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4

更新时间:2023-05-10 16: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

今秋开学,初中二年级按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使用新编的初中物理教材。新大纲、新教材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体现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方面,教材编排体系方面,与原教材有较大的变动。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第一册、第三章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这节课堂教学为例,来研究如何贯彻新大纲精神,使用新教材。

一、指导思想

《物理》一册,第一章至第六章,属物理学的入门篇,研究常见的、简单的、易学的物理现象,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道怎样观察物理现象,知道怎样做简单的物理实验。第三章声现象,学生对此现象非常熟悉,司空见惯,但并未引起注意,进行研究。本章对声现象进行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新大纲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三个知道”。据此,我们对本节课题提出四条教学目标。(详见教案)根据初二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品德的陶冶、物理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等,确定达标方法是:观察实验(设计演示实验3个、学生随堂小实验4个)、列举实例、讲述、练习。

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踊跃参与,认真观察实验,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学生的积极性靠教师启动、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上,体现在独具魅力,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上,让学生对研究的现象,能看到,能听到,能触摸到。在亲身感知的基础上,积极思考,“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只要大意相同,不要求与课本语句一字不差)。实现教与学的最佳耦合,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步增长,情感、品德受到相应的陶冶。

二、教案

课题: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用具:

厂256音叉(附共鸣箱和■)2个,方坐支架、细线、小球、水槽(装水)、直尺橡皮盘、石块(2个)

教学方法:导学式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国古代人民对声现象的研究;

2、声现象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

3.声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课内容

1、发声体在振动

我们用实验来研究声音是如何发生的,实验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三点:

①实验时要待老师叙述完操作要领后方可进行;

②每个实验次数不能超过三次;

③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学生实验1 用力张紧橡皮筋,用手指拨动橡皮筋,

你能听到什么?同时注意观察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做做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结论1:橡皮筋发声、橡皮筋振动。(板书)

提问:当振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答案: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

学生实验2 取一直尺,用手把尺的一端固定压在桌的边缘,使另一端有1/3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另一端,你会听到什么?此时的直尺处于什么状态?做做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直尺发声、直尺振动”。

师:“当振动停止的时侯,还有声音吗?”

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结论2 直尺发声,直尺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板书)

学生实验3 用手摸着自己颈前喉头部分,同学们齐读“橡皮筋发声,橡皮筋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你的手指有什么感觉?当不发声时,还有这种感觉吗? 结论3 声带发音,声带振动,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板书)

演示实验1 出示音叉,介绍音叉,敲响音叉,再靠近静悬的小球,小球是否运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当音叉不发声时,还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吗?

结论4 音叉发声,音叉振动。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板书)

分析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得出: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是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联系生活,你能举出一些发声体在振动的实例吗?

学生举例:略

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可见,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发生的。

2、声音靠介质传播。

演示实验2 取两个相同的音叉,照课本P25图3-2放好,敲响左边的音叉,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和左边音叉靠近的小球是否运动。想一想,若小球会运动说明了什么问题?此实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1 气体能传播声音。

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靠的是空气传来的。

演示实验3 在盛水的水槽中,用两个石块,互相敲击,你能否听到石块的敲击声?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2 液体能传播声音。

例:略。

学生实验4 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然后在桌子下面用指甲轻刮,你能听到声音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3 固体能传播声音。

介绍土电话。

分析结论,引导学生得出:

声音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真空不能传声。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简称介质。

声音在介质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介绍声波(用水波比喻,指导学生观察图3-3、3-4)。

3、声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一样,也就是说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声速不一样,请同学们看P26“一些物质中的声速”。

①声速表的查法。

②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③空气(15℃) 340米/秒

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关于不同介质传声速度不同的故事。

4、回声。

①回声的形成。

②回声和源声能分开的时间间隔。(0.1秒)

介绍天坛圜五建筑中利用声学的实例。

③介绍回声测距:s=vt

组织学生看图3-7,想想议议。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知道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发生的,并能列举出发声体振动的实例。 ②知道声音必需依靠介质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③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

④记住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

(四)、达标练习:P27(1、2、3、4)

(五)、布置作业:

1、P27 5、P33(1、3)

2、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制土电话。

三、教后体会

1、课堂教学要贯彻新大纲精神,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挖掘教材内容。依据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融知识、能力、品德教育等诸因素为一体,设计好诸因素立体交叉的课堂教学结构;编制最佳的教学程序。列举实例,应能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动情”。演示实验及学生随堂实验,要充分展示物理现象,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晓理”。让学生学得轻松,感到物理有趣,有用,乐于学习。

2、依据本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组系列实验,为学生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动手动脑,做好实验,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做”科学,学物理,真正体现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让学生在入门篇中就受到初步的物理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3、教师讲课语言形象、准确、简洁,避免用学生不熟悉的专业名词术语,不用过长的语句叙述。课本图文并茂,指“物”(主要是图)说“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图文并举,形式灵活,生动形象,避免枯燥说理。

4、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列举实例,简单物理现象,进行识别,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逐步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po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