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计算机应用整理

更新时间:2023-12-16 09: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第一章 管理系统与信息技术应用

(一)信息时代的企业与管理 1.识记

(1)电子商务:在英特网等相关技术的支持下,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买卖交易和支付过程可以通过电子化和数字化方式实现的商务运营方式。

(2)摩尔定律:单块微处理器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两年增加一倍。

(3)移动商务:指利用智能手机、PDA、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设备,借助移动通信平台开展的电子商务业务。 2.领会

(1)信息时代的特点: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时代,信息取代资本成为社会财富创造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信息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①提高企业的生产率

②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③改善和提高决策质量 ④改善客户关系 ⑤开发新的战略性应用 ⑥构建更为有效的商业模式。

(3)信息对企业的价值

(4)企业中的信息类型:按稳定性分类(静态信息、动态信息)、

按决策层次分类(战略信息、战术信息、业务信息)、

按其他方式分类:依附载体(文献信息、口传信息、电子信息、生物信息) 从加工程度看(原始信息和二次信息) 与组织边界相联系:(内部信息、外部信息)

(5)COBIT的含义:信息技术管理的理论框架

(1)企业对信息和信息传递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

(2)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和风险威胁越来越广泛。 (3)信息和信息系统投资成本问题越来越突出。

(4)技术引发的组织变革和商业模式变革越来越剧烈。 (5)技术创建就业机会和降低成本的潜力越来越明显。

(6)电子商务的功能和类型:B2B、B2C、C2C、C2B、G2C(政府对公民)、SNS-EC(社交电子商务)。 (7)企业的组织变革:

(二)计算机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 1.识记

(1)数据:是对事物状态和特征的表述符号,是信息的载体。 (2)信息:是对事物的状态、特征、运动及变化的描述。

(3)管理信息: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用的、可影响和控制生产、服务或经营活动的信息。 (4)信息生命周期:经历从最初的捕获、组织、处理、使用、最终消亡这样的周期。

(5)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CBIS)对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支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传输和提供。 (6)知识

(7)数据处理:从数据到信息的转换过程。 2.领会

(1)管理信息的性质:正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相关性、层次性、简单性、经济性、安全性、可处理性、可访问性、可检验性。

管理信息的特点:①数据来源的广泛性

②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③信息形式的多样性

④信息发生,处理,使用在时空上的不一致性 ⑤信息价值的不确定性 ⑥信息生命周期的主观性。

(2)管理信息的可用性:管理信息至少应当包括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经济性四个方面。

(3)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优越性:

①支持数据的自动化采集、

②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海量数据的存储,查询和运算,并迅速输出结果、 ③使半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手工处理的任务自动化、

④借助通信技术的支持,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海量数据安全,快速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⑤以多种方式和途径生动表现信息内容,超过人们的想象力。

(4)传统行业的信息化

3.简单应用:用实例说明某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作用

(三)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1.识记

(1)电子数据处理阶段(EDP):人们用计算机数据文件保存数据,用专门的应用程序实现数据的运算,帮助企业完成库存控制、物资采购等管理工作。

(2)管理信息系统阶段(MIS):帮助企业及时采集和迅速处理来自基层的、零散的业务数据;生成中高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管理报表,并自动打印出来,便于他们随时了解组织的业务动态。

(3)决策支持系统阶段(DSS):以数据库、决策模型库和方法库为基础,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决策者的分析能力有机的结合,利用人机对话方式,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信息和运算结果。

(4)网络化应用阶段:随着万维网、浏览器等技术的完善、因特网服务商(ISP)的产生,是因特网逐步转向了商业化应用,企业利用因特网开展几乎所有的商务活动。

(6)全球定位系统: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 (7)定位服务(LBS): 又称基于位置的服务, 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或外部定位方式,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在GIS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8)移动商务:借助无线通信设备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

(9)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泛在网络,联网的对象从专门的计算机设备扩展到了所有常规物品。 2.领会

(1)计算机系统应用的发展线索:

(2)目前的前沿性应用:新型处理器和智能终端、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分布式计算、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服务、云计算 (3)代表性应用领域:手机银行服务、手机购物、掌上商城

(四)计算机系统应用普及对用户的要求P49-P50 1.识记

(1)计算机系统应用普及 (2)计算机系统用户的含义 2.领会

(1)信息系统安全使用的必要性:可避免用户的损失、是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

(1)无所不在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与生活的便利性,同时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也与信息系统的质量连在了一起。信息系统一旦

发生故障,企业的业务就会停顿,就会给用户带来损失。

(2)信息系统是“人机”系统,“机”的智能化程度再高,“人”的作用也不可替代。使用者的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始终是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

(3)随着信息系统公用化程度的提升。系统用户的类型越发多样化和大众化.系统安全使用的要求更应该受到重视。 (2)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3)用户在信息系统改善中的作用:

1信息系统要融入到企业运营管理之中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这是一个与用户逐步贴合、逐步改进的过程 2用户支持是参与项目成功的基础,甚至是由用户主导和发起的 3系统开发的过程都需要在用户的参与下完成

4高质量的信息系统都是信息技术专家和用户相互学习、沟通和配合的结果。

3.简单应用

说明什么是信息时代的合格用户:

① 了解信息系统的作用,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能够使用信息系统完成所需的服务,减少人为损失。 ② 积极保护信息系统的使用环境,防止各种危害行为、 ③ 能够识别系统的输出和结果,正确的接受和使用信息。

第二章 应用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的概念 1.识记

(1)系统:系统是由彼此关联与环境相关联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信息系统:指以信息处理服务为主要活动的、人机交互型计算机应用系统,也称为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

(3)信息系统的多样性:超市的首付款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银行绩效分析系统、医院的挂号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人员培训管理系统、B2B电子商务网站系统 2.领会

(1)系统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系统无处不在。 (2)信息系统的目标:支持或反映管理活动的内容。

(3)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的①采集、②存储、③处理、④输出、⑤控制功能。 (4)信息系统的分类:一般根据组织关系进行纵向和横向分类。

纵向: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

横向:战略层系统、管理层系统、操作层系统(分别称为业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

系统DSS)

(5)不同类型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P56

操作层系统主要负责基层数据采集、日常业务处理和管理监测等,支持个人或团体用户的常规业务操作。 管理层系统负责支持企业中层岗位的管理人员,帮助他们完成日常的计划、管理监控等活动。 战略层系统主要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使用。用来处理综合性的、比较复杂的决策问题。 3.简单应用

比较不同类型应用系统,说明主要差别和应用领域P55

信息系统 超市的收付款系统 库存管理系统 客户管理系统 银行绩效分析系统 基本功能 条码扫描、前台收银、钱箱管理、小票打印、业务数据汇总、报表制作等 对货品入库、出库、库存进行全面管理,包括统计盘点、分类报表制作、图形分析等 客户关系定义、档案管理、潜在客户分析、客户服务跟进、销售机会预测及管理、销售提醒等 基于数据仓库,用多维度全面绩效分析模型,从机构、部门、客户经理、产品、渠道等不同维度分析和评价银行的管理绩效 医院的挂号系统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 人员培训管理系统 为医院的网络和电话预约挂号提供支持 制造企业中对所有与具体产品相关的信息,以及相关的过程进行集成化管理 支持企业在线方式的培训,包括培训计划制订、用户管理、在线课程学习、考核管理、培训跟踪与信息收集等 B2B电子商务网站系统

(二)信息系统与组织的关系 1.识记

(1)部门级信息系统

(2)企业级信息系统:系统整合了整个组织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传递。

(3)组织间信息系统:实现了不同企业之间信息流的管理和集成,使不同组织间的产品和服务数据能够自动交换。 (4)虚拟化:即信息化和网络化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地理分隔的障碍,改变了原有的时间、空间和距离概念。 2.领会

(1)企业的网络化:企业不再受传统组织资产、部门实体或办公场所的约束,而已网络为基础,形成了以分工合作关系为纽带,依市场原则组合的虚拟化运作机构。

(2)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虚拟企业和远程办公

(3)虚拟化的特点:①企业没有总部办公室或多层组织结构

②成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对手

③主要以整合资源及能力、共享技术、分摊费用、满足市场机会为目的

3.简单应用:识别不同组织中常用的应用信息系统

支持企业才能够使电子商务的基本功能 (三)业务处理系统(TPS) 1.识记

(1)业务处理系统的概念(TPS):服务于企业的操作和执行层面,主要处理企业的日常事务,实现基本业务处理环节的自动化和规范化。

(2)联机事务处理(OLTP):是一种对系统可用性要求很高的TPS。 2.领会

(1)业务处理系统应用:商业银行的柜台储蓄业务、中间业务处理系统,邮局的快件处理系统、同城速递系统,医院的挂号系统,交通管理机构的违法处理系统,超市的收付款系统,铁路的售票系统,学校的课程注册系统等P58 (2)业务处理系统的构成:输入层面、业务处理层面、数据存储层

一个完整的业务处理周期都包括五项基本活动:数据输入、业务处理、数据库维护、生成文档和报告、查询处理。

(3)业务处理系统的发展趋势:1、覆盖全业务 2、联机事务处理 3.简单应用

说明业务处理系统的功能:(主要功能)支持组织基层,或前端业务机构的具体管理事务。P58

业务处理系统的作用:1、可根据所处理事务的要求和特点,提供高度自动化的处理流程; 2、高效率的完成结构化数据的捕获、生产、存储和传递过程; 3、有效的数据编辑能力,可保证业务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4、可迅速有效的处理大量业务数据的输入输出,支持大量用户同时操作操作和查询 5、具备系统可靠性和安全防护能力,保证业务处理流程和相关数据的安全性

4、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的主要特点:

①OLTP是实时性系统

②大量客户可远程接入系统,提交服务申请,系统能够正确处理多客户申请的并发操作 ③系统会快速捕获数据并立即做出响应,完成该项事务的处理 ④系统及时保存和更新数据文件后,立即向客户返回信息

⑤OLTP能够保证系统业务处理和响应的时间符合用户需要,并保证操作流程的顺畅。

(四)管理信息系统 1.识记

(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2)职能部门系统:①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③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④市场营销信息系统(4P:产品、促销、渠道、价格) 2.领会

(1)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①MIS向企业管理部门提供规范化报表,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业务状态

②MIS可以与运作层的业务处理系统相衔接P62

(2)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①业务处理系统 ②业务数据的数据库 ③外部数据 ④财务、人资、生产、市场营销信息系统 ⑤周期性报表、例外报表、需求报告、推式报告

(3)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1、企业内部应用和管理的集成,出现了跨越多个职能部门的企业级应用系统

2、外部集成:逐渐向与客户、供应商、业务伙伴、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协作的集成应用体系发展 3.简单应用

说明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核心功能)高质量生成职能部门所需的信息报表。P63

(1)向企业管理者提供规范化的报表,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业务状态的信息系统。

(2)与运作层的TPS相衔接。MIS提取数据库中的业务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汇总和分析,并根据组织的管理结构、工作节奏和控制目标,自动生成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者所需要的报表,并将这些报表传递给相关岗位的管理人员。 (3)扩大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范围,可帮助企业从整体管理角度实现运营监测、控制和规划,促进业务质量、成本和服务的改善。

(五)决策支持系统 1.识记

(1)决策支持系统(DSS):即用来描述为组织中高层管理者服务的,以数据分析为特点的、有高度灵活性的信息系统。(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安东尼.戈里和斯科特.莫顿提出)

(2)商业智能:随着万维网、企业内部网、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DSS(决策支持系统)的资源基础和应用方式更加多元化,出现了智能化查询和服务支持系统,这种普及化的应用被称为商业智能

(3)联机分析处理:OLAP,以实时方式提供查询需求,并执行在线任务,系统快速响应并返回查询结果 P66 2.领会

(1)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能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有效的帮助管理者发现问题,选择决策目标,构建分析模型,提供备选方案,并能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和优选,为决策者的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2)决策支持系统的构成:

①DSS是以数据管理,模型管理和知识管理三部分为基础,加上人机回话界面构成的, ②数据管理功能可从企业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提取和复制资源到DSS, ③数据管理功能可保存和管理DSS运算方法和模型, ④对模型的选择和使用等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管理能力, ⑤会话界面是用户与DSS之间沟通的接口。

(3)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商业智能、主管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群决策支持系统。P69 3.简单应用

说明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P66.

例如:销售经理受到了MIS生成的常规销售报表,他可以利用DSS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他可以对不同产品线、不同地区或人员的销售情况进行具体观察,与往年数据进行对比,观察某项销售促进活动的效果,看相关的促销费用和销售人员津贴等对销售的增长有没有作用,更为深入的了解销售活动的实施效果,以便决定如何改进以后的销售策略。

(六)流程整合型系统 1.识记

(1)流程整合型系统:整合组织内部流程的ERP系统,整合上游流程的SCM系统和整合下游流程的CRM系统。 (2)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整合组织内部流程的系统。

(3)供应链管理系统(SCM):是一种组织间信息系统(IOS),可跨越组织边界传递信息

(4)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以外部资源——客户为中心而建立,旨在提高企业对客户的关注程度,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2.领会

(1)ERP的作用:可以从企业整体层面管理内部资源,包括人,财,物和产、供、销等各个方面,解决各部门系统分割状态下导致的状态低下问题。

主要功能:用一个整合的系统协调企业的关键业务过程,使业务信息在销售、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多个部门间无缝流

动,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及时传递,有效控制企业中各个业务环节的衔接过程,消减低效流程,增强管理的有序性和透明化。

(2)ERP的结构P71“图” (3)SCM的作用和特点:

主要作用是帮助企业管理和供应商的关系,使规划、货源组织、生产过程、产品流通和服务最优化。 信息系统对供应链的支持表现如下:

1可以决定生产,存储和运送的具体产品和精确时间, 2快速传递订单,跟踪订单状态,

3监视库存水平,核对库存状态,减少库存和运输成本, 4对产品的形成过程,物流流向、运输过程进行跟踪, 5根据顾客的需求安排生产,快速追踪产品设计变化, 6减少工作中人为的错误,提高SCM整体的运行效率。

(4)CRM的特点和作用P73

CRM与企业中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面向客户的部门联系最为密切,使原本由多个部门各自负责的诸多客户

服务流程实现了集成化和自动化。

CRM是整合型系统,采用基于Web的软件工具和集成数据库,可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知道客户需要什么,

并能够利用多种通信渠道,以协调一致的调度和风格与客户交流。

CRM对于吸引和维护客户,提供更加快速和周到的服务,改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实现企业利润的优化,起到促进作用。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业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2.难点:(1)部门级信息系统、组织级信息系统和组织间信息系统的异同(2)ERP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第三章 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平台 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1946年 ENIAC

(一)信息处理的基础平台 1.识记

(1)信息处理:人类社会利用各种方法、工具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和利用的过程 (2)资源:信息、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资源 (3)硬资源:计算机系统平台、通信及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等资源 (4)软资源:与信息处理相关的理论、方法、标准、规则、制度、正常等。

(5)信息处理基础平台:主体是各行业的人,客体是以各种数据为载体而存在的数据,而为进行信息处理提供技术支持的各种资源的总和。 2.领会

(1)信息处理基础平台的构成:包括计算机系统平台、通信及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等硬资源以及相关的理论、方法、标准、规则、制度、政策等软资源。

(2)信息处理基础平台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发展平台、通信网络平台、C/S与B/S模式、数据库系统、集中式平台与分布式平台。

(二)计算机系统平台 1.识记

(1)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五大基本组成部件

(2)计算机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是组成计算系统的各物理部件的总称(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外部设备);软件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可分为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3)媒体:存储信息的实体或载体。

(4)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

(5)计算机发展的过程:第一代(电子管)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五代(高性能微处理器)。

(6)计算机发展的方向: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 2.领会

(1)冯? 诺依曼计算机的功能:

1把需要的程序和数据输送至计算机中、

2必须具有长期记忆程序、数据、中间结果及最终运算结果的能力、 3能够完成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数据传输等数据加工处理的能力、 4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序走向,并能根据指令控制机器的各部件协调操作、 5能够按照要求将处理结果输出给客户。

(2)程序存储体系结构的改进

增加浮点数、字符串等新的时间类型;采用了虚拟存储器,方便了高级语言编程;支持多机处理;采用自定义数据表示

等。

(3)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

硬件是组成计算系统的各物理部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各种电子器件和几点装置。 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快速、可靠、自动工作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系统的执行部分。 硬件系统主要 包括中央处理机、存储器和外部设备。

软件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用户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流。 软件通常可分为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语言处理程序及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4)数据压缩与编码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处理音频及视频信号时,经过压缩再进行数字化编码,从而大大缩小其容量的技术。(数

字信息图像压缩标准分为静态JPEG和动态MPEG) (5)数字图像技术P83

对图像进行采集和数字化,按照一定的要求对数字图像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字图像通过显示、打印等方式表现出来。(数字图像处理过程:输入、处理、输出) (6)数字音频技术P83

①声音采集及回放技术 ②声音识别技术 ③声音合成技术

计算机硬件“声卡”将模拟的声音信号进行数字化,并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进行回放。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字声音的处理、识别和合成功能。 (7)数字视屏技术P83

①视频采集及回放 ②视频编辑 ③三维动画视频制作

(AVI和 MPG文件格式两种,MPG文件的存储量最大越为AVI文件的1/5—1/10.声频带宽20KHz,视频带宽>6MHz) (8)多媒体通信技术P84

利用通信网络综合性的完成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和交换。 (9)多媒体数据库技术P84

多媒体数据库是一种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数据库。

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MDBMS能对多媒体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存取。 (10)虚拟现实技术P84

VR,又称人工现实或灵境技术。本质是人与计算机之间或人与人借助计算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11)信息处理基础平台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关系:P82

(三)通信系统平台 1.识记

(1)数据通信:是依照一定的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终端之间传递数据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和通信业务。 (2)通信系统的构成:源点、发送器、传输系统、接收器、终点。

(3)数据通信的方式:单向通信、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双向同时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并行和串行通信)。 (4)模拟信号:指因变量完全随连续消息的变换而变化的信号。

(5)数字信号:指表示信息的因变量是离散的,自变量时间的取值也是离散的信号。

(6)编码方式:数据转换为信号的过程称为编码,编码方式包括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7)传输媒体的分类:导向和非导向两类。P90

(8)蓝牙技术:一种低功率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标准的代称。 (9)带宽:信号可以使用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间的差值。 (10)信道:在两点之间用于收发信号的单向或双向通路。 (11)多路复用:让多个通信的双方共享数据链路的带宽容量。 2.领会

(1)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传输系统的利用、接口及信号产生、同步、差错检测与纠正、寻址与路由、网络管理、安全保证。 (2)并行通信与串行通信的设备及功能特点P87

并行通信传输速度快,消耗材料多,造价高,不适用于长距离传输。一般只在计算机内部元器件之间采用。

串行通信节省设备线路开销,但速度相对并行通信慢,一般应用于长距离数据传输。如计算机与键盘、鼠标、打印机等外围设备间数据传送,以及更远距离的通信。(异步串行通信和同步串行通信)

(3)光纤具有的主要优势:容量更大、体积更小、衰减更小、隔绝电磁场、成本低廉。 (4)微波与蓝牙P91

微波波长在1mm——1m之间 ,具有较好的方向性,适用于点对点通信。(地面微波通信和卫星微波通信)。 蓝牙:最大传输距离10m,最高数据传输速度1Mbps。工作频率在2.4GHz

(5)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P93同步技术是指通信系统中实现收发两端动作统一,保持收发步调一致的过程。

异步数据传输:以字符为单位独立进行发送,一次传输一个字符,每个字符用5-8比特来表示,在每个字符前面加一个起始码,以指明字符的开始,每个字符后面增加一个停止码,以指明字符的结束;无字符发送时,发送方就一直发送停止码。接收方根据起始码和停止码判断字符的开始和结束,并以字符为单位接受数据。异步传输不需要在收发两端建传输时钟信号,所以实现起来

比较简单,但是传输效率较低,只适用于低速系统。

同步数据传输以数据块为单位进行发送,每个数据块内包含多个字符,每个字符可用5-8比特表示,在每个数据块前加一个起始标志,以指明数据块的开始,在其后增加一个结束标志,以指明数据块的结束。同步传输的效率高,开销小,但收发双方需建立同步时钟。实现和控制较复杂。适用于高速系统。

(6)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光缆)、无现传输介质(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蓝牙)

3.简单应用

(1)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类型分析: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

幅移键控:将数字数据的二进制码1和0分别用载波信号振幅的保持和中止来表示,数字1保持载波,数字0中止载波。 频移键控:由载波信号不同的两个频率分别表示0和1.数字为1时提高载波频率,数字为0时降低载波频率 相移键控:由载波信号不同的相位偏移来表示0和1.以数字0变成1时,相位角移动180度实现调制。 (2)三种数据交换技术的分析:

数据交换种类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包交换) 分组交换

(四)计算机网络平台 1.识记

(1)计算机网络:是数据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系统相结合的产物。

(2)计算机网络的特点:①信息传递、②资源共享、③增加可靠性、④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3)OSI七层参考模型: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网络协议: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系列规则 三要素:语法:定义协议中所使用数据块的格式;

语义:规定各数据块格式的作用;

定时:规定数据块的交换顺序和定时器的使用。

(4)网络分类方式:

网络种类 局域网 (主要总线结构和环形结构) 城域网 广域网 互联网

(5)TCP/IP协议的层次: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网际协议是这一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网络连接口 FTP,Telnet,http,SMTP TCP,UDP IP,ARP,RARP Ethernet,Token-ring.FDDI,X.25,ATM 分布范围 10m-1km 1km-10km 10km-100km 100km-1000km 优点 传输延迟小、不会发生用户冲突 建立时间短 适用于交互式通信 缺点 建立时间比较长、带宽容易浪费 延迟较大、不适合交换式数据通信 有时间容量限制 IP协议是TCP/IP协议簇网络层的核心,是因特网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础。 IP协议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现IP编址

IP层给传输的数据包标记出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每个地址包含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 根据用途和安全性级别的不同,IP地址还可以分为公共地址和私有地址 IP路由:完成在不同网络间的数据收发选择路径连接功能的设备成为IP路由器

(6)IPv6:IP协议的新版本,其地址长度为128位,能够提供1

128

-1个地址

(7)物理端口:主机、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与其他网络设备相连的接口(如RJ-45端口、Serial端口)

逻辑端口:特指TCP/IP协议中逻辑意义上的端口,与TCP/IP协议簇中应用层协议紧密联系,是区分不同应用类型的标识号。

一个端口对应一个特定的因特网应用或服务,由端口号加以区分。端口号范围是介于:0-65535的整数 (8)局域网

范围在几百米到十几千米内办公楼群或校园内的计算机相互连接所构成的计算机网络。 城域网

所采用的技术与局域网相类似,是指规模上要大一些。城域网既可以覆盖相距不远的几栋办公楼,也可以覆盖一个城市,既可以是私人网,也可以是公用网。 广域网

采用交换技术,通过若干相互连接的交换结点,将分布在各地的主机或局域网连接起来。跨越的物理范围很大,如一个或几个国家。 (9)物联网

是通过传感器,视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并按照一定协议,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形式。 (10)物联网的用途:P103

(11)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 2.领会

(1)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定时。

(2)局域网的特点:网络所覆盖的物理范围——10m—10km

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共享通道 网络的拓扑结构——总线结构和环形结构

(3)IP协议最基本的功能:实现IP编址。

(4)IP路由:完成在不同网络间的数据收发选择路径连接功能的设备成为IP路由器 (5)TCP和UDP:TCP是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UDP是面向非连接。 (6)物联网的必要条件:1具有信息接收和发送器件、

2具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3具有中央处理器、

4具有操作系统、有可被识别的唯一标号、 5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7)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和延伸,其技术的基础和核心仍然是互联网 (8)物联网的层次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9)云计算的特点:①虚拟化技术、②安全性和可靠性、③灵活方便的获取服务、④高性价比。 (10)云计算的服务模式:①基础设施服务IaaS、②平台服务PaaS、③软件服务SaaS。 3.简单应用:分析广域网与互联网的异同

(五)数据库平台 1.识记

(1)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2)数据库及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数据库:以一定组织方式将特定组织各项应用相关的全部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系统:指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关联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

(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高度共享化、冗余度低、程序与数据相互独立、易于扩充、易于编制应用程序等。 (4)数据库技术的发展:①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技术对数据库的发展

②数据库技术与多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的发展 ③面向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新技术——数据仓库

(5)数据仓库的基本概念: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与时间相关且不可修改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企业或组织的决策分析处理。 (6)数据集市:为了特定的应用目的或应用范围,而从数据仓库中独立出来的一部分数据(低成本、小规模的数据仓库) 2.领会

(1)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组成:①数据库、②硬件支持系统、③软件支持系统、④数据库管理员、⑤用户。 结构:子模式、模式、物理模式。

(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作用和使用方式 P108

(1)数据定义功能。 (2)数据操纵功能。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功能。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3)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SQL Server、 Oracle、MySQL、FoxPro和Sybase等 (4)数据库与数据仓库的联系和区别

数据库是面向事务的设计,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设计的;数据库一般存储在线交易数据,数据仓库存储的一般是历史数据; 数据库是为捕获数据而设计,数据仓库是为分析数据而设计。数据仓库的出现,并不是要取代数据库。目前,大部分数据仓库还是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的。可以说,数据库、数据仓库相辅相成、各有千秋。 3.简单应用:熟悉常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界面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1)信息处理平台的构成(2)重要通信与网络技术术语的含义(3)信息技术和数据技术的新发展(4)平台如何对组织的计算机应用提供支持(5)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与功能

2.难点:(1)多媒体计算机的关键技术(2)幅移键控、频移键控和相移键控(3)TCP/IP协议体系(4)数据库系统的结构(5)数据仓库

★第四章 数据库系统

(一)数据库系统的概述 1.识记

(1)数据模型:数据特征的抽象表示。

(2)概念模型:(也称为信息模型。)是从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出发,根据建模的需要将具体的事物抽象便于理解和研究的模型。 (3)逻辑模型:是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它描述了数据库结构。 (4)物理模型:用来描述数据物理存储结构与存储方法。

(5)关系模型:是一种新的数据模型,建立在集合论和谓词演算公式的基础上。 (6)关系数据库:在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如果依照关系模型定义,就是关系数据库。 (7)范式:关系的层次。

(8)规范化:关系模式不断提高的过程

(9)概念模型的常用术语:实体、属性、码、域、实体型、实体集、联系。 (10)关系模型的基本条件:1表格中每一数据项不可再分,这是最基本项、

2每一列数据有相同的类型,即属性、 3每列的顺序是任意的、

4每一行数据是一个实体诸多属性值的集合,即元组。

5各行顺序是任意的 2.领会

(1)数据模型的分类: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 (2)概念数据模型的要素(E-R模型):实体、属性、联系。

(3)数据库安全性的概念:数据库具有的防止非法用户闯入,或合法用户非法使用造成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的功能。 (4)数据规范化的过程:①建立一范式、②解决的方法 ③建立二范式、④建立三范式。

(5)关系模型的结构与术语:关系、属性、元组、框架、域、候选码、主码、主属性、非码属性、外部码、参照关系、被参照关系 P121

(6)关系的完整性:①实体完整性 ②参照完整性 ③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7)基本关系运算:传统集合运算(并、交、差三种)和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 3.简单应用

(1)E-R模型的表示方法——E-R图 (2)实体之间的联系:1:1;1:n;m:n

(3)实体内部的联系:实体内部也存在着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联系 (4)用实例描述关系规划的过程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SQL语言 1.识记

(1)SQL语言的特点:SQL是高度非过程化的语言,其中没有基本程序结构语句,每一条命令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完全不需要告诉系统如何完成任务,只要说明需要系统完成什么任务。由于关系模型中实体之间的联系也用关系表示,这种数据结构的单一性使得数据操作完全统一,数据查找、插入、删除和修改等每一种操作都只需要一种操作符。 (2)SQL数据库中的术语:①表 ②数据库 ③索引 ④关键字 ⑤视图 (3)基本SQL语句命令: SELECT 数据查询 CREATE、DROP、ALTER 数据定义 INSERT、UPDATE、DELETE 数据操纵 GRANT、REVOKE 数据控制 2.领会

(1)数据库定义与管理P133——149 定义:CREATE DATABASE<数据库文件名> ON [PRIMARY]

(NAME=数据库逻辑文件名,

FILEMANE='数据库文件么后缀及存取路径' [,SIZE=初始容量值]

[,MAXSIZE=最大容量值|UNLIMITED] [,FILEGROWTH=增加值])[,?] [LOG ON

(NAME=数据库逻辑文件名,

FILENAME='数据库文件名后缀及存取路径' [,SIZE=初始容量值]

[,MAXSIZE=最大容量值|UNLIMITED] [,FILEGROWTH=增加值])[,?] [FOR LOAD|FOR ATTACH]

数据库的管理:显示数据库信息:SP_HELEDB[数据库名]

配置数据库 :SP_DBOPTION['数据库名'][,'选项名'][,'值'] 重新命名 :SP_RENAMEDB '原名','新名' 删除数据库 :DROP DATABASE 数据库名

(2)数据表定义与管理 (3)索引定义与管理 (4)视图定义与管理 (5)SQL命令格式 3.简单应用

(1)创建用户数据库及数据表 (2)创建表索引 (3)创建视图 4.综合应用

对用户数据表进行各种查看、编辑、修改、更新或删除操作

(三)SQL语言的数据查询功能 1.识记

(1)SQL语言的查询命令

(2)SQL Server2000中或是Visual FoxPro中查询命令的异同 2.领会

(1)单表查询与多表查询 (2)选择查询

(3)条件查询 (4)排序查询 (5)分组查询 (6)统计查询 (7)模糊查询 (8)限定范围查询 (9)连接查询 (10)嵌套查询 (11)联合查询 3.简单应用

(1)按给定条件和要求对单个表进行简单查询 (2)按给定条件和要求对多个表进行简单查询 4.综合应用

(1)按给定条件和要求对单个表进行高级查询 (2)按给定条件和要求对多个表进行高级查询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1)关系模型的结构(2)关系的完整性(3)数据库安全性(4)SQL语言的特点(5)SQL命令格式及使用方法 2.难点:(1)数据规范化过程(2)SQL语言的查询

第五章 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

(一)信息系统规划概述 1.识记

(1)信息系统规划的意义:①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的有效性、

②使企业对未来技术与业务的结合过程有所准备。

(2)信息系统规划的类别:从规划范围上看:战略性规划和执行性规划、

从规划主体上看:企业级规划和部门级规划、

从规划内容上看:针对多个项目的综合规划和针对单一项目的开发规划等。

(3)信息系统规划书:帮助企业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模板工具。

(4)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①企业需要哪些信息系统、 ②如何获得这些系统、

③现有管理和管理环境的变化、 ④系统应急计划。

2.领会

(1)不同信息系统规划之间的联系P175

信息技术的 影响和潜力 企业业务战略 1、业务决策; 2、目标和方向 业务支持 业务方向 信息系统战略 1、对各项业务的支持; 2、需求导向 可行性 最优可行方案 信息技术战略 1、对各项活动的支持; 2、供给导向

(2)系统规划作用:①可避免投资浪费和资源损失

②可对企业运作提供一致性支持 ③可避免企业进入投资陷阱 ④避免企业后期付出高昂代价

(3)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流程:①战略规划

②需求分析

该如何提供和传递 都需要什么 业务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③资源分配 ④项目规划

(二)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1.识记

(1)战略性规划:是比较宏观的指导性规划,规划期一般为3~5年或更长。 (2)执行性规划:是对战略规划的落实和细化。

(3)诺兰模型P177:萌芽、扩散、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阶段 (4)关键成功要素法P179:威廉·扎尼 1970年提出 (5)企业系统规划法P179:BSP IBM公司20世纪70年代提出 (6)价值链分析P178:迈克尔·波特 (7)情景法P181 2.领会

(1)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类型:战略性规划、执行性规划。

(2)战略性规划方法:诺兰模型、关键成功要素法、企业系统规划法、价值链分析、情景法。 (3)执行性规划的方法

(4)情景法的作用:可以有最大限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企业应对未来的变化。

(三)信息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识记

(1)技术可行性分析:1对方案所用技术的成熟性、技术风险等进行考察 即该项目是否能实现 2对技术的选择及获取方式进行考察

3考察企业是否具备有效的资源或技术能力来实现项目目标。

(2)经济可行性分析:即该项目何时能收回成本。对项目的整体投资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比较 (3)管理可行性分析:即该项目在企业中能否获得支持。

①信息系统项目实施的环境条件,如用户是否愿意接纳该系统

②系统的核心设计是否与组织的管理基础相匹配 ③系统所需的各种数据是否有保障 ④业务基础是否牢固

⑤企业对系统所引发的变革能够妥善处理

(4)法理可行性分析:即该项目有何潜在的风险。 (5)可行性分析的结论:1可以立即开发使用

2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后才能进行开发 3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4项目不可行,应立即终止工作。

2.领会

(1)可行性分析的必要性:避免企业承担过大的风险。 (2)可行性分析的过程:①确定可选方案

②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 ③得出结论并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

3.简单应用:简单的可行性分析

(四)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式 1.识记

(1)开发的方式:即信息系统建设需从分析设计起步,经过编程实现后得到最终可用的系统。(自行开发、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 (2)购买的方式:即购买现成的商品软件。

(3)外包的方式:企业有基本的软硬件和网络通信平台,就可以用租赁的方式得到应用系统,或者用交服务费的方式直接购买信息服务。

(4)各类开发方式的含义:

自行开发: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完全由用户企业负责

合作开发:由用户企业与其他开发组织协作,按合同分工或共同完成开发任务的方式

委托开发:用户企业与开发组织签订委托合同,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承包出去;用户作为委托方一般只负责经费等资源

投入,受委托方承接系统开发任务,用户只接收最终的“成品”。 (5)终端用户开发(EUC)

ECU的开发者不是信息中心的专业人员,而是普通的业务人员和知识员工,开发的系统一般比较简单,大多供自己或本部门的员工使用。

2.领会

(1)各类不同方式的利与弊: 建设方式 利 1可以最大限度地与组织的需求和环境相吻合 开发方式 2有可能凭借独特设计获得竞争优势 3在需求渐变的场合下,系统可以方便地调整、更新及扩展 1可以减少开发的不便 2成本低 1可以使信息技术实力不强的企业直接享受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 2可以做到按需付费,有效降低了企业信息技术投资,非常有利于那外包方式 些服务需求有波动的企业 3具有质量稳定、成本透明、技术更新及时等优点 4有利于企业关注核心业务 5软件服务市场的发展,会推动软件服务商主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2)各类不同方式的管理要点

3.简单应用:系统开发方式的选择

(五)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P190 1.识记

(1)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法(也称作瀑布模型)借助严格的过程约束和完备的文档管理,实现了软件开发过程的规范化 (2)系统开发的原型法:在复杂应用系统开发的前期,开发者一般会制作各种原型,用来收集用户反馈意见,逐步明确系统需求的方法

(3)结构化开发方法:以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为依据,依次完成信息系统的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编程等各项任务 (4)对象、类、消息和继承机制P193-P192

对象:是面向对象模型的基本单元

类: 是具有相同结构、属性、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形成的集合 消息:对象之间的通信机制

继承性:不同层次的对象类可以继承所有上层类的属性、结构和行为,并加上一些独特的属性和行为。 继承性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区别于其他类语言的重要标志之一 (5)开发文档的名称

(6)构件和基于构件开发的流程:①发现评估已有构件

②调整与架构不相符的接口 ③组装所选的构件 ④扩展和升级构件

2.领会

(1)面向对象开发的目的:1提高软件的可用性、扩充性和可维护性

2使软件系统向通用性方向发展

3逐步使软件的生产像硬件组装那样用“软件集成模块”来构筑。

(2)基于构件开发的特点:P195

①大型软件系统中有相当的部分会重复出现,可通过构件组合起来,没必要重做

弊 1系统标准化程度不高 2软件错误概率较高 3容易延续原有的低效流程 4若管理不力,会导致服务成本提升 1软件产品的客户化能力有限 1企业可能失去某些控制权 2企业可能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 3企业对外包服务商的依赖性增强 4更换服务商会付出代价 5对信息技术优势的企业而言,外包的优势不明显 购买方式 ②系统整合成为整个开发过程的核心,决定构件重用的关键在于它能否与其他构件整合 ③开发过程从需求分析开始,经过构件选取、调整、组装及更新过程搭建完成 ④只有那些无法通过已有构件满足的需求,才会用结构化方法或面向对象的方法去开发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1)可行性分析(2)结构开发与面向对象开发的比较(3)外包方式和定制方式 2.难点:(1)经济可行性分析(2)法理可行性的判断

第六章 系统分析

(一)系统分析概述 1.识记

(1)系统分析阶段:系统开发的第一个阶段

(2)系统开发的特点:①复杂性高、②集体的创造性活动、③质量要求高、④产品无形、⑤技术更新快,开发经验不足。 2.领会

(1)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要对现有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充分掌握现有系统的作用环境和真实情况,完成用户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逻辑模型。 (2)系统分析团队的组成与任务

组成:系统分析师、业务人员、计算机技术专家。

系统分析师:通过调查理解各种业务逻辑,研究用户需求,评价该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行性,完成信息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完成系统逻辑模型的构建工作

业务人员:关注和监督信息开发工作的质量,促进系统开发成功;同时了解新系统对本领域业务的影响,做好必要的管理基础准备

计算机技术专家:有些项目需要聘请专门的计算机技术专家参与系统分析 (3)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①系统开发的目的性

②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③文档化管理、 ④用户参与。

(二)系统需求分析 1.识记

(1)系统数据调查的内容与原则:

内容:①企业的基本情况 ②统需要支持的业务流程和信息处理状况

③系统资源情况 ④各类人员对新系统的态度

原则:①自上而下进行 ②事先制定计划 ③深入沟通交流

④避免先入为主 ⑤保守用户的商业机密

(2)系统数据调查的基本步骤:①分析和确定数据来源、

②全面收集各种载体上的有用数据、 ③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净化、 ④对有效数据进行保存和处理。

(3)业务流程图:用来描述组织的具体业务活动、业务分布和相应的信息处理环节。4W1H (4)组织结构图:P202

(5)信息关联图:P203用来描述企业经营过程中各部门的信息关联情况,了解信息流对物质流的支持作用

(6)需求分析报告:系统分析人员用来清楚说明新系统的目的和业务范围、功能需求、质量目标、接口条件以及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的书面性文件。 2.领会

(1)系统调查的步骤与方法

(2)业务流程图的作用:帮助系统开发人员的交流沟通,为他们分析和理解用户需求服务 (3)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管理可行性、法理可行性。

3.简单应用:绘制某个系统简单的业务流程图P204

(三)建立系统逻辑模型 1.识记

(1)数据流程图的特点与符号:特点:抽象性、概括性。

符号:外部实体、处理功能、数据存储、数据流。

(2)数据字典的作用:是可供人们访问和查询的、用来记录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元数据的总目录,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相关成分进行解释和描述的工具。

(3)数据字典的条目: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功能、数据存储外部实体。 (4)决策树和决策表的含义:

决策树:一般用来对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选择,适合于描述多种条件组合情况下的决策策略,说清楚选项和决策结果的产生过程。

决策表:是一种表格状的分析工具,适用于描述和处理判断条件较多、各种条件相互组合的多方案决策过程。 (5)系统说明书的作用:是具有约束力的开发指导文件,是下一阶段系统设计工作的直接依据。 2.领会

(1)数据流程图的构成:①背景图、②顶层数据流程图、③低层次数据流程图。

(2)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的关系:数据字典是数据流程图中所出现的各个成分的内容、特征的解释。数据流程图中的要素都要有规范的编号,并借助数据字典进行说明。

(3)决策树和决策表的用途: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复杂处理功能做出详细说明

(4)数据/功能格栅图的作用:具体分析设计资源与新系统处理功能之间的对应支持情况,以便合理安排数据资源分布,并合理组织各项功能。 3.简单应用

(1)看懂简单的数据流程图 (2)用决策树和决策表进行功能描述 4.综合应用:绘制某个系统简单的数据流程图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决策树、决策表,数据/功能格栅图的作用 2.难点:(1)简单数据流程图的绘制(2)U/C矩阵的检验和整理

★第七章 系统设计

(一)系统结构设计 1.识记

(1)结构化设计的任务与方法: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应用软件系统的物理结构。

方法:①程序的结构化设计 ②模块的结构化设计 ③控制结构图

(2)控制结构图:也称软件结构图或模块结构图,是设计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工具,表示出一个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 (3)模块的凝聚性和耦合性:

凝聚性:是衡量模块间内部功能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

耦合性: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是衡量模块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2.领会

(1)模块、凝聚和耦合的概念

(2)模块划分与软件开发成本的关系:结构分解的程度越细越深,每个模块开发的复杂性就越低,但是模块之间的接口联系越多也越复杂。与项目开发成本相对应的最小工作量需要找到合理的模块划分数,这取决于模块成本与接口成本间的平衡。 (3)高凝聚性和低耦合性的意义

高凝聚性是指模块内部结构要紧实,每个模块只实现一个明确的功能。 低耦合性是指模块之间的联系要松散,模块自身对其他模块的依赖程度要低。

凝聚性和耦合性这两个指标是相反相成的:如果系统模块的划分过细,每个模块的功能很单一,模块凝聚性提高了,但是模块间的各种联系会很多,模块耦合性反而会提高;反之,若模块划分过于粗略,每个模块的功能高度复合,模块耦合性会降低,但凝聚性也同时降低,不易于对系统进行修改调试。

3.简单应用

模块分解的规则与过程

规则:①系统项目容易开发 ②降低项目开发成本 ③系统有较高的可靠性 ④系统容易维护 过程:①模块划分 ②模块凝聚 ③模块耦合

4.综合应用:根据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绘制控制结构图

(二)处理过程设计 1.识记

(1)IPO图:(程序设计任务书:输入-处理-输出图:详细描述单个模块处理逻辑的工具) (2)处理过程

(3)处理工具:图形、表格、伪码(结构化语言) 2.领会

结构化设计与面向对象设计对处理过程描述的异同

在结构化系统设计方式中,处理程序的设计需要详细描述各种处理所用的算法和处理步骤等。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中,处理程序主要描述系统中各对象的方法,及其对外部事件的响应和行为。 3.简单应用:使用决策树或决策表描述一个处理逻辑

(三)界面设计 1.识记

(1)菜单:是人机交互的主要界面之一,是用户操作使用软件系统的最基本的工作。 (2)卡片分类: (3)人机对话窗口 (4)信息提示窗口 2.领会

(1)界面的用户友好性:①对功能和信息的表现力强 ②保持统一的风格 ③突出核心功能 (2)常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3)输入界面的设计原则:①保证输入的正确性 ②输入数据的完整性 ③数据输入的效率 (4)输入界面设计的要求:①输出内容:要根据用户的需要来设置输出项

②输出方式:尽量选择内容表现力强的方式输出信息,使用户能够正确理解且容易接收,并减少纸张

等资源的消耗

③输出版面的布局:应在有利于信息内容接收,便于发挥输出方式长处的前提下考虑布局,以符合使

用者需要为准则。一般情况下版面的艺术性、灵活性等要服务于或服从于有效性。 3.简单应用:应用系统操作界面评价 4.综合应用:用卡片分类法设计菜单

①将需要分类的项目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写一个名称,像洗牌一样打乱顺序并将其摊在桌子上,让参与者清

楚的看到卡片的内容

②请不同的参与者以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对所有卡片进行分组和归类

③要求参与者自行梳理各个分组,必要时为分组做出新的命名,写在空白卡片上 ④当所有参与者都完成分类过程后,根据最大共识的分类结果建立起选单结构

(四)代码设计 1.识记

(1)代码的重要性:①可以唯一地标识一个分类对象

②加快输入,减少出错,提高处理效率 ③便于存储和检索,节省存储空间 ④使数据表达标准化,简化处理程序 ⑤为全局数据一致性提供了基础

(2)代码的含义:也叫信息编码,是作为事物唯一标识的、一组有序字符组合 (3)代码的类型:①顺序码 ②重复码 ③成组码 ④表意码

2.领会

(1)代码设计的原则:①唯一性 ②简单性 ③可识别性 ④可扩充性 ⑤合理性 ⑥规范性 (2)代码校验技术:在原有代码的基础上,附加校验码的技术(ASCII) 3.简单应用:用实例编制代码

(五)数据库的设计 1.识记

(1)设计要求:①满足用户要求 ②满足数据库管理系统要求 ③具有较高范式 (2)设计步骤:①概念结构设计 ②逻辑结构设计 ③物理结构设计

(3)概念模型:按人们的认识观点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属于信息世界的模型 (4)逻辑模型: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描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体结构 2.领会

(1)概念模型(E-R模型)的设计依据 (2)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的原则:

①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②一个联系也转换为一个关系,联系的属性及联系所连接的实体的码都转换为关系的属性,但是关系的码会根据联系的类型变化

1:1 联系——两端实体的码都可以分别成为关系的妈 1:n联系——n端实体的码成为关系的码 m:n联系——两端实体妈组合成为关系的码

③具有相同码的关系可以优化合并

3.简单应用:概念模型的设计过程(数据模型到E-R模型)

①确定系统实体、属性及联系 ②确定局部E-R图 ③集成完整E-R图

4.综合应用:逻辑模型的设计过程(E-R模型到关系模型):①转换关系 ②合并关系

(六)数据库的物理实现 1.识记

(1)物理模型: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2)物理数据库:存储在物理设备上的数据库

SQL Server 2000:

(3)主数据文件:存放数据库的启动信息和部分或全部数据,是所有数据文件的起点。后缀是MDF (4)辅助数据文件:存储主数据文件不能或不够存储的数据。后缀是NDF (5)事物日志文件:用来存放回复数据库的日志信息。

(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事务日志文件,后缀是LDF,最小为512KB)

Visual FoxPro:

(6)数据库主文件:.DBC (7)数据库备注文件:.DCT (8)数据库索引文件:.DCX

(9)企业管理器 (10)查询分析器 (11)向导 (12)设计器 2.领会

(1)SQL Server2000 数据库与Visual FoxPro数据库的异同 (2)SQL Server2000 数据表与Visual FoxPro数据表的异同 3.简单应用: 使用向导及设计器创建用户数据库和数据表 4.综合应用:使用操作对话框窗口实现表的各种操作

(七)系统设计说明书 1.识记

系统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和说明要求

主要内容:①控制结构图及每一模块的详细说明

②数据库设计说明

③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配置说明 ④代码设计说明 ⑤用户界面设计说明 ⑥计算机界面设计说明 ⑦实施费用估计

说明要求:全面、清楚、准确、详细的阐明系统实施过程中具体方法、技术、手段及环境要求。 2.领会

系统设计说明书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作用:经相关领导审批通过的系统设计说明书是具有约束力的开发指导文件,是下一阶段系统实施工作的直接依据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1)系统设计的原则(2)代码设计原则(3)概念模型的设计(4)逻辑模型的设计(5)创建设计表(6)操作使用设计表

2.难点:(1)模块的分解(2)绘制控制结构图(3)数据流程图到E-R图的转换(4)E-R图到关系模型的转换(5)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创建

第八章 系统实施

(一)实施阶段的任务 1.识记

(1)实施前的目标:系统实施要给用户提供一个完整、有用、易用的信息系统。

(2)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使原有的系统设计从纸上方案转换变为企业可以使用的现实资源,把信息系统从开发者手中成功转移到使用者手中。

(3)技术因素的影响:①平台建设任务能否如期完成、②平台建设质量是否符合要求、③技术平台如何服务。 (4)非技术因素的影响:人员、组织、文化等。 2.领会

(1)实施前的准备工作:①制定实施计划、②用户培训、③基础数据准备、④流程变革、⑤任务外包、 (2)实施成败的影响因素:实施前的目标、技术因素、非技术因素。

(3)实施阶段的用户职责:①操作人员:操作技能的提升和本岗位工作质量的保证

②业务部门主管:熟悉岗位职责的变更和新系统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无误的完成业务操作 ③知识型用户:掌握系统资源分布、查询技术和使用方法,并能够与桌面系统集成

④管理人员:能够利用系统数据辅助决策和管理工作,了解数据来源和分布,能够查询相关数据,了

解数据分析报告的含义。

(二)系统测试和验收 1.识记

(1)测试的流程: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系统测试)→确认测试→验收测试。 (2)单元测试:针对具体程序模块的测试

(3)组装测试(系统测试):对组装后多个模块的联合测试 (4)确认测试:对装配好的整个软件系统的整体效果进行测试 (5)验收测试:系统发布或交付前的试运行及最终检测

(6)黑盒测试:又称功能测试,待测试的模块别看做是一个黑盒子,无法考察其内部的结构和机制,只能通过输入输出的规范检测评定模块有无错误。

(7)白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待测试的模块被看成结构透明的白盒子,内部路径清晰可见,测试者会根据软件的结构和处理逻辑设计测试用例,考察路径的作用和数据流的执行结果,检查它与设计是否相符。 (8)第三方测试: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测试机构进行的测试 2.领会

(1)验收测试的用户主导

(2)测试的特性

(3)测试的原因:验证系统是否满足了需求规格的定义,找出与需求规格不相符的地方,以确保应用系统能够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处理能力。

常见测试内容:①负载测试 ②压力测试 ③用户界面测试 ④可用性测试 ⑤逆向测试 ⑥安装测试 ⑦验收测试 系统测试的原则:①测试结构要独立

②测试工作要按计划进行 ③测试应贯彻经济性原则 ④测试需要最佳人员 ⑤要安排回归测试

(三)系统切换 1.识记

(1)直接切换方式:是在某个确定的时刻旧系统停止运行,由新系统接替其全部业务并开始独立运行。

(2)并行切换方式:在切换期让旧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当新系统正常运行有保证时,或用户管理层完全同意切换到新系统时在停掉旧系统,让新系统独立工作。

(3)逐步切换方式:是让系统的切换分期分批地多段完成。 (4)试点过渡方式 2.领会

(1)不同切换方式的利弊: 系统切换方式 直接切换 利 新旧系统交接清楚,切换周期短,容易获得用户的配合 切换风险小,可发现新系统的错误,有利于系统的平稳过渡 风险分散、便于掌握、有利于系统的平稳过渡 可较早获得新系统的实施经验 切换风险较大 需要双倍工作量,切换速度慢,不利于用户调整,若业务流程有较多改变、会非常麻烦 易出现技术上困难、易出现业务混乱、易出错、切换周期长 只适用于在很多组织或地点安装的公司 弊 并行切换 逐步切换 试点过渡

(2)系统切换的管理工作:①制定切换规划,事前准备应急预案

②严格审核数据,并监控数据移植过程 ③初始化环境的检查确认 ④切换时间考虑业务节奏 ⑤过程追踪与管理

⑥积极促进切换的完成,保证后续跟进。

3.简单应用:根据某个企业的情况分析不同切换方式的选择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1)系统实施阶段用户主导的意义(2)用户主要的参与环节(3)系统测试和切换的管理 2.难点:系统测试的原则和管理

第九章 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

(一)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1.识记

(1)系统运行管理:就是使信息系统能够根据企业的需要,提供持续可靠的业务支撑和管理决策服务。 (2)系统运行管理的主要内容:①建立运行管理机构

②制定运行管理制度

③系统日常运行服务及管理 ④系统评价及维护。

(3)信息中心:是企业中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承担信息化工具支持服务的职能机构。 2.领会

(1)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①数据收集和维护、②例行信息处理、③系统运行维护、④系统的安全处理。

(2)信息中心的组成和职责:①规划安全部、②数据中心、③系统维护部、④数据管理部、⑤电子商务部、⑥通信与网络部、

⑦技术开发部。P296

(二)信息系统的评价 1.识记

(1)功能评价

(2)性能评价:着重评价系统的技术性能(包括应用系统的技术特性指标、可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环境适应性指标、可扩展性指标等)

(3)经济效果评价:信息系统的投入与产出比较

(4)安装后评价:对新系统的首次评价被称为“安装后评价” (5)系统性能评价 2.领会

(1)系统评价的目的:系统是否达到了开发的预期目标,投入运行后的系统是否还存在缺陷,应该如何维护和改进。 (2)系统评价的主要指标:功能评价、性能评价、经济效果评价、安装后评价。 (3)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三)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 1.识记

(1)系统可靠性:信息系统在既定应用环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是衡量信息系统稳定运行水平和能力的基础性指标。 (2)冗余技术和容错技术:

冗余技术:是以额外资源配备及消耗换取正常系统运行的技术。

容错技术:是当系统中出现了数据、文件损坏或丢失时,系统能够自动将这些损坏或丢失的文件和数据恢复到发生事故以前的状态,使系统正常运行的一种技术。 (3)负荷分布技术:

将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数据存储以及其他信息管理功能均衡分布在多个设备单元上或不同时间段上,防止单一设备负荷过大,或某个时段容量超限制致使系统瘫痪。

(4)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指系统防止外部灾害和人为破坏,防止系统资源受到侵害或者被非法使用的能力。 (5)主要的安全管理措施:①物理系统安全 ②数据加密和信息隐藏 ③操作系统安全、

④网络安全 ⑤数据库安全 ⑥非技术性安全措施。

(6)网络安全:P306 2.领会

(1)系统安全目标

(2)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因素: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通信、检测与控制。 (3)安全管理的原则:①木桶原则、②最小特权原则、③安全隔离原则。 (4)用户的安全管理 (5)数据加密和信息隐藏

数据加密的目的是保护数据在存储状态下和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解读和利用。加密过的数据以密文的形式存在,即使被窃取,没有密钥也无法解读成原文;而合法用户收到密文后,可以用掌握的密钥解密后获得信息。

数据隐藏是一种伪装技术,即将某种隐秘的信息隐藏在公开的普通信息中,并通过公开信息的传输来传递隐秘信息。 3.简单应用:分析针对数据库系统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4.综合应用:小型案例分析

(四)系统维护 1.识记

(1)系统维护的理由:是使信息系统的程序、数据和配置等始终处于正常可用状态,保证信息系统能适应用户工作环境的变化,有效地提供服务。

(2)系统维护的主要类型:①应用软件维护、②数据维护、③硬件平台维护、④代码维护。 (3)软件维护的工作流程P309

(4)系统维护的工作流程:

①先制订维护工作计划,确认需要修改的项目;填写、提交维护及系统变更申请表 ②申请表经审批人正式批准后,才能开始维护工作

③对软件实施的任何修改都应该在单独的计算机上完成,避免影响业务系统的运行

④修改的结果要经过维护小组的严格测试,待验收通过后,才可用适当的切换方式更新运行中的系统 ⑤随着系统被更新并投入使用,相应的文档也应同步更新,并完整保存归档。

(5)外包的效益

有助于企业缩减运行维护成本,降低维护与管理风险、获得优质高效的专业性服务。

2.领会

(1)应用软件的维护内容:①完善性维护50%-60%

②适应性维护25% ③纠错性维护20% ④预防性维护4% ——米勒提倡

(2)系统维护外包的利弊:若外包商选择不当或者服务管理不到位,可能为企业带来更多麻烦。

(五)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与审计 1.识记

(1)CIO的职责:系统管理制度的建立。

(2)运行管理制度:①机房管理制度 ②信息存储和文档管理制度 ③系统运行及操作规范 (3)服务管理制度

(4)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是从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对企业中信息系统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服务效果进行的常规检查。 2.领会

(1)建立系统运行和服务管理制度的意义:可为企业核心业务系统的顺畅运行保驾护航。 (2)主要的运行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存储和文档管理制度、系统运行及操作规范。 (3)主要的服务管理制度:IT服务管理、

(4)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1通过可靠手段记录审计对象的活动信息、

2进行审计分析,将安全活动与具体用户想对应、

3通过检测、跟踪、验证等方法,发现潜在的或实际的安全侵害、 4发出隐患或危机警告,并上报相关信息、 5完整存储审计文档,以备今后使用。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1)系统可靠性的含义(2)系统安全措施的重要性(3)系统维护的程序 2.难点:(1)对系统安全风险的认识(2)风险与制度的关系

第十章 实际应用举例

(一)商店收银系统 1.识记

(1)收银系统 (2)POS系统 (3)系统的结构 2.领会

(1)收银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统计查询。 (2)系统的软硬件结构:

硬件:①普通配置的个人计算机或专用POS机 ②扫描枪 ③小票打印机 ④读卡器 软件:专门的收银系统软件 (3)系统应用基本知识

(4)通过该系统的界面和操作展示,加深对系统功能和界面的理解

(二)小型商贸企业管理系统 1.识记

(1)进销存管理软件 (2)店铺业务 (3)创建系统的目的

2.领会

(1)系统主要的管理功能:管报价、管库存、管欠款、管资金、管利润、管订单。 (2)金蝶KIS店铺版软件的新特点:①简化了数据初始化操作、

②智能化查询 ③支持淘宝网用户 ④权限管理 ⑤用户增值业务 ⑥友好界面。

(3)通过该系统的界面和操作展示,加深对系统功能和界面的理解

(三)ERP系统的应用介绍 1.识记

(1)实施ERP的目的:帮助企业通过高度集成化的规划达到平衡运作及管理。 (2)ERP的适用范围 2.领会

(1)企业ERP的效果:物流管理水平提高、改善了物资供应管理、改变行业收款规则,迅速收回呆账乱帐、简单易用的操作加快实现信息化操作、准确、完整、及时、数据、准确的数据分析。 (2)实施ERP的过程:基础数据说明、业务假设、业务处理、

(3)ERP软件的界面(4)通过ERP系统的功能介绍,了解整合型信息系统的特点和用途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简单应用系统理解管理系统中如何使用计算机实现现代化 2.难点:(1)系统结构的分析

(2)系统结构与系统界面的对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th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