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林学 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3-10-02 02: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水土保持林学考试题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水土保持林学 复习重点
绪论
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 (2)成活率、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 (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 (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
(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 第一章 水文效应 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
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 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
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
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由林冠间隙直接降落到地面的林冠通过雨量和从林冠枝叶体表面降落至地面的林冠滴下雨两部分雨量组成
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 (1)林冠特性
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 (2)林分特征
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
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
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 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
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
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另外,由于“附加截留”的存在,林冠的总截留量有可能超过林冠的饱和截留量的那个极限值。
附加截留指的是对于历时长的降水在这个阶段中枝叶体还将水继续蒸发到大气中去,它由湿而变干,这样一来又增加了截留雨水的潜力,这种因蒸发而增加的截留称为“附加截留”。
(4)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和林冠截留
在雨前林冠愈干燥,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愈大;反之,与前次降水相隔的时间愈短,则林冠含有较多的未来得及蒸发的前次截留量,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就小了。
5、林冠截留的作用 增加大气湿度
直接消减径流量,推迟林下降雨和出流,减少洪水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 改变林下降雨的雨滴动能 相对延长降雨历时
林冠截留量:在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
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
截留量:是指由于林冠截留作用而未进入土壤的那部分降水量。
影响土壤入渗的自然因素:(1)土壤初始含水量 (2)土壤理化性质 (3)降雨特性 (4)流域地形
林地土壤特点: 枯枝落叶分解,土壤中的树根、草根腐烂更新,土壤动物或微生物多。(肥沃橡胶林:500~700万个蚯蚓/ha,贫瘠无林地1~10万个/ha。)
6、枯枝落叶的水土保持作用 ①截留、吸收部分降雨;(1kg枯枝落叶可吸收2-4kg水分,最高可达其6倍) ②彻底消灭降雨动能,形成地表保护层,维持土壤结构稳定;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④ 增加地表粗糙度,分散、滞缓、吸收过虑地表径流,起到调节河川流量和削弱洪峰的作用;
⑤ 拦截过滤固体径流,沉积沙粒,避免土沙流入河川和水库; ⑥ 防止土壤蒸发,稳定土壤湿度和温度,利于树木生长; ⑦ 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 ⑧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7、森林对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
林地土层是产生森林水文效应的第三个活动层,降雨在这里进行第三次再分配。先后产生入渗、填洼、贮存、径流以及蒸发、蒸腾等水文过程。这些过程在流域的水文循环中对贮存量和输出量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降水通过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的再分配之后,一部分水分将进入土壤中被贮存,被林木及植物吸收蒸腾或通过地面直接蒸发掉;或者作为土内径流流走或渗入到地下潜水层中;而另外一部分将作为直接径流从地表流走,参与流域的汇流过程形成流域出口的洪峰流量。 降雨第三次再分配的效果不仅是影响坡面径流和流域出口流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水蚀强度的重要因素。
8、水源涵养作用: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促使水流均匀进入河川或水库,在枯水期间仍然维持一定量的水进入河川或水库的作用。
第二章 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效应
1、水土保持林是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生物措施,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庞大的根系固持、网络、改良土壤;
②枯枝落叶层消灭降雨动能,拦截、过滤、分散径流; ③树干对土壤起到机械固持作用; ④林冠及地被物对降雨的拦截;
⑤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机械破坏作用; ⑥土壤具有较高的渗蓄能力;
⑦可以减少土壤结冻深度,延缓融雪,增加地下水贮量; ⑧林分的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
2影响土壤抗蚀性的因子(土壤性质)和(植被状况)具体为(1)水稳性团聚体的
数量、粒径大小(2)有机质含量(3)生物活性及分泌物多少(4)根毛的数量(5)土壤质地。
3、树木根系对土体固持的实质: 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改变了抗剪力对剪切力的比值,从而起到了防止边坡土体滑动,增强边坡稳定性的作用。 4、影响林木固土作用的因子分析 (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重点)
①树种
根型 主直根型 ﹥ 散生根型 ﹥水平根型 根系发育状况 根系的穿透能力
根系的表面积 根径相同情况下,须根发达的根系比主直根系抗拉强度大。
②根系的物理特性
根系的直径 根的抗拉力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 根系的抗拉强度 随着根径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
根系的通直性 根系分枝角度大,拐点多,受力时易断裂 ③穿过剪切面的根量
穿越剪切截面的根截面积率越大抗剪强度越大 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根系量紧密相关 ④树木的年龄
树木的年龄与根系的固土能力有紧密关系 幼林:小;中状林 :大;老林: 下降 ⑤采伐对根系固土能力的影响
采伐后,根系逐渐腐烂,根系的固土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采伐后4~5年易发生滑坡
(2)环境因素(了解) (3)地质条件(了解)
5.水土保持林是控制土壤侵蚀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庞大的根系固持、网络、改良土壤; ②枯枝落叶层消灭降雨动能,拦截、过滤、分散径流;③树干对土壤起到机械固持作用;④林冠及地被物对降雨的拦截;⑤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机械破坏作用;⑥土壤具有较高的渗蓄能力;⑦可以减少土壤结冻深度,延缓融雪,增加地下水贮量;⑧林分的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
第三章 森林立地
1、立地是指一个地方环境的总体;
2、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
3、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4、立地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或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 立地质量评价: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5、立地分类指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基本相同、立地生产力水平基本一致的地段的组合。
6、森林立地的三大因子: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一)物理环境因子 :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 (1)气候
大气侯主要决定者大范围或区域性森林植被的分布,而小气候明显地影响树种或群落的分布。因此,在立地分类系统中气候一般作为地域分类的依据或基础,在立地类型的划分中并不考虑气候因子。 特点:稳定、简单 (2)地形
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 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特点: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 地形是划分立地类型和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 (3)土壤
土壤是林木生长的基质,是森林立地的基本因子。 土壤厚度:厚层 100cm以上 中厚层 80-100cm 中层 40-80cm 薄层 <40cm 腐殖质层:厚 >20cm,中 10-20cm, 薄 <10cm
特点: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综合性强。 (4) 水文
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 在平原地区该因子特别是地下水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植被因子(了解)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水热有不同的要求,从而反映到不同大气侯带的植被差别。从树种分布讲,红松代表温带湿润地区的树种,油松代表温带耐旱树种,马尾松、杉木则代表喜湿热的亚热带树种。
在植物未受严重破坏的地区,植被状况能反映出立地的质量,因此,可根据植被类型、指示植物种、建群种(或优势种)、林木优势高、生物量、收获量等也可衡量立地的质量。 (三)人为活动因子(了解)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取走林地枯枝落叶、严重开采地下水,会使立地劣变,发生土壤侵蚀,降低地下水位。
特点:多变性;不易确定性。
7、森林立地主导因子
对林木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之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确定方法:
一方面是逐个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植物必需的生活因子之间的联系,从分析中
找出对生活因子影响最广、影响程度最大的那些环因子; 另一方面则是找出处于极端状态,有可能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那些环境因子(如干旱、严寒、过大的土壤含盐量等)。 按照一般规律,成为限制因子的多是起主导作用的因 8、立地分类的途径
(1)植被因子途径:利用林木生长效果(地位级或地位指数)和植被各种性质特征区别立地类型,鉴定立地质量。
(2)环境因子途径:利用土壤和地形变量来直接预测森林生产力。 由于环境因子相对比较稳定,根据它们的差异性,可从性质上划分 各种立地类型。 气候:在同一气候区内,大气候条件趋于一致,小气候差异一般可通过地形、土壤因子反映。
地形:在山区条件下,气候和土壤可通过地形来反映。
土壤:在相对一致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对森林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直接影响,常被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
(3)综合多因子途径: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途径综合多因子途径,即通过对气候 、土壤、地形、植被的综合研究,划分立地类型或立地单元。 9、森林立地分类的原则 (1)地域分异原则
森林立地分类应以光、热、水分、土壤与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主要依据。立地类型之间在主要立地因素上有明显的差异,相同立地类型在地域上可不连接,但立地条件必须基本一致,而且相对稳定,要求采取相同的造林和营林措施,有基本相同的生产力。
(2)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森林立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所以其分类必然取决于自然综合体特征的差异,必须综合立地的各构成因素,找出立地的分异特征,只有这样的分类才能反映立地的固有性质,只考虑单个或几个自然因子做出分类,往往是片面的。 然而,仅根据综合分析又很难进行具其的分类,因为综合特征又难以简要表明,综合指标也难确定,尤其在确定类型界限时难以着手。
因此,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一、两个主导因子及其划分指标,就能够容易地将类型区分开来。 (3)简明实用原则
要求建立系统时以最简明、最准确、最直观的命名和文字描述表达出来,确定的主导因子要求容易鉴别,以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分类中各级类型划分的依据和指标都要紧密地考虑树种、造林和营林上的差别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10、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
(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
方法:选择主导环境因子若干,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
水平组合成一张立地条件类型表。 命名:因子+级别(程度)。如黄土阴沟坡、阴斜坡薄层土等 例:因子: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 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理化性质??)
水平:坡位(上部、中部、下部、坡角)
正在阅读:
水土保持林学 复习重点10-02
寒假初中生300字日记11-21
SAP常用表格与数据项10-19
网上党课章节答案07-22
共产党员个人公开承诺书09-08
一等船舶各职务实操试题(答案)03-17
“拼搏奉献 苦干三年 正本清源 实现巨变” ——丁雪钦在全市干部大会上的讲话09-03
试验方案恒大城(1) - 图文06-25
2008年上海高考化学卷及答案01-2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林学
- 水土保持
- 复习
-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