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更新时间:2024-01-23 21: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www.jsbr.org.cn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教育部制定和颁发《決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四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三是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四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在不同专家、学者的视角,在不同的文件、文章中的表述不尽相同,基本上可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因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第 1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www.jsbr.org.cn

确立与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是与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客观条件和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唯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才能实现教育目标。

实际工作中,还要考虑在实施这一原则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效益。贯彻全体性原则,应注意: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所有活动;另外,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都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二、发展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工作的重点是协助学生处理好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因而必须坚持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以发展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发展为本,预防为主”和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自助”“教为不教”的原则很相似,就是说我们要预先为孩子提供好的学校和家庭环境,最终帮助学生学会自助、自立地处理问题。此外,它还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非健康问题,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变态不是疾患而是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是“成长中心论”而非“问题中心论”。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就事论事,而前者将毎一次挫折当作个人学习成长的大好机会。

我们要落实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生动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就要以中小学生为本,以学生心理为本。

第一,要坚持以中小学生为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与实效性。要以落实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二,要坚持以学生心理为本。学生身心是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发展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不仅要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究,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我认为,以学生心理为本就是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心理 第 2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www.jsbr.org.cn

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个性差异,根据心理学的普遍原理,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渗透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和长时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单独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而是课堂教学、班队活动、课外活动以及学校各项工作相互协调相互渗透,才能使学生浸染在一种氛围中,在其中得到感悟、体验和成长。从教育体系来说,心理教育应渗透到各育之中,使心理教育的要求与德智体美各育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从具体课程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各门学科之中;从学校工作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从学生活动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团队工作之中。

四、协同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各个方面的力量协同工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单纯是某个教师的工作,而是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同时,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他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帮助家长科学地认识学生健康成长的真正内涵。鼓励家长参与教育活动,更进一步要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五、差异性原则

贯彻差异性原则,首先是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富有启发性、感染性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是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灵活采用不同方法、手段和技术,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等,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将群体教育与个别化教育、疏导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辅导措施,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的心理需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 3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www.jsbr.org.cn

强调差异性,也就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重视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实施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六、尊重性原则

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在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和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遵循民主和平等的原则。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教师不仅要从言语上表达这种愿望,更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放下架子,用民主的、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往互动。教师要学会用“我们商量一下??”或“你们觉得怎么样?”的口吻对学生说话,这样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朋友,才会信任你,把内心的苦恼、快乐向你倾诉,教师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在轻松愉快和乐观向上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 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q3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