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7 00: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年—201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

期 末 论 文

学号:11080701016 姓名: 得分: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摘要:皇城在都城中的位置会影响到整个都城空间结构的特征。而古代都城空间结构

就是围绕“城”与“郭”展开的。“城”、“郭”从无到有,从连接到融合,从原来的坐西朝东的空间结构模式,转变为魏晋南北朝的坐北朝南空间结构模式,并且从原有的多宫殿制逐渐转化为单宫殿制。最终,形成外城围绕皇城、皇城围绕宫城,具有棋盘格式中轴线布局的重城式都城空间结构。

关键字:“城” “郭” 多重式 中轴线

都城古代指封“邑”之城。而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所以,古代都城指国家(包括诸侯国)的首都及较大的城市。后人亦称国都(各国及诸侯国首都)为“都城”。早期中国并没有城市一词, 只有城与郭的概念,市的产生则更晚。 一、古代都成选址向东和发展,集中在华北地区

秦统一,考虑到整个关中平原可以算作是“易守难攻”之地。既有地形的保障,再加上粮食生产的充足,最后定都关中地区咸阳。汉唐也定都关中地区的长安。五代十国时期结束后,在西北少数民族势力削弱之后,契丹、女真等东北少数民族又接踵而起,成为中原诸政权最主要的外部威胁,全国的军事重心随之转向东北,关中先前的战略价值下降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西安不能不失去其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位置。宋朝开始瞄准江南,先后定都开封和建康。由于南京和北京逐渐成为北方各族的交易中心,所以金元明清先后定都南京和北京。由此可以看出古代都城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附近,逐步向东发展。 二、都城城市轮廓空间结构的变化

1、有“城”无“郭”,宫城即都城

夏商都城主要是宫殿区及有关官方手工业作坊,有“城”无“郭”。夏商的都城空间结构已经具有分化的特征,但还没有发展到分区隔离的程度,这反映出具有大同社会混合居住的原始社会残余。

2“郭”区的产生以及“西城”连结“东郭”

夏商的都城空间结构已经具有分化的特征,但还没有发展到分区隔离的程度,这反映出具有大同社会混合居住的原始社会残余。从西周以后,武王成周东都

洛阳开辟了“城”与“郭”的不同居住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产生第一次重大变化,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周武王消灭商朝以后, 在洛阳兴建王城。这时候国王等上层阶级的居住区与普通市民居住区分开,皇城坐落在整个城市的西南部位置,称之为“小城”;而普通市民、军队与奴隶等和手工业作坊等经济活动区则集中生活在城市的东部区域,所以称之为“大郭”或者“东郭”。“小城”与“大郭”两者之间还有围墙或沟壕分开,以保证皇宫等社会上层集团居住区的安全。这个阶段的中国古代都城,其朝向都“坐西朝东”, 即都以东门为正门,并加以华丽的装饰,称之为“阙”。

3、都城由坐西朝东转变为坐北朝南和“城”与“郭”的融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东汉洛阳城建成以后,小城位于大城的北部中央,朝向转变为“坐北朝南”。宫廷朝向与城市正门走向的不同,充分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改变——从“坐西朝东”为尊的以家为中心的礼制,到“坐北朝南”为尊的君臣关系礼制的转变。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不断增强,开始出现了国君的大朝礼制。另一个变化特征就是“城”、“郭”关系的进一步演变,即“郭”与“城”在空间上的隔离状态被逐渐打破与融合,不少地方的“城”与“郭”在地理空间上连接为一体,最后形成东、西、南三面“郭区” 围绕北面小城的新格局。

4、多重式都城的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新的转折时期, 即都城空间结构演变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宫城”逐渐包容于“郭”城之中,而且这时的都城空间结构已经分为三层,即皇城包围宫城、外城保卫皇城的这样“重城式”都城空间结构模式。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变化, 其根本特征在于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三、封建社会中后期宫城向双宫单宫的演变

在秦朝时,咸阳都城实行多宫制;在西汉时, 洛阳都城内开始实行南北“两宫殿”制,到北魏洛阳时又取消南北“两宫制”。在魏晋南北朝,宫城与皇城的北墙经常是相接的,直到唐长安城才完成宫城部分与皇城部分的开始分离,皇宫的建设逐渐趋于皇城的中央,而皇城的地位位置也逐渐趋于整个都城的中央位置。从此,中国古代都城进入了以单一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 皇城与外城,这样层层环绕的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发展时期。反映出宫城城墙从无到有、从分散“多宫”到集中“单宫”,从与民混居到居住隔离,这样的宫城空间封闭程度逐渐增强、皇权地位至高无上的整体发展过程。

四、皇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完善

都城居住区空间结构从原来的“多宫制”转变为“单宫制”,使得古代中国城市的空间规划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以明显中轴线为核心的都城整体规划与建设的阶段。在原有的“多宫制”时代, 虽然存在“前朝后寝“的雏形,但是只能局限在各个行宫小范围里。到了魏晋南北朝后, 集中统一的“单宫制”促使了“中轴线”空间布局的极大发展。从最早曹魏邺城的宫殿区内部“中轴线”,到唐代长安建成贯穿整个皇城和郭城的南北向“中轴线”,整个都城开始出现了东西两面郭区对称的街道、坊市的棋盘格式布局。隋唐以后的都城, 都采用东西对称、 南北向的“中轴线”的布局。到了元明清的北京, 城市规划中的“中轴线”空间布局手法逐步完善,其中又以明清北京的“三朝五门”为主组成的南北中轴线最有代表性。当时北京城以皇宫所在的宫城为中心,宫城外面是皇城,皇城之外为内城,形成了内外三重城圈。宫城的轴线由皇城外的正阳门经过宫城直接贯通至皇城北面的钟楼、鼓楼,在加筑外城时又将南面的永定门也坐落在轴线之上, 如此构成了一条由南往北、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如此大规模的城市中轴线是欧洲大陆的城市所难比拟的。

五、古代都城趋于棋盘格式状布局

《周礼〃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的国也就是国都。它是一座方形的城,即方方九里之城。其总体布局为城的每面有3个城门,即都城12门。有南北向的街道9条,东西向的街道9条,即九经九纬。也就是说,通向每个城门的有3条平行的街道,构成左出右入,车从中央的街道格局。唐朝长安就是按《考工记》建设都城,里坊制度,都城呈网格状、元大都和明清北京道路也是依照《考工记》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 六、小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各个时期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不同需要,都城的建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在整个城市布局结构方面,在不同的时期可以看到显著的变化。都城由单一宫城,到“城”和“郭的产生以及连接,再到“城”和“郭”的融合;由坐西朝东向坐北朝南转变;由多宫制演变成双宫制,再到单宫制;由原来的内外两层城墙,演变为宫城、皇城、外城三套方城。最后形成外城围绕皇城、皇城围绕宫城,以宫城为核心,具有棋盘格式中轴线布局的“重城式”庞大都城空间结构。这不仅大大加强了都城的防御能力,而且加强了皇帝的权威性和神秘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pu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