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

更新时间:2024-06-11 17: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

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指的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教育,还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

什么是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发展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人的生存环境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与运行的规则,如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在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

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只是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所做的质量评测、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

德育: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形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审美教育:是审美主体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韵,直接作用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而互动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战国末期,外国最早的是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教师中心论 ” 卢梭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 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讲座的教授。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多样化阶段:斯宾塞的《教育论》——教育的人物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梅伊曼最早提出的的“实验教育学”,拉伊1908年出版《实验教育学》;杜威的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坐中学”“儿童中心”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深化阶段;卢布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原始社会有教育、无学校、无阶级;奴隶社会有学校、有阶级、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对立;

人的发展可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的规律:顺序性(循序渐进),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整体性

【问题方式:教育应如何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回答方式: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应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我们应该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3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4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姓,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5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我们应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全方面的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遗传;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柏拉图;格赛尔 (2) 环境;外铄轮:荀子:人性本恶;;洛克“ 白板说”;华生 【什么是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发展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人的生存环境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3)个体的能动性: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个体能动性诗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何炅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制约受教育权;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与变革。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层次、职业岗位、科层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征,展现其智慧才能。包括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

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有四个: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的;四是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所培养的人身心素质;二是所培养人的社会价值。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普通中小学的教育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第五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

与组织赖以存在与运行的规则,如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的性质: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有三种,一是双轨学制(西欧);二是单轨学制(美国);三是分支型学制(苏联).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1902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1904又颁布“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1922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学制”。我国现行学制有四个层次: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第六章 课程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被教育工作者称为“三本书”的是: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材)。

课程方案: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一句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我国古代课程设置:周代: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 :“六经”(《诗》、《书》、《礼》、《乐》、《春秋》);宋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vr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