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
更新时间:2024-04-18 02: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并对此时期重要的诗歌、小说及其它文学体裁、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提高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盛唐诗人群体、李白、杜甫、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及代表作品;古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文学史》(二),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一讲 绪论
第一节 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统一的大帝国,在前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出现了文学大繁荣。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较开明。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中唐后出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大痼疾。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属于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李、杜、韩、柳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其总趋势是由六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
一、唐诗
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唐代文学的特色:诗
1
唐。“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的。”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82页。)唐人思维的诗美取向和唐代文化的诗学性格。
闻一多先生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政治与文学)。诗的教育,教育即学诗(宗教、癖狂)。诗才的最大限度之发展。”“诗化的人格与选举制度的会合——以诗取士。”(《闻一多全集》第六卷,第1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闻一多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
“终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208—209页)有唐一代,乃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诗星璀璨,诗风万端,诗歌题材高度丰富闳阔。就表现领域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来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具有美学范畴意义的诗论,如“骨气”、“兴象”、“境界”说;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中国诗歌的高峰,有“诗必盛唐”之誉。对后世影响极大,或尊唐,或崇宋。 1、诗人多。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今人陈尚君辑《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首。
2、诗歌多,艺术成就高;大家辈出、名作多。范文澜:“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3、风格多样。明·高棅《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4、流派纷呈。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
2
5、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采玉工人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
6、诗体完备。古体、近体都具备,直到五四新诗出现。 关于唐诗体
一、种类:高棅《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分为七类: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
往体(古体):1、五古;2、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 今体(近体):1、五律;2、七律;3、五绝;4、七绝。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体现在五大形式要素上: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
三、格律诗的形式要求:整、俪、叶、韵。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虽不谐音律,仍为杰作的原因。作诗不要过于拘泥于平仄的规律,“文以气为主”,以免“以词害意”。林黛玉“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7、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
从唐高祖李渊代隋(618),至哀帝李柷被逼让位朱金忠(907),共换了二十一个皇帝,历时289年。 [附]唐诗分期研究
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见的是四分法。四分法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四分法:
(1)北宋杨时:“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
(2)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并无师承。他将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这些都为后来人划分发展阶段提供了借鉴。
(3)元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 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3
(4)最明确提出“四唐”说的是明代的高棅,其《唐诗品汇》中有明确的划分:“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太宗贞观—元宗开元初为初唐、开元天宝为盛唐、大历—贞元为中唐、元和及开成以后为晚唐。且确认诗人的地位:“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
二分法:胡适《白话文学史》。
陆侃如《中国诗史》亦取此法:“就唐诗而论,把世纪中年,是个分水岭,以前和以后的诗是不同的。”分水岭即安史之乱。
三分法:郭扬《唐诗学引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1、准备期:宫体诗、风骨诗、非古非律诗;
2、鼎盛期:主题正大,以气使才。主要形式有功业诗、边塞诗、山水诗等; 3、衰变期:新乐府、怨刺诗、咏史诗。
五分法: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92年辑入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丛书》第三辑):1、齐梁古典作风期(初唐);2、浪漫文学隆盛期(李白及开元诗人);3、写实文学诞生期(杜甫、白居易);4、唯美文学发达期(温、李);5、唐诗颓废期。
六分法:梁超然《唐诗分期论纲》(陕西人民出版社):1、沿袭期(618—660,到高宗显庆年);变革期(高宗龙朔—开元初,即662—716);鼎盛期(开元天宝—代宗永泰年间,即717——766);徘徊期(代宗大历至永贞元年,即766—805);探索期(宪宗元年至大和年间,即806—836);深化期(文宗开成至唐末,即836—907)
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承袭期(六朝余绪)、自立期(唐音初起)、高峰期(气象高华)、扭变期(激荡回旋)、繁盛期(众派争流)、衰微期(艳俗余波)。
八分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基本上是将四分法再一分为二。
(注:唐诗发展不完全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同步。安史之乱后十年,许多盛唐时仍在,且创作出优秀的诗作。)
4
二、词 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的。 “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三、散文 骈体:占主导地位;古文: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
四、传奇 (即文言短篇小说,以区别后来戏曲等)唐时,小说作为残丛小语,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传奇”。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 传奇“有意为小说”: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确立和成熟。
五、变文 说唱文体,简称“变”。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有说起源于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 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散;或全韵。对后世的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先河。
第二节 唐文学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学繁荣有其文学自身发展与承传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在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唐吸取了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摈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行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我们还应该从外部来总结其原因。
1、政治与文学:唐综合国力强,“汉唐盛世”。唐代政治结构与前朝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要之一是确立了以皇族地主为中心、广泛包括亲贵功臣、门阀世
5
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侣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品级联合统治。唐选拔官吏不同于魏晋南朝的 “九品中正制”重世袭、重门阀。唐有七大姓,但轻阀阅、重科举。通过科举,为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庶族地主崛起。唐朝科举、政治、文学关系紧密。唐科举对文学的影响:(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由于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它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唐武后朝之后,文风日渐华靡。沈既济曾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 的社会风气。(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严羽:“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4)提供创作素材。送人应试、贺人及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参阅: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2、经济与文学:经济发达,使综合国力增强,出现“开元盛世”。农业,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交租、服役、缴纳布帛以代替服役等)。手工业,丝绸和陶瓷都是中国的代表。中国贸易,“丝绸之路”。商业和城市,长安约百万人口,有108坊,西市和东市是繁华的商业区。洛阳,为东都。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 交通,水路:黄河、长江、大运河;海路:广州——日本和波斯(伊朗);陆路:长安辐射全国的交通网。“一骑红尘妃子笑。”“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力和条件。(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2)提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3)文人的商业意识增强。如“润笔”、陈子昂的“买名”;(4)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诗歌等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5)市民文学开始出现,如传奇、词、变文等。
3、文化与文学:唐文学的发展与文化的昌明、繁荣有这不可分割的联系,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影响、渗透的。(1)南北融合、东西一统的“大家族”文化。李氏有“胡夷血统”(陈寅恪),形成开放的文化。(2)科举及学校教育使得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3)史学、经学的发达。二十四史中,唐修了八史:梁、
6
陈、南、北、晋、隋、北齐、北周史。另有刘知己《史通》。出现了王通、孔颍达这样的大儒和大经学家。史学对史传文学有影响,如《段太尉逸事状》、《张中丞传后叙》等。(4)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书法:楷书中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草书中有张旭、怀素。李白诗、张旭字、裴旻舞为“三绝”。绘画和雕塑: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吴带当风”;韩干的马;王维的山水。敦煌壁画及佛像雕塑等。大量的题画诗出现,及“诗中有画”、以画法入诗。苏轼: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音乐:古诗中很多是和乐歌唱的,如乐府,七绝被称作“声诗”。燕乐的发展产生了词。许多诗人的诗作与音乐有关:《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舞蹈:全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舞的,《公孙大娘剑舞》、《霓裳羽衣舞》。
4、宗教与文学:唐代实行宗教自由的宗教政策,三教九流并行其道,除儒、释、道三教外,另有一些异教,如景教、祆教、摩尼教等也传布。儒、释、道三教兼重的。如玄宗亲注《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是证。儒——理想政治。(1)以儒治国,建立封建的伦理秩序。孔颍达注《五经正义》,成为士人科举的必读书。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12经,无孟子,石刻,两面刻字)道——拨乱反正。(2)道教在唐朝向着长生、享乐方向发展。“国教”。释——强调苦行,以求来世。(3)统治阶级多信佛,有三次大规模迎佛骨活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阿育王寺(塔)佛指骨舍利。韩愈写《谏迎佛骨表》被贬。
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忍而解。”老庄思想与道教有所不同:老庄思想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是一种偏于含蓄冲淡、自然悠远的审美情趣,一种充分净化了的纯净、和谐、安宁的自然意象群,一种以对内心体验的“表现”为主的艺术思维方式。道教给文学艺术带来的,乃是一种追求绚丽神奇的审美情趣,一种色彩缤纷、瑰玮怪诞的意象群,一种近乎沉浸于幻觉之中的热烈想象力。
参阅: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
5、军事与文学:唐代与边疆地区如突厥、吐谷浑、高丽、南昭、吐蕃时有战事,包括卫国和拓边两种。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唐朝的尚武精神,统治者鼓励建立军功。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如高适、岑参积极入幕,王维访边,产生了大量边塞诗。
7
6、唐代士人生活与文学:寒士,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包括不同门第和出身的人。他们多通过科举跻身庙堂,提出或在一定程度上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是文学的生产者,其思想、心态、生活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1)漫游:不同于宋儒,从书斋到考场到官场,唐人喜游历,如李白、杜甫。希望通过漫游播扬名声,求得举荐、广泛交友。漫游的主要之地是山水名胜之地或都市。(2)读书山林(隐逸),或“走终南捷径”。(3)应举。(4)朝会。(5)贬谪。如沈宋,如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思考题:
1、整理唐代文学兴盛的外部和内部原因。 2、重点掌握唐诗的概貌特点。 3、复习新体诗格律常识。
参考书目:
1、《白话文学史》 胡适 东方出版社 1996
2、《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郑振铎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3、《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4、《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5、《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6、《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中国古代文学史》 罗宗强、陈洪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中国古代文学史》 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9、《中国文学史纲要》 褚斌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0、《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1、《唐代文学史》 乔象钟、陈铁民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12、《唐代文学编年史》 傅璇琮主编 辽海出版社 1998 13、《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4、《中国文学批评史》 罗根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年)
15、《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8
第二讲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 隋代文学概貌(581---618)
1、特点:过渡性。短命的王朝,自己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似秦朝,“秦无文。”)南北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但南北文学融而未合。
2、作家:北朝入隋的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南朝入隋的有:虞世基。 隋炀帝《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隋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播州)。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流传广泛。(唐刘餗《隋唐嘉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精读作品篇目: 薛道衡《昔昔盐》 卢思道《从军行》 阅读作品篇目: 薛道衡《人日思归》 无名氏《送别》
第二节 初唐诗坛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P219)隋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所面临的课题。
陆侃如、冯沅君认为:初唐诗坛的诗人至少在三百人。主要分为不同的两群:“王绩、陈子昂等——他们是反对齐、梁的风尚的”,“‘四杰’及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是继承齐、梁而加以改造的”。(《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39页)
第三节 宫廷诗苑(魏征、上官仪、杜审言及沈、宋)
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表现在:其一,宫廷诗人占绝对多数(约9/10)。即使“初唐四杰”、陈
9
子昂等宫廷以外的诗人也曾在朝中做官。其二,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其三,宫廷诗人地位高,集中活动京都上层,容易造成影响,且人材集中绵延。
宫廷诗与宫体诗区别:宫廷诗:多应制奉和、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辞藻华美,讲求对仗。但更多地去掉了宫体的浮艳淫亵。宫体诗:以艳丽华美的语言写艳情以及女子的容貌神态,风格浮艳轻薄。有人把初唐宫廷诗与齐梁宫体诗等同(如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这是不切实际的。初唐“宫体诗”占极少的数量。
宫廷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阶段一:贞观诗坛——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特点: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雅正、宏大、整肃)。
魏征的讽谏文和抒情诗。魏征《述怀》。
唐太宗要求诗坛的是宏丽和雅正。追求雅正,而不是齐梁的侧艳;以宏大整肃代替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风貌的演变。其存诗98首,主要是纪行、咏怀、咏物写景。如《过旧宅二首》其一:“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具有放眼天下的、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帝京篇十首》之一:“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雄伟山川烘托着巍峨宫殿,显出唐王朝的威风,表现了帝王的胸襟与气魄。
阶段二:龙朔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也称“上官体”。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但(1)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制不如贞观诗坛宏大。(2)写景绮丽、婉转、细腻、精巧。(3)风格“绮错婉媚”。如《奉和山夜临秋》:“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云水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上官仪的贡献主要在格律和对仗。他提出“六对”说:正名对:日月—天地;同类对:花叶—草芽;连珠对:萧萧—赫赫; 双声对:黄槐—绿柳;叠韵对:彷徨—放旷;双拟对:春树—秋池。 又提出“八对”说:的名对、回文对、隔句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联绵对。
【附】“上官体”: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地位很高,诗“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旧唐书》
10
本传)在当时影响不小,模仿者甚众。他对诗歌的贡献,主要精巧细腻的体物图貌。上官仪和“上官体”,虽风格婉媚,但“韵度飘扬”。
阶段三:“文章四友”与沈宋——高宗后期和武后时。
特点:A、使得律诗定型、初步完成。B、语言由绮丽而变为自然流丽。C、结构上也开始有变化,不是如前面的诗人一味铺排或白描。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杜审言,“四友”中而以杜最有诗才,诗成就最高,而仕途最坎坷。《诗薮》云:“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恃才傲物,为同僚所恨。他曾选京官,苏味道主持。考题是依案例写出判词,杜交试卷后说:苏味道必死无疑。人问其故,曰:“苏看了我的判词,必自愧不如,羞愧而死。”他夸说:“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他人格并不高,因为通张易之遭贬。临死,宋之问等见之,他曰:“久压公等,今可慰,吾恨无继者。”周季重、郭若讷陷害他,其子十三岁的杜并藏刃,趁周季重与人宴饮时,将周杀死。周季重临死前说“吾不知杜审言有此儿,是郭若讷害了我。”杜审言因儿子杀人而罢官,他含悲为儿子写了祭文,“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为其写了墓志铭。杜甫“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唐初无七律,其所作28首五律,除一首失粘外,多合律。他在五律上的成就已经超过了杨炯。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名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李峤,才大而性格平稳,正与杜审言反。玄宗后来读他的《汾阳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两叹:“真才子!”诗二百余首,除应制诗外,有赠别之作,成就较高。另有120首咏物诗,多以“一字题”,逞才之作。葛晓音教授看到了李峤此类诗的价值,认为它是唐 初以来探究对偶声律的产物,是一部以诗体撰写的“作诗入门”的类书。它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将唐初以来人们最关心的咏物、用典、词汇、对偶等常用技巧融为一体,以基本定型的五律表现出来,给初学者提供了便于仿效的创作范式。
苏味道,诗仅存十六首。他担任宰相多年,一无建树。“摸棱两可”的典故出自他“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崔融,文笔典丽华约,其死后,杜审言为他披麻戴孝。
沈佺期,存诗150多首,贡献在七律,计16首。 宋之问,存诗196首,以五律成就高。
11
沈、宋——律诗的定型 沈佺期、宋之问乃武则天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五律的定型是由沈、宋最后完成的。沈、宋之称,也就是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沈宋台阁馆臣的生活,有时间及精力磨练律诗技巧,使粘对规则贯穿全篇,声律和谐;《新唐书·文艺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省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二人流放岭南后,写出了情韵俱佳的作品。沈宋人格低下,倾心媚附二张。之问替张易之作赋,“至为易之奉溺器”;从泷州逃回洛阳,“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等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薄,天下丑其行。”后谄事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盛,又谄,太平疾之。后被赐死。卑下的人格,自然诗格也不扬。
沈、宋的生平遭遇很相像,还有杜审言,都是因为文才出众而受到赏识,又都是因为曾依附于武后男宠而被流放。他们在任职馆阁期间并没有写出什么好诗,但是却磨练出一套声律的技巧,一旦因为政治变故而遭贬谪,被流放岭南的时候,他们也就写出了较好的作品。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巧妙地把空间悬隔、音书断绝、时间久远三层意思,递进递深,强化了贬居荒远的孤独绝望的情感。诗写一种矛盾心理,形容逼真,微妙传神,因为旧居异乡,盼归日切,然而等到回家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又不敢相信。急切要问的事而又不敢问,以不问而代替问,这是诗人处于人性向善的忏悔和救赎之折磨中的特殊精神状态。宇文所安以为,这种写法对盛唐中唐的绝句创作影响很大,与盛唐中唐的一些著名绝句中的简洁优美的心理描写相类。
宋之问还有一首名诗《龙门应制》,诗云:“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虽然技压群雄,夺人赠袍,也只是一种颂美活动的增饰而已。
沈佺期的流放途中的作品如《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流贬:诗性人性的急转弯——沈宋山水诗研究》,王志清(《学术论坛》2005,5)
精读作品篇目:
12
宋之问《渡汉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阅读作品篇目: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沈佺期《杂诗》其三、《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宋之问《度大庾岭》
第四节 王绩与“初唐四杰”(非宫廷诗)
王绩——别具一格的诗人。号东皋子。祖父安康献公王一,北周灭齐时,为前驱大总管,在人们的困惑、嘲笑中满载图书而归。其孙子:王通,隋末大儒文中子,醉心儒家经典而成大儒,弟子、名声满天下;王绩,潜心老庄,字无功,取庄子《逍遥游》“神人无功”意。三仕三隐。为酒而出任唐官。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在其山水田园诗中。代表作《野望》,与后世同类诗相比,并不是很好的诗,但是较早的五律,且清新质朴,不同于浮艳风气,“如在珠光宝气的一堆贵妇人中忽然走出了一位荆钗布衣的村姑”。但王绩的诗并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影响不大。
诗僧王梵志、寒山、拾得都是唐初的白话诗人。王梵志,卫州黎阳人,是一个极怪僻的和尚,其粗俗的文字和惊人的幻想,与齐梁间没有生气的绮艳文学绝然相反:“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便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寒山也是这样敢于表现自己的诗人:“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赤裸裸地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多少有点反文化的味道——这或者可以理解为什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要以寒山等为偶像了。
“初唐四杰” ——唐诗的“始音”。
关于“王杨卢骆”的称呼。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大都生于高宗、武后年间,卢骆早于王杨,“王杨卢骆”之称,可能依据当时人们对他们诗歌的认可。《新唐书·文艺传》:“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曰:‘吾愧在卢前,耻在王后。’议者谓然。”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3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约活29岁,唐高宗和武后时期的著名诗文家,初唐“四杰”之一。祖父王通是隋代学者,叔祖王绩是唐初诗人。自幼聪明过人,六岁为文,九岁作《指瑕》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的错误,对历书、尚书、易经,多有撰述、布述、发挥。十五岁上右相刘祥道《上刘右相书》畅论国家利害,对国家大政提出三项建议。被推举为“神童”。“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谓勃为腹稿。”十七岁,高宗诏开幽素科,勃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章怀太子李贤)府中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为高宗认为是兄弟间“交构之渐”,逐出沛王府。父王福受连累,贬交阯(今越南境内)县令。高宗上元二年(675)秋,勃从洛阳赴交趾看望父亲,过洪都(今南昌)时恰逢闫公滕王阁盛会,作《滕王阁序》。次岁在赴交趾渡海时,不幸溺水而卒。
《旧唐书》卷190上云:“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以为然。”张说则认为:“‘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在文学创作方面,王勃明确反对“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以“奇错婉媚为本”的诗风,“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畅,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杨炯编《王子安集》二十卷并作序,但此集已佚。今存《王子安集》是明、清人辑成的,有诗、赋九十余首,文百余篇,其中序文七十多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场景开阔,气势雄伟,是典型的唐诗风味。“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次联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样的。颈联宕开一笔,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尾联相互劝慰勉励。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芃,无乃儿女仁。”对这首诗的构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启发。但王勃的诗句更精炼、更概括、更蕴
14
藉。《唐诗意》云:“慰安其情,开广其意,可作正小雅。”
历代文人赋诗送别,有惜别和壮别两类,而大抵以惜别为多。即使是心高气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当送别,也多依依之情。唯此诗及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乃壮别诗之代表作。《批点唐音》云: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杨炯,约活40多岁。“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浑天赋》。13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为盈川令,死于任上。
卢照邻,约活54岁。号幽忧子,四杰中最悲苦的一位。屈沉下僚,患风疾,手足痉挛,自投颖水而死。
骆宾王,约活40多岁。少负才名,曾随李敬业讨武后,作《代李敬业讨檄天下文》。“斥武后罪。后读,但嬉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JUE)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P266作)其下落有几种说法:A、李敬业败,被诛。《旧唐书本传》;B、李敬业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首来降,《资治通鉴》;C、投江而死,张鷟《朝野佥载》;D、兵败后,不知所终。《新唐书本传》;E、兵败,逃遁,后为僧,落灵隐寺。
四杰身后也很可怜,王骆两族被灭,杨卢无子嗣。 “四杰”的特点与成就:
1、从创作个性看,相对而言,王、杨五律,卢骆长歌行。七古正式成立之功应该归之四杰”(陆侃如语)。四人的杰作大半是七言,代表作有《行路难》(卢)、《长安古意》(卢)、《帝京篇》(骆)等。
“四杰”也奠定了五律的基础,他们的集子里,五律多者占二分之一,少者也在四分之一以上。比如,杨炯现存五律14首,完全符合近体诗的粘式律,因此有人就有了“律诗不是成立于沈、宋”的商榷意见。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从军行》(杨)、《在狱咏蝉》(骆)。
2、“骨气”与声律的结合,词采工丽,音调婉媚,四杰继承六朝的艺术实践,又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纤巧轻靡的诗风,清人冯班说:“沈、宋既裁新体,陈子昂崛起,于数百年后直追阮公,创辟古诗,唐诗遂有两体。”(《钝吟杂录》卷三《正俗》)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
15
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3、题材与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4、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开盛唐诗风之先。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有云:“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神采飞扬,跌宕激越。
总之,他们与陈子昂等共同揭开了唐诗繁荣的序幕,为唐诗高潮的到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精读作品篇目: 王绩《野望》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卢照邻《长安古意》 杨炯《从军行》 骆宾王《在狱咏蝉》 阅读作品篇目: 王绩《过酒家》 王勃《滕王阁序》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第五节 陈子昂
1、陈子昂,字伯玉,四川射洪人。他生于富有之家,至京师,用尽心思,以期引起社会注意。《唐诗纪事》: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弛走京毂,碌碌无为,
16
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其一生与武后政治相始终。其矛盾在于,既迎合武周,上《大周革命颂》,又谴责武后政治,屡屡上言。他既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又不被重用。曾随武攸宜功契丹,上良策而遭降职,写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后辞职归乡侍父亲。被县令段简诬陷人狱而死,42岁。
2、革新主张:“初唐四杰”与陈都自觉革新齐梁诗风,但是他高扬“复古”的旗帜,在对六朝绮靡的猛烈批判中,其态度最坚决,作用和影响也最大。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明确提出“风骨”、“兴寄”的口号。以赞《咏孤桐篇》为名,推出自己的诗美主张,他认为初唐以来的“采丽竞繁,寄兴都绝”的局面是五百年“道蔽”的继续,追求“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效果,极力鼓倡经世致用的诗经传统,标举“汉魏风骨”、“正始之音”,这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其矫枉过正的作用。
但是,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对六朝文学特别是齐梁文风不加分析的总体否定,在文学发展史上是一种倒退,是一种缺乏兼容性的凭着个人喜好的偏激,是把文学政治化的歧途选择。
3、创作 《陈子昂集》收诗110首。著名《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和《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中《燕昭王》、《郭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如果说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则《登幽州台歌》就是这里程碑上的碑文。《登幽州台歌》并无版本根据,真伪不辨,是诗是歌也难以定论。《陈伯玉文集》乃其“忘形之契”的好友卢藏用悉心搜集而成,未载此作。(《唐诗演进论》38页)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这首诗是在作《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后,“乃泫然流涕而歌此诗”。幽州台即蓟丘,战国时代为燕国旧都(今北京大兴县内)。《蓟》诗序云:“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览燕之旧都,其城池霸业,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言志,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七诗题为:《轩辕台》、《燕昭王》、《乐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邹衍》、《郭隗》。七诗成而意未尽,因又泫然而作《登幽州台歌》。
17
唐孟棨《本事诗·嘲戏》载:“宋武帝尝吟谢庆《月赋》,称叹良久,谓颜延之曰:‘希逸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楚辞·远游》:“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这种深沉的失意、悲愤和孤独感占据了诗人此时的全部心灵,他驻足于幽州台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索幽州台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现实意蕴。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
4、成就与不足: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黄周星《唐诗快》:胸中自有千古,眼底更无一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陈诗古体多,近体少,“复多变少”(皎然《诗式》),有些作品缺少文采和充足的性情。胡震亨《唐音癸签》:“其诗以理胜情,以气胜辞”。因而,其诗“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复是诗,何有于古?”(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因而,陆侃如、冯沅君认为:“我们也不能把他太恭维了。《感遇》以外的诗,实未能称是。我们细读他的全集,实在找不出多少好诗。??说也奇怪,比较为我们所爱读的,倒是几首近于‘骚体’的杂言诗。”(《中国诗史》, 343页。)陈子昂的诗学主张重思想性而轻艺术性偏颇,主张诗歌负载过多的经世致用的政治内容,而使诗歌工具化,不仅使他本人的诗歌远离了诗歌自身的美学形质,审美趣味非常单一,偏重于真实性的叙述,不善于通过饱满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剧变着的社会生活,表现迥异于前朝的时代特征,而且形成了初唐到盛唐过渡时期的质木有余而情采不足的诗风。陈子昂对齐梁辞采淘洗过洁以致诗歌质胜于文,则不能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方向。如果都以陈之诗歌标准去写诗,诗歌必然只能是退化性的复古。
陈子昂主要成就在文章而不是诗歌,此说新见。为我们在研究中又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精读作品篇目:
18
《登幽州台歌》、《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阅读作品篇目:
《感遇》其二、其三十四、其三十五、其三十七、《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燕昭王》
第六节 《春江花月夜》与唐诗“兴象”
初盛唐之交的诗人普遍有一种对生命的留连和伤感——实际上这正是那个时代所赋予人的,也是人们生命意识的觉醒。最有代表性的是出现了许多《代悲白头吟》、《白头翁》这样诗题的诗,感伤生命的流逝。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希夷的一首。
《春江花月夜》与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同为当时名篇。一为颂春,一为惜春,对生命意识的感受是敏感的:“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唐新语》记载:刘希夷舅宋之问喜后二句。求外甥将此诗尤其后二句让给自己,刘不同意,宋就用土袋压死了他。)
张若虚,扬州人,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初盛唐之交,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同称“吴中四士”。张仅存诗两篇,但《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宪天问》),被闻一多誉为“诗中之诗”,“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诗采取乐府旧题,在内容上并没有完全脱落游子思妇的传统,但是在意境和情趣上却有了崭新的变化。诗人将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与诗情画意融为一体,韵律悠扬回旋,词采清丽轻盈,创造出幽邈、空明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成就: 1、虽用乐府旧题,而内容一新。洗尽艳情诗的绮罗香泽脂粉,借月怀人,极写相思离别之苦。2、构思巧妙,紧扣题意,由春、江、花、月、夜,逐层铺展,而又以月贯穿之。对月的描写又是多角度的:初出——天上——斜月——落月。3、章法整齐而有变化。四句为一韵群、意群,构成一节,忽平忽仄,产生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4、情景理融为一体,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感悟。5、语言清丽,绝弃了宫体诗的绮靡。还具有民歌的特点:如反复歌咏。春江、海、月(15次)反复出现;又如对偶、顶真的运用。
19
清人毛先舒:“张之‘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附】“兴象”——兴,钟嵘:“文有尽而意无穷,兴也。”指的是诗歌表现上具有的那种言近旨远,吞吐不尽的美学属性和艺术情趣;象,物象,指文学作品里写到的事物图象,即客观事物。兴是潜隐的,象是显在的。兴象,要求诗歌除了外形的鲜明生动以外,还需具备内在的兴味神韵,要能透过外表事物表象的描绘,导引和展示出内部涵蕴丰富、包孕宏深的艺术境界。《春江花月夜》最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就是这样的境界。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也是这样的境界。需要指出的是,“兴象”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比较:谢朓的《玉阶怨》与李白的《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袁行霈认为:“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位第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转引自罗时进的《唐诗演进论》第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精读作品篇目: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思考题:
1、此章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请整理初唐诗坛的诗人概况以及分布情况。 2、宫体诗与宫廷诗之比较。
3、自学《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翻译,并试作小论文式的分析。 4、什么是“兴象”?它在《春江花月夜》中的作用? 5、“四杰”异同及其地位简述。 6、近体诗在唐代定型的过程简述。
参考书目:
1、《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唐]王绩撰 韩理洲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
2、《王子安集》十六卷 [唐]王勃撰 《四部丛刊》本
20
3、《卢照邻集》七卷 《杨炯集》十卷 [唐]卢照邻 杨炯撰 徐明霞点校 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
4、《骆临海集笺注》十卷 [唐]骆宾王撰 [清]陈熙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排印本修订重印
5、《陈子昂集》 [唐]陈子昂撰 徐鹏点校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排印本
第三讲 盛唐诗人群体 第一节 盛唐诗歌概述
一、盛唐诗的划定(713—765)
在诗歌划分上,为什么我们把安史之乱后的十年也划入盛唐时期?
原因:1、生活在盛唐的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都还活着,且创作更丰富,如李杜。2、安史之乱后的十年的诗歌与乱前的诗歌相比虽有变化,但其总体风貌是一致的。
新教材上的分类,是以风格分:以王维为首的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群,以王昌龄为首的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群,以高适为首的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群。
老的分类,都倾向于按题材分,分为王、孟山水诗派和高、参边塞诗派。
二、盛唐诗坛的特点
1、诗歌走向社会,全方位地表现生活。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2、诗歌注重表现新的体验。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比较初唐诗歌的精细来,盛唐诗歌境界阔大。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三、盛唐诗的风貌特点
盛唐诗歌是唐诗的黄金时代,代表了唐诗的貌特点。盛唐诗歌之盛,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韵度风貌上而不是指“量”。如果从时间跨度和作家、作品的数量上看,盛唐不及中唐。此时期的诗歌艺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初唐沈宋重声律,陈子昂重风骨——盛唐声律风骨兼备。
21
1、殷璠、严羽的论述:
殷璠《河岳英灵集·叙》:“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又云:“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在评陶翰诗时说:“既多兴象,复备风骨。”风骨,指情辞劲健;兴象,指情与景毫不着意地相融且时带比兴意味。有形象,有感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盛唐,开元天宝年间(7世纪末到八世纪初),“神来,气来,情来”,声律风骨兼备,真正实现了南北文化合流的理想,诗歌高潮真正到来。
严羽《沧浪诗话》:学诗当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认为盛唐诗为学诗者“第一义”。且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他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笔力雄壮——指语言劲健有力;气象浑厚——指感情浓郁、内容充实。注:殷璠“声律风骨兼备”,主要着眼于两种成分的融合;严羽“雄壮浑厚”,着重揭示盛唐统一的艺术风貌。
2、现代学者的论述
缪钺:“浑雅空灵,情辞丰腴”。如芍药、海棠。(《诗词散论》) 李泽厚:“盛唐诗对人世现实充满憧憬,有着青春、自由、快乐。”(《美的历程》)
罗宗强:“追求风骨,又追求兴象玲珑的境界,情景合一,达到兴在象外,意在象外的境界。袁行霈: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3、“盛唐气象”的表现
盛唐诗歌的两个时期:(以天宝后期为界)前期:表现为诗人具有投身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具有高度的自信和自尊。以李白为代表。后期:表现为诗人具有
22
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以杜甫为代表。
“盛唐气象”指的是一种美学风貌(以“雄壮浑厚”为主),与诗歌内容不能简单等同。”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为两类:(余恕诚)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韩经太《论唐人山水诗美的演生嬗变》以为:盛唐山水诗的复调美。清纯,是对繁富与笼统的双重超越;高远是对玄远与浅近的双重超越。清纯高远之美,兼壮美和优美之胜,而却没有自大的张狂和弄姿的娇媚,以安详从容的气度高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文学遗产》1998,4)具有风华秀发,情韵深长,气象恢弘的共同风貌。
4、盛唐巨星王维、李白、杜甫的地位比较
王维、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的最杰出代表,也是有唐一代璀璨诗歌星空的巨星。闻一多把王维称为“佛——自然派”,李白为“道——纵横派”。杜甫一派称之为“儒——社会派”。“社会派天宝乱后始发展”。(《闻一多全集》六卷,第109、110页。)
(李、杜、王:仙圣佛;真善美;道儒禅)
第二节 盛唐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1、隐逸之风。读书山林、“走终南捷径”、隐居山川等。 2、漫游之风。其中名山大川是主要地之一。3、贬谪。如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4、佛道盛行。求仙拜佛到名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以生好入名山游。”(李白) 5、陶谢田园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由模山范水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抒写情致。
盛唐五十年,太平盛世。唐人郑綮《开天传信记》载云:“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奇瑞叠应,重译麇至,人情欣欣然,感登岱告成其事。上犹惕励不已,为让者数四焉。” 盛极的大唐帝国声威远扬,百夷臣服、诸邦来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可以想见
23
那种光明璀璨、仪态万千的声威形势。在大唐极盛时朝度过青少年时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回忆起昔日的辉煌依然是一往情深的,其诗《忆昔》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东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百姓殷富,四方太平,国力极其强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农耕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也相应发达起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商品经济的异常活跃,仓储丰裕,城市繁荣,交通便利,使长安、洛阳、开封及太原等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盛唐的盛世安定和繁荣给大多数地主文人提供了尽情享受人生的物质基础。不但百官时兴筑建郊馆山池,成为“休沐”之所,连一般中小地主都有别业。“以诗取士”的科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形成了以进士科考为中心的生活内容,出现了围绕着科举考试而进行的干谒交游、行旅升迁的活动,造成了迎来送往必有文人聚会赋诗的风气,大量的山水诗和送别诗就产生于这种场合。当时著名诗人没有一个没有长途旅行,而文人所到之处“到处有逢迎”。随着诗人的人生足迹由傍城池亭而拓向荒漠,而有了行役风景线。池园文会的集体吟咏与山程水驿之间的个人放歌共生。每逢节假日,“所游地推曲江最胜??朝士词人有赋,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唐音癸签》)风景审美时尚的扩散,流连光景而寄意玄远的六朝精神被唐人看好,也直接促进了山水诗的繁荣。
二、孟浩然及其诗歌
1、生平:襄阳人,早于王维,是终生未仕的诗人。40岁前后为界,由隐居求仕而真隐。《新唐书·文艺传》: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以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因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辞行,浩然不悔也。孟浩然是高士、名流、隐者的形象,傲岸的李白赞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青云。(《赠孟浩然》)
24
2、创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春晓》都是淡远之作。
3、评论:
孟浩然主要写家乡襄阳附近的风光及吴越山水(漫游时),“冲淡而淳美”。与陶潜作比:陶——把自己作为农民中一分子,反映田园生活和劳作,有着浓郁乡土气息。孟——无陶诗的境界,在恬淡中有热情,孤清而又亲切。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语淡而味终不薄。胡震亨《唐音癸签》: 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殷璠《河岳英灵集》: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苏轼:韵高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终无材料。闻一多《唐诗杂论》: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建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精读作品篇目:
《过故人庄》、《临洞庭上张丞相》、《秋登兰山寄张五》、《宿建德江》 阅读作品篇目:
《夜归鹿门山歌》、《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春晓》、《岁暮归南山》
三、王维——“最伟大的自然诗人”
1、生平:701—761,与李白同时。取“维摩诘”为名、字。梵文中,维,无也;摩诘,诟也。官至尚书右丞,称“王右丞”。又有“诗佛“之称。早年有诗名,20岁进士及第,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坐累,由大乐丞谪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擢右拾遗、监察御史,奉使出塞。并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母安史乱时,陷贼,以药下痢,装喑,迫为伪给事中。安禄山大宴凝碧池,维赋诗痛悼: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收复两京后,维因作伪官而下狱,经多方努力而豁免:(1)弟王缙愿削自己蜀州刺史官以免兄之罪;(2)作《凝碧池》诗为人所知;(3)审判官要维作画以涂壁。之后,维逐步升官,至尚书右丞。不过,他更倾向事佛。妻死后,独居三十余年,吃斋奉佛。“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在《酬张少府》诗中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维是以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自云:宿世谬词客,前生应画师。他擅长山水,承“南宗画”,重写意而不重写实,如“雪里芭蕉图”。在音乐上,
25
他也极精通。《旧唐书·文苑传》: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2、创作:以天宝初为界,维之思想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时期:前期,积极进取,有政治诗、边塞诗;后期,隐遁事佛,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使至塞上》、《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辋川集》二十首绝句。
3、山水田园诗特点——诗画乐禅的合一。王维笔下山水有雄阔之景,如《终南山》、《汉江临眺》,也有精致之景,如《辋川集》二十首绝句。后一类最多,最见艺术个性,宁静、秀雅、富有禅趣。以画入诗。殷璠: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尤袤《全唐诗话》)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人以画入诗的技巧:1、捕捉景物,构成画面的主体;2、重视色彩、光线的和谐;3、合理布局。画是空间艺术,诗用文字表现远近高低的变化;4、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空白转化成韵味。如《终南山》。
王维诗情韵风致的高华丰润、清秀空灵,有这三个特征:
第一,充满了生活的爱意。王维以眼前景所构成的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潇闲,日照松间,泉流石上,虎兽心善,鸟禽天真,在深层次上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诗人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
第二,充满了辩证的深意。诗人深受禅宗哲学的影响,而又能够沟通其他,兼同诸学,其无我之心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发掘出自然山水其本身所包含着的哲意禅理:静中蕴动,以动写静;空中有色,以色见空;瞬间永恒,以瞬间里感受永恒。这是只要对王维诗略略留心者都会发现王诗中的这些耐人寻味的“理趣”,这也是其诗厚重高华气象的奥妙之一。
第三,充满了艺术的画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人贺贻孙在其《诗筏》里指出:“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恣,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嫩竹含新粉,红莲脱故衣”(《山居即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辋川闲居赠裴迪》)等等,充满画意质感的诗句触目可见,而像《终南山》、《泛前陂》和《木兰柴》等诗,通篇巧妙敷色用光,取势构图,得“意余于象”的绘画之妙,更是风神摇曳,迥得天意。
26
凡此三者,使王维诗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诗人凭借自然静美展现和追求形上超越的努力,使其得以最简约的形式而容纳最华丰的诗意内涵。
特别是,王维在对山水观照时,努力消解纯逻辑的概念活动,绝去圣智,无念为宗,而“空诸所有”的佛理神奇地使他实现了对于山水美的真谛的深观远照,而他又往往以“默语无际,不言言也”的禅理十足的“参证”的表达方式,笔墨极其简淡,如烟如岚,自然灵气恍惚而来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泛眺》);“白云回合望,青霭入看无”(《终南山》);“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等等,多空中见色,而又色中见空,非色非空,非有非无,这正是他所极擅表现的介乎“色空有无之际”的独特景象,其中幽静清远之美趣让人涵咏不尽。
维茕独无偶,暮年无子,“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维至孝,母死,毁几不欲生。以辋川第为寺,自己也葬其旁。王维诗多写离尘绝世,物我合一的体悟,及他在自然界中体悟出的禅意。诗人通过禅定,使心澄静,使心处于寂灭(无生无灭)的虚空状态,以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作者就把这样的境界以诗境来表达,使诗具有禅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水穷处是空寂无人处,云出时无心,自然生成。一切都是无心而澄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无生无死,自然圆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寂静安然,尘虑皆空。(《竹里馆》)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注:富有禅趣的诗与纯粹写禅理、修禅感受的“偈”是不一样的。试比较王诗与上两“偈”的不同。
王维的意义,即在于他是中国古代诗史乃至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特异存在。他在艺术上深刻而无所不在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王维的出现,使唐诗臻于成熟和完美,并推向高潮。王维给后人最大赋予的即是他们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在体合宇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实践中,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将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诗推上了峰巅,并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诗美学乃至整个的美学。
王维的那些作品,“比起庄、屈来,便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它们以似乎顿时参悟某种奥秘,而启迪人心,并且是在普通人和普通的景物,境遇的直感中,为非常一般的风花雪月所提供、所启悟。”(《李泽厚十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7
年版,第369页。)
王维许多诗可以入乐以歌,著名的如《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三叠之说:每句再叠;每句三唱,应三叠之说;句首不叠,而每句再唱。东坡论三叠调法,以三说为是。证曰:乐天《对酒歌》“相逢且莫推辞,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进一杯酒。”
4、影响;中唐尤其大历诗人受王维影响很大,如钱起。南宋“学诗如参禅”的诗学观导源于他;清王士祯讲“气韵生动,神超言外”也受其启发。在山水诗上,王维诗开风气之先。山水在谢灵运之前作为背景出现,谢始以山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创作出真正的山水诗。但谢模山范水,刻意逼真细致、雕琢堆砌;王诗以新的面貌出现,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并且在诗中表现诗人的性格。王维从晋宋之际陶、谢古诗脱化而愈益精致,《辋川集》融情入景,画趣盎然,幽玄秀雅。
王维作品讲读
讲读之一《终南山》(略) 讲读之二《山居秋暝》(略) 讲读之三《观猎》(略) 精读作品篇目:
《终南山》、《山居秋暝》、《汉江临泛》、《渭川田家》、《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
阅读作品篇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新睛野望》、《桃源行》、《老将行》、《观猎》、《相思》、《鹿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四、储光羲与常建
储光羲,开元十四年(约二十)中进士,任县尉之类的微官约七年。天宝六年于终南隐居处赴太祝,不久任监察御史,约八年。从开元二十一年,辞官归乡(润州延陵),至天宝六年复出,隐居约十四年。安史之乱中被迫授伪署,后获罪而在至德二载被贬南荒,宝应元年遇赦。《全唐诗》收编其诗四卷,271首,其中山水田园诗143首。《河岳英灵集》:“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道,得浩然之气。”道教的圣地茅山就在延陵,储光羲受道家影响可以想见,后由道而禅。
28
他的田园诗似陶处在于对田家生活的真切表现,而超出陶的地方,是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他的诗似王维的地方,就是将宗教的情思融入写景中。禅学对他的影响最深的还是对高远清净意境的追求。这个意境,是道家虚无观与精神逍遥的影响,融合了禅家清静观与明心见性的主旨。也表现出类似王维诗的禅境。
开元末到天宝初,他在终南山隐居。他第二次离家入秦后,在终南山隐居了六年。他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就是写作于这一时期。他与王维等人屡有来往。这一时期王维也在此隐居。与王维和綦毋潜、裴迪时有来往。他在《山居贻裴十二迪》提到其隐居的环境:“出径惜松引,入舟怜钓矶。”《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也有这方面的描写:“深林开一道,青嶂成四邻”,“卜筑青岩里,云萝四垂阴。虚室若无人,乔木自成林。时有清风至,侧闻樵采音。凤凰鸣南冈,望望隔层岑。既言山路远,复道溪流深。”环境十分的幽僻,这与他在淇上桑榆满园、东野平阔的隐居环境相比迥然异趣,綦毋潜在准备弃官还乡时(约天宝四载秋),他在《酬綦毋校书梦耶溪见赠之作》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往往缆垂葛,出舟望前林。山人松下饭,钓客芦中吟。”末两句又说:“以我采薇意,传之天姥岑。”
储光羲诗能把田园山水与魏晋以来的咏怀诗表现艺术结合,在田家生活的描绘中寓意寄兴,创造了独特的比兴体。他的不少诗境界以闲静清新见长。他在七古上用力最多,格调清幽老成,很有古意。诗人追求天真流畅的风格,但凝练不够。小诗中优秀的如《江南曲》其三:“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钓鱼湾》是他的名作:“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见240页。背诵。)
常建与《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的诗最擅创造明秀澄澈的空灵之境界。 裴迪与王维的辋川联唱。
祖咏《终南望馀雪》、储光羲《田家即事》、《钓鱼湾》
第三节 盛唐边塞诗
一、盛唐边塞诗概况
(一)、边塞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1、战事频繁。卫国、拓边。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南昭、吐蕃也有,但较少。2、尚武之风,统治者的激励。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3、入幕。如高适、岑参。4、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
29
(二)、边塞诗的主要内容:边塞风光、军事生活、征人思妇的情感、议论
战争的得失等。高适《燕歌行》。
(三)、边塞诗的体裁:多七言古体、绝句(山水诗多五言古、近体)。 (四)、盛唐边塞诗的时代色彩:总体风貌:气势雄浑、豪迈遒劲、慷慨而
悲壮。表现了士人昂扬向上的豪迈激情,以及对建立军功的渴望,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如李颀《古从军行》。
二、高适及其诗歌
1、生平(702—765):字达夫,渤海人,祖父高偘,武后时人,乾陵有其陪葬墓,是有名的将领。高适虽为文士而建立功业的愿望强。高适生来不是文人,“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旧唐书》)说明高适的具体办事能力并不出色,他的才能主要还是表现在对大势的把握上。高适向往功名:“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他一生从军二次以上:对契丹、奚的战争。后中有道科,作封丘尉,写诗说:“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辞官,入哥舒翰幕任掌书记,正是唐拓边战争最严重时。高适颇得哥舒翰的奖掖和信任,这改变了他的一生。安史乱后,哥舒翰败,高适被捕后逃出,至灵武,后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封渤海侯。杜甫至成都时最初得力于高适。
2、创作:题材有边塞诗、关心民瘼的政治诗、抒写怀抱和友情的抒情诗。其边塞诗的特点:内容广泛,但最突出的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形势,议论战争的得失,以政论笔调表达边防政见的诗。
代表作《燕歌行》:解析: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A、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B、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C、同情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唐诗评选》:“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
艺术表现:A、叙述、描写了边塞景象、抒情、议论结合,叙述了战争的全过程、描写了边塞景象、抒写了征任思妇的痛苦、议论了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表
30
达边防政见,而重在发议论。B、对比——反复对比,多重对比,突出重心。出征时的骄横与失败时的困苦凄凉作比;士兵的苦战,为国死节与将军的享乐、恃宠贪功作比;敌我对比古与今之将帅作比。C、韵脚平仄互押,或激昂、或缠绵。七言歌行中大量地运用律句、对仗句,整饬合律。D、悲壮苍凉、朴质沉雄的风格。
精读作品篇目: 《燕歌行》、《别董大》 阅读作品篇目: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其九、《蓟中作》、《封丘作》
三、岑参及其诗歌
1、生平(715—770):祖南阳人,出生湖北江陵。岑参出生世家,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清)、伯父(羲)皆以文至宰相。岑参言“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感旧赋》)岑参父官至刺史,早卒,他以苦学而登进士第。官至嘉州(今乐山、峨眉)刺史,世称“高嘉州。”岑参曾入高仙芝、封常清幕府作判官(由节度使、观察使等自己选择官吏以备差遣,非正式官)。与高适不同的是,岑参缺少对功名的积极追求。他去过很多地方,且有的地方为传统士大夫到所未到,见所未见(如安西、北庭都护府)。
2、创作:岑诗的艺术个性极为明显,他是盛唐李白之外的又一位优秀的浪漫诗人。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岑参以“好奇”之眼看奇丽独绝之景,他笔下的景色最神奇、最具特色。代表作《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的边塞诗奇丽壮美,富于浪漫主义激情,也不乏浪漫手法。他善于写奇丽壮美的西北边塞风光,如火山、沙漠、雪海、草原、狂风等,然而这些奇特壮美的自然现象又常常构成艰苦卓绝的环境,形成对军旅生活的考验。而诗人又极善于把边关将士放在这样的考验中,突现他们的豪情壮气。边疆环境的恶劣,边陲生活和战事的艰苦,有力地衬托出戍边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诗人善于使用夸张、比喻等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析:
31
内容歌咏白雪——奇;送别——情韵。艺术:写景奇特——风奇、雪奇、冷得奇传情别致——春风、梨花、乐、饯行,送别的温暖与热烈;愁云、寒、雪,送别的愁思。
岑参、高适比较谈:
岑参与高适都长于写边塞诗,且都具有豪迈雄壮的风格,又都长于七言歌行体。但二人又有许多不同。仅就二人的边塞诗而言,高偏于悲壮,岑偏于奇丽;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厚质实,岑诗瑰奇俊峭;高富于现实关怀,岑长于浪漫想象。大抵就思想而言,高深于岑;就艺术而论,岑美于高。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中华书局,《高适集校注》 陈铁民、侯忠义 ,上古出版社)
精读作品篇目: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阅读作品篇目:
《碛中作》、《赵将军歌》、《逢入京使》、《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四、王昌龄等诗人
1、王昌龄(约690—755)。曾为江宁(今南宁)丞,世称“王江宁。”又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世称“王龙标。”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今存诗177首,以七绝为主(75首)。其诗负有盛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尤其七绝,明王世贞说他可以与李白争衡,列为“神品”,称为“联璧”。或称“七绝圣手”、称“开天圣手”。其诗题材主要有闺怨(宫怨《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边塞、赠别。《出塞》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其七绝的艺术技巧:善于捕捉刹那间或听到、或看到、或感到的东西入诗,启发读者的联想。如《闺怨》,女子言妆登楼欣赏春景,在看到柳色的刹那间,她感到了自己的孤独,便引起幽怨之情;又如《从军行》“烽火城西百
32
尺楼”,征人独坐戍楼,忽然羌笛声传来,便引起他无法排遣的思家之情。构思精巧、新奇。起句往往高昂,虽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但多神妙、不凡。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琵琶起舞换新声”、“大漠风尘日色昏”。到第三句,又往往另辟蹊径,翻出新意。如《出塞》(其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之后,不写征人思妇的愁思,而一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隐约讽刺了今无良将,深化了题旨。风格劲健有力。
2、王之涣 极负诗名,但仅存诗六首。著名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登鹳雀楼》的作者有三说:一是朱斌作。芮挺章编《国秀集》为天宝三载,在王死后两年,选王诗二首,此一列为朱斌作。二是朱佐日作。南宋范成大作《吴郡志》,引《翰林盛世》,以为朱作。三是王之涣作。宋985年编《文苑英华》,认为是王作。
3、王翰 有《凉州词》著名。崔颢,有《黄鹤楼》著名。 4、李颀
精读作品篇目: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出塞》其一、《闺怨》、《芙蓉楼送辛渐》 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思考题:
1、在诗歌划分上,为什么把安史之乱后的十年也划入盛唐时期? 2、“盛唐气象”概说。
3、盛唐诗和诗坛特征概述(与初唐比较)。
4、李白怨怼诗仍然突出地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为什么? 5、最能够体现盛唐气象的是李白、杜甫还是王维?为什么? 6、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 7、山水田园文学的发展概述。 8、王孟诗比较。
9、王孟山水诗如何体现“盛唐气象”的? 10、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概述。 11、高岑诗歌比较。
33
12、王昌龄绝句阅读,并写作小论文。
参考书目:
1、《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 [唐]王维撰 [清]赵殿成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2、《孟浩然集》三卷 [唐]孟浩然撰 [明]朱警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宋蜀刻本
3、《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唐]高适撰 刘开扬编注 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
4、《高适集校注》 [唐]高适撰 孙钦善校注 中华书局1984年排印本 5、《岑参集校注》 [唐]岑参撰 陈铁民、侯忠义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
6、《王昌龄诗注》 [唐]王昌龄撰 李云逸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7、《王维新论》 陈铁民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0 8、《纵横论王维》 王志清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第四讲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有“诗仙”之称。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主要有四种说法:(1)凉武昭王(李暠GAO或HAO)九世孙;(2)指李树而生(李阳冰);(3)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4)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又有人说李白“眸子炯然”,如“饿虎”样,类胡人。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25岁之前。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天干与地支组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的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到
34
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期。41岁之前。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YU)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42-44。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他实际是以诗名来供奉。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后受排挤,赐金放还。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期。45——55岁。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二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白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56——62岁。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玄宗在成都尚不知时,发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东下平乱,实则别有野心。他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报国安民的意图,入幕,作《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极高兴。他丛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62岁的白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二、思想:儒道侠兼有。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他在政治上极端自负,想有所作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他又以谢安自喻,追求功成身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救苍生应为晚。”儒道兼重,又加上极度自负,政治上的无能,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和痛苦。
35
三、生活和个性:生活: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A、信道求仙。他常梦见与仙人交游,对长生飞仙,深信不疑。白举行入道仪式,疑有两次。如《西岳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B、隐居游历。天下山水,白游历十之七八。他广交天下友。C、仗义行侠,嗜酒终身。他剑不离手,欲如项羽学万人敌。他挥金如土,讲义气,重然诺。自称“酒中仙”。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醉态成为他的思维方式,酒至醉而诗出,“斗酒诗百篇”;好酒入唇,下笔如有神“清平调”中“云想衣裳月想容”。其他诗人虽醉酒但不能成为其思维方式:阮籍好酒,“对酒不能言”;陶渊明好酒,“欲辩已忘言。”D、求仕与为官。白任情使性,不懂政治。虽为官很短,但影响其一生。
个性: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瓢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平等,乐观豪迈、傲视权贵、粪土王侯,特别是他的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把十分繁难艰苦的事情看得一蹴而就的简易,以诗人之心观察政治和人情世态。而其结果则愈发加大了主客体间的落差,李白在这成反比的加速循环中,心理愈发敏感,情感也愈发容易激变,一旦有山水外物与之不平之心相撞,其深刻而巨大的忧愤和感伤便具象为崩云裂岸的潮回海涵之大观。吴经熊《唐诗四季》:李白像一曲交响乐。他像王梵志那么的快乐活跃;像杜审言那么夜郎自大(更有资格);像陈子昂、张若虚那么富有创造力和宇宙感怀,只是较他们货色更地道;像王昌龄和其他善咏春情的诗人那么了解女人的心理;最后,他描写大自然之动人,虽然与王孟之不同,却不弱于他们。他是盛唐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有人认为,李白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替代传统的用人制度下的悲剧。(木斋等《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204-208页)其实,他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其诗多是他遭到政治残酷压迫之后的产物,多于感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具有强烈的“骚”韵。上天入地的游心驰神,陷人于惝恍迷离之中。末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突兀而出,分明告诉世人:其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乎政治。因此,其诗中,不仅贯注以愤激之气,而且时不时地生硬地冒出几句牢骚语,使其山水诗政治抒情化了。他不断地动用“黄河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之类的意象,以泄其愤,以呈其才,更是表现其耽于酒精和幻想中的精神胜利的愉悦,让我们领略其醉的深度。其诗中十之七、八与酒有关,也正是这些以酒为题材的作品最能表现其气质和思想,最能代表其艺术个性。
36
第二节 李白的诗歌艺术
一、艺术个性及主要特征
存诗940余篇,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阳冰曾编《草堂集》,今不存。现有宋人编《李太白文集》,最好的版本是日本静嘉堂文库所存。南宋杨齐贤编、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杨第一个为李白作注,萧进士及第后,专心注李诗,历时五十年。)王琦注《李太白文集》、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其诗内容有讴歌山水、赠别、抒怀、反映社会问题、反映妇女生活等。
1、在取材设象上:李白心高气傲,尤其喜好雄伟瑰奇,笔下多南方景,追求形象出众,怪石、危崖、飞瀑、惊湍、轰雷、掣电,借山水挥斥幽愤,把强烈的主观色彩,变现为极具个性化的抒情意象。李白这一特点表现为侧重抒发豪迈气概和激情壮怀,很少对客观景物作细致、具体描绘。于大自然的伟力神功面前,李白感到的不是己身的渺小无为,而有一种极其无限的解放感、昂扬感和飘逸感。
2、在表现形式上:李白多用七言歌行古体、乐府杂言,不主故常,任由意志主宰,不能以律束,往往是情感喷发式的无所节制,故纵横错综,气逸调雄,荦荦不可相羁,实在是与其秉性姿质相一致。
歌行:李白擅长的诗体是歌行及绝句(159篇),律诗不占十分之一。歌行是七古中最少约束、最多变化、最富容量的诗体:热烈的情怀、壮观的场面、动人的故事、昂扬的精神、缠绵的思绪,都适合用歌行来表现。李白的创造力、表现力都尽可能地在七古、歌行中展示。这一诗体最适合李白,这一诗体到了李白手里最具风神。《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注:七古,包括歌行、乐府、齐言七古和杂言七古。有人把七古等同歌行。)李白以歌行体造成抑扬顿挫、淋漓酣畅、气势飞动,铺张扬厉的特点。
李白也好用乐府旧题,擅长乐府,他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创新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今事,缘事而发;一方面则用古题写己怀。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这些诗往往借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感情倾向,创造性地生发和联想,以纵横恣肆的文笔而形成磅礴豪放的气势,把乐府诗推想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但是,他的歌行成就比乐府还要高,他的生命精神和非凡气魄集中表现在这上面。但二者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歌行的代表作有《梦游天姆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主要的辨别记号是带有“歌”、“行”、“吟”、“谣”)
37
其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上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任随性情。他的这类诗歌具有雄奇瑰伟的阳刚美,创造了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魏万推崇白“鬼出神入”。
李白除歌行外,还有五古,如《古风》59首、《丁都护歌》。李白古体诗是前朝之极致,而杜甫的影响主要在中晚唐、宋,尤其律诗。
李白七言绝句飘逸飞动、一气直下的特点依然存在,但比古诗多了几分蕴藉。如《望庐山瀑布水》、《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绝句中也有秀美的意象的诗,如《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玉阶怨》等。绝句因其篇幅短小,多以一景、一事、一时之感受如诗,故多明快地脱口而出,形成清 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点。明快俊爽,风神清朗的风格。
3、在艺术技法上:而李白的诗,想象力异常的奇特和丰富,想象奇之又奇,拘束不住。奇句夺目——起句突兀,往往破空而来,造成气势,具有“惊人“的艺术效果。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大跨度的景象扫描,大幅度的时空转换,大反差的情感升降,大起落的结体布局,加之以大夸张的虚构和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个性化的清丽明快的语言。诗人以神来之笔,忽而论文,忽而人生,忽而送别,忽而赏景,语言错落,任情舒展,似无章法,实则淋漓痛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怀。李白感情抒发的方式是“李白式”的:一泄如注,一气呵成,淋漓痛快,不受拘束,如天马行空一般。有人说李白,用胸口一喷即成好诗。而杜甫的好诗是吭吭哧哧作出来的。他对杜甫的讥讽:“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舞。借来别来太瘦生,总为作诗太辛苦。”
4、在美学效果上:李白山水诗的主导风格:清雄逸放,奇瑰豪宕的壮美。境界恢弘,气象万千。“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她在自己的诗中这样概括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很能说明诗人气质与其诗风必然的关系。语言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结构上“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唐宋诗醇》卷六)生成了飞动飘逸、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施蛰存《唐诗百话·将进酒》云:“李白的诗,是第一流的浪漫主义作品,他在盛唐时期诗坛上的情况,正和雨果在法国、拜伦在英国一样。游仙、饮酒、美人,是他的浪漫主义形式;嵚崎、历落、狂妄、傲岸,是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李白的影响
38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人格和非凡自信,狂放不拘的个性风采,以及那种天马行空、纵横恣肆的自由意志,那种与自然冥合为一的潇洒风神。其次是他诗歌的豪放飘逸、变化莫测的魅力,具有丰富而奇特想象力,超凡卓特的创造精神。除了最完美的浪漫主义诗篇外,就是其人格魅力。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这对于行为拘谨、思想沉重、顾虑重重的中国人,永远具有精神启蒙、净化和提升的价值。从这种意象上说,中国有李白,是中国文化的大幸。”
第三节 李白作品分析
讲读之二《将进酒》(略) 讲读之二《行路难》(略)
精读作品篇目:
《行路难》、《将进酒》、《月下独酌》、《赠孟浩然》 阅读作品篇目: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金陵酒肆留别》、《战城南》、《登金陵凤凰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乌栖曲》、《嘲鲁儒》、《丁都护歌》、《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望庐山瀑布》、《永王东巡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思考题:
1、整理听课记录和课外阅读内容,全面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 2、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
3、歌行体的艺术特征概述;乐府与歌行比较。
4、独立撰写一篇探讨李白思想的千字论文(或道教思想、或游侠思想、或纵横家思想、或佛禅、或儒家的影响)
参考书目:
1、《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 [唐]李白撰 [清]王琦辑注 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
2、《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 [唐]李白撰 詹锳主编 百花文艺出
39
版社1996年排印本
3、《李杜诗学》 杨义 北京出版社 2002
4、《李白诗歌艺术论》 房日晰 三秦出版社 1993 5、《李白大辞典》 郁贤皓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
第五讲 杜甫
第一节 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先祖居长安附近杜陵,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官至左拾遗、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又有“诗圣”之称。
其生平的几个主要时期:
1、读书、壮游, 35岁之前(712-746)。24岁在洛阳举进士不第。30岁在偃师娶妻杨氏。33岁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李白,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青年时也是趾高气扬,充满进取心的人。好饮酒如李白,有《望岳》、《房兵曹胡马》。
2、长安十年困守与求仕, 35—45岁(746-755)。父去世后,生活困窘,为生计无所不用其极:有20多首诗干谒;参加李林甫主持制举,成了“野无遗贤”牺牲品;献《三大礼赋》,擢河西尉小官,不拜。天宝末年,改授右卫军府胄曹参军。在长安,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看到生民的苦难及贫富差别,写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与为官(左拾遗),45—48岁(756-759)。安史乱起——756年陷长安,757年夏,逃至凤翔,授左拾遗,为救房琯获罪。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交,房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为刺史。8月,杜甫被许回羌村。九月,长安克复,回长安。758年贬华州司功参军,辄去;后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759年,由华州(西安东南华县)—秦州(甘肃天水)—同谷(陕西)—剑阁—成都。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现实主义成熟期。许多诗都是哭天抢地,可见他的困顿。有“三吏三别”。
40
4、漂泊西南及流落湖、湘,49—59岁(759-770)。在严武的帮助下(可能高适也给他帮助)建草堂,初相对安定。765年,严武再镇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766—768,居夔州(奉节)。770年死。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50年后孙子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杜甫之死,也是千年之谜。一说八月,死于由长沙到耒阳途中,因过多食用牛肉、白酒而“饫死”,郭沫若先生从医学角度论说杜是因食用了变质的牛肉,并加白酒而死。;一说因长沙兵变至耒阳,长沙平定后又回长沙,死于十一月。仇兆鳌《杜诗详注》、萧涤非《杜甫研究》持此说。
夔州两年是他创作的第二高峰期,有近430首诗。与华州至洛阳的创作不同,他尝试各种律诗的写作。《登岳阳楼》五律、《登高》是七律中对仗最工整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是联章体。另有长至百韵的排律,164句对仗,可见他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思想个性: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伴其一生,无论穷达都兼善天下。 《旧唐书·文苑下》:“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严武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杜甫《寄题江外草堂》云:“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又在《醉时歌》写给好友郑虔:“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第二节 杜甫的创作
存诗1400余篇,在唐人中仅次于白居易。其诗内容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包罗万象。主要有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个人经历和人生忧患等。杜甫的社会诗,也就是那些被称作“诗史”的部分:一类是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等;安史之乱后,写成的“三吏”、“三别”、《北征》等。杜甫是盛唐诗人中首先把战争苦难引入诗中的。(“三吏”、“三别”见文选122页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1
一、“诗史”意义。(史诗:重视诗歌的叙事性)
1、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如《兵车行》、《石壕吏》反映穷兵黩武及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
2、历史的广阔性、形象性。其创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对历史是形象的补充。
3、历史的深刻性、预见性。揭露了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表现安史之乱前国势倾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
这种“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写法的变化。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他的写法,往往是从不起眼的细事入手,从一个细小的视角来展示广阔的社会历史图画。在诗中杂以议论,或者用散文的语式铺排,或者将抒情融入叙事中,这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
二、何谓沉郁顿挫?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深厚阔大的感情力量,欲喷发时,他的儒家涵养及中和心态,又把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他诗歌的主流风格:沉郁顿挫。(指他的政治、社会诗)教材上说: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之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的山水诗萧散自然。
三、杜甫七律的成就:
如果说,沈、宋可以算作律诗体制的确立者,那么,杜甫才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律诗艺术的奠基人。杜甫律诗的创造与贡献:
1、数量上:151篇,是初、盛唐之和。与盛唐大诗人较:王维,479首——七律20;高适,241首——七律7;岑参,397首——七律11;李白994首——七律9。
2、内容上:杜之前,多酬赠、应制之作;杜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42
3、艺术技巧上:杜之前,守格律者,不免落入卑琐庸俗,如沈宋诗;而意境胜者,往往视格律于不顾,如李白。杜诗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其一,对仗精工,出神入化。 其二,议论精当,叙写自如。 其三,布局精心,屈曲盘旋。 其四,对比精确,正反相映衬。 其五,语言精致,含义深邃。 其六,诗律精细,体制创新。
第三节 杜诗的影响
一、杜诗的影响
中唐以后,杜甫的地位和影响日大,陆侃如、冯阮君说:天宝前,李白的时代;天宝后,杜甫的时代。
杜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除了在主题意蕴上主要是仁人爱物的仁政理想,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个集大成者,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由于他的转益多师的吸取,兼备众体而自铸伟辞,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可能。
杜诗是唐诗的转折,四个主要标志:
1、以文为诗。“即事名篇”,以诗纪行纪实,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乐府转为新题时事。
2、以论入诗。由山水蕴藉向现实忧患、个人感叹在表现方式上主要是夹叙夹议的散文化的铺排技巧,由唐而向宋诗风转变。
3、以才学为诗。由诗人之诗向学人之诗的转变。 4、追求“尽工尽善”之境界,开苦吟之风气。
二、“李杜优劣论”:李杜两大诗人,难分优劣,各有极诣,同时达到了五七言诗歌的顶峰。后代有些文人,因个人爱好、时代风尚等因素不同关系,发表了若干抑扬的言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引起公案(文学史)。严羽则认为:李杜二公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
43
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三、重要注本:杜诗在宋流传很广,号千家注杜诗,现存宋刊本杜诗有十多种。有“杜诗学”。较好的注本: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集各家注止大成,取其善;杨伦《杜诗镜诠》;浦起龙《读杜心解》,浅解,分析很细;钱谦益《钱注杜诗》(《杜诗笺注》),重诗歌与政治关系,即“史实”。萧涤非《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
四、讲读:
讲读之一《登楼》(略) 讲读之二《登高》(略) 讲读之三《登岳阳楼》(略)
精读作品篇目:
《登楼》、《登岳阳楼》、《登高》、《春望》、《旅夜书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
阅读作品篇目: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望岳》、《兵车行》、《丽人行》、《新婚别》、《悲陈陶》、《羌村》(峥嵘赤云西)、《北征》、《江村》、《前出塞》(挽弓当挽强)、《赠卫八处士》、《梦李白》、《哀江头》、《丹青引》、《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蜀相》
思考题:
1、整理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
2、杜诗艺术成就概述,以七律为例。熟悉杜甫的“赋笔”艺术,试赏析《北征》、《咏怀五百字》。
3、关于“诗圣”、“诗史”、“沉郁顿挫”的词解。 4、比较《登岳阳楼》、《汉江临泛》、《临洞庭赠张丞相》。
参考书目:
44
1、《杜诗详注》二十五卷 [唐]杜甫撰 [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1979年校点本
2、《杜诗镜铨》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杨伦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重印
3、《杜臆》十卷 [清]王嗣奭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重印
4、《钱注杜诗》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钱谦益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
5、《读杜心解》二十四卷 [清]浦起龙撰 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
6、《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叶嘉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第六讲 大历诗风(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
第一节 中唐诗歌概况(766——835)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祐。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格局。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主要为大历诗坛,以王维趣味为趣味。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45
第二节 大历诗坛概况
一、士人共同的心态: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1、在盛唐已养成的入世热情、救世济民的思想,使他们仍关注着社会现实,试图恢复元气,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这反映在他们的诗中中,有着豪气与激情。
2、痛苦的现实和士大夫独善其身的观念、软弱的性格,又使他们在痛苦之余转向了自身,希望在纷乱的现实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绿地,在失望中寻找心理的平衡,提倡一种清净、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与远离尘世、洁身自好、颐养天年的生活态度。
二、总体诗风。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诗体上:工五言。有句无篇。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时期处于盛唐和中唐中期两个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实则,“低谷”一词不太准确、其评价偏低,这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过渡”阶段——盛唐到元和的过渡。
三、主要诗群:
(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台阁诗人群——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2)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长卿、戴叔伦等。 (3)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4)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5)李益等边塞诗人
1、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大历,唐代宗时年号,766年—779年,共14年。大历十才子的成员,记载不同,以姚合《极玄集》注所载为最早,他们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漳、夏侯审。但也有人怀疑这一记载的真实性以为此注为后人所加,因保存此书原貌的汲古阁影宋抄本并无此注。《新唐书·卢纶传》记载同。 江邻几《杂志》:卢纶、吉中孚、钱起、朗士元、司空曙、李益、李端、李
46
嘉祐、皇甫曾、耿湋。 胡光炜引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抄》:刘长卿、钱起、朗士元、皇甫冉、李嘉祐、司空曙、韩翊、卢纶、李益、李端。 大历十才子基本上都生活在安史乱后,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消极影响。安史之乱不仅给唐朝的政治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也给人们的心灵世界造成巨大的创伤,摧毁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热情。在这方面,大历十大才子是典型代表。他们缺乏盛唐大家那种经世济民的宏大抱负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热情。他们虽号为才子,但也缺乏盛唐大家那种杰出横溢的才华。从题材上看,内容单一,赠别酬唱、吟咏山水之作最多,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台阁之中,文人宴集,各擅名场。从艺术上看,推崇六朝二谢(灵运、朓)、王维。意境闲淡幽冷,喜作律体,注重锻炼字句,精细工巧。
2、钱起,有诗四百余首,是以“大历十才子”为主的中原诗人的领袖,在才子中年辈最高,天宝时与王维过往甚密。诗风仿佛王维,缺少恬淡韵味,有斧凿痕迹。其诗挑不出毛病,也说不出特别的好。闲适有余,热情不足。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省试湘灵鼓瑟》)据说曾听人月夜吟此句,应举时韵有青字,以此二举结,考官以为绝唱。百年后仍为范本。《岘佣说诗》说其诗“清气中时露工秀”。就省净来看其诗更近祖咏。他的诗很多是由人家的作品翻衍出来的:“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题玉山村叟屋壁》),即孟浩然(《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的意境;“烛影出绡幕,虫声连素琴。”(《夜雨寄寇校书》)直接变化祖咏的诗意“风帘摇竹影,秋雨带虫声。”(《宿陈留李少府厅作》)。还有“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太子李舍人城东别业》),则是王维诗意的摹写。他的七律写得清丽流畅,《赠阙下裴舍人》富丽工稳,堪称佳作。
3、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长卿、戴叔伦等
刘长卿,虽然经历过盛唐,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代宗两朝。他早年应举屡试(十次)不中,后入东都国子监,推为“棚头”得第。唐考试不糊名,知举者在决定录取与否及等第时需博采众议的情况下,举子们在考前投献诗文、干谒奔走是很重要的,有时单靠一人之力还不够。于是就互结朋党,造成声势,一方面保护本派人员以争取榜上有名,一方面攻击别派的人员。参与棚的容易登第,否则就难免落第。往往有门路的人才能进棚中。肃宗时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三“贡举”载:“士子殷勤,每岁士子到省者常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鱼夺,号黹外棚,推声望者为棚头,权门贵戚,无不走也。”他的
47
身世遭遇与杜甫有相似之处,安史乱后身处衰乱之时,宦游于江南,曾两遭贬谪,但是他缺乏杜甫那种远大的政治抱负,所以他的诗哀叹嗟伤之情多于济世救时之志,风骨不举,表现出盛唐向中唐的转变。刘长卿现存诗五百余篇,数量相当可观。他和“大历十才子”专攻律诗,尤长于五律,但基本上走的是盛唐诸家的路子,文辞、声律上修整得十分工致,气度的安详与意象的浑融则稍有不及,更丢失了杜甫诗中的“古意”。他自称“五言长城”,五言诗占十分之六七,五律占五言之六七。与中晚唐的这一题材的诗相比,风貌不同。如刘长卿诗多灰暗、寒冷、苍白的意象,有人以“幽州白日寒“明其诗风,甚当。如其名句、名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远,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游休禅师双峰寺》)前人称代宗时的“大历诗人”,往往“钱,刘”并提,他则是江左诗人的代表。刘的成就高于钱,为“大历诗人之冠”。
4、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元结比杜甫稍晚,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其诗在反映安史之乱之后的社会现实这一点上与杜甫“诗史”类的作品也相似,他曾经辑录同时人的诗选《箧中集》,所收诗人与自己的作品相近,因此,可以说以元结为首,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紧承杜甫之后的。杜甫有《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称赞元结。有《舂陵行》。元结诗刺世疾邪、同情民生疾苦,这是时代对文学的要求。诗风古朴,只作古体,不写律诗,有的作品文采不足,是其缺陷,这与杜甫古、近并工,文质兼备不同,自然成就也就逊于老杜。其诗对新乐府、韩愈古文运动影响很大。
顾况部分作品与元结一派相近,用古体和写实手法抨击现实弊病。顾况性格狂放旷达,晚年受佛道影响,归隐茅山,号“华阳真逸”。所以其作品风格多样一些,唐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谒顾况事(见《作品选》P212),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不能成立。
5、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韦应物737—792(?),又(七五O一一八三O)。出身贵族,西安人,世称韦苏州。少年任侠负气,15岁时就成为唐玄宗的三卫近侍。后来折节读书。早年作品有盛唐风。他最出名的诗歌写于滁州任上,语言简淡,绝去雕饰,风格秀朗,气韵澄澈。后人论唐诗常常王、孟、韦、柳并称。代表作《滁州西涧》。
48
与大历十才子相近。学陶潜,在语言上清新朴素,但对田园缺乏亲切感,不如陶把田园看作理想和归宿,故不够亲切自然;学王维,没有王对自然的亲和,似带有无可奈何的成分。朱熹将他列在王维之上,因为他较王维来得更清澄,更疏淡。《滁州西涧》:“独伶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湖带雨睫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前人有“王、孟、韦、柳四家”之说,即指山水田园诗。王“清而秀”、孟“清而旷”、韦“清而润”、柳“清而峭” (参见《诗薮·外编》卷四)。
6、李益等边塞诗人
李益(748—827),西北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曾五入幕府。人品似不高,为人所咒,《霍小玉传》敷衍其事。所作多为边塞题材,是中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边塞诗人。风格悲壮,与盛唐边塞诗相比,少了一些激昂慷慨,多了一些哀怨低沉。擅长七绝,胡应麟认为其七绝可与李白、王昌龄比美(参见《诗薮·内编》卷六)。如其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卢纶,诗存330余首,有些雄浑气势。如《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韩翃,《寒食日即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精读作品篇目: 张继《枫桥夜泊》 韦应物《滁州西涧》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月黑雁飞高) 顾况《江上》、《山中》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阅读作品篇目: 韦应物《观田家》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韩翊《寒食》
49
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听晓角》、《宫怨》 顾况《苔藓山歌》
思考题:
1、中唐诗坛诗人的分布情况整理。 2、大历诗风的优劣及其评价。
3、熟悉韦应物、刘长卿等人的诗风及其影响。
参考书目:
1、《元次山集》十卷《拾遗》一卷 [唐]元结撰 孙望校 中华书局1960年据《四部丛刊》本校点排印
2、《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 《四部备要》本 3、《刘随州文集》十一卷 [唐]刘长卿撰 《畿辅丛书》本
第七讲 韩孟诗派与刘柳等诗人 第一节、韩孟诗派(贞元末——元和初)
1、代表诗人:韩愈、孟郊、贾岛、卢仝、马异、李贺、刘叉。
2、成因:(1)命运和个性相同:狷介孤傲、仕途坎坷。(2)文学主张相同:“不平则鸣”、“笔补造化”。(3)创作态度相同:“推敲”苦吟,尚奇求怪。李贺“呕出心乃已耳”。(4)审美趣味相同:以怪奇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
3、风格:奇崛险怪。他们诗歌题材新异、构思奇特,喜议论,好铺陈,炼奇字,押险韵,多用虚词拗句,从而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评议:他们追求新变的精神应该肯定。但有时追新求奇过甚,不免流于怪诞。如炼字方面,有的生新奇特,令人耳目一新,产生审美上所谓“陌生化”的效果,有的则艰深怪僻,读之则诘屈聱牙。又如散文化倾向,其表现是以议论入诗,以散文句法入诗,用得适当,增加了诗的表达功能,但过度使用,则损害了诗歌应有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曾被讥为“押韵之文”。
第二节 韩愈
50
正在阅读: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04-18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练习题(含答案)03-05
火车托卡塔(教案)06-13
幼儿教育小学化_05-12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 - 课后题答案11-18
中国文学批评史测试题(三)06-05
高职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09-29
我的烦恼小学作文06-15
抗震研究10-21
剑桥雅思七 test1-4听力 - 图文09-3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隋唐
- 五代
- 课时
- 教案
- 文学
-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答案完整版
- 客观性试卷 - 5
- 多媒体技术(大作业)
-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 Authorware中控制音乐停止的方法
- 项目经理带班生产情况记录表(样板)
- 北京化工大学-电子材料导论复习题
- 小学奥数平面几何五大定律
- 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doc
- 浙江省杭州市2018届高考英语模拟卷四Word版含解析
-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1届高三五月模拟考试英语
- 军事理论
- 地下室地面技术交底 - 图文
- 机械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正文
- 研究生奖学金申请书范文
- 物化第一章 气体的pVT性质-含答案
-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
- 职工食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管理制度
-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
- 实验8实验指导书具有纯滞后系统的大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