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

更新时间:2024-01-01 01: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一、古文字和古文字学 (一)古文字的范围

古文字,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文字。我们学过古代汉语,文字,突破了有声语言时空上的局限,成为可视的语言,把人们交流的思想、生产生活的经验记录下来,并流传下去,世代享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步伐。文字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大多产生在文明起源比较早、程度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圣书字、黄河流域的甲骨文等。它们都是古代文字的范围。

楔形文字 圣书字

这些文字都曾经作为当时当地语言的记录符号,文明的载体而被使用过,但后来或因某些历史原因或因文字变革而消失,丧失了交际功能而成为死文字。只有中国的汉字却一直活跃在汉族人的生活中,传承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安子介:“撼山易,撼汉字难。”世界上研究古文字不可能绕开汉字这唯一活的古文字。所以我们在这里讲古文字就专指中国的古汉字。那么,我们把研究中国古汉字的学科成为“古文字学”也就顺理成章了。有学者将之称为“古汉字学”或“汉语古文字学”,如果从以上的理由看也就没必要了。

我们明确了“文字”指汉字,那“古”又是何意?段玉裁:“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为今。”

1

我们需要对古今文字作个界定以利于我们研究。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数种不同的形体变化。历朝历代也对汉字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我们划分古今,是按照文字本身发展还是按照朝代?传统的文字学的观点是按照朝代来划分的。以秦为界,古文字指先秦的汉字。(原因)但文字有个特点就是稳定性,它不会随着朝代的更迭发生明显的变化,也不会完全受人的主观控制,它有自己的发展路线。所以,我们按照汉字形体的演变来划分。现代学者多数认为小篆和后世文字差距甚大,应划入古文字的范围。20世界70年代以来,很多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出土,这些文字和后来成熟的隶书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有人主张把秦和西汉早期的尚未成熟的隶书也看作古文字。这样,古文字应该指隶书成熟以前的汉字。

(二)、古文字学的内容

古文字学是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二、古文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与考古学的关系 (二)与历史的关系 (三)与语言文字学的关系 (四)与文献学的关系 (五)与书法的关系 三、古文字学与汉字改革

2

第二章 汉字的起源 第一节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说法

人类初期,原始人为了生存而群居,互相之间产生了交流的需要,有了表达的要求,有声语言产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际的频繁,有声语言受时空限制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越来越不能满足交际、交流的需要,人们需要一种能把事件、话语纪录下来的新方式来让思想、信息、情感传得更远、更长久。文字就是适应这种需要,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记录语言信息的符号。但在文字成熟以前,人们已经开始采用其他一些方式来记事了,如通过实物、契刻、图画等。但这些记事方式都很有限,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也不能准确、完整、明白地表达意思,势必要被更先进的记事方式所代替,文字就承担起这一任务。清代学者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这样讲道:“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道出了文字产生的原因,并说明了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但文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关于这一问题,历史上有很多说法:

一、 仓颉造字说。

这是一个关于汉字产生的传说,产生于战国时代。文献多有记载,《世本》:

“仓颉作书”,“沮诵仓颉,黄帝之史官。”《吕氏春秋?君守篇》:“奚

3

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做,当矣。”《韩非子?五蠹》:“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又说“仓颉之初作书,该依类象形。”而且仓颉是个“龙颜侈侈,四目灵光生而能书”的深,“仰观奎星之状,俯察鱼鳞鸟语”。这显然只是一个神话,但它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我国古代有一个传统就是对于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和革新,中国古代传说都会赋予一个具体的传说人物:女娲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发明巢居,罗祖发明养蚕织麻,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医药、教民稼穑等,关于文字的创造的神人就是仓颉。这些古代传说虽然黄疸,但却是与历史合拍的,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人类产生,火的发明,建造房屋、有了定居生活,由衣不蔽体到织布作衣,种植农作物、狩猎减少、农耕社会开始,温饱解决了,需要教化,文字产生,文明时代到来。

汉字里面有很多异体字,仅从这一点就可以判断汉字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荀子就早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他在《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仓颉只是众多造字者之一。因为人们认为文字的产生是一件“天雨粟,鬼夜哭”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且秦时对古文化的灭绝使得在文字发展史上形成一个断层,以后的学者对文字的产生更是迷惑不解,所以从西汉开始对仓颉造字大加神话和杜撰,连他的家乡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都虚构出来了。现在全国的仓颉墓有三处:一处是陕西省白水县,一处是山东东

4

阿县(现阳谷境内),一处是山东寿光市西郊。这些显然都是无据可考的。

不过,这一传说虽属虚构,但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信息: 1、 2、

文字的产生是历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仓颉造字”虽不可信,但文字却是通过对世界的观察而

创造的,是来 源于现实世界的;

3、

汉字产生的时间应远远早于我们现在能够确定年代的甲骨

文,最早的文

字是什么,还有待我们继续发掘。

二、结绳说。

这源于实物记事中的结绳记事。实物记事即用实物表示信息的方式,如结绳、 结珠、积石等。

孔颍达《周易正义》引郑玄《周易注》云:“结绳为约。事大,大其绳,事

小,小其绳。“这里讲的就是结绳记事,它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后期。我国古籍中有不少有关结绳记事的纪录。《易?系辞下传》:“上古结绳而治。”《庄子?胠箧》:“民结绳而用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结绳示意图)

5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如怒族、独龙族、瑶族都有结绳记事的传统。独龙族远行借结绳计算日子,每行一天打一个结。若朋友约定几天后相会,则先打几个结,每过去一天就解开一结。

不仅在我国,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古埃及、古波斯、古代日本及近代美洲、非洲、澳洲,据史料记载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的考察,也都有过结绳记事的历史,甚至至今仍有一些相对落后的民族在使用这种方法。秘鲁印第安人的结绳记事达到了相当复杂的程度,如红绳代表战争和士兵,白绳代表和平及银子,黄绳代表金子,单结表示10,双结表100,为处理绳子的结法和解法,还设有专门的结绳官。

结绳记事,究竟怎样结法,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用打绳结的方法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现在有时也能看到,如用绳子编成的“中国结”,就代表着团结、团圆、吉祥如意的祝福。

结珠记事就是用带色的贝壳磨成扁圆形的小珠子穿在一根绳子上,以颜色表示不同的意思。北美印第安人常用这种方法来记载历史、财产、契约等。据说中国的算盘就是由结珠演变来的。

积石记事是通过堆积小石块、兽牙等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在新石器时代初期的鲁家口遗址中,就发现了在原始人群居的灰坑旁有成堆的石块、沙砾、兽牙,堆放在小坑里。

实物记事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汉族用鸡毛信表示紧急,用烧信角表示丧事;云南景颇族用牦牛肉紧急召集群众啊;赫哲族计算自己年龄每年挂一个鲑鱼头;北美印第安人送短斧以示宣战,对方拿起斧头则表示应战;苏门答腊送盐表示友谊,送辣椒波表仇恨和愤怒。一些

6

地方还有地穴记事,阿根廷人曾掘地穴来记载部落大事,一些熟悉阿根廷历史的老人常带孩子到地穴附近,讲述每个地穴的意义。再如俄罗斯北部的斯西德人曾向波斯人发出一封用实物做成的信,有一只鸟、一只老鼠、一只青蛙和五只箭,意思是:波斯人,你们能像鸟儿一样飞、像老鼠一样藏在地下、像青蛙一样跳过沼泽吗?如果不能的话,那你们就不要想和我们打仗。当你们踏上我们的领土时,我们就用箭射杀你们。

从我们见到的所结之结看,与甲骨文中的数字在形体上很相似。 《说文》引“古文”的“一、二、三”分别写作 ,这说明结绳对汉字特别是数字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因此就说汉字起源于结绳。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和一定的意义发生联系,却不能和读音结合,不能表示语言,更不能交流思想,因此它不具备汉字的性质。结绳的目的是为了使记忆更长更远,而这也恰恰是文字的目的。结绳在小范围内有一定的定性,这种约定俗成的性质也是汉字所必备的性质之一。所以我们只能说它对汉字的产生起了启发的作用。

三、契刻说。

这种推测源于契刻记事。

《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从这句话我们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信息:结绳记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以后让位于书契。“书契”是书写和契刻,书写并非写字,而是在实物上画符号来

7

记事。《释名?释书契》:“契,刻业,刻识其数也。”可知契刻就是在木板、木桩、墙壁、器物等上面刻划符号或缺口来记数、记事或作为凭证。这种记事方式在史籍中屡见记载。《隋书?突厥传》:突厥“无文字,刻木为契”。就是用契刻符号来代替文字记录事件或数字。我国傈僳族解放初曾刻木送给中央调查团:(图)

意思是:你们来了三个人,月圆时与我们相遇了,送上三包土产,请分送大中小三位领导。福宫人民政府亦收到贡山木刻:(图)

表示你派来的人我遇到了,派我两个弟弟和一个随从去你那里,你送我的两件器皿已收到,送你一张凳子。西南彝族在民主改革前除了巫师识一些简单的彝文外,一般人不识字,而多用结绳和刻木的方法来帮助记忆。中世纪丹麦、瑞典、英国北部偏僻的农村用一种方形木棒刻上各种纹道、符号,记录一年的年历和重要的宗教节日。

我们现在所谓的“契约”、“契文”也来源于这种记事方式。在一块主板或木板上刻上齿纹,然后劈开,当事双方各执一半来记数或辨真伪,作为凭证。俞樾在《诸子平议》中说:“齿者,契之齿也。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是也。”“相与合齿”就是“契合”,和我国古代广泛使用的“符节”是一样的。《战国策?齐策》记载冯谖赴薛收债,载“卷契而行”,这里的“卷”“契”都是“相与合齿”的借贷协约的形式。我国云南哈尼族曾留存一件典卖土地的木刻,上面刻获得符号“*”表示100,“X”表示50,“11”表示20,“?”表示1等等。南斯拉夫有的

8

农民到了近代仍有契刻记事的习惯,如某农民向商人赊了四袋半面粉,她不写借据,只削光一根小木棒,在上面刻四道长痕、一道短痕,随后把木棒劈成两半,一半交商人,一半自己保存,到还账时则两半合拢。

我国学者在考古发掘中在很多古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刻划有符号的陶器,如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的陶器符号有27种,(图)

在姜寨遗址等多处也发现有类似几何形状的陶符。我国殷周时期的铜器上有许多几何图形,也是一种记事符号。(图)

对于陶符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汉字起源的一个新课题,对此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可以肯定这些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其中汪宁生认为这些刻划符号只不过为标明个人所有权或出自制作时的某些需要而随意刻划的,并无确定含义,仍属于原始记事范畴。(《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一期)(我国农村)希腊克里特岛上发现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上刻有代替标价的符号,以示可以交换多少只绵羊。

契刻记事晚于结绳记事,比结绳更复杂和丰富,向汉字的产生又迈进了一步。契刻在一定范围内也有共同的约定性,如《列子?说符》记载:“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

9

‘吾富可待矣。’”宋人得到契刻就明白了所刻内容,知道自己“富可待”。但它的表意仍欠明确,不与语音发生联系,也不是文字。

这些假说至少可以给我们这样的一些启示:

1.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解决了温饱、居住、种植等基本的生活、生产问题之后的更高层面的要求,是在其它一些记事方式无法明确表达更复杂意思的情况下产生的。

2.文字的产生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需要互相传递信息,特别是在国与国、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密切的情况下,更需要一种比较稳定的、大家都能接受、市别的记事方式,文字这种更为先进的符号系统代替其他原始的记事方式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3.约定俗成在文字的产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即使原始的记事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具有约定性,但和文字相比,都还是叫随意的,文字则已经约定,便具有了社会强制性,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如“牢”

4.在文字的创造过程中,一部分掌握文字、运用文字的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巫、史。传说中的仓颉便是一名史官,《史籀篇》的编者籀就是周宣王时的史官。他们垄断了文字,也就垄断了与文字有关的上层建筑的很多领域,所以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掌管着国家的天文、历法、缉私、史籍等,并干预政治。他们在与文字打交道的过程中,对文字的创造、稳定、整理、规范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对文字加以孳乳、创制,对文字的结构形体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ti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