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3-09-20 02:49: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00分)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 ④会制造陶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15: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6: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题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依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知识。

【解答】半坡原始过定居生活,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河姆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是农作物是水稻,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原始农耕生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历经能力。

2.(1.00分)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 )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考点】26: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解答】由材料“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可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这段材料说明了周朝实行

1

分封制、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没有说明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历经能力。

3.(1.00分)纪录片《文明》于2018 年3月1日首播,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 铜面具惊艳亮相。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考点】2I:青铜器.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知识,考查识记能力。

【解答】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四羊方尊造型奇特,而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识记能力。

4.(1.00分)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 A.楚国 B.秦国 C.齐国 D.魏 【考点】2A: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开化最晚。故“他”是指秦国。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1.00分)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2

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裕 【考点】35:西汉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以“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为切入点,查西汉建立时间。

【解答】以“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秦与新朝之间为西汉。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汉建立时间的识记能力。

6.(1.00分)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涿鹿之战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考点】18: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24:商朝的建立与灭亡;2A: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41:官渡之战.

【分析】本题以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古代主要战役。

【解答】涿鹿之战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所以④①②③排列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主要战役的时间顺序,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1.00分)“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 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 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考点】6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3

【分析】本题以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材料体现了主要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③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8.(1.00分)“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考点】5D: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以“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为依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它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9.(1.00分)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考点】63: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知道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解答】据题干“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太祖是指赵匡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

10.(1.00分)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鬼市”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考点】6A: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以“鬼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可知,宋代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已没有界限,到北宋中期,城市的街市变迁完成了从坊外店肆到坊墙开门侵街店肆再到夹街店肆的演变过程,市内到处设有晓市、鬼市、晚市和夜市,全城店铺林立,体现了宋代商业的繁荣,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11.(1.00分)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考点】6D:元朝的建立、统一与疆域.

【分析】本题以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依托,考查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元朝。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12.(1.00分)“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 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 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考点】73:郑和下西洋.

5

没有体现。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4.(1.00分)拿破仑在日记中写道:“我立下的丰功伟业可以与我犯下的过错相提并论。”拿破仑的“丰功伟业”不包括( )

A.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B.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颁布《法典》 D.打击欧洲的封建势力 【考点】HI:《拿破仑法典》.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拿破仑的贡献。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所学知识可知,1792年,雅各宾派掌握法国政权,法国废除君主制度,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拿破仑最大的历史功绩是颁布《法典》。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颁布了《法典》。《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拿破仑的历史功绩是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国家政权,史称“雾月政变”。是世界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 故选:A。

【点评】重点识记拿破仑的主要事迹并进行评价。

35.(1.00分)16世纪初,欧洲奴隶贩子乘船到达非洲后,首先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俘获黑人,然后再把黑奴运往美洲卖给种植园主,返回时将美洲的黄金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这反映的是( ) A.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殖民统治 B.“三角贸易”

C.美洲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 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考点】I5:三角贸易.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贸易”。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解答】16世纪初,欧洲奴隶贩子乘船到达非洲后,首先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俘获黑人,然后再把黑奴运往美洲卖给种植园主,返回时将美洲的黄金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这反映的是“三角贸易”。奴隶贩子带

16

着廉价的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购买、换取甚至直接猎取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充当奴隶,然后带着满船的黄金、白银和欧洲需要的经济作物返回欧洲。“三角贸易”的大致方向是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角贸易”的航线。

36.(1.00分)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 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 该“《宣言》”是(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考点】J3:《共产党宣言》.

【分析】本题以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 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为切入点,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中的信息“工人阶级”“社会主义运动”可知,该“《宣言》”是《共产党宣言》。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故选:C。

【点评】注意识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7.(1.00分)在工业方面,苏维埃国家仍然直接控制着重要的工业部门,但鼓励私人开设小规模的工厂,同时恢复经贸活动,扩大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下列各项与材料相关的是( ) A.《土地法令》 B.新经济政策 C.1936年新宪法 D.赫鲁晓夫改革 【考点】L4:苏俄新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解答】由“鼓励私人开设小规模的工厂,同时恢复经贸活动,扩大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结合所学,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可知,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新经济政策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8.(1.00分)1932 年,罗斯福在获得总统提名时说:“我向你们保证,也向自己保证,为美国人民寻求

17

一个新的政策。”这一“新的政策”的实质是( ) A.对工业的调整

B.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消除经济危机

【考点】LE:罗斯福新政.

【分析】本题以1932 年,罗斯福在获得总统提名的话语为依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32 年,罗斯福在获得总统提名时说:“我向你们保证,也向自己保证,为美国人民寻求 一个新的政策。”这一“新的政策”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引起了政治危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为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罗斯福新政以及影响。

39.(1.00分)斯大林在评价一次战役时说,这是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德国人在大激战以后,已 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这次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 B.诺曼底登陆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柏林战役 【考点】M3:斯大林格勒战役.

【分析】本题以斯大林评价一次战役的话为依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这是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德国人在大激战以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18

40.(1.00分)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

①萨拉热窝事件②印度独立③纳米比亚独立④“非洲独立年”⑤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考点】N7: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N9:非洲独立运动;NB: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分析】本题考查了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注意题目强调的时间。

【解答】①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一战前,不属于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的事例,据此可排除ABC三个选项。 故选:D。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41.(10.00分)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 法封建贵族之崩溃。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 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在1898年光绪皇帝与太后分享皇权合法性的情况下,皇帝采取大刀阔斧而又激烈的改革方式,将会使反对变革的保守派与那些由于改革而丧失既得利益的官僚,有可能与充满权力失落感的慈禧太后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可以说,这是清末变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问题。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在秦”使“新军国图谋富强”的措施是什么?

19

(2)材料二中,“孝文”为什么要“使其整体的汉化”?

(3)材料三中,“清末变法”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怎样理解“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5)综上所述,你认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考点】2F:商鞅变法;49:北魏孝文帝改革;92:戊戌变法;D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PC: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以“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为切入点,考查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和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的基础知识。

【解答】(1)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商鞅在秦”的变法指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的内容中使“新军国图谋富强”的措施是奖励耕战。

(2)依据材料二“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 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结合所学可知,“孝文”要“使其整体的汉化”的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了改变北魏落后状态,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实行全盘汉化政策,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3)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清末变法”是指戊戌变法。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的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宣传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依据材料三“皇帝采取大刀阔斧而又激烈的改革方式,将会使反对变革的保守派与那些由于改革而丧失既得利益的官僚,有可能与充满权力失落感的慈禧太后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可知,“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是反对变革的保守派与那些由于改革而丧失既得利益的官僚与慈禧太后结合起来。

(4)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使“中国的发展主轴”向“经济成长”转移。“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从而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决定

20

(2)材料二中,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的目的是复辟帝制;为了“造新国民”,近代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袁世凯利用孔教复辟帝制引起了人民的反抗,人民反孔教是必然的,而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3)题目: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实现中国梦。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中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形成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注重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同优势,方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从而教育引导每一个公民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故答案为:

(1)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复辟帝制;新文化运动。

(3)题目: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实现中国梦。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形成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注重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同优势,方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从而教育引导每一个公民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点评】本题以“儒家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

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sg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