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道德经》-太上老君注解

更新时间:2024-05-30 1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道德经》白话批注 - 太上老君注解

001→观玅章第一 第一讲→道与名 ▼道可道。

今天由我来讲道。那么道是什么呢。道这一个字。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虚空之间。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能源。因此人类是难以使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

可是。世人却偏偏喜欢以语言。或文字去表达这个道。而目说得很多很多。 ▼非常道。

依我看来。这只是口头之道而已。因为这个道。如果是可以讲出来。或是形容出来。就不是真正本来的道了。更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因为讲出来的道。只是描写与形容而已。与事实毕竟是距离很远的。

譬如说。一张桌子。就是一张桌子。你就是巧夺天工。画得跟真的一样。毕竟还不是真正的桌子。这就是。本来的东西与形容描写的差别距离。可是世人就是这么顽固。喜欢门户之争。都去强调我们才是道。你们不是道。而且每个人所强调的道都不一样。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衡突与矛盾。

因此。我看到这种情形。才发觉到。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因为这只是形容与描述而已。而真正的道。是无法形容与描述的。 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谈到说。我说法四十九年。实在是没有说法的。如果你们以后讲。我有说法。就是在毁谤我。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对道的体悟。也是难以使用言语代替的。所以修行的人。如果自己不去体悟大道的话。只想依靠别人的说词。像这样的了解。还是离道很远的。 ▼名可名。

名这一个字。是指宇宙万物还没有形成之前的名字。那个时候宇宙万物。都没有名字。可是没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名字。

一旦到了。宇宙万物变成有形体。可以看得出来。又可以摸得到的时候。人类就会给它立个名字。可是这只是人间的巧立名目而已。 ▼非常名。

1

因为万物是经常在变换更改的。因此这个名字也就跟着变换更改。譬如人的名字。随着人的死亡之后。这个名字也就跟着死亡。所以有名字的称呼。都不是并正长久的称呼。

▼无名。天地之始。

所以说。没有名号及没有名称的东西。才是天地之间的原始。 ▼有名。万物之母。

照这样说来。称呼与名字。不就像万物的母亲吗。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同窍)

所以我说。人的心灵在清清净净。连一点欲望也没有的时候。才能观察出一切万物的本来面目。如果在心中充满欲望的时候。所观察到的。只是万物的外表而已。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另本作元)

以上两种人的心境不同。所以所观察到的事物。当然就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这不是很玄吗。

▼玄之又玄。(玄另本作元)

在如此玄妙之下。如果我们再深入去探讨的话。便可得到更玄妙的问题。你相信吗。

▼众妙之门。

所以我说。研究道这门学问。的确是所有玄妙之门中最玄妙的了。你说不是吗。

002→观窍章第二。(窍另本作徼) 第二讲→相对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假使为了表现美好的形相。就一再去虚伪的巧扮。像这种作为。难道还能算是美好吗。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让别人知道。才去作善事。那么这种行为。还能算是行善吗。

2

▼故有无相生。

因此凡事没有。有的感觉。就没有。无的感觉。因为有与无是相对的。 ▼难易相成。

没有困难的感觉。就没有容易的感觉。所以困难与容易。也是相对的。 ▼长短相形。

没有长的名称。就没有短的名称。所以长与短。也是相对的。 ▼高下相倾。

没有高的名称。就没有下的名称。所以高与下。也是相对的。 ▼音声相和。(声另本作闻)

没有小声的分别。就没有大声的分别。所以小声与大声。也是相对的。 ▼前后相随。

没有前方的分别。就没有后方的分别。所以前方与后方。也是相对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圣人知道以上这些相对的问题之后。为了要超越褒奖与烦恼的包袱。所以他就以无为的心去处事。因为以无为的心处事。他就不会感到困扰。因此他对人民的教化。就不喜欢以辩论的语气去实行。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他会学着天地培养万物一般。不辞辛劳。而且不自傲。更不视为己有一样的无为。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因此圣人。他以天地之德为榜样。所以就做了许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许多事情之后。还是感到自己没有做一样。因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后。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这个荣誉。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像他这样宽容大量的涵养。连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缘。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万古流芳啊。

3

003→安民章第三 第三讲→无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一个人最好不要标榜自己的尊大。就不会让人去争取虚名的地位。那么人与人之间。反而能达到和平相处。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要特别去标榜。或是珍藏难得的财货。这样别人的不会有贪欲的妄念。而沦为盗贼。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因此。由以上的启示。我们就可以了解。如果不去见。那些足以起心动念的声色货利。心思就不会受到外物的迷惑。 ▼是以圣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断除一切的邪思妄念。为首要的步骤。因为能断除邪思妄想念。身心才能神清气爽。精神饱满。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再来又教人。消除高傲与自满的骨气。及不择手段的互相竞争之心。能够这样的话。争端就平息了。再其次。是增加人的体魄。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以及坚定自强不息的概念。更保持天真和谐的状态。又没有伪诈的心智。及争夺的欲念。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像这样教化人民的方法。纵然有几位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为无为。则无不治。

因此。照这样无为。又安然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天下那里还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004→不盈章第四 第四讲→道的功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4

道体虽然像虚空一样的渺茫。然而它所产生的能量。却能让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渊兮似万物之宗。

它深厚博大的样子。不就像万物的宗主吗。 ▼挫其锐。解其纷。

因此它的本性是虚无弥漫的。决不锋芒显露。这就是它没有争强好胜的斗心。就因为它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它有解脱纷扰的宽宏大量。 ▼和其光。同其尘。

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尘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 ▼湛兮似若存。

在清静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见它的妙用。是如何的广大又变化无穷。难怪凡俗的人。难以观察它的迹象。只是说它好像存在的样子。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体既然如此的玄妙。在天地之间又无迹可寻。所以吾也不知它的来历。但是它应该在主宰万物的上帝之前。就有了它的存在了。

005→守中章第五 第五讲→天地与圣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真的不仁慈吗。为什么将万物。当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样。用过之后就不要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真的不仁慈吗。为什么将天下百姓。当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样。用过之后就不要了。

其实天地化育万物。是遍及一切的。圣人博爱的精神。

也是遍及一切的。他们的心境。绝不存有偏狭之意。与分别之念。因此万物的退化。完全是随着他们的因果造化。这怎能怪罪天地的不仁慈。或是圣人的不仁慈。其实这完全是人民自己所作所为。自己招来的因果祸福啊。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5

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么风就自然吹出来。 ▼多言数穷。

因此天地与圣人的心境是无为的。而现在有些人的思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能守中庸之道。常常以为自己很聪明。妄作主张。固执己见。互不相让。像这种作为。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吗。 ▼不如守中。

如果要像以上这些多余的做作。倒不如守住中和之道。譬如说。 一。眼睛如果不多看。魂气就隐藏在肝脏。 二。鼻子如果不多嗅。魄气就隐藏在肺脏。 三。嘴巴如果不多说。神气就隐藏在心脏。 四。耳朵如果不多听。精气就隐藏在肾脏。 五。身体如果不多动。意气就隐藏在脾脏。

以上这五种神气。如果能够守中。身体中的五气自然归于本位。浊精自然化为元气。元气自然化为神气。神气自然归于虚无之中。这就是修身的要诀。性命的关键。学道之人不可不知呀。

006→谷神章第六 第六讲→无形的真神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天地有无形的真神。人体有无形的元神。这都是虚无妙有的。看也看不到的。现在我们就简称。祂为万物之母吧。 ▼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万物之母。虽然毫无门路可寻。但是天地万物。无不是从此而出。从此而入。因此祂才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呀。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所以妙有之门是至虚至无的。是用之不尽。取不不竭的。像这种变化的玄妙。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6

007→无私章第七 第七讲→无私之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从无法计算的年代之前。天仍然是这个天。地仍然是这个地。可见它的生命是长久的。那么天地为什么能够如此的长久呢。就是因为它不是自己生长自己。而生长万物。不为自己而为别人。所以它能够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因此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也学着天地一样。将自己的事放在后面。将别人的事放于前面。可是祂的灵性。却永远在别人之上。 ▼外其身而身存。

祂虽然将自己置之度外。但是祂的真我。反而永远长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就是圣人。祂没有私心。反而能成就祂的伟大。而且等到祂的身体死了以后。祂的灵性永远超脱三界。不再受到六道轮回之苦。还受到后人的敬仰。这就是祂没有私心。反而得到了好处。

008→若水章第八 第八讲→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世人都想学善。今日吾就来讲最上等的善到底是什么。那就是水了。为什么呢。不信的话。我可用以下的比喻去分析之。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一。水的善德在那里呢。就是它利益万物。滋润万物。也不去争名争利。争功争大。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二。它处在众人所厌恶又卑下的地方。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为了。 ▼居善地。

7

三。它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真静自守。 ▼心善渊。

四。而且它的善德。渊深得很。几乎难以测量。为什么呢。因为它能够沉静。又能和合万物之用。 ▼与善仁。

五。水施予万物。皆出自于仁爱之心。这就是它的仁慈。 ▼言善信。

六。水本无言。可是无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适时而去来。这就是水的信用。 ▼政善治。

七。水的滋润万物。就好比处理政治一样。遇热就升成雨露。多余就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的现象。不就是水善于处理政治的表现吗。 ▼事善能。

八。水在行事方面。又能尽其所长。如行舟渡筏。滋润万物。煮饭烧菜洗衣。无不是水的善能。 ▼动善时。

九。在举动方面。很合乎自然的。如水流到圆的地方。它就成为圆形。流到方的地方。它就成为方形。氤瘟的时候。就会下雨。晴天的时候。它就升华。人如果能够像水一样。不违背天时行事。不妄做。不妄为。不妄言。这才是学习水的善德。

▼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其水不与它物相争。所以它物也不会与水相争。这就是水以和的表现。所以如果人能够学水的涵养与和气。自然也不会有错误之纷争了。

009→持盈章第九 第九讲→为人的道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8

为人的道理。应该知道进退的分寸。凡事适可而止。不要自夸自大。因为自信自满的人。往往就像水溢流出来一样。得不偿失的。倒不如放下自大自满的心。使得自己安逸恬适。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自恃自己聪明才智。就锋芒显露的人。将会受到别人的排斥与打击。因此这种人就不可能受到别人的拥载与爱护。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与玉虽是珍贵之物。但仍是身外之物。因此纵然是富有之人。金玉堆积满堂。一旦临命终时。还是守不住的。所以修道之人。倘若能直取身中之金玉。养性命之真常。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也。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还有富贵之人。如不生骄傲之心。他人必定会以让恭之心。礼敬于你。倘若贪恋富贵又骄傲自得。这将使人嫉妒批评。又是自取祸殃的开始。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所以。只有成功身退的人。才最合乎自然的天道了。

010→玄德章第十 第十讲→修道难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修道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困难。因为人心一外驰。魂就与魄相离。那么你们能够保持神不外游。意不散乱吗。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你能够专守先天的元气。如婴儿赤子一样。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吗。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你能洗除贪执之心。自净其意。使心灵清净澄澈而毫无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你能在爱国家爱民族。或是治理国政的时候。保持一种天真博爱。自然无为之心吗。

9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人心为一身之主。那么你的一身之主。在喜怒哀乐出入动静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守住安静柔弱呢。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你们能够在事物完全明白之后。还能保持不以聪明为骄傲。而守住无见无闻。无为无欲的境界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以上这些道理。其实都是要你们学习天地一般。因为天地虽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但是它仍然不把万物当成自己的。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它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还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长养育万物。还不认为自己是主人翁。像天地这种作为。便可称为最深。最厚最高。最远...(注) ■最远...[注]→原书漏印。 ■玄者妙也黑也。玄通元→始也 011→虚中章第十一 第十一讲→无的用途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车轮要三十支径木。插入中间的轴心。这个车轮才有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制造盛物的器具。要留个中空的地方。这些器具才能盛物。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建造房屋。开凿门窗。要留个空间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说。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无形的空间。才是活动的地方。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通行无碍。如天与地之间。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 余地了。

10

012→为腹章第十二 第十二讲→追求外在的人 ▼五色令人目盲。

追求外在的形色。将离去本性的灵明。譬如声色货利本是身外之物。但是受到眼睛物欲的影响。就会流逸奔驰。因此五色使人的本性趋于迷盲。就是这个原因。 ▼五音令人耳聋。

贪求外在的声色。也会使人本性蒙蔽。一旦蒙蔽了本性。正法的声音。就难以听入心灵之中。像这种人不是好像耳聋的人吗。 ▼五味令人口爽。(爽另本作臭)

人一旦贪求食物的滋味。本性便被味觉所惑。所以五味常使人的本性流逸奔放。而不知本性之中。淡中有味。如子曰。饭疏食饮水。而乐在其中。此就是真味也。 ▼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田另本作畋)

如果人无所事事。每天骑着马。追逐鸟兽打猎竞技。这种人将会使自己疯狂于斗争之心。导致身心不宁。而迷失天赋之本性。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拥有珍贵宝物的人。常使自己行动受到妨碍。而过份虚荣的人。往往会不顾节操以至身败名裂。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圣人知道物欲之害。所以在为人处事方面。就不去强求物质的享受。一心一意。常养性中之腹饱。不爱外物而乱心。就是这个原因呀。

013→宠辱章第十三 第十三讲→宠爱与羞辱 ▼宠辱若惊。

世人皆注重于宠爱与羞辱的差别。所以一旦遇有外来的宠爱或是羞辱。就感到惊慌而不知所措。 ▼贵大患若身。

11

而圣人就不同了。祂对于别人的宠爱。就好像我们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因为人身是四大(水火风土)假合。 ▼何为宠辱若惊。

为什么宠爱及羞辱会让吾感到惊慌呢。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

因为宠爱就好像得到功名富贵一样。有一天恐怕又要失去。而羞辱就好像被辞职的人。将要受人嘲笑。

▼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为什么有身体是祸患呢。因为人生在世。有了此身。便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圣人便将这个身体当做祸患。更将别人的宠爱与羞辱看成。我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

所以有道的人。他虽然得到尊荣的地位。但是他不视为自己的荣耀。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尊贵。就是天下人的尊贵。自己的荣耀。就是天下人的荣耀。像这种有道之人。我们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因此。如果有人贵重自己的身体。但并不为了贪享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拯救天下众生的大任务。像这种人。我们就可以将天下托负给他。 014→道纪章第十四 第十四讲→无相无声无形 ▼视之不见名曰夷。

看不出什么东西。就叫做无相。 ▼听之不闻曰希。

听不出什么声音。就叫做无声。 ▼搏之不得名曰微。(搏另本作抟) 摸不着的东西。就叫做无形。 ▼此三者不可致诘。

12

以上三样。无相无声无形。就是道体的微妙。所以世人是看不见。听不到又摸不着。这就是道体的不可思议之处。 ▼故混而为一。

虽然无相无声无形的理论。可以分开来说。可是它的本体其实还是混合的。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而有形的世界就不同了。凡是有一边明的。就有一边是暗的。如上面是明的。下面就是暗的。而道体的微妙就不同了。它上面不是明的。下面也不是暗的。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它绵绵不绝。充塞于天地宇宙之间。似乎是有个物体。又难以立言。因为它毕竟是非常虚无的东西。虽然它生长了万物。而又好像不是它生长的。 ▼是为无状之状。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物体。 ▼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所以有人说道体为恍惚不定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如果你想在前头去迎接道体的话。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头。你要是想在后面跟着它。你还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因此圣人就是秉着持着。这古始以来就存在的道。去治理世间的 一切。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所以。我说能够知道古始之道的人。就是知道。道的系统的人。因为这个系统。就是道的纲纪呀。 015→不盈章第十五 第十五讲→古代的有道之士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13

古时候的有道之士。他们的灵性是微细奥妙的。他的本性是永远通达的。这都是外人难以窥测。难以了解的玄机。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就是这样难以窥测他的玄机。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有道之士的话。也只能勉强形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另本冇兮)

比如他们在处理事物方面的行动。绝对不会急迫冲动。就好像古时候的豫兽一样。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的冰结冻了。才敢走过。否则未等到河水结冰。就鲁莽走过去。不是等于自己去送死吗。 ▼犹兮若畏四邻。(另本冇兮)

他慎独的工夫。就好古时候的犹兽。要下山一样的谨慎。不敢扰动山下村庄的百姓。否则牠的生命就危险了。 ▼俨兮其若客。(另本冇兮)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他为人恭敬的样子。就好像身为主人。礼遇贵宾一样的谨慎。不敢轻举妄动。 ▼涣兮若冰将释。(另本冇兮)

在心性清静方面。他对一切外缘的干扰心不染着。就好像春风中的冰。自然的解冻散开一样。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就好像一块木头尚未雕琢一样的朴实无华。心胸的开阔。就好像空旷中的山谷。能够虚受一切。涵容万物。 ▼浑兮其若浊。(浑另本作混)

并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将自己混合在污浊的水中一样。这就是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圣人。所以才能成为圣人。凡人自命不凡。所以才越像一个凡人的道理呀。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澄另本作久)

所以。谁能像他们(古时有道之士)。在动荡之中。还能除去心中污浊的恶水。使他慢慢的澄清呢。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14

谁能在安定自守之中。久久以待使体内的清正之气发动呢。 (另本多→孰能阳以久静之徐阴。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敝另本作弊)

因此能够保持以上这章道理的人。他一定是虚心知足的人。不自满不自傲的人。就是因为他不自满。不自傲。只是为了世人着想。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016→复命章第十六 第十六讲→致知的极点 ▼致虚极。守静笃。

如果人能够致知。达到虚无妙境。虚空妙有的时候。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达到大智慧的极点。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达到最高止境之时。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另本作后)

那么万物的生长。孕育。死亡。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观察到有形的物体。又能从有形的物体。观察到无形的气胞。这些生生化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去发现它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奥妙。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因此虽然万物是众多的。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万物回归到自己生命根源的。叫做静。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回复到真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长生。知道什么是长生的人。可说是明白。什么是假我。什么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灵性不灭的人。大都是胡乱想。或是异想天开的人。因此容易轻举妄动。一旦轻举妄动。往往就要招来灾殃了。 ▼知常容。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他能容受一切。无所不包。所以这种人的心胸开朗。更是大公无私的。 ▼公乃王。王乃天。

15

像这样至公无私的人。就会将挽救苍生。视为己任。这就是圣人了。所以圣人也称为王。既然是王。必然是顺天行事了。 ▼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殁另本作没)

能够顺天行事。就合乎真常之道了。能够合乎真常之道的人。就是假我的肉体死了。也不会六道轮回了。

017→知有章第十七 第十七讲→国君的治世 ▼太上不知有之。(不另本作下)

上古时候。有德的圣君。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使天下百姓不知不觉的自化。如此人民暗受圣君的恩赐。仍然不知道有圣君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

再其次的贤明国君。虽然不能像上古的圣君一样。淳朴无为。但尚能以德教化百姓。亲近百姓。如此仁德的国君。还能得到天下百姓的称赞颂扬。 ▼其次畏之。

再其次的时期。再其次的国君。他教化百姓。就以刑政与赏罚去治理人民。这时候的人民。就知道畏惧国君了。 ▼其次侮之。

最差一等的国君。就无道无德了。他只会以权术愚弄人民。所以人民也就开始轻视侮辱国君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有本冇焉字)

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这种国君本身的诚信不足。所以人民也就不相信他呀。 ▼犹兮其贵言。(犹另本作悠)

因此想要达到上古淳朴的治世风气。首先必要贵重他的号令。诚信他的语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使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人人都能顺利将自己的事做好。这种国君的治世。才可算是大功告成了。

16

可是大功告成之后。人民还是不晓得这是国君的功劳。反而说这是很自然的事嘛。所以这种国君的治世。才是最上等无为的国君呀。

018→四有章第十八 第十八讲→仁义与孝慈 ▼大道废。有仁义。

很多事情是很巧妙的。不相信你看。当大道难行于世的时候。才显出仁义的可贵。大道普行的时候。反而现不出仁义在什么地方。也不知什么叫做仁义。 就好像上古时代。人心纯朴。顺天行事。大道普行。到中古时代。大道就渐渐难行于世了。因此至圣孔子。看到大道就要废弃的时候。便大力提倡仁义。这也是大道废弃以后。才出现的仁义呀。 ▼智慧出。有大伪。

但是一旦到了。科学越发达。社会越文明的时候。人心越奸巧虚伪。到那个时候。人民也不遵守仁义道德了。因此投机取巧。欺诈攻讦的事。也就层出不穷了。 ▼六亲不和。有孝慈。

当六亲和的时候。虽然有孝慈的人。但因为六亲祥和。就显不出有什么孝慈。而且因为人人孝慈。则不知谁是孝慈。一旦在六亲不和的情况下。倘若有人还能守孝慈的事。这就难能可贵了。更显出这个人的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有忠臣必有奸臣。但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就显不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一旦到国家战乱的时候。奸臣则卖国求荣。忠臣便尽其无私之心。舍身报国。成为万古不朽的忠臣之名。因此是国家昏乱有忠臣。

019→朴素章第十九 第十九讲→回复纯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真正的圣人。不自以为圣人。如至圣先师。孔子在世的时候。以圣人之行。但不以圣人之名自居。反而使他的圣名长久。就是因为他能够弃除智巧的心机。顺其自然。反而能够让人民学习他言行的榜样。这对人民来说。是利益百倍的。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17

在力行仁义的时候。也是一样。不必刻意去标榜自己。能够这样的话。人人才能回复到孝慈的自然本性。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比如说。人人都不以奸巧的手段去骗人。那么其它的人就不会起盗贼之心了。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以上这三种理论。有些人认为是多余的。文章是难以感化天下的。所以我就另外传下一种启示。来教导天下的百姓。 ▼见素抱朴。少私无欲。

就是持守朴素纯洁。少思寡欲。回复到纯真的本性。

020→食母章第二十 第二十讲→视万物为一体 ▼绝学无忧。

只要断绝奸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计较的忧愁。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比如在接待对话之间。轻轻和气的回答。唯。和不耐烦回答。阿。这两句话同样是声音。相差没有多少。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虽然相差没有多少。可是在别人听到耳里的感受。就不同了。一种是觉得良善的。另一种就觉得恶意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所以只是一句话的应声回答。良善与恶意。就很明白的表露出来。每个人相信都觉得很可怕。我也一样不能不怕呀。 ▼荒兮其未央哉。

可是世人不修心德。心田宝地都好像荒废的田园一样。忿恨贪欲的杂草到处丛生。不去修剪。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18

这种贪欲无厌的样子。就好像要参加丰盛的筵席一样。很想尝试。又像春天登上高台。远眺风景一样的愉快。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唯有我的心境淡泊恬适。心清意定。就好像婴儿在母体的怀抱中。 ▼乘乘兮若无所归。

好像动。又好像不动。没有思欲。也没有烦恼。像这种不沾染世俗的样子。又好像无所归的游子一般。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不像世人经常自得意满。尤其在追求功名利禄的时候。就像有用不完的才智与能力。而我的才智与能力。就好像遗失一样。心境之中空空洞洞。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我真像愚人啊。是那么的无知无识。浑浑沌沌的。尤其世人的眼目。谋虑多端。就好像很精明锐利的样子。唯有我昏昏昧昧。像无知的小孩。还有世人斤斤计较的样子。就好像很会分别。唯我像没有知识的人。不知道怎样去分别与计较。 ▼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所止。(另本作忽兮其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哈。我的心恬淡宁。就好像大海一样的深阔广大。像风一样的飘摇自在。不执着一定的住所。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世人都仗恃自己聪明才智。以为自己很有作为。而我呢。就像一位愚顽又鄙陋的粗人。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有我跟世人不一样。是因为我一心以道为重。视万物为一体。就好像时时要吸食母奶的婴儿一样。得到母奶。性命可全。失去母奶。性命就难保了呀。 021→从道章第二一 第二一讲→道的显现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如果想去洞悉。德的真实面目。惟有从道体之中。才能够找出目标与答案。

19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那么道体又是什么呢。它本自无形。又无一定的形象。是恍恍惚惚的。说有又无。说无又有。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可是。在这恍惚之间。它又具备一切的形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在这恍惚之中。它又包涵了天地一切万物。 ▼窈兮冥分。其中有精。(窈另本作杳)

它是那么长远。又是那么幽深。在这长远幽深之中。又具有生命之源的东西。难以窥测的原素与原理。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而这些原素与原理。又是非常真实的。如天地没有这些原素。天地就不能悠久。人类没有这些原素。人类就不能生存。而且其中又包涵了。应用不失其时的信验。与循环不息的根据。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所以它从古代到今天。它一直还是存在的。它的名字也没有消失。更没有改变。像这些迹象。已足以让天下人。去印证去体会。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但是。我何以发现这些呢。就是道。给我的启示。 022→抱一章第二二 第二二讲→不用争夺的争夺 ▼曲则全。枉则直。

能够虚受委屈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是很完全的。能够涵受冤枉的人。他的心性一定是最坦荡率直的。

▼洼则盈。敝则新。(敝另本作弊)

能够低心下气的人。他的心灵一定很充盈圆满。能忍受穿用破旧衣物的有德之士。他的心地。一定非常清新。

20

▼少则得。多则惑。

能够减少自己欲望的人。他的心中反而什么都有。什么都得到。所以说。贪求外在物质的人。他的内心是最迷惑的时刻。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因此圣人的心境是充实的。他抱持着。心的原点。佛性。就足以为天下人的模范。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所以说。不固执自己成见的人。他的心才能够明白。不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才是全对的人。他的德性才能够彰显出来。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夸耀自己功德的人。才是最有功德的人。因为他将功德。保全于心性之中。没有遗漏。不夸耀自己才干的人。他的才干才能长久。因为他不骄不傲。更受人尊敬。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为他不与人争夺。但是他不与人争夺。反而天下的人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他争夺。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因此古人所说。委屈就是完全。的道理。难道是虚伪的言语吗。所以说。能够时时诚于中的人。天下自然就归向于他。 023→同道章第二三 第二三讲→自然之道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减少言论的争辩。更合乎自然的道。你看狂风刮不了一早晨。他自然就停止了。暴雨下不了一天。它也难以再下了。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谁刮的狂风。谁下的暴雨。就是天地啊。谁能比得上天地呢。天地这么大。如果不顺乎自然而为。尚且还不能长久。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小小的人呢。何必去违反自然。去争辩是非呢。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21

所以说。想修行大道的人。如同面对一位有道的人。我们就以道来互相研究讨论。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如果面对一位有德的人。我们就以德来互相勉励。如果面对一位失意的世俗人。我们就以慈悲的心去安慰他。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能够这样做的话。你跟有道的人在一起。有道的人也感到很快乐。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你跟有德的人在一起。有德的人也感到很快乐。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你跟失意的世俗人在一起。失意的人也感到很愉快。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另本冇焉)

因为无形的道。是很微妙深远的。可是有些人。对道就是信心不足。有些人根本不信。所以你就是强辩也是没用啊。 024→不处章第二四 第二四讲→多余的贪吃 ▼跂者不立。

凡是脚跟不着地。只是翘起脚尖。就希望出人头地的人。反而站立不稳。 ▼跨者不行。

凡是跨着大步。想要走快的人。反而走不了多远。就要累了。 ▼自见者不明。

因此。以私我之见。而好求于表现的人。反而会令人唾弃。更让人觉得。他的心性还是不清明。 ▼自是者不彰。

以为自己的意见是全对的人。反而让人不敢苟同。觉得他的意见有些偏差。如此一来他的意见。反而不能得到赞同。

22

▼自伐者无功。

自我称功的人。反而让人觉得他是位好炫耀的人。而且让人怀疑他所说的功劳。 ▼自矜者不长。

经常自我夸耀自己本事的人。也是一样让人否定他的能力。因为他骄傲的缺点已显露出来。还有什么真正的长处。

▼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其于道也另本作其在道)

以上这些好胜好强的行为。站在道的观点来看。就好像肚子已经吃饱了。别人叫你再吃。不是等于多余的贪吃吗。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像这种行为。动物或植物的东西尚且讨厌。更何况我们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因此有道之人。了解这些道理之后。就不会这样了。 025→混成章第二五 第二五讲→道的真面目 ▼有物浑成。先天地生。

道的真实面目。本来就是无名的。但是我们相信它是一个大物体。一个混成物。也即是鸿蒙未判之前。天地未分之前的无极。它在天地之未分前。就有了。所以是。先天地而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相。超然于万物之上。因此它是亘古不会改变的。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而且它周行天下。循环不息。你看万物。没有一样不是依靠它而生生化化的。所以它可以说是天下万物的母亲啊。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像这样微妙的变化。吾不知道怎样去称呼它。只好给它取个名字。叫做道。如果再勉强去取一个名字。就应该称为大。 ▼大曰逝。

23

大到没有极限。不就是消逝了吗。所以这个大。也不是最恰当的名称。应该称为逝。 ▼逝曰远。

消逝到极限。不就是很远了吗。所以这个逝。也不是最恰当的名称。应该称为远。 ▼远曰反。

到很远的地方。又能够循环回来。不就是返吗。所以这个远。也不是最恰当的名称。应该称为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此。能够生天生地生万物的道。是最大的。其次是能够覆盖一切万物的天。它也是大的。再其次是。能够承载万物的地了。它也是大的。再其次。就是能尽天地之德的圣王了。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所以在宇宙之中。可分为四种大。而圣王就居于其中的一种。 ▼人法地。

但是世人只知道圣王大。而不知圣王之所以为大。乃是效法于天地之德。因此人受大地的承载之恩。也应该法大地才是。 ▼地法天。

地受天的覆盖。所以大地也时时刻刻。在效法天的法则而运转。 ▼天法道。

然而道又是天的依归。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则而周流不息。 ▼道法自然。

而道呢。它是生天地万物之母。它是无为的。像这样无为而为的做法。不就是好像它是在效法自然吗。因此我们修道。行道最后的步骤。也当效法道的无为自然。也就是说有功德于天下也不去居功。有能力也不仗恃自己的才干。这样才能达到。无争无欲无为的自然境界。

24

026→辎重章第二六 第二六讲→轻与重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心性稳重原是轻浮妄动的根基。心性清静镇定本是急躁暴气的主人。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圣人另本作君子)

所以圣人。终日之间。不离稳重清静的心。如果有外出的时候。因为身份极为荣贵。所以离不了载着衣物粮食的兵车。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虽然外表看来。是极为尊贵又美观。可是他的心。仍然要安然稳重。不可受到尊贵美观而纷扰心境。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可是有些拥有万辆兵车的君王。他就不同了。他不知道以自身的修养为重。而轻浮妄动于声色货利之间。因此他不知自重。自身就轻了。自身轻了。天下也就轻了。所以。这就是他自取灭亡的时候。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根另本作臣)

所以我说。轻浮的人。他就是想早日失去自己的根本。就好比躁动的国王。想早日失去他君主的尊位一样。

027→袭明章第二七 第二七讲→至善的人 ▼善行无辙迹。

至善的人。他行善于天下。心里没有虚伪的做作。也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念头。因此他的心中。丝毫不留下行善的痕迹。 ▼善言无瑕谪。

而且至善的人。他说话的时候。纯粹是自然本性的流露。因此他所说的话。就是真理。所说的既是真理。当然就让人心服口服。所以也就没有缺点让人责备。 ▼善计不用筹策。

25

勇猛的精兵。锐利的兵器。精巧的战舰。都是最好的兵器。可是它们都是杀人甚速的武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不吉祥的东西。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连一些动物植物或许都讨厌它。所以有道的君子。是不轻易去使用它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因为有道的君子。平时都注重心平气和。只有在用兵的时候。才使用阴谋的杀机。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由此可见。兵器是一种不吉祥的东西。不是君子使用的东西。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所以有道之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它。但是也要以心平气和为首要的条件。就是战胜了。也不以为光彩。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因为。如果你认为那是一件光彩的事。就是你的心里很喜欢杀人。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喜欢杀人的人。就是难以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所以在治理天下时。就难以顺利了。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所以说。喜庆的事。都以左边为尊上。只有遇到不吉利的凶事。才以右边为尊上。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因此兵家以偏将军站在左边。表示他不是主将。人杀得不多。而上将军呢。要站在右边。表示他是主将。虽然他居于上势。可是在他主权之下。杀人众多。所以要以凶事的丧乱来看待。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这就是说。杀人杀多了。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哭泣。 ▼战胜以丧礼处之。

战争胜利了。要以丧礼的心情去庆祝。

31

032→知止章第三二 第三二讲→ 知止之道 ▼道常无名。

未有天地之前。本来就没有名字可言。可是虽然没有名字。却是造化万物。养育万物的根源。所以说。凡是有名字的。必定会变迁。凡是有名相的。皆是不实在的。因此道是常久存在的。因为它本来就是没有名字。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朴是无名的比喻。好比木头尚未分割前的名字叫做朴。若割开做成器具后。便有了名字。因此朴字的意思。就是表示未有天地之前。与道一样的形象。所以虽然是小小的名字。但是天地万物。无不是从此无名之朴。生化而来。因此天地之源。是尊贵无比的。就好比一个国王。有谁敢以宰相去称呼呢。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因此。如果侯王能够守住这种浑全的朴。就是无为之治了。万物就自然了。百姓也可以和乐相助。安居乐业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不信你看。天地必先和合这个阴阳之气。阴阳之气就能够调合。氤氲之气。自然也就调合了。氤氲之气。既然调合。甘露之水未有不降的。 ▼人莫之令而自均。

因此。上天如果降下这祥瑞的甘露。去滋润万物的话。也根本不需要人们去指挥它。或是去分配它。它就是会很自然平均的降下来。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但是。当国家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不能制造一些有名的器具来治理天下。但是有了器具。能够达到和平之后。就应该知道止了 ▼知止所以不殆。

因为知道知止。就是归于道。归于道。就是没有危险的祸患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就好比天地的运转。顺着轨道而行。又好像河川与溪水。流入大海一样有了归宿。有德的仁君。这样去治理天下。就成为天下人的归宿。

32

033→尽己章第三三 第三三讲→真正的永生 ▼知人者智。

能够洞察人的善恶与贤愚。能够分别人的是非与作为。这些都是智的表现。 ▼自知者明。

能够反省自己的过错。知道自己的不对。这就是明白自己心性的表现。 ▼胜人者有力。

能够战胜别人。打败别人。这是表示你有力量。有能力。可是你有力量。有能力去战胜别人。去打败别人。并不表示。你就是一位坚强的人。更非永恒之道。因为今天你有力量去战胜别人。去打败别人。待以时日。别人也一定千方百计。想办法来打败你。所以这就不是永恒之道了。 ▼自胜者强。

所以说。只有战胜自己的人。克服自己的人。这种人才是最坚强的人。因为人的能力量不过百斤。但是若能守住仁德之心。才能真正战胜一切。达到永恒。 ▼知足者富。

所以能够知足的人。他的心里反而没有欠缺。没有欠缺。就是不穷。不穷。就是富有的人了。 ▼强行者有志。

假使勉强去做事的人。就须要靠志气。因为(没)有这个志气。他就好像一位半途而废的失败者。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以说。一个人做事应该不要失去立身处事的原则。如果能够做到。不失去立身处事的原则。去处理事务。才是长久之道。就是肉体死了之后。他的精神还是永留人间。他的灵性上升天堂。像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永生。真正的长寿了。

034→成大章第三四 第三四讲→天地的胸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33

天与地之间的能源是非常充沛的。可以任其自然的。要往左边就左边。要往右边就右边。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甚至于万物依赖着它生长。它都不会推辞。而且它还在滋润万物与培养万物之后。就是成功了。也不想去争功。争名争利。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爱养另本作衣被)

它甚至于以博爱的心去养育万物。就像父母关怀子女一样的爱护着。可是它还是不以为自己就是天地万物的主人翁。像这种胸襟是何等伟大呀。 ▼常无欲。可名于小。

它无所欲望。也不居功。就好像它很微小一样。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焉知另本作之)

万物生化以后。都归向于它。它还不知来当主人翁。因为它能虚受一切。所以这种才是真正的大啊。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就好像圣人一样。他总是不以为自己很大。这才是真正的伟大。更成就他的伟大。

035→大象章第三五 第三五讲→道的玄妙 ▼执大象。天下往。

大道之体是没有形象的。就是因为没有形象。所以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人的心如果能像大道之体一样。无所不包的话。那么天下之人。没有一个不归从他的。

▼往而不害。安平泰。

如果天下的人。都归从他。这是最好不过了。因为天下将要太平了。 ▼乐与饵。过客止。

可是等到太平安乐之后。也不可一味贪求享受。因为享受就像作客一般的短暂。是不能长久的。

34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只有道的显现。弥漫在虚空之中。它是那么的淡薄。那么的毫无味道。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你想要去看它。又看不到它。你想要去听它。又听不到它。可是当你要用它的时候。却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呀。这不就是道的玄妙吗。

036→微明章第三六 第三六讲→物极必反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天下之物。物极必反。阳极必阴。阴极必阳。譬如月缺之后必圆。圆了之后必缺。由此可见。收敛隐藏之后。必定张明。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就好比秦始皇作长城。想巩固自己的霸业。但是这种作法。违反了自然的天意。反而得不到民心的拥护。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因此凡事如果不循着自然的天意。而想以压迫的手段去迫害。这是不可能的。例如有人要摧毁中华文化。反而使中华文化复兴。所以是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如果想以不法的手段。去剥夺别人的生命。这也是不可能的。如犹太人夺了耶稣的生命。反而使耶稣扬名于后世。而且自古以来。忠臣孝子。英雄烈女。皆是奉献牺牲自己。反而使他们的身名俱存。流传千古。 ▼是谓微明。

像这种道理。看起来好像很隐微。其实是很明显的。只是你们没有去注意到而已。 ▼柔胜刚。弱胜强。

所以说。不能少看一些外表显得柔弱的人。其实柔弱才能真正的胜过刚强。如圣人处事。他常以卑下柔弱自处。反而成就他的万古流芳。 ▼鱼不可脱于渊。

35

人一离开道。就被气数所困。反而失去了目标。就好像汽车脱离了轨道。必然发生车祸。船没有指南针。必然失去方向。鱼一旦离开水面必然死去。 ▼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邦另本作国)

所以说国家伤人的利器。不可使夸示于人。一旦夸示于人。就很可能危害了自己。因为他国也一定要制造更利害的武器来威胁你。如此战事就更难以避免了。

037→无为章第三七 第三七讲→人民的自然归化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虽然是无为的。但是因为他的无为。反而使它无所不为。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之变迁。四季之调配。没有一样不是它的造化。没有一样不是从它的怀里生长出来。所以是无为。而无所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因此假使一位君主。能够守住无为的道。万物自然就归向于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但是在万物归顺之后。难免还有些恶人。使出欺诈的作为。如果为君王的人。能善于挽救的话。只要以无为的道理去开导他。人民自然好清好静而无争夺。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倘若人民好清好静无争夺的话。则他们自然归化于清净自正了。

038→处厚章第三八

第三八讲→道德为上。仁义次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理的人。他做了许多善事。可是他心地善良。不想去占这份荣誉。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另本作离)

可是没有道德的人。就不同了。他一旦做了善事。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就到处宣扬。

36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因此有道德的人。他对人的牺牲与奉献。是出自无为的。他就是做了许多好事善事。还以为自己没做一样。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但是没有道德之人。他一旦做了一些善事。就铭记在心。像这种人的心。就是未能达到纯真。因此对自己所做的善事。就恐怕失去名誉。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另本作尚)

最有仁慈的人。他视万物为一体。观天地为一身。没有分别之心。因此忘物忘我。浑然是无为而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另本作尚)

可是有义气的人。就不同了。因为他无法出自无为之心。所以在为人处事方面。往往失去仁德之心。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上另本作尚)

有些人以为自己很有礼貌。但是一旦遇到了对方没有回礼。就很不高兴。真恨不得伸出手来指着对方。强迫对方回礼。

▼故离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离另本作失) 所以万事的开头。是先失去了大道。然是德才失去了。失去了德之后。仁也就开始失去了。失去了仁之后。义也开始失去了。失去了义之后。礼也开始失去了。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因此礼。只不过是忠信之心最薄的一种。到了这个时候。祸乱与灾变。可以说就要开始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从这个时候。知识开始竞争了。就像花一样。只拥有华丽的外表。一切就更显得虚伪。这种虚伪的开始。等于是愚昧的开端。将到这个时候。大家都愚蠢与盲从了。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另本作居) 所以大丈夫做人处事。应该以道德为上。仁义次之。 ▼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居另本作处)

37

然后讲求实质的意义。不要追求虚伪浮华的作为。所以凡是大丈夫的人。都是注重这方面而实质意义。不为虚伪的事物而烦恼。就是这个原因啊。

039→得一章第三九 第三九讲→道的根本 ▼昔之得一者。

大道是清净无为的。它的本体是精一无二的。所以道又称为一。 ▼天得一以清。

自古以来。天如果得到一的话。就显得很清明。 ▼地得一以宁。

地如果得到一的话。就显得安祥宁静。 ▼神得一以灵。

神得到一的话。就玄妙灵敏。人得到一的话。就明理清静。 ▼谷得一以盈。

山谷如果得到一的话。就充足盈满。 ▼万物得一以生。

万物如果得到一的话。就能生化成长。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君王如果得到一的话。天下就安定自足。所以这一切的事物。都很有密切的关系。 ▼天无以清。将恐裂。 否则天不清明的话。就会崩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地得不到宁静。恐怕就会暴发天灾地变。 ▼神无以灵。将恐歇。

38

神得不到灵妙。恐怕就会衰颓消失。 ▼谷无以盈。将恐竭。

谷得不到充盈。恐怕于要干涸竭尽了。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万物得不到生化的话。恐怕就要灭绝。

▼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蹶另本作噘或蹙)

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以正道去治理天下。还要以尊贵的高位自居。恐怕就要遭到颠簸坎坷了。 ▼故贵以贱为本。

气以说尊贵的人要以低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

高尚要以低下为根基。这样的话才能契合万机。没有分别之心才能和合。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因此侯王尚且要自谦。称孤王寡人。这些名称。不都是以低贱为本吗。难道不是吗。

▼故致数舆与无舆。(舆另本作车)

不相信。以车子比喻好了。如果要算它的零件。当然很多。如果要算车子的数量。只有一部。一部就不用算了。所以由一而归于无。无才是道的本体。回复到道的本体。才能合于万物之用。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所以说。高贵的人。不要将自己看成宝玉一样那么的尊贵。不要将他人看成石头一样那么的低贱。因为这样已失去道的根本了。

040→反复章第四十 第四十讲→无有生 ▼反者道之动。

39

万物皆在生生化化反复的运转着。但是它无论怎样的运转变化。也是从道的本体中而发。 ▼弱者道之用。

可是它虽然反复的运行。到最后还是要归于柔弱与宁静。就好像一阵风吧。它虽然很强劲。但是不久便要归于平静。又好比一阵雨。它虽然下得很大。但是下不了多久。还是要归于平静。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以说。天下万物皆从有之中而生。可是这个有。还是从无之中生化而来的。 041→闻道章第四一 第四一讲→道的尊贵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等的贤人。因为根基深厚。见识超群。志量广大。所以一听到道。就志同道合。努力的去行实践。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等根智的人。因为见识不足。对道的认识不清。所以虽然有缘听到道。也有慕道之心。但是道心总是不能持续长久。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下等愚顽的人。因为见识浅薄。不知道为何物。而且本性迷昧。贪享欲乐。所以一听到道。就哈哈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哈哈。如果这些愚昧的下等人。不笑的话。还不知。道的尊贵在于何处。 ▼故建言有之。

所以在古时候。有些先见之明的人。立下了一些含有哲理的言词如下。 ▼明道若昧。

一。明白大道的人。他的作为必是机智全无。意念清净。这种人因为大智若愚。所以从外表看来。好像很愚昧的样子。 ▼进道若退。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q9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