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实验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2 12: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验一 少量质粒DNA的制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习和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的方法,掌握质粒DNA制备的方法和原理,以及熟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㈠质粒DNA的制备

质粒是细菌内独立于染色体并能自我复制的小环状DNA分子。质粒是携带外源基因进入细菌中扩增或表达的重要媒介物。

质粒DNA的提取可分为三个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菌;分离和纯化质粒DNA。采用溶菌酶可破坏菌体细胞壁,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可使细胞壁裂解,经溶菌酶和阴离子去污剂(SDS)处理后,细菌染色体DNA缠绕附着在细胞壁碎片上,离心时易被沉淀出来,而质粒DNA则留在上清液中,将上清液用乙醇溶液沉淀洗涤后,可得到质粒DNA。

从大肠杆菌中抽提质粒DNA的方法很多,可以在实验中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碱变性法因其抽提效果好,收得率高,获得的DNA可用于酶切、连接与转化,因而被各实验室广泛采用。碱变性法抽提质粒DNA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分子量的巨大差异而达到分离的。抽提过程中在加入溶液II后,碱性条件使DNA的氢键断裂,宿主染色体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而闭合环状的质粒DNA的两条链不会完全分离,当加入溶液III中和后,宿主DNA相对分子质量大,还没来得及复性,就在冰冷的条件下与SDS、蛋白质、高分子量的RNA等缠绕在一起而沉淀下来,而质粒DNA由于能够迅速配对恢复原来的构型而溶解在TE溶液中。

在实验步骤中,加入Solution I的目的主要是将细菌团块重新悬浮于缓冲溶液中(兼有破壁作用):SolutionⅡ含有SDS及NaOH,前者可将细菌溶解,后者可将DNA变性;Solution Ⅲ是由醋酸及钾盐所形成,前者在于中和碱,后者则与DNA形成复合物而有利于DNA的沉淀。加入Solution Ⅲ后离心,大部分的蛋白质与染色体DNA会留在下面的有机层,而上层的水层所含的质体DNA可用乙醇沉淀,(亦有实验室用酚/氯仿/异戊醇[PCl]莘取以去除残留的蛋白质),再以70%乙醇洗涤以去除盐类。 ㈡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分离鉴定和纯化DNA片段的标准方法。该技术操作简便

快速,可以分辨用其它方法(如密度梯度离心法)所无法分离的DNA片段。当用低浓度的荧光嵌入染料溴化乙啶(EB)染色,在紫外光下至少可以检出1-10ng的DNA条带,从而可以确定DNA片段在凝胶中的位置。此外,还可以从电泳后的凝胶中回收特定的DNA条带,用于以后的克隆操作。

DNA凝胶电泳检测原理主要有:①琼脂糖或者丙烯酰胺凝胶的分子筛作用②DNA分子结合SDS后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移动③DNA分子的大小和形状的区别会在凝胶中区分出来,大的跑的慢,线性比环形跑的慢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㈠实验仪器:

高速台式离心机、移液管、移液枪、真空干燥机、Eppendorf管、电泳槽、凝胶成像仪 ㈡实验药品:

① Solution Ⅰ:25mM Tris-HCl (pH8.0), 10mM EDTA (pH8.0), 50 mM glucose ② Solution Ⅱ:0.2M NaOH,1% SDS,4℃保存备用。

③ Solution Ⅲ:3M醋酸钾溶液(KOAc,pH5.2),高压灭菌,4℃保存备用。 ④ 100%酒精、70%酒精 ⑤ 双蒸水 ⑥ 琼脂糖 ⑦ TAE缓冲液 ⑧ Loading buffer

⑨ LB培养液:10g tryptone ,5g teaste extract,10g NaCl in 1L

其中溶液I和溶液III分别在115℃和121℃灭菌后,存放于4℃冰箱使用。溶液II先配制母液(NaOH 2M,SDS 10%),然后现配现用。SDS(十二烷基硫酸纳)10%母液的配制:在900mL水中溶解100g电泳级SDS,加热至68℃助溶,加入几滴浓盐酸调节溶液的pH值至7.2,加水定容至1L,分装备用。无需灭菌。因SDS微粉易扩散,称量需戴面具。称后要及时清洁称量区。

四、实验步骤

㈠质粒DNA的制备

⑴ 将过夜菌液1.5mL置于微量离心管中以6000rpm离心2min后,倒去上清液。 ⑵ 沉淀菌体加入50uL SolutionⅠ,剧烈震荡使菌体完全悬浮,置于室温5min。 ⑶ 加入100uL SolutionⅡ,盖上管盖后将管子反复上下摇动3次,不可震荡,置

于室温5min。

⑷ 加入75uL Solution Ⅲ,亦温和摇匀,置于室温5min。

⑸ 以12000rpm离心5min,小心吸取上清液至另一微量的离心管中。 ⑹ 加入2倍体积的100%酒精,混合均匀,置于室温2min。

⑺ 以12000rpm离心10min,倒掉上清液,加入70%酒精清洗一次,置于真空干燥机中10min,加入40 uL双蒸水溶解。 ㈡凝胶电泳

⑴ 琼脂糖胶置于微波炉中加热至琼脂糖完全溶化(注意!)防止突沸及胶液外 溢)。让琼脂糖在室温下冷却30min以上,待手持胶液不烫手时,倒入电泳槽内,插入梳子后使之凝结。未使用的电泳胶片可以用保鲜膜封存,或浸入1×TBE内,置于4℃冰箱内,留待下次再使用。

⑵ 限制酶反应完,加入上样缓冲液,与质粒一起进行电泳,并放入DNA marker进行比较,连接电源插头(黑色为负极,红色为正极)到电源,带负电荷的DNA分子会由负极移向正极,50vol跑胶约1h,或直至上样缓冲液染剂前端距胶底1.5cm。(注意!勿碰触高压电的电泳仪器)

五、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见下图:

在紫外灯下观察到一个DNA条带,但伴有拖尾现象。

六、实验讨论

① 琼脂糖主要在DNA制备电泳中作为一种固体支持基质,其密度取决于琼脂糖的浓度。在电场中,在中性pH值下带负电荷的DNA向阳极迁移,其迁移

速率由下列多种因素决定: ⑴DNA的分子大小: ⑵琼脂糖浓度⑶DNA分子的构象 ⑷电源电压 ⑸嵌入染料的存在⑹离子强度影响。

② 用70%的乙醇洗过以后,要待其挥发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以免影响下一步的操作

③ 由电泳图可以看出,质粒提取的效果不是很好,可能的原因是在取上清液时吸入了一部分蛋白杂质,影响了质粒的提取

④ 点样孔很亮的原因是杂质未清除干净,阻碍了质粒的迁移

七、注意事项

⑴ 收集菌体提取质粒前,培养基要干净,同时保证菌体在悬浮液中充分悬浮。 ⑵ 在添加SolutionⅠ和Solution Ⅲ混合一定要柔和,采用上下颠倒的方法,千万不要在振荡器上剧烈振荡。其中加入SolutionⅡ后,溶液变澄清,并有黏性;加入Solution Ⅲ后,出现絮状沉淀。

⑶ 加两倍体积的无水乙醇离心如果得不到质粒沉淀,可以放入-20℃ 1h 以后再离心。

⑷ 为了得到高纯度的质粒DNA,可以在乙醇沉淀之前,再用苯酚氯仿抽提一次。 ⑸ 戴手套把琼脂糖放在强UV透射光源板上,即可对结果拍照存档,尽量减少身体和胶体暴露于UV下过久,有时会使DNA产生缺口或突变。

⑹ 照相后,用刀片将此DNA切下,做DNA纯化及浓缩,用于连接反应。 ⑺ 有些质粒本身可能在某些菌种中稳定存在,但经过多次移接有可能造成质粒丢失。因此不要频繁转接,每次接种应挑选单菌落。

实验二 质粒DNA限制酶切割和凝胶电泳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酶解的操作方法,理解限制性内切酶是 DNA重组技术的关键工具。

同一质粒DNA,经不同的限制酶切割,得到不同的DNA片段,再经琼脂糖 凝胶电泳分离后,与Maker进行比较,检测质粒的正确性或切割所需DNA片段进行重组质粒DNA的构建。

二、实验原理

限制性内切酶可切割双链DNA。它可分为三类:Ⅰ类和Ⅲ类酶在同一蛋白质分子中兼有切割和修饰(甲基化)作用且依赖于ATP的存在。Ⅰ类酶结合于识别位点并随机的切割识别位点不远处的DNA,而Ⅲ类酶在识别位点上切割DNA分子,然后从底物上解离。Ⅱ类由两种酶组成: 一种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 另一种为独立的甲基化酶。Ⅱ类中的限制性内切酶在分子克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是重组DNA的基础。绝大多数Ⅱ类限制酶识别长度为4至6个核苷酸的回文对称特异核苷酸序列(如EcoRⅠ识别六个核苷酸序列:5'-G↓AATTC-3'),有少数酶识别更长的序列或简并序列。Ⅱ类酶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中,有的在对称轴处切割,产生平末端的DNA片段(如SmaⅠ:5'-CCC↓GGG-3');有的切割位点在对称轴一侧,产生带有单链突出末端的DNA片段称粘性未端, 如EcoRⅠ切割识别序列后产生两个互补的粘性末端。 5'…G↓AATTC…3' → 5'…G AATTC…3' 3'…CTTAA↑G…5' → 3'…CTTAA G…5'

DNA纯度、缓冲液、温度条件及限制性内切酶本身都会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大部分限制性内切酶不受RNA或单链DNA的影响。当微量的污染物进入限制性内切酶贮存液中时,会影响其进一步使用,因此在吸取限制性内切酶时,每次都要用新的吸管头。如果采用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必须要注意分别提供各自的最适盐浓度。若两者可用同一缓冲液,则可同时水解。若需要不同的盐浓度,则低盐浓度的限制性内切酶必须首先使用,随后调节盐浓度,再用高盐浓度的限制性内切酶水解。也可在第一个酶切反应完成后,用等体积酚/氯仿抽提,加0.1倍体积3mol/L NaAc和2倍体积无水乙醇,混匀后置-70℃低温冰箱30分钟,离心、干燥并重新溶于缓冲液后进行第二个酶切反应。

在酶切图谱制作过程中,为了获得条带清晰的电泳图谱,一般DNA用量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sl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