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与攻击性(下)

更新时间:2024-03-18 00: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八讲 抑郁与攻击性(下)

一、 如何理解攻击性

1、抑郁症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进入青春期,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2-3倍 女性抑郁症患者的主要表现是悲伤,而男性患者的典型症状则是愤怒或易激动,时常伴随鲁莽行为

男性患者很容易被误诊为普通的沮丧情绪

多数男性患者也不像女性患者,愿意主动寻求帮助,他们更可能选择轻生的道路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男性与女性的自杀率是4:1 2、抑郁症:

(1)自我攻击:自我否定、自伤、自杀 女性多于男性

人类大脑中的抑郁情绪的物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社会文化不允许男性表达悲伤 (2)对外攻击: 男性多于女性

在监狱里男性多于女性 3、攻击性 朝内攻击: 抑郁个体

语言与想法:倾向于自我贬低、自我谴责;总对自己的能力抱着悲观态度,认为成功没有希望、生活没有期待 行为:自伤或自杀 朝外攻击:

因暴力触犯法律的服刑人员 行为:对他人身体的直接伤害 言语行为:对他人的诬陷、谩骂 4、攻击性分类(1):

主动攻击:通过行为造成直接的伤害

被动攻击:示弱让他人觉得自己内疚、自责(如,总是在宿舍说没有人关心自己) 攻击性分类(2)

直接的攻击:朝向明确的对象

间接的攻击:并没有具体的对象,或没有明确意图,但会使其他人感到被攻击(如,炫富,太优秀)

攻击性分类(3)

特殊的攻击:对制度规则的不遵守,如闯红灯、不排队等(不知不觉的宣泄) 5、 关于攻击性的问题 攻击性是否每个人都有 是否有的人会更有攻击性

为什么有的人会做出对自己和他人的攻击性行为 6、 几种关于攻击的理论

(1)弗洛伊德(1927)精神分析理论:

人生来就有死亡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也称攻击本能 既可能朝向自己,也可能朝向他人

从事各种暴力活动和破坏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攻击行为,产生的根源都是这种本能力量 (2)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理论也认为,人有基本的攻击本能

这种本能是进化的产物,是为了保证生存和生命延续的结果

尽管由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得儿童内化成人社会的规范,控制自己的攻击本能,但在生命的过程中这些本能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1)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1977)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攻击行为得以保持是因为它具有工具性价值,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 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社会强化或替代性强化,也是自我保护的手段,或来自攻击者的自我强化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也就可以矫正 (2)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道奇等(1986)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了社会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 认为一个人对于挫折、生气或明显的挑衅的反应并不过多地依赖于实际的社会环境呈现的刺激或线索,而是取决于他怎样加工和解释出现的环境刺激和社会线索

对于攻击行为来说,个体所面临的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基础 由于对情境或社会线索的认知加工不同,在攻击行为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高攻击性青少年经常引发冲突、打斗,同时也是被攻击的对象

这些青少年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社会信息加工偏见,即“同伴对我是有敌意的” 当他们体验到模棱两可的伤害时,往往会高估对方的敌意,而可能采取攻击行为 高攻击性儿童更多地倾向于将他人的意图进行敌意归因,并据此做出攻击性行为 7、 对攻击性的理解:

每个人都可能会基于某一个原因,如动机、情境、情绪状态、心理健康状态等,会有攻击性行为

8、 对攻击性的处理: 对攻击性的看法

对攻击性背后愤怒情绪的处理 如何恰当表达攻击性

二、如何处理愤怒

9、 李敏龙(2000)将“忍”的心理学概念界定为: 忍是一种策略性的自抑机制或历程

在此机制或历程中,当事人为了避免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不利之后果的发生,或为了预期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有利之后果的出现,不得不做己所不欲的事情或承受已所不欲的身心

生活中的忍:

受到他人言语侮辱时的“容忍”是“忍气吞声” 为达到目标时的对于各种辛苦劳累的“坚忍”“忍耐” 在和别人发生争执时要“忍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忍”有着很高的评价 忍,是一种品质,但不等于解决了问题 举例:有同学在宿舍吃饭弄了许多垃圾:

攻击性的表达:你这个人从不关心他人;你这个人太自私,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非攻击性的表达:把对“你”的职责,重组成“我”的信息:“我很愤怒”或者“你把吃剩的东西放在桌子上不收拾干净我感到很生气”

以一种能使被人更好地积极反应的方法交流他们的感受 10、建设性的非指向攻击对象的表达: 玩游戏 运动

看影视作品、小说,听音乐等 向知心朋友倾诉 自我宣泄:写日记

升华:把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上 指向对象的表达

直接合理的指责,就事论事,有道理 合理的惩罚

11、非建设性的或需要谨慎的: 宣泄室的暴力:对橡皮人的击打 利用身份之便不恰当的惩罚:迁怒

对无关人员的负性情绪的表达,包括网络暴力

攻击计算机的行为:主要是指技术性破坏,包括黑客入侵和计算机病毒破坏

网络社会中的言词攻击:在互联网的各种聊天室、网络游戏、大小论坛中,针对他人的粗俗下流,恶浊不堪的谩骂、造谣中伤、恶意诽谤等攻击行为

网络上的匿名性以及自我意识的降低,将造成网络上不受约束的行为。在这个假设下,参与者被淹没在匿名发言的状态中,自我控制的力量遭到腐蚀,发展出一种暴民的心态,使得一般的社会约束和规范在虚拟社区中不具有影响力。因此,攻击行为在去个性化的网络里更容易发生

12、减少攻击性的核心: 爱自己

不要攻击自己而要善待自己 相信自我价值

相信透过努力未来拥有希望 伤害他人也是伤害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sf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