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市级汇总技术方案
更新时间:2024-07-03 01: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陕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市级汇总
技术方案(试行稿)
陕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目录
一 总则 .......................................................... 2
一、目的和任务 ................................................. 2
二、基本原则与要求 ............................................. 2 三、主要成果 ................................................... 3 四、检查验收 ................................................... 4 二 数据汇总 ...................................................... 5
一、收集数据资料 ............................................... 5 二、汇总的基本要求 ............................................. 5 三 图件编制 ...................................................... 6
一、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 ......................................... 6 二、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 ......................................... 7 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彩色挂图) .............................. 12 四、市基本农田分布图(挂图) .................................. 15 五、市级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彩色挂图) ........................ 16 六、市影像地图(挂图) ........................................ 20 七、地市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 21 四 报告编写 ..................................................... 22
一、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 22 二、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 23 三、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 27 四、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 28 五、专题研究报告 .............................................. 32 五、市级汇总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 32
一、建设任务 .................................................. 32 二、汇总数据库系统框架 ........................................ 33 三、市级汇总数据库逻辑结构 .................................... 34 四、技术方法 .................................................. 35 五、数据库成果要求 ............................................ 35 六、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 ........................................ 37
1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通知中提出的“调查结束后,逐级汇总上报调查成果。”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中规定的“以县级调查数据、图件、报告等为基础,汇总出省、市(地)级各类成果,并按规定逐级上报”等的要求,为了统一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市级汇总的方法、内容与要求,确保汇总成果的质量、在细化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出本方案。
一 总则
一、 目的和任务
土地调查成果市级汇总工作,是在全面完成本辖区内县级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基础,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也是省级汇总的前提。它是在全面审查县级各类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科学的方法汇总出市辖区内各土地类型面积、分布、权属和利用现状,并对利用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总结土地利用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寻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措施。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相关政策、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料、实施政府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 二、 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 在市土地调查办公室原有基础上,增加或充实技术力量,成立专业汇总班子。编制汇总实施方案和计划安排;全面收集县级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文字等成果,以及与市级汇总有关的自然、
2
社会、经济等土地条件方面的资料。
② 本市内及本市与相邻地(市)之间的全部县级界线两侧的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及其他相关要素,按规定完成了接边工作。涉及接边的图幅,汇总时应以接边处理后的结果为准。
③ 城镇土地调查与农村土地调查确定的城镇范围界线必须相互衔接,面积不重不偏。县级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已通过省土地调查办公室验收和国家核查确认。验收和核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已得到处理或完善。
④ 汇总要遵循数出有据,图出有源,文字报告内容翔实,文、图、表并茂,要坚持成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⑤ 对辖区内所有县级调查成果要严格按照《陕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细则》和补充规定进行全面核检,凡不符合要求的部分成果必须处理。
⑥ 市级汇总,末级行政区划单位到乡(镇)。 三、 主要成果 (一)数据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2.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3.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 4.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5.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6.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
3
7.耕地(园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 8.飞入地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9.飞入地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10.基本农田情况汇总表
11.第二次土地调查有关情况统计表 (二)图件成果
1.市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 2.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彩色挂图) 3.市基本农田分布挂图(挂图) 4.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彩色挂图) 5.市影像地图(挂图)
6.市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三)文字成果 1.市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市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4.专题调查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及遥感影像为一体的市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四、 检查验收
为了确保市级汇总成果质量,要建立严格的自检、预检、验收的
4
检查制度,验收主持单位为省土地调查办公室。
检查验收的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遵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执行。
二 数据汇总
一、 收集数据资料
1. 县级二次土地调查基础数据资料 ① 县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②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一、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③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 ④ 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⑤ 县级农村土地利用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 ⑥ 耕地(园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 ⑦ 基本农田调查情况汇总表 ⑧ 飞入地一、二级面积汇总表 ⑨ 其他数据表格等
2. 县级土地调查有关情况统计表 3. 县级土地变更调查、统计的数据资料 4. 本市历年国民经济有关统计数据 5. 有关自然条件数据资料 二、汇总的基本要求
①.土地调查数据市级汇总中的地类、含义及代码要严格按照省土地
5
调查实施细则规定,不得更改。
②.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数字表示。
③.为充分利用调查成果,研究各类土地利用现状与社会经济的有关因素的相互关系,各市可结合当地的实际与已掌握的有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④.数据汇总各类面积统计表格的格式内容及填表说明等要严格与省土地调查细则一致,具体表式及填表要求应参照县级土地调查汇总同类表。
⑤.数据汇总表要依顺序打印装订成册。
三 图件编制
一、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
①.体现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显示制图区域的行政版图状况和地形、地貌特点。
②.正确反映制图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分布规律和分布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执行,地类图斑的表示应有明确的定量指标,定性、定位正确。
③.正确反映制图区域的基本农田分布状况,反映基本农田与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基本农田片块定位、定性正确。
④.广泛收集资料,对新增的主要地物,要根据有关资料进行修编,提高汇总图件的现势性。
6
⑤.市级图件编制,必须预先拟定编辑设计书,确定制图范围、地图投影、地图比例尺和图廓尺寸,进行图面设计,拟定作业方案、工艺流程,明确综合取舍指标和方法,提出各制图要素间关系处理原则,确定制图内容的表示方法等。 二、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 (一)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原则
①.应合理概括制图区域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如土地利用类型的图斑大小、密度,图斑归并时遵循土地利用类型属性邻近优先原则。 ②.缩编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的视觉对比应保持一致,对主要一级地类的面积比例变化进行控制。
③.缩编时应保持要素的地理特征,如水系分布特征、道路网分布密度特征,保持特定要素的特殊形态特征,如山地地区居民地、耕地散列式分布特征和建设用地、机场等的规则轮廓特征等。
④.数据缩编应保证综合后要素的位臵精度和属性精度,并保持数据的完备性。
⑤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原则上应采用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基础资料,若有质量较高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亦可采用。编绘时,应遵循先水系,再居民地,然后再对道路、境界、地类依次进行缩编,以便处理好各制图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二
①.各市应根据辖区形状、面积大小和地类复杂程度选用1:10万或1:25万比例尺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
7
②.1:10万或1:25万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坐标均采用1980年西安经纬度坐标系统,采用6°分带的高斯-克吕格投影,参考椭球为IAG-75参考椭球体,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三)地貌
①.标注特征高程点。高程点按地貌特征进行选取,地貌比较破碎复杂的地区应多取,比较完整简单的地区可少取。高程点优先选取测量控制点、水位点、最高点、最低点、河流交汇处、道路交叉处及有名称的山峰、山隘处的高程点。1:10万土地利用图上每平方分米(实地100km2)注记高程1-2个,1:25万土地利用图上每平方分米(实地625km2)注记高程2-3个。
②.以反映制图区域地貌特征为目的,在保证图面清晰的前提下,综合选取等高线。等高线等高距应根据本辖区的地貌特征、高差的大小确定,通常情况下,1:10万土地利用图等高距采用50米,1:25万土地利用图上采用100米。 (四)交通运输用地
①.以面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最小上图图斑面积为3mm2,实地面积为3.0公顷(1:10万)或18.75公顷(1:25万)。道路最小上图长度为12mm。
②.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完整地表示出全部营运铁路网,舍去一些专用线,短小的分叉等。
③.土地利用数据库中表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低级道路,并形成道路网。
8
④.经道路综合取舍形成的道路网密度对比关系应与资料图保持一致。极密、稠密区网眼大小为2-3cm2,实地200-300公顷(1:10万)或1450-2175公顷(1:25万);中密度区网眼大小为3-5cm2,实地300-500公顷(1:10万)或2175-3625公顷(1:25万);稀疏区道路网眼大小应大于5cm2,实地大于500公顷(1:10万)或大于3625公顷(1:25万)。
⑤.综合后的线状交通运输用地应检查道路的拓扑关系,并与相关要素保持一致,保持道路的连通性和空间关系的合理性。 (五)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①.以图斑形式表示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最小上图图斑为2.0mm2,实地面积为2.0公顷(1:10万)或12.5公顷(1:25万)。 ②.选取河流、沟渠时,按从大到小,由主及次的顺序进行,界河、独立河、联通湖泊、水库、坑塘的河流及荒漠缺水地区的短小河流必须选取。双线河中的水坝、水闸择要选取。
③.河渠单双线上图指标:当河流宽度大于40m时(1:10万)或100m(1:25万)时,河流应依比例尺双线表示,当河、渠实地宽度小于(含)40m(1:10万)或100m(1:25万)时,用半依比例尺的河、渠符号表示,线粗为0.1-0.4mm(渐变单线)。
④.湖泊、水库、坑塘图上面积大于2.0mm2的,全部选取。小于上述面积,但密集、散列分布时,作适量选取,并夸大到最小上图图斑。也可采用点状符号表示不够上图的水库、坑塘。 ⑤.河流上图长度、平行间距上图指标见表1。
9
表1 河流上图长度、平行间距标准 实地河渠密度密度分区 极密区 稠密区 中密区 稀疏区 极稀区 (km/km) >2.0 1.0-2.0 0.3-1.0 0.1-0.3 <0.1 2选取长度 图上平行间距 实地(km) 实地(km) 图上图上(mm) 1:10万 1:25万 (mm) 1:10万 1:25万 8 8-10 10-12 12 0.8 0.8-1.0 1.0-1.2 1.2 基本选取 2.0 2.0-2.5 2.5-3.0 3.0 4 5 6 7 0.4 0.5 0.6 0.7 基本选取 1 1.25 1.5 1.75 ⑥.水库、湖泊、坑塘范围界线及河渠弯曲小于0.5×0.6mm时,
一般应舍去拉直。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①.以图斑表示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最小上图图斑为3.0mm,实地为3公顷(1:10万)或18.75公顷,小于上图面积,但多个、散列式分布,应适当选取,并夸大到最小上图图斑表示,或用不依比例尺居民地及工矿用地符号表示。
②.根据主次的原则优先选取位于交通线、道路交叉口、关隘等地的居民地,优先选取地(市)级、县级、乡镇级、行政村级的居民地。 ③.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综合取舍应正确反映其与其它地类面积的对比关系和人地关系。
④.土地利用图中表示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密度应适中,密度指标见表2。
2 10
表2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密度指标 1:10万图上密度密度分区 极密、稠密区 中密区 稀疏区 实地每百km内居民地数量 >110 60-110 <60 21:25万图上密度(个/dm) 18-38 11-26 3-7 2(个/dm) 13-26 8-18 2-5 2注:居民点密度计数包括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 (七)地类图斑
①.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其他土地最小上图图斑面积标准见表3。
表3 各类用地上图面积标准 上图指标 上图面积(mm) 实地面积(公顷) 1:10万 1:25万 2耕地 5.0 5.0 31.25 园地 3.0 3.0 18.75 林地 7.0 7.0 43.75 草地 7.0 7.0 43.75 其他用地 7.0 7.0 43.75 ②.最小图斑间距是指两个岛状图斑之间最小间隙。在土地利用图
中,图斑间距应大于0.4mm,实地距离为40m(1:10万)或100m(1:25万)。
③.小于最小上图面积标准的地类图斑若多个、分散分布,其间距又大于最小图斑间距时不得综合概括,只能适当选取其中面积较大,位臵适当的图斑,并夸大到最小图斑予以表示出来。
④.地类图斑界线小于0.5×0.6mm的弯曲可综合,但应保持综合前后形状的相似性。
⑤.小于上图面积指标80%,但具有重要意义的耕地、园地也可用相应的独立符号表示。独立符号上图密度和数量标准见表4。
11
表4 零星耕地、园地上图密度和数量标准 分区 高破碎度区 中、高破碎度区 中、低破碎度区 密度指标(个/dm) 12-18 6-12 2-6 2低破碎度区 (八)行政界
0-2 ①.数据库中行政界包括乡(镇)界、县(区)界、地(市)界和省界,当不同等级境界重合时,按最高级境界表示。 ②.行政界以省民政厅勘界确定的界线为准。
③.行政界综合时需要与相关地物要素综合保持一致。行政界小于0.5×0.6mm的弯曲一般应舍去拉直。 (九)注记
①.注记包括:地(市)、县(区)、乡镇、行政村及部分重要的自然村名称注记;主要河流、水库、湖泊、沟渠名称注记;高速公路、国道、县道、主要乡道、铁路名称注记;地类编号注记和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程点注记等。
②.各类注记清晰、主次分明、不压盖。 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彩色挂图) (一)编制内容
①.数学要素:主要包括经纬网及注记,公里网注记,平面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6°分带,地图比例尺采用1:10万或1:25万。
12
②.专题内容:主要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状况,还应表示省、地(市)、县(区)、乡镇界和图上面积大于1cm2农、林、牧、渔场界,表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及具有重要作用的农村道路,注记县、乡、行政村名和主要河流、湖泊、水库,主要道路名称等。
③.辅助要素:包括图名、图例、位臵图、内外图廓、花边、直线比例尺、数字比例尺、编图说明、编图单位等。在主图外图廓内还应表示主要河流、主要道路、居民地等,道路应构成道路网,水系应构成水系网。
④.地貌要素:在保证图面清晰的前提下,综合选取等高线和高程点,用以反映制图区域的地形特征。 (二)编制方法
以1:10万或1:2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基础,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采用人机交互方法,实施市级土地利用彩色挂图的编制。在编绘时,应遵循先水系,再居民地、交通、境界、地类、各种注记的顺序进行,以便处理好各制图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①.选取河流、水库、湖泊、坑塘和干渠,支渠适当选取;选取铁路、县乡以上公路,平原区的农村道路可适当选取,山区农村道路尽量选取。道路选取要构成道路网,河流、沟渠选取要构成水系网。 ②.选取行政界和图上面积大于1cm2的农、林、牧、渔场界,确定市、县、乡人民驻地和行政村村委会驻地位臵,标注相应符号,加注相应名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满足上图最小面积(3mm2)者,以图
13
斑形式表示。境界线弯曲小于0.5×0.6mm时一般应舍去拉直。 ③.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其它用地表示的原则是:上图图斑面积与调查图斑的地类面积比例尺保持一致,形状相似、分布特点相同。按成图的比例尺计算面积大于4mm2的耕地、园地和其它农用地,面积大于10mm2的林地、草地都应选取,小于上述上图指标的一般舍去或在同一级内合并。对特殊地区的主要地类,如深山区的耕地、园地可适当缩小上图指标适当选取。
④.等高线和高程点按同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的内容上图。 ⑤.按预先制定的编图设计书的要求,绘制内外图廓、花边、标注公里数和经纬度,配臵图例、位臵图、图名、编图说明,编制主图外图廓内的制图内容等。 (三)整饰要求
①.采用地类符号和普染底色表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图中的各种线划粗细、符号大小、用色、各种注记字大、字体、用色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图式、图例确定。为了满足壁挂用图的要求,对主要线状地物(例如:铁路、公路、单线河流、干渠等)的线划可适当加粗,对地类用色在色系不变的前提下色调深浅应予以适当调整,对占地面积大的地类色调可适当淡化,对占地面积小的地类可适当深化,以便使图面色别、色调协调、柔和又层次分明。地类图斑小,地类符号表示不下时应加引线,引出表示。
14
②.市政府驻地位臵采用★(5.0mm)红色表示,县政府驻地位臵采用◎(3.5mm)红色表示,乡镇政府驻地位臵采用⊙(2.0mm)红色表示,行政村村委会驻地位臵采用●(1.0mm)红色表示。 县、乡镇、村委会名称注记一律用黑色。建议地(市)、县、乡镇名称注记用黑体,行政村名称注记用宋体。地市界加绘晕带,县界加绘骑晕带。
③.图上各种线划光滑实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符号注记清晰易读,图面整洁,色泽鲜艳,色调深浅配臵良好,层次清楚,图面布臵得当,美观大方。 四、市基本农田分布图(挂图)
市级基本农田分布图的编制是在市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进行。 (一)地图内容
①.数学要素:市级基本农田分布图数学要素的制图内容与该市土地利用现状挂图上的内容相同,包括经纬网及注记、公里网注记。 ②.专题内容:主要表示市、县(区)、乡(镇)行政界,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范围界线、基本农田的土地类型和基本农田上图的依据,并表示基本农田以外的地类图斑、主要道路、河流、沟渠和水库、湖泊等。标注市、县区、乡镇、村委会驻地符号,加注相应名称等。 ③.辅助要素:市级基本农田分布图的辅助要素与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相同,图名更改为**市基本农田分布图,图例应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例的基础上增加与基本农田相关的内容。
15
(二)编制方法
①.以市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挂图)为底层数据,保留现状图上各种线划、符号、注记等,删除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其它用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普染色。
②.参照收集到的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等资料,根据制图综合取舍原则,标绘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的范围界线,确定基本农田图斑,并对基本农田图斑进行普色。 (三)整饰要求
①.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范围界线用0.3mm粗细实线表示,划定基本农田图斑用浅黄色普染,补划基本农田图斑用浅红色普染。 ②.图上的行政界、地类界、地类符号、线状地物等的线划粗细,符号、注记的大小、颜色与市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挂图)保持一致。 ③.图廓及图面整饰要求与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挂图)相同。编图说明应根据本地市基本农田上图具体情况重新编写,图例应重新编排。
④.要求图上各种线划光滑实在,符号、注记清晰易读,各种制图内容的相互关系正确,基本农田专题内容明显,图面整洁、美观。 五、市级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彩色挂图)
市级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是指以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建城区为重点,按表A.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编制而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一)地图内容
①.数学要素:市级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应尽可能将原有成果转换
16
成“1980西安坐标系”和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3°分带(比例尺>1:2万)或6°分带(比例尺≤1:2万)投影。成图比例尺的大小按各市建城区范围大小确定,一般为1:5000,1:1万,1:2万或1:2.5万。图幅以不小于全开为宜。图上表示的数学内容包括:分度带及经纬注记、公里网及公里数注记和地图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
②.专题内容:主要表示建城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状况,表示行政区界及城市内街道(镇)界,表示土地使用单位名称和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还应表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及具有重要作用的农村道路,表示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表示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镇)、居委会驻地位臵及名称等。
③.地貌要素:在保证图面清晰的前提下,用等高线和高程点反映制图区域的地形特征。
④.辅助要素:包括图名、图例、内外图廓、花边、分度带、直线比例尺、数字比例尺、编图说明,编图单位等。地图名称为:××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二)编制方法
以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为基础(或采用街坊图、地籍图),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采用人机交互方法,实施市级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
①.根据建城区的面积大小和形状,确定成图比例尺的大小;进行图面设计:绘出内图廓线、确定图名、图例、比例尺、编图说明、编
17
图单位等辅助要素安放位臵;根据制图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确定综合取舍指标。
②.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的土地利用分类依次编绘建城区内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各级行政界线,再进行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的编绘。建城区最小上图的地类图斑应以本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复杂程度来确定,复杂地区以6mm2为宜,其他地段建议采用10mm2作为上图的最小图斑。小于上图的地类图斑应优先合并到同一一级地类中去。
③.建城区以外的制图内容的编绘应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为依据,依次编绘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居民地、交通用地、行政界和土地权属界,并要注意与建城区的河流、道路、街道连接形成水系网和道路网。
④.标注土地使用单位名称、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标注河流、水库、湖泊、铁路、公路、街巷名称,标绘市、区政府、街道办(镇)、居委会驻地符号、加注相应名称。 (三)整饰要求
①.建城区采用地类符号和普染底色的方法表示各种地类,每一个地类图斑内至少有一个地类符号,地类符号的大小原则上按图式规定执行,若图斑小标记不下时可适当缩小符号尺寸或引出标记。地类图斑的普色也应按图式规定执行,但某些地类面积较大时可适当调整色调深浅、使图面清雅、美观,色调和谐层次分明。
18
②.建城区的地类界、境界、河流、道路和建城区以外的制图内容的表示均应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图式、图例确定,为满足壁挂用图的要求,对主要线状地物(例如:铁路、公路、单线河流、沟渠)的线划应适当加粗。
③.建城区内的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注记采用中等线,字大2.0-4.0mm为宜,用黑色,图斑面积小于1.5cm2者不予注记;集体土地使用者名称注记宜采用宋体,字大2.0-4.0mm,用黑色;建城区以外的居民地名称注记宜采用宋体,字大2.5-3.0mm,用黑色;河流、湖泊、水库名称注记采用左斜宋,字大2.0-5.0mm,用蓝色;铁路名称注记和街巷名称注记采用扁等线(东西向)或长等线(南北向),字大3.0mm左右,用黑色;公路名称注记采用扁等线(东西向)或长等线(南北向),字大3.0mm左右,深棕色。
④. 市政府驻地位臵采用★(6.0mm)、区政府驻地位臵采用★(4.0mm)、街道办(镇)驻地位臵采用◎(3.0mm)、居委会(行政村)驻地位臵采用●(2.0mm)符号表示,驻地符号一律用大红色,其相应的名称注记一律采用黑体、黑色,字大分别为:5.0mm、3.5mm、3.0mm、2.5mm。
⑤.市级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采用矩形图廓,以真北方向为地图的北方,图名一般安放在北图廓外的正中央,也可安放在图廓内的左上角。图例一般安放在图廓内的左下角或右下角,也可安放在东图廓外的上方,编图说明一般安放于南图廓外的右边。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一般安放在南图廓外的正中央。
19
⑥.图上各种线划光滑实在,各种符号、注记清晰易读,各制图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图面整洁,色泽鲜艳,色调深浅配臵适当,层次分明,图面布臵得当,美观大方。 六、市影像地图(挂图)
利用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编制市级影像地图,能直观的反应市辖区内的地貌、地形特点,水系特征和主要道路和居民地分布状况。 (一)地图内容
①.数学要素: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挂图)相同,平面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地图比例尺为1:10万或1:25万,图上表示的内容包括:分度带和经纬度注记,公里网公路数注记。 ②.专题内容:用数字正射影像图作为基础,用各种线划、符号表示主要河流、湖泊、水库,表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主要县乡公路,表示省、市、县(区)、乡(镇)行政界,表示市、县(区)、乡(镇)政府驻地。
③.辅助要素:包括图名、图例、位臵图、图廓、花边、编图单位、编图说明和数字比例尺、直线比例尺等。 (二)编制方法
①.根据成图比例尺大小,采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收集到得数字正射影像图资料进行必要的处理(例图像增强、信息提取、图像拼接等),使其尽量满足制作影像地图的需要:清晰、分辨率适当、色调层次多。 ②.将处理后的数字正射影像与市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进行套合。为了图面清晰,删除地类图斑和次要道路和沟渠等内容,并重新
20
编排图例,更改图名等。
③.采用100克以上的防水像纸打印输出影像地图。 (三)整饰要求
套合加载于影像上的制图内容(河流、道路、境界、各级政府驻地符号和各种注记)的用色,在一般情况下应与本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用色保持一致,但由于各市采用的数字正射影像图的种类不同,其色调深浅不同,色相差异较大,为了图面清晰易读,层次分明,套合加载于影像上的制图内容的线划粗细与用色、注记大小与用色均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七、地市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一)接合图表内容
市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是反映该市土地调查涉及的1:1万图幅数、图号、图幅理论面积、县界和辖区内各图幅的控制面积的图表成果。具体内容包括:
①.1:1万标准分幅地图图廓线及经纬度注记、图幅编号。 ②.相邻地市界、辖区内的县(区)界及相应的县(区)名称。 ③.1:1万图幅的理论面积、辖区内外以县为单位的控制面积。还应表示界内横向累加面积,界内纵向累加面积和界内总面积,并标注辖区内各县土地总面积。面积单位为平方米,精确到0.1平方米。
④.辅助内容包括图名、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 (二)编制方法
①.以地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数据为基础,按照1:1万地图分
21
幅的要求,选取1:1万图廓线和市界、县(区)界。
②.根据辖区面积大小和1:1万图幅数量的多少,确定接合图表的尺寸,接合图表的尺寸以全开为宜。
③.根据收集到得辖区内各县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资料,填注经纬度注记、图幅理论面积、图幅控制面积、县(区)名称和该县总土地面积等。
④.进行图面整饰、标注图名、编图单位、编图日期等。 (三)整饰要求
①.接合图表中的图幅编号采用新号,建议采用绿色标注,字大3.0mm左右为宜,应为黑体。
②.经纬度注记和面积数据一律用宋体。经纬度注记字大2.0mm为宜,理论面积和控制面积字大3.0mm左右为宜,采用黑色为好。 ③.辖区内各县(区)名称注记采用黑体,散列式注记,字大6.0mm左右,用红色,该县土地总面积数据以黑体为好,字大5.0mm左右,用红色为好。
④.1:1万图廓线、境界线一律采用黑色,线划粗细与表示方法参照《实施细则》附录图式执行,为明显突出境界线也可适当调整线划的粗度。
四 报告编写
一、 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① 以本次调查成果为基本资料,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加强成果分
22
析,使其更具有广泛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② 资料翔实,数出有据,分析科学。
③ 文字流畅,条理清楚,论述严谨,重点突出。 ④ 文、表、图配臵合理,一致性好。 二、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一)市域基本情况 1.概述
①地理位臵:经纬度、在陕西省的位臵与四邻,附位臵图 ②历史沿革
③政区、面积、人口:附面积、人口表(以县为单位),附政区图 ④土地利用简史 2.自然条件
①地质:地质构造、岩石、矿藏及其分布。 ②地貌:地貌类型、特点及分布,附地貌图。 ③气候:日照、辐射、气温、降水、气象灾害。 ④水文:地表水、地下水的储量、分布。 ⑤土壤:土壤类型、特点及分布。
⑥植被:栽培作物、木本植被、草本植被的种类与分布。 3.社会经济条件
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 ②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状况,劳力状况。 ③农业:部类、产值与分布。
23
④工业:部门、产值与分布。
⑤交通运输业:主要交通设施、年容运量、年货运量。 ⑥科、教、文、卫业:部类、数量与分布。 ⑦旅游业:主要景点、旅游业状况。 4.城镇简介
①城市简况:位臵、面积、人口、产业状况、名胜古迹、主要特点 ②主要镇简介:位臵、面积、人口、产业状况、主要特点 (二)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1.调查工作来源、目的意义和任务 ①工作来源。 ②目的意义。 ③任务。
2.调查依据、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①调查依据。 ②技术路线。 ③技术方法。 3.组织领导、技术队伍 ①组织领导。 ②技术队伍。 (三)县级土地调查
1.县级调查中市土地调查办的职责 ①部署辖区县级土地调查工作。
24
②开展宣传工作。 ③组织检查与指导工作。 ④组织市级复查工作。 ⑤组织地方复核和整改工作。
⑥组织县界接边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 2.各县(市、区)调查工作的概况
按县(市、区)叙述农村土地调查工作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及任务完成情况;城镇土地调查的起止时间及任务完成情况。 3.县级调查的主要成果
列表说明各县(市、区)土地调查下列成果及数量
①外业调查原图与记录手簿:1:1万数字正射影像图、地籍测量控制点网图;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平面控制测量原始记录、地籍测量原始记录、地籍调查表。 ②数据库与管理系统。
③数据汇总表: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汇总表;基本农田面积汇总表;耕地(园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汇总表。
④图件: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标准分幅基本农田图;1:1万标准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1:1万标准分幅耕地(园地)坡度分级图;县(市、区)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挂图;县(市、区)基本农田分布图(挂
25
图);乡镇土地利用现状挂图;地籍图;宗地图;地籍图分幅接合图表。
⑤文字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基本农田上图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
4.县级调查成果精度分析(按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精度和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精度分别介绍) ①市级复查评述。 ②省级监理评述。 ③省级预检情况分析。 ④国家核查情况分析。 ⑤省级验收评述。 (四)市土地调查汇总
1.制定市汇总方案,确定汇总承担单位
①汇总方案简介(农村土地调查市级汇总方案、城镇土地调查市级汇总方案)。 ②承担单位简介。 2.汇总工作简况
分别叙述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汇总工作的阶段、时间和内容。 3.汇总成果 ①数据库与管理系统
②数据汇总表: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农村土地
26
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基本农田面积汇总表;耕地(园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汇总表。
③图件: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挂图)、市基本农田分布图(挂图)、市城镇分布图、市政府所在地城区地籍图。
④文字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土地利用分析报告、专题研究报告。
(五)工作经验与体会 三、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一)概述
1.调查工作来源、目的意义和任务 2.调查依据、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3.县级调查的技术流程 4.市级汇总的技术流程 (二)县级土地调查
1.市土地调查办制定的关于县级调查的技术文件或补充规定 2.对县级成果进行复查的内容、方法、要求与复查情况 3.市级监理的内容、方法、要求与监理情况 4.市级复核整改的方法、要求与整改情况 5.县界接边的程序、内容、方法和接边情况 (三)市土地调查汇总
1.市汇总方案简介(按农村调查汇总与城镇调查汇总分别介绍)
27
2.数据库缩编与管理系统建设
①数据库缩编:数据库数学基础;数据库内容;数据库硬件和软件;数据库缩编流程。
②管理系统建设:系统设计原则;系统架构设计;系统主要功能。 3.面积统计与要求 ①统计方法。 ②统计要求。 4.图件编制
①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数学基础;地理基础要素确定;专题内容的综合取舍;图面设计。
②市基本农田分布图编制:数学基础;地理基础要素确定;专题内容的综合取舍;图面设计。
③市城镇分布图编制:数学基础;地理基础要素确定;专题内容综合取舍;图面设计。
④市政府所在地城区地籍图编制:数学基础;地理基础要素确定;地籍要素的综合取舍与表示方法;图面设计。 (四)新技术应用、技术创新和建议 四、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一)市域基本情况
按工作报告的纲目写之。 (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28
介绍分类的概念、分类的名称及含义(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
2.农村土地利用结构
①总体结构:附一级面积汇总表、饼状结构图、土地利用现状图。 ②各地类结构:按地类列二级面积汇总表、附饼状结构图。 3.农村土地利用空间分布
①总体分布:附以县为单位的统计表、柱状图。 ②各地类分布:附以县为单位的统计表、柱状图。 4.农村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与详查数据对比,列出对比表、对比图,分析变化原因,预测变化趋势。 5.基本农田状况
①.基本农田地类、面积与结构:附面积表、结构图。 ②.基本农田的空间分布:附以县为单位的统计表、柱状图。 ③.基本农田上图数据与划定数据对比分析:附比较表,分析差异原因
6.耕地(园地)坡度状况 ①.坡度分级指标。
②.坡级构成、面积与结构:列分级面积表、附结构图。 ③.不同坡级空间分布:列分布表、附柱状图。 7.农村土地权属状况 ①.土地权属概念、类型。
29
②.国有土地:国有土地面积及利用类型;地域分布;部门分布。 ③.集体土地:集体土地的面积及利用类型;地域分布。 ④.未定权属土地:未定权属土地的面积及利用类型、地域分布;境界争议地段土地权属争议状况。 8.农村土地资源综合分析
①.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率、垦殖率、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 ②.土地利用效益:总效益(产值/亩)、主要地类效益(产值/亩)。 ③.土地利用现代化水平:灌溉水平、机械化水平、化学化水平(化肥、农药使用状况)、自动化水平(或农用电量)。
④.土地占有状况:人均土地、人均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人均建设用地、人均水域。 9.农村土地资源综述 ①.土地资源特点。 ②.土地资源的优势。 ③.土地资源的限制因素。
④.土地资源可开发的后备资源:类型、面积、分布、潜力。 ⑤.土地资源利用的经验。 ⑥.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10.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战略与对策 ①.总体战略:依据与指导思想。 ②.战略方针、目标和重点。 ③.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
30
(三)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介绍分类概念、分类系统和各类土地含义(附城镇地籍调查分类表)。
2.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①.总体结构:附一级面积汇总表,介绍总体结构,附饼状结构图、地籍图。
②.各类用地结构:按地类列二级面积汇总表,按二级类分别介绍其结构,附饼状结构图。 3.城镇土地利用空间分布
结合地籍图,介绍各地类的区域分布情况,以县为单位列表并绘柱状图。
4.城镇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①.附2000年到2009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②.按地类分析其动态变化,预测变化趋势,附动态变化曲线图。 5.城镇土地利用程度 ①.土地利用率。
②.建筑容积率:按地类介绍其建筑容积率及其地域差异。 6.城镇人均占有土地情况 ①.人均土地。 ②.人均各类土地。 7.城镇土地资源综述
31
①.土地资源特点。
②.土地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 ③.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 ④.土地利用的经验。 ⑤.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8.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的战略对策 ①.城镇总体规划简介。
②.土地利用的总体战略:制定战略的依据与指导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和重点。
③.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 五、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各市根据其辖区的特点确定,并写出研究报告。
五、市级汇总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一、建设任务
市级汇总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应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根据各地市情况可以建成城镇农村一体化管理系统,也可以将农村数据和城镇数据分别建库。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是建立各市范围内的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内容,集影像、图形、属性、文档等数据于一体,互联共享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是在全市各城市建成区和县城
32
所在地建制镇建成区范围内,建立包括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础地理等内容,集影像、图形、属性和文档于一体的数据库。应在同一套管理系统中共同使用,数据统一,集成管理。 二、汇总数据库系统框架
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横向包括土地调查基础业务工作,纵向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其总体框架如图:
法规 、制度 土地调查数据服务系统 信息查询 统计分析 数据服务 标准规范 数据获取与传输系统 土地调查数据分中心 数据管理 数据分发 数据仓库 土地利用 数据交换 土地监测价 土地调查 土地权属 专题数据 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 总体框架横向结构
33
土集成整合 汇 总 集成整合 汇 总 集成整合 汇 总 土地调查 国家级土地 调查数据分中心 数据 交换 地调国家级国土资源 数据中心 省级土地 调查数据分中心 数据 交换 查数省级国土资源 数据中心 市级土地调查数据分中心 数据 交换 据交市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县级土地 调查数据分中心 换系国土资源信息网络 统 总体框架纵向结构
三、市级汇总数据库逻辑结构
市级土地调查汇总数据库由主体数据库和元数据库组成。主体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组成;空间数据库中包括由各县级汇总而来的市级农村汇总数据库和全市各城镇整合后的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
34
市级农村汇总数据库 空间数据库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 栅格数据(DOM、DEM、DRG) 统计表格 市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元数据库 非空间数据库 文字报告 扫描文件 其他数据 主体数据库 市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图
四、技术方法
市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以县级土地调查汇总数据库为基础,组织县级数据接边、坐标及投影转换等工作,开展市级土地调查数据的集成整合。建立市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各县城镇数据库与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统一坐标系统,投影方式集成整合。 五、数据库成果要求
市级土地数据库成果要求能通过质检,重点完成行政界线两侧地物的接边、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情况正常,数据汇总逻辑一致性等。城镇数据库数据基础统一,与农村数据库套合无误,农村和城镇汇总数据保持逻辑一致性。
元数据完整,内容真实完整可靠。 (一)数学基础
35
平面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和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均采用以上数学基础。 (二)内容要求
1、完整可靠
市级汇总农村数据库应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全部集成县级数据的所有内容,不得删减、遗漏各项内容。保持数据市、县级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
市级汇总城镇数据库同样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同时城镇数据没有经过国家统一质检,存在各县数据不一致性,要统一数据数学基础、图层名称、数据结构等内同后整合为一个包含各县数据的统一的市级汇总城镇数据库。
建立完整规范的元数据,内容要求完整可靠。 2、接边正确、数据逻辑一致
市级汇总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完成行政界线两侧权属、地类的接边、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情况正常。城镇数据库数据基础统一,与农村数据库位臵套合无误,农村和城镇汇总数据保持逻辑一致性。
数据汇总要求各县面积汇总数据等于市级汇总后控制面积;城镇数据库总汇总面积等于农村数据库中城市建制镇范围汇总面积;各县各地类面积汇总等于全市各地类汇总面积;各县按权属汇总面积等于全市按权属汇总面积等内容均保持汇总数据逻辑一致。
36
六、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 (一)土地调查数据服务系统
土地调查数据服务系统由对内数据服务和对外数据(信息)服务两部分构成,分别运行在国土资源政务网与互联网之上。
1、对内数据服务
数据分中心通过本级国土资源信息广域网向本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提供相关土地调查数据共享、综合统计分析、数据分类查询等信息服务。主要采用如下两种技术手段实现:
①.联机数据服务:土地调查数据仓库直接授予用户应用访问数据的能力。为了对被服务的用户限制其只能对数据进行读操作,可以对用户对所访问数据的权限进行限制;为了保证用户只能访问服务协议中所规定的数据内容(如规定的区域范围、分层、字段等),可以建立数据库视图或快照,阻止用户对源数据表的直接访问,也可以屏蔽一些敏感数据,同时提高数据访问性能。联机数据服务直接由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
②.基于WebGIS的土地调查数据服务:被服务用户可以得到实时的空间数据服务。它消除了面向用户的特定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加载、部分开发方面的负担。WebGIS数据服务使用商用WebGIS软件(如ArcIMS)。服务模式(以土地调查数据为例)如图所示。
37
WebGIS服务器/ 土地利用数据
WebGIS服务中间件土地利用数据库
基于WebGIS技术的土地调查数据服务
2、对外信息服务
对外数据(信息)的服务对象分为三类:社会公众、国土资源管理相关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非国土资源管理行业的其它部门)。以上三类服务对象根据权限,访问可以访问的相关系统(系统访问权限),同时,系统将根据用户所拥有的权限,访问其所能访问的数据(数据访问权限)。
用户通过INTERNET登录数据服务网站访问系统,在得到系统访问授权(用户身份验证)后,即可进入相应的服务系统,通过数据访问授权,访问在所属权限的数据。为支持以上服务流程和相关内容,服务系统需相应的网络设施(包括服务器)、系统管理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支撑。同时,为保证服务系统运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还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如《行政许可法》确保网上业务受理的有效性、相关保密规定保证网上信息发布的合法性等。
同时,为保障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信息服务系统还必须有严密的安全保障体系和严格的维护与支持体系(数据标准、管理规定等。)
38
(二)数据管理功能系统
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分为两大部分,即系统的基本功能与系统的特定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管理、存储、处理、传输、更新与通讯等,主要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服务;系统的特定功能包括数据的动态分析、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等,主要为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管理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输出、数据更新、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公共服务等子系统。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与网络联结一起构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平台。
39
正在阅读:
陕西省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市级汇总技术方案07-03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09-20
提学习建议的英语作文5篇04-01
师生诗歌朗诵稿亲爱的老师我们爱您08-31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安吉汽车物流发展战略与规划》05-16
第5课 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07-29
关于良心的小故事三则11-20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产生的多视角探讨04-09
精细0821 陆俊 开题报告07-2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陕西省
- 市级
- 汇总
- 土地
- 农村
- 调查
- 方案
- 技术
- 二级考试WORD单项操作题
- 有限合伙企业法律服务业务指引
- 农村中学“学案导学”课堂模式构建的研究2012年度研究计划
- 技师论文---凯美瑞2AZ型发动机结构及故障检修
- 南大远程教育国际市场营销期末复习 - 图文
- 2017年全国卷1生物(精校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版)
- 第二章例题
- 桥梁施工方案
- 模卷2—答案
- 浅谈东莞市中小企融资难问题
- 中国古代丝织业的缂丝技术
- 基督教讲章:领受圣灵的印记
- 管理学基础2017秋判断、选择复习范围
- 目标式教学法在输液室护生带教中的应用
- 阳光水城花园物业管理投标书(85页)
-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 联考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简易酒店管理系统代码
- 2014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备考:睿智的尾数理论
- 水文地质学基础 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