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寻找身边的科技》评课稿

更新时间:2023-12-04 14: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寻找身边的科技》评课稿

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我们单位朱霞老师这节课。 “寻找身边的科技”是山东人民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科技改变生活》中的第二课《身边的科技》中的一个三级主题。“身边的科技”包括“我家买了洗衣机”和“寻找身边的科技”两部分。“寻找身边的科技”是上一主题的拓展延伸,由对一种科技产品的研究,拓展为对科技的全方位的关注:领域设计到家庭、学校、社区、超市、工厂、农田,以及人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等。

“寻找身边的科技”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寻找身边的科技,体会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朱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既依据了中心小学“三五五”教学模式,又遵循了我市的互动式教学策略,互动式策略主要包括:“课前活动,自主准备——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活动体验,探究互动——多元评价,知识建构——拓展知识,迁移发展”五个基本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的不同,五个教学环节可适时调整,不必生搬硬套。教学伊始,朱老师通过前置性作业,引领学生在寻找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科技产品,通过课上交流、共享、梳理信息、互相学习、对比分析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人交流,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科技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最后通过了解鲁班发明“锯齿”和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让学生感受自古以来我们就是科技发展强国,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拓展延伸环节,加入未来科技发展的视频宣传片,引导学生从关注生活,改善生活的角度出发,发明创造科技产品,畅想未来生活,给学生留有思考、创新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创新欲,培养了创新思维。

下面我就结合这节课呈现的几个特点来说一说如何才能上好一节品社课:

一、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1

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寻找身边的科技》这节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能注意关注学生主体,突出学科性质、特点。1.综合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手拉手献爱心(向贫困山区孩子捐赠家电、教学用品),我们可以看出,品德学科不再是单存的说教,不再是为了教科技产品而教学,它更好的体现出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并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去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和社会。2.实践性:品德课程学习是知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体验对比科技产品(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工具书哪个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在了解了手机发展史后,认识到它们的优缺点,能不能大胆想象设计出更科学的产品;观看未来科技发展视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3.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等。在教学中:寻找身边的科技没有仅仅停留在家庭、学校、社区(衣食住行等)方面,而是将学生带入了更为广阔的科技天空(比如:工业、农业、医疗、航天等)方面,既让学生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深刻感触到科技的飞速发展,带给我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再就是走进创新馆时,引用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时向德国总理赠送鲁班锁事件,让学生深刻感受自古我们就是科技发展强国,让学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立足生活实际,强化自主学习。——真搜集、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指出“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了使品德课的教学更加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一定做到“真搜集、真体验,不流于形式”。课前朱老师精心设计了前置性调查表,让学生的调查有的放矢,所以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有话可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开始教学时,教师使用贴近儿童、富有生活气息的

2

语言,从一部智能手机导入,引起了学生交流的兴趣、热情,纷纷畅所欲言。特别是在组织开展“献爱心、手拉手”实践活动时,学生既能快速地推荐出一些家庭、学校的科技产品,并能快速说出能怎样改变他们的生活、学习,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哪些便利。体验电脑、手机和工具书哪个更能我们学习带来的便利,设计创新型手机等等,都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独立的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参与学习、研究。而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调控和组织学生,使学生充分的参与课堂并深入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孩子们有话说,愿意说,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但是在其他学校听课调研时,发现还有很多老师不敢放手,还在进行着看图、看视频说话的现象,希望通过本节课的研讨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

三、择取典型资源,提升学生情感。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品德课姓“品”,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突出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在品德教材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排在了首位,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孩子哪方面的思想品质得到提升,对我们品德课老师来说至关重要。刚才朱老师在说课时就已经向大家展示了我校的“三五五”教学模式。在“三五五”教学模式中,第一条就是“三项教育”,即:习惯养成教育、自我发展教育、情感体验教育。在送温暖献爱心实践活动体现了乐于助人、关爱他人,在认识了解科技在航空、航天、医疗、军事上的发展,回顾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等,让学生深刻体会我国从古至今都是科技强国,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设计出更好的科技产品,既体现了模式中的自我发展教育,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的能力。

在典型资源的择取上:献爱心、手拉手活动情景的创设,现代化收割脱粒机与80年代收割小麦的对比、自动化的汽车生产车间、未来的科技生活宣传片等,都是比较典型资源。可以直观的看出科技在改变着我们的生

3

活,体验科技使生产更加高效省力,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温馨和精彩,更有质量。

四、活动设计多样,使人耳目一新。

生活是广泛的,题材是无限的。本课的活动设计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自主交流分享,到“手拉手献爱心”,对比体验学习工具,设计新型科技产品等方面。朱霞老师能充分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以备受学生喜欢的各类“科技馆”为载体,创设“科技展览馆”“科技发展馆”“科技创新馆”等教学情景,引领学生在情景体验中达成教学目标。整节课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思路清晰,摒弃了我们以前所用的课前搜资料,课上汇报材料的单一现象,使原本略显枯燥的主题贯穿于各个活动之中,各个“场馆”的体验活动激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拓宽了思路,学习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整堂课收效颇高。我想:品社教材虽然是由一幅幅图片构成,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深入挖掘图片内涵,将他们变成一个个活动,这些活动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穿引,一定会呈现出一个闪亮而出彩的课堂。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闪亮”而“出彩”的!

五、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朱老师语言亲和力较强,能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品社课评价的核心是“帮助”,教师没有盲目地夸大其词的去评价,而是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以激励为主,进行切合实际的评价,评价形式灵活多样,恰如其分。如: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的创新意识较强??

老师们:这是一节展示课,更是一节研讨课,在这堂课上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

1.小组合作效果不明显。老师们应把握好指导的作用,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或一个开放的问题,讨论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同时讨论前要明确要求,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和倾听,真正让合作学习发挥作用。

2.课件的制作还不够精细。课件应成为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变成孩子学习的工具。让课件不仅仅是资源,而成为一种动态的活动。

4

3.个别地方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汇报交流时,没有关注全体,小学交流时,最好能以实物展示、到前面汇报等形式进行,这样别的小组的学生能注意倾听或加以补充。

老师们:生活化的课堂是一种享受,它还品德于真实,还品德于愉悦,还品德于人性??在这个生活化的舞台上学生享受着具体的道德训练,发展了道德智慧。引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品德就在这享受中生成!

相信,今天我们从这两节课上享受到的,今后也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实践,让我们都在生活这个舞台上享受着!

(南沙河镇小学教研室 李雅峰)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uw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