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就业的系统工程课程设计

更新时间:2024-06-17 06: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方面 现状 原因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 改善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增强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决定 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目的(Why)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对象政府、社会、(What) 学校、家庭、学生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全面地对大学生就业工需要各方面相互联系、作进行整体规划,及时齐心协力,形成合力。 有效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最佳效多数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这些场所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较强的联系 果。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就业时可以能够更快的掌握工作技能 将就业公司与高校和政府联系起来结合分析。 从大学生就业工作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中综合地动态地考察研究。 从高校毕业生实习开始到高校毕业生实习结束工作前期 就研究方向分为高校、企业与政府三方面 主要有学校和学生来进行研究,政府与社会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 利用5W1H与SWOT进行理论分析,收集一些高校毕业生的实践经验用主层次分析法分析并建模 时间在大四同学即(When) 将离校实习时做调查 场所各大高校与相(Where) 关就业企业以及当地政府 人员政府、社会、(Who) 学校、学生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借助各方各面的综需要各方面相互联系、合力量才能达到更好的齐心协力,形成合力。 调查效果 SWOT进行理论分析,帮助我们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面对的优势与劣势,但也需要结合一些实际情况分析 实践重于理论,最好能够有一些实践情况的分析 利用SWOT方方法(How) 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等进行理论分析并将理论进行建模结合实际再次分析 Swot策略分析

1、 利用机会,发挥优势(s-o战略)

在学校学好专业课,掌握更多的知识,考取各种专业相关证书,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多参加各企业的招聘活动,为自己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积累更多的经验。 2、利用机会,客服劣势(w-o战略)

积极参加一些就业的培训和招聘企业的宣讲会,学习别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交活动,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锻炼、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际应变能力。

3、利用优势,挑战威胁(s-t战略)

利用自己的优势,自主学习,主动寻找实习机会,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个人素质,利用自己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挑战自己的决策能力。 4、克服劣势,回避威胁(w-t战略) 个人绩效可能提高,也可能不变或降低,在这个阶段组要目标是选定一项专业或进入管理部

门,力争成为专家或职业经理,或是转入需要新技能的新工作,开发更广阔的工作视野。

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因素的系统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善,高校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已经摆到了刻不容缓的位置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弄清症结之所在,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摘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大

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我们将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找出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方案的权重,最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具体的对策。

一.系统初步分析(Swot定性分析) (一) 优势(Strengths)

1.知识积累是大学毕业生的最大优势,同社会上其他人员相比,大学毕业生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知识面较宽且全面,又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对事物具有较强的领悟力,有些东西又一点即通,所以能得到社会的欢迎。

2.良好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开设的素质课程和其所具备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器重激发了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

3.突出的个人资本,大学生年纪轻,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充满信心的心理状态,有激情有抱负,敢想敢做,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时给用人单位留下较好的印象,并且在就业以后也有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较大的成绩。

4.大学生一般没有家庭负担和压力,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甚至,在工作上还可以得到家人和亲友的支持。

5.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是网络的天下,今天的大学生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的信息。并且,他们很善于分析和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应用能力较强。

(二) 劣势(Weaknesses) 1.知识转化率低。据统计,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为1~1.5年。

2.就业理念滞后。一方面表现为不能及时地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错误的人生理念和传统过时的就业理念。此外,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水平,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3.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学科标准和知识灌输,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了大学生在专注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缺乏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不能在学校外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有用的锻炼平台。

4.价值判断盲目。一方面存在着攀比与求高心理。攀比心理使大学生产生非理智选择。

求高心理则使大学生过于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就业理想,从而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另一方面就是存在着自卑与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往往使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自负心理则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过高的个人期望值,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5.大学生的工作心态也影响着职业的稳定。大学生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对工作给予很高的期望,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喜欢纸上谈兵,寻找工作的眼光太高,给自己定的目标不切实际。工资水平太低不做,专业不对口不做,缺少兴趣不做,但现实与理想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形成了大学生有也不就的怪现象。

6.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经历,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适应性不强。有心理承受力差,意志不坚定,容易朝三暮四。

(三) 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的政策调控。国家极为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方面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不断健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

2.宏观经济的良好态势。一方面,在整个全球和平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13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6900亿元猛增到9593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9.3%。而GDP的快速增长必然会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家对金融、保险等服务产业开放或限制性开放市场,在诸多领域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社会集体的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受到社会关注,因为大学生失业将带来潜在的社会压力与社会成本。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世界,而优质的人力资本能够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迅速积聚大量的物质资本,大学毕业生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

4.大学生和企业用人单位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毕业生就业已经入规范化。

5.大学生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创业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好机遇,当前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对应届大学生创业实行了多项优惠政策,免息的小额贷款等等。

(四) 威胁(Threats) 1.就业市场不完善。一方面,供求失衡。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然而社会需求增长却很慢,这两者的矛盾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此外供求失衡还表现为供求结构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买卖方市场的转变。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过去“统招统配”过渡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我国人才市场买卖方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2.就业体制障碍。一方面,由于在当前的改革环境中,政府宏观就业指导政策对于教育者、教育者在就业活动中的权利、义务等还未能进行充分阐述,缺乏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我国用人体制仍存在着诸多束缚和障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现象依然较为严重。

3.用人单位误区。一方面,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目前很多企业和单位并没有依据自己的招聘岗位的实际需要,而是采取一般的社会标准,一味追求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对工作经验的过分强调。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工作经验,希望人才进入单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而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差,不仅不能创造价值还会增加用人成本。

4.高校就业指导落后。一方面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初级阶段,就业指导模式单一,

就业指导内容简单。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尚未形成长效机制,短期性、季节性明显,就业指导课大多集中在毕业前的两三个学期,低年级则较少开设就业指导课。

5.竞争十分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就有人数陡增。此外还有研究生向下挤占大学毕业生位置。三大就业人口高峰同时出现,而就业市场容量并没有增加,使得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堪重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然而社会需求增长却很慢,这两者的矛盾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此外供求失衡还表现为供求结构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买卖方市场的转变。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过去“统招统配”过渡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我国人才市场买卖方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二.总结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经过我们调查、分析、整理,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10点:

S1、性别

S2、社会工作经验 S3、综合素质 S4、学习成绩 S5、就业形势 S6、个人就业理念 S7、高校就业指导 S8、国家就业政策 S9、单位应聘要求 S10、学校名气 三.模型化和设计优化 (1)判定二元关系,建立可达矩阵 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图: 其中,V表示方格中的行(或上位)要素直接影响到列(或下位)要素,A表示列要素对行要素要直接影响。 V V A A V S10

A V V V V V S9 A A A A V A A S7 A V V V S6 A A A S5 A S4 S3 , S2 S1 S8

(2)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可达矩阵:

1 0 0 M= 0

1 0 1 1 1 0 0 1 0 0 1 2 0 1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1 0 0 1 0 1 1 0 0 0 1 0 0 1 0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1 1 1 1 0 0 1 0 0 1 0 1 0 0 1 0 0 1 1 3 4 3 7 3 4 4 2 3

(3)建立多级阶梯结构模型:

可达集R(Si)是指在可达矩阵或有向图中Si可达到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先行集A(Si)是指在可达矩阵或者有向图中可达到Si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共同集C(Si)是指Si在可达集和先行集共同的部分,起始集B(S)是在S中只影响其他要素而不受其他要素影响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

可达集R(Si),先行集A(Si),共同集C(Si),起始集B(S)列表: Si 1 2 3 4 5 6 7 8 9 10 R(Si) 1 2,5 3,5,7,9 4,5,9 1,2,3,5,6,7,9 6,9,10 A(Si) 1,57,8,9 2,5,8 3,5 4,8 2,3,4,5,7,10 5,6,10 C(Si) 1 2,5 3,5 4 2,3,5,7 6 5,7 8 9 ,6,10 B(S) 8 1,5,7,10 3,5,7 1,2,4,8 8 1,9 ,5,6,10 2,3,4,5,6,9 6.7.10

极位划分,即确定某区域内各要素所处层次地位的过程,这是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的关键。根据要素极位划分思想,去除链接要素中其中一个要素的行与列,然后按每行“1”元素的多少,由少到多顺序排列,调整行与列,得到新的矩阵,最后在新的矩阵中,从左上

角到右下角,依次分解出最大阶数的单位矩阵。 可达矩阵进行层次化处理结果为:

1

9 2 4 6 10 3 7 8 1 L1 1 0 0 0 0 0 0 0 0 9 L2

1 1 0 0 0 0 0 0 0 2 0 1 1 0 0 1 0 0 0 4 L3 0 1 0 1 0 0 1 0 0 6 L4 0 1 1 0 1 0 0 0 0 10 L5 0 0 0 0 1 1 0 0 0 3 L6

0 1 0 0 1 0 1 1 0 7 1 0 0 1 0 1 0 1 0 8 L7

1 0 1 1 0 0 0 0 1 5

L8

1

1

1

0

1

0

1

1

0

(4)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1、性别 9、单位应聘要求 2、社会工作经验 4、学习成绩 6、个人就业理念 10、学校名气 3、综合素质 7、高校就业指导 8、国家就业政策

5 0 0 0 0 0 1 0 0 0 1

5就业形势

四、制定方案

方案C1:国家着重改善我国就业政策,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改善我国就业形势。 方案C2:好好学习专业课,掌握更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方案C3:利用自己的优势,自主学习,主动寻找实习机会,积累工作经验。 方案C4: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五、系统评价(层次分析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r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