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6-13 08: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 0

(一) 文献搜集的途径

1. 电子资源。

以“混龄教育”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在2003-2012年的“全部期刊”中检索到67篇,再以“社会性”作为主题词进行二次检索,搜索到3篇论文。以“混龄教育 社会性”作为关键词在“杭州科技信息网”检索,在“学术论文”这一栏中检索到41篇,但就内容来看,与其直接相关的论文共有2篇。

(二) 相关研究文献概述

1. 关于混龄教育的定义及其特点

关于混龄教育的定义,赵爱玲的《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一文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定义,而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王春燕则给出了更为通俗的解释。

(1) 混龄教育是指将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

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确切地说,是把3-6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内进行生活,学习,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2) 张更立,沈静在《幼儿混龄交往的社会性教育功能分析》(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中指出,混龄教育的特点在于不管能力如何,将不同年龄儿童编在同一年级中,

重视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学习不仅包括学业成绩还包括社会性的发展,心理和身体的健康。郭宗礼的《混龄教育模式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对比了同龄教育模式得出总结:

① 由于年龄差异,混龄教育班级中幼儿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教师必须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

② 与同龄教育的班级成员相对稳定不同,混龄教育班级成员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

逐步更新。由于变化不大,这种更新既可以为班级增添活力,又不会根本改变班级

原有的良好风气和习惯,从而使班级原有的特色和风气得以传承和保留,同时使幼儿的发展环境保持了动态平衡。

③ 与同龄教育中幼儿角色的单一性,不变性不同,混龄教育模式中幼儿角色具有横向

上的多重性和纵向上的渐变性。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打破了过去以幼儿年龄为界限的

班级组织形式,不同年龄的孩子编制成班,每个年龄的幼儿就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年龄的幼儿接触与交往,并且在此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2. 关于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郭宗礼的《混龄教育模式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250104)在文中列出关于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几点促进作用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而王晓芬和刘晶波的《论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则重点指出混龄教育弥补了独生子女成长中同伴群体缺失问题。

(1) 混龄教育模式为幼儿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真实自然的客观环境。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

2岁半至5岁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者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真实自然

的社会交往环境。混领班幼儿角色的多重性和渐变性更为接近真实的社会交往环境,因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往往是多重角色而且是逐渐变化的。

(2) 混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亲社会行为包括尊

重,谦让,分享合作等。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在性格上大都任性,自我中

心,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而混龄教育则能弥补幼儿在交往上单一与局限的不足,为幼儿学会交往的技能与态度,学会关心,分享,助人,合作等社会性品质提供独

特的帮助。

(3) 混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能

力弱的大龄幼儿和中小龄幼儿在一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小龄幼儿,在中大龄幼儿的关心和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由于自己年龄小,不会出现自卑问题。

(4) 混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情感和自制能力的发展。在混龄儿童的交往中,幼

儿能更好地体验他人的感受,更好地理解别人,控制自己,进而学会换位思考,从而产生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移情能力。

(5) 混龄教育模式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游戏,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丰富了他们的交往经验,促进了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混龄教育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积极影响

3. 关于混龄班消极社会行为的研究

与其他关于混龄教育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论文相比,王卓和杨宁的《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则从另一个角度关注到了混龄班的消极社会行为。

(1) 与同龄版幼儿消极社会行为比较

统计分析发现,混领班幼儿的敌意言语行为明显少于同龄版幼儿。除此之外,混领班和同龄班幼儿在其他类型的消极社会性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混龄班幼儿身上也存在退缩,打斗式嬉戏,拒绝同伴,争夺抢占物品等消极的社会行为,并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2) 混龄班幼儿特殊的社会问题

① 交往过度,如年长儿童在照顾年幼儿童的过程中,存在过度帮助甚至包办代替的现象,以至于滋长了年幼儿童的依赖心理。 ② 交往不当,年长儿童有时会以比较粗暴的行为方式对待年幼儿童,使年幼儿童感到畏惧。

(三) 对已搜集研究文献的简要评析

上述有关对3-6岁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的已有文献,对本研究的有关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成为本课题的立足点。但就已经搜集到的相关文献来看,已有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其一,对于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大部分文献过分关注混龄教育的积极影响,而对于混龄教育的消极社会性的影响,例如对于年长幼儿在与年幼儿童交往过程中易产生交往过度等行为,还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其二,文献的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实证性,实验性研究比较少。文献中有引入蒙台梭利—教育者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真实自然的社会交往环境的观点来证明混龄教育的合理性,但还不够系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s6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