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一)站在何处看人生?

更新时间:2023-08-13 10:37: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今波: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历史。各位好,这里是《文化中国》。我是今波。人的一生存在有很多变数,健康、爱情、工作、事业甚至生命,时时都可能发生突变,有的人昨天还是身无分文,今天中大奖成了百万富翁;有的人今天还是活力十足,明天就离开了人世间;曾经相亲相爱的夫妻,突然间就会反目成仇。生活中这样的大喜大悲是屡见不鲜,面对成功,有的人像范进中举,结果乐极生悲;有的人面对挫折,就茶饭不思寻死觅活。这些啊都是在遭遇变故的时候,人的心灵承受不了而发生的悲剧。其实对于人生的种种烦恼,有一个叫庄子的人,有很多的破解的办法,人生困惑问庄子,这就是我们从今天开始起为您推出的全新系列。庄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人说庄子是一个太空人,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教授您好。

傅佩荣:今波您好。

今波:有人说庄子是太空人,这说法是不是太玄了点?

傅佩荣:确实听起来很玄,但是如果你翻开庄子的书,首先看到的就是第一篇《逍遥游》,在《逍遥游》里面,庄子用三种笔法来描写鲲变成鹏。

今波:这个鹏一飞,飞到九万里那么高,飞到这么高的地方它的心得是什么?

傅佩荣:它看这个世界。它说你看,从地上看天上很美,那你从很高的地方看地上也很美,而这种从很高的地方看地上,太空人才能做得到。

今波:我有时候坐飞机,都会听到他在播报,现在是三万尺高空。如果放在论米来的话,就一万多米而已啊。

傅佩荣:是啊。

今波:庄子在九万里啊外太空去了。

傅佩荣:呵,这是第一个,我们可以找到的根据。第二个是在《庄子》的《秋**》里面,他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暴涨,暴涨之后向东慢慢地流过去了,流到海里面去,河伯就是河神,本来以为自己最了不起。

今波:为什么了不起呢?

傅佩荣:河的两岸看过去,分不出对面是牛还是马,连牛和马都分不清楚,那说明这个河有多宽?

今波:河面实在是太宽广了。

傅佩荣:但是到了海里一看,没有边,没有边的话他就说,哎呀,还是海神你厉害,结果海神怎么说,海神说我们都不算什么,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只是仓库里面的一粒
米而已啊。

今波:我们想想看,用一粒米来描写中国,那地球不过是一块小石头嘛。那要从什么地方才看得到这些呢?这个观点和现代的科学意义上的宇宙观很像啊。

傅佩荣:在宇宙当中,地球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粒子而已。

今波:但是我们就奇怪了,你说那个时候庄子,一没有飞机,二没有航天飞

机、宇宙飞船,他怎么就会能够形成这样的概念?

傅佩荣:这是因为他是道家,这个道家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最特别的一个学派,其他的学派你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每一家都很落实,都跟现实生活不能脱节,只有道家例外。其他学派的落实,是落实在具体的生活规范里面,希望说找一条路让我们来走,希望说达到人生的某种幸福、快乐。道家认为,你们做的这些事,五十步百步的差别,做了半天是无效的,还不如培养智慧,这个智慧要觉悟呢,只有一个办法,道来看万物,道代表整体,在整体里面呢,每一样东西都值得珍惜,所以庄子能够从整体来看的时候,他才能够超越到相对的事物,等于是说我超越了高山大海,我能够超越了整个地球。比如说,我们有时候要看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平面地去看它,会觉得说这山很高,你如果把眼光放在太阳那边,从太阳去看泰山,泰山很低啊,这就是庄子的方法。

今波:那么庄子显然不是一个太空人,那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傅佩荣:我们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就可以发现司马迁对庄子不太公平,他自己是位历史学家,对于这种哲学家恐怕有一些成见,他把庄子放在《老子》《韩非》中间,所以司马迁写的时候,《老子·韩非列传》写了很多,《庄子》跟《申不害》很短的篇幅。

今波:说实在的,庄子蛮委屈的,因为韩非子在他的书里面有《解老》《喻老》,司马迁就以为那接着老子的思想发展,真的接老子的是庄子。

傅佩荣:司马迁当然也知道,他只用一百多字来写庄子,庄子在司马迁笔下,只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其学无所不窥”。

今波:那么在《史记》这一百多字的介绍当中,展现出来的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傅佩荣:在司马迁笔下,庄子是宋国蒙人,那时候是战国时代中期,他见过梁惠王,他做过漆园吏,漆园就是古时候的漆树园子,那个漆是专门做粘剂的。

今波:做一个小公务员。

傅佩荣:后来又觉得这样不好,为五斗米折腰,还是自己去织草鞋为生算了。那么他一生都不太得意,就是从一般人眼光来看,既不富也不贵,反而是属于贫贱这个范围了。他写书写得多,学问好嘛,写书司马迁说他写了十几万字,但
是今天留下来的不到八万字,庄子的书分为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重要的是内篇,我们讲《逍遥游》,内篇第一篇,结果司马迁提到的都是外篇、杂篇的这些资料,然后说他是专门去批判,孔子跟墨家的一些思想。

今波:那么这个对于庄子来说,跟我们所看到的庄子的内文有一点差别。那么为

什么司马迁写庄子,就用这么一点点的笔墨,是不是因为司马迁更加偏向于儒家?

傅佩荣:对你说的也有可能。因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儒家里是当时的代表,等于是孔子的学生传《易经》,一路下来的到他们司马家,那么另一方面呢,是司马迁在写他的《史记》的时候,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希望说能够把善恶的报应:一个好人要有好的结果,这些都设法写出来。那么他写到庄子的时候会觉得说,被你庄子一搅和,什么善恶报应都变成很模糊了。这是第一点。第二个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来看,庄子常常用孔子作为他的角色,庄子也承认他说。我喜欢写三种笔法,第一个叫寓言,寓言就是说像大鹏鸟,这种寓言了。第二种叫做重言,借重古人的话。

今波:他要借重古人的话,说出来一定要让别人都知道是谁嘛,那么孔子最适合了。

傅佩荣:那当然,经常打着孔老夫子的旗号。

今波:那叫古人云或者子曰、夫子曰,那这个招牌很厉害的。

傅佩荣:第三种叫做卮言,卮就是漏斗一样的,随机应变,你什么东西进来,他都可以绕这个方式来做,所以庄子他是用三种方式,。表达他的思想

今波:我们在想,儒家不是叫孔孟之道嘛,道家叫老庄之道。你看老子和孔子,他们基本上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傅佩荣:春秋时期。而且孔子是曾经见过老子的,向他去问礼。而且见过他之后几天说不出话来,那么到了庄子的时候呢,另外一位伟大的儒学家就是孟子,他们也基本上在同一个时代。

今波:战国时代,比孔子他们晚了大概二百年,那么说庄子和孟子同一个时代,你说他们两个人有没有见过面呢?

傅佩荣:显然没有

今波:没有?

傅佩荣:孟子的第一篇就是《梁惠王》篇,孟子见梁惠王,在《庄子》里面,他的好朋友惠施就当过梁惠王的宰相,等于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他们住的地方也隔不远,但是古时候他们这个通讯不发达,两个人恐怕没有办法互相沟通,因为孟子学孔子有一个原则,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

今波:这是孔子的话。

傅佩荣:所以孟子对于像庄子这样的人,他肯定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因为我是要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想要为国君所用,来造福百姓,但是你庄子的话,一个人在山林
里面笑傲山林

然后自己过苦日子,毫不在乎。跟孟子可以说是没有机会见到面,见到面恐怕也没有话说。

今波:您刚才说的是,可能孟子不想去见庄子,没有这个欲望,但是我在想庄子是不是也不太想去见孟子,因为在他的笔端好像似乎常常会嘲笑、挖苦儒者。庄子曾经讲过一则儒者盗墓的故事,这个故事其

实就是后来成语“诗礼发冢”的出处,是记在《庄子·外物》当中的,这个故事您一定也很了解。

傅佩荣:是的,你所说的诗礼发冢,诗是《诗经》,礼是《礼记》,里面比如说你要有礼貌。发冢,发就是挖,冢就是坟墓。所以你刚才所说的那这个故事呢,当然是庄子自己编的了。

今波:非常挖苦。

傅佩荣:他说大儒生在上面。有事,弟子服其劳。小儒生就去底下挖了,大儒生问说,太阳快出来了,到底挖得怎么样了?小儒生在底下说,衣裳、裙子还没有拉下来,口中还含着一颗珠子。大儒生说,青青的麦穗长在山坡上,活着不知道做好事,死了之后嘴巴含珠子干什么?你要记得啊,拉他的头发,压住他的下巴,慢慢地用铁锤把他撬开,不要伤害到口中的珠子,你看在这个时候还引用《诗经》来一唱一和,然后做的是那种勾当,所以庄子这个挖苦,可以说是到极点了。

今波:对,所以庄子和儒家之间的矛盾似乎真的挺对立的,您觉得儒家和道家他们是矛盾的吗?

傅佩荣:这个问题就牵涉到学术上的一种研究,我可以讲得比较具体一点,儒家跟道家面对的都是乱世,在乱世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是善恶是非,做好人没有好报,做坏事又没有恶报,这叫做价值方面陷入虚无的困境。儒家专门针对这个,所以我们讲儒家孔孟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说他们是自寻烦恼。

今波:他们故意找一些规范来约束别人了?

傅佩荣:不是的。他们强调说,你要行善避恶的希望只有一个,叫做由内而发,每一个人都真诚,我自我要求行善避恶,这是儒家一种很好的理想,所以呢,他们是希望在一个价值混乱的时代,给人类重新找到一个价值的规范,真诚由内而发,叫做人性向善。那么,道家说你再怎么教也没有用,因为你一旦把那个善恶的规范,列出来之后。

今波:叫做礼、叫做乐。

傅佩荣:那么马上变成约束了,变成形式、变成教条了,很多人就开始假仁假义。所以道家就说,我要化解的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所谓的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是说,死的跟活着、活着跟死了,没有什么差别。乱世嘛,活着只是受苦而已嘛,很多人自杀都是因为说活着受苦。

今波:何必呢?

傅佩荣:
死了是解脱,在当时那个时代确实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老庄的思想属于道家,是要解决当时最深刻的问题,让你活着不要只想到死亡,因为人最后会死,你不要急,他让你活着的时候去体会什么叫道,要从道的角度来欣赏你的生命,所以道家强调从真实到美感,儒家强调善,所以真善美就分成两个范围了,儒家强调向善、择善

、治善。道家呢从真实到美感,所以《庄子》里面很强调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以我们从这个方面来看的时候,就可以把前面所说的对立这么严重的冲突稍微化解一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pi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