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热点问题1

更新时间:2024-05-28 19: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十大命题热点

一、从解决气侯变化等全球问题的责任之争分析南北关系的新变化 1、什么是全球性经济问题?它有哪些表现?

所谓全球性经济问题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

人类生存的问题,主要是人口、气候、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关注这些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不仅仍然存在,而且人口膨胀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石汕短缺造成油价暴涨,已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近几年来,温室气体效应问题成为各国最为关注的全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结果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射到地面上,致使地球表面温度增加,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气候变暖等全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经济问题并非科学技术、环境资源本身产生的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建制问题,是人类不合理地改造自然带来的恶果。

从人类历史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无约束地大量排放了温室气体,是过去200多年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肇事者”;因此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也应承担主要的义务。 3、世界各国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作了哪此努力?

世界各国很早就注意到气候变暖问题的严重性,1997年12月,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批准议定书的国家人口数量占到全世界人口数的62%以上。目前欧盟、中国、俄罗斯都已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达到标准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但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制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在2007年6月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峰会上,八国集团发表会议声明,将认真考虑有关到2050年使排放量比1990年时水平降低50%的提议,将争取在2009年前制定一项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框架协议,填补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空白。各国

尤其是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国家要致力于尽早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使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制止对大气的人为破坏。各方同意,气候变化问题谈判应在联合国框架进行,为联合国气候大会作了良好铺垫,虽然八国集团没有明确规定减排日标,但无疑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4.如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气候变化关系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途,各国应推动国际社会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目标和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积极、务实、有效的合作,无论从历史责任还是现实能力而言,发达国家均应率先减排,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务。同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已所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等来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

5、冷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的最新变化是什么?

今天,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现了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南方国家关于建立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已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国际经济、政治领域。债务问题已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北方国家和一些金融机构纷纷采取措施以缓解债务危机。国际资金流向出现了从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回流的变化,使南方国家更加缺少发展资金,并承受着来自北方债权国的沉重压力。南北双方贸易摩擦增加。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一个突出的新问题。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南方北方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北方国家已经超越通过大规模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的阶段,它们或者保存本国资源利用南方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发展,或者向南方国家转移污染工业和倾倒有害物质,转嫁公害,却用它们的环保标准要求南方国家。因此,南北双方围绕环境问题的斗争也会长期存在下去。

解决南北矛盾的途径,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国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主要是通过国际经济旧秩序实现的。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场改变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在国际经济生活中不平等地位和不合理关系的斗争,是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延续和深化,实质是争取共同繁荣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南方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第三,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只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南北合作,就可以缓和南北矛盾。南北对话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可以得到经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从而促进自已的发展,这种发展对北方国家的发展也很有利。第四,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南北双方应承担共同的但不均衡的义务。 [考查知识点]

·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 ·南北关系

·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三、从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分析中国外交新主张及其努力。 1、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

中国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切身利益都决定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首先,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是个遭受帝国主义欺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饱经战乱和穷困之苦。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付出了 才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终于得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建设自己的国家。 高昂的代价,

中国人民从自己的悲惨遭遇中深刻体会到,和平是十分珍贵的。这样的经历和认识促使中国外交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目标。其次,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绝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维护的奴役促进和压迫、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中国外交的宗旨和首要目标必须是和平与发展。第三,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需要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作为保证,和平是中国发展繁荣最根本的前提。这是中国外交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宗旨和首要目标的重要原因。最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从优化国际环境,维护中国的安全、领土完整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出发,也要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2)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新中国建立以来,无论是在与苏联结盟时期,还是联美抗苏时期,中国都没有放弃独立自主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赋予独立自主以新的内容,实行真正不结盟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不支持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从而更好地维护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在冷战后的新时期,中国与一些世界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但这只是协作友好关系,不是结盟关系。不针对第三方,更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目的是加强与该国的合作和交往,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独立自主,也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有利于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根据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阐述了五项原则和平共处的设想。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先后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 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和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比其他国际性、区域性的法律原则更全面、更合理,是国际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它是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是由多极化趋势和多样化世界的现实所决定的,是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锋相对的,最能反映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最符合所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完全是可行的。 (4).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中国政府主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互相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怎样建设和谐世界?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重大倡议。其内容包括: 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无论对于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都是灾难。因此,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深入发展,使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应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联合国应该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特别是要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第四,坚持积极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我们应该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维护联合国权威,提高联合国效率,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联合国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应该重点推动联合国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安理会改革要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代表性,让更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安理会决策。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共同反对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反对强行干涉一国内政,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加强反恐合作,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消除根源,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应该按照公正、合理、全面、

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防止核扩散,积极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3、中国为建设和谐世界所作的外交努力有哪些?

近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和发展了邓小平、江泽民的外交战略思想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了中国外交和新局面。

第一,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尊严。自1990年以来已接连十几次挫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联合国人权大会上提出的反华议案,同时,我国又同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同有关国家开展人权对话,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我们还坚决反对台独。1993年以来,多次挫败有关台湾重返联合国的提案。

第二,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1989年后,我国相继同蒙古、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和韩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2001年6月15日,在原“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这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的诞生。“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海五国”进程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充分体现了中国新安全观的思想。“上海五国”进程首倡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首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特征的新型国家关系,创立了大国小国平等协作的新区域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六国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是成员国以共同利益和目标为基础的合作安全模式的具体实践。

2001年中国与东盟决定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2002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和东盟全面启动了自由贸易区进程。2004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十六大以来,中国的周边外交迈向了新阶段,秉承“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发展同周边国家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第三,构筑了新型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中国与俄罗斯自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后,十年来不断深化这一关系。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即为突出表现。1997年和1998年,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成功互访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此后,双方高层领导频繁会晤,两国就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达成共识,近年来双方不仅保持了高层交往的积极势头,在经贸、金融、反恐等领域里,双方开始建立固定的沟通机制。中欧之间确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不断走向成熟。2004年中国领导人几乎遍访欧盟成员国及欧盟总部,这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从未有过,足见中欧关系的密切与进展。中日关系在2006年安倍晋三担任日本首相后得到明显改善,经过2006年10月安倍首相的

“破冰之旅”与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后,中日之间正式确认建立“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战略性互惠关系”。

第四,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得到加强。与“77国集团加强了磋商与协调;与不结盟运动进一步开展了合作。1992年5月,中国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国,加强了不结盟运动的力量。2000年启动的“中非合作论坛”为中非在21世纪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确定了方向,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胜利召开,又将中非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五,多边外交日益活跃,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地位。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与联合国在各地维护和平行动,发挥联合国作用,致力于联合国改革,主动承担解决地区热点问题的责任,迄今为止,成功组织了六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为稳定地区形势建设和谐东北亚作出了重大贡献。 [考查知识点] ·建设和谐世界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四、从解决朝核危机,伊朗核问题分析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 1、为什么今天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一个都没有解决?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是说当今世界已经是完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了。实际上,至今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一个都没有解决。这是因为:(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

尤其是核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2001年12月,美国决定单方面退出《反弹道导

弹条约》,12月17日,布什政府宣布美国开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大幅增加国防军备预算,一些热点各敏感地区的中小国家也出于防御或争夺的需要而大力扩张军备,甚至开始核研究与核试验。(2)世界一些地区还存在战争和动乱。比如中东地区尤其是巴勒斯坦因为宗派之争、领土之争、民族矛盾一直处于战乱之中。(3)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愈加严重,南北发展差距越来越大。(4)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5)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2、伊朗核问题的进程

伊朗核问题也一直是国际热点。近来,这一热点再度升温,矛盾中孕育着对抗,亟待国际社会加大外交努力,继续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伊朗就着手实施核能发展计划。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伊朗核计划已经发展到核燃料循环系统建设阶段,这个系统建成后既可以为核电站提供燃料,也可以通过提高浓缩铀丰度获得武器级高浓缩铀。

因此,伊朗核技术的发展备受关注,美国等西方国家担心,伊朗核计划的继续发展可使其直接获得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浓缩铀或钚,从而给别国带来新的核威胁。布什政府把伊朗看作“邪恶轴心”国,不断指责伊朗秘密进行核武器的研发工作。伊朗政府则一再申明,伊朗并没有寻求发展核武器,但有权获得用于和平目的的先进核技术。过去两年多来,伊朗核问题主要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内寻求解决办法。根据曾经达成的协议,伊朗于2003年和2004年先后中止铀浓缩有关的一切外围活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也多次对伊朗核设施进行突击检查。但是,谈判旷日持久,多生枝节。

2005年8月伊朗又重新启动作为铀浓缩准备阶段的铀转化活动。2006年1月10日,伊朗宣布恢复核燃料研究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美欧国家要求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乃至军事打击传言也不断见诸媒体。

2月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在维也纳举行紧急会议,通过了将伊朗核问题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的决议。随后,伊朗方面作出强烈反应,决定中止在核问题上采取的一切自愿合作措施,停止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不再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突击检查,并且表示将全面恢复铀浓缩活动。伊朗认为,履行附加议定书和冻结铀浓缩活动都属于自愿合作措施,并不是伊朗应尽的义务。

联合国安理会于2007年3月24日通过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747号决议,对伊朗实行部分制裁,要求伊朗暂停所有铀浓缩相关活动和后处理活动。国际原子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于5月23日向安理会提交了伊朗核问题报告,认定伊朗从未遵从安理会决议暂停其有争议的铀浓缩活动,美国及其盟国准备寻求对伊朗实施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面对可能受到的新制裁,伊朗在继续坚持强硬立场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外交努力,寻求突围。

中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主张以谈判方式通过外交途径早日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把伊核问题报告安理会后,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解决伊核问题仍有空间。 3、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怀疑朝鲜研制核武器,扬言要检查朝鲜的核设施,朝鲜则声明它没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和打算,朝美双方形成对立,朝核问题突出出来,半岛局势不断升级。为解决朝核问题,中国政府进行多轮外交斡旋,先后组织了六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为半岛实现无核化作出重大贡献。

2007年2月13日,第五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取得重大进展,在会议结束后发布的共同文件中,六方重申以和平方式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各方的共同目标和意志,重申将认真履行在共同声明中作出的承诺。同意在起步阶段根据“行动对行动”原则平行采取包括朝鲜弃核,对朝鲜提供经济、能源及人道主义援助,设立有关朝核问题和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的工作组等一系列步骤,分阶段落实共同声明。这是六方会谈取得的一个重

大突破,标志着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迈入实质性阶段,充分体现了各方通过和平协商实现半岛无核化的政治意愿。 [考查知识点]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

五、从中非真诚合作分析南南合作的必要性和中国的和平发展 1、中非友好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非友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岁月和国际风云变换的考验,关键是我们在发展相互关系中始终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正确原则。

真诚友好,是中非友谊不断加强的坚实基础。我们双方都珍视中非传统友谊,诚心

诚意致力于中非友好事业。

平等相待,是中非互信日益增进的重要保证。我们双方都在尊重对方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对方的关切,认真学习对方的发展经验。

相互支持,是中非合作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我们双方都衷心希望并真心支持对方发展进步,积极开展全方位合作。

共同发展,是中非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我们双方都坚持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让发展成果惠及双方人民。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大陆,中国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没有中国和非洲和平发展,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新形势下,中非共同利益在扩大,相互需求在增加。建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合作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非关系不断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和非洲的发展进步,而且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新典范。 2、南南合作的意义是什么?

南南合作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独立后面临的共同任务,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基础上开展的相互之间的合作。发展中国家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经济的互补性使相互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这种合作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如加强中非合作,就有利于中非各国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市场优势互补,使南方国家摆脱对北方国家的单方面依赖,也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中非友好合作体现了什么?

在2006年11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胡锦涛表示,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中国政府将采取以下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到2009年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比2006年增加1倍。

(二)今后3年内非洲援助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

(三)为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基金总额逐步达到50亿美元。

(四)为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和一体化进程,援助建设非洲联盟会议中心。 (五)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六)进一步向非洲开放市场,把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440多个。

(七)今后3年内在非洲国家建立3至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

(八)今后3年内为非洲培训培养15000名各类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非洲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帮助非洲防治疟疾;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为非洲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在2009年之前,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

今年1月30日至2月10日,胡锦涛主席又应邀访问南非等八国,与这些非洲国家签署许多经贸协议,达成许多共识,进一步深化了中非之间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都体现了中国是在和平发展自己的,决不会威胁其它国家的发展,说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纯属无稽之谈。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与精髓是什么?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2)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对国际社会种种“中国威胁论”最有力地驳斥。

中国正在走的这条发展道路。它的精髓是,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考查知识点]

·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及外交努力 ·南南合作

六、从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分析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发展 1、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

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中俄关系处在重要的位置上,自1996年两国建立战略协作

伙伴关系后,这一关系不断提到深化和巩固。尤其是2005年6月2日,中国和俄罗斯批准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从法律上彻底解决了边界问题,这对于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对双方开展战略合作,对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06年3月,普京访问中国,签署多项协议,继续深化两国在能源、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开启中国“俄罗斯年”活动。

2007年3月胡锦涛主席再次访问俄罗斯,俄罗斯隆重举办“中国年”活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俄罗斯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大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许多共同利益和相同立场。两国均主张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多样性,主张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处理国际事务和国与国的关系,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中、俄开展双边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有利于两国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地区及至世界的和平发展

2、中国与俄罗斯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因

中国与俄罗斯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维护周边安全环境是中俄双方对外政策的共同点。从中国方面来说,俄罗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两国关系的变化会给中国的安全带来直接的影响。所以,中国高度重视中俄关系。从俄罗斯方面来说,其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约东扩势不可挡,俄西部的地缘政治优势不复存在。南部地区俄境内外的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迭起。泛突厥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加紧渗透,严重威胁着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中国是俄最大的邻国,发展同中国的长期稳定、睦邻友好、互助合作关系有助于中俄改善政治环境。

第二,中俄两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大国关系调整的要求。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试图主导全球事务。中俄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有责任和义务反对某一超级大国妄图主宰世界事务。中俄加强战略方面的合作既符合中俄的安全和政治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力量的平衡,尤其是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战略平衡。此外还有利于中俄与其它国家的合作。

第三,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是中俄两国改革开放的需求。目前,中俄两国都在进行经济建设,这样一种大局,决定了中俄两国都需要在国际上寻求外交伙伴、经济伙伴以及各个领域的伙伴,尤其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有一个好的安全环境。 3、大国伙伴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中俄关系是大国伙伴关系的典范。这种大国关系的伙伴的特点是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伙伴关系”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大国关系的调整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 [考查知识点] ·大国关系 ·俄罗斯的外交政策

七、从美俄关系变化分析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1.近期美俄关系紧张的表现是什么?

美国在怂勇北约和欧盟双双东扩,四处策建“颜色”政权之后,美国没有放松对俄罗斯战略的“革命”。在2007年,美国不仅决定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在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设立军事基地,还考虑开发新型热核武器。与此同时,美国还在加紧鼓动科索沃独立,彻底肢解前南联盟,巩固冷战成果。

今年以来,美国国务院连续发表报告,在人权和民主问题上对俄罗斯大加挞伐,还要支持俄非政府组织和反对党,视保证俄今明两年大选的“民主透明”为已任。俄罗斯终于忍无可忍,开始了对美国的“反批判”。2007年2月10日,普京当着西方领导人的面,发表了著名的“慕尼黑讲话”,声讨美国单边主义、穷兵黩武,无视国际法,动辄施暴,危及和平。5月31日,普京在记者招待会上给美国贴上了“帝国主义”的标签。同日,布什指责普京“引发冷战”。

2.如何看待美俄之争?

美俄之争,涉及内政外交的根本理念。美国要把“美式民主”作为普世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俄罗斯主张适应本国国情的“主权民主”,美国要维持一超独霸的格局,俄罗斯实行多方位外交,要成为多极世界中单独的一极。但在更大程度上,俄美之争涉及两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美国担心俄罗斯国力上升,迅速崛起,挑战美国和单极世界。从经济上,美国不

仅想让西欧和其他国家摆脱对俄的能源依赖,而且想控制俄罗斯、中亚及里海地区的能源和能源通道,这同普京以能源支撑经济发展和大国崛起,国家控制能源,用能源实现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的战略是水火不容的。

但不要以为俄美关系真的已重回冷战时代,如今在意识形态和全球利益上,双方毕竞已没有前苏联时期那种你死我活的对抗,而且在反恐、防止核武器扩散、控制热点局势、环保和能源等具体领域,仍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3、美俄关系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美俄关系的变化说明美国想实现它单极世界的设想是不可能的,但这个世界政治格局还没有达到多极化,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绝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具体说来,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原因在于:

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中国,俄罗斯坚决反对,欧盟也难以接受,美国霸权主义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琥重要的因素,在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的控制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政治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俄国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发展,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经济实力雄厚,有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企图,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面同地主张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当然,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考查知识点] ·北约东扩

·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大国关系

·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八、从日本的政治大国梦分析当前的中日关系

1、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和发展

成为政治大国是日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早在20世纪60年代,左藤政府就提出过渡到“政治大国”的目标,1982年,中曾根内阁第一次公开而明确地提出“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此后的日本历届政府都坚定不移地奉行“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进入90年代,日本利用冷战后的形势,加速向政治大国迈进。

日本为追求政治大国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以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争取在世界经济交流和经济规则的制定中起主导作用;以加强日美同盟为重点,同时全面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协调;立足亚太,谋求建立日本主导的“亚太新秩序”;大力推行联合国外交,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全面增强军事实力,为政治大国目标奠定军事基础。

2、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提出的必然性

(1)战后日本经济实力壮大的必然结果。在冷战的特殊环境中,依靠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庇护,日本得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随着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地位和经济影响力的提升,日本现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谋求与“经济巨人”想匹配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成为日本在外交战略方面的必然追求。这是日本寻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原因。

(2)经济大国地位确定后,日本国民的“大国意识”随之增强,日本不愿意在国际政治中继续保持低姿态,所以它试图冲破种种内在的、外在的阻力和限制,成为“得到国际公认的能起领导作用的国家”,这是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民众基础,另外,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潮和政治势力的兴起,为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一定的社会基础。 (3)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结果。长期称霸的美苏双方实力严重削弱,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明显。为了增强同苏联对抗力量,同时又不增加自身的负担,美国强烈要求日本承担更大责任,在亚太地区担负更多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日本则顺势提出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战略。

3、制约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因素有哪些? (1)国内制约因素:

第一,从经济角度而言,日本经济还没有走出冷战后的调整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这对日本扩大对外影响,实现政治大国目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第二,从政治和思想角度而言,首先是日本政治力量的重组还没有完成;其次,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新保守主义思潮的泛滥和新保守派的日益得势不利于日本冷静而理智的选择未来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从而有可能使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误入歧途。 (2)国际制约因素:

首先,日美关系的协调程度制约着日本的政治大国之路。美国是影响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最重要的外在力量。在日本向政治大国发展的问题上,日美利益重叠,同时又矛盾错杂。美国希望日本能在亚太地区分担美国的责任,但美国又不愿意看到日本发展成独立于美国的政治大国。

其次,日本对于战争历史的问题的态度是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的重要障碍。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首先得立足亚洲,得到本地区国家的认同,然后以亚洲为依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并最终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大国。但在亚洲,不少国家对日本心存疑虑。这种疑滤产生,主要原因是日本一再否认或美化其侵略战争历史,这突出地表现在日本领导人频繁的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和数次出现的“教科书事件”中。日本对战争历史问题的认识和与此相关的一些行动极大的伤害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使亚洲国家对日本的戒备心依旧,从而影响其政治大国战略的实现。

再次,修宪问题引发的对日本发展线路的忧虑是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又一限制因素。日本的和平宪法是1946年由美国占领军制定的。该宪法极大的牵制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在修宪风潮的推动下。日本修订了自卫队法,日本人多次走出国门。日本如此迫切的要作“军事贡献”,往往使亚洲一些联想到日本对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和怀疑日本试图修宪的真正目的。日本是否已背离了和平主义的发展路线?日本是否正在重蹈历史覆辙?周边国家不得不高度警惕,这也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外在限制因素之一。

总起来讲,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既有许多有利因素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根本问题有它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处理大国关系,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历史。 4、中日关系近期的变化是什么?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任后首次访问中国展开“破冰之旅”,两国领导人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为改善日中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气氛,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成功访问日本,两国在东京发表《中日联合新闻公报》,确认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标志着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中日两国共同为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建设性贡献,是新时代赋予两国的庄严责任,基于这一认识,今后中日两国将全面发展在双边、地区及国际等各层次的互利合作。共同为两国、亚洲以及世界作出贡献。在此过程中相互获得利益并扩大共同利益,藉此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到新的高度。 5、影响中日关系的最重大原则问题是什么?

历史问题牵动中国人民民族感情,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汲取历史

的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伯的新道路,日方应切实遵循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妥善处理历史问题,维护和发展两国关系来之不易的改善势头。 [考查知识点] ·日本的外交政策 ·中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宗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t3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