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参考版
更新时间:2024-01-10 10: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某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单位:某某大学珠海学院
二〇一四年某月
I
某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成员名单: 职责 组长 副组长 姓名 编制成员 校对 审核 审定 职务/职称 签字
某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
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批 准 页
为了规范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蔓延和扩大,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其他相关法规的要求,保护企业人身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使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有序的实施应急救援,特编制了《某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某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本单位实施应急救援工作的管理文件,用于规范、指导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救援行动。
《某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于2014年11月14日批准发布,2014年11月14日正式实施。本单位内有关部门,均应严格遵守执行。
单位主要负责人:
(单位盖章)
2014年11月14日
承诺书
某某公司郑重承诺:
我单位递交的所有材料完全真实,本预案所述内容属我单位真实情况,愿意承担相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相关法律责任。
2014年11月14日
目录
1总则 ................................................................................................................ 1
1.1 编制目的 ............................................................................................... 1 1.2编制依据 ................................................................................................ 1
1.2.1 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 1 1.2.2 标准技术规范 ................................................................................ 3 1.2.3行业技术规范. ............................................................................... 3 1.3适用范围 ................................................................................................ 4 1.4工作原则 ................................................................................................ 4 1.5应急预案体系 ......................................................................................... 4 1.6 环境污染事件分级 .................................................................................. 4
1.6.1 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 ............................................................... 5 1.6.2 社会级环境事件(Ⅰ级) ............................................................... 5 1.6.3 公司级环境事件(Ⅱ级) ............................................................... 5 1.6.4 单元级环境事件(Ⅲ级) ............................................................... 6 1.7工作原则 ................................................................................................ 7 2公司基本情况调查 ............................................................................................ 9
2.1.公司基本信息 ......................................................................................... 9 2.2周边环境敏感点 ...................................................................................... 9 3 环境风险源与事故类型 ................................................................................... 10 4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 11
4.1 应急组织体系 ....................................................................................... 11 4.2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 .............................................................................. 15
4.2.1应急指挥部 .................................................................................. 15
I
4.2.2总指挥 ........................................................................................ 15 4.2.3副总指挥 ..................................................................................... 16 4.2.4应急专家组 .................................................................................. 16 4.2.5应急保障分组 .............................................................................. 16
5预防与预警 .................................................................................................... 19
5.1预防工作 .............................................................................................. 19
5.1.1环境风险源监控措施 ..................................................................... 19 5.1.2预防措施 ..................................................................................... 21 5.2预警 ..................................................................................................... 21
5.2.1预警信息的发布 ........................................................................... 22 5.2.2 预警响应措施 .............................................................................. 22 5.2.3 预警方式、方法 .......................................................................... 23 5.2.4预警解除 ..................................................................................... 23
6 信息报告与通报 ............................................................................................. 24
6.1 内部报告 ............................................................................................. 24 6.2 事故信息上报 ....................................................................................... 24 6.3 事故相关单位联系 ................................................................................ 25 7 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 .................................................................................... 26
7.1 分级响应机制 ....................................................................................... 26 7.2应急措施 .............................................................................................. 27
7.2.1 响应措施流程 .............................................................................. 27 7.2.2 处置原则 ................................................................................... 30 7.2.3 环境目标优先保护次序 ............................................................... 31 7.2.4大气类污染事故保护目标的应急救援措施 ....................................... 31
II
7.2.5 进水水质异常或处理工艺运行异常的现场处置措施 ......................... 33 7.2.6现场紧急疏散措施 ........................................................................ 34 7.2.7 受伤人员救护、救治 .................................................................. 35 7.2.8 公司外部救援 .............................................................................. 35 7.3 应急监测 ............................................................................................. 35
7.3.1 点位布设及采样 ......................................................................... 36 7.3.2 监测频次的确定 ......................................................................... 37 7.3.3 监测内容 ................................................................................... 38 8应急终止 ................................................................................................. 39 8.1 终止条件 ............................................................................................. 39 8.2 终止程序 ............................................................................................. 39 8.3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 39 9 后期处置 ..................................................................................................... 40
9.1 现场清洁净化和环境恢复 ...................................................................... 40
9.1.1 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 40 9.1.2 净化和恢复的方法 ..................................................................... 41 9.1.3 现场清洁净化和环境恢复计划 ..................................................... 41 9.2 善后工作 ............................................................................................. 42
9.2.1 善后处置 ................................................................................... 42 9.2.2 保险 ......................................................................................... 42 9.2.3善后赔偿 ..................................................................................... 42
10应急保障 ...................................................................................................... 43
10.1通信与信息保障 .................................................................................. 43 10.2应急队伍保障 ...................................................................................... 43
III
10.3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 43 10.4经费保障 ............................................................................................ 44 10.5其它保障 ............................................................................................ 44 11 监督管理 ..................................................................................................... 45
11.1 培训 ................................................................................................ 45
11.1.1 应急人员的培训 ......................................................................... 45 11.1.2 应急培训的评估 ......................................................................... 45 11.1.3 应急培训的要求 ......................................................................... 46 11.1.4 社区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宣传 .............................................. 46 11.2 演练 ................................................................................................ 46
11.2.1 演练分类 .................................................................................. 46 11.2.2 演练内容 .................................................................................. 47 11.2.3 演练人员 .................................................................................. 47 11.2.4 演练准备 .................................................................................. 47 11.2.5 演练总结 .................................................................................. 48 11.3 奖惩 ................................................................................................ 49
11.3.1 奖励 ......................................................................................... 49 11.3.2 惩处 ......................................................................................... 49
12 附则 ........................................................................................................... 50
12.1 名词术语 .......................................................................................... 50 12.2 预案评审、发布和更新 ...................................................................... 51
12.2.1 预案评审 .................................................................................. 51 12.2.2 预案的更新 ............................................................................... 51 12.2.3 预案发布 .................................................................................. 52
IV
12.2.4 应急预案的实施 ......................................................................... 52 12.2.5 预案实施时间 ............................................................................ 52
13 相关附件 ..................................................................................................... 53 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处置方案 ............................................................................ 61 1 事故特征 ...................................................................................................... 62
1.1 危险性分析 .......................................................................................... 62 1.2 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 ................................................................ 62 1.3 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 63 2 应急组织和职责 ............................................................................................ 63
2.1 应急组织机构 ....................................................................................... 63 2.2 工作职责 ............................................................................................. 63
2.2.1 岗位员工职责 .............................................................................. 63 2.2.2 班组长职责 ................................................................................. 63 2.2.3 应急小组组长职责 ....................................................................... 64
3 应急处置 ...................................................................................................... 64
3.1 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 64 3.2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 64
3.2.1 不同物质的泄漏处置措施 ............................................................. 64 3.2.2 针对不通泄漏类型的处置措施 ....................................................... 66 3.3 报告事项 ............................................................................................. 66
3.3.1 报警电话及联系方式 .................................................................... 66 3.3.2 报告内容 .................................................................................... 66
4 注意事项 ...................................................................................................... 66
V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某某公司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对泄漏、火灾、爆炸、运输事故、非正常排放以及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性事故的隐患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确保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后,能按照预案要求,及时、有序、高效地组织应急救援工作,紧急疏散人员,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展影响到周围环境,将事故损失和社会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某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依据以下法律法规为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某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依据以下法律法规为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日);
(3)《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管理总局令第17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修正);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 (9)《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 (10)《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1月24号); (1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
(1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
1
(13)《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 (14)《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环发〔2009〕130号); (15)《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年第1号); (16)《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年8月1日);
(17)《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18)《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408号,2004年7月1日起实施);
(19)《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号)。 (2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33号);
(21)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环发[2007]201号)。
(22)《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2004年9月24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23)《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的通知》(粤府办〔2010〕50号); (24)《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粤府办〔2008〕36号) (25)《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2010年7月1日); (26)《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12年);
(27)《关于印发广东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粤府函[2005]102号); (28)《广东省污染源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导则》(粤环[2008]42号); (29)《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0年3月;
(30)《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粤府[2006]35号); (31)《广东省高危废物名录》(粤环[2008]114号); (32)《广东省严控废物名录》(2009年更新);
(33)《广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技术评估指南》(粤环办〔2011〕143 号); (34)《珠海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珠府办[2012]14号) (35)《珠海某某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珠斗府办[2011]13号 )
2
1.2.2 标准技术规范
(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GB 5085.1-2007); (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急性毒性初筛》(GB 5085.2-2007); (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 (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易燃性鉴别》(GB 5085.4-2007); (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反应性鉴别》(GB 5085.5-2007); (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2007); (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 5085.7-2007); (8)《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2007); (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10)《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 (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10月1日); (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13)《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1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1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1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 (1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1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
(19)《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号)。
1.2.3行业技术规范.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08);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2001)。
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编制本应急预案。
3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生产区域和厂区所在地周边环境敏感区域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超出本应急预案应急能力和应急区域的,本预案与珠海市某某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的《珠海市某某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衔接,当上级预案启动后,本应急预案作为辅助执行。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环境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环境安全,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各项预备工作。
(3)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
(4)科学预防,高效处置。鼓励环境应急相关科研工作,加大投入,重视专家在应急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等,强化预防、预警工作,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
1.5应急预案体系
公司应急预案体系由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应急处置措施方案组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由总则、基本情况、环境风险源与事故类型、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通报、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应急终止、后期处置、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附则及附件组成。
1.6 环境污染事件分级
参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广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4
中的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标准,根据《某某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中的环境污染事件分类,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某某公司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标准。按照突发事件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社会级(Ⅰ级)、公司级(Ⅱ级)和单元级(Ⅲ级),事故发生时,符合一条或一条以上分级标准,即达到相应的事件分级。
1.6.1 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 1.6.2 社会级环境事件(Ⅰ级)
(1) 当发生1.6.1中一种或一种以上情形时,其影响范围已超出公司界限外,造成外界恐慌,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公司接到外部的抗议或投诉;
(2) 因发生1.6.1中大气污染或水污染事件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的;
(3) 因发生1.6.1中大气污染或水污染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00人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
(4) 因发生1.6.1中水污染事件导致集中式饮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受纳水体的水质发生异常的,水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的;
(5) 因发生1.6.1中大气污染或水污染事件后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事故暂未能到有效的控制,并需要请求外部的应急能力。
1.6.3 公司级环境事件(Ⅱ级)
(1)当发生1.6.1中一种或一种以上情形时,其影响范围未超出公司界限外,能控制在公司界限内的,但对公司内人员造成较大威胁的;
(2)因发生1.6.1中大气污染、水污染或危险化学品污染事件造成中毒或重伤3~10人(不含10人),但未造成人员死亡的;
(3)因发生1.6.1中大气污染、水污染或医疗废物污染事件需疏散、转移全厂员工,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
(4)因发生1.6.1中大气污染、水污染或危险化学品污染事件后可能持续一段时间,通过调动全公司的应急资源,能有效地控制事故的;
5
1.6.4 单元级环境事件(Ⅲ级)
(1)当发生1.6.1中一种或一种以上情形时,其影响范围控制在单元装置区域内,现场作业人员的能及时处理、控制和消除,同时不会影响到周边岗位或发生连锁反应的;
(2)无造成重伤、中毒和人员死亡的事故,或者一次造成直接损失达人民币20万元以下的事故。
6
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如下: 专项应急预案 火灾、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火灾次生环境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案 现场处置方案 火灾初起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处置方案 低温液体储罐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废气处理系统爆燃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某某有限公司综合应急预案 某某股份有限公司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珠海市某某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7工作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的工作前提,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宏观要求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重点突出、资源整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依靠群众,积极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是公司的重要职责。
(2)预防为主的原则
把应对突发事故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工作,完善网络建设,增强预警分析,做好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将预防与应急处置有
7
机结合起来,有效控制危机,力争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突发事故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3)统一领导的原则
制定的预案应该明确概括政府和公司对救灾工作的领导作用和责任。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构、指挥权限和程序,实现突发环境事件救援的统一指挥。
(4)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
预案中涉及的有关事故预防、紧急响应、相关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等环节,按照各部门职能分工划分确认。
(5)宏观要求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制定预案时要从宏观角度出发总揽全局,把涉及的主要事项都囊括起来,提出宏观的要求,又要明确针对事故类型,细化具体的处置程序和措施,体现实际的可操作性。
(6)重点突出的原则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预案要紧扣应急救援的需要,突出细化落实救灾工作重要环节的相关内容,强调救灾保障的手段等,如救灾物资储备、交通、通讯保障等。
(7)资源整合的原则
按照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实现组织、资源、信息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
(8)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
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需要周边社区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突发事故应对体制,实现突发事故应对的社会化。
8
2公司基本情况调查
2.1.公司基本信息
见《某某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第3章,3.1公司基本信息,3.2公司主要工段涉及环境风险物质情况,3.3公司生产工艺过程,3.4“三废”产生情况。
2.2周边环境敏感点
见《某某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第3章,3.5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 9
3 环境风险源与事故类型
见《某某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第3章,3.8环境风险识别。
10
4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4.1 应急组织体系
由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和应急保障分队组成。公司组织机构图如图4.1-1所示,应急组织体系设置如图4.1-2所示:
11
图4.1-1公司组织机构图
12
图4.1-2应急组织体系框架图 表4.1-1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应急抢险组 13 14 15 16 17 应急疏散组 18
部门 职务 总指挥 副总指挥 姓名 职务/工种 13
联络电话1 联络电话2 指挥部应急指挥部 成员(应急专家组) 组长 组员 组长 组员
序号 19 20 21 22 26 23 24 25 26 27 部门 职务 姓名 职务/工种 联络电话1 联络电话2 组长 28 29 医疗救护组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通讯联络组 组员 组长 组员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根据事故类型及事故等级,迅速组织相应的应急组织机构。一级应急响应由应急总指挥负责全公司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调度,二级应急响应由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公司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调度,三级应急响应由事故发生相应车间的现场负责人进行现场指挥。事故应急处理期间,全公司范围内一切救援力量与物资必须服从调派,各专业救援小组成员根据事故应急措施方案进行相应的应急工作。
14
4.2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
4.2.1应急指挥部
(1)贯彻执行国家、当地政府、上级有关部门关于环境安全的方针、政策及规定; (2)组织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3)组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
(4)负责应急防范设施(备)(如堵漏器材、环境应急池、应急监测仪器、防护器材、救援器材和应急交通工具等)的建设;以及应急救援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化学品物资(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的储备; (5)检查、督促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督促、协助有关部门及时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跑、冒、滴、漏;
(6)负责组织预案的审批与更新(公司应急指挥部负责审定公司内部各级应急预案);
(7)负责组织外部评审; (8)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9)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10)协调事件现场有关工作; (11)负责应急队伍的调动和资源配置;
(12)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上报及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13)负责应急状态下请求外部救援力量的决策;
(14)接受上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指令和调动,协助事件的处理;配合有关部门对环境进行修复、事件调查、经验教训总结;
(15)负责保护事件现场及相关数据;
(16)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的培训,根据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向周边企业、村落提供本单位有关危险物质特性、救援知识等宣传材料。
4.2.2总指挥
负责指挥、组织协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对重大问题决策,下达救援抢险命令,组织指挥全厂环保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并定夺是否请求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救援。
15
4.2.3副总指挥
在总指挥领导下,组织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抢险并协调各抢险队的抢险工作。组织搞好善后处理。在总指挥不在的情况下,由副总指挥代总指挥指挥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1)负责事故处置时生产系统开、停调度等应急处理工作; (2)事故现场通讯联络、信息传递和对外联系。 4.2.4应急专家组
(1) 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及修改完善;
(2) 掌握生产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情况,了解国内外的有关技术信息、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3) 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做出科学评估,为应急指挥中心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4) 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警报设立与解除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5) 指导各应急小组进行现场处置; (6) 查明事故经过、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
(7) 查明事故原因,确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8) 检查公司在事故应急措施是否得当,以及存在的问题; (9) 对公司的有关制度、条例、规程提出修规意见; (10) 评估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4.2.5应急保障分组
公司下设4个应急保障分组,由公司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者、技术人员、安全主任及相关人员组成,承担本部门及公司应急状态下的抢险和救援工作。应急保障分队分别为:毅力啊救护组、应急疏散组、应急抢险组、通讯联络组,由公司应急指挥部统一调动。
4.2.5.1应急抢险组
(1)熟悉公司建筑内外格局及电源开关位置,负责控制水、电、气、油的异常状况;
16
(2)负责设备、装置、管道、阀门、安全设施等的抢修工作,防止事故的扩大; (3)负责临时救援设施搭建与阻碍救援物体的破拆; (4)化学品事故现场救灾与化学物质处理作业;
(5)泄漏收集、洗消、修护、用堵漏器具进行堵漏抢险。
(6)实施厂区戒严,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疏散大门口闲杂人员、围观人员; (7)划定事故现场警戒区,做好警戒保卫工作;
(8)实行交通管制,引导支援的消防车或医疗救护车进入公司(厂区范围不再停车,无关车辆应撤至大门路口外,不得阻碍支援车辆通行); (9)事故扩大,如影响到周边单位时,紧急通知相关单位人员应急与疏散。 (10)负责工程抢险、抢修的现场指挥;
(11)组织对事故现场的电气、水源等的应急问题的处理。 4.2.5.2应急疏散组
(1)熟悉责任区域内的安全逃生出口,在责任区域内发生紧急事故或在总指挥下达疏散命令后应立即组织区域内的人员向安全地点撤离;
(2)在撤离过程中,应组织指挥人员做好个人安全防护与遵守秩序,防止人群吸入浓烟窒息与发生踩踏事故;
(3)疏散过程如发现有人员伤亡应立即组织实施救助并报告总指挥;
(4)组织指挥区域内人员撤离到安全地点后立即组织人员清点,并报告指挥中心; (5)负责贵重物质的隔离保护与疏散; 4.2.5.3通讯联络组
(1)现场与消防控制中心联络及其它内部联络,及时向指挥中心报告事故处理情况;
(2)接待与联络上级检查领导和支援单位;
(3)及时准确记录现场灾情发展变化重要情况信息。
(4)公司没有自主应急监测能力,依托某某区监测站进行应急监测。联系电话:12369或XXXXX。
4.2.5.4医疗救护组
(1)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医院距厂区X公里)。
17
(2)负责抢救受伤中毒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负责事故救援工作的总后勤,组织和安排后勤工作,协助指挥部做好一切接待工作,车辆安排等,协同工会及有关部门做好事故善后处理。
18
5预防与预警
5.1预防工作
5.1.1环境风险源监控措施 5.1.1.1危险化学品库区监控措施
19
5.1.1.2危废房监控措施
危废房主要存放废物为有机废油、废弃有机物瓶罐等。具体废物品种见下表5.1-1。
表5.1-1 危废房废物品种信息表
性质 名称 废油 废切削液、废乳化液 废抹布、废手套 危险废物 油漆桶 废活性炭 废过滤网、滤棉 污水处理站污泥 合计 产生环节 数量(t/a) 去向 备注 危废房配备消防灭火设施、雨棚等措施,地面防渗处理等防护措施,储存容器发生泄漏后,门口砌筑高度为 150-300mm 的门槛,防止污染物外流,含油污染物可通过危废房中的自流沟,进入危废房集水罐;如在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工况下,泄漏的危险废物将随着消防废水通过雨水管网进入外界环境,对当地受纳水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5.1.1.3废水处理系统监控措施 5.1.1.4公司还采取以下措施对各个危险源进行监控: (1)建立危险化学品管理规程,规范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2)定期组织开展危险源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对不可接受风险制定控制策划;出现变更时及时进行危险源辩识; (3)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动用明火按动火管理制度办理审批手续,落实现场监护人; (4)各使用部门定期对现场危险源进行巡检,并作好点检记录; (7)公司安全管理员对危险源进行日常性监督检查,进行每月一次的安全卫生巡回检查,对存在的隐患进行纠正;
(8)各使用部门对危险化学品每个工作日进行检查;
(9)生产部安环科定期对各部门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发现轻微问题立即整改,发现严重问题下发《问题点、隐患纠正、预防措施要求书》。
20
5.1.2预防措施
(1)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加大检查,切实增强全员安全责任意识;
(2)各部门通过定期开展危险源识别、评价,有针对性地制订并落实控制措施,将环境安全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3)危险化学品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持证上岗;按规定配备专用防护用品和器材并正确使用,确保人身安全。
(4)原材料化学品仓库应符合安全、消防要求,按标准配备有效的通讯报警设施和监控装置,设置明显标志,定期对危险化学品库的人身防护器具、避雷和防静电设施、消防设施和器材、通风设施以及储存设施进行安全技术检查、检测,确保完好有效。
(5)危险化学品应分类、分项储存,性质相互抵触、灭火方法不同的危险化学品禁止混放,定期检查、保养,注意通风、防潮。
(6)各部门通过定期对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控检查,及时整改事故隐患和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监控记录; (7)生产部安环科在日常性安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单,跟踪整改完成情况;
(8)通过各部门安装的火灾报警器、烟感报警器与消防控制中心主机联网,现场人员及门岗值班人员实时监控,一旦报警时及时进行核准确认并作出相应安全有效处置;
(9)采用先进设备设施和安全自控装置系统,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安全风险。
5.2预警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预警原则,开展生产事故信息的接收、报告、处理、发布工作。
若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即将发生或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同应急专家讨论后确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级别后,及时向各单元负责人通报相关情况,提出启动相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的建议,然后由公司应急指挥部确定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预
21
警措施。
5.2.1预警信息的发布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级别由高到低分为一级预警(社会级)、二级预警(公司级)、三级预警(单元级),分别用红色、橙色和黄色标示。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1)一级预警
一级预警为情况危急,可能发生或引发I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或事件已经发生,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造成外环境重大危害的;外部已介入调查和控制的。红色预警由公司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确认,报请某某区应急办、环保局后发布。
(2)二级预警
二级预警为情况紧急,可能发生或引发II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或事件已经发生,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对公司范围内的受体造成重大危害的,但未对外环境造成危害;由公司内部控制的。橙色预警由公司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确认并发布。
(3)三级预警
三级预警为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可能发生或引发III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或事件已经发生,触发了现场的报警系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对单元小范围内的受体造成危害的;由单元现场人员控制的。黄色预警由部门负责人确认,报请公司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办公室后发布;
5.2.2 预警响应措施
在确认进入预警状态之后,根据预警相应级别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按照相关程序可采取以下行动:
一级预警:现场人员报告生产部安环科主管某某,某某核实情况后立即报告工厂应急指挥中心,工厂应急指挥中心确认现场情况后,启动工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区政府部门报告,由区领导决定后发布预警等级。
二级预警:现场人员向生产部安环科主管某某,某某负责上报事故情况,工厂应急指挥部宣布启动预案。
22
三级预警:现场人员立即报告事故单元现场负责人,并通知应急救援分队某某,由其视现场情况组织现场处置,事故单元现场负责人视情况协调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处置,落实巡查、监控措施;如隐患未消除,应通知相关应急部门、人员作好应急准备。遇非工作日时,通知值班调度和总值班人员,并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部总指挥。
5.2.3 预警方式、方法
(1)公司内部采用办公自动化、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方法,通知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急保障分组及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当达到公司应急行动的条件时,启动相应专项预案实施救援;
(2)通过警报方式进行报警,各部门领导现场指挥,岗位人员按照相应的应急预案或现场应急处置方案进行处置;
(3)采用散发或揭示宣传资料、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方法对周边群众进行预警; (4)指令应急保障分队进入应急状态,准备实施应急救援,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2.4预警解除
经对突发事件进行跟踪监测并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上述引起预警的条件消除和各类隐患排除后,应急指挥中心宣布解除预警。
工厂应急指挥部根据收集的相关信息并经过核实后,向应急领导小组详细说明环境污染事件的控制和处理情况,并提出申请结束预警建议,由工厂应急领导小组结束条件决定结束预警。预警结束的方式采用网络或会议方式进行。
23
6 信息报告与通报
6.1 内部报告
公司设置24小时有效固定报警电话,有人员轮流负责值班,值班电话为:固定电话0756-XXXXXX(门卫室)。
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危险化学品场所发生泄漏或火灾爆炸,污水处理系统发生不达标排放,现场发现者立即通知生产部安环科某某,某某接到通知后按照相应现场处置措施进行应急处理指导,控制事故的发展。
当部门无法控制泄漏时,应立即总指挥某某报告,由总指挥某某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如判断事故超出公司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向地方政府或其它相关部门报告,请求支援。
6.2 事故信息上报
1)事故信息上报程序
发生应急事件或险情,岗位人员应立即按规程进行处置和报告,发生火灾或人员伤亡时,应迅速报火警或急救电话。
2)事故信息上报 ①信息上报流程如下: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在发现事件后1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及时上报。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初报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24
a、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事故类型:火灾、爆炸、泄漏(暂时状态、连续状态); c、已采取的应急措施;
d、已污染的范围、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 e、健康危害与必要的医疗措施; f、联系人姓名和电话。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传真),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事故应急救援终止后,由现场应急指挥及相关人员组织编写事故报告,并递交公司总经理审核。并由公司总经理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传真),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主要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6.3 事故相关单位联系
当事故危及周边单位、社区时,由公司应急指挥部直接或电话向事故相关单位发送警报、发布消息,提出要求组织撤离疏散或者请求援助。在发布消息时,必须发布事态的缓急程度,提出撤离的方向和距离,并明确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撤离必须是有组织性的。事故相关单位联系方式详见附件F3。
25
7 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
7.1 分级响应机制
应急响应原则:立即报告、按级启动、分级负责;先抢救人员、控制险情,再消除污染、抢救物资。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公司内部(生产工段、车间)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将环境染污事件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依次为Ⅰ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Ⅱ级(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Ⅲ级(一般环境污染事件)。 Ⅲ级(一般环境污染事件),事故的有害影响局限在各单元之内,并且可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公司局部区域内,启动三级响应:由该单元的由现场负责人应急指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置。 对于Ⅱ级(较大环境污染事件),事故的有害影响超出单元范围,但局限在公司的界区之内并且可被遏制和控制在公司区域内,启动二级响应:由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组织相关应急小组开展应急工作。 对于Ⅰ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事故影响超出公司控制范围的,启动一级应急响:由公司应急总指挥执行;应根据严重的程度,通报某某、珠海市,由相应部门决定启动相关预案、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时,移交政府指挥部人员指挥并说明事故情况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配合协助应急指挥与处置。公司事故分级管理、应急响应流程图分别见表7.1-1,图 7.1-1。 表7.1-1事故分级管理 环境污染事故级别 级别确认部门 启动应急预案级别 应急报告最高级别 某某区应急办、某某区环保局 报告总指挥 报告应急指挥部 发布预警公告 由应急指挥部向内部发布一级预警、由某某区应急办负责发布向外部发布预警信息 由应急指挥部向内部发布二级预警 应急指挥部向内部发布三级预警 Ⅰ级 启动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公司管理层、应急预案一级措施;上级某某区应急办 政府视情况启动所在区域突发环境应急预案 公司管理层 单元负责人 启动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二级应急措施 启动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三级应急措施 Ⅱ级 Ⅲ级
26
7.2应急措施
7.2.1 响应措施流程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的响应。
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发展态势和现场救援进展情况,执行如下应急响应程序: 一、公司突发三级应急事件后,事故发现人员立即报告所在部门现场负责人,所在部门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进行初步处置(如组织扑救初起火灾、泄漏等),必要时组织人员撤离危险作业区域。同时拨打24小时应急值班电话0756-XXXXXX向公司应急指挥部报告,和启动三级应急行动,控制势态发展。
公司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执行如下响应程序:
(1)事故发生后,最早发现者应立即通知附近同事,并立即向值班室报告,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发生的地点、事故性质、泄漏的化学品名称、大致的态势、人员伤亡等基本情况,同时通过停泵、关阀等方法尽可能地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
(2)当值班室接到报警后,迅速通知事故现场的负责人,要求查明事故部位和原因,下达按应急预案处理的指令,同时发出警报,通知公司应急指挥部成员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迅速赶往事故现场。
(3)应急指挥部成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在上风向或侧风向安全地带集合设立临时指挥部(可以以插红色旗帜为标志),并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小组立即开展救援,并迅速查明发生源点泄漏部位、原因,凡能以切断电源、事故源等处理措施而消除事故的,则以公司自救为主。如事故源不能自己控制,有扩大倾向,应向某某区公安消防大队、某某区安全生产监督局、某某区环保局、某某区应急办报告,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启动一级应急预案,由某某区人民政府统一部署指挥,组织区域内救援力量进行处理。
(4)公司应急抢险组到达事故现场时,应穿戴好防护器具,首先查明有无中毒或伤害人员及其确实人数,以最快速度使这些人员脱离危险区域;
(5)应急疏散组接警后立即携带担架、急救箱到达现场,对于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若伤势较重,在对伤员做初期处理后,及时送临近医院抢救。
(6)应急抢险组到达现场后:
27
1)消防安全、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到场后,协同发生事故部门查明判断事故危害程度,视能否控制作出局部或全部停车并疏散人员的决定,若需要紧急停车的则按紧急停车程序进行,并根据事故危害程度迅速判断出是否需要封盖厂区内的雨水口;
2)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未受影响区域内的危险品进行转移,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3)根据指挥部下达的抢修指令,迅速进行对损坏的设备、管道、建筑设施等的抢修,控制事故以防止势态扩大。
(7)通讯联络组到达现场后:
1)负责与某某区环境保护监测站联系,应急监测人员到达现场后,与各救援专业组配合,对事故现场周围区域进行气体浓度检测,确定危险区域范围,应急监测人员在整个事故的抢救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现场的废水有害物质浓度变化,及时告知应急指挥部,作为制定决策和设定警戒区的重要参考依据。 2)迅速、及时组织和提供抢险所需物资、防护用品和运输车辆等,如本单位物资供应困难,指挥部应立即向友邻单位请求支援。 3)及时将事故势态发展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并根据指挥部的命令通知扩散区域的人员撤离或采取简单有效的保护措施。
(8)应急疏散组到达现场后,组织相关人员的有序疏散,并根据应急抢险队提供的信息划定警戒区域,设定警戒线,其间担负治安和交通指挥,组织纠察,加强巡逻检查。
(9)应急抢险组到达现场后:
1)在抢救过程中所产生的消防废水、事故性排放的废水都纳入污水应急处理系统,经中和等预处理后,泵入污水站处理。
2)在事故得到控制后,立即调查事故原因和落实防范措施及抢修方案,并组织抢修,尽快恢复生产。并在专家咨询组的建议下,对受污染现场和环境进行恢复处置工作。
(10)医疗救护组到达现场后: 1)迅速组织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护工作; 2)迅速组织接送受伤人员到医院抢救。
二、属于二级应急事件时,公司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总指挥。经总指挥批准,启动二级应急行动,各部门和应急保障分队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救援。进入启动状态时,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执行如下响应程序:
28
(1)通知应急联络组按照各自的职责进行救援,落实物资、通信、监测等工作; (2)通知联防单位、协议救援单位携带物资、装备和防护用品支援救援; (3)按照规定的时限向方政府通报事件的情况,并做好扩大应急准备工作; (4)指派现场指挥赶赴现场,整合公司、联防单位、协议救援单位的应急资源; (5)指挥联防单位按照救援方案进行抢险。
各级组织、人员按照应急救援程序图实施相应的应急救援行动。
三、公司发生或可能发生一级应急事件,在上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某某区环保局、某某区应急指挥部)没有到达现场时,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执行5.2.2条响应程序;上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到达现场后,执行如下响应程序:
(1)公司应进行指挥权力移交,服从区应急指挥中心的现场指挥; (2)向区应急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汇报事态的发展情况、影响范围、现有的应急资源及采取的控制措施;
(3)公司应急指挥部按照区应急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指令实施救援; (4)协助区应急指挥中心做好应急现场的后勤保障工作。
29
图7.2-1 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联络组 应急疏散组 应急抢险组 应急救护组 7.2.2 处置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避免或减少污染扩大,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缩
30
小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危害的范围。
7.2.3 环境目标优先保护次序
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优先考虑主导风向下风向的敏感保护目标,保护次序由近及远的顺序,保护周围的居民、学校、地下水、周边企业等。
7.2.4大气类污染事故保护目标的应急救援措施 7.2.4.1 大气类污染事故可能影响的区域
公司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浓度较低,如污染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而直接排入大气时,可能对周边大气及居民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此类事故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7.2.4.2 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地点
当事故现场的周围地区人群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时,将受威胁人群及时疏散到安全区域,是减少事故人员伤亡的一个关键。事故的大小、强度、爆发速度、持续时间及其后果严重程度是实施人群疏散应予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将决定撤退人群的数量、疏散的可用时间以及确保安全的疏散距离。针对不同的疏散规模或现场紧急情况的严重程度,由启动级别的现场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发布疏散命令;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和通知疏散的方法由当地公安部门、派出所通知和组织实施。 组织撤离指挥机构主要由当地公安、民政部门和村委会组织抽调力量组成。根据现场指挥部发布的警报和防护措施,引导必须撤离的居民有秩序地撤至安全区或安置区,组织好特殊人群的疏散安置工作;引导受污染的人员前往洗消区站点;维护安全区或安置区内的秩序和治安。
本预案对公司周边X公里区域内等常住人数、自然村、街道等社会关注区和周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在附件中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一览表中明确了单位名称、距离和方位。
常规物料参考《北美应急指南2004版》上的疏散距离组织撤离原则,当发生企业主要物料大量泄漏时(小于0.2m3),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当时的风向要求通讯联络小组通知下风向300米范围内邻近企业相关单位和所在地派出所和村委会,组织实施紧急撤离。
当发生企业主要物料大量泄漏时(大于0.2m3)并起火时,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根
31
据当时的风向,人员疏散距离800m范围外。确定名单要求应急办公室通知下风向800米范围内邻近企业相关单位和所在地派出所和村委会,组织实施紧急撤离。 特殊物料结合监测结果确定疏散距离组织撤离,还应考虑其短时间接触浓度距离内对保护目标伤害,应根据实时监测的结果,确定扩大疏散距离的范围。 在疏散距离半径范围内单位和居民必须在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服从组织安排到指定地点集合,搭乘安排的车辆按人群疏散路线的路线撤离。
7.2.4.4 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为保障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事故现场周围建立警戒区域,实施交通管制,防止与救援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保障救援队伍、物资运输和人群疏散等的交通畅通,并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亡。警戒与治安还应该协助发出警报、现场紧急疏散、人员清点、传达紧急信息、执行指挥机构的通告、协助事故调查等。 (1)实施交通管制,对危害区外围的交通路口实施定向、定时封锁,严格控制进出事故现场的人员,避免出现意外的人员伤亡或引起现场的混乱;
(2)指挥危害区域内人员的撤离,保障车辆的顺利通行;指引不熟悉地形和道路情况的应急车辆进入现场,及时疏通交通堵;
(3)维护撤离区和人员安置区场所的社会治安工作,保卫撤离区内和各封锁路口附近的重要目标和财产安全,打击各种犯罪分子;
(4)除上述职责以外,警戒人员还应该协助发出警报、现场紧急疏散、人员清点、传达紧急信息以及事故调查等。 由于警戒和治安人员往往是第一个到达现场,对危险物质事故必须规定有关培训安排,并列出警戒人员有关个体防护的准备。
7.2.4.5 临时安置场所 为妥善照顾已疏散人群,政府应负责为已疏散人群提供安全的临时安置场所,并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1)当启动Ⅱ级以上应急预案时,视情况启用临时安置场所;
(2)可用的临时安置场所包括:安全区域的公共设施如学校礼堂、操场,医院、剧院、公园、广场、宾馆等;
(3)民政部门对需要安置的人群进行数量估测,组织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为临时安置场所的食品、水、电和通讯做出安排;
(4)公安和医疗卫生部门负责对临时安置场所的治安、医疗、消毒和卫生服务的
32
安排,并考虑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
(5)保证每个临时安置场所都有清晰、可识别的标志和符号。 7.2.4.6当储罐发生火灾或爆炸时: (1)根据事故级别启动应急预案;
(2)根据需要,切断着火设施上、下游物料,尽可能倒空着火设施附近装置或储罐物料,防止发生连锁效应;
(3)在救火的同时,采用水幕或喷淋的方法,防止引发继发事故; (4)对消防产生的消防水经雨水收集系统,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
(5)出现消防水溢出雨水收集池的情况,应立即将排放口关闭,将消防水控制在厂内,然后再作必要处理。
(6)大量的喷水,降低浓烟的温度,抑制浓烟蔓延的速度。若浓烟的扩散速度较快,影响较大,应立即通知居民集中的管理部门和各厂区的负责部门,要求其最短的时间通知并配合,疏散下风向的居民和企业,对已受影响的人群要采取救护。
(7)消防水统一收集至事故收集池,将事故控制在厂区范围内。 7.2.5 进水水质异常或处理工艺运行异常的现场处置措施 7.2.5.1工艺异常状况 (1)当班人员发现工艺出现异常,例如污泥变黑出现异味、污泥浓度过大或小、DO值过大或小、反应池曝气效果过差、二沉池配水不均匀、污泥浓度不均匀、反应池起白泡、二沉池污泥流失过大、污泥上浮等,应立即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调整好风量、水量、泥量、回流量,保证配水均匀、曝气合理、排泥及时,并记录处理过程,不能处理的报技术人员。
(2)技术人员接到通知后,立即查看工艺运行情况,研究调整工艺方案,进行应急处理,并记录好处理过程。
(3)当班人员或技术人员处理后分析事故原因,记录在案并报班长和施设环境部门部长。
7.2.5.2出水超标或出水水质出现异常
(1)当班人员发现出水超标或出现异常,例如化验报表呈现超标、水质变黑、透明度下降、有异色、悬浮物偏多、出现较多白泡沫等,当班人员自行分析原因,不能处
33
理的及时报技术人员、班长和施设环境部门部长。
(2)技术人员接到通知后,立即查看工艺运行情况,结合进、出水化验报表,分析超标原因,研究调整工艺方案,进行应急处理,并记录好处理过程。
(3)当班人员或技术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原因,进行总结并书面上报施设环境部门部长。
7.2.5.3各种事故导致污水超标排放的现场处置措施 ? 设备故障
当班人员发现设备故障而无备用设备或备用设备无法启用等情况时,要及时与部门领导或应急指挥部联系。
(1)立即上报:当班人员立即向事故所在当班班长报告,当班班长根据设备故障严重程度在5分钟内向应急指挥部报告,由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启动相应级别应急预案,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决定是否上报高新区环保局。
(2)现场处置:应急指挥部组织应急救援分队和供水供电分队立即进行维修,并指令应急救援分队关闭出水闸门,打开应急池闸门,将大修期间的污水存放于应急池,防止外排,待事故排除后,再将污水重新提升至污水处理系统中处理。
(3)事故排除后,环境监测组持续监测出水水质状况,应急救援分队和供水供电分队负责对设备进行全面的维修保养,确保出水水质与设备全部安全后报应急指挥部恢复生产;后勤保障分队负责进行事故原因调查,询问事故发现人有关情况,包括设备运行情况、故障部位等。
(4)如果超过本厂处置能力,应急指挥部应及时向上一级部门报告,请求支援。 7.2.6现场紧急疏散措施 根据泄漏物质特性以及风向、地面情况等,由指挥中心划定紧急隔离区域、除污区和支援区,以便开展抢险和救援。
(1)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在事故发生后,由应急疏散组在确定的范围内拉警戒线,并在明显路段标明警示标志。
(2)隔离措施
事故现场在主要进出点派人把守,应急疏散组禁止与事故处理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34
(3)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交通
在事故发生后,根据需要由应急疏散组协助公安、交通部门对厂区和周边区域的相关道路进行交通管制,在相关路口设专门人员疏导交通。
7.2.7 受伤人员救护、救治
7.2.6.1 对伤者进行分类现场紧急抢救方案
(1)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就地进行心肺复苏术。首先要保证呼吸道畅通,然后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脏挤压术。
(2)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重度中毒和复苏后的伤者,应积极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3)对中度中毒以下的伤者应积极护送进入医院进一步治疗。原则上呼吸心跳停止者就地现场抢救;入院前救治主要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全面治疗。
7.2.6.2 提供受伤人员的信息
(1)受伤人员应有单位人员护送,给医生提供个人一般信息(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原病史等资料)。
(2)所接触毒物的名称、接触的时间、毒物浓度及现场抢救情况。
(3)接触的有毒物质理化性质、中毒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 (4)必要时提供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以便请求及时救援。 7.2.8 公司外部救援
应急指挥指挥部根据现场情况调查和评估事件可能的发展方向,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判断是否请求外援,并在明确事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已造成重大损失时,确定撤离路线,组织事件中心区域和波及区域人员的撤离和疏散。 在外部救援到来之后,应急指挥中心应向救援人员详细介绍现场情况,并说明危险性;依托有关部门或单位对公司周边环境进行监测,以确定事件影响程度,并对影响范围内的环保目标人员进行疏散。
7.3 应急监测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公司通讯联络小组应迅速组织联系某某区环境监测站监测人员赶赴事故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确定监测方案,及时开展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环
35
境应急监测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小型、便携、简易的仪器对污染物质种类,污染物质浓度和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判断,以便对事故能及时、正确的进行处理。
7.3.1 点位布设及采样 7.3.1.1 布点原则
①采样段面(点)的设置一般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点及其附近为主,同时必须注重人群和生活环境,考虑饮用水源地、居民住宅区空气、农田土壤等区域的影响,合理设置参照点,以掌握污染发生地点状况、反映事故发生区域环境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为目的。
②对被突发环境事件所污染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均应设置对照断面(点)、控制断面(点),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还应设置削减断面,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所需信息,同时需考虑采样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7.3.1.2 布点采样方法 (1)对于环境空气污染事故
①应尽可能在事故发生地就近采样,并以事故地点为中心,根据事故发生地的地理特点、当时盛行风向以及其他自然条件,在事故发生地下风向(污染物漂移云团经过的路径)影响区域、掩体或低洼等位置,按一定间隔的圆形布点采样,并根据污染物的特点在不同高度采样,同时在事故点的上风向适当位置布设对照点。在距事故发生地最近的工厂、职工生活区及邻近村落或其他敏感区域应布点采样。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采样点的位置。
②对于应急监测用采样器,应经常予以校正(流量计、温度计、气压表),以免情况紧急时没有时间进行校正。
③利用快速检测仪快速监测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范围,现场确定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采样时,应同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采样总体积应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2)对于地表水突发环境事件
①监测点位以事故发生地为主,根据水流方向、扩散速度(或流速)和现场具体情况(如地形地貌等)进行布点采样,同时应测定流量。
36
②对公司周边河流监测应在事故发生地、事故发生地的下游布设若干点,同时在事故发生地的上游一定距离布设对照断面(点)。如河流流速很小或基本静止,可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水层采样;在事故影响区域内饮用水和农灌区取水口必须设置采样断面(点)。
(3)对于地下水突发环境事件
①应以事故发生地为中心,根据公司周围地下水流向采用网格法或敷设法在周围2km 内布设监测井采样,同时视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在垂直于地下水水流的上方向,设置对照监测井采样;在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取水处必须设置采样点。
②采样应避开井壁,采样瓶以均匀的速度沉入水中,使整个垂直断面的各层水样进入采样瓶。
③若用泵或直接从取水管采集水样时,应先排尽管内的积水后采集水样。同时要在事故发生地的上游采样一个对照样品。
7.3.2 监测频次的确定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随着稀释、扩散、降解和沉降等自然作用以及应急处理处置后,其浓度会逐渐降低。为了掌握事故发生后的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需要实时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应急监测全过程应在事发、事中和事后等不同阶段予以体现,但各个阶段的监测频次不尽相同,如表7.3-1所示。
表7.3-1 应急监测频次的确定原则
37
7.3.3 监测内容 (1)大气环境应急监测
发生事故时立即启动,在厂边界,下风向500m、1000m、事故关心点各设监测点,对烟尘、NO2、TVOCs等进行监测。对相关地点进行紧急高频次监测(至少1次/小时),根据事故情况选择监测项目,随时监控污染状况,为应急指挥提供依据。
(2)水环境应急监测
对事故池的消防废水进行紧急高频次监测(至少1次/小时),随时对监测特征污染物(监测因子为石油类,视具体情况增加COD、氨氮等)的浓度,为应急指挥提供依据。
38
8应急终止
8.1 终止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符合环境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得到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内; (3)事件已造成的危害已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并且尽可能低的水平。
8.2 终止程序
(1)二级和三级应急终止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批准,一级由相应政府部门批准; (2)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根据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8.3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1)通知公司各办公室,各部门及车间以及附近周边企业、村庄和社区危险事故已经得到解除;
(2)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人员和受污染设备进行清洁净化; (3)对于此次发生的环境事故,对起因,过程和结果向有关部门做详细报告; (4)全力配合事件调查小组,提供事故详细情况,相关情况的说明以及各监测数据等;
(5)弄清事故发生的原因,调查事故造成的损失并明确各人承担的责任; (6)对整个环境应急过程评价,对环境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总结,并向厂领导汇报; (8)针对此次突发环境事件,总结经验教训,并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修订;
39
9 后期处置
9.1 现场清洁净化和环境恢复
现场清洁净化和环境恢复是为了防止危险物质的传播,去除有毒、有害化学品对环境场所的污染,对事故现场和受影响区域的个人、救援装备、现场设备和生态环境进行清洁净化和恢复的过程,它包括人员和现场环境的净化,以及对受污染环境的恢复。
公司内的危险物质一旦发生事故,以固态或颗粒形式泄漏时,较高的污染多出现在离泄漏爆炸源比较近的区域;以液体方式泄漏的化学品可能会透入水泥地面的裂缝,溅到设备或现场人员的表面,也有可能渗透到土壤,进入地表水或进入下水道中;以气体方式泄漏的化学品,受当时的风向、风速等因素影响,可能会污染周边下风区的人员和环境;而以雾的形式泄漏时,化学品可能进入到多孔材料中,如水泥、涂料和土壤中,
当然也有可能进入地表水体中。对进入环境的物料: ——能重新利用的则应回收再利用; ——不能重新利用的,若为油品,可交有资质单位安全焚烧处置, 若为腐蚀性物质,可用酸或碱性物质充分中和、稀释后排放至废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其它危化品毒性物质应交于危险废物处理的有资质单位进行安全处置。
9.1.1 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9.1.1.1 事故现场的保护
(1)设置内部警戒线,以保护现场和维护现场的秩序;
(2)保护事故现场被破坏的设备部件,碎片、残留物等及其位置; (3)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及管理者; (4)对搜集到的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9.1.1.2 事故现场的洗消
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为事故现场所属部门长。事故现场由应急救援分队、治安保卫分队负责保护,特别是关系事故原因分析所必须的残物、痕迹等更要注意保护。
40
正在阅读: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参考版01-10
如何正确掏耳朵02-10
我的暑假作文800字06-12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古诗文言文释义整理05-23
我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01-24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趋势12-01
个人与公司借款协议05-03
五人设置的工会委员分工及职能11-15
4.钢筋隐蔽工程验收记录11-15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预案
- 应急
- 突发
- 编写
- 参考
- 事件
- 环境
-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 内蒙古2016年上半年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保险赔偿试题
- 语言学纲要试题7
- PPH结合痔切除与开放式外剥内扎术治疗痔疮的疗效比较
- 隧道锚索(杆)作业指导书
- (目录)2017-2022年中国电网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汽车灯具室内检测 - 图文
- GPS坐标转换
- 实验室防火、防盗、防燃防爆、防中毒、防腐蚀应急措施
-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 18秋学期(1709、1803、1809)《windows可视化编程》在线作业2
- 2019年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 模拟试卷三(含答案)
- 清水乡人大换届实施方案
- 学生光荣榜 - 图文
- 民兵之家管理规定-精选模板
- 自动控制原理 0904103054 刘立财
- 概预算招投标
- 聂荣臻
- 2018年笔记本散热器现状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目录)
- 《机械制图》第二学期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