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模板

更新时间:2023-12-23 15: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荷塘月色

【文本导读】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二·一”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作者卡片】

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创作。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

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其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蓊蓊郁郁( ) ..④妖童媛女( ) .⑦霎时( ) .

②敛裾( ) ③鹢首徐回( ) ..⑤脉脉含情( ) ⑥橹櫂( ) ...

⑨煤屑( ) .

⑧袅娜( )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惦?

①?掂? ?踮?

? ? ?

?塘? ②?搪? ?糖?

嬉? ?

? ? ?

?辍? ?③?啜? ??惙? ?

①风流·风韵

缀? ?

?嘻? ?

④?熹? ??禧? ?

3.近义词辨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幽僻·偏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整体感知含义,理清思路,说说这篇散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借景抒情的,使文章“形散而神聚”的。这一线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点拨 思路结构:课文以“背着手踱着”尽情观赏无边的荷塘月色为行文线索,全文呈现出一种圆形结构:从外结构看,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复又回来,依空间顺序描写了一次夏夜之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圆形。结构和内容紧密联系,使得全文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情感过程: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具体记叙了一次月夜游览的经过和情感变化的过程。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点拨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3.文章第四段历来被认为是名家妙笔。这段共描写了哪几种景物?举例说明是如何描写的。

点拨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象余地是极大的。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我们运用时应注意什么?

点拨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即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的感知,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又称移觉。通感是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5.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忆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点拨 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他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西洲曲》里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对情人的思念。这里呈现了两幅图画,形成“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6.联系现实,说说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点拨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需联系

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荷塘月色》。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因此,如果要深究,“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怀旧的意味了。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作者夜访荷塘,在欣赏荷塘月色中,一路写景,一路抒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当时白色恐怖下的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彷徨,写出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情感。

二、结构图解

三、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文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受无边的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心境的安宁。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2.描写景物细腻传神。

本文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1)通过绘形绘影、绘声绘色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荷塘景色的视听感受。例如描绘荷花,“袅娜地开着”和“羞涩地打着朵儿”写盛开与待放荷花的两种美妙形态;“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写近处和远处的荷花美丽的色彩与光华,前者刻画荷花的洁白晶莹,后者描摹荷花的忽明忽暗、闪烁不定。

(2)所见与想象相结合,扩大了描写的范围,适应了抒情的需要。塘中的流水被茂密的荷叶遮住了,是看不见的,但作者由叶子的“风致”想到了流水的“脉脉”多情,以“莲子清如水”同这里“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相比较,为后面描绘江南采莲旧俗埋下了伏笔,自然地抒发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动静结合的描写。“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比喻摹写荷叶的静姿,但静中有动,写荷叶的舒展,像舞女飞旋时舞裙向四面飘舞、展开。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也写出了静态荷花的动势和神韵。写荷香荷波是直写动态,但荷叶波动时月光在“波谷”留下的“凝碧的波痕”却是动中的静姿。动静结合的描写不但生动地表现了荷塘风物的优美形态和盎然生机,而且曲折地传达了作者的心情。

3.用词准确生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再加上用“静静地”作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便好像也有情意了。

文中还使用了许多叠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了眼前之景,同时也增添了一种音韵美。如“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脉脉”“静静”“薄薄”等等。

【文苑天地】

识荷花,记名句

芙蓉 《说文》:“芙蓉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夫容。”李时珍《本草纲目》:

“芙蓉,敷布容艳之意。”

芙蕖 《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魏曹植《洛神赋》:“迫而察之,灼灼芙蕖出绿波。”

水宫仙子 因莲生水中,莲花亭亭玉立于水面,好似仙女飘然而行,故名。宋张耒《鸡叫子·荷花》:“平地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轻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潜波踏明镜。”

藕花 宋陆游《同何元立赏荷花追忆镜湖旧游》:“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

草芙蓉 《广群芳谱》:“荷花:芙蕖花,一名水芙蓉。”注云:“杜诗注云:产于陆者曰木芙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

水华 “华”古通“花”。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莲花”释名:“芙蓉、芙蕖、水华。”

水芝 鉴湖女侠秋瑾《独对次清明韵》诗:“喜散奁资夸任侠,好吟词赋作书痴。浊流纵处身原洁,合把前生拟水芝。”

泽芝 《类聚》引晋郭璞《尔雅图赞·芙蓉赞》云:“芙蓉丽草,一曰泽芝,……”刘宋鲍照《芙蓉赋》:“访群英之艳绝,标高名于泽芝。”

【素材积累】

季羡林“三辞”桂冠

96岁高龄时,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一书中提出“三辞”,辞去外界“加”给他的三项荣誉。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一辞“国学大师”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二辞“学界泰斗”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

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三辞“国宝”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国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感悟 “三辞”,辞出了学识修养,辞出了人生境界。他一辈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信念,默默无闻。他从未渴望自己是聚光灯的焦点,他秉持自己的坚定,活出了谦逊的一生。

适用范围 1.进与退 2.淡泊 3.谦逊 4.名与利 【美文珍藏】

江南初夏 卓琦原

苍穹下,不再是飘忽着缠缠绵绵的细雨,而是用一种大手笔写下的泼泼洒洒的雨道。一会儿,太阳撩开雨帘,探出炽白的脸,地上蒸出袅袅的热气。这时,人们恍然觉悟到,春天已带着她的艳丽和温柔别离了江南水乡,只是把青翠和潇洒留给了初夏。

得到夏雨的洗刷,得到夏阳的照射,法国梧桐疏朗的枝条上伸出少女手掌似的叶片,香樟树则在依次剥脱旧衣之后,展露出青春的蓬勃。不管是落叶树还是常绿树,初夏的新叶一律是碧嫩的,仿佛会把汁液滴下来;活泼泼的新叶把太阳的光辉摇曳成五光十色的梦,让人很自然地想起人生的豆蔻年华。

清晨,自行车铃声、汽车喇叭声,掺和了欢歌笑语,泼洒在乡村到集镇的公路上。那大胆的短发,那俏丽的衣裙,那桃红的腮颊,那清澄的眸子,分明是映照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公路两旁,油菜正一心一意长荚孕籽,麦子的嫩穗脱苞而出,它们在初夏的阳光里悄悄地走向成熟。

太阳升高了,未被污染的小河边热闹了起来。河滩的阶石上摆着几只塑料桶,红的,绿的。河水离蹲的石级有一段距离,漂洗衣服必须弯腰曲背。有两位大嫂爽性卷起裤管,站到还有丝丝凉意的河水中。白白的腿帮子在水里舒缓地曲晃,几条小鱼误以为是可口的美食,忘乎所以地啄啃起来,被啄得痒痒的。一位大嫂捞过棒杵,对准了压将下去,扑通一声,溅得一脸水珠,溅起一串笑声。笑声在

涟漪绵绵的河面上荡漾开去。

暮色渐渐笼罩下来。晚饭已吃毕,蚊子还很少,燕子先忙碌了,在门闼里穿进穿出,啁啁叽叽。几位老人坐在一起,剔着牙缝,讲过去的故事,讲从茶馆里听来的新闻,偶尔有一个喜欢听广播的中年汉子或喜欢看报纸的小伙子来,对国家大事发表一番崇论闳议。有时由于观点不同,彼此争论,争得面红耳赤。好在初夏夜晚的风不燠热,也不寒冷,悄然地吹来,像一个温慈的和事佬。

电视剧要开始了,大家上楼去。丈夫泡了一杯茶,妻子看看在房间埋头做作业的孩子,轻轻把门拉上,然后挎过结绒线的什物,在丈夫旁边坐下来。

粉白的、橘黄的灯光让窗帘滤得迷迷蒙蒙,与清朗的星空构成带点诗意的比照。旷野,不甚热闹,善于鸣唱的夏虫还不到粉墨登场的时候,但蛙声已经有了。

赏析 本文用优美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初夏的江南艳丽清新、欢愉幸福的情景。夏雨洗刷后的树木,展现青春的蓬勃;上班途中,俏丽的衣裙、桃红的腮颊、清澄的眸子,凸出生活的灿烂;河滩阶石上与鱼嬉戏,溢出生活的甜美;晚饭后对国家大事的崇论闳议,体现了生活的充实;夜晚从窗子里透出的粉白的或橘黄的光,构成了生活的诗意。读完全文,不禁让人羡慕江南的好风光。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wěnɡ wěnɡ ②jū ③yì ④yuàn ⑤mò mò ⑥zhào ⑦shà ⑧niǎo ⑨xiè

2.①惦记、掂量、踮脚 ②河塘、搪塞、糖果 ③点缀、辍学、啜泣、忧心惙惙 ④嬉戏、嘻哈、熹微、福禧

3.①“风流”指a.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b.有才学而不拘礼法;c.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d.轻浮放荡。“风韵”指a.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

b.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

②“幽僻”指昏暗而偏僻。如:幽僻的山谷。“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如:偏僻的山区。

③二者都形容姿态美好。不同点是:“亭亭玉立”形容女子修长的身材,也形容花木挺拔秀丽。“婀娜多姿”只形容轻盈柔美的姿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r7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