱在

18

原有产业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产生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成本。这要求企业在制定多元化战略时,应从长期的角度对实行多元化战略取得的长期收益和由此产生的各种成本进行权衡,以取得较好的长期经济效益。

41. 简述一般集中与市场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答:一般集中和市场集中都表示少数大企业占有了较大部分资源的现象,都对市场竞争状态有一定影响。但是二者所描述的范围与意义不同。

一般集中度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的企业所占比重的指标。意味着少数大企业的部分高级管理者对整个社会经济事务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市场集中描述特定市场中卖者或买者的集中程度,直接影响特定市场的竞争状态和效率。需要指出的事,一般集中度并不必然与市场集中度相关,也就是说较高的一般集中度并不意味着市场竞争性的缺失。

42. 辨析市场集中度与产业集中度的区别和联系。

答:市场集中度描述市场的集中程度,而产业集中度描述产业的集中程度。大多数人认为产业与市场是同义语,那么产业集中度就是市场集中度。部分人认为产业集中度特指供给方面“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的企业群中大企业的集中程度,此时产业集中度不同于市场集中度。不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的企业相互间转换产品品种的能力较强,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而产业集中度对市场集中度有较大的影响。

43. 试列举一些高集中度产业、中等集中度产业和低集中度产业。

答: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学期,不同学者对划分高集中度产业、中集中度产业、低集中度产业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大型民用客机、汽车制造业等产业属于高集中度产业,服装制造、采掘等产业属于中等集中度产业,餐饮、酒店服务等产业属于低集中度产业。

44.以某一行业为例,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业集中度的变动趋势及主要原因。 答:改革开放一方面迅速扩大了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允许民营、外资企业进入,两方面合力导致许多产业经历了产业集中度持续下降的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发展,一些行业集中度逐渐回升,例如电视机、汽车等制造业;也有一些产业集中度维持在较低水平,例如种植业、零售业等。当然,我国还有个别产业没有经历改革开放的深度洗礼,产业集

19

中度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如石油开采、冶炼业。

45、试述市场集中与市场势力之间的关系。

答:一种观点认为不同的市场集中度形成不同的垄断势力。贝恩认为,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寡头市场上卖方集中度越高,卖方采取联合利润最大化价格和产量的可能性就越大。较高的集中度不仅有利于寡头们形成公开的或者默契的共谋协议,而且降低了采取竞争性行为的威胁(一个企业的竞争性行为提高自身市场份额的同时,明显地降低了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容易招致对手的报复)。

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集中的根本原因是效率差异,与市场势力没有必然关系。布罗曾认为,相比于低效率的企业,高效率的企业在市场上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赢得较高利润的同时提高了市场集中度。

46.试讨论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答:1951年贝恩开创性地发现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在美国42个4位数行业中,8厂商集中度大于70%的产业,其税后利润占股东权益的比例平均为11.8%,高于集中度较低产业的平均水平7.5%。

然而,有的学者对贝恩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实证研究中引入额外的变量特别是进入壁垒之后,集中度作为一个直接的赢利能力决定因素,其作用已经稍有减弱;如果考虑到模型中变量的相互影响,它的作用就更不明显了。

47.简述进入壁垒的含义和分类。

答:进入壁垒是指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原有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进入壁垒按其成因的不同可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

48.为什么原有企业赚取经济利润是衡量进入壁垒的前提条件?

答:超额利润(经济利润)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新企业进入某一产业的唯一经济因素。如果一个产业不存在经济利润,那就不可能有新企业进入这一产业,讨论这一产业的进入壁垒问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49.原有企业如何能够有效地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20

答:原有企业要成功进行进入阻挠,除了投资成本满足必需的条件之外,这种策略性投资必须具有承诺价值,原有企业的这种投资能否成功阻止进入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

(1)这种策略性投资必须发生在进入者的进入决策之前,而且能被进入者观察到。 (2)这种投资能通过改变原有企业的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或通过向进入者传递有关市场信息而改变进入者对进入后利润的预期,从而影响进入者的进入决策。

(3)这种投资必须是不可回收或不可逆的。

50.退出壁垒的种类有哪些?

答:退出壁垒包括以下六种: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成本、战略性退出壁垒、信息壁垒、感情和管理壁垒、政府和社会壁垒。

51.比较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是两种主要的进入壁垒,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的成因不同。

(1)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不受企业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社会法律制度、政府政策及消费者偏好所形成的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原有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网络效应、产品差异和政策性因素。

(2)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是位企业通过其策略性行为设置的进入壁垒。策略性投资必须有承诺价值,而沉没成本在进入阻止的分析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根据原有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影响未来收入预期的方式,可以把进入阻挠分为影响未来成本结构的进入阻挠、影响未来市场需求结构的进入阻挠和影响潜在进入者对未来事件估计信念的进入阻挠。

52.如何看待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答:进入壁垒的存在可能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但绝对的自由进入也可能导致过度进入,因此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是复杂的。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配置效率的改进,另一方面也来自对低效企业的淘汰。如果退出壁垒过高,则会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弱化,行业内企业不能够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

63.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答:进入壁垒是对准备进入产业的潜在企业而言的,而退出壁垒则是对产业内准备退出产业的现有企业而言的。但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要素看,两者具有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两者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和关联性。

21

64.如何让大企业有创新动力? 答:①政策扶持 ②市场建设 ③法律建设 ④知识保护

65.企业如何将兼并与创新结合,既获得更新效应保持最大的创新动机,也维持最高的创新能力?

答:技术溢出是原有企业进行收购与兼并的直接动机。前面分析的结论揭示了原有企业的一个矛盾心理: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原有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又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这容易打消原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原有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对于自身在新一代产品的技术创新中保持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还有另一层积极的含义:(1)如果新进入企业被原有企业的收购行为吓倒,自动退出竞争,这时候原有企业选择威慑策略成功。虽然付出了一些额外成本,但对原有企业来说,它可以遏制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2)兼并与收购就是原有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充分利用创新技术的最有效途径。事实上,技术溢出企业兼并与收购相关技术上存在着破缺的企业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或范围经济效应是很明显的。

68.如何提高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推进小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结合,促进签订保密协定?

答:①加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

②重点建设一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全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

③加强企业和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自主创新基地建设。 ④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⑤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平台的开放共享。

22

69.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的区别是什么? 答:(1)横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活动。

(2)纵向并购是指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3)混合并购是指在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70.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五次并购浪潮有四个特点:

(1)规模极大,参与并购的企业规模都非常大,大多数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大公司,有着优良的业绩,他们之间的“强强”联合,使企业竞争力得到迅速提高。

(2)跨国并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跨国公司所进行的战略调整使得跨国并购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横向与纵向并购剥离并存。大量企业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相应并购同类业务企业,使生产经营范围更加集中,多起剥离在不少大公司特别是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内展开。

(4)并购的支付手段不是现金,而主要采取股票的形式。

71.举一横向并购的具体案例,并说明促使该并购发生的原因?

答:华润啤酒并购国内相关啤酒企业。在并购中的战略导向是追求高质量的收购对象,力求高水平的投资回报,因此是典型的资本型扩张,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72.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主要动因有哪些?

答:(1)横向并购的具体动机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成本节约所致,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二是由于追求市场势力所致。

(2)纵向并购的主要动因是减少交易费用。

(3)企业通过混合并购可以充分利用多余的非专用性资产。混合并购还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73.简述三种并购的福利效应。

答:(1)一方面,横向并购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提高了效率,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横向并购形成卖方集中,增加了卖方施加市场势力的机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导致福利损失。

(2)企业间通过实施纵向并购可以在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同时得到所需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纵向并购达到进入某一行业的目的,完成企业的产业扩张。

(3)混合并购对竞争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某些影响可能改善资源配置,而另一些

23

影响可能造成行业垄断,增加福利损失。

74.从公司法角度来看,并购类型有哪些?

答:按照并购后的法律状态可以分为新设合并型、吸收合并型和控股型。

(1)新设合并型是两个以上公司通过并成一个新公司的形式而进行的合并。采取这种形式的合并,合并双方均解散,失去法人资格。

(2)吸收合并型是指一个公司通过吸收其他公司的形式而进行的合并。采用这种方式,被吸收的公司解散,失去法人资格;继续存在的公司称为存续公司,存续公司要进行变更登记,被吸收公司的债权、债务由存续企业继承。

(3)控股型即并购双方都不解散,但一方为另一方所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公司被收购后仍保留其法人地位。

75.在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中,哪一个最容易导致垄断性市场结构,为什么?

答:优势企业通过通过横向并购对同行业劣势企业的兼并,集中了同行业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优势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

76.简述何为市场绩效?

答: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量、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

77.市场绩效的衡量标准有哪些?

答:①收益率是一种衡量每一元投资盈利多少的方法。

②勒纳指数,即价格—成本加成。价格—成本加成是将价格P和边际成本MC的差额作为P的分子而得的。

③托宾q是指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通过已经公开发行并售出的股票和债券来衡

量)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是衡量市场绩效的一个指标。

24

78. 企业改善市场绩效的市场行为主要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企业能否通过某种市场行为达到期望中的市场绩效改善?

答: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在市场上赢得更大利润和更高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性的活动,包括价格行为和产品差别化、广告、研究与开发等非价格行为。本节分析垄断者的定价行为及其福利损失,比较垄断企业与竞争性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剖析垄断企业的广告行为与社会福利目标的偏差,并简要阐述进入威胁与进入壁垒对垄断者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影响。

79、简述哈佛学派关于市场绩效的观点,并作出评述。

答: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构建了现代产业组织的描述性研究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SCP分析范式假定,可以对市场绩效进行客观的度量,并认为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由于存在这种单向的决定关系,可以用市场结构来解释市场绩效。

根据SCP分析范式,企业产品的价格P与其边际成本MC的关系以及经济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结构。因此,在垄断产业中,企业具有市场力量,可以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从而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市场绩效也就比较差。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就越小,价格越接近边际成本,难以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就比较高,市场绩效好。

80、简述芝加哥学派关于市场绩效的观点,并作出评述。

答:他们认为,在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中存在的高额利润是源于大企业的高效率,而并非像哈佛学派所说的那样是来自垄断势力,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果。德姆塞茨指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很可能并不反映高集中产业内主要企业相互勾结提高价格的行为,倒是更能反映高集中产业内主要大企业的更高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因为如果市场集中和大企业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是由于协调定价和价格上升的结果,那么按照这种逻辑,产业寡头垄断定价行为能获得利益,即它们的利润率也应该同该产业内的小企业或该产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利润率相关。德姆塞茨通过比较不同集中水平、规模的企业,发现最小资产规模的企业利润率并没有随不同产业集中程度的上升而提高,这表明,高度集中导致企业垄断、勾结定价,从而获得垄断利润的假定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25

芝加哥学派认为,哈佛学派所依据的垄断竞争理论错误地将规模的扩大等同于垄断,殊不知规模扩大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他们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厂商规模的大小是由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和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规模的扩大会带来成本的降低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只要市场当中不存在人为的进入和退出障碍限制,市场上现有的厂商——不论是仅有一个垄断者还是有许多活跃的厂商,就总是面临着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因此原有企业之间的定价和产量选择总是处于一种“无显著超额利润的均衡约束状态下”。由此,芝加哥学派主张: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是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进步的结果,大企业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而不是资源分配无效率的结果。不能以集中度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来作为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垄断企业的标准,政府应该加以干预和管制的是那些市场绩效不好的垄断企业。

87. 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切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技术创新、人口规模、经济体制、自然资源禀赋、资本规模、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等是一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基本制约因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过程所依赖的外界自然条件。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包括地理位置、土地状况、矿藏总量及分布、水资源、气候等)对一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需要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因而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大量的统计分析表明,需求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相对应的。国际贸易是在开放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实现的。一般来说,各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进出口结构的变动,进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动。

88. 简述不同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

答:(1)不同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同产品结构特征、生产组织特征。比如,重工业化是工业结构演进中的一个阶段,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会由以原材料为中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为中心的结构演进,即进入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它表明工业体系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生产高级复杂、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阶段过渡,意味着

26

工业结构日趋高级化。

(2)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也决定了主导产业群的序列更替性,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主导产业也不同,特定时期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消失,进而被新的主导产业群所替代。

89. 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有哪些?

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次产业将增加。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会由以原材料为中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为中心的结构演进,即进入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通过提高加工程度,人们能够更充分有效地利用劳动对象,生产出种类更多、功能更全、质量更好的产品,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更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业结构进一步表现出“技术和知识集约化”趋势,它不仅体现在工业部门采用越来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而且体现在以技术和知识密集为特征的尖端工业的兴起,如新材料工业、计算机工业和软件产业等。

91. 试述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也就是说,产业结构优化将极大地促进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将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2)产业结构高度化使得资源利用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中朝阳产业的成长,代表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长,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而极大地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92.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有哪些?

综观经济学家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合理的产业结构应符合以下主要判别基准:(1)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再生产顺畅进行;(3)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4)有利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向

27

高度化、现代化推进;(5)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93.产业布局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它是一种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经济布局。从产业布局的研究对象看,产业布局就是将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配置的过程。从产业布局的目标来看,就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优配置。

从纵向方面考察,产业布局是同一产业在各地区的配置与关联;从横向方面考察,是集聚于同一地域空间的各产业的关联与组合。从静态地考察,产业布局是指产业生产力在一定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从动态地考察,是产业生产力诸要素在空间上的安排部署和调整,是政府对产业在空间上的规划、部署、协调和组织。

94.产业布局的非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产业布局非均衡发展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点轴布局理论、梯度发展理论和地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增长极理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或城市集聚,使这一特定区域的经济比周边地区发展更快,就形成了所谓的增长极。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效应。

(2)点轴布局理论。该理论将区域经济看成是由“点”和“轴”构成的网络体系。“点”是指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心地域或主导产业,“轴”指将各中心地域或产业联系起来的基础设施带。点轴布局理论可以指导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 梯度发展理论。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地区支柱产业或战略产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当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处于成熟期而战略产业处于成长期时,该地区的经济一般是较为发达的;而当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在其他地区已经是衰退产业,其战略产业是其它地区的成熟产业时,这一地区的经济会比较落后。

(4) 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后起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和重要物质资源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入,使发达地区的经济得以更快的发展,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拉大。发达地区的产业集中超过一定限度时,通常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减现象。这时发达地区的要素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而给不发达地区带来发展机遇。

28

95.阐释产业集群的含义。

答: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系列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机构对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品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设施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或顾客,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材料等方面的公司。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信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

96.产业集群在哪些方面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答:集群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可以提高生产率;集群可以改善激励和绩效的评估;集群在提高创新率和创新成功方面十分重要;集群降低了新企业形成的障碍,形成了提高生产率的环境。如果从产业集群的宏观层面上看,产业集群的经济绩效至少应该体现在区域内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城市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层面上。

97.何谓环境承载力?

答: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可以理解为某一区域环境在某一特定时期维持某种环境状态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对人类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它是描述环境状态的重要参量之一,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是研究环境与经济是否协调的一个重要判据。

98.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布局的新区位因素有哪些?

答:(1)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技术创新环境是指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而“编织”起来的网络。完善的技术创新环境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保持产业永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产业区位选择中的关键因素。(2)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它包括交通、通信系统,能源与水资源供应系统,防灾系统等。(3)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4)优美的生态环境。随着产业区位自由度的提高,产业布局时更加追求环境质量和文化氛围。(5)高素质人才的供给。(6)地方文化的亲和力。区域内特有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包括居民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

29

99.试论中国产业布局的有效路径。

答: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产业布局优化是完成现代工业化战略任务的重要环节。现代产业发展和国际经验证明,集群化是优化产业布局的一种新方向。

参照产业布局相关理论和产业集群发展新要求,中国产业布局集群化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突出生态效率的原则、追求有序的均衡协调发展原则、培育新区位因素的原则。

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和创新对提升产业竞争力重要性,应注重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针对产业集群政策的功能目标,以及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多层面的政策措施相互配合。其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促进创新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100.产业结构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产业结构政策的含义具有以下五个基本要点:(1)产业结构政策的目的是指导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即通过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的合理化、高度化与高效化;(2)产业结构政策制定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产业结构演变规律;(3)产业结构政策是一个含有支柱产业、主导产业、衰退产业援助政策、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等构成的政策体系;(4)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5)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主体是企业,还有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合力。

101.简述产业结构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一般说来,产业结构政策具有以下价格方面的特征:(1)产业结构政策具有明确的指导性;(2)产业结构政策具有时序性和动态性;(3)产业结构政策还具有体系的协调性。

102.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主导产业政策、支柱产业政策、幼稚产业扶植政策、衰退产业援助政策。

主导产业政策。由于主导产业由于主导产业对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拉动作用,各国都采取各种相关政策,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

支柱产业政策。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相对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大的产业。支柱产业支持政策是指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结合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实

30

际情况,采用经济或者非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支柱产业结构高度化政策和支柱产业结构协调化政策。

衰退产业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同时又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趋于下降的产业。衰退产业政策包括进行必要的产业融合、将衰退产业调整援助政策列入现有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制定相关财政、税费调控政策等。

幼稚产业扶持政策。幼稚产业是指在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机构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的同行产业而言,处于“幼小稚嫩”阶段的产业。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来促进幼稚产业的发展。

103.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检验方法?

答:在索洛模型Y?AF(K,L)中,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投入,A是衡量现期技术水平的指标。经济增长可以由于许多原因而变动,最经常产生的变动是因为有关生产方法的知识增加,因而?A/A经常被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产业结构分析中,全要素生产率指某产业部门产值增量中扣除资金增长和劳动增长后的剩余部分,它反映了产业技术状态,若小于0表明技术进步动因不足,反之表示技术进步势头旺盛。全要素生产率既可以用来选择主导产业,也可以用来检验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效果。

104.如何进行产业结构政策的AHP效果检验?

答:层次分析法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来进行:(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判断矩阵;(3)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4)比较产业结构政策实施前后的绩效差异。

106.为什么说实现有效竞争是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目标?

答: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而言,高效率的竞争应是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workable competition)。有效竞争要求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活力相兼容。有效竞争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有效竞争的实质就是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率。与此同时,政府制定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在总体上保证整个产

31

业既能实现规模经济,又不失竞争活力,处于有效竞争状态,以提高产业经济效率。所以,有效竞争是政府制定与实施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目标。

107.简述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

答:对于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以下三个原则应该注意:(1)有效竞争是一种竞争收益明显大于竞争成本的竞争。有效竞争必须要求竞争效益(收益与成本比)大于1,至于竞争效益具体要达到多大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竞争,这是一个需要根据各国各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定的问题,但至少它为有效竞争规定了一个最低限。;(2)有效竞争是一种适度竞争,既不是过度竞争也不是竞争不足;(3)有效竞争应符合规模经济要求。规模不经济状况下的竞争是一种低水平的竞争,而低水平竞争意味着企业要以较多的资源投入才能得到一定量的产出,表现为经济效率低下。这显然是与以追求较高经济效率的有效竞争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有效竞争应该是在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条件下的竞争,这样才能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率。

108.简述规模经济政策的适用性及其政策体系。

答:规模经济政策的适用性。追求规模经济的产业组织政策通常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对市场集中和进入壁垒偏低的产业所采取的产业组织政策重点。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往往缺乏资本的大量积聚和集中,以致在那些规模经济十分明显的产业中,存在许多组织规模远远小于最小经济规模的企业,处于过度竞争状况,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因而,对这些产业应采取追求规模经济的产业组织政策,通过培育大型企业,提高市场集中度,最终实现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政策体系。追求规模经济而采取的各种相互联系的政策,构成一国的规模经济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主要由以下旨在追求规模经济的政策构成:(1)企业兼并政策;(2)企业联合政策;(3)经济规模政策;(4)直接管制政策;(5)中小企业政策。

109.垄断有哪些主要类型?反垄断政策的对象是什么?

答:根据垄断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我们可以把垄断分为经济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这三种基本类型。

从经济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的概念、成因和基本特征可见,自然垄断是基于效

32

率标准的垄断,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高效率,不存在反垄断问题,而是属于政府管制的范围。行政垄断是导源于政府行政权力的垄断,反行政垄断的主要途径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可能减少政府滥用行政权力导致行政垄断的现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量存在的经济垄断是限制、排斥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其垄断危害十分明显,因此,经济垄断是反垄断政策的对象。

110.简述反垄断结构政策与反垄断行为政策及其区别。

答:根据反垄断政策的导向,可将反垄断政策分为反垄断结构政策与反垄断行为政策这两类反垄断政策。(1)反垄断结构政策是通过控制产业集中度,以调整有可能限制和排斥市场竞争的垄断结构的政策。(2)反垄断行为政策是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其垄断力量,以限制和排斥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实行控制的政策。

反垄断结构政策与反垄断行为政策之间的主要差别是:(1)理论基础不同。反垄断结构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理论。反垄断行为政策的理论基础是芝加哥学派的“行为主义”理论。(2)政策重点不同。反垄断结构政策重在维护和营造竞争性市场结构,反垄断行为政策旨在制裁反竞争行为。(3)制裁手段不同。反垄断结构政策通常采用分拆大型企业作为制裁垄断主体的基本手段;反垄断行为政策则通常采取管制、罚金、征收垄断利润税等手段制裁垄断主体。

111.反垄断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反垄断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由禁止限制竞争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控制兼并这三个方面构成。(1)限制竞争协议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市场主体以协议、决议或者其它联合方式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禁止限制竞争协议是反垄断政策的核心内容。(2)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企业的某种特定产品在特定市场范围内具有主导地位,使其他企业处于从属、被动的状况。可从多方面限制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禁止差别待遇、禁止强制交易、禁止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禁止掠夺性定价、禁止独家交易。(3)企业兼并是指两家或更多家企业合并成一家企业。控制兼并只是为了防止企业规模无限扩张,进而防止市场垄断,维持竞争性市场结构。

8.简述价格管制的政策目标。

答:促进社会分配效率、刺激企业生产效率和维护企业发展潜力,构成垄断性产业价格管制的三维政策目标体系。(1)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通常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如果不

33

存在任何外部约束机制,它就有可能通过制定垄断价格,从而扭曲社会分配效率。这就需要政府对垄断性产业的价格实行管制,以促进社会分配效率。(2)政府通过采取一定的管制政策措施,建立一种类似于竞争机制的体制,以刺激企业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努力实现最大生产效率。(3)政府在制定垄断性产业管制价格时,要考虑到使企业具有一定的自我积累、不断进行大规模投资的能力。

这三维政策目标体系是政府制定垄断性产业管制价格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价格管制政策分析的重要工具。

9.简述制定进入管制政策的基本思路。

答:垄断性产业是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并存的产业,政府根据这些产业的具体业务领域的情况分别制定进入管制政策。对于竞争性业务领域,适宜采取放开竞争政策,但这些业务领域毕竟也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性,为了实现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政府也应该适当控制进入壁垒,以保持能维护规模经济的市场竞争。对于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由于存在较为显著的规模经济,因此,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业务领域应严格控制,逐步放松进入壁垒,以保证有效竞争。

117.为什么说联网管制是垄断性产业实现有效竞争的关键?

答:新企业进入垄断性产业后,与产业内原有主导性企业之间的竞争效果关键性地决定于企业之间的联网条件。已经建立了庞大网络的主导性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拒绝与其他竞争企业联网而排斥竞争者,或者,通过制定尽可能高的联网成本价格而使竞争者望而却步。因此,联网条件的决定权不能掌握在主导性企业手中,而应当纳入政府管制的范围。由此,联网管制是垄断性产业实现有效竞争的关键。

118.如何看待企业内部业务间的交叉补贴行为?

答:首先,在被管制的垄断性产业中,企业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其次,交叉补贴行为有其不利的一面。垄断企业会采取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战略行为,以在竞争性业务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击败竞争对手。因此,这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交叉补贴还可能使接受垄断性服务的消费者承担过高的价格,而使接受竞争性服务的消费者享受过低的价格,由此造成的消费者之间收入再分配效应扭曲了社会分配效率。最后,交叉补贴行为有其合理的一面。例如,有关电力和通信企业对不同地理位置的业务实行内部

34

业务间交叉补贴行为,这有利于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性”和普遍服务。

119.如何评价管制的有效性?

答:垄断性产业的管制是有成本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收益。对管制成本与收益分析,是权衡政府管制的利弊得失,分析垄断性产业管制政策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如果管制成本小于消费者剩余增量与生产者剩余增量之和,则管制增加了社会福利,那么,管制的社会成本是负的,即管制是有效的;如果相反,一产业通过管制获得垄断,管制的社会成本就是正的,即管制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只有当管制成本小于消费者剩余增量与生产者剩余增量之和时,采取某项管制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

122. 产业分析有哪些基本流程。 答:

5、产业经济学主要学科领域理论的近期发展有哪些?

答案要点:1985年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森出版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企业、市场和关联合约》一书,对交易费用学说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将之引进产业组织的研究中;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进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用以分析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大大丰富了产业组织理论家的视野。

1、谈谈产业分类

答: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

分析背景 分析目标 分析提纲 专家用户 了解产业链条 确定分析提纲 调查搜集资料 拟定分析报告 评定分析结果 35

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

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业在发达国家就被划入资本密集型产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当前,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指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3、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当前以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的主导产业。因此可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

(四)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联合国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现在通行的是1988 年第三次修订本。这套〈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分为A-Q 共17 个部门,其中包括99 个行业类别。这17 个部门为: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及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修理业;H、旅馆和餐馆;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业;L、公共管理和

36

国防;M、教育;N、保健和社会工作;O、社会和个人的服务;P、家庭雇工;Q、境外组织和机构。

我国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就是参照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而制定的,因此产业划分与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基本一致。

2、试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趋势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 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 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 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 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二)工业内部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

3、哈佛学派是如何将市场结构作为分析重点,来构筑他们的结构主义政策论的?

答:在哈佛学派的SCP 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在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这种SCP 分析框架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的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因此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人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者”。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是哈佛学派区别于其他学

37

派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贝恩等人看来,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哈佛学派的这种政策主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和强化都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4、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从而与哈佛学派在方法论上形成鲜明对照。其主要观点如下:

1.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2.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3.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4.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以外,由于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因此市场中的现存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5.除个别部门,芝加哥学派在原则上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的干预,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

5.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答: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有:(1)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2)“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特征明显;(3)在能源、矿产资源、环境容量、土地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资源瓶颈。

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加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学技术的产业转化能力;(2)通过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加强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改变“三高一低”现状;(3)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4)实现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生态化、有机化”。

6.如何理解垄断性产业的成本弱增性?

答:成本弱增性所要讨论的是,由一家企业提供整个产业的产量成本较低还是这家企业与另外的企业共同提供相同产量的成本较低。

38

图14-2 两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

在图14-2中,AC1和AC2在产量为Q*点处相交,Q*点决定了成本弱增的范围,当产量小于Q*时,由单个企业生产成本最低,所以,在此范围内成本函数是弱增的。值得注意的是,成本弱增性是描述自然垄断经济特征的最好方法,尽管在产量Q′与Q*之间存在规模不经济,但从社会效率看,由一个企业生产效率最高。由此可见,规模经济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决定自然垄断的是成本弱增性。

根据自然垄断的成本弱增性程度,我们还可以将自然垄断分为“强自然垄断”和“弱自然垄断”。

7.结合一个具体事例,讨论垄断性产业的管制需求。

答:以电信产业为例,由于自然垄断性问题而产生的对政府管制的需求:(1)抑制企业制定垄断价格,维护社会分配效率。电信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如果不存在任何外部约束,它就可能会制定出大大高于成本的价格,以取得垄断利润,扭曲分配效率;(2)防止破坏性竞争,保证社会生产效率和供应稳定。如果不存在政府管制,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许多电信服务企业就会盲目地进入电信产业,进行重复投资,过度竞争;(3)制约垄断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电信产业也可能存在少数电信服务企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采取合谋行为,共同获取垄断利润的可能性。为制约垄断企业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也需要实行政府管制;(4)解决垄断性产业的外部性问题。向人口稀少的地区提供通信产品和服务是一种类型的正外部性,如果没有政府管制,就难以取得这类正外部性。

8.试论垄断性产业的放松管制趋势。

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垄断性产业的放松管制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而科技进步则对放松管制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国垄断性产业现行管制体制存在一系列低效率问题,客观上也要求中国放松管制。

(1)尽管世界各国在垄断性产业管制体制改革的时间、具体改革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

39

差异,但其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放松管制,实行开放与竞争政策

(2)科学技术会引起垄断性产业设备的革新、运作方式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等等,从而引起垄断性产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大大缩小了自然垄断的范围。

(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垄断性产业是一个改革相对滞后的领域。传统管制体制的不少弊端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垄断问题还比较严重。因此,中国要从根本上消除垄断性产业的低效率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放松管制,在垄断性产业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制体制,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以提高断性产业的经济效率。

9. 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结合我国计算机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分析该产业如何升级。

答:在计算机产业的全球生产体系中,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层次。上游是计算机制造业的技术和工业标准发布地;中游是计算机的各配件生产厂商;下游是从事销售业务或装配环节的厂商。我国的计算机企业大都位于下游层次。

(1)利用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机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嵌入全球计算机产业价值链的服务环节。

(2)在已形成的集群中,建立区域创新网络,提高企业自身科研能力。 (3)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创建自有品牌。

(4)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研发的积极性。 (5)培育本土的跨国公司。

10.如何对房产业进行分析,请结合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房产业的长期分析。 答:(1)要掌握基本的数据和事实。 (2)要重视价格和空置指标。

(3)要重视宏观经济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4)要重视分析的模式化,依据统计技术进行长期、连续的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关键时期。房地产的暴利时代已经终结,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向理性回归。经过房地产的理性回归,我国的房地产业将有以下三大趋势:

(1)土地要素市场的规范化。 (2)房地产企业的集约化。

(3)房地产金融体系的资金来源应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

11.如何进行能源产业分析,请结合我国能源产业数据进行产业分析,指出未来可能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w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