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6-17 14: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西方哲学作业题

综述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教育哲学观? 综述现代西方哲学”生命哲学”主题特征? 1.萨特“存在论”核心内容的逻辑内涵?

萨特“存在论”的核心内容为: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为他的存在

1.自在的存在

(1)基本规定:存在存在着。存在是自在。存在就是它所是的。也就如标题所说“存在是自在”自在的存在就是惰性的、机械的物质世界。具体分析为:

a.存在存在着:这种自在的存在既不是主动的,也不是被动的;既不是创造出来,也不被创造出来的,也不创造任何东西。

b.存在是自在:因为这种存在既不能派生于可能,也不能归并到必然。其没有意识状态,即是说:①自在是自足的;②自在不与自身也不与别的不是它的东西发生关系;③自在没有内外之分,是一个整体。所以:自在是惰性的、机械的物质世界,让人恶心但无法避免。 c.存在是其所是:它既不是肯定的,又不是否定的,只能是自身的固有。 (2)结论:本质先于存在。(自在的存在由于都是已经存在着的东西,它们的性质也都是十分明确的,因此,它们总是先有本质而后才存在,它们的本质先于存在。)

举例:裁纸刀的例子。 比如裁纸刀,它在制作者制造出来以前,就早以观念的形式(本质)存在于制造者的头脑之中了,因此,就裁纸刀而言,可以说是本质先于存在。

2.自为的存在

(1)基本规定:自为的存在就是作为意识的人,自为的存在本身是个空无,没有固定的本质,它是潜在性与可能性,自为通过虚无从自在中产生出来。

(2)理解:自为的存在的特征是主动性和不确定性,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停留于现状,它们不断地展示着自己,同时维系着他物。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3)核心: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由的,因为自由选择,所以要承担责任。

①存在先于本质:人原来是个无,通过自己的选择,成为他自己愿意成为的那种人;人具有可能性,可以造就自己;并且人的自由依赖人的选择;而且必须选择,且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本质成为可能。” ((理解:对人而言,没有任何决定论,也没有既定的人性,每个人自己的本质既非由上帝来安排,也不是由他人来决定,而是由自己造成的,是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创造的,是人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为的存在不是某种已经给予了的、完成了的实在,它是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所要成为的那种东西。“人首先是一种把自己推向将来的存在物,并且意识到自己想象成未来的存在。”因此,人的本质乃是后来由人自己的主观意志创造出来的。))

②人是自由的:人生而自由,这是人的本性,这是萨特自由观的第一要义。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无根据的。正如人不能不存在一样,他不能不是自由的。理由有:

第一,上帝不存在。自近代以降,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普照万物的上帝死了。上帝如果不存在,一切事情都是可能的。”

第二,没有客观必然性的束缚。在萨特那里,只有自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存在是先于本质的。这种存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非实在性,也就是他所谓“虚无“,因此,人不受任何已经存在着的必然性包括人自身的束缚。

第三,没有普遍的人性。萨特否认普遍的、既定的人性的存在。因为,没有上帝的戒律,没有本质论,那么世间就不可能有一种先天的价值指示人该如何做。

③自由选择:自由选择论是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萨特认为,现实生活中,由于上帝的不存在,人便总是要面临着行为的选择,且选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是绝对自由的。人不可能不作选择,正如他不能拒绝存在。不论他是出于对于现状的肯定而安于现状,还是出于对现状的否定而试图超越现状,都是一种选择。所以,选择是自由的,也是绝对的。

④承担责任:自由包括选择与承担责任,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自由的,在萨特看来,自由就体现在选择中。人就是在不断的选择过程中不断地成为自己的。人一旦进行了选择,他也就有了责任,就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承担全部责任。正如自由选择不可替代、无法回避一样,责任也是不可推卸、不可替代的。

3.为他的存在(社会)

(1)基本规定:为他的存在就是与他人共在。以他人作为自己存在和自我意识的条件,是他人揭示了我的存在,我也需要他人来了解我的存在。

(2)人与人的关系:他人对一个人的自由就有着双重意义:既是限制又是条件 ①条件:他人揭示了我的存在,我需要他人来了解我的存在。

个人的自由必须通过同他人的关系才能实现。一个人活在世上,他不断地设计、作出选择,而这种设计和选择都必须在同他人的关系中作出。任何设计、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境况、同他人的一定关系中作出的。 ②限制:他人就是地狱

人与人的关系是冲突与斗争的关系 ,他人和自我不断恢复主体地位,使对方成为对象。他人不仅是我们存在的中介,也是永久的威胁,要么征服别人,要么被别人征服。 ((理解:eg. 爱情占有之例

由于每个人都有绝对自由,都把自己当作主体性存在,“每个人都如一口陷阱,时刻准备埋藏他人主体性存在。”因此,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为所欲为或成为自己所想象的一切东西。他人都是我的一个屏障,是对我自由行为的一种限制。个人自由和他人自由是一种异化关系。个人自由既是绝对的,但又受到他人自由的限制,所以他人自由是个人自由的一种障碍,因此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 3. 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看到他人对一个人的自由就有着双重意义,不过分在意他人眼光,为他人负责。

不过分在意他人眼光:如果过于强调他人决定和肯定自身自由的一面,从而过分依赖他人,那么一个人就会由自为的存在变为完全是自在的存在,成为同椅子、石头没有区别的,这个人的自由也就丧失殆尽了。 为他人负责:

如果过于强调他人限制和否定自身自由的一面,从而避免同他人打交道,甚至用地狱的方式对待他人,那么一个人的自由只是假想的虚幻的自由,是永远得不到实现的自由,他也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必须在把自身的自由当作目的的同时,也要把他人的自由作为目的;在要求自己的自由的同时,也要要求他人的自由;在实现自己的自由的同时,也要实现他人的自由。 (具体见伦理观)

2.举例说明萨特前反思意识与反思意识的价值意义

前反思意识:最直接的意识,无我的意识;反思意识:当我意识到我在意识树时,这就是反思意识,自我就出现了。自我不是纯粹意识的东西,自我不是孤立的东西,在反思意识中,自我总是作为世界的相关物与世界一起出现。通过对其他哲学家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出,萨特去自我的意识理论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将先验学研究的目标从先验领域转向人的现实存在的领域。

3.胡塞尔“先验现象学”核心内容的逻辑内涵?

先验现象学,也是理性批判,理性不但是认识对象的条件,还是对象的构造者,他的目标是确立意识的构造性。人们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哲学的主要问题是认识论问题,也就是人们理智与事物的关系问题,而这种问题框架,是建立在内在与超越上的。内在与超越,前者:指的是我们的意识,它是一个封闭的整体,它永远也走不出自己。内在是可以达到的,确定的。后者:是指意识之外的种种事物,他们超越了意识,在意识的彼岸。超越是无法达到的,可疑的甚至是不可知的。 悬置(现象学的第一步)——回到事情本身(不是自然事物,而是意识中被意指的,也指使这种意指可能和构成被意指意义的意识的种种功能),回到原始的直观经验。“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给予我们的东西,只应按其被给予的那样,而且也只在他在此被给予的限度之内被理解”。达到的效果:内在和超越处在了同一个现象学的平面上,他们的区分仅仅是对我们表

现的方式不同,而无存在论上的区别。作为现象,他们的地位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意向的对象。这样,传统精神与事物,内在与超越的鸿沟,就此消弭于无形。

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现象学第二步)胡塞尔关心的是意识的本质,他要通过悬置获得一个新的存在领域,这就是先验意识领域,也就是先验现象学的专门领域。先验意识是悬置过后的现象学剩余,悬置不但要是本质得以在直观中显现出来,而且也要直接导向先验意识,因此,他提出现象学还要分两步走,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前者是用对事实状态的贴近描述从事实状态回到它的本质结构。这种描述不是一样画葫芦,而是描述事实意识行为及其对象的本质一般性;后者先验还原是要把内在与超越最终还原为先验意识和先验主体,意识和存在同属先验意识的领域。一方面,意识与实在,内在与超越是两种基本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事物是意识意向的统一,尽管它是超越的,但毕竟是被感知的。

结论:意向性结构的分析——胡塞尔认为意向性包含我们的一切体验,这些体验可分为两个层面:

(1)感性的层面,指感性的体验,被胡塞尔称 为感性的质素; (2)意向的层面,带有意向性的体验或体验因素,它是给予意义的层面,被胡塞尔称为直观的形态。相应于这个区分,意向性结构可以分为:意向内容,意向活动所给予对象的意义。意向活动,给予意义的活动或功能。这个内容-意向活动的结构不仅构成感性知觉的领域,也构成判断、情绪和意志领域。可见胡塞尔的意向性是一切理性乃至

非理性意识的基本结构,不像康德将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所以这个意向性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基础。 4. 海德格尔“存在论”核心内容的逻辑内涵? 人是如何存在?

人的存在方式为“此在”,海德格尔对人的规定是从可能性出发,“在”是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在者”,这里不存在自我与世界如何沟通的问题,因为你已经在世界之中了。

人的“此在”的特点:人必须要超出自己而存在在世界上,人的本质为超越,超越就是在世界中存在。 人的存在是如何与

世界其他物的存在发生关系的?

一、上手事物:事物首先是作为上手事物出现的,即作为有实用意义的东西而出现。

二、因缘:即是在实践中事物将其实践关系显现于我的(因缘),对事物的认识是从事物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关系中去认识的。 人的存在是如何与世界其他的人的存在发生关系的?

一、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共在属于此在的内在结构,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

二、常人引导此在构成存在 常人:一切行为方式、制度和观点的总称。常人的状态是人的存在的非本真状态,是此在的常态。(联想尼

采的超人学说——摆脱常人(被压抑和湮没的人,做自己道德和精神的超人,因为常人的价值已经到了毁灭的程度) 此在就是它的展开状态(此在的本真状态)

现身情态:此在一开始即处于与世界的种种关系中,世界在情绪中向我们展开它的神秘。我们的存在是被决定了的,然而世界如何展开,又取决于我们的情绪,情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取向。 领会:是一种前理性的存在行为,是生存论上的能够,即能存在,是此在可以筹划自己的种种可能性。领会世界,即是领会世界总体结构的因缘关系。

话语:话语不仅仅指语言,也指听和沉默,话语不是作为陈述发生,而是作为允诺、回绝、请求和警告发生,即强调语言的应用情景和实践特性。

沉沦——非本真状态的总体结构,沉沦是此在展开状态的日常存在方式,这时,此在是常人,而不是自己。

操心——此在的整体结构,此在的整体通过“畏”向我们展示。 时间性——此在始终在前行,只有在时间性上才能理解这一先行向死的存在。本真的时间性是历史性,非本真的时间性是时间内性。

5. 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原因?

批判现代性危机——传统形而上学——虚无主义

现代性危机:归根结底是西方文明的危机,是其核心形而上学的危机。西方形而上学从开始就遗忘了存在,而不适当地突出了人,以为人可

以随意支配存在。后期所谈艺术、论语言、探事物,究理由、思技术,都是围绕着存在真理的发生在谈问题,目的是将人纳入存在的真理,成为存在的看护者而不是支配者。以此颠覆西方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遗忘存在真理)传统,让新的可能性和真理得以向我们显现。 真理存在:只有当此在在世存在的基础上才可能。海德格尔用“此在在真理中”指此真理是存在者的揭示,此时,此在仍是真理与否的枢纽。

(1)此在是存在唯一的揭示者,虽然它生活在日常庸碌中,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决断重新获得自己。无论是与存在的关系还是与世界的关系,都取决于此在的意愿,它的筹划。

(2)尽管此在不是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但却仍有某些主体性的痕迹。本真与非本真总让人联想西方传统哲学本质——现象二元论(本真、非本真同属于此在的存在方式),最终要回到或重新获得本真。

(3)总的来说,基础存在论中,存在的意义问题始终只是一个背景问题,所有论述都围绕此在展开。

传统形而上学:讨论的是存在的意义或存在的真理问题,这两个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是一个问题:存在问题=真理问题。 柏拉图(理智符合事物的真理观)

把固定的在场性看作存在的根本特征,存在显然必须始终在场,唯一能满足这一条件的只有神。西方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把存在者奠基于存在,存在又奠基于一个最高存在者;存在者根据它们的存在规定,

存在的真理却没有人询问,这就造成存在的遗忘。 中世纪(事物符合上帝的心灵的真理观) 基督教的经院哲学加强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 近代理性主义

主体成了一切在场物中固定的在场,成了唯一的基础。其内容即理性,它是存在者揭示自己存在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的主客关系说明事物服从人的理性的规则。但仍是存在的遗忘。 尼采的顶峰

永久在场的为权力意志,尼采把西方形而上学推向极端,暴露了它的本质——虚无主义。

尼采哲学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最后完成,因此对海德格尔来说,对尼采的探讨就变成对迄今为止一般西方思想的探讨,这是另一个开始。 2、将存在者的存在视为权力意志并非尼采突发奇想,在此之前近代西方哲学家已有此倾向。

3、海德格尔同样认为虚无主义本质根植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存在被遗忘的历史)之中,尼采作为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哲学家同样属于这部历史。

4、尼采把身体放于首位,意志先于理性,这样就能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的权力意志。海德格尔却认为永恒轮回把西方形而上学的“存在是固定在场,是思想可以支配的东西”极端化了。

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弊病:通过现代性,此时正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海德格尔还对现代技术进行反思。

当形而上学把存在理解为固定在场,它就成为了可支配的对象,连存在都可支配,那世上就无不可支配的东西了。其实质表现在现代技术中:

(1)现代技术也是一种揭示或去蔽,但不是古希腊意义上自然生发的去蔽,支配现代技术的规则是挑战(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现代技术是挑战、安排、操纵、控制和整理自然,其去蔽就是把自然中遮蔽的能量开发出来,加以改变、贮藏、分配、转化。

(2)在这种去蔽模式中,人其实并没有控制去蔽本身,技术不是人可以随心所欲加以控制的手段,相反,倒是人自己被技术这种去蔽安置了。

(3)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是格—设(设置格局),它遮蔽了解蔽本身,使得无蔽,真理无法发生,人无法进入。 人倾听存在而不是良知

是存在的看护者而不是自己意义的策划者,即人与存在既共属,又有别。真理既开放,又遮蔽。 海德格尔思想启迪:

存在哲学把哲学关注中心全面转向人的生存。这一转向对于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需要实现本体职能的回归,其最高旨趣是使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海德格尔深刻地揭露了工业文明社会的弊端,其存在哲学首先关注的就是现代人的内心支离破碎的状态,强调人们急需对存在的追问,主张把孤独个人作为其哲学思考的中心,把描述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体

验、追问存在的意义作为主题。也就是说人们需要对存在问题进行追问,以此赋予生命以意义。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应从追问存在的哲学浪潮中,感知到: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的认识和了解是任何教育的前提。教育应该充分关注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存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是当代教育的最高旨趣,也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对当代教育的最重要的启示。 7.奥斯丁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基本概念?

分析哲学的基本主张是: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语言分析,通过语言分析澄清哲学问题。分析哲学家都认为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是不精确的、是容易引起误解的,而哲学问题往往是由于这种误解引起的,通过语言分析可以消除这类哲学问题。

人工语言学派--既然日常语言是模糊不清的,那么我们就创造出一套理想语言。即创造出一套数理逻辑化的符号系统, 在这种语言里,每一个符号都有一个确切的含义,每一个句子都是按照严格的规则建立起来的。有了这种人工构造起来的理想语言,就不怕日常语言的含混和歧义。

日常语言学派--认为不可能创造出一套能够代替日常语言的人工语言。因为语言并不是人们可以随意创造的,语言跟人们的生活形式密切相关,有多少种生活形式就有多少种语言形式。生活形式是十分丰富和不断发展的, 因此日常语言也是十分丰富和不断发展的。语言分析不是用一种人工语言去校正日常语言,而是结合考虑日常使用时的生活环境。

B.发展与运用: a.发展

传统释义学:是一门解释技术和方法的学问.

施莱尔马赫:将释义学引进哲学,成为普遍的方法论。受传统唯心主义影响,注重永恒的形式.

狄尔泰:将释义学改造为精神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础

释义学的对象是生命,生命是一个历史的存在 →释义学是一个历史存在的解释理论

b.运用:

释义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经历(起点)—表达式(对象)—理解(方法)。 表达式:客观精神的客体化,分为三类,等级逐渐升高。 a.科学和理论判断 b.实践行为

c.经历的表达式(对生命经验的最充分表达)

在经历的表达式中,艺术是其典型,具有对特的揭示生命的功能,艺术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将生命的意义展现给我们,其中诗最接近生命艺术的判断标准是真理,而不是美。 C.客观精神:

表达式中提到的客观精神与黑格尔不同,不是绝对精神,没有主观个人心理状态的意识。客观精神指我们的存在方式、社会活动方式、文化形式、精神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历史存在是它的基础。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用“精神”这样容易被误解的词? 因为受传统哲学的影响,对想表达的概念难以寻找或创造出新的合适的词来表达。

D.理解理论

理解理论是释义学的关键内容.

理解的对象是我们内在的生命,理解是一个过程,因为历史不会结束,所以理解也只能是相对的。理解不是客观的认识,不是在生命之外来理解生命的表达,理解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理解运用了一切精神力量(理论认识与内在直觉),用于把握人类经验。 a.理解的分类:

基础理解:日常生活中,处于生活利益的理解(如对红绿灯含义的理解) 高级理解:已基础理解为基础,但要比他要复杂得多,它属于精神科学领域 b.理解具有循环性:

循环性:要理解部分,就要理解整体;要理解整体,就要理解部分。在理解理论中,生命是整体,表达式是部分。解释总有预设,但这些预设都是临时的,会在解释的过程中改变。与此同时,解释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预设,生命是一个历史过程 →理解无始无终 →理解形成了不断丰富的循环。

世界观学说

(1)形成背景:面对纷繁多变的历史和世界,人又需要有一个理解世界的稳定

的框架,来把握生命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世界观就是由于这种需要而形成的。 (2)概念:

世界观当然不是纯粹理论、科学或哲学,而是经验、反思和解释的结合。它包含我们无意识的态度和种种深层预设,这些态度和意识支配我们经验取向和理解。世界观是对我们全部经验的总体性解释。

世界观不是知识和理论,而是我们基本的信念系统(信念系统包括信念、价值和规条,是每一个人都有,并且与其他人不同的思想发动机:一个人凭这套系统去处理人生里的每一件事) (3)世界观的科学:

鉴于世界观的重要性,狄尔泰提出了世界观的科学:他将结合现象学、释义学和思想史来对世界观进行研究,研究它们形成的规律,掌握他们的结构与条件对它们的得失作出评判。世界观是人对实在的整体性解释,世界观的科学就是对解释的解释,它解释的不是个别的心灵,而是历史、文化和社会中共同态度的一般结构整体。如世界观的形态学,区分世界观的类型。

三种哲学世界观: A.自然主义:

认定感知觉中的物理世界是惟一真实的世界。它所要理解与认识的是物理实在的规律性,精神现象在它看来只是派生与从属的现象。自然主义作为形而上学表现为唯物主义,作为伦理学表现为享乐主义,作为认识论表现为感觉主义,在艺术中表现为现实主义。 内部紧张(内部矛盾):事物对意识显现,但不能从现象的事物中派生出意识来;精神受自然制约,但它又能控制自然。这就迫使自然主义世界观向其他世界观转化。

B.主观唯心主义:

也叫自由唯心主义。它是古代雅典人的创造,基督教又对它加以保存和改造,成了基督教的官方哲学。认为,精神高于自然实在,类型高于现实,应然高于本然(应然”指的是应该的样子“本然”指的是实际的样子)。

在宗教中表现为人格有神论;在艺术中表现为史诗和戏剧形式;在哲学中表现为先验主义(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和意志主义(在哲学上,歪曲夸大意志的本质和作用主张将意志、情感、本能至于理性之上,认为有意志创造世界万物)

内部紧张:它是内在地不稳定的世界观,因为它以作为“自我”或“主体”的精神相始终,它的预设必然经不起经验的检验。 C.客观唯心主义:

将精神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特殊东西只是这个囊括一切的整体的各种功能,部分只有对整体而言才有意义。这种世界观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大部分。在宗教上表现为泛神论(斯宾诺莎把实体称为神,认为一切事物均存在于神内)和万有在神论。

内部紧张:它渴望认知的整体,但它只能把握特殊。最后往往只好承认大全只是一个象征或设定,而不是完全把握的实在。

狄尔泰一再声明,这种类型划分是临时的,只是为了帮助我们研究,为了让我们历史地看得更深一些。

对于相对主义的回应: A.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人类对自然、人类自己在时间长河中发展变化现象与本质的认识)的确使我们看到了哲学体系和世界观的无政府状态。思想史和世界观理论似乎只是揭示了一片巨大的废墟。任何伟大的思想体系都成了时间的牺牲品。每一种世界观,每一种思想体系,都相对于历史而合理,但没有一个拥有绝对真理。

但狄尔泰并不认为历史意识只有消极的意义。真理是具体事物的关系,任何具体事物总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就没有规定;就没有真理。知识和科学必须在历史中发展,肯定它们的过程性,不等于怀疑主义。 思想的有条件性不等于真理的怀疑和取消。因此,狄尔泰决不是一个相对主义者。历史对于狄尔泰来说并不是只有变易,没有保持。批判的历史意识恰恰是要超越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但这决不是承认有什么“绝对科学”和“绝对真理”。

13.詹姆斯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哲学观点?

它的假定是:只有能以经验中的名词来解释的事物,才是哲学上可争论的事物。事实的陈述是:事物之间的关系,不管接续的也好,分离的也好,都跟事物本身一样地是直接的具体经验的对象。

概括的结论是:经验的各个部分靠着关系而连成一体,而这些关系本身就是经验的组成部分。总之,我们所直接知觉的宇宙并不需要任何外来的、超验的联系的支持;它本身就有一连续不断的结构。

彻底经验主义:其哲学最根本的部分,经验主义,即一种多元主义,一种偶然主义,表示逐渐获得并始终处于创造过程的秩序。其本质是反对一切有关绝对的学说。它不是传统经验主义的现代派,而是针对传统经验主义的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经验主义

① 从广义上说,詹姆斯承认世界经验性的存在,同时又反对传统哲学目空一切、自视无限正确的绝对主义态度,对绝对主义一元论深恶痛绝。他所要建立的是世界“经验”的一元论,即世界只有一种经验元素构成。

② 从狭义上说,詹姆士将彻底经验主义概括为:一个假定,一个事实的陈述和一个。

彻底的经验主义与传统经验主义对比:

① 传统:经验概念建立在将经验等同于感觉或知觉的基础上的; 是静态单面地看待经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也就是把人当成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去认识或经验一个作为他认识对象的客体;认为在经验中得到的就是事物的简单观念,如:声、色、形、味等。 ② 彻底:经验概念的出发点是人的生存实践;是动态多面地看待经验;是从存在论的角度,从人的实际生存活动出发看经验;认为经验是包括了对象本身的一切。

a多元性:是因为这种经验包含了多种性质的经验材料,包含了多种因素或成分,它们组成了经验的一个集合。按着这种多元的宇宙观,世界的事物没有第一性、第二性之分,没有任何规律性和内在联系,整个世界就是单一事实的总和;

b彻底性:是因为它拒绝了任何不是直接经验的元素,吸纳了一切直接经验的元素;

c中立性:是因为彻底经验主义强调经验是唯一的存在,纯粹经验是宇宙的本源,它既区别于把物质当作宇宙本源的唯物主义,又区别于把精神作为宇宙核心的唯心主义,它处于中立状态。 14.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基本原则?

皮尔士看来, 任何信念都是对一个命题的断定, 而任何命题都包含着观念(概念) 。这就是说, 概念是信念的一部分。要弄清楚信念

的真与假, 首先要弄明白包含在信念中的各个概念的意义。 皮尔士认为在人们采用科学方法去确定信念之前, 首先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出现在信念当中的概念弄清楚明白, 也就是澄清概念的意义。因为信念(包括真理) 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的, 如果我们对我们的概念的意义茫然无知, 就不可能去确定信念、获得真理。而皮尔士的意义理论就把概念与行动效果联系起来, 然后经过效果验证, 信念就能确定起来。

实用主义原则主张把概念的意义同可见的行动上的验证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揭示一个概念的意义,必须通过三个步骤,即假设、动作和实验。

a.假设, 就是把一个简单的陈述翻译成一个有条件的或假设性的陈述,即翻译成“如果( 假如) ??那么??”这样的陈述。

b.动作,就是把“假如”与人的行动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在“假如”的句子中必须提到人的某一动作或提到实验者所做的某种事情。 c.实验,就是把“那么”的句子与观察的结果联系起来,即强调在“那么”句中要提到实验者与实验条件安排之后所经验到或观察到的某种事情。

15.杜威新经验观理论基本内容?

新经验概念的提出主要建立在对以洛克为代表英国近代经验论的传统经验主义深刻批判的基础上。五个内容: ①经验包含了有机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所有方式。 ②经验是在世界中的行动和遭受。

权力意志内涵

权力意志是一个存在论或本体论的概念,是尼采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宇宙本身的根本原因和动力的一个一般解释。权力意志是一种要想征服、掌控、客服、支配的原始冲动和欲望。他所谓的“权力”指的就是“征服”,支配和奴役他物的力量,是说生命具有自我扩张的能力。同时这里的权力是广义的,它指的是人不断地改善、扩大、增长、超越自身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归结为追求政治权力的的意志。具体说来,权力意志专门化为谋生图存,谋求财产、工具等。 超人哲学

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非常失望。因此,他梦想着改善人,造就新的人、真正的人,也就是超人。超人就是完全按照权力意志行动,完全摆脱了奴隶意志的纯粹的强者。超人就是克服自己、自我超越的人。不过,超人并非具体的人,而是一个虚幻的形象。它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只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正如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社会的理想形象一样。超人哲学是尼采关于构建理想人生的哲学。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总之,尼采的超人概念不是一个个性概念,而是一个类概念。 19.尼采“重估一切价值”观核心内容?

产生背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被奉为神圣的那些理性的秩序、制度和道德观念危机四伏,弊端百出。对以往的一切重新进行评价,给未来的发展指出新的道路,已是时代的需要。

理论来源:权利意志是其理论来源,尼采认为价值的状况就是生命的

状况。重估一切价值就是重估我们生命的条件。 a.对传统道德的批判:

①尼采认为“道德是所有颓废者心理上的特质,是被一种不断对生命采取敌视态度的欲望所激起的”,西方道德道德实际抑制了人的生命和本能,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消灭了人的自我创造和积极进取精神,所以他提出了消灭道德,以便解放生命。

②但尼采反对的不是道德本身,对道德的质疑和批判,是道德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出于更高的道德产生的目的,而不是非道德。他不主张取消一切道德,而只反对扼杀生命的道德。

③尼采重新检视了基督教道德的核心观念一善良、怜悯、宽恕和自我牺牲。基督教所崇扬的自我牺牲和自我克制则完全是对生命的敌视,是衰弱、颓废和绝望的象征。事实上,基督教的道德本质是“奴隶的道德”。 b.对宗教的批判

①尼采将基督教看成是一种与生命相敌对的伦理。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把禁欲作为道德,会扼杀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对人类社会起一种腐蚀的作用。他坚决反对基督教,在此基础上反对上帝,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

②伴随着上帝之死而发生的价值真空反而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没有上帝的世界里,人可以着手建立新的价值。在这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成为评价者,成为自身的主宰者。 c.对科学的批判

①尼采对“科学”的理解比较古典,认为科学包括了全部人类的知识体系。因此他对科学的批判也就是对整个人类知识或以往知识观的批判。

②欧洲近代是科学和理性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人人崇尚科学﹑理性,但尼采认为这种对科学和理性的盲目信奉是极危险的。尼采高举非理性主义的大旗,宣扬个体的生命意志,对科学理性给予了无情批判。 重塑新的价值观:

①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实际上是指以上帝或绝对理性概念为基础的基督教和理险派传统哲学的终结。

②他要在权力意志说的基础上创立新的价值。这种新的价值观撇开了一切虚饰的东西,它崇扬的是生命、热情、健康、快乐、创造和进取。这种新的价值观首先体现在酒神精神中。

③酒神精神叫人热爱生命,以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体魄去战胜人生的痛苦,并以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人生,激励人生。 ④把“超人”作为新的价值的体现者 超人:

①上帝死了:尼采的宣言“上帝死了”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这种理性是对信仰的沉思,以批判代替了顺从和盲目,基督教的统治地位开始摇摇欲坠,取而代之的是人作为主体的新局面。

②超人:尼采认为:“人是一种尚未定型的动物”,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人本质上的开放性、无限可能性,才有超人,超人的实现也是改善人的过程。

③上帝复活:上帝之死意味着基督教神权专制的崩溃,本该属人的理性才有觉醒的可能。超人的生成过程,既是神的被否定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价值得以突显的过程,神被否定的终点也就是人成为神的起点。

尼采 第三组 PPT 20.罗素的哲学与科学、宗教关系观点

科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以理性为基础,作为人类认识能力的产物,其成果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实用性的技术。

宗教,起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以信仰为基础,试图超越有限性而达到超验的理想境界。

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它诉诸于理性。它也起源于终极关怀,要解决的是宇宙万物最深邃的奥秘,人生所能通达的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

21.传统西方哲学传统哲学的缺陷与矛盾?

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西方国家空前富足繁荣。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的精神却萎缩了,人的灵魂也迷失了。意义与价值正日益丧失,人被自己创造的系统所支配,人成了工业生产的工具,成了物质欲望的工具。

自从苏格拉底开启了理性主义的先河之后,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近代,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大大加强,其后果又是抹杀了人所皆有的、作为非理性的情感与意

志,使人都成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理性动物。哲学极少关注现实的人生,关注个人的生命。哲学已越来越远离生活、远离人间,而走向天国了。

①对理性的片面化、绝对化的信仰,思辨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 ②主客二元分立的、基础主义的、本质主义的理论立场。 ③哲学远离了活生生的现实和个人。

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根基被动摇了,对普遍、绝对、永恒、无限、必然之物的信念瓦解了,事物的具体性、相对性、暂时性、有限性、偶然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强调,人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被凸显了出来。 现代西方哲学特征是放弃了建立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把哲学当作 “科学的科学”的企图。企图排除作为近代认识论基础的二元分立倾向。对传统的理性万能和理性独断倾向进行了猛烈的挑战;倡导人文精神。

西方思想特征:“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渐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卡尔?波普1902-1986年) 22.利科释义学观的核心内容?

利科思想有两个渊源:生存哲学与现象学。现象学给利科提供了哲学研究的基本洞见和方法,于此同时,马塞尔和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的影响又使他一开始就对现象学有一定的保留。

生存哲学的视角使他产生了这样的印象,就是现象学只是研究意向性表现这一方面,而整个实践的领域,像感情和痛苦的问题,罪恶与邪恶的意志问题,都没有加以探讨.

利科想用他的意志现象学去填补现象学不注重实践的空白,但是不是纯粹外在地增加新的现象学研究领域,而是想以此来突破先验现象学的唯心主义藩篱,将现象学延伸到存在论。

利科认同的现象学是本质现象学,他认为本质描述是现象学的真正形式,体现了现象学的优点。这一本质是体现在个别之中的本质,它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事物内在不同性质的辩证关系或循环。(如:有意和无意这两个也意志本质结构的互补因素就构成了这样的循环,同样我们活着的身体和客观的肉体也是身体的两方面)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使他看到,客观性完全不能被贬低为实在性,也不能取消生存的秘密,这就有可能、也需要用本质现象学来解决生存哲学的问题,即将生存现象学定为通往存在论的一个阶段。

利科看来,胡塞尔的先验还原使得对象失去了当下性,主体失去了具体性。身体的当下性被抽空后,世界的存在和个人的我就消失了。所以他要用本质还原和纯粹描述来消解胡塞尔的先验构造学说,用对具体自由的忠实描述来消解“先验自我的幽灵”。总之,利科是要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将主体去中心化,而将存在置于基础地位。

研究意志,就是要以实践意义的意志来取代原来意识哲学中表象的优先性。当然,意志本身,是要受到无意的牵制。利科提出他的意志理论以是要在描述层面上瓦解思辨抽象意识的唯心主义前提。有意与无意在实践活动中的交互性使得传统独断专行的先验主体不可能再具有那样一种绝对的功能。在我看和我认识中其实就有一个我要。意向性之“意”应该是意志的意,而不是意识的意。

利科通过“第二次哥白尼革命”将哲学引向生存(存在)领域和实践领域而不是说他要以“意志主义”来取代胡塞尔或传统的意识哲学。他对意志、感情、恶和罪的研究只是要揭示意志哲学一向忽视的行为的前反思的条件和内在的复杂机制,结合神学、神话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来表明人的现实生存的内在幽暗和异质性,从而间接证明那个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我思其实是一个没有生存根基的虚构。 通过结构主义和日常语言哲学的对话,利科形成了他自己的哲学释义学思想。释义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解释象征语言的技术,也不是一种纯粹的方法,而是以存在论为基础的非主体的意义理论。另一方面,释义学也是一种为存在论服务的方法论,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文本解释。因此,利科对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释义学理论基本是赞同的。 同时,他也对他们的思想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伽达默尔,都忽略了方法问题,像伽达默尔甚至将真理与方法对立了起来。这不但不利于哲学和各人文学科的对话,而且也使一些具体的释义学问题,如解释的有效性问题无法解决。利科认为,领会的存在论只有通过方法论的探讨,经过认识论的成面,方能最终达

到。领会的存在论与解释的方法论不是非此即彼,势不两立的。也就是与海德格尔的“捷径”相反,走一条漫长的文本分析之路。即要把作为方法论的古典释义学和作为存在论的哲学释义学在存在论基础上统一起来。 释义学的重心:文本

利科认为读者与文本的关系不想对话者之间的关系,他不同意将对话视为一切领会的例子。“对话模式并没有给我们提供阅读的范式。”利科的理由是,语言一旦通过书写形成文本后,语言就具有了作者无法控制的含义,从作者那里获得了解放。因此,在文本中,作者的意图与文本的意图并非一致,而在对话中,说话者的意向与他所说的东西多少有些重合。这就是为什么读者能比作者更好地领会文本。

文本理论——通过与对话的对照展开。

1.在说的语言中,说话者总是要说他要的东西;而在写的言词和文本中,说话者的当下性不存在了,只有文本和它的意义,文本成了独立的东西2.在说的语言中,听者是预先由对话关系决定的,而写的语言是面向求知的读者,潜在地面向任何能阅读的人。3.最后,文本不受直指指称的限制。

利科对释义学理论的一大贡献就在于他将文本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范型,如果社会科学的对象都有文本的基本特征,那么它们也就是文本,如果它们是文本,那么当然释义学对它们也完全适用,或者换句话说,社会科学也就是释义学的科学。要证明这一点,关键在

于证明行动也是文本,因为人的行动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对象。 利科-罗尧第五组 23.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因其成员都是法兰克福哲学社会学研究所的学者而得名。该研究所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1930年之前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1930年霍克海默成为研究所的所长,他把该所的任务确定为研究社会哲学。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霍克海默把研究所迁往日内瓦,后又迁往巴黎。二战爆发后,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流亡美国,战后,霍克海默把研究所重新迁回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

法兰克福学派又被称为社会批判理论,属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枝,其思想来源非常复杂,它不仅在开始时吸收了马克思、卢卡奇、马克斯·韦伯、佛洛伊德等思想家们的思想,而且在其后来的发展中,尤其是在哈贝马斯的思想里还综合了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等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以研究发达的工业社会著称。他们揭露发达的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及其各种危机,批判地考察现实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追溯并分析其根源。这就是法兰克福学派被称为社会批判理论的原因。

1、批判理论否定和排斥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是与自然科学相适应的一种独立的、主流的研究范式,但实证研究“科学方法”突破了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被引入社会研究。

针对实证主义及其科学方法的“客观化、中立化、实证化、定量化、操作化”,批判理论进行了否定,认为这种科学的方法破坏了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和意义,否定了人对世界的建构及在此过程中人的价值参与。批判理论认为,任何“事实”都经由了人的建构,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主观性、相对性和价值判断。

2、批判理论以“利益”为研究中心,寻求“启蒙”社会

批判理论主张对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加以启蒙,启蒙即揭露个人及团体的真正利益所在,利益则是指特殊团体(优势的、弱势的)的需求与关切,尤其是指在自利的意识与原则下对既得利益或不利地位的关注。对于优势群体来说,他们总是维持既得利益,从属的的、弱势的团体则倾向于改变困境,争取权力和利益。批判理论就是要揭露这种不平等,并启发人们为争取平等而战。所以,在批判理论学者的眼中,社会生活的核心是冲突的、紧张的。 3、批判理论的目标在于促成“解放”

批判理论认为,从属的(实质上是被统治的)团体因为某些因素的束缚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而难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并达到幸福。批判理论试图揭露束缚个人自由的因素,如特权的操控、权威的限制等,在启蒙社会的基础上并指导人们摆脱束缚,达到自由,即获得解放。解放是该理论的主要诉求,也是作为一种理论对于“做些什么”提供指导的价值所在。 4、批判理论批判工具理性

人类对现代科技的过度使用使自身陷入了科技宰制的泥淖。工具理性

是科技主义宰制的同义语,它关心方法、效率而非目的,偏爱知性而无视感情,使得事实与价值被生硬地剥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核武器的威胁都是工具理性泛滥的后果。批判理论批评工具理性为一种控制欲支配的欲望,造成个人与社会的扭曲、变形。核武器威胁、教育领域对效率原则的偏信、经济判断标准的涉入、市场导向等都是工具理性的反映。

5、文化是批判理论研究的重心

在文化研究上,批判理论关注高级文化、大众文化、青少年文化、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尤以大众文化为研究的核心。该理论认为,高级文化是统治者或优势团体的精英型文化,是维护特权和排斥弱势阶层的工具,它使弱者陷入对高级文化的憧憬而放弃追求的沉默中。对于大众文化研究,批判理论重在文化工业批判。文化工业即文化的商品化,它被批判理论学者看成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一种更隐蔽、更有成效的统治方式,是一种“欺骗大众的启蒙精神”,它使受众产生被动、顺从和虚假的舒适之感,并相信社会是公正的,同时忘却了自身的不利处境和对自由的追求,从而有利于垄断资本主义控制。青少年文化是被批判理论学者寄予厚望的次文化,因为它具有成人大众文化所不具有的反抗的积极性,马尔库塞甚至将解放的希望寄托于青年学生身上。在文化与自然关系上,批判理论谴责工具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促使人对大自然的奴役和破坏,强调动物与人的平等权。 24.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核心内容?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之所以未能建立起批判的理性根据,在哈贝马

斯看来,关键在早期法兰克福哲学派始终未能跳出意识哲学的框框,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影响。这里的“意识哲学”,指的是从主客体关系去把握人的主体性、理性能力的哲学。这种哲学总是试图在意识及其对象的范围寻找自身立足点,也就是从一个孤立的认识主体出发去研究认识与世界的问题。

因此,要想深刻反思现代文明、彻底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真正实现社会合理化,就必须对传统批判理论进行重建、并转变理论范式:从侧重于主体与客体关系、崇尚主体性的\意识哲学\转向侧重于语言与世界关系、崇尚主体间性的\语言哲学\从传统批判理论转向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是两个以上的行动者,以语言为中介,以相互沟通和理解为过程,达成协调一致与共同合作为目的的行动。交往行为最主要的就是言语行为,特别是为了共同目标而进行的有效辩论。如果说,目的理性行为是一种非互动的、孤立的、独白式的、单方面非社会性行动,那么,交往行为则是对话式的、互动的、双向的社会性行动。 为了使其理论具有可靠的基础,哈贝马斯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哈 贝马斯认为,“世界”可区分为三部分:

(1)“客观世界”,亦称为“外部世界”或“客体世界”,系指真实存在的“客体”世界;

(2)“社会世界”是合法化的个人关系的“总体”,实际指规范、价值及其他被认识到的社会期望;

(3)“主观世界”即人们“自发的经历”总汇成的世界。

四种行为类型:根据行为者与三个世界所发生的不同关系,可将社会行为区分为四种类型。

目的理性行为--它以行为者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前提,指权衡各种手段并选择一种对实现明确目标最适当的手段的行为。主要关联于客观世界,要求真实性。

规范控制的行为--与社会世界相联系,是行为者以群体的共同价值、规范作为行为取向的行为。主要关联于社会世界,要求正确性。 戏剧式的行为--是行为者在公众或观众面前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现的活动,它以“自我表现”为“中心概念”,主要关联于主观世界,要求真诚性。

交往行为--这四种行为模式固然有别,但它们都受理性的支配,都是理性的行为,只不过出于不同的理性类型,所以他们都有各自的有效性主张(真理要求)

因此,交往行为比其他几种行为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因为它考虑所有这三种世界。同时也因为在交往互动中人们的语言互动遵守着三项有效性要求:

(一)在涉及客观世界时,互动者的陈述必须是真实的,使听者能分享说话者的知识。

(二)在涉及社会世界时,互动者的陈述必须是正确的,也即其陈述须符合一定情境和背景。

(三)在涉及主观世界时,互动者表达自身意向必须是真诚的,能使听者

对说话者予以信任。

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有效性主张,表明有一种可以包容真实、正确和真诚的广泛的理性体现在交往行为中,这就是交往理性,它是理性统一性的基础。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教育观? 哈贝马斯PPT(郝盼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vk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