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理学

更新时间:2024-07-10 09: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市政管理学》复习资料

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论述 习题:

1、简述现代城市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现代城市管理是指多元的城市管理主体依法管理或参与管理城市地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属于公共管理范畴。

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管理的综合性;管理的开放性;管理的动态性;管理的参与性。 2、现代城市管理与传统城市管理有什么不同?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以城市为对象的、为实现特定目标对城市运转和发展所进行的控制行为和活动的总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是对城市所有单位、部门、产业的综合管理和公共管理,它贯穿于城市规划、计划、指挥、建设、监督和协调的全过程之中。狭义的城市管理基本等同于市政管理,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对城市的公用事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划和建设的控制、指导。

现代城市管理主要是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为目标,以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运行系统做出的综合性协调、规划、控制和建设、管理等活动。 另外,现代城市管理还包含着城市政府管理职能与非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市民等参与城市管理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结合。 3、现代城市管理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依据,是国家和城市政府调控城市用地和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 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事业设施两大部分,是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作用重大。

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维系着城市有机整体的正常运转,通畅的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发展、用地开发、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内容主要指对人类生存、生活及社交的环境,一方面要防治污染,不让自然环境变坏;另一方面通过绿化和美化,力求自然环境更好,创造一个健康、优美的高质量环境。

城市住房管理:居住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城市住宅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城市住宅建设和管理不仅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关系到市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城市住房的良性发展为基本前提 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复杂,它要求城市政府要在国家的宏观计划指导下,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综合控制、指导和协调,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的社会管理主要是指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管理。城市中的人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在共同的环境里生活、生产。 4、试分析现代城市管理的手段体系:

调研、决策、计划、实施、协调、反馈等环节,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其管理手段应该是综合的手段体系。 以法制为规范”。城市管理必须立法,同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除了

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国家大法外,各个城市还需依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制定城市管理的各种法规。 “以行政为主导”。城市的各级政府及基层组织等行政机构,是城市管理任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这是由城市管理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管理就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的行政管理。

以社会自治为基础”,就是要培养、提高社会的自治能力,发挥社会的自我管理功能,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在城市管理中所担负的职责。这是我国政府职能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必然结果。

5、简述城市化: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改变,以及与之相应的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主体地位确立,并向农村扩散的动态发展过程。 1)人口向城市集中过程: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2)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3)是二、三产业向城市集中和发展的过程;

4)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以及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6、简述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Urban System),又称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7、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城市提供资金积累;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以及为城市轻工业提供原料和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化的根本作用在于工业为所有经济部门或行业提供生产设备和手段,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进而构成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带来资金向城市的集中和各类物资向城市的流动:它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它也带来了交通地理的大变化;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无论是农业对城市化的初始推动作用,还是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根本推动作用,其作用的发挥都有赖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市场化、土地资源市场化) (4)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生产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城市化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后续动力。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生活消费性服务的扩大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城市就业机会和人口的增加。如果说工业化主要导致城市化在量上的扩张的话,那么,第三产业主要促进了城市化在质上的提升。 (5)制度安排和变迁对城市化有重要影响:

城市化作为伴随社会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而出现的社会现象,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密切相关。

(6)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交通运输是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公路普及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化地域推进的自由度。交通的发展,消

除了一些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如能源不足、市场狭小等。 8、市制、市领导县、整县建市:

广义的市制是指市的建制和管理体制,后者也称市政管理体制。

市的建制,指市的行政区划体制。市的管理体制,包括城市政府的权力分配结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狭义的市制是指市的建制制度,也称城市行政区划。

市管县”体制架构主要涉及经济管理权限和人事管理方面,在经济管理权限上,主要是经济计划指标的下达方式为由省→市→县;在干部人事管理上,省市分工,省任命县的正职、市管理和任命其余副职。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市带县”下的市县共同发展。

整县建市:从世界范围看,设市模式基本有两种类型,一是仅以区域内城镇的实体地域范围为主并划进必要的郊区设置为市,可称为切块设市,即城乡分治。另一种是撤消县建制,将整个县改设为市,可称为整县改市,即城乡合治。前者是国际惯例,后者是中国大陆特色。 9、简述城市和市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与“市”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城市”相当于英语中的“City” ,是指一个人口密集的居民点,通常是工商业较为发达、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居民大都以从事非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是其邻近区域的政治、行政、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邻近居民的社会活动中心。它是一个社会、经济、地理概念,是一种历史存在、一种空间现象。 “市”则相当于英语中的“municipality”,它是一个行政概念、政治概念和法律概念,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条件,按照法定程序设置在城市地区的地方行政建制。市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等相对应的术语。

10、什么是市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市制的发展变化有哪些特点? 广义的市制是指市的建制和管理体制,后者也称市政管理体制。

市的建制,指市的行政区划体制。市的管理体制,包括城市政府的权力分配结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狭义的市制是指市的建制制度,也称城市行政区划。 变化:

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中国的市制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沿袭了市作为地方国家行政单位的组成部分的内容和市县分治的行政区划体系,与地方的省——(地区)——县三级管理体制相平行设有直辖市(省级)——设区市(地级)—不设区市(县级)三级体制。

1、设市标准的变化 2、行政地位的变化 3、管理体制的变化

市制出现的变化包括三个方面:设置标准、行政地位和管理体制。因此,当代中国的市制同以往的市制,从性质上、形式上、管理体制上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本为专门管理城镇地区的市政府单位,已经不再纯然是一个城市政府。 11、试简述现行市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1)建制双重性(2)结构同一性(3)法律地位非自治性(民族自治地区的市除外)(4)行政地位等级性(5)职能广泛性(6)内设层级的混合性 12、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组织体系(1、市级组织机构;2、区、街党的组织 ) 2.城市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体系(市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关) 3.城市政府行政组织体系(市人民政府 、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4.城市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市各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

13、试举例分析城市非权力社会系统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非权力城市政治系统是指城市各种党派组织(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各级执政党的委员会例外) 、各人民团体,非权力的社会系统包括各种社会利益团体、民间组织和市民等。二者的功能是进行利益表达、利益聚合,向城市权力政治系统施加影响,从而使城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好地体现自身利益。

14、什么是市政府体制?它有哪些特点?

市政府体制又称市政体制,它是以城市政治权力配置为中心内容的各种具体制度的总称,即关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责和内部权责关系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它是支撑市政府系统的骨架,其核心是权责配置问题。 特点:

法律上,它一般由效力高的法律予以确定。

内容上,它具有一般地方政府体制共性基础上的特质。 内部权力配置上,其市行政系统相对突出。 历史沿革上,既有继承性又有变迁性。

15、试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城市政府职能及其实现方式上的异同:

多数西方国家市政府职能的实现方式是多途径、多元化的,但主要采用间接管理为主,直接管理为辅;宏观调控为主,微观监控为辅;法制手段为主,经济和行政手段为辅;公共服务为主,公共管理为辅的模式。这些成熟的经验是值得我国城市政府借鉴的。 1.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直接经营和控制某些公益事业。

3.依法规定各种审批、许认可程序,对和市民息息相关的事务进行巡视检查和实时监督。 4.通过政府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5.委托私人企业从事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 16、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政府职能如何转变?

体制上,高度集中地管理城市事务特别是城市经济企业,片面地把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等同于城市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从而形成了一套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 方式上,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和指令性的计划来控制城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长期把企业经济活动统得过多、管得过死、抓得过细、包得太多,从而使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

机构上,分工过细、职能重叠的政府职能部门变来变去。 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根本任务——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我国市政府职能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基本思路:(1)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撤消部分职能;(2)按照“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转移部分职能; (3)增加部分职能;(4)强化部分职能。 我国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调整城市政府行使职能的外在环境,为转变职能提供前提。 调整城市政府内部系统的经济行政职能,为转变职能提供保证。 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为确立科学的政府职能开路。

在市政府职能实现方式上,坚持从过去的行政命令为主,向综合使用规划指标、经济杠杆、经济信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这五种调节手段转变;坚持从过去以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向间接控制,引导企业行为转变;要进一步充实加强综合经济管理和经济检查机构,适当合并和精简专业性管理部门。 17、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示意图:(PPT) 18、什么是城市规划?它有什么作用?

城市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各项建设进行的权威性目标选择和综合部署。 作用: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促进城市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效益;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有利于保障城市交通畅通;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形象。(P101) 19、我国城市规划有什么特点?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有益的启发?

计划经济下的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在空间上的具体安排,其主要任务是把国民经济计划确定的建设项目和内容落实到蓝图上,通过综合平衡求得空间的秩序。这一职能决定了中国城市规划的传统是以物质规划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市场机制的引入,既给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速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新问题,成为摆在中国规划师面前的新课题。 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给我国的启示: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作为社会理性的代表,承担着避免和防止市场失效、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可以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程就是探寻城市规划如何更合理更公平地界定社会公正(公众利益)的过程。 其次,公众利益的界定必然涉及价值观,西方规划界已经走过了单纯由技术专家决定的历程,尝试引入更民主的公众参与、讨论、协商从而达成一致的意见。随着社会的转轨,个体利益多元化的倾向将日趋明显,公众对空间资源分配的导向性也将会日趋重视,由专家、领导负责界定公众利益的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再次,西方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市场存在失效,政府规划干预也有失效。因此,—种辨证客观的态度是寻求—种混合体制:既能让市场发挥其效率,又能保障社会公平,因为可持续发展需要交融的效率和公平。

最后,城市规划自身需要不断发展,西方的城市规划正是在回应各种社会需求、变革和挑战的背景下,不断地发展、壮大、成熟。 20、实施城市规划的管理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1、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

城市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土地,因而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证用地,就应该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价值和作用,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

(1)对建设用地提出选址意见书

(2)审定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方案中的用地位置和界限 (3)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4)对建筑的其他方面进行规划管理 2、规划区内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

(1)对一般建筑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对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管线铺设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对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道路桥梁施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对建筑的其他方面进行规划管理

3、对建设用地、建设工程的检查和奖惩

市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不仅要严格核发建设用地规划和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城市规划法和规划许可证,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进行严格的检查,并予以相应的奖惩,这是实施城市规划的保障。 (1)对建设用地、建设工程的检查

(2)对建设用地、建设工程检查结果的奖惩 4、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是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实施城市规划日常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实施城市规划的日常管理是对某方面建设或某个建设项目的管理,而对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管理,是全面的、综合的、区域性的城市规划管理。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中的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内容有: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2)制订分期实施的开发计划

(3)基础设施、事业设施与生产设施、生活设施配套建设 (4)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5)保护有纪念意义的建筑

21、阐述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与范畴: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城市基础设施包含设施、产品(服务)和产业三种形态。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城市基础设施的范畴:

(1)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燃气和暖气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等;

(2)供、排水设施。包括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设施;自来水生产和供应系统;污水、废水和雨水的接纳、输送、净化及排放系统;中水供应系统等; (3)交通设施。包括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和内部交通设施两部分; (4)邮电通信设施。包括邮政设施、电信设施、电视和广播等;

(5)环保设施。包括绿化、园林、垃圾收集和处理、环境卫生、环境监测和治理环境污染等;

(6)防灾设施。包括城市防洪设施、公共消防设施、防地震设施、防止地面沉降设施、人民防空设施以及防风、防潮设施等。 22、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应包括哪些内容? 1、城市供电管理 城市供电管理的内容是:

(1)输变电建设管理。包括做好负荷预测,制订电网发展规划;变电所所址选择;送电线路的路径选择。

(2)供电设备运行、检修管理。运行管理要加强巡视检查;进行定期计划检修和事故抢修;预防季节性事故和外力破坏事故;加强技术管理。

(3)用电营业管理。一是做好用户业务扩充管理工作;二是加强电能质量管理,包括频率质量管理、电压质量管理和供电可靠性管理;三是抓好计划、节约、安全用电。 2、城市供水管理

城市供水管理的内容是:

(1)水资源管理。要防止地表水被污染;合理安排取水量。地下水宜饮用,但需平衡采水与灌水,控制地面沉降。

(2)供水工程的建设管理;包括取水、净水和配水的工程管理。

(3)供水的水质和水压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可分别采取水厂一次加压、管网中途加压或局部地区加压等做法。

(4)节约用水管理。一是加强宣传;二是实行计划用水;三是使用节水设备;四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3、城市供气管理

城市供气管理的内容是:

(1)供气规划管理。国外城市的燃气化,大多数经历了从煤制气到油制气,再到以天然气为主的过程。

(2)供气工程的建设管理。一方面选择燃气化的途径;另一方面确定供气规模。

3)供气的安全管理。要控制燃气的质量;监督执行燃气器具的标准;提倡安装燃气警报器。 4、城市道路管理

城市道路管理的内容是:

(1)对新建或改建道路的质量、进度的监督。 (2)对道路的维修和养护。

(3)路政管理。包括掘路管理,占用路面管理,以及对人为损坏道路的管理。 5、城市灾害管理

城市灾害管理的内容是:

(1)各种防灾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2)防灾报警系统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3)防灾物资的储备管理。 (4)普及防灾救灾知识。

22、简单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

目前,随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已从单一转为多元化,筹集的渠道有:

城市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绝大多数的基础设施由市场和财政复合补偿、或完全由财政补偿,因此,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拨款始终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另外还有:城市建设税与配套费;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向国内外贷款或发行债券;土地批租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有偿使用和企业化经营收入;市政设施部门专营权有限期出让;组建基础设施建设的上市股份公司;融通社会基金;向国内金融机构短期借款。 以上各种筹资途径可以归纳为四类:城市财政支出、基础设施运营收入、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集资、向国内外银行贷款。

23、简述城市住房问题及其表现形式:(P172) 24、简述城市住房政策的基本内容:(P174)

25、现阶段我国城市住房管理包括哪些内容?(P179) 城市住房建设管理、城市住房交易管理

26、当前我国城市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城市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核心在于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致思路:(1)实行全国城乡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口,取消农业、非农业等各种户口类型;废止所有关于“农转非”的政策规定。

(2)实行居住地登记原则,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以户口簿、身份证,出生证为主的管理办法。 (3)实行以公民住房、职业和收入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落户标准与政策控制相结合的

户籍迁移制度。

(4)实行社会待遇与户籍脱钩的政策,取消一切附加条件,恢复户籍本来面目。 (5)实行大城市严格控制、中小城市适当放宽,城镇全面放开的方针,保证人口的合理流动。

(6)建立以科学、合理的户籍登记内容为基础的户籍体系,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全国户籍管理信息网络。

户籍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也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程度。国家对此项改革总的原则是积极稳妥,分清轻重缓急,从易处入手,分步实施。

27、何谓城市社区管理?其管理的主体有哪些?其管理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城市社区管理主体既包括各类社区组织,也包括社会成员个体。 (1)行政性组织:主要指街道办事处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机构。 (2)企事业组织:主要是指社区中的各类生产、服务性组织。 (3)社团性组织:这是指群众性自治组织及专业性社会团体。

(4)社区成员:走向自治才是社区管理的基本方向。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治,即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生活所在社区的社会事务。 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区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

3、社区服务:主要指在政府的倡导和组织下,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依靠社区居民所进行的自助互助活动。这是一种具有社会福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社会服务。社区服务主要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民政部门主管的社区服务工作已开展多年,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已成为社区建设和管理诸多项目中的“龙头”。

4、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是指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5、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一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

28、简述城市竞争力、经营城市的内涵: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竞争力的主体应是城市而非国家。

2)城市竞争力是受经济、社会文化、政策制度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其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3)城市竞争力本质上是为城市发展在其所从属的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战略目标是促进区域和城市经济的高效运行和持续高速增长。 经营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从经营城市的产生根源来看,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所有资产进行集聚、重组、运营,从中获取收益,谋求城市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其实质上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采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满足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各种需求的观念和行为。 29、如何通过加强城市管理以提高城市竞争力? 作为地方政府,其主要职责就是营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高效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使原有企业得以健康发展、外来企业得以顺利成长。也可以说,完善服务是树立城市形象,提高竞争力的根本。

提高城市竞争力,必须依靠市场机制,也不能离开政府的管理。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必须在市场竞争导向的同时,注重政府的决策、制度组织等在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 城市竞争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使资源和利益成为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核心,也使城市政府更加重视采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为适应市场和全球化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为城市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从原来直接的“财富创造”到“场所创造”(Place Producing),为城市竞争力提供或创造适宜的“硬件”、“软件”环境,是城市政府的中心任务。世纪之初,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在提高竞争方面,中国城市政府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可以实现城市之间竞争的双赢。 30、谈谈现阶段我国城市政府经营城市的基本思路: 1、确立“城市是重要的资产”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走向市场 3、盘活城市土地资产

4、建立良性循环的经营城市投资体制 31、简述城市经营的特征: 1、城市经营系统的复杂性 2、城市经营战略的长远性 3、经营主体的政府主导性 4、城市经营手段的多样性 32、城市经营的主客体有哪些? 城市经营的主体: 一元论:主体只有政府 二元论:主体是政府和市场

多元论:认为城市经营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组织、非盈利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 1、城市所有者是城市经营的名义主体 2、城市政府是城市经营的主导力量 3、企业组织是城市经营的中坚力量 4、城市的消费者是城市经营的终端主体

城市经营的客体:城市产业、城市资产、城市要素、城市环境。

33、城市政府在城市经营中应当履行什么样的职责?

首先,城市政府必须为城市经营创造良好的经营氛围。其次,城市政府角色定位即职能创新。最后,注重城市规划的职能发展。 34、城市经营的理论基础是什么?(P256) “用脚投票”理论;企业化政府理论

35、我国城市经营实践的主要模式有哪些?简述国外城市经营实践对我国城市经营的启发:

1、实施环境治理改变城市面貌的经营模式。

2、建立土地储备中心盘治存量资产的经营模式。 3、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占领国际市场经营模式。 4、实施创新战略为中心城市服务的经营模式。 5、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模式。 6、突出城市特色经营文化名城的经营模式。

36、什么是城市营销?城市营销与城市经营有何不同? 城市营销:是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论,对城市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进行系统的策划与整合,以求找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路线,通过树立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广泛吸引更多的可用社会资源,来推动城市良性发展,满足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营销科学。 城市经营:就是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所有资产进行集聚、重组、运营,从中获取收益,谋求城市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其实质上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采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满足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各种需求的观念和行为。 城市经营不是一种短期的、片面的市场交易行为,它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在政府的宏观控制下,通过市场作用,使城市资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值和增值。其最大的目的应该在于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持续供给,支持城市经济的有效运转,而不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问题。 37、简述城市营销的基本要素: 38、简述城市营销的基本模式: 39、简述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重点:【第2章、第6章(BOT、基础设施投资方式)、第9章(人口结构及其意义、作用;自然、社会)PPT】 1、城市经营制度创新:(P267) 2、城市经营的概念:

城市经营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如路、桥冠名权)和其他经济资源要素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即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各种资源资产化,实现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提升城市价值,实现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3、现代城市管理与传统城市管理的不同: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以城市为对象的、为实现特定目标对城市运转和发展所进行的控制行为和活动的总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是对城市所有单位、部门、产业的综合管理和公共管理,它贯穿于城市规划、计划、指挥、建设、监督和协

调的全过程之中。狭义的城市管理基本等同于市政管理,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对城市的公用事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划和建设的控制、指导。

现代城市管理主要是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为目标,以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运行系统做出的综合性协调、规划、控制和建设、管理等活动。 另外,现代城市管理还包含着城市政府管理职能与非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市民等参与城市管理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结合。 4、城市化发展规律的诺瑟姆S型曲线:

初期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也较慢,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农村生产力低下,剩余劳动力较少,城市工业化水平低下,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

中期 :城市化加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导致了城市吸纳人口能力的增强,表现为大量人口向城市的集聚;

后期 :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城市化成熟阶段。城市化主要依赖城市自身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全部被城市所吸纳,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5、试述中国现行市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1)建制双重性(2)结构同一性(3)法律地位非自治性(民族自治地区的市除外)(4)行政地位等级性(5)职能广泛性(6)内设层级的混合性。 6、规划的分类:(P108) 7、城市经营特征:(P254) 1、城市经营系统的复杂性 2、城市经营战略的长远性 3、经营主体的政府主导性 4、城市经营手段的多样性 8、城市营销:(了解) 9、城市与市区分与联系: “城市”与“市”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城市”相当于英语中的“City” ,是指一个人口密集的居民点,通常是工商业较为发达、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居民大都以从事非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是其邻近区域的政治、行政、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邻近居民的社会活动中心。它是一个社会、经济、地理概念,是一种历史存在、一种空间现象。 “市”则相当于英语中的“municipality”,它是一个行政概念、政治概念和法律概念,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条件,按照法定程序设置在城市地区的地方行政建制。市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等相对应的术语。 11、城市非权力社会系统作用:

非权力城市政治系统是指城市各种党派组织(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各级执政党的委员会例外) 、各人民团体,非权力的社会系统包括各种社会利益团体、民间组织和市民等。二者的功能是进行利益表达、利益聚合,向城市权力政治系统施加影响,从而使城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好地体现自身利益。

12、市政府体制怎么从比较的观点来看? 13、唐宋的市政管理体制:

宋代市政管理体制: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而设,形成街市;城郭和乡村,被允许置市贸易;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草市;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唐代市政管理体制: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长或市令管理;市设在城中特定位置,用围墙与居民区隔开 (“市”与“坊”分开);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县城以下,禁止设市;这时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不显著。

14、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边界是什么? 15、包容性城市所有相关内容。

所谓“包容性城市”,是指城市中的每个人不论财富、性别、年龄、种族或宗教信仰,均得以参与城市所能提供的生产性机会。包容既是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参与式的决策过程是实现包容性城市的重要手段。

建设包容性城市的城市管理标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下放权力和资源;公平参与决策过程;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效率;决策者和所有利益攸关者的透明度和责任制;市民参与和市民作用;个人及其生活环境的安全。 16、城市基本公共服务:(P219-P223) 17、当代中国市政的特色:

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加强、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政治体制上,中国实行有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

3、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万能政府要转向有限政府。

4、当代中国的“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当代中国的“市”,都管辖着一定的农村地区,因此并不是个严格意义的城市政府。 18、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弊端:

首先,导致资金分配不合理。由于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不科学,因此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和事权的划分不明确,公共服务的范围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而且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划分的不明确,从而使分配的办法不合理、不规范。

其次,转移支付核算的标准不科学,导致地区间的公共服务水平上的差异。资金在上解和拨付间层层受控。下级政府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争取项目拨付中,转移性支出资金的评定标准不合理,多层审批现象严重,历时长,导致拨付资金的成本加大。资金支持的地方项目经济效益短期化。有的专项补助项目的审批程序不科学,导致了应该补助的项目无法得到补助,不应当得到补助的项目却安排了专项补助。

最后,这种制度容易导致腐败。财政转移支付一般在资金拨付后,上级政府就对该项资金的用度等漠不关心,下级政府则相应的完全享有了资金的使用权。这种现象助长了实践中截留和占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等违法行为。 19、新政府的GDP淡化:

去年朱镕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只提出了一个指导性目标,即预期7%。今年连指导性指标也不提了。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在逐渐淡化GDP的增长指标。淡化这一指标,对遏制部门之间、地区之间GDP的过度数字竞争,有明显益处。

经济增长,意在民生

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这符合国际上最新的发展观,即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人类发展目标。在我国,重点关注民生问题是最现实的要求。因为,老百姓关注更多的,是切身利益及其目标。但是经济增长与民生问题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有时GDP指标上去了,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却下降了,突出表现在道路交通拥挤、环境生态恶化、治安混乱、社会保障和福利减少等方面。只有当政府政策能够改善民生,经济增长才能够与百姓密切相关。民生比经济增长是否达到一定指标更重要,政府的最重要职责就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 既要效率,也要公平

80年代,人们抱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要求收入分配多元化、差别化以刺激效率。到

了90年代,收入差距是扩大了,却又有了新的问题,就是缺少一种政策使这种差距趋于合理,而不是搞成不合理的贫富悬殊。淡化GDP指标,表明政府正在朝这方面努力。一方面,经济增长强调提高质量,而不是盲目提高数量和搞速度竞赛,以此途径求得效率;另一方面,动用公共政策来调节贫富差距,以此途径来争取公平。

在经济发展初期,首先强调“效率优先”,而后“兼顾公平”,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只有经济快速增长,才能有“公平增长”。但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贫富差距出现大幅度扩大,“公平增长”的理念应该适当强调。其中,动用公共政策是方法之一,例如,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提高失业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或失业救济金,以及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还可能推出更多有利“穷人”的社会福利措施。 在经济增长中考虑收入差距,关注“公平增长”,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之策。总之,淡化GDP增长指标,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q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