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教你写作文:小学二年级专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5 12: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按方位写好一处景

——以校园为例写好一处熟悉的景

【写作技巧】

小朋友,倘若要你写一处景,是不是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呢?呵呵,不用着急,我们先从最最熟悉的地方——校园入手,学着写一写校园一景,再将掌握到的方法灵活运用,就不成问题啦!

一、“方位词来帮忙,把景物排排坐”

小朋友,在幼儿园里一定学过 “排排坐,吃果果”的儿歌吧,拍好座次,游戏就能顺利开展!我们在写学校景色的时候,也可以让眼前的景物“排排坐”: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一样一样地写,这样就能把你看到的景写清楚了。

怎样让景物“排排坐”呢?其一可以用上“眼前”、“再往前走几步”这样的词语,表示出“先近后远”的观察和写作顺序。当然,先写远处有什么,再写近处有什么,用“先远后近”的顺序也可以。其二可以用上“东面有”、“南面有”、“西面有”、“北面有”这些词,表示出“东西南北”的观察和写作顺序,这样的观察适用于校园大范围的景物介绍。其三,可以用上“树上”、“地上”、“水里”这些词语,表示出你在写某一处景是按照从高到低的空间顺序写的,如果是“从低到高”的顺序也可以,先写地上,再写书上,最后写空中。不同的写作顺序,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使用。

表示方位的词,可不止上面提到的那些哦!可以根据你想要介绍的景物主体,带上方位词进行介绍。比如,介绍你的房间,可以用上“房间进门处,正对房间门,房间的东面,房间西面”这一组词,就能把你的观察顺序写清楚。再如,要介绍介绍你的教室,可以用上“教室东面,教室南面,教室西面,教室北面”这一组表示方位的词。课文《月亮湾》,在介绍月亮湾这个村子的时候,就用上了“村子的前面、河上、河里、河岸上、过了桥,村子的后面”这些方位词,清晰介绍了这个村子的美丽风景。

景物有了顺序,读者就能跟着文字游览你介绍的地方啦! 二、“形容词来帮忙,为景物现特征”

怎样的词是形容词呢?“碧绿的小草”中,“碧绿”写出了小草的颜色,它就是形容词;“高高的个子”中“高高的”写出了人的身高特点,这也是形容

词……像这样表示人或者事特点的词,我们就叫它形容词。了解了形容词,你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一边观察一边想,有什么特点呢?可以用哪个形容词呢?经常这样想、这样写,你就能把景物的特点准确地表现出来。

比如,你看到学校的假山,姿态很奇特,你就可以用“千姿百态”或者用“姿态万千”来形容这假山的样子。校园里的小池塘有什么特点呢?你可以观察它的形状,选用“方方正正”“圆圆的”“椭圆形的”等词,把小池塘形状特点表述出来。小池塘里的水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根据你观察到的,选用“绿绿的、静静的、青青的”,写出小池塘水的特点。

三、“叠词来帮忙,为景物添色彩”

怎样再现校园色彩缤纷的景色呢?我们可以请出表示颜色的叠词来帮忙。可不要小看这些叠词哦,同样表示绿,“绿油油”比起“绿色”来,不光写出了颜色之绿,我们还能感觉到这绿色油光光的。这样的绿,更有生命力;这样的绿,好像要流淌下来似的。同样,“金灿灿”“紫盈盈”“蓝汪汪”这些叠词,和“金色”、“紫色”和“蓝色”相比较,ABB式的叠词更具有表现力吧。除了ABB式的叠词,ABAB型的叠词也很不错哦!“金黄金黄”和“金黄”相比,你一定会觉得叠词表现出的金黄色更吸引人。这些表示颜色的叠词,可以让笔下的景色更加有魅力。

四、“时序词来帮忙,让景物会变身”

时序词就是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春夏秋冬”表示季节变化,“早上、中午、傍晚(黄昏)”表示一天时间变化。倘若要写四季的校园,就可以用上“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出季节的变换;要写校园的一天的变化,就可以用上“早晨,到了中午,傍晚”等。

有了时序词的帮助,我们就写出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样子。这样,眼前的景就有了变化。

五、“比喻句来帮忙,让景物更形象”。

比喻句也叫打比方的句子。怎样写出比喻句呢?先想一想眼前的景物让你联想到跟它特征相似的另一种事物是什么呢?再用上 “像、好像、似的”等比喻词把这两种事物连接起来,比喻句就写成了。

比如 “红红的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就像一只鲜红的气球。”在这个比喻句

中,太阳和气球,它们的数量、形状和颜色都一样,是特征相似的两种事物,所以就能把太阳比作气球。

再如,校园里的小池塘,就可以比作“一颗明珠”。这样一比,把小池塘的美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再如,课文《桂林山水》一文中,是这样描述漓江水的特点:“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用上了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有了比喻句,景物特点就更形象具体了。 【范文】

校园的小池塘

校园里那方方正正的小池塘可吸引人啦!

小池塘的四周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东面是一丛丛茂盛的迎春花,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金灿灿的迎春花就开放了。西南角上种着两棵桂花树,一棵是金桂,一棵是丹桂,每当秋天到来的时候,桂花飘香,引得一群群的小朋友来到树下做深呼吸。小池塘的北面,种了一排月季花,花开的时候,有的红艳艳,有的粉嘟嘟,好看极了!

池塘上面还有一座弯弯曲曲的小桥呢。小桥东侧的水面上,还有一尊跃出水面的鲤鱼雕像,就像一个在做跳高动作的运动员,想要跳得更高似的。小桥的西面有一座千姿百态的假山,就像一位保护池塘的卫士,每天都认真地看守着池塘,一动不动。

我喜欢校园里的小池塘!

(李小易) 【点评】

小作者用 “校园里那方方正正的小池塘可吸引人啦!”牢牢地锁住了我们的好奇心——小池塘有多吸引人呢?究竟是怎样的小池塘呢?随着小作者有顺序地介绍,一个有色彩的、有味道的、景色别致的小池塘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了。

“四周、东南、西南、北面”这组方位词,先总写了小池塘四周的景物,再分别介绍了其他几方面的景物,显得很有顺序。“池塘上面、小桥东面、小桥西面”这组方位词,清晰地呈现了以“小桥”为中心的四周景致。

“金灿灿、红艳艳、粉嘟嘟”等叠词的运用,让我们满眼都是鲜亮的色彩。更可贵的是,小作者在介绍鲤鱼雕像和假山的时候,用上了比喻句,一下子让我们身临其境。

小池塘吸引人,小作者的文章也吸引人! 【范文】

公园冬景

冬天到了,它来到了公园。

北风呼呼地吹着大地,雪花从天空慢慢地飘落下来,屋顶、树梢、草地上和马路上渐渐白了。金黄的腊梅迎着寒风开放了,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人停下脚步上前闻一闻。苍松挺立在路边,像一位位军人站在那儿。绿油油的翠竹像个精瘦但精神满满的男子汉,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们“岁寒三友”。池塘上面结冰了,薄薄的,但是水里的小鱼还是在里面开心地游来游去。小朋友们都不怕寒冷,他们有的滑雪,有的溜冰,有的跳绳,玩得可开心了!

冬天的公园真美啊!

(沈翟宇)

【点评】

小作者先用一句话概括介绍冬天来到了公园,为下文具体介绍公园冬景做铺垫。第二小节,写雪花的句子,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让景物渐次出现,呈现了雪花飘落的过程,显得很有条理。小作者很用心地选择了公园里的三种植物——腊梅、苍松,翠竹,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了介绍了这些植物的特点。小朋友在雪中的活动,使得整个公园有了勃勃生机。景中有人,景就活了。

最后一节,总结了全文,是画龙点睛之笔。

【范文】

我们的教室

我们的教室整洁而又宽敞。每天,温暖的阳光穿过透明的窗户,把教室照得亮堂堂的。

走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桌椅,蓝色的桌面上非常干净。教室正前方是一张讲台,讲台里面有一台电脑,旁边有一台投影仪,这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多媒体设备。坐在座位上,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块长方形黑板,老师每天都在黑板的帮助下教我们学知识,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黑板的上面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黑板的左下角有两个书柜,书柜里摆放着整齐的作业本。

教室的后面是精美的黑板,它是同学们发挥才能的天地。黑板的上方是二十四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时刻提醒我们要争做“美德好少年”。黑板的左上角挂着一口钟,时时在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沈庆余)

【点评】

教室,应该是我们学生除家以外最熟悉的场所了。小作者介绍自己的教室时很有顺序:先总的介绍教室的最大特点——宽敞而又明亮,然后就按照方位顺序教室内部的主要陈设,最后发表了自己的感受。读着文字,就像跟着小作者来到了他们的教室,身临其境,我们可以想象出,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所以,最后一节,小作者有感而发,而我们读着,也能产生共鸣。 【范文】

我的房间

我的房间朝南,兼具书房和卧室的双重功能。

站在房间门口,正对着的是南面那明亮的大玻璃窗。每天上午,阳光总是大大方方地探身进来,让我的房间充满了温暖与光明。

走进我的小世界,左边靠墙处,六门书柜一字排开,一直排到了窗口。书柜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有历史的,有人文的,有地理的……我最喜欢的是儿童文学专柜,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我喜欢看的书籍,它们就像列队的士

兵,时时等着我去检阅。右边就是我的高低床,我的小伙伴来了,我就请他睡在上铺,我们就成了睡在上下铺的兄弟。正对书柜的,就是我的书桌。这是我的学习小天地。我在书桌上写作业,练书法,看课外书,可开心了!书桌上方还有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教辅书,它们成了我学习的好帮手。我还在书桌上摆放了小台灯,多肉绿植,它们总是默默地陪伴我度过每一天。这个房间就成了我快乐学习、健康生活的小世界。

我爱我的小世界!

(刘亦宣)

【点评】

小作者在第一小节就概括介绍了自己房间的功能,接着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了房间内的陈设。小作者把书柜里的书籍比作“列队的士兵等待检阅”,这丰富的想象使人忍俊不禁。这样的小世界,我们读者也自然喜欢!

【阅读推荐】

《绿野仙踪》

【美】莱曼·弗兰克·鲍姆著

小说《绿野仙踪》写了小姑娘多萝西和她的小狗托托在一次龙卷风中被吹到奥兹国,她和小狗为了回到收养她的叔叔家,一路历险,最终回到被龙卷风刮走的地方。

这个故事中有很多景物的描写非常吸引人。比如:龙卷风来之前,多萝西站在门口四下张望时看到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苍茫、灰暗、毫无生机,这些预示着龙卷风的到来。再如:多萝西在树林中穿行时对树林的描写,让我们感到神秘又紧张……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很多传神有意思的景色描写段落,在读故事的过程中,留意一下作者写景的方法,你一定能有不少的收获哦!

如何写好单幅图写话

——跟着课文学写单幅图写话

【写作技巧】

同学们,在进行单幅图写话时,你是不是常常感到无从下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为好?这常常会让大家提笔犯难。苏教版课文《月亮湾》、《秋游》就是很好的单幅图写话范例。我们可以学着例文来写。

一、观察仔细,锁定画面主体。

拿到图,先不急着下笔,而是应该细致观察,弄清楚画面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单幅图写话,从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写某一处地方或某个季节的景色,另一类是写事情的。《月亮湾》是介绍某个地方的,《秋游》是写事的。

写事的画面,观察的时候还要看清:是写单个人(动物)的活动还是多个人(动物)之间发生的事情?是写人和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人和动物之间发生的事情?动物和动物之间发生的事情?这些,都需要大家耐心细致地观察清楚。仔细观察画面主体,是写话的第一步。

二、句式表达,定位画面重点。

不同主体的画面内容,可以借助固定的句式准确表达。 写景的画面,可以围绕“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样?”来写。

写事情的画面,如果单个人物的活动画面,就可以围绕“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来写。如果是多个人物的活动,可以用上先总后分的句式:“什么时候,谁(们)在哪里干什么?他(她、它)们有的……有的……有的……”,先总的介绍人物的活动,再分别介绍不同人物的活动。这样就能清晰而有序地表达画面内容。

比如:课文《月亮湾》介绍了月亮湾这个地方,浓缩成一句话表达就是“什么地方怎么样。”《秋游》是写事文章,浓缩成一句话表达,就是“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即:秋天,老师和孩子们在郊外游玩。

将这两个基本句式进行套用,表达的时候就能抓住重点了。 三、加法思维,丰富画面内容。

1.时间+天气。

观察图画时,首先需要说清楚的就是时间。通常我们会用“一天早上(中午、傍晚)”笼统表达;季节特征明显的,则用上“一个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早上(中午、傍晚)”来表达时间。如果,我们在写具体时间的时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时间的后面添加具体的天气描写,比如写到“一个春天的早上”,你的脑海里马上思考:春天的早上,天气怎样?两者结合,就变成了:一个春天的早上,天气晴朗,微风吹拂,太阳公公红着脸从东方慢慢升起;也可能是:一个春天的早上,微风拂面,细雨蒙蒙。把时间和天气结合起来表达,语言就更丰富了。再比如表达“夏天的中午”这个时间,你把联想到的生活中的天气场景植入进去:夏天的中午,太阳像个大火球,火辣辣地烤着大地,白花花的阳光射得人眼睛发疼。如果是秋天,那你就可以用上这些描写秋天天气特征的词语或者句子:秋天到来,天高云淡,蓝蓝的空中飘着几丝流云,就像蓝布褂子被调皮的孩子涂上了几笔。如果是冬天,就可以这样表达:冬天到了,呼呼的北风带来了一朵朵鹅毛般的雪花,太阳公公像要冬眠的样子,整日懒洋洋的,连射出的光都是冷飕飕的。

表达时间的时候想着天气,使得画面有了季节特征,也使画面有了温度。 2.地点+环境

我们在写到一个地点的时候,往往觉得交代清楚就可以了,其实,我们可以像章鱼舒展触角捕捉猎物一样,把思维的触角张开,写到地点,思维的触角就捕捉当地环境,地点与环境结合起来写,就能写出更具体、丰富的内容。

比如:地点是“公园”,就可以紧接着写:公园是安静的还是热闹的?公园里开着哪些花?公园里的树木长得怎样?公园的游人多不多?

地点是“郊外”,就可以紧接着写:郊外有着怎样的草地?怎样的野花?怎样的树木?怎样的河(溪)流?

地点是“城市”,可以接着写写马路怎样?路上的汽车怎样?行人怎样?马路两旁的大楼怎样?

……

写地点,就写一写与之关联的环境,既丰富了语言,又使得画面有了色彩和活力。

3.动作+心情

看图写话中,写人物活动的时候,如果能把人物动作背后的心情写出来,就更好了。

比如:小姑娘来到公园。结合“来到”一词,就想,小姑娘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到公园的呢?用上“蹦蹦跳跳、边走边唱、开开心心”等词,就把姑娘开心的心情写出来了;用上“低着脑袋、有气无力、撅着小嘴、满脸不高兴”等词,就把姑娘的不开心写出来了。

写人物动作的时候,顺带写出人物的心情,就把人物的情绪写出来了。 4.问句+答句

单幅图写作的时候,还要让画面有声音。写景的画面,可以让自然界的小蜜蜂、小鸟、流水都发出声音。有人物的画面,就更需要有声音啦!

比如,一幅图上只有一个人的,我们可以用“自言自语地说”让人物发出声音;也可以用“心想”,把声音转换一个方式表达出来;画面上有几个人的,可以用上“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想象人物之间会相互说什么呢?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推想镜头,发展画面情节。

单幅图写话,定格的是一个镜头,要想把画面内容写具体、写丰满,需要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做一做推理大师,由这幅图向前、向后各想一想,之前发生什么事?之后又有怎样的发展呢?给这幅图想一个头,想一个尾。这样,有上文的铺垫,又有下文的发展,内容想不丰富也难。

如图1,在写话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由这幅图向前、向后各推想一个画面,让画面的情节发展起来。

向前推想:小朋友没有出来门前,外面是个怎样的世界呢?向后推想:雪人堆

图1

好了,大家是怎样庆祝的

呢?这样推想,情节就完整了:堆雪人前,堆雪人时,堆雪人后。

运用推想,画面情节就有头有尾,更完整了。

附选文:

图21

《月亮湾》2

我的家在月亮湾,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

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村子的后面是山。山坡上有一片茶树。茶园里不时飘来采茶姑娘欢快的笑声。

【点评】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在介绍月亮湾是个美丽的地方的时候,作者注意运用一些方位词:村子的前面、村子的后面,河上、河里、河岸上,过了桥,这三组方位词不仅使得景物的出现很有顺序,而且让我们就好像在跟着作者一起游玩月亮湾呢。

文中一些叠词的运用:缓缓地,清清的,绿油油的,让景物的特点呼之欲出。两句比喻句:“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月亮湾的特点以及河岸上盛开的桃花,一切都是美美的。

12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图33

《秋游》4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 农田里,稻子黄了,高梁红了,棉花白了。

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 【点评】

这是写事的文章。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处处可见其“思维作加法”的痕迹。“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即“时间+天气”; “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农田里,稻子黄了,高梁红了,棉花白了。”则是“地点+环境”; “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就是“ 动作+心情”的组合,这样就就把画面写得丰满了。“有的……有的……有的……”句式的运用,有序地写出了人物的不同活动,观察显得很有顺序。

【范文】

34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图4

秋天来了

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小白鹅,有时像几只绵羊。

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树上的叶子渐渐黄了。一阵秋风吹过,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像只只飞舞的蝴蝶。菊花迎着秋风开放了,颜色可多了!有的黄灿灿,有的粉嘟嘟,有的绿幽幽……好看极了!地上的小草忙着把自己绿油油的衣裳换成黄乎乎的大衣。

孩子们呢,脱下了夏装,穿上了秋装,男孩穿着长衣长裤,爱漂亮的小女孩穿上了厚裙子。他们在草地上奔跑追逐,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捉迷藏,可开心了!

我们喜欢这美丽、快乐的季节!

(窦雨嘉) 【点评】

围绕“秋天来了”,小作者有顺序地介绍了图中的景物。先写“天空、云朵、大雁”,再写“树木、花草”,最后写“孩子们”,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使观察井然有序。人物的观察,还注意到了男孩与女孩着装的区别,可见观察细致。短文中,“黄灿灿、粉嘟嘟、绿幽幽”这些叠词把菊花的颜色美写出来了。最后一小节回应上文,做了巧妙地总结与感情的抒发。

【范文】

图5

做值日

叮铃铃,放学铃声响了,同学们开开心心地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走出校门,教室里还有几位值日生被留下来打扫卫生。

这几位值日生干活可认真了!大家你干你的,我做我的。他们有的擦黑板,有的擦玻璃,有的擦桌子,有的排课桌,有的拖地。不到10分钟,黑板擦得光亮如新,窗户擦得像没有装玻璃一样,桌子排得整整齐齐,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教室里像换了个模样。

看着焕然一新的教室,值日生们也开开心心地背着书包回家啦! (王菲菲) 【点评】

值日这活大家肯定都干过,怎样把做值日这场景写下来呢?这篇短文就做了很好的示范。向前推想——其它同学放学回家,值日生留下打扫卫生,向后推想——值日生也开开心心地回家,第2小节重点写画面上的场景。情节有发展,内容更完整。在写画面中人物的活动时,小作者用上“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显得井然有序。劳动成果如何呢?“黑板、窗户、桌子、地面”和前面出现顺序一一对应,很有条理。

【范文】

图6

精彩的篮球比赛

活动课上,穿红色上衣的二(1)班和穿蓝色上衣的二(2)班小朋友在操场上举行篮球比赛。小观众们纷纷围在操场边上观战。

比赛开始了。双方运动员在场上你追我赶,争抢篮球,争取攻破对方的球门。篮球一会儿在二(1)班队员的手中,一会儿有在二(2)班队员的手中,不分上下。突然,二(1)班的穿5号球衣的小刚抢到球,只见他把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对准篮板,运足力气,飞身上栏,球像长了眼睛一样向篮框飞去。进攻来得太突然了,对方球员虽然飞身挡球,但是晚了。球进了!二(1)班的队员们激动地欢呼起来,场外的观众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篮球比赛真是太精彩了!

(邵雨多) 【点评】

小作者紧扣“精彩”一词,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做了具体描写。“你追我赶、不分上下、牢牢控制、运足力气、飞身上栏”这些四字词的运用,生动地

刻画了篮球比赛的激烈场景,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球像长了眼睛一样向篮框飞去。”这个比喻句的运用,形象具体地描绘出了上栏速度之快,队员投篮之精准,也衬托了球赛的精彩。

【范文】

图7

郊游

国庆节那天早上,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和我决定到郊外去野餐。我们带着野餐工具和食物就开开心心地出发了。

来到郊外,我们看到一条清清的小河缓缓地流着。河岸上,绿绿的草地像铺着的一层地毯。五彩的野花遍地都是,像洒在草丛中的星星。我们靠着小河拿出餐垫铺在草地上。奶奶摆放好各种食物后,就坐在餐垫上一边喝茶一边欣赏风景。爷爷呢,索性就躺在垫子上,欣赏蓝天。爸爸带我和哥哥到旁边的小河里捉鱼。我们挽起裤腿,拿着网兜下河捉小鱼,没想到,我竟然捉到了一条小鱼,兴奋地给爸爸和哥哥看。爸爸竖起大拇指夸我是捕鱼能手,哥哥在为我欢呼,我开心极了!妈妈呢,她忙着在草丛中采野花。她这里采一朵,那儿采一朵,看到特别好看的,还兴奋得大叫呢!

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都回到餐垫上,一起享用美食。

吃着美食,赏着美景,我们个个开心极了!

(韩乐乐)

【点评】

小作者围绕定格的画面展开了充分的想象:天气,环境,人物活动时的心情、动作、语言等等。正是由于小作者围绕定格画面进行了合理推想,使得画面有色彩,有声音,有生机。读着让我们也产生了要去郊游的冲动。 【范文】

图8

劝阻

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李林来到了体育公园找同学玩。到这里来运动的人真多,他们有的在篮球场打篮球,有的在足球场踢足球,有的在跑道上练习跑步……个个精神抖擞,开心极了! 走着走着,李林发现有个穿着球衣的男孩子满头大汗地走向一个水龙头,他来到水龙头前,张开嘴对着水龙头正要喝水。李林连忙走上前去,对他说:“小朋友,自来水不能直接喝啊!剧烈运动后喝自来水会生病的!一定要回家喝温水才行!”这个小朋友听了,对李林说:“谢谢你的提醒,那我回家喝。” 李林说:“不客气的。”

“多谢提醒!”李林身后传来另一个声音。原来,穿2号球衣的小男孩也想

去水龙头上喝水呢,听到了李林的提醒,连忙感谢起来。“不客气不客气。”李林连声说道。

告别了这两个小同学,李林继续找她的同学玩去了。

(王家琪)

【点评】

小作者从“劝阻他人不要直接喝自来水”的这个定格镜头出发,向前推想出了李林到体育公园找同学玩,看到很多人在那里运动的场景,给定格镜头的出现设置了合理的铺垫。劝阻成功之后,又推想了李林继续找同学的场景,简洁明了,且上下文有呼应,有发展。

【范文】

图9

运木头

5月1日国际劳动节这天,天气晴朗,艳阳高照,一年一度的“森林云木头”比赛又开始了。小猴、小熊、小猪一起参加运木头比赛。今年的赛场设在小河边,河岸上放着三根又粗又长的木头,看上去沉沉的。

比赛开始了,小猴眼珠子一转,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找来一根麻绳,先把绳子的一头捆在木头的中间,另一头牢牢地抓在手里,再用力把木头推进小

河,然后顺着水流轻轻松松地运起了木头。小熊看到木头,自言自语地说:“运木头,太简单了!”它走到木头前弯下腰来,把木头扛在肩上就快步向前走。小野猪很不服气,心想:嗯,我有更好的办法呢!想完,就把木头横放在眼前,走到木头中间低下头来,用鼻子拱着木头向前走,竟一下子走到了前面。

过了一会儿,小猪和小熊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小熊的肩膀越来越疼了,小野猪的鼻子越来越红了,它俩的脚步也越来越慢了。而小猴面不改色心不跳,遥遥领先,把小熊和小野猪甩在了后面。

最后,小猴得了第一名,小野猪得了第二名,小熊得了第三名。

比赛结束了,小熊和小猪都纷纷向小猴祝贺,夸它运木头的方法又快又省力,是真正的运木头能手。

(潘品尚) 【点评】

真是太佩服小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超强的推理能力啦!小猴、小熊、小野猪这三个人物搬运木头时候的,根据定格的画面,合理想象了它们不同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小猴的动作,用上了“先、再、然后”这组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有条理,有依据,还讲科学。对于比赛结果,小作者也进行了合理的推想。简直就是一位小福尔摩斯!

【阅读推荐】

《罗伯特·罗素》作品集 【美】罗伯特·罗素著

罗伯特?罗素,是一位集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和凯迪克插图大奖于一身的作家,创作了许多深受儿童喜爱的经典作品,一流的文笔配上俏皮的极具想象力的插画,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新鲜、生动、幽默的世界。

《罗伯特·罗素》作品集包括小说:《兔子坡》、《本和我》、《艰难的冬天》、《尾巴的故事》、《利维尔和我》、《尾巴的故事》、《基德船长的猫》、《我发现哥伦布了》、《麦克维尼先生的旅行》。这些作品,除了文字幽默,故事情节吸引人之外,每个故事中的插画吸人眼球。这些画面配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形神兼具,惟妙惟肖。读读文字,赏赏画面;读着文字,想象画面;盯着画面,猜想情节,这些都是阅读中不可多得的乐趣哦!

如何写好多幅图写话

【写作技巧】

同学们,你一定为多幅图写话苦恼过吧!的确,多幅图写话和单幅图写话相比,线索更多,内容更复杂了。但是,跟单幅图相比,它又像连环画一样,让你清楚了解事情的过程,和单幅图相比,在故事的完整性方面又显得清晰多了。

怎样写好多幅图写话呢?

一、找不同——捕捉差异,写出画面之间的变化。

多幅图多向我们呈现事件的过程,包括: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在观察画面的时候,可以带着三个问题与画面对照一下:哪幅图画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哪(几)幅图画表现的是事情的经过?哪幅图画表示的是结果?

将画面分清楚之后,接下来很重要的一点,要关注前后画面内容的变化,就像我们平时玩的找不同游戏一样,一边找一边思考:人物活动的时间有没有变化?人物活动的地点有没有变化?人物的表情(心情)有没有变化?人物的举动有没有变化?还要关注:人(动物)数有没有变化?是多出人来了?还是不见了谁?同一个人,前后举动有没有变化?身上的附件(衣服、帽子等)有没有增减?

用上找不同的方法,捕捉差异,观察画面之间的变化,这是多幅图写话中重要的一步。

二、过渡语——建立链接,写出画面的连续感。

每一幅图都是故事中的一个定格画面,写话的时候,我们还要巧妙用上一定的过渡语,把上下关联的画面串联起来,让画面有连续感。

选择怎样的过渡语呢?有几种方法: 1.用 “时间变化词”链接

多图写话中,时间变化常常隐藏在画面之中。因此,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作前后画面的过渡关联,显得非常自然。比如“有一天”、“过了一会儿”、“又过了十来分钟”、“最后”这一串词就把换面过程串联起来了。

2.用“顺序变化词”链接

先后顺序的词能清晰地表达出事情的发展过程,用上“起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词,能使事情的发展得到巧妙衔接,也能将事情的变化发展表达出来。

3.用“地点变化词”链接

表示地点变化的词,也能担当起连接画面的重任。比如“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村子的后面是山。山坡上有一片茶树。茶园里不时飘来采茶姑娘欢快的笑声。”5这段文字,就是用“村子的前面”“村子的后面”这两个表示地点的词把两个画面连接了起来。

用表示地点变化的词链接画面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表达: “来到公园、从公园出来”。其实就是在地点变化基础上加入人的动作,像这样的表达,还可以这样写“走过小桥,来到小河对岸”。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前文内容写的是在河这边发生的事或看到的景,后面将要写的是河对岸发生的事或看到的景。

有了这样的过渡句,画面描写就显得流畅、自然,不生硬了。 三、“我”代言——共情体验,写出画面的鲜活感。

在多幅图看图写话中,老师往往要求大家通过写人物的语言,让静态画面动起来;让无声画面变得有声有色。小朋友可能会问,我怎么知道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其实,方法很简单,把你变成画面中的人物就行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在同样情况下,你会说什么?做同样的事情,你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同样的境况,你心里会想什么?

当你成为了故事中的人物,画面就有了活力,笔下的故事就有了生活气息。当然,落笔成文的时候,可要把人称定位好,得把“我”还原成画面中人物的称呼,比如“小丽、小乐、王佳……”而不是直接写“我”。

【范文】

5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二上课文《月亮湾》

图5

小兔过河

中秋节那天,天气晴朗,云淡风轻,小兔在河边散步。走着走着,它发现河对岸长满了又大又嫩的蘑菇,小兔开心极了!“太棒了,我可以采一些回去做鲜美的蘑菇汤,晚上可以和大家一边赏月一边品尝!”过不多久,小兔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它突然想起,自己不会游泳,怎么过河呢?

采蘑菇的计划泡汤了,小兔一脸不开心地走着。走着走着,遇到了不远处在晒太阳的两只乌龟。大乌龟对小兔说:“你好,小兔,有什么心事吗?”

小兔回答说:“是的。对岸有很多大蘑菇,可是我不会游泳,又没有小船,真扫兴。”

其中一只乌龟笑了笑,对小兔说:“我愿意做你的小船。你可以坐在我身上过河采蘑菇。”

小兔一听,又开心起来了。就这样,小兔小心翼翼地坐在乌龟背上,顺顺利利到了对岸,开开心心地采到了蘑菇。

(刘昀霖)

【点评】

这四幅图像连环画一样,把小兔遇到困难,小乌龟和小兔一起想办法解决,最后顺利过河采到蘑菇的过程写完整了。小作者注意捕捉故事中小兔的情绪变化:想到可以烧蘑菇汤变得“很高兴”;想到没有办法过河就“一脸不开心”,小乌龟愿意送它过河,小兔又开心起来了。小兔情绪的变化,推动了故事

情节的发展。情节设计真巧妙!

【范文】

图6

球迷小猫

星期天的早上,小猫在院子里的水龙头下洗衣服。正干得起劲,听到身后有人在叫它。小猫转身一看,是好朋友小熊。小熊说:“小猫,我们一起去踢足球吧!”小猫可是个足球迷,一听去踢足球可来劲了,一边答应一边急急忙忙放下手中的衣服出了家门。

小猫和小熊来到了附近的公园开始踢足球。它们你一脚,我一脚;你一球,我一球,踢得可带劲了!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就快到中午了,它们俩个个面红耳赤,汗流浃背。小熊气喘吁吁地说:“小猫,我踢得肚子都饿了,我们回家吃饭吧。”小猫说:“嗯嗯,我也已经又累又饿了,是该回家吃饭休息了。”于是,小熊抱起足球和小猫各自往家走。

小猫来到家门口,只见院子里到处都是水,像发了场大水似的,原先放在院子里的各种玩具都漂浮在水面上,连自己刚刚没有洗完的衣服也浮在水面上。小猫又惊又吓:“怎么了?怎么了?”再仔细一看,原来自己出门忘记关水龙头了,水还在不听地流着。小猫又后悔又心疼,后悔自己出门太急忘记关龙头,心疼的是这么长时间,白白浪费了多少水啊!它连忙跑过去关上水龙头。

从此以后,小猫出门前都要到仔细看一看水龙头关了没有。

(戴书杨)

【点评】

这是发生在球迷小猫身上的一个故事,小作者对整个故事的设计非常有条理:身为球迷的小猫,由于忙着出去踢球而忘记关水龙头,导致再次回到家时,院子里被水淹了。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教训深刻,小猫从此就养成了出门要看看水龙头是不是关紧的习惯。呵呵,从事情中吸取教训,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范文】

图7

鸟笼坏了

星期天上午,天气晴朗,小明和小刚一起到楼下的篮球场上打篮球球。他们兴高采烈地打着,篮球在他们的手上快速地传来传去。

好景不长,小刚用力过猛,一不小心,篮球失去了控制,直接飞向二楼王爷爷家阳台上挂着的一只鸟笼。只听“啪”的一声,鸟笼被篮球一下击中,掉下楼去。闻声走出来的王爷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鸟笼掉下楼去,笼子里的小鸟趁机飞出了鸟笼,飞向了蓝天。

小明和小刚连忙来到鸟笼前,看着空空的鸟笼愣住了。小刚说:“哎呀,鸟

笼坏了,小鸟飞走了,这该怎么办才好呢?”小明眼睛一亮,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说:“我们到附近的花鸟市场去买一模一样来吧!”

说完,他俩就一前一后地向附近的花鸟市场走去。不一会儿就买来了一模一样的鸟笼和小鸟来。他们连忙来到王爷爷家赔礼道歉,正巧王爷爷准备出门买东西。王爷爷笑眯眯地说:“你们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小明和小刚害羞地低下了头,轻轻地说:“王爷爷,是我们错了,这么做是应该的。”

之后,小明和小刚就拿着篮球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刘子涵)

【点评】

两位篮球小子由于不小心把鸟笼弄坏了,怎么办?小作者通过想象,在第3和第4个画面中,又推想了一幅去附近花鸟市场买的镜头。设计王爷爷出门的细节,他们正好遇上,并把买的一模一样的鸟笼赔偿给王爷爷,使故事的结局传递出“做错事就要有担当”的画外音。

设计巧妙的故事环节,使故事的发展合情、合理,富有教育意义。 【范文】

图8

待客

星期天,明明和乐乐到小红家来找她哥哥商量事情,但是小红哥哥不在家。小红笑眯眯把他们迎进家门,说:“你们好!我哥哥不在家,他出门买东西去了,进来坐一会儿吧,他马上会回来的。”

说完,小红先把两位小哥哥带到客厅,指着沙发说:“你们在这儿坐着等我哥哥吧。”

然后小红又去厨房给他们泡了杯茶,小心翼翼地端到他们面前,说:“小哥哥,请喝杯茶把。”明明和乐乐连忙说:“谢谢,谢谢!你真能干。”

小红听了,害羞地笑了。然后,她陪着他们等哥哥回来。

没过多久,小红的哥哥回来了,明明和乐乐商量完了事情,就高高兴兴地告别了小红他们兄妹回家了。

(许多多)

【点评】

我们一定有过接待客人的经历,可是要把这经历写下来,不见得人人能写好。这位小作者根据画面,合理设计故事环节,使情节的发展合理又有序,巧妙的是,作者根据画面进行了合理的延伸推想“没过多久,小红的哥哥回来了”这样的添加,与开头小红说的“他马上会回来的”达成了呼应,文章结构更完整了。

【范文】

图9

一杯开水

夏天的一个上午,小明在体育场玩轮滑。玩着玩着,他就满头大汗,嗓子干得直冒烟。于是,他拎着轮滑鞋,急急忙忙回家喝水解渴。

回到家,小明放下足球,来到厨房,才发现没有现成的凉水可以喝。他只能拿出水壶烧了满满一杯水。水烫得很,冒着热气,不能马上喝,让小明感到更热更口渴了。他只能拿来微型电扇对着热气腾腾的杯子使劲地吹。

过了几分钟,水终于凉了,小明迫不及待地捧起杯子准备一饮而尽。他端起杯子,转过身来,正准备喝,一抬头,发现窗外站着一位送水工叔叔。叔叔满脸通红,大汗淋漓,正站在送水车旁拿着毛巾使劲地擦汗。小明心想:这么热的天送水,叔叔一定渴坏了。这杯水还是让他先喝了吧。

说干就干,于是,小明端着水杯走到窗前,对叔叔说:“你好叔叔,这杯水请你喝了吧!”叔叔开心地接过水杯,说:“谢谢你,小朋友。这水来得真及时!”小明说:“不客气。”

叔叔端过水杯,一口气就喝完了,喝完之后,谢过小明,继续去送水了。

(范芸芸)

【点评】

小作者最妙的匠心在于题目“一杯开水”。

小明口渴回家喝水,由于没有现成的凉水,只能等开水慢慢变凉。可是等自己把开水扇凉,发现了窗口跟刚才的自已一样口渴的送水工叔叔,于是小明忍着不喝把凉开水给了送水工叔叔喝。一杯开水成了这个故事中的中心事物,让我们看到了少先队员乐于助人的品质。所以,读着这个故事,小作者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给看图写话取一个得体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阅读推荐】

《三毛流浪记》

张乐平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三毛流浪记》以连环画的表现形式刻画了旧上海一个名叫三毛的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

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他的童年遭遇悲惨,但他正直、善良和机智、勇敢。张乐平老先生用简单的笔法,刻画出的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三毛,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在阅读的时候,可以结合故事题目和画面,揣摩故事的发展,感受三毛的喜怒哀乐。

如何续写故事

——以续写《乌鸦喝水》6为例

【写作技巧】

什么叫续写?续写,就是接着前面的故事往下写。想要续写好故事,先要做三件事。

一了解写了啥。比如,要续写《乌鸦喝水》,就要先去了解这个故事写了什么。这个故事先写: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是故事的起因。再写:乌鸦看到了半瓶水,可是瓶口小,喝不到水;乌鸦把旁边的小石子往瓶子里投。这是故事的经过。故事的结果是:乌鸦喝到水了。

二了解没写啥。这篇短文中,没有写出的是这些:故事具体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乌鸦为什么会口渴得要找水喝?

三了解关键要素。这个故事的关键要素是瓶子和石子。装有半瓶水瓶子塞不下乌鸦的大嘴巴;许多小石子恰好满足了乌鸦投石喝水的需要。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因为瓶口小,所以即使有半瓶水,乌鸦也喝不到;因为石子很小,能通过瓶口,所以石子放下去了,水就升高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原文故事了解清楚了,我们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这是写好续写的前提。

以下方法值得参考。

一、依葫芦画瓢,复制故事情节。

比如,续写要求是:“一天,这只乌鸦又出门了……”怎么往下写呢?就可以仿照原文故事的思路接着写——

一天,这只乌鸦又出门了,飞着飞着,又口渴了。它飞呀飞呀,又看到了一只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很小,乌鸦喝不着。乌鸦看到瓶子

6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

四周有很多小石子,就一颗一颗往瓶子里送。水升高了,乌鸦又一次成功喝到水了!

仿照原文情节写,这也是一种最简单的续写方法,但缺乏新意。 二、变化要素,让故事情节有变化。

可不可以与原文情节写得不一样呢?完全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从原文中的核心要素“装着半瓶水的瓶子”或者“小石子”入手。想象几种变化。变化一:小石子变成了小泥球;变化二:小石子变成了吸管;变化三:瓶子变成了水井;变化四:瓶子变成了广口瓶……按照这样的思路变化,你续写的故事情节就会和原文有变化。

变化一:小石子变成了小泥丸。

一天,这只乌鸦又出门了,飞着飞着,又口渴了。它飞呀飞呀,又看到了一只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很小,乌鸦喝不着。

乌鸦就想找旁边的小石子,可是他找了一圈都没有找到一颗小石子,却看到了瓶子周围有很多小泥丸。乌鸦想:就用这些小泥丸代替小石子吧!他就把这些小泥丸往瓶子里丢,泥丸一颗一颗地放进去,就不见水位升高,水反而变得浑浊肮脏了。乌鸦忙了半天累坏了,又累又渴昏倒在了瓶子旁边。

把原文故事中的“小石子”变成了“小泥丸”,结果也就不一样了,而且想象也是符合事理的。这样看来,续写故事是不是很有趣?

变化二:小石子变成了吸管。

一天,这只乌鸦又出门了,飞着飞着,又口渴了。它飞呀飞呀,又看到了一只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很小,乌鸦喝不着。

乌鸦就想找旁边的小石子,可是他找了一圈都没有找到一颗小石子,乌鸦傻眼了,没有石子,那可怎么办呢?乌鸦在瓶子旁边飞来飞去,口渴得难受。突然,他看到了瓶子旁边有一根吸管。他眼睛一亮,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吸管放插到了瓶子里,终于喝到水了,乌鸦开心极了。 变化三:瓶子变成了水井。

一天,这只乌鸦又出门了,飞着飞着,又口渴了。它多么希望能再次找到一只装有水的瓶子呀。可是它飞了很久,也没有看到。

终于,它看到了一口大大的井,乌鸦心想,这下有水喝啦,我再也不用投

石子了!可是,乌鸦停在井边,发现井水很深,它担心自己飞下去了,就再也飞不上来。乌鸦心想:把井边的小石头一颗一颗地扔进去,水不就能升高了吗?

于是乌鸦仍旧学着前面的样子,把井边的石子一颗一颗地往井里扔,扔了半天,又累又渴昏倒在了井边。

三、补充要素,让故事情节有变化。

先要找准原故事中什么要素没有说清楚,就把这个要素补充出来。比如《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中,没有说乌鸦飞到哪里去了,那就给了我们的想象有了空间。我们可以想不同的地方:飞到森林里,飞到沙漠里,或者飞到其它的什么地方去。故事地点发生了变化,故事的情节也将会发生变化。

比如:一天,这只乌鸦又出门了,都说沙漠好玩,这次乌鸦到沙漠里去玩。它飞呀飞呀,没过多久就来到了沙漠挖。

一望无际的沙漠可真美呀!乌鸦开心极了,继续往沙漠里飞。没过多久乌鸦就口渴了。到哪里找水喝呢?乌鸦想:只要找到瓶子就有希望啦!乌鸦找呀找呀,没有费多大力气就找到了。乌鸦开心极了,立刻飞向瓶子,可是瓶子里的水早就没了,乌鸦失望极了,继续找瓶子。

乌鸦找了很久很久,看到了很多瓶子,可是没有哪个瓶子里是有水的。乌鸦又累又渴,终于昏倒在了炎热的沙漠里。

瞧,把故事发生的地点补充出来,故事编得也很有趣。 四、改变身份,使故事情节变曲折。

怎样改变身份呢?比如,原文故事里的人物把自己的经历去教导小一辈的人,让经验传承;或者传递“经验不可靠”,使情节发展变得曲折,出人意料。

一天,这只乌鸦又出门了,飞着飞着,碰到了小乌鸦,它们开心极了,结伴出门玩儿。

它们飞着飞着就感到口渴了。乌鸦对小乌鸦说:“不用着急,不用着急,我有经验,我们只要找到一个装有水的瓶子就能够喝到水啦。”没过多久,它们就在路边看到了一个只有半瓶水的瓶子。瓶口很小,乌鸦让小乌鸦先试着喝。小乌鸦喝不到水,乌鸦就对它说:“你把瓶子周围的细石子扔到水瓶里就能喝到水啦。”小乌鸦乖乖地照着说的话去做,没过多久水就到了瓶口。

两只乌鸦都很口渴,都想先喝到水,两个人挤在瓶子前,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不小心打碎了瓶子,水渗进土里不见了。

最后,两只乌鸦谁也没喝到水。

这个故事里,乌鸦成了传授经验的长辈,但是,互不相让,最终都没有喝到水。结局是不是有点小意外?它们你争我抢,互不相让的样子,有没有像生活中的小朋友呢?

这样想来,续写故事还是挺好玩的呢! 【范文】

《狐假虎威》7续写

有一天,老虎在一座山上又遇到了这只狐狸,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猛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老虎想,上次狐狸一定是借着我的威风吓跑百兽的,这次我一定不能放过他。

狐狸硬着头皮继续骗老虎,它眼珠子骨碌一转,又扯着嗓子问老虎:“你还敢吃我吗?”老虎听了说:“为什么不敢!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老天派来的吗,你吃了我……”还没等狐狸说完,老虎就大喝一声:“住嘴!上次你骗了我,这次我不会再上当了!”说完老虎就咬断了狐狸的脖子。

(徐夕)

【点评】

这个故事中的老虎吸取了上一次受骗的教训,把再一次准备蒙骗自己的狐狸吃掉了。从“大喝一声”体会出了老虎对狐狸骗自己的事耿耿于怀。续写的故事情节,顺应原文的发展思路,把老虎的形象作了改变,想象合理,语言精彩。 【范文】

《去年的树》8续写

小驯鹿带着小鸟来到了自己的家中,小驯鹿一进门就大喊:“爸爸,爸爸,你看我谁把谁带回来啦?”驯鹿爸爸听见了,连忙走过来, “你把谁带回来

78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

了?”爸爸问她。它一眼就认出了小鸟,小鸟也认出了小驯鹿的爸爸,他兴奋地说:“小鸟,你好啊!见到你真高兴!”没等小鸟回答,迫不及待地问小鸟:“你在南方过得好不好,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吗?”

小鸟也认出了驯鹿:“是你呀!太棒了!自从与你分别,我可真想你啊……”小鸟把自己在南方的见闻都一五一十地说了。听完小鸟说的话,小驯鹿和驯鹿爸爸不禁羡慕起来。驯鹿爸爸说:“我过得也很好,我和我的孩子都很想念你。以后你能和我的儿子小鹿玩儿了。”“对的,对的!”小鸟兴奋地手舞足蹈。

小鹿一家人热情地款待了小鸟,它们在一起又唱又跳,家里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吴翟宇)

【点评】

在这篇续写中,小作者加入了一个人物,就是小驯鹿。从人物的更迭中,我们读出了故事在进一步发展。丰富的对话,延续了原文的写作特点——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非常棒!

【范文】

《沉香救母》9续写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激动地对他妈妈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我八岁时和师傅习武练功,一晃就是七年。这七年里,我天天想着你,练武的时候就格外有劲了。后来我拜别师傅,下山到这里来救你,路上有位神仙还送了一把神斧。我打败了舅舅二郎神,用这把神斧劈开了华山救出了您。”

妈妈含着热泪说:“我的儿啊,这些年你一定吃了不少苦!让我好好看看你……你和爸爸过得好吗,以后,我们一家三口终于能团聚了。”

沉香听了,泪如雨下,紧紧地和妈妈抱在一起,久久不肯分离。

(徐林夕)

【点评】

9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

这个续写故事,描写了沉香和妈妈见面后的场景,非常感人。小作者巧妙地通过沉香之口,把原文中的故事情节描述了出来,符合情理,显得非常巧妙、自然。 【阅读推荐】

《麦克维尼先生的旅行》 【美】罗伯特·罗素著

罗伯特·罗素,是一位集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和凯迪克插图大奖于一身的作家,创作了许多深受儿童喜爱的经典作品,一流的文笔配上俏皮的极具想象力的插画,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新鲜、生动、幽默的世界。

小说《麦克维尼先生的旅行》这本书主要描写了麦克维尼教授在地下实验室创造了一种能让物体飞的气体,叫Z气体。这种气体可以承载自行车离开地面在空中骑行,十分神奇。麦克维尼教授刚开始还不会骑,后来,他埋头苦练终于可以自如地任意转换,时而在地面骑行,时而在空中飞行。于是,他制定了一个去好莱坞看电影明星的计划,他骑遍了各地,见识到了新鲜事物,经历了一次有惊无险、妙趣横生的环球旅行。

在麦克维尼教授的旅行中,他看到了星空下的郊外,经历过酷热难捱、满天飞尘的沙漠,飞越科罗拉多大峡谷……

这神奇的经历你一定还可以想象出更多,你可以根据原文,想象出更多的冒险故事来。

附:

课文一:《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边的水又少,它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它想了一想,有办法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课文二:《狐假虎威》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

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课文三:《会走路的树》

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小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

“当然可以。来吧!”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 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她向棵树告别,飞住远方……

第二年春天,小鸟又回来了。一头美丽的小鹿走了过来,金色的角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好看。

“你也是一棵会走路的树吗?”小鸟问。

“对呀,人们都叫我驯鹿。”小驯鹿抬起头来,“你大概就是我爸爸常常提起的那只小鸟吧?”

“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小鸟叫起来。

“是的!是的!”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他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

课文四:《沉香救母》

(一)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却从来没有见过妈妈。 一天,沉香问爸爸:“我怎么没有妈妈呢?”爸爸叹了一口气,没有回答。沉香再三追问,爸爸才含着眼泪说出了真情。原来,沉香的妈妈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朗神压在了华山脚下。沉香听了,心里又难过又气愤,恨不得马上就去解救妈妈。

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说:“二朗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沉香望着苍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紧了拳头。

不久,沉香就告别了爸爸,上山拜师学艺。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有时累得腰酸背疼,很想松口气,但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

几年过去了,沉香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二)

时光过得真快,转眼间沉香15岁了。他救母心切,便拜别了师傅,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

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仙人送给他一把神斧。他打败了凶恶的二朗神,来到了华山脚下。

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跟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沉香心里无比的激动。他举起神斧,奋力向大山劈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山被劈成了两半,受苦多年的妈妈重见了天日。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

将韵文改成一段话

——以人教版第三册《识字2》为例

【写作技巧】

韵文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所以同学们也常叫它词串。连起来读一读,这些词串琅琅上口,读几遍就能熟读成诵了。而且韵文呈现的内容大多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联,例如人教版第三册的《识字2》“练书法、画图画、下象棋;弹钢琴、拉二胡、唱京戏;栽花草、喂鸽子、养金鱼;做航模、学电脑、观天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多么一致,每次读来,都会感到非常亲切,心里油然而生这样的想法:诶,这些讲的不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吗?运用这种形式来识字,不但十分便捷地帮助我们掌握了常用的汉字,而且能为我们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原本看起来独立的新词语、短语反复诵读后会发现它们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原因;将它们储存于脑海之中,就好像给百宝箱又添上了一批珍珠、钻石,当我们看到相关的、类似的场景时,这些珠宝便拥有了即景生情、即景提供素材的可能。比如若碰到“活动”这个概念时,我们的头脑中便立刻会浮现出“专心练书法、临摹画图画、酣畅淋漓地下象棋、兴趣盎然地栽花草、一门心思做航模、好奇观天气”等等鲜活的生活场景。那时,若需要我们来描述一下某一项活动时,应该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可是,有同学要说了:读读容易写起来难哪!两个字、三个字的词语、词组怎么变成几十个字的一段话呢?说给妈妈听、说给老师、同学听还方便些,真要写下来,如何做到通顺、连贯呢?

哦!恭喜你!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已成功一半了!那另一半在哪儿呢?哈哈!写话是有方法的,掌握了方法、技巧,就找到另一半了。

一、看看图,读一读,让文字动起来。 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 弹钢琴 拉二胡 唱京戏 栽花草 喂鸽子 养金鱼 做航模 学电脑 观天气

这篇识字课文共36个字,分成4行,一行3个词组,每个词组3个字,每3个字介绍一种活动,就是我们平常最熟悉的“干什么”。这篇课文最精彩的是每项活动用的动词都不一样,“弹+钢琴、拉+二胡、唱+京戏”,这叫精准。知道吗?用词精准可是写话的最高水平之一呀!读着这样的短语,我们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自己参加过的活动:画图画、练书法、学电脑……也可以想象一下同学们或邻居小伙伴们活动的画面:有一个小女孩喂鸽子的;有两个男孩子下象棋的,有一男一女一个拉二胡、一个唱戏——两个小朋友合作表演的……瞧!想着画面,你嘴里流淌出来的就不是孤单的词语、短语了,“干什么”自然成了“谁在干什么”了。要是给图上每个人物取个名字,每一幅图都这么说一说,你一下子就说出了12句不同的话,介绍了12种活动项目!厉害了,我的小朋友!

二、问问题,答一答,让短语活起来。

从“干什么”到“谁在干什么?”是个由词成句的进步,不过,这样的句子太简单,说一句不要紧,十二句都这么说,嘻嘻,你自己也觉得单调吧?那么,添些什么?如何变化一下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会问一问,说一说。

以“下象棋”这个短语为例吧!小明和小刚在一起下象棋。什么时候下的棋?看小明穿着短袖T恤、短裤,脚上一双凉鞋,想来夏天更合适;他俩怎么下棋?一人一把小靠背椅,分别坐在小桌子的两头,面对面下棋。谁赢了?小明的两手撑在膝盖上,背挺得直,人坐得稳,而小刚一手扶着额头,一手落子,表情很紧张的样子,不是遇到了难题,就是发现已成败局了。你就这么仔细一观察,再用心琢磨一下,“下象棋”这一个短语就能连起来说上两三句话了,对吗?这样“下象棋”在你眼里再不仅是三字短语,而是一件真实的事了。

三、归归类,说一说,让短语连起来。

同学们,仔细读读这篇识字韵文,你一定会发现虽然12个短语都是写的活动,都是3个字的,但作者可不是胡乱排列的,他这样分行是有道理的:“练书法、画图画、下象棋”是相对安静的项目;“弹钢琴、拉二胡、唱京戏”是艺术类的,动态的、有声的活动或表演;“栽花草、喂鸽子、养金鱼”是悠闲的休息时光;“做航模、学电脑、观天气”是有关科学技术的。既然不是一类,那么我

们写话就不必面面俱到,可以只写其中相近的一类。比如:“栽花草、喂鸽子、养金鱼”,可能就是你星期天的休闲方式,你跟着爷爷奶奶在院子里做这些事情,先栽花种草、再喂鸽子、然后养金鱼”……过了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对吗?

四、多想象,写一写,给韵文添乐趣。

识字韵文,最大的作用是识字,只是课文插图也不会字字配图。遇到这种情况,能帮助我们写话的法宝就是“想象”了。想象可是我们生活、学习最少不了的好伙伴了。合理想象,脑补画面,情趣盎然,画面感强烈,话自然就多了。比如这篇韵文的最后一个短语“观天气”。阴晴雨雪都是天气,风云虹霞都能观赏,即使是我们讨厌的雾霾,也是一种值得一写的天气哦!所以,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能观出不同来。比如:今天是阴天,天空灰蒙蒙的,天气预报显示PM2.5已达300,妈妈给我戴上了小口罩。瞧!这样一写,韵文里面就有了生活,生活处处也能都能写话了。

五、爱生活,联一联,自己的故事代进去。

韵文,是生活精华的浓缩。这篇韵文确切的说,是“有图示注释的韵文”,表面上看是图上画什么,我们就写什么,其实,咱们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一幅图,每天发生的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聪明的同学看着图上的内容,自然会在脑海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身上或身边人身上发生的相似的事件。于是图上的人物、事物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力。比如“练书法”,我们多数同学都曾在爸爸妈妈和老师的鼓励下练过,即使没有专门写过毛笔字,至少练过铅笔字(硬笔书法),写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写得好的经验,写得歪歪斜斜的原因;妈妈怎么指导握笔姿势的,爸爸有没有在一旁指点?老师是否手把手地教过你……当你联系自己练书法的经历,那“练书法”三个字要写出300字都不是难事了。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情趣。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我们每天做的那些有益的活动都是我们成长的足迹。每每想起来,都忍不住开心地笑呢!要是说出来、写下来,与大家分享,给自己留个回

忆,多么美好啊!

【范文】

下象棋(看图写话)

暑假里的一天下午,我和丁梓峻发现小区花园里的树荫底下一点也不热。便搬来小桌子小椅子,一起下象棋。我们认真地下着每一步棋。马走日,象走田,你一子,我一子,一红一黑战得激烈。“哎呀!”只听小林一拍脑门,刚想落子,发现没戏了,“被你将住了!”我开心地拍手:“哈哈!我赢了!”

(周梓晟)

【点评】

有了单幅情境图的辅助,“下象棋” 这一短语就可以想象成一件事了。小作者根据图意,想象了合理的时间、地点,介绍了人物,介绍了下棋的环境、经过和结果,标点符号运用合理,人物情感显露在字里行间。活泼生动。加上大人指点的象棋规则,紧扣“下象棋”的活动主题,你来我往,“下棋”的活动场景就跃然纸上了。

【范文】

喂鸽子(看图写话)

爸爸妈妈带我去拜拜灵山大佛,希望我考得好。还没看到大佛,我先看到了一群鸽子!它们有的拍着翅膀飞向蓝天,有的低头啄米,还有的东张西望。我连忙像老爷爷一样把手里的旺仔小馒头放地上,等着鸽子来啄。不一会儿,一只大白鸽子走过来了。它啄呀啄,一粒小馒头碎了,它开心地吃起来,我看了,开心地拉着爸爸一起看。

(张耀杨) 【点评】

鸽子,代表和平,灵山大佛景区里的鸽子更是与祈福有关。可是,我们的小

作者不关心这些,他以一颗童心观察鸽子,喂食鸽子,由一群鸽子到一只大白鸽子,他观察得仔细,享受着喂鸽子的快乐过程。写得真实有趣味。 【范文】

快乐的星期天

星期天是我们家最快乐的时光。我不用写作业,爸爸妈妈不用上班。我们三人一起到院子里玩。我喂鸽子,爸爸给金鱼换水,妈妈给月季花浇浇水,给吊兰修剪修剪叶子。啊!小白鸽咕咕叫,吃得饱饱的,鱼儿游来游去捉迷藏,红花绿叶都美美哒,我们都过了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孙晴)

【点评】

虽然是根据韵文规定的一组短语写话,但是小作者将自己浓浓的情感和自己家的生活常态都融入话语中了。三种活动一家三口各执一事,分工合作,把小院子打理得生机勃勃。最可喜的是小作者有条理地采用了总分总的连句形式,围绕主题“快乐”,将人物、动物、植物都一一写到,读来,让人身临其境,也想到小院子里去度周末呢!

【范文】

社团活动真热闹

我们最喜欢每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了。《金色童年》的音乐响起来了!同学们离开了自己的班级,奔向各个社团教室。大家有的练书法,有的画图画,有的下国际象棋,有的学弹钢琴,有的在拉二胡,有的做航模飞机……我们都在认真地学本领,社团活动真热闹!

(邱曼希)

【点评】

要把这么多活动都连起来写话,最好的句式就是“有的……有的……还有的……”了。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想到了学校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人物活动和学本领联系在一起,开头的“喜欢”体现在“奔”向社团教室的动作里,将此课“精准运用动词”地教学目标学以致用,结尾的“热闹”画龙点睛,总结到位,群体活动的气氛一下子点燃了。

瞧!将书上的、或老师介绍的韵文连成一段话,一个个“枯燥的、冷冷的”词语、短语就会在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识字过程中逐渐变成我们心目中血肉丰满、鲜活生动、充满韵味与灵性的“音符”,奏响我们童年生活的多彩乐章。

【阅读推荐】

《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

《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是法国国宝级的天才漫画大师桑贝先生和最受欢迎的连环漫画脚本作家戈西尼先生联合创作的幽默经典,在全世界被翻译成30种文字,已销售800多万册。

这是一套丛书,包括《小尼古拉》、《小尼古拉的课间休息》、《小尼古拉的暑假》、《小尼古拉的烦恼》、《小尼古拉和他的伙伴们》5册。

“小淘气尼古拉”是那种可以让任何年龄段的读者哈哈大笑的书,虽然它讲述的只是一个法国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趣事,但故事中不是只有小尼古拉,也不是只有尼古拉的同龄伙伴儿们,还有小尼古拉的爸爸妈妈、营地的厨师、总管、教练、可班的妈妈等。众多的人物组合的故事读起来就显得非常丰富、立体,也非常真实,关键还让人忍俊不禁。

对于我们儿童来说,作者最贴心的匠心所在就是从孩子的视角写大人,带着游戏心态写儿童的天性率真告“胜”、成人的无可奈何言“败”。以弱胜强,我们能不爱看吗?要知道,生活中的爸爸妈妈们决不可能是这样的。所以一旦翻开,你就有了新奇感,有了期待和向往;读起来,没有距离感,只有亲切感,你一定会希望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大人相伴。当然,如果你用心去读,还会发现

除此以外,小淘气的故事也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在伴随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大人们都是艰辛的守护者。

同学们去读吧!小淘气的故事里一定也有你的身影,你们小伙伴的故事呢!

写好一个回合的对话

——以苏教版第三册《英英学古诗》为例

【写作技巧】

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吧?动画片有声有色,情节引人入胜,看起来真带劲!可是如果只有画面没有声音会怎么样呢?“那怎么行?”有同学一定会叫起来,“动画片里的人物说些什么都不知道了!”是呀,对话的作用大极了!没有了人物的说话,动画片就不精彩了。看来,对话绝对不能忽视。为了营造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我们得在写好人物对话上下功夫。

还记得《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吗?

英英 奶奶,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奶奶 背得真好!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英英 这首诗是说,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奶奶 嗯,奶奶听懂了。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英英 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

想起来了吧!英英在和奶奶对话呢!说的是英英告诉奶奶自己学《静夜思》这首诗的事。英英从背诗到解释诗意、介绍作者,说得清清楚楚,奶奶一听就明白了。祖孙俩一问一答,你一言,我一语,我们读起来既读懂了古诗,

又感受到了温暖的祖孙情。

作文就是生活,简短的对话也是作文。像这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互相说话,我们叫作“对话”。对话是描写人物语言的一种主要形式,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同学们,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千变万化的事,家里、学校、商场、游乐城……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朋友,每时每刻我们都在经历着“对话”,都在演绎着“对话”,我们的生活离得开“对话”吗?离不开。

怎样才能写好对话呢?万丈高楼平地起,咱们先学写一个回合的对话。让人读了就好像直接听到人物在说话,听到人物的心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难吧?来,学一学,写一写。

一、写清为什么对话。

为什么对话?一定有事情发生,说清了原因,对话就有了根,对话就有了生命力。《小鹰学飞》里就有这样的开头:

一只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

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它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 老鹰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瞧!这就是一个回合的对话。作者先介绍了学飞行的事,然后让飞到大树上的小鹰先开口说话。我们就明白小鹰高兴的原因了。

《青蛙看海》的开头也交代了说话的原因: 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 一只松鼠跳到它面前:“你想看海吗?” “是啊,可是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

通过这一个回合的对话,我们读懂了:原来,青蛙想看海,但是实现梦想有困难。小松鼠主动来帮忙了。

二、你一言,我一语,学会分段。

写话分段,不管他说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这样,一眼看上去就很清晰,谁在问,谁在答,谁在说什么,谁说了几句,一目了然,分得清。有助于我们读者了解内容。再说,多分几段,文章看上去不就显得长了吗?嘻嘻嘻,这个窍门,谁掌握谁得益!

来读读狼和小羊的经典对话吧: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

可怜的小羊喊道:“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呢!”

虽然只是一个回合的对话,但是在对话中,那善于狡辩、故意找茬的狼形象就很鲜明了。同样,这只小羊可怜的模样多让我们揪心和同情啊!一分段,狼和羊的鲜明对比就像红豆和绿豆一样区分开来了。

三、你一问,我一答,对答如流。

对话写得好,人物就突出。即使是一个回合的对话,也要有明确的内容。不能一问一答说明不了问题。

1939年春天,毛主席在延安遇到了两个小八路。 毛主席问他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他俩马上回答:“知道,您是毛主席。”

这是《两个小八路》里的对话。说的内容很简单,我们一看就懂了。亮点在小八路“马上”回答“知道”。对答明确、到位,语言干脆,针对性强。

如果答非所问,别人就接不上话或要开始数落你了。 四、不用“说”也表示“说”。

有人把语言比作盖房子用的砖块,没有语言就盖不起文章的高楼大厦;有人把语言比作鸟的翅膀,有了生动、准确的语言,作品才能飞翔起来。如果我们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写出来的对话即使不长,也一定会让人读句子如见人,读对话如看动画片。以“说”这个动词为例,大声说,可以用“叫”“喊”“嚷”等表示。“嚷”多表达不满的情绪;“喊”多用于想引起处于远处或未知地方的人的注意,若是用“咆哮”的话,就有示威的意思了;相反,小声说可以用“嘀咕”“嘟囔”等。赞美地说“夸”,生气地说“骂”“吼”,语重心长地说“劝”……当你会灵活运用这些词时,即使不用提示语,感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了。

狼气冲冲地嚷:“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

可怜的小羊喊道:“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呢!”

看吧!狼的不满意,一个“嚷”就体现出来了;而羊的无辜,一个“喊”就蕴含了满满的可怜。

五、写准说话时的样子。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不仅说话的内容不同,说话的样子也不一样。仔细看看,说话的人一定不会像个木头人似的干巴巴地开口的。他说话时会有动作,表情也有不同,一颦一笑都反映着他内心的起伏变化。而“提示语”就是负责提示说话人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有了提示语,人物立刻生动活泼,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跃然眼前,读者可以透过文字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借助提示语走到作者心里,走到故事里去。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狐狸怎么个狡猾法?“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典型的坏模样,老虎自然被骗到了。瞧!“一愣”说明老虎傻了,呆住了。分明上当了。

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问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妈妈笑着说:“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瞧!加上了萨沙的动作和妈妈的表情,萨沙的行动和妈妈的赞美一下子就让我们也竖起大拇指了。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来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里亲身经历的或者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对话写下来。写明白对话的原因和内容,尽量不用“说”,说前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或心理活动,分两段写好一个回合对话的过程。

【范文】

(一) 父子对话

爸爸最不喜欢看见我的书桌乱糟糟的。这不,做完手工,我没有收拾做手工的材料,他就冲我叫:“这些东西放这儿干嘛?等我给扔啊!”

我小声嘟囔:“这是我做手工的。” 说着,赶紧收拾起来。

(郭小龙)

【点评】

这一个回合的对话描写的是一对父子,他们就收拾桌子的话题表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读来画面感很强。一个“叫”字,勾勒出一位严厉的爸爸形象,一个“小声嘟囔”和“赶紧收拾”的动作,又把一个不满意爸爸的说话态度但有无可奈何的儿子形象表现出来了。

【范文】

(二) 同学对话

下课时,我和钱颜在大树下打起了乒乓。

钱颜越打越高。我够也够不着,就一摔拍子,提出抗议:“不能打高球。” 钱颜不服气,分辩道:“我个子高,我又不是故意的!”不过,见我生气了,他就尽量蹲着打,球低一点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正常打了。

(蒋辉)

【点评】

哈哈!高个子的钱颜脾气好,为了活动继续,只好让着矮个子的“我”,这一个回合的对话真是让人忍不住好笑。小作者交代了对话的时间、地点和对话的原因和结果,一个回合的对话也很精彩。

【范文】

(三) 母女对话

下大雪啦!一开始我用手接,可只接到了几朵。我趁它们还没化时看了看形状。“怎么是个球?一点也不像雪!”我叫起来。

妈妈摇摇头,说:“下的是冰雹。瞧!它是不是有点硬啊?”

这一回,我又接住了一个小冰雹,正想给狗狗看,却已经化了。我还想再接几个,却不下了。过了一会才又下了起来。

(耿芸)

【点评】

认识冰雹,区分雪花和冰雹,这可是要抓住时机的。小作者有发现,有疑问,惊讶之余,和妈妈有了一番对话,了解了冰雹的特点:球形,有点硬,也容易化。真是生活处处皆学问。

【范文】

(四) 师生对话——投实心球

体育课上,我们练习投球。

老师严肃地对我们说:“要投进沙坑里,不是滚进去。”

“哈哈!”我捧腹大笑,“老师,怎么可能?如果是滚进去的,那名字要改了。叫‘滚实心球。” ’

轮到我了投了。啊!是跳进去的!既不是投进去的,也不是滚进去的!我猜,老师肯定会说,要一次投进!

(葛云帆)

【点评】

几句语言都很生动形象,提示语写出了不同的人物在进行成语接龙时不同的动作、神态等,如“小猴吐了吐舌头,丧气地说”;“我脱口而出”和后来的“嘴里念着”以及“斑马老师点着我的鼻子说”等,让我们好像看见了这个人,听到了他所讲的每一句话。

【范文】

(五) 树与麻雀的对话

一只麻雀落在了大树的树叉上。它笑眯眯地对大树说:“我这些天去山那边的村子里玩。那里的谷子可香了。瞧!我都变肥了!”

大树听了,摇摇头:“谷子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你可不能贪吃。”

麻雀不响了。

(刘婉)

【点评】

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声音是那么美妙——风吹过的沙沙声,雨降落时的哗哗声,电闪雷鸣后青蛙又呱呱地叫起来。他们都在说话呢!他们在说什么呢?你能编成一个动听的故事吗?

麻雀爱吃谷子,还到大树那儿炫耀。没想到大树明白事理,一句话说得清楚明白,麻雀自知理亏,哑口无言。这一回合对话不仅介绍了事情,还让我们明白了事理。

【范文】

(六) 海与风的对话

风来到海面上。“呼——呼——大海!你好啊!”

大海生气了:“你不来,我安静地晒晒太阳。你一来,浪花宝宝一个一个翻跟头,吵得我不得安宁。”

风吓得掉头就走。大海又恢复了平静。

(孙照)

【点评】

风好心好意和大海打招呼,没想到,打扰了大海的休息。这情景,多像热情的孩子想跟爸爸聊聊天,却被正忙着的大人不耐烦地打发走。看来孙同学是通过海与风的对话抒发心里的感受,映射生活的无奈呢。

【阅读推荐】

《小狐狸买手套》

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是写温婉小童话的高手。瞧!书的封面就吸引人:一只在雪地中站立着的小狐狸,稚幼乖巧,眼神纯净又温和。房门打开了,一束从屋里透出的橙黄色的光射在它身上,一位老人探出头,垂目看着小狐狸,

小狐狸在询问着什么,老人是谁?他会怎样回答小狐狸呢?

打开书本,故事也充满了温馨的色彩,带着一点古老感,一点点神秘,还有一点哀伤。比如这只初生的小狐狸,第一次看到雪,兴奋不已,但也因为缺乏应对风雪的经验,被美丽的雪冻坏了小手。狐狸妈妈轻轻将儿子的爪子在自己手心里一握,就变成了一只小孩子的手。“把这只手伸到衣帽店老板的铺子里,买手套哟,千万不要伸错了!”妈妈这样叮咛。可是第一次单独走漫漫长夜路,第一次来到人类居住的地方,小狐狸一紧张,就出现了一些没有准备好的事……在和店堂内外的人类、在和狐狸妈妈的对话中,相信你这位小读者一定既能理解故事内容,又能掌握写作人物对话的奥妙。开卷有益,去认识这只可爱得小狐狸吧!

如何用几句话写清事情的经过

——以苏教版第四册《“黑板”跑了》为例

【写作技巧】

“妈妈,妈妈,我告诉你一件事哦……” “奶奶,今天我看见了……” “哈哈哈……笑死我了,隔壁斌斌又犯傻了……”我们小朋友一定有这样的经历——特别想把自己做的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讲给别人听。太好了!如果你有这样的表达愿望,那叙事之路就在你眼前铺开了。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情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情说清楚了。可见一个人说清楚一件事情多重要啊!

如何能用几句话说清楚一件事情呢?以《“黑板”跑了》这篇课文为例: 两百多年前,法国有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叫安培,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有一天,安培在街上散步。街上的行人、车辆来来往往,很热闹。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原来,他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

开始他在心算,用手指头在自己衣襟上画呀画的,后来觉得需要找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太好了!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算着算着,这块“黑板”动了起来,慢慢地向前移。安培忙说:“别动,

别动,再等一会儿就得到结果了!”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己快追不上了。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一、麻雀虽小,五脏要全。

生活很美妙,事情有大小。无论事情多大还是多小,都得包含“六要素”: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写清一件事情的“六要素”,这是最起码的基本功了。

仔细读着这篇课文,你一定能找到事情的六要素。时间:两百多年前的一天;地点:法国的某一条热闹的街上;人物:著名的物理学家安培;事情的起因:安培边散步边思考一道数学题,看见街道旁竖着块“黑板”,就掏出粉笔在“黑板”上演算起来。经过:这块“黑板”动了起来,安培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结果:直到快追不上了,安培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瞧!作者交待得清楚,读者一读就明白了。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为了让别人看明白你写的事情,即使说几句话,我们也必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二、说事要“有序”。

每一件事情都又自身的发展顺序,例文中“开始”他在心算,用手指头在自己衣襟上画呀画的,“后来”觉得需要找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瞧!用上了表示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的词“开始”“后来”,我们就知道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了。这样,自己写得有条理,别人读着也清楚。那么,表示顺序的词还有哪些呢?“起先”、“接着”“再”“然后”“最后”;也可以先说做事情的原因或目的,再用上“于是……”说说接下来会发生的事。这样也会有层次感。

三、学会“照应”。

“照应”是指在行文过程中必要的、或明或暗的照顾、呼应,为的是使文章首尾一体、融汇贯通。要知道,写作文最忌讳写了前面不管后面,也不能写了后面忘了前面,而应该前后配合、首尾照应。例文中一开始交代了“可是安

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街道旁”“没看见、没听见”两个“好像”以及“黑板”一词上的双引号都在暗示——这“黑板”肯定有问题!带着疑问读下去,哈哈!果然,结尾时,作者解开谜团——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既交代了黑板的真相,也用“才”字,将一个全神贯注思考、演算的物理学家形象描绘得生动极了!这样,作者前面写的事情,后面有了个圆满的交代,使读者也跟着恍然大悟,既佩服安培的聚精会神,又赞叹作者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的巧妙构思。

四、灵活变化,写事活泼。

写作过程中怎样来安排“六要素”呢?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格式。在作文过程中,我们不能像问答式一样,把“六要素”讲完就算。虽然较多的是先交代时间、人物、地点,然后再逐步写出起因、经过、结果。但有时也可以变化,应根据写作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不拘泥于一种格式。其实,例文也可以平铺直叙:有一天,安培在街上边散步边思考一道数学题。他看见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就从口袋里掏出粉笔演算起来。这么写,事情也说清了,但是读者一定会认为安培脑子有问题——明知是别人的马车车厢后壁,怎么能乱涂乱画呢?看来,故事的精彩跟讲故事的顺序也有很大的关系。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中。平凡的生活里会遇到多少不平凡的事啊,父母对自己疼爱,关心的事让自己内心感到无比温暖;老师,集体,同学的关怀与友爱的事,让你感受到师生情,同窗谊,集体的力量;偶尔碰到的好事,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新风尚……这么多的事,都是我们写作的极好素材,把它们写下来,不但能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能通过这一件件事例,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范文】

我会包书皮了

开学前一天,我拿到了新书。下午妈妈教我包书皮了! 首先,把语文书封面打开,放在书皮上;接着把封面插进左面的封套里;再合上书,把封底塞到右边的封套里;最后把多余的部分折叠起来,把粘贴的条条按着折痕贴上去。哈哈!就这样,我的新书都穿上新衣服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tx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