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与建筑

更新时间:2024-06-15 1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并产生反应这种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国建筑师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的组成部分,它一如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始终连续相继,完整和统一发展。 用相同的尺度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成就是没有结果的,尤其在古代,它们实在是来自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历史不断地证明,无论科学技术或者文化艺术,不同的经验的交流和结合必然会得到更大、更高、更新的发展。 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中国比欧洲存在较少的年代久远的建筑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木结构的寿命有限。

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客观条件并不是使用和发展木结构的基本原因。

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也不是决定房屋建筑上使用木结构的因素。

在建筑上,中国很早就懂得使用砖石结构,而且在技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中国建筑长期采用木框架混合结构的主要原因是被确认为最合理的构造方式,是经过选择和考验而建立起来的技术标准。

木结构形式的建筑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是最节省的建筑,最经济的技术方案。

不只中国木建筑

在中国,但凡可以应用在木头桑的技术,几乎都可以发生在建筑上。同样,建筑的种种技术都可以应用杂其他木材工艺上。

只是在结构和功能上扮演居住的目的时才叫做房屋,在其他场合,房屋可以是任何东西,桌椅、衣橱、轿,车…… 用来做椽子得树苗至少要5年才能长成,一般梁柱要10年,较理想的品种甚至要20年方可成才。父辈往往已预先替自己的儿孙种下良木,连同建筑房屋的宝贵经验留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传承生活下去。 木

中国传统的木框架建筑,从竖起一根木柱,到架设;一条梁枋,一笔一划,一撇一捺地在时空中勾画,中国人生活在笔画的艺术中。

“材,木挺也。凡可用之具皆曰材。”小径材可以联结成为大材,大材耗损,即可截为小材应用。切勿小材大用,大材小用。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树干是栋梁,弯曲的木料成为月梁,截下的枝梢充作椽子铺顶,高低疏密,树木不知不觉的刚好长成屋。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北宋中叶,皇家大肆铺张建设各种宫廷园囿,宋仁宗时期,照当时税收比例,整个国库的全年收入只勉强抵得上一千根木柱,营私舞弊,贪污腐败严重。王安石为防止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加上唐末战乱连年,林木过度损耗,于是将工程营造严加监管。《营造法式》 愿托乔木

五行中,“木”的位置安放在旭日东升,紫气东来的东方,是一切生命之源。古人植木为林,截木为材,盖房子,做家具,生活在树木旁,住在木材里,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 据说楠木要在五百年后才回散发出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中国现存最巨大的楠木柱有四根,各高14.5米,直径1.17米,怕已不只两千年。连同其他56根10米高的楠木柱,一共60棵大树支撑起明代帝王陵墓群中最大的祾恩殿。建成后,帝王化为泥,唯有此木香如故。

树木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最后的归宿。

中国人在汉代开始用木造纸,到了宋代用木头刻字制版,印刷在纸张上,书写下整个民族的历史。

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 红拂女遇李靖:“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

中国古代的建筑工匠,至迟在唐代已摸索出梁、柱在用料及结构上垂直和水平的最理想比例,再以整栋建筑重复得最多的构建——斗拱为基数,并用拱高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

“材”,按比例来计算出整座建筑物每一部分的用料和尺寸。 标准建筑模说的优点:

标杜绝原料浪费,经济预算得到保障,保证建筑物在一定的质量下完成

可以预先制作各种构件运送至工地,或拆运异地重建 可以多座房屋同时施工,标准构件亦可随时替换和更新 便于计算材料及预制构件,大材耗损即可截为小材,重新应用

施工效率大大提高 量材而用

清代李斗在《工段营造录》里列出木材的重量来分等级,以每一见方为准,越重者,越高级。像紫檀、铁犁等珍贵木材,纤维细密坚硬到媲美金属,重到遇水即沉,虫蚁不侵,价值与黄金不遑多让。

木建筑的天敌是火灾和虫蚁侵蚀,然而优质的木材,如果妥善保护,寿命可达到千年之久。

宫殿用材:明代的统治阶级奢侈无度,兴建重大工程都要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采办以应宫殿、陵寝和坛庙等高级建筑应用。入清以后,宫廷工程由于缺乏巨大木材,不得不用小块木料拼接成柱子和梁,外加铁箍拼合成材,由于缺乏楠木,清朝营建重大工程,转向使用黄松。 木材的优点:

以重量比例,往往比含钢在内的其他物料更加坚固 便于加工,浮水,运输方便

优良的隔热材料,冷热气候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冬暖夏凉 纹理可塑性高,灵活适应各种造型 经济成本低,富于变化,可以再生 小径材可以连接成大材

以防火剂浸渍处理,则具耐火性 小心使用及保护,不会劣化 有即时出售的价值

建筑的思想和政策——“礼制”和“玄学”

中国古代思想产生的“礼制”和“玄学”是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的两种很特殊的因素。它们在支配着建筑的计划和内容、形状和图案。

大概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周代在建国之始便将夏商以来的各种国家的制度、社会的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标准等等进行了总结,将历史经验加以汇集、厘定和增补,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制度和标准,称之为“礼”。 “礼制”

《礼》和建筑之间发生关系就是因为当时的都城、宫阙的内容和制式,诸侯、大夫的宅第标准,都是作为一种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而制定出来的。建筑的制度同时就是一种政治上的制度,为政治服务的,作为完成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

“礼”也许曾经对建筑的发展产生过促进的作用,可是后来就成为了发展的束缚和局限。

《荀子·修身》:“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玄学”

中国建筑和“风水”之间存在着相当长期的关系,这种来自“玄学”的思想产生了高度的技术和艺术上的内容。 战国之后,“阴阳五行”之说的各种内容加入到建筑的制式中来,在这两种思想的基础上,古代的建筑设计就有了理论上的依据,一切建筑计划以此而定,技术和艺术随之而具体反映出思想所要求达到的面貌。建筑与思想、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在极为复杂的古代哲学影响下,五行之说在建筑上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为“玄学”的“风水”之说,也就是“堪舆学”。 名词和术语的变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标志。

语言和文字会因世代和地域不同而发生变化,同一建筑的名词、术语亦会因南北面古今有别而相异。

在结构和构造上,设计标准化,整座建筑物是由大量“构件”装配起来,为了便于施工,每一部件就给予专有的名称。建筑构造由一种形式发展和蜕变为另一种形式后,前后间往往

使用不相同的名称,名称本身就具有时代性。

中国的单体建筑因为形式、用途、性质的不同而分成很多类型,产生不同的称谓。

“宫”、“室”二字是最早使用的对房屋的通称,本来的含义是指用以住人和储物的容器。

“堂”、“殿”指的是高大的建筑物,称谓的由来出于对建筑物雄伟壮丽的赞叹。

“楼”指多层房屋。“楼,重屋也。”意即“屋”在垂直方向上古重复堆叠。

“馆”并不代表一类建筑物的形式,是为来客使用的“公共建筑物”。《说文》:“馆,客舍也。”“馆”由“官”和“食”构成,意即供官员们吃饭的地方,是最早的古代官员的招待所。 “阁”

“阁”指立于支柱上的构造。阁的底层平面和上层平面在使用功能上不一样,大多数情况下是“支柱层”,支柱层所形成的是一个没有封闭的空间,不能称作“室”。“阁”其实就是最早的“干栏式”房屋的一种方法。房屋建筑在一个木结构的平台上。木结构的平台一般称之为“平座”,平座是用人工在地形上取得平坦的活动层面。类似阁的构造的庑廊或者通道就称为“阁道”,多半用来连通阁与阁间平座所形成的层面。阁有时也指房屋内的再分隔的上层部分。

“榭”

在建筑形式上,有一类只有屋顶和支柱而没有墙壁的建筑物,就是“亭”和“榭”。它们要求遮盖的空间和户外空间“内”和“外”,是建筑与自然的结合。

《尔雅》:“无室曰榭”,“观四方而高曰台,有木曰榭。”“榭”是很早便存在的建筑形式,“木”、“射”合成“榭”,是用木盖塔起来用作射箭的地方,一种防卫性的军事设施,所以,《左传》:“讲武之屋曰榭”。在随后的使用上,用途逐渐多样化。“庙无室曰榭”,“台有屋曰榭”,建立在水中台上的榭就叫“水榭”。

“亭”在秦代的郡县制度下,“亭”是基层的组织单位,十里有亭,亭有长,十亭一乡。“都亭”、“邮亭”是指基层单位办公的地方。《释名》:“亭,停也,人所亭集也。”“今语有亭,留亭盖行旅宿食之所馆也。”

“轩”、“斋”、“庐”是类似别墅的一类房屋的名称。 “轩”本来是古代马车的一个部分,“车前高曰轩”。屋顶形式之一的“卷棚”和马车的半圆形的棚盖类似,因此这种形式的房屋称为“轩”。《园冶》:“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为佳。”轩的历史大概是明代之后才盛行起来的。

“斋”是专心一意工作的地方,并不代表任何一种建筑形式,只是一种幽居的房屋之意。中国的文人和艺术家喜称自己的

工作室为“斋”,表示自己专心向学。

“庐”是自古已有的房舍的统称。《周礼》:“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的“庐”就是公路上的餐厅。“三顾茅庐”使“庐”有“贤者之居”之意。 间架

两根柱可以界定出柱与柱之间的空间,四根柱便可以造成一个独立于环境的空间,传统中国建筑就是以这些空间来计算单栋房屋的体积。

进深的衡量单位称为“架”,面宽的单位称为“间”,“间架”数量会直接影响整栋建筑的大小结构。

传统工匠将木框架工程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两大类,前者指各种主要承重结构,后者为非承重的装修工程。 椽梁

椽:垂直搁在檩上,直接负荷屋面瓦片的构件,断面有矩形,圆形及荷包形。

梁,桥也。梁是搭在柱顶上的水平构件,沿着进深与房屋正面成90 度排列,一纵一横地承托着整个屋顶的重量。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结合。 栋 枋 桁

栋,屋顶最高的那条主梁。“上栋下宇,五架之屋,正中曰栋,居屋之中。”

枋、桁(檩)是与建筑物面阔平衡的水平构件。一般有所谓一檩三件的说法,即为檩、下垫板和枋。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柱

柱,又名楹,直立承受建筑上部重量的构件。孤立独处而能胜上任,誉为台柱者,实在不简单。“是故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

柱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按所在位置有不同名称:在房屋外围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金柱(屋内柱),转角处的称角柱。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升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升高。 1、单体建筑平面构成要素——间 (1)间的概念: A四柱之间的空间 B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多数情况是指b的说法

中国古建有很多柱子,相邻的四根柱子围起来的区域叫“间”,所以一个独立的古建有n间,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一间房子等于独立的一栋房子或者一个房间的意思。传说北京故宫屋宇9999间半,不是指故宫有9999个半单独的屋子

假如我们正对着大殿的正门,头顶的牌匾写xx宫xx殿,就要知道“面阔”和“进深”。这个就是字面意思,就是两个柱子之间的区域的数量。数量越多,这个建筑的等级越高。说皇帝是九五之尊,所以一般皇帝的寝宫和办公地都是面阔九间,进深5间,比如乾隆养老的太极殿(但是太和殿除外,据说太尊贵,面阔十一间)

再说梁架,横在面阔部分柱子上的木构叫“枋”,架在进深部分柱子上的木构叫“梁” 横着的是枋,纵深的是梁

(2)出廊:不出廊;前后廊;前出廊;周围廊 出廊有等级划分:周围廊等级最高,不出廊最低。 A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内外空间 有过渡,更具优越性

B结构上出廊更加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台湾学者称之为中介空间。 (3)面阔和进深

(4)间的组合:官式建筑在面阔方向坚持用 “阳数”1,3,5,7,9 “阴数”2,4,6,8,意即阴宅

民间住宅、寺庙等则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5)间的名称: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6)单体建筑的基本形式(两大类)

正式:长方形 屋顶:硬山、悬山、歇山、卷棚歇山、庑殿、重楼庑殿

杂式:出廊长方形之外都称杂式 屋顶: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圆攒尖、扇面、八角重楼攒尖、套方、万字 2、庭院式组群布局

(1)建筑群体组合方式:a纵列式b横列式c散点式d庭院式

2、庭院式布局的特点 (1)突出内向性的布局

空间聚合功能:适合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安静、私密性强; 气候调节功能: 内部开敞、相互照应

外部封闭,含蓄、对街立面影响不大; 伦理礼仪所需:主从、正偏关系 (2)突出建筑空间的感染力

“集中型”单体建筑发展,体量增大,古罗马发展方式——建筑的雕塑艺术,共式性观赏;

“离散型”(集合型)单体建筑数量增多,中国发展了离散型——空间艺术,历时性观赏; (3)突出“门”的作用 大门承担组群外显立面的作用

大门代表建筑的等级——“门第意识”

门成为庭院节点

(4)门面成为组群艺术的起点——通过影壁将空间组织起来

3、庭院式的构成形制和组合方式 (1)构成形制 廊院式;合院式 (2)组合方式

对称式的组合;半对称的组合;不对称的组合(平面对称、围合要素不对称;平面、围合要素均不对称) 园林建筑——设计思想和理念

中国的园林建筑不但是一个独立的项目,而且在发展上成为与一般建筑相平行的另一个体系。

中国的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历史特殊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产物。

中国建筑很早就朝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这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是,过分的规限和约束,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反过来就是对建筑技术和艺术发展的障碍,尤其是礼制和官方定制的种种规限,使建筑设计陷于难于创新的境地,于是就引起了一种对此突破的要求。为了规避种种清规戒律,不受管制约束的园林建筑就以另一种姿态,另一种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法发展起来了。

“宫室务严整,园林务萧散,”二者之间分别产生于对立的

性格和不同的设计原则,是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两种不同意境的世界。

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 花园和景观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本来的一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

中国的绘画和文字与园林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甚至可以说已经融会成一体,它们之间常常产生一种交互影响的作用。园林设计者很多时候在追求文学上所描写的境界,将诗情画意变为具体的现实。

中国的园林建筑凝聚着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和思想感情,它根据绘画和文学的艺术意念来追求和创造美的世界,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字。 历史的基础

园林建筑是历史上两方面积累的技术经验的成果:其一是独立性质的“园”的设计和演变,其二就是宫室住宅园林化的发展。

“园”是随着农业社会的产生而出现,是指用作生产的果园、饲养动物的兽园。《说文》:“树果曰园,树菜曰圃,”在发展的过程中,部分的园就有了目的性的改变,变为专供欣赏、游憩、娱乐用的“花园”。

中国最早最大的园就是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的位于长安以西四十二里,方圆七十里的“灵台、灵沼”,是个有山、有水、有建筑物的园林,是经过大规模人工改造的自然环境,具有观赏与生产的双重目的。基于这个传统,其后历代的帝皇都有“御园”之设。

在发展的过程中,“园”的内容是逐渐地转变的,在古代人的生活中,部分的园成为了一个寄托情怀的环境,实用的目的让位给了艺术。

以“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建筑设计,还有以建筑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园”。后者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园林化的宫室宅舍,另一种是建筑群之外另附一个“苑”或者“园”。 园林建筑的皇宫或者宅第大部分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宫和苑的组合,宅和园的组合,宫中有园,苑中有宫,宅中有园,园中有宅。

宫与苑、宅与园同时组织在一个建筑单位内,两种不同的元素不相混合,各自分离但合并,这种方式反映出很多思想,也包含着极多的含义。它们并和表现出人们的双重生活要求,它的分离而存在使各自能按照自己的要求而互不干扰地发展,各自开创自己的天地。

清代是园林建筑取得最大成就的时代,它们的成功有赖于明代在思想和技术上打下的良好基础。

整个清代可算得上是一个园林建筑的年代。康熙和乾隆是举

看上去,山墙顶部就是一个人字形。硬山顶有一条大脊,四条垂脊,只有前后两个屋面,都是坡面。

硬山顶最主要的特征是:在山墙墙头处,屋顶和墙面平齐,没有伸出的部分。比如,下雨天,站在硬山顶的房前屋后都可以躲雨,但是站在房子左右两边就要挨淋了,因为头顶没有遮挡的东西。硬山顶的“硬”,不妨把它理解为一种只具备最基本的功能而没有花哨骚的装饰的形容,这样记忆起来很容易。 悬山式屋顶

悬山顶与硬山顶十分相似,一条大脊,四条垂脊,前后两个坡形屋面。悬山顶和硬山顶的最大区别,也是悬山顶自己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房子的两侧,它的大脊和屋面是伸出山墙之外的,也就是,站在悬山顶房屋的侧面,你也可以躲雨,它前后左右均有屋檐,悬山又叫“挑山”,就是因为它的屋顶结构是挑出山墙之外的。悬山顶的“悬”字把它当成是悬在头顶的房檐,这样来记忆,就能区分开悬山和硬山了。 歇山式屋顶

歇山式屋顶共有九条屋脊,除了跟硬山顶和悬山顶一样有一条大脊和四条垂脊之外,还有四条戗脊,这个“戗”字,应该读四声qiang,取的是“支撑、支持”这个字义。 注意,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是比房子的左右宽度要短的,所以单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的房顶如果放在房子上是遮

不住整个房子的,所以由四条戗脊延长的屋面部分并不是像一个大房檐一样简单的往外一挑就够了,它们都是屋顶的必须组成部分。

歇山房的左右两面山墙向上延伸,只能碰到戗脊,而无法接触到正脊和垂脊,这样,由正脊和垂脊在房子的左右两侧就各自围成一个三角形的空间,这个三角形的平面和地面垂直,和山墙平行,但是跟山墙并不重合,也不是山墙一直向上延伸的一部分,这两个小三角形就叫做山花,歇山顶的左右两面,其实各自只是半个屋面,不完整,因为上面还有山花那么一块空地。

歇山顶很像普通的人字形屋顶下面穿了一条裙子,而且下半部比较平缓的屋面是不是给人从容、沉稳的感觉呢?以此来注解这个“歇”字吧,这样就能记住了。 山花·悬鱼

山花位置有两种处理方式,明代以前多用“透空式山花”,顾名思义,透空不用遮起来,仅用悬鱼、惹草略加装饰。 悬鱼不但可以用于歇山顶,也可以用于悬山顶,只要从正脊的端头垂直下来。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件,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

典故:据《后汉书》记载,有一次,一位府丞送了一条活鱼给公羊续当作礼物,公羊续接受了,却没有把鱼吃掉,而是把鱼悬在了庭中,等第二次府丞又来送鱼的时候,公羊续就

让府丞看挂在庭中的那条鱼,表明自己没有吃,也不想接受更多的鱼,其实是一种拒绝贿赂的表态。后来人们在房脊上悬挂鱼形饰物,以此来表明屋主清廉高洁。当然,百姓的民宅也悬挂鱼,可以表示富贵有余的美好意愿,或者用水波的图案祈祷防火避灾。也有做成蝙蝠形状,象征“福”。总之是一种美观又吉祥的装饰物。 山花·封闭式

在明代以前,多用“透空式山花”,而从明代开始,则比较多的使用“封闭式山花”,就是用砖、琉璃、木板等,将山花位置的三角形封闭起来,而且在上面进行雕刻来做装饰。从此,山花渐渐发展成为建筑物的很重要的装饰区域,华贵的建筑物自然也有华美精致的山花。 庑殿顶

庑殿顶的四个屋面不但是斜的,而且也不是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平面,它是很流畅的弧形面,这样最下边那一条屋檐也不是像硬山顶和悬山顶一样是一条直线,它是一条略带弧度的曲线,所以是曲檐。

歇山顶和庑山顶的区别在侧面,两种屋顶的正脊都比房子的宽度要短,但是歇山顶的两侧,山花部分是垂直的,垂直于水平面的,看上去是很工整的一个直上直下的三角形,山花之下的半个屋面才是缓缓的斜坡。而庑殿顶的左右两个屋面,是从正脊一直斜着下来的,它并没有一个垂直的面。

硬山、悬山、歇山、庑殿

从几何学的角度讲,它们都是轴对称的,而且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对称轴,正脊所在的直线是第一条对称轴,前后对称,而正脊的垂直平分线是第二条对称轴,左右对称。 在清代以前,庑殿顶被叫做“五脊殿”,在宋代,称为“吴殿顶”。

这里的吴指的是吴道子,他比较擅长画庑殿。相似的还有曹殿,是指曹仲达,他擅长画九脊顶。这两个人有个成语叫“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硬山顶之所以在明代才出现,是由于砖自明代起才在民居中大量使用以取代之前的土砌墙面,这样一来,某种程度上就不需要山墙出挑屋檐来遮蔽风雨。

如果歇山结构那么大的房子如果采取硬山或者悬山的结构,那么就需要更长的梁,而歇山的结构几乎都是比较短的梁拼起来的。

歇山主要是由于想把房子盖的高大,但如果采取硬山悬山的结构就需要特别长的木头材料做梁,由于为了避免遇到建筑材料的问题,只需要用比较短的木料就可以盖成高大的建筑,同时又可以比较美观,就采取了这种歇山的结构。而硬山悬山由于本来就是普通人的屋子,不需要把屋子盖那么高大,所以就采取最简单的结构了。 攒尖式屋顶

攒尖式屋顶有正脊吗?没有。没有那根大的、横的屋脊。有垂脊吗?有。有若干条斜垂向下的屋脊。有多少条垂脊?不一定。通常是偶数数目的比较多,奇数数目的比较少。可能有四条垂脊、六条垂脊、八条垂脊,分别叫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也可能有三条垂脊,叫三角攒尖顶。以此类推。还有一个例外,就是圆形攒尖式屋顶,它没有垂脊。

北京颐和园内的廊如亭,是一个八角攒尖顶,是全国最大的攒尖顶式的亭子。

攒尖顶一般用于亭、阁这种观景赏景所用,或者本身就是扮美风景的比较悠闲的建筑物。在很重要、很尊贵,或者等级很高的建筑物中,比如宫殿中,使用攒尖顶的例子很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立刻想起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尊贵、等级非常高的攒尖顶建筑,而且是圆形攒尖顶,比如天坛的祈年殿。 故宫的交泰殿,也是四角攒尖顶。

四角攒尖的建筑,是个正方形,感觉上是个左右的宽度比较窄,前后比较深的房子,而不是很像亭子,所以也可以用在宫殿中。 宝顶

说到攒尖式屋顶,必须提到一个名词,“宝顶”,宝顶不是一种屋顶式样,跟屋顶相比,它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小东西。攒尖顶最顶部最中央那个突起,就叫“宝顶”。在等级很高

“卷棚”就是没有正脊的两坡面屋顶,夹角部分改变称为柔顺的圆形曲线,在两侧山墙的处理方式上,卷棚也有硬山和悬山之分。 四阿 四霤

“四阿”就是“庑殿”,庑殿式后来产生的名称,意即殿堂所采用的屋面形式。

“四霤”就是“歇山”,屋山止歇在屋顶之内,矩形的平面采用四面坡屋顶时可以构成“正脊(平脊)”。

当平面是两轴对称的几何图形,如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屋面交会于一点,就是顶,屋面形成一个椎体,椎体式的屋顶称为攒尖,攒尖因平面形状的不同分别有方攒、圆攒尖、六角攒尖等种类。攒尖的顶点叫“宝顶”,设计成一个圆座的球体。

屋顶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就是“重檐”。“重檐”就是檐廊部分自成一个屋顶构造而成,在设计意图上,基于将屋顶处理得更为美丽壮观。

根据文字和图画的记载,中国建筑产生过极为众多的屋顶形式,远远不止今日尚可见到的类型。 屋顶形制

庑殿式(四阿式):又名五脊殿,最为珍贵,单檐或重檐(更为高级),只有宫殿、陵寝或皇家御准才能应用。最隆重的建筑,结构并不一定最复杂,专供帝王居停的宫殿,造型以

中正平和、气派恢宏为尚。

歇山式:又名九脊殿,高级,单檐或重檐,达官贵人的府邸和重要建筑物多采用,歇山式结构比庑殿式复杂的多。 悬山式:人字顶(金字顶),屋面外挑。正脊装饰以花卉走兽,山墙多有博风板以阻风雨,或有悬鱼装饰两山,悬挑外放,具层次感。

硬山式:一般平民百姓的朴素房屋形制。硬山式流行于明代(14世纪)之后,是制砖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屋顶逐渐失去保护木构屋身的功能,砖墙取代土墙成为普遍的趋势,屋檐的防水要求起了根本的变化,开始出现批量生产的房屋,外形简单平凡。

举折(举架):宋代《营造法式》将屋顶坡度逐步上升的技术称为“举折”,清代《营造则例》称之为“举架”。 推山:高级的殿宇(仅见于庑殿顶)有一种叫做“推山”的手法,将屋顶正脊加长向外推,形成屋面坡度弯凹反翘的处理。

屋脊:两块坡面接缝处,是整个屋顶最容易渗漏的部位。用砖瓦加固密封,就形成了一条屋脊。各种屋顶的格式其实就取决于屋脊的处理手法,形式服务于功能。

庑殿式的屋顶有5条屋脊,歇山式有9条屋脊,屋脊往外伸展变成独特的“推山”形制,放弃屋脊称为卷棚,屋脊收缩直至一个点,就是“圆攒尖”了。

柱和柱础

自古以来大多数木柱的截面都是圆形的,既合乎力学的要求,又便于木材的加工。圆柱分直柱和梭柱两种,直柱是整根柱园径都是一致的,梭柱则在2/3以上开始收小。木材本身是逐渐收小的,此举配合原材料的形状。

视觉偏差:一列与水平面绝对垂直的柱,因视觉偏差的关系,看起来并不是完全平行和垂直的,为了纠正视觉偏差,故意将柱稍微偏侧。这种微向内倾斜在宋代称为“柱侧脚”,规定正面柱侧脚为柱高的1%,侧面柱侧脚为株高的0.8%。 世界上的古典建筑柱式都是由柱头、柱身、柱础组成。中国建筑的柱头部分由于发展而消失,有关柱子的艺术加工集中于柱身和柱础。

位于房屋内部的柱称为“内柱”或者“金柱”。构成檐廊的外柱称为“檐柱”,正立面多由檐柱组成。檐柱之外,一些建筑物还有作为支撑雨棚式屋面的擎檐柱,擎檐柱存在的很早,殷商时代的宫殿就有其痕迹。

柱石有露明与素平之分,露明就是在方形的柱石面上再加上一个支座,用来安装柱身。有些柱,例如墙内的柱等无须露明部分,仅造础石,就是素平础石。

最早的木柱是“种”在地下的,为了防止柱的下沉,便在柱脚放置大石,这就是最原始的柱础,木柱埋在泥土中易受潮腐烂,于是将位于柱脚的石块上升到地面,再将露明的支座

作为柱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柱基

支座和柱身之间有一个过渡的构造,古称为“质”。曾经分别用金属、石及木材来制造。“质”的应用历史很早,估计起于铜器时代,用铜质的柱座来保护柱脚和防潮。“质”的构造起源于放置木柱柱脚部分易于腐烂的一种技术措施,后来成为柱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由于柱是圆的,梁是方的,方柱的柱头面积与梁的结合很难满足,柱和梁之间的结合部分产生过渡性的构造就是柱头。“栌”和“枅”本来是柱头,后来演变为梁柱间一个三维的“结合点”——斗拱,脱离柱子而独立存在。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建造在一个台子上的,叫做“台基”,照片里的汉白玉的部分就是宫殿的台基,台基周围有栏杆,从平地到台基之上有一段台阶。在台基之上立着柱子,柱子本身的下部是有柱础的。柱子当然是房屋木架结构中垂直于地面的那一类了,直上直下的叫做柱子。这样看平面图的时候,柱子的截面就是一个圆形。 檐柱(外柱):

一座房屋,屋脊横在正中,前后两个方向垂下屋面,屋面的最低处是屋檐,支撑着屋檐的柱子叫做“檐柱”。从上往下垂直看下去,“檐柱”就是最前面一排和最后面一排柱子,一共两排檐柱。 角柱

在每一面山墙的两侧,房屋拐角处的柱子叫做“角柱”,其实也是对每一排檐柱两端的连个柱子。可见檐柱和角柱在同一排,每一栋房子有四个角柱。 山柱:

在山墙之内,而且顶起正脊的柱子叫做“山柱”。 中柱:

顶起正脊的一排柱子,除去两端的两个山柱之外,剩下的叫“中柱”。可见“山柱”和“中柱”是在同一排之内的,而且位于房间前后对称的中线上。 金柱:

所有的柱子,除了檐柱、角柱、中柱、山柱之外,剩下的统统叫做金柱,其实也是横向一排一排的,很完整。一座房屋,可以不使用金柱,也可以前面一排金柱,后面一排金柱,总共两排;也可以前面两排,后面两排,总共四排——但是,古代建筑中,几乎不使用超过四排的金柱,就算是太和殿也没有例外。 外金柱:

站在建筑物内部看,靠近外部的金柱叫做“外金柱”,也就是距离檐柱比较近的一排金柱。 里金柱:

同样,站在屋子里看,靠近内部的叫做“内金柱”,就是距离檐柱比较远的一排金柱。

柱子是垂直于地面,直上直下的木结构,除了柱子之外,其他的 木料都是平行于地面的,在平行于地面的木结构中,又有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一个是和正脊平行的方向,也就是沿着房屋宽度的方向左右延伸,另一个事和山墙平行的方向,也就是沿着房屋深度的方向前后延伸。

梁,在宋代称“栿”,有些地方也成为“柁”,这三者是一个东西。

“梁”是中国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件,要不为什么说“栋梁”呢?梁负责承担房屋上部构件以及屋面的全部重量,也包括瓦、屋脊、吻、宝顶、神兽等等,这么沉重的东西,归根结底都是由梁来承担,所以能够做梁的木材一定要非常粗壮、非常结实的。

梁的横断面大多为矩形,到了明清时期接近方形,在南方有不少梁采用圆形。

绝大多数的梁的方向是沿着山墙的方向,除了个别几种特殊的梁,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梁就是与山墙平行的。 梁是连接两根柱子的,在小型建筑中,梁直接放在柱子上,而在大型建筑中,梁放在斗拱上,斗拱放在柱子上,也就是说,“斗拱”这个东西,简单的理解就是在梁和柱子之间承担重量的构件。暂时把斗拱忽略掉,要记清楚梁的方向。 实际上,梁并不都是搭在前面提到过的檐柱和金柱上的,因为梁上还可以立起矮柱,矮柱上又可以搭上再短一点的梁,

这样一层一层堆起来之后,就形成了人字形的屋顶。这个过程的细节也可以先不追究,只要记住梁的方向及够了。 特别需要提出一种梁,叫做挑尖梁,或者抱头梁,就是连接檐柱和金柱之间的梁,具体是挑尖梁还是抱头梁,要看建筑物的规模了,只要记住挑尖梁或抱头梁是连接檐柱和金柱的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它是在房屋外面的,我们可以看到的很多彩画就是在这个位置上。

“枋”,枋其实两个方向都有,有跟梁平行的,也有跟梁垂直的。

我们先来认识一组与正脊平行的枋,也就是与梁互相垂直的枋。

脊枋:是清代的名称,就是在建筑物的中柱和山柱形成的那一排位置之上,正脊之下,位于建筑物最高处的枋,也是前后对称的中心线。

金枋:也是清代的名称,是连接同一排的金柱和金柱之间的枋。

檐枋:对我们来说,这个才是比较重要的。“檐枋”,又叫“额枋”,宋代之前称为“阑额”,就是位于檐柱和檐柱之间的枋。 檐枋也是很重要的彩画装饰的位置,也是在房屋外面就可以看到的位置。

在比较大的建筑中,往往会有上下两层额枋,上面一层额枋较大,在清代叫大额枋,在宋代叫阑额,下面一层额枋较小,

在清代叫小额枋 ,在宋代叫由额。

宋代的“普拍枋”,在清代叫“平板枋”,它同样位于檐柱和檐柱之间。也就是说,大额枋、小额枋、平板枋,这三者是上下并排摆放的,就提供了一个面积很大的绘制彩画的部位。

在大规模的建筑中,叫“桁”,在小规模的建筑中叫“檩,我们这里通俗说到规模大小的时候,指的是是否可以使用斗拱。

檩就放在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一组“枋”的上面,对应的叫做脊檩、金檩、檐檩,当使用斗拱的时候,相应的结构叫做脊桁、金桁,以及——不叫“檐桁”了,叫做“正心桁”,所谓“正心”,指的就是斗拱的“正心”,桁放在斗拱之上。檩呢,全部平行于正脊的。

在檩的上面,并排摆放着许多比较细的小木条,叫做“椽子”,俗称椽子,椽子跟檩互相垂直,大体是沿着梁的方向。 跟梁、枋、檩(桁)相比,椽子的特点是 1、它要细得多

2、椽子是密集排列的,几乎铺满了整个层面

3、椽子不是平行于地面的,我们前面说过,由梁和柱堆起来一个人字形的结构,椽子就密密的排列在人字形的结构表面,构成了屋顶的形状。

檩这个结构就是固定椽子用色,椽子固定在檩上,而在椽子

的上面,再铺上瓦,这就彻底构成了一个屋顶。

首先是竖起来的柱子,一排一排,一列一列,排列整齐柱子上架梁,梁式最重要的承重结构。在梁之上,与梁垂直着架枋,枋和梁都是承担重量的构件。沿着枋的方向放着檩,檩是为了固定椽子。在檩的表面垂直于檩,密密的布满了椽子。在椽子上铺瓦。最后只要再加上围着柱子盖一圈墙,这个房屋就完整了。 斗拱

斗拱是整个建筑物重复最多的构件,历来都被用作计算物料及工程体积的参考基数。到了宋代就正式成为建筑的基本模数,令到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真正实施建筑模数的国家。——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斗拱置于屋身柱网之上,屋檐之下,用来解决垂直和水平两种构件之间的重力过度。一块像是挽起的弓,一块像是盛米的斗,小的建筑物用不着,等闲的建筑物不准用。 斗上置拱,拱上置斗,重复交叠,千篇一律,却千变万化。斗拱本身是一种“办法”,在被定型为“格式”之前,因应不同的需要而自由组合。

虽然斗拱是由柱头形式演化而来的,但是它已不再是一种柱式上的构造,而独立成为结合功能和装饰效果的构件。 有人推测斗拱是由树杈的形状启示而来,或是擎檐柱转变而成,结合文字和资料,斗拱的产生是由柱头部分构造演变而

来,水平与垂直杆件接合,在夹角部分会加上斜撑以加固接点并保持整个构架的稳定。

汉代之前,斗拱多是横向的托架而甚少向外挑出的,后期发展成为一种悬臂式的支架负起出挑的任务。

当斗拱成为一种独立的构件之后,就不是非要与柱头相关,成为到处可用的一种托架的形式。 斗拱组织的层次

位于最下层的就是“栌斗”,栌斗本来就是柱头的“栌”,发展成斗拱的“斗”后缩小了些。栌斗之上向外伸出一对互相垂直的拱,与立面平行的横拱称为“泥道栱”,垂直的向外出挑的叫做“华拱”,华拱有单层和双层,每一层曰“抄”,单层是“单抄”,双层是“双抄”。除了华拱,再往外出挑就不用拱而用“昂”,往外伸出一拱或一昂叫一“跳”,再根据跳的次数而决定昂的数目,昂之数可到三层,称为“单下昂”、“双下昂”、“三下昂”。

华拱和下昂就是整朵斗拱前后挑出的主干。

在华拱或昂之上的横栱称为“瓜子栱”,“瓜子栱”和“泥道栱”都是第一层的发展,因而拱式是一致的。最后一次挑出的横栱就不称为“瓜子栱”而称为“令拱”。“令拱”不再作上层的发展,中间伸出一个“耍头”作为构图的收束。瓜子栱和泥道栱之上作另一层的发展,位于它们之上的拱则称为“慢栱”,是拱上之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r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