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_一个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_李凯

更新时间:2023-06-08 20: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5年2月              中国工业经济              Feb.,2005第2期(总203期)           ChinaIndustrialEconomy              No.2

【产业经济】

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一个产业

集群研究的新视角

李凯, 李世杰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 辽宁 沈阳 110004)

[摘要] 我国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一直游离于产业集群理论与实证研究

之外,本文在国内外研究人员产业集群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装备制造产业特点,提出耦

合的研究视角。文章借鉴系统耦合的思想,把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间的经济联系和内在

产业关联抽象为制造企业耦合、集群产业耦合以及区域社会网络耦合三层结构,构建装备

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结合集群耦合度模型,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耦合机理和影响集群

要素耦合度的因素。并以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分析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存

在的问题,相应提出促进集群要素耦合的对策。

[关键词] 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业; 耦合; 产业关联; 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5)02-0051-07

一、引言

网络发展与产业集群演化的相似性使得社会网络的研究角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集群衍生、演化,指导了区域集群的培育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并成为许多国家地区制定产业政策的依据。然而,社会经济网络分析范式,在研究中过于强调社会经济网络对降低交易成本与协同创新的影响,相对忽视了产业关联对于产业集聚的重要作用。装备制造业集群大都是以大型企业为集聚的主导力量,集群根植性并非单纯基于传统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所着重关注的社会网络关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对于社会网络的依赖并不因此而降为次要地位:装备制造业产品需要更新、技术需要升级,对R&D的依赖远远超过中小企业;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土壤———基础设施、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以及中介机构的优良服务(李凯等,2004)。

同时,我们也看到,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集群。Donald(2001)认为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一定需要其他组织或机构参加,需要正确干预的重点是中小企业集群。受此影  [收稿日期] 2005-01-05

[基金项目] 国家科学技术部“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沈阳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

(批准号2001BA206A)。

[作者简介] 李凯(1957—),男,辽宁昌图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世杰(1978—),

男,江苏连云港人,东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响,有学者对我国大型制造企业集群做了系统研究。王缉慈在对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和发展的研究中,直接将大企业为核心的制造业集群排斥于研究之外(王缉慈,2003)。国内学者对集群研究的地理区域大多集中在江浙、珠江三角洲等新兴工业区(王缉慈等,2001;魏江,2003;熊晓云,张金隆,2003),对我国广大老工业区装备制造业①集群关注程度不够。

二、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假说

1.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耦合结构

Porter(1998)认为“集群包括一系列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例如,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最后,许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标准的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联盟等。”

波特描述出一幅几乎涵盖所有集群要素外延的区域产业集群网络图,位于网络核心的是制造企业,然后是配套企业,外围是区域内各类经济机构。我国装备制造业往往都以大型制造企业为集聚的核心,核心企业具备相当的规模优势,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地位和作用不十分突出;集群多为中心—卫星型结构,产业链条长,围绕着行业内若干大型核心制造企业,衍生出一系列为之服务的中小企业;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技术关联与产品配套。秉承波特的研究思路,结合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特征,本文构建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见图1

)。

图1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

注:虚线表示集群的开放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很多情况下,集群的边界与行政区域边界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考虑到本文所研究的特定区域的装备制造业可以自成系统,故本文假定集群边界不超过行政区划边界。

资料来源:借鉴波特(1998)、盖文启(2002)、魏江(2003)研究思路,结合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产业特点绘制而成。

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模型蕴含三层耦合机制:制造企业耦合(内层)、集群产业耦合(中间层)和区域社会网络耦合(外层),集群耦合就是由制造企业耦合、产业间耦合和社会网络耦合叠加而成的复合结构,实现集群经济、社会功能的共增。①按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2002),装备制造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制造企业耦合层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内核,产品服务交易是其表现形式;产业层耦合是跨产业制造企业耦合,其体现为同一产业链上的配套;区域社会网络为制造企业耦合提供知识、资源以及耦合的规制与公共服务。三个耦合层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基于经济交易、产业关联和知识共享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一层的耦合状况都对其他两层产生作用,影响各层系统功能。三层结构中诸要素的高度耦合可以获得各子系统乃至整个集群系统功能的改善,进而增加自身收益。

(1)制造企业耦合包含着大型核心制造企业与卫星型中小企业的经济联系。核心制造企业指专业化生产装备制造产品达到一定规模、对所属行业领域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大型制造企业,是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的核心力量。卫星型中小企业通过产品、服务与核心大企业耦合结网:中小配套企业包括专业化生产的供应商、核心企业工业制成品的销售商等;中小竞争、互补企业指产业内部与核心企业存在竞争或者产品互补关系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分布于集群耦合网络中,它们经营灵活,柔性好,彼此间竞争程度高,“对核心制造企业存在技术、产品和规制等方面依赖”(魏江,2003)。整个产业的集群耦合系统中的不同类型制造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充当价值链条上的不同环节,获得各自的分工利益,实现产业的规模优势与收益最大化。

(2)集群产业耦合是指跨产业制造企业之间的产品配套与技术共享等互动关系。该层耦合以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其表现形式。所不同的是,该层耦合结构中,企业之间不单纯是产品供需关系,而是基于完整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在产品、技术、服务以及相同背景人力资源上的配套。产业关联是耦合存在的前提,知识和技术在耦合链中的无阻碍扩散是其良性耦合的条件,人力资源则扮演知识载体的角色。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例,其上游配套企业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而具备承揽大型建设项目的工程服务公司则是其重要的下游服务企业,横向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着频繁产品、技术配套,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存在大量关键技术的关联共享。

(3)区域社会耦合层包括集群内部社会机构以及它们与制造企业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制造企业与区域其他经济要素的互动关系是耦合结构的最外层,也是重要但却容易为人所忽略的耦合层。集群社会网络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为制造企业服务的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机构以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总体上说,集群社会网络层要素为内层要素提供生存的土壤:高校、科研机构是知识最重要的创造机构,通过开发新技术,形成集群内部的知识技术创新源;装备制造企业限于自身研发能力,需要与外部创新主体合作,进行R&D协同创新;本地技术、管理人才在教育培训机构获取知识,进入各个企业,促进知识特别是隐性化知识的扩散;地方政府以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氛围创建等方式参与集群耦合,作为区域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杠杆等对集群耦合效度和其他要素主体的行为产生导向性影响;域内的服务机构一方面协调、影响制造企业的市场行为,此外,也以中介、金融服务等方式为集群要素提供服务和资源。

2.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度分析

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反映集群的总体构架,深入分析集群的要素耦合,必须研究影响要素耦合的因素。集群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同能级、不同形式的经济交互,体现为产品和服务交易,对于要素之间的耦合有重要影响;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度行业,受关联产业的影响程度很深,产品价值链长,对产业链的完整性要求强烈;集群内部的主导产业往往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很高程度的知识和关键技术共享,这种知识与技术共享对于集群耦合度的影响也是重大的。

本文把影响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度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产品服务关联度、技术共享程度、知识(隐性知识)流动规模。这三者与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耦合度均存在着强正相关。基于此,本文提出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耦合度模型。

E=f(maxα,maxβ,maxγ)

显然,

E E E>0;>0;>0。 α β γ

式中,E为集群耦合度指数;α为产品服务关联度;β为技术共享程度;γ为知识流动规模。装备制造产业间存在着频繁的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例如,机床制造业需要配套企业为之提供工作台、齿轮、冷却器以及液压装置等配件,同时也为其他制造企业提供加工制造的金属切削机床。这种交易关系的频度是产品服务关联度α。装备制造业之间技术相似程度高,工艺的衔接和技术同源以及技术的创新交叉,使得不同制造行业间存在众多关键共性技术,例如,高速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设计自动化技术等。两类装备制造业之间的关键技术共享程度β直接影响它们的耦合度。集群的内聚性和地理接近性特征使得集群耦合结构内部非正式网络活跃,存在着频繁的非编码化知识流动(Saxenian,1994),非编码化的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如经验等)得以通过耦合链条在集群内部传播、扩散;这种知识流动并不等同于关键技术的共享,更多地体现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隐性知识的流动规模γ也是影响集群耦合度重要因素。

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见图1)中耦合链条均以产品服务配套、技术关联和知识共享为耦合内容,但α,β,γ三个因素对集群各耦合层次的作用程度不同①。总结前文的研究,结合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本文对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耦合度进行分解(见表1)。

表1装备制造业集群各耦合结构层之耦合度分解产品服务关联度

内部耦合层

中间耦合层

外部耦合层+-/++++++关键技术共享度知识流动规模

注:+表示影响程度高,-表示影响程度中等,/表示不存在直接影响。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实证:以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

1.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概况

沈阳是以重大成套装备为特色的中国装备制造重镇,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50多年来,沈阳向全国提供了大批重大设备,曾诞生过数十个第一:第一台自动车床、第一台5轴车铣中心、第一台125吨挤压机、第一台50万伏超高压变压器等,为共和国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具有集群优势。沈阳装备制造行业、门类齐全,全国装备产品共216种,沈阳能生产172种,占70%以上;2003年,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资产合计985亿元,固定资产312亿元,工业总产值635亿元②。一些重大装备产品居于国内市场主导地位,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都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主要产品在国内具有相当比例的市场占有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也具有相对优势,呈现出集聚特征。①各层集群主体要素的耦合度指数不尽相同,耦合度指标体现出经济要素对集群网络的参与程度,对其大小做数值化量度较为困难,可以考虑采用一系列相对指标进行衡量比较。由于研究所限,本文没有就如何界定α、β、γ涵盖的具体范围和对指标的量化问题做深入分析,但是并不妨碍分析这三个指标对集群耦合度的影响。

②文中所引用数据系作者根据沈阳统计年鉴(2003)以及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2.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

(1)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存在不同行业制造企业间耦合。沈阳的装备制造企业涵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沈阳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等。每类产业都拥有具备规模优势的大型核心制造企业,并在其周围吸聚大批中小型配套企业。例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中机床制造业,以沈阳机床集团为核心企业,辐射沈阳菲迪亚数控公司、沈阳齿轮制造厂、沈阳钣焊件厂等10余家中型加工制造企业,为提供数控滑台、数控刀架工作台、齿轮以及冷却器等机床配件,外围有近百家小型企业为上述企业提供原料供应、初级产品配套和基本生产服务,从而形成以机床加工制造为主导的企业群落。类似还有以东北输变电集团为核心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集群,以沈阳重型机械集团为核心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集群等。

(2)沈阳装备制造跨产业耦合结构完整。不同产业的大企业之间存在着配套关系,往往并不表现直接的产品供需关系。但是,我们注意到,沈阳的大型制造企业之间却存在着一种更为关键的联系———核心技术的关联,技术的内在关联性(如工艺的衔接、技术同源以及技术的创新交叉)和相似性推动着核心制造企业(如东北输变电集团、沈阳机电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企业)的进一步集聚;现代工业的发展,催生出更多共性制造技术,例如,嵌入式系统、成套设备集成、虚拟制造、网络远程并行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等,这些关键技术已经渗透到沈阳装备制造的各个行业,跨产业企业间的关键技术共享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成为制造企业的最优战略选择。

(3)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社会耦合网络适合大型制造企业集聚。沈阳市拥有工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冶金、石化等科研机构,众多理工科高校也纷纷向科研型大学转型,不断壮大的科研队伍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社会网络的创新源。沈阳市高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传承制造知识和制造文化,推动本地区制造业氛围营造。沈阳市各级政府在推动装备制造业振兴,通过“合、转、退、减、股”等改革举措,突破装备制造国有企业的体制羁绊,改造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机床、输变电、石化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杠杆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和振兴,为装备制造集群网络培育创造条件。金融、保险、行业协会等服务体系也相对比较完整,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的完整。

3.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度分析

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度取决于耦合结构中要素的产品服务关联度和技术、知识共享度。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比较完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制造企业层耦合度低,产品本地化配套能力不足。沈阳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中间产品配套对区域外依赖性很大,集群大—中—小型企业结构比例不合适,灵活、富有生命力的小企业数量不能保证大型企业发展所需的生存土壤;本地中间产品生产制造不足以支撑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出现装备制造中场产业的“发育不良”;大中小型企业的耦合单纯体现在产品交易关系上,技术和知识交流不够活跃,彼此的技术配套主要来自政府的计划组织,缺乏创新协同惯例。沈阳装备制造中场产业的缺位已经成为制约沈阳装备制造业继续集聚和制造基地形成的瓶颈,随着最终产品(整机)装备产业发展的趋缓,生产关键性、高功能零部件、元器件的中场产业的发展将尤为重要;必须着力促成一批涵盖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机床功能部件、燃气轮机零件以及模具、铸锻件等行业的“小巨人”型中场产业的制造企业,使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坚实的产业依托。

(2)产业耦合层的跨产业协同差,中枢产业地位不突出。中枢产业往往扮演着发动机的作用,与中枢产业的关联度直接决定集群耦合效应的大小。装备制造业发展,要协调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重点发展关联度强的产业,关注装备制造业的中枢产业,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梁琦(2003)对我国装备制造六大类产业的数据实证表明,装备制造行业专业化水平大都受到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反映出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强产业辐射力;通用设备制造业与其他制造产业在技术上具有很强的关联度,知识共享程度很高,居于装备制造业的中枢产业地位。目前,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中通

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带动和技术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耦合度,必须首先关注并着力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以此带动整个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

(3)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社会网络经济要素间的耦合度较弱。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真正有效运作,科研、高校等机构与制造企业缺乏良好合作机制,大学与科研机构没有成为区域创新的知识源头,科研成果也不能转化为企业生产力;集群内部技术管理人才参与本地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不多,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俱乐部式的经常性交流很少,人才本地化流动的机制比较呆板;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保险、行会等服务机构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未能有效参与到集群的耦合结构中。当务之急,要以市场激励手段增强主体要素间的耦合度:在装备制造核心企业内部搭建开放型、网络化的生产组织,强化生产企业与外部主体要素的互动;集群内部建立以制造企业为主导的知识共享平台和装备制造业集群主体要素经常性的交流平台,推动区域内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引导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产业关联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和强化集群耦合度作用十分重要。装备制造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存在着很强的配套要求,集群对产业关联的高度依赖远远非其他行业制造业集群所能比拟。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耦合结构与耦合度,必须研究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并据此设置集群区域内的产业链安排,引导跨产业企业之间的技术、产品配套,从而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集聚和集群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然而,在我国一些省市的产业发展报告中,经常可以看到如何对机械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进行规划布局的说法。显然,这种政府发展规划并不能替代机械制造业集群内生对产业关联的要求。分析本地区产业集群耦合结构的完整程度,着力为区域优势产业与核心制造企业培育出完整的产业链才是高屋建瓴之策。另外,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中,核心企业往往都具备规模优势,处于耦合主导地位;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地位的作用并不十分突出。提升制造业集群耦合度必须首先强化核心企业之间、核心企业与外围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交互。

第二,关注知识流动和共性技术对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的作用。装备制造业存在着大量的同源技术和工艺衔接,不同行业共享着很多关键共性技术,并存在技术、工艺的创新交叉。关键技术和知识的共享影响到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的耦合度,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度,把关键技术共享与知识流动规模作为变量引入,显然十分必要;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含量高,对于研发水平要求高,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结构不能忽视高校、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之间的R&D合作。地方政府产业制定政策,应该考虑官产学研的研发合作以及装备制造企业在共性技术的创新协同。

第三,以沈阳为代表的我国广大老工业区,其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三层耦合结构基本都是完整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老工业区的制造业集聚并没有经过市场竞争的有效选择。这样的集群结构中同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在产品配套、技术共享等方面的互动耦合状况是有欠缺的,通常表现为集群要素耦合程度低、动力不足。促进以产业关联和技术共享为基础的集群内诸要素的耦合不仅提升各经济要素本身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将推动老工业区的支柱产业进行一场以市场为主导的结构重整,优化整个经济系统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

第四,追踪当前的学术研究前沿,模块化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正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关注(雷如桥等,2004)。半自律性子系统———模块通过一定的规则与其他同样子系统相互联系而构成更为复杂系统的过程即称为模块化。模块化过程可以看做是专业化分工的逆运算(胡晓鹏,2004)。产业集群耦合结构中的要素单元也是相对独立、功能完备的半封闭系统,并以耦合方式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集群的耦合网络,从系统功能分解与基于相似功能的模块化再整合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合理性。作者将依托本文成果,以装备制造业集群

为背景,借助模块化分析方法和相关理论,继续深入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3).

〔4〕胡晓鹏.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进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4,(9).

〔5〕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4,(12).

〔7〕雷如桥等.基于模块化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8〕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王缉慈.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2).

〔10〕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魏江,魏勇.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多层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4,(1).

〔12〕熊晓云,张金隆.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J].管理评论,2003,(8).

〔13〕DonaldJ.OpeningSpeechattheWorldCongressonLocalClusters[J].OECD,Paris,2001.

〔14〕workofInnovators:aSynthesisofResearchIssues[J].ResearchPolicy,Vol.20,1991.〔15〕wsonC.CollectiveLearningProcesses,NetworkingandInstitutionalThickness’

Region[J].RegionalStudies,Vol.33,1999.

〔16〕MorosiniP.IndustrialClusters,KnowledgeIntegrationandPerformance[J].WorldDevelopment,Vol.32(2),2004.〔17〕Por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Vol.98,1998.

〔18〕SaxenianA.RegionalAdvantage:CultureCompetitioninSiliconValleyandRoute128Harvard[M].University

Press,1994.intheCambridge

CouplingStructureofEquipmentManufactureIndustrialClusters:

ANewViewontheIndustrialClusters

LIKai, LIShi-jie

(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Northeastern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Abstract: Owingtovarietyreasons,theequipmentmanufactureindustrialclustersofChineseoldindustrialbasesdeviateawayfromthetheoreticalandempiricalresearchonindustrialclusters.Basingonthestudyofthe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ers,thethesisbringsforwardanewviewofindustrialclustersconsideringthecharacteristicsofthe

industrialcouplingandmanufactureindustry.Referencingthecouplingideologyfromphysics,thepaperabstractstheeconomicaffiliationamongunitsoftheclustersandindustrialcorrelationstothreelayers:manufacturingenterprisecoupling,

districteconomicnetworkcoupling,anditthensetsupthemanufactureindustrialclusters’couplingstructure.Atthesametime,thepaperstudythecouplingmechanismsandtheinfluencefactorsoftheclusters’couplingstructure,wellfoundeduponthecouplingextentmodel.Furthermore,thethesisanalysesthecouplingmechanismofindustrialclustersusingempiricalanalysiswithacasefromShenyangequipmentmanufactureindustrialclusters.,andbringsforwardseveralcountermeasurestopromotetheequipmentmanufactureindustrialclustercouplinginshenyang.

KeyWords: industrialclusters; equipmentmanufactureindustry; coupling; industrialcorrelations; knowledgecommunion

〔责任编辑:高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rf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