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城乡经济一体化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23-05-17 09: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贵州城乡经济一体化现状

第27卷第4期2009年7月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27 No.4

Jul.2009

贵州城乡经济一体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熊德斌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同时主要采用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二元对比系数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倍数、城乡居民积累差异倍数五个基本指标分析了贵州省1978年-2006年城乡差异的现状。分析得出贵州省存在较显著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一体化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二元对比系数中图分类号:F12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9)04-0041-06

一、(一)城、乡区域功能的演变

,,只有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

,本文的立足。因此必须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有较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城、乡是一对区域概念,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从区域角度逐渐形成了以市场功能为中心的城镇区域与农业生产功能为中心的乡村区域。从历史角度考察城、乡区域的划分主要是为实现城、乡区域经济功能专业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城、乡区域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人力等资源向城镇聚集,城镇区域逐渐从市场功能衍生出工业、政治、文化等新功能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乡村区域仍然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城、乡差异由此而生。

城、乡功能的演变,强化了两大区域的社会分工,同时也导致了两大区域生产方式的差异,最终导致生产效率的差异,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后果

1954年,发展经济学家阿瑟 刘易斯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在《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一文中提出: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从而构成一种“二元经济结构”。他以此提出要以城市为基础的工业化导向战略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就中国而言,二元经济结构无疑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城、乡贸易条件差异 城、乡生产效率是基础性的贸易条件,直接导致资源的流动方向。在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中,城镇拥有相对乡村先进的生产方式,在相同的资源条件下,城镇、乡村优质资源都会向城镇集中。同时由于政府职能机构集中在城镇,在公共产品分配中一般具有向城镇集中的趋势,长期结果致使

3

收稿日期:2009-04-20  基金项目:2008年贵州省教育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研究中心课题(08JD009)。  作者简介:熊德斌(1971-),男,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41

贵州城乡经济一体化现状

城镇拥有较丰富的公共产品。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及公共产品产期积累的差异,导致城乡贸易条件恶化。

城、乡贸易主体地位不平等形成贸易条件恶化。城镇经济主体主要表现为企业模式,是一种具有合理组织结构、相应的经济规模、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统一的法人代表的企业组织。在经济交往中具有较强的经济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为后盾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乡村经济主体主要以农村家庭为主要形式,其经济规模、人的素质、信息能力等都较企业模式具有天壤之别。城乡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往来经常以城镇企业垄断地位收购农产品,形成城乡产品之间价格“剪刀差”。比较典型的农业产品———烤烟收购,烟叶公司收购烟叶垄断地位与烟农分散地位明显存在事实上的主体地位不平等,导致乡村在农产品市场中处于不利的贸易地位。

城、乡基础投资差异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高的不利贸易环境。按照制度经济学基本观点,交易成本高低会影响市场交易实现程度及效率。在城乡功能演化过程中,城镇一般形成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而乡村无形中在基础投资方面远远滞后,导致交通成本、信息成本等交易费用远高于产品本身,甚至偏远地区的许多农产品无法实现商品化。

城、乡市场分割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市场经济关键的是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应该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货币流通机制以及竞争机制四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尽管经过不断的发展,农产品市场逐渐得到重视和完善,但是在一些地方还是存在政府干预农产品的生产,导致农产品供给机制受到扭曲、不注重市场交易信息收集从而影响价格机制的有效性。同时农产品市场需求方的垄断地位导致竞争机制不能发挥功能,金融政策对农村发展重视不够,影响货币流通机制的效率。

2、城、乡人力资本差异 人是最活跃的经济资源,为基本前提。当前我国还处于人力资源大国,过程中,城、教育资源分配制度的城市化倾向在过去的计,正是因为长期的教育资源分配城市化倾向累积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工资待遇差异,使优质的教师资源向城镇集中。历史积累的教育资源差距,导致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严重不足。

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人力资源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流动,而且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不断优化。

城、乡人力资源再投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人力资本投资差异不仅体现在公共教育资源的短缺,也表现在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源在投资能力的差异。城镇人力资源组织主要是集体劳动模式,人力资源在边干边学中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会增加人力智力资本,提升人的能力。城镇人力资源所在机构会定期组织内部学习以及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实现人力资源教育投资。城镇人力资源由于有一定的积累能力,自己有能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但乡村生产模式的分散性导致知识溢出效应差,同时没有组织机构组织农村人力资源再培训以及自身积累能力有限等都导致了城乡人力资源在投资能力的巨大差异。

3、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导致城乡生活质量差距较大 基于城乡贸易条件、人力资本形成的基础性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进而影响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三)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认为城乡关系有城乡一体到城乡分离,再由城乡分离到融合,这种融合与分离的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历史角度分析,城乡关系天然的是一体化,但是这种一体化是一种生产力低下的一体化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的一体化模式。伴随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需要,城、乡两大区域劳动生产率差距在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当城乡差异悬殊太大,又会产生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导致城乡两大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失衡,这必然要求城乡重新走向融合,实 42

贵州城乡经济一体化现状

现城乡可持续的、协调的高级一体化阶段。因此,我们在认识城乡一体化时,必须从时代特征动态把握其基本内涵。

在中国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战略是胡锦涛同志于200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在这次会议中强调“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生产力落后。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艰巨得多”,最后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由此可知理解城乡一体化必须与中国基本国情结合,才能准确理解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在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强调“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问题关键在“三农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在报告中也指出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城乡差距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因此,从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可以认为城乡差异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

因此,城乡经济一体化内涵的核心是发展,三农”,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一)沈滨、,有助于把握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尽管对城乡二

元结构现状刻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他们研究发现最能直接反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的指标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同时认为与这两项指标直接关联度最高的是劳动生产率指标。叶裕民首先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城乡一体化进程,刘玉也用这两个指标评价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态势。本文也借鉴三个指标衡量贵州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化系数S=1-S1/S2,S1:农村居民收入,S2:城市居民收入,S>0.5,二元结构明显;0.2<S<0.5,城乡二元结构过渡期,S<0.2,城乡一体完成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倍数=S2/S1。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E=E1-E2,其中E1表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E2表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E<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基本一致;5%<E<10%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明显;E>10%,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二元对比系数T=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发展中国家一般在31%-45%之间;发达国家一般在52%-86%之间。

同时为了比较城乡积累差距,同时采用了城乡积累差距倍数X=

S2-C2S1-C1

,其中S1,C1为农村的居民收

入和消费;S2、C2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

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2007)相关数据得到贵州省相关数据如下表1。

43

贵州城乡经济一体化现状

表1 贵州省城乡差距及公路、铁路密度时间序列表

城乡居民

年份

收入差异系数S

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0.5820.5310.530.5190.5150.5350.5290.5570.6320.6250.6390.6630.6890.7080.7340.7490.7560.7240.6980.7080.7080.7240.7320.7410.7490.7620.7650.770.782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E

0.0840.0640.0880.0430.0470.0740.1080.1740.170.1530.1790.1140.1330.1210.1160.1670.1750.1730.1880..0.0.1970.1950.1920.1720.1710.1290.128

城乡收入差距

(倍数)2.392.132.132.082.062.152.122.262.722.672.772.963.223.423.753.994.093.623.3.3.623.733.863.994.24.254.344.59

城乡积累差距倍数X

2.920.410.430.881.551.441.441.363.193.281.367.57.415.656.4914.86.713.193.313.043.063.824.274.36.136.34

T=第一产业劳动铁路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0.00780.00800.00770.00770.00790.00790.00800.00800.00800.00800.00800.00800.00800.00800.00800080.0.00800.00800.00800.00800.00800.00760.00930.01070.01080.01070.01130.0114

公路密度

(公里/平

生产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

14.75%15.59%14.48%16.34%19.54%16.50%17.46%21.35%21.28%19.29%18.88%18.09%17.41%17.96%15.50%13.83%18.21..22.22%19.46%17.06%12.94%7.09%7.01%7.51%7.82%7.55%7.67%

方公里)

0.15500.15530.15530.15570.15610.15710.15820.15890.16110.16930.17280.17440.17690.17930.18100.18220.18390.18440.18560.18850.19080.19280.19270.19650.25100.25720.26180.60830.6430

数据来源:根据2007年贵州省统计年鉴相关指标计算得出

(二)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

由表1可知,通过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发现贵州省自1978年至1982年间该系数从0.582下降到01515,这正好是贵州省按照国家政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增收显

著,大大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1983年以后从0.535扩大到2006年0.782,已经从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向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过渡。从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结果来看1978年至1983年该系数小于10%,而且呈现下降趋势,这段时间正是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尽管城乡生活质量差异较大,但有缩小的趋势。这和城乡差异系数得出的结论一致。1984年以后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从0.108上升到1999年0.253,表明这段时间城乡生活质量差异越来越大,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2000年以后城乡恩格尔系数从0.197逐渐下降到2006年0.128,尽管城乡生活质量差距较大,但整体呈城乡缩小趋势。这一阶段国家加强对农业的重视,尤其是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及贵州各地农民工大量进入城镇,增加收入渠道,改善了农村生活质量。

(三)贵州省城乡收入差异倍数与城乡积累差异倍数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城乡收入差异倍数从1978年的2.39倍下降到1982年的2.06倍,这 44

贵州城乡经济一体化现状

和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1982年后城乡收入倍数从2.15逐渐上升到2006年的4.59倍,尽管中间有起伏但总体而言,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当我们从城乡积累差异倍数发现,1979年至1985年贵州省城乡积累差距倍数低于城乡收入差异倍数,甚至在1979、1980、1981年农村居民积累还超过城镇居民积累。1986年后基本上城乡居民积累差异倍数远远超过城乡收入差异倍数。我们知道积累是再生产的基础,不难发现城乡居民积累差异的扩大会导致未来收入的进一步扩大。

(四)贵州省二元对比系数

通过二元对比系数T值的变化可以看出,贵州省1978年至1986年该系数从14.75%上升到21135%,表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也体现了农村改革的成效,但是城乡差异仍然显著。1987年至1993年该系数又从21.28%下降到13.83%,这是贵州省伴随全国城市改革的进程,城镇经济得到大力提升,相对而言农村改革滞后。1993年至1997年该系数又不断上升,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所缓解,事实上一方面城市经济改革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社会经济问题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过程中也得到大力发展。但1997年至2006年该系数又迅速下降到7.67%,也正是我国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历史发展阶段,贵州省尤其比较突出。总体而言,自1978年至2006年二元对比系数都处于30%以下。比发展中地区的指标值还要低,表明贵州一直以来都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显著时期。

三、贵州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是在城镇与农村同时发展条件下,实现城乡经济互融,共同

富裕。因此,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必须从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建设。

(一)加大交通路网建设,增加乡村公路建设力度交通条件是影响农产品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路网建设存在外部性,。

通过表1,年的0.155公里/平方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0.643公里/。同是铁路建设增加缓慢,到2006年也只有0./平方公里。因此,在加大重大交通动脉建设的基础上,应增加铁路建设、乡村

公路建设,为实现贵州省甚至泛长江流域城乡市场一体化奠定坚实的交通贸易条件。

(二)增加农村教育资源投资,同时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开放

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已经不仅仅取决于其自然资源和财产物质的多少,更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否持续地对人力资源投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大,人才能成为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教育为立国之本,人力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教育资源、教育机会与农村地区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舒尔茨指出:教育是一项生产性投资,其结果可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和知识的增进。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流动合理化的前提,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合理化是实现农村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过大,将进一步加剧目前已存在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况,继续影响农村人口流动、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创新势在必行。经济的发展关键看人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看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这是根本解决城乡贸易主体地位不平等的基础性条件。为此必须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资,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基础,农民工技能培训为补充,同时实现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开放的稳定机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长效制度。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是造成城乡收入、生活质量差距的重要原因。劳动生产率是引导资源流动的指示器。只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有效地引导资源向农业集中,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农业

45

贵州城乡经济一体化现状

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得到改善。但是农业产业同样受到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仅仅依靠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必然会使农业生产陷入困境。事实上在农村存在“人走地荒”的现象就是证据。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土地资源生产环境,同时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切实实现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实现农产品市场运行效率

市场的根本性作用在于对资源的配置,而市场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有健全的市场机制。在传统的农产品市场主要体现为收购方垄断市场,实行价格剪刀差,破坏农产品市场机制。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和培育农村经济组织,打破收购方垄断地位,才能使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功能。

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有利于形成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种植、加工生产、运输、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准确性,可以有效地解决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黄阳平,詹志华.城乡一体化: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J].改革与战略,2008(1):141-143.[3]沈滨,叶超.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3(2):25-27.[4]叶裕民.中国城镇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刘玉,冯健.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态势及战略选择[J].地理研究,2008(1):45-54.

[6]张华英.城市化、教育投资对城乡差距影响的区域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7[7]熊德斌.农村教育需要制度创新[N].贵州日报(理论版),2005-07-05.

[8]熊德斌.农民就业问题的信息经济学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9]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年鉴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责任编辑:曾 晶]

TheCurrentSitua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forthe

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EconomyinGuizhou

XIONGDe2bin

(SchoolofEconomics,Gui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China)

Abstract:Thepresentpaperfirstanalyzesthebasicinternalmeaningofurban-ruralintegration,andstud2iesthesituationofurbanandruraldifferencesinGuizhoufrom1978to2006,basedonfivebasicindicesoftheurban-ruralincomedifferentcoefficient,theEngel’scoefficientdifferentcoefficientabouttheurbanandruralresidents,thebinarycontrastcoefficient,thedifferentmultiplebetweenurbanandruralincomes,andthediffer2entmultipleinaccumulationbetweenurbanandruralresidents.Finally,itcomestotheconclusionthatthereex2istssignificanturban-ruraldualeconomicstructureinGuizhou,andthereisstillalongwaytogobeforeinte2grationcanbecompleted.Intheend,thepaperputsforwardcertaincountermeasuresforit.

KeyWords:urbanandruraleconomicintegration;urban2ruralincomedifferencecoefficient;differenceco2efficientoftheEngel’scoefficientinurbanandruralarea;binarycontrastcoefficient

4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pz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