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救护仪器装备应知应会资料全

更新时间:2023-05-02 01: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 .

. . . . 矿山救护仪器装备应知应会

. . .

. . . . 前言

为进一步提高救护指战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对救护仪器装备的了解。以矿山救护队在救护仪器装备应知应会方面要掌握的生器、光学瓦斯检定器、一氧化碳检定器、压缩氧自救器、HYZ4正压氧气呼吸器及现场急救知识等六个方面的容综合起来编辑成本资料。

本资料中,从仪器的构造、性能、主要技术参数、各部件名称及作用、使用围、用途,对仪器在使用前的检查,使用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读数与换算,仪器在使用后的维护与保养。根据平时在井下使用中的实际操作经验,并结合矿山救护队在每年的达标检查中,在救护仪器装备应知应会方面所提到的一些问题等,都详细地作了讲解与回答。

本资料注重细节方面的容,使读者很容易理解,希望对矿山救护指战员有所帮助。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资料编辑中错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批评指证。

资料编辑:廖户友

二O 一三年八月

. . .

. . . . 目录

ASZ—30型自动生器……………………第3页—18页

光学瓦斯检定器……………………………第19页—31页一氧化碳检定器……………………………第32页—38页压缩氧自救器………………………………第39页—41页现场急救知识……………………………第42页—52页附录:计量单位及数学符号………………第53页—54页

. . .

. . . . ASZ—30型自动生器

A—安全 S—生 Z—自动 30型—30分钟

一、仪器的用途:

是一种自动进行正负压人工呼吸的急救装置,它能把氧气自动输入到伤员的肺,然后又将肺的废气抽出,并连续工作。同时还附有单纯的给氧和吸引装置,可供呼吸麻痹的伤员吸氧和吸出伤员呼吸道的分泌物。

二、仪器的使用围:

适应于抢救呼吸麻痹或呼吸抑制的伤员。如胸部外伤、一氧化碳(或其他有害气体)中毒、溺水、触电等原因造成的呼吸抑制或窒息所引起的假死伤员。

三、仪器的特点:

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单、性能可靠、携带方便,特别适应矿山救护队井下抢救遇险人员和医疗单位外出急救和护送伤员途中使用。

可同时抢救2名不同程度的伤员生和氧吸入。(重伤员使用人工供氧,轻伤员使用自主呼吸供氧。)

四、主要技术参数:

1、氧气瓶工作压力为20Mpa,容积为1L(氧气瓶在20Mpa压力时,储氧量为200L)。

2、自动肺换气量调整围为12L/min~25L/min;充气压力为1960pa~2450pa;抽气负压为–1470Pa~–1960pa;耗氧6L/min时的最小换气量为15L/min。

3、自主呼吸供气量(即含氧量80%)不少于15L/min。

4、吸痰最大负压值不小于–4410pa。

5、减压器最大流量:15L/ min。

6、当氧气瓶压力2~20 MPa时,减压器流量为9L/min,其流量差±0.91 L/min。

7、安全阀在0.5 MPa时,应保持气密,高于0.9 MPa时开始泄压。

8、当流量为15 L/min时,引射器负压值不低于:–450 mmHg 。

9、逆止阀逆向压力1MPa时应气密,顺向0.5MPa时应打开。

. . .

10、自动肺跳动频率:12~16次/分。

11、校验囊有效容积:1.2L。

12、仪器使用时间:30 min。

13、仪器重量不大于:6.5kg。

14、体积为:335mm×245mm×140mm。

五、生器的工作原理:

氧气瓶的高压氧气经氧气瓶阀门进入减压器和压力表(瓶压力多少由压力表指示),氧气进入到减压器后,压力被减小至0.3~0.5Mpa,然后进入氧气配气阀。氧气配气阀上有3个各自带开关的端子,第1个端子是吸引装置,其作用是在生前,借引射器造成高气流,先将伤员口咽中粘液、污物、分泌物、水等异物抽到吸污瓶。第2个端子是自动肺(也叫人工供氧装置),自动肺通过其中的引射器喷出氧气时吸入外界一定的空气,二者混入后经过面罩压入伤员的肺腔,然后引射器又自动操作阀门,将肺部气体抽出,呈现着自动进行人工呼吸的动作。当伤员恢复自主呼吸能力之后,可停止自动人工呼吸,改为自主呼吸装置供氧。第3个端子是自主呼吸装置(也叫呼吸阀)这是当伤员通过自动肺生有效后已有了自主呼吸能力时输氧用的。

六、自动肺的工作原理:

自动肺利用射流原理,通过引射器形成正负压状态。高压氧气

进入减压器减压后,氧气经过配气阀开关,经连接胶管进入自动肺(面罩),当自动肺处在进气位置时,因杠杆作用,此时,氧气进

气阀和空气进气阀同时打开;相反,抽气阀和排气阀同时关闭。由

于喷嘴流过的氧气和吸入外界一定的空气二者相混合后,通过进气

阀经面罩进入人体肺部,当肺部压力达到200~250mmH2O时,自动

隔膜被鼓起,操纵杆在肺膜作用下,带动杠杆,使阀门换向,即由

充气状态变为抽气状态。此时,抽气阀和排气阀打开,氧气进气阀

和空气进气阀关闭,喷咀形成负压作用,把肺气体经排气阀排出。

当肺部压力降至–150~–200mmH2O时,自动隔膜被压,杠杆作用

又由抽气变充气。就这样如此反复连续工作,把氧气压入伤员肺部,

然后又将肺废气抽出,同时刺激伤员的心脏和呼吸中枢,促使恢复

呼吸和脉膊跳动,使假死的伤员慢慢地醒过来。

七、仪器各部件名称及作用:

1、面罩—连接自动肺或自主呼吸阀,压在伤员面部生和氧吸入. . . .

. . .

的作用。(吹气面罩上有空气闭塞阀)

2、开口器—由伤员嘴角臼齿间插入,将口启开的作用。(伤员为什么要用开口器将口启开呢?答:因为伤员处于假死状态,牙关紧闭。使用开口器时,要注意:开口器前面两端要用无菌纱布包好,以防损坏伤员牙齿、牙床或牙肉等,再从伤员嘴角臼齿间插入将口启开。)

3、夹舌钳—将伤员舌头拉出,便于清理口腔和插口咽导气管的作用。(用夹舌钳夹伤员舌头时,一定要用纱布或毛巾包住夹舌钳前面两端,再用夹舌钳将舌头夹住拉出。如不用纱布包住直接夹,怕夹伤夹坏舌头)。

4、口咽导气管—伤员使用自动肺生时,插在伤员口咽之间,以防舌头往后坠阻塞气道,影响生。有大、中、小3种型号,根据不同的伤员使用不同的型号。插口咽导气管时要注意:要将带弯一端的朝伤员的咽喉,另一端带有保护垫端的放在伤员的上牙与下牙之间。(为什么要将带保护垫端的放在伤员的上牙与下牙之间呢?答:因为怕伤员生有效时,用力咬口咽导气管,由于有保护垫的作用,不会把口咽导气管咬死,造成进气不通畅,影响生。)

5、头带—生时,将面罩固定在伤员面部的作用。

6、吸污瓶—使用引射装置清理伤员呼吸道时,用来储存呼吸道粘液、分泌物、污物、水等异物的容器。(要注意:吸污瓶盖子两端不能装反。)

7、吸引管—清理伤员呼吸道时,从伤员鼻孔插入到呼吸道,用来抽取粘液、分泌物、污物、水等异物的胶管,使呼吸道畅通。(吸引管插入深度是多少?答:20~30cm左右)

8、高压螺旋导管—外接氧气瓶的导管。(一端接在生器逆止阀上,另一端与外接氧气瓶联接)

9、逆止阀—控制仪器氧气不向外跑气的单向导气装置,也是外接氧气瓶的联接口。氧气只能进不能出(称单向阀)。(为什么生时,要接外接氧气瓶呢?答:因为生器里面的氧气瓶在20Mpa压力时,只能使用30min。生时,为抢救生命争分夺秒,在没有接好外接氧气瓶的情况下,先用里面氧气瓶的氧气,接好外接氧气瓶后,就立即关闭生器里面的氧气瓶。生器里面氧气瓶的作用其实就是:在还没有接好外接氧气瓶时,或是在更换外接氧气瓶用的)。

10、安全阀—保护减压器的作用。当减压器减压后的膛室压力超. . . .

. . .

过0.9Mpa时,安全阀立即开启排气泄压、泄气,保护减压器不发生损坏等。

11、减压器—将高压氧气压力减小至0.3~0.5Mpa的装置。

12、氧气瓶—用来储存高压氧气的容器。(称备用氧气瓶)

13、高压大接头—外接40L大氧气瓶的联接装置。

14、校验囊—校验自动肺充气和抽气频率次数的(容积为1.2L)。成年人的呼吸频率为:12~16次/分,小孩的呼吸频率为:20~30次/分。

15、储气囊—伤员使用自主呼吸装置供氧时,用来储存氧气的胶囊(容积为1.2L)。

16、氧气配气阀—减压器减压后的氧气进入配气阀后分为3路:

①、吸引装置—即引射器,用来抽痰和排出伤员呼吸道粘液、分泌物、污物、水等异物的,使呼吸道畅通。

②、自动肺—即人工供氧装置,往而复始地往伤员肺充气和抽气的自动装置。

③、自主供氧装置—即自主呼吸阀,伤员经过人工供氧后,有了自主呼吸能力,而对采取自主供氧的装置,或是一氧化碳中毒、或腐蚀性气体中毒的伤员,也要用自主呼吸装置供氧。(腐蚀性气体如:SO2、H2S、NO2、炮烟等)

17、氧气调节环—在自主呼吸阀进气管上,伤员使用自主呼吸装置供氧时,氧气调节环一般调在80%置,一氧化碳中毒的伤员必须调在100%的位置。

18、压力表—用来显示氧气瓶氧气压力数据的。

19、外壳—放置各种工具器械的作用。

八、怎样鉴别伤员出现自主呼吸?

生生效后,伤员出现自主呼吸。自动肺杠杆会出现紊乱的动作,此时,可将自动肺呼吸频率稍调慢;随着上述现象的重复出现,可再次将呼吸频率调慢,直到调至8次/分以下;自动肺杠杆仍出现紊乱的动作或是伤员出现痉挛,则说明伤员自主呼吸基本恢复,可改用自主呼吸给伤员进行输氧。要注意的是:给伤员改用自主呼吸阀供氧时,一定要将伤员口咽中的口咽导气管取出。

九、怎样对伤员进行强迫生,应注意哪些事项?

(先要将伤员口腔、咽喉及呼吸道的粘液、分泌物、污物、水等. . .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t0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