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提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1 17: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初中地理总复习提纲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GIS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中的技术优势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定义:组织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引导、控制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根据这个定义,城市规划管理包括三个阶段:规划的编制、规划的实施、实施后的监督。
目的:通过规划管理,使各种物质要素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发挥系统的最大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城市未来的理想状态。
二、GIS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中的技术优势
1. 提供三维可视化分析及虚拟现实功能 2.管理海量空间数据的能力
3. 便于数据更新,保证数据的现势性
4. 独特的空间分析能力,能够对城市空间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定位、定形分析 (1)各种空间量算 可以对道路长度、地块面积进行精确量算 (2)缓冲区分析 如进行道路拆迁、生成卫生隔离带或防护带 (3)叠加分析 如对多种因素综合分析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4)网络分析 如最短路径分析、基于网络的设施服务范围分析。
(5)统计分析 统计人口密度,统计绿地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节 GIS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的应用概说
1. 城市规划信息的存储、管理和查询
GIS的优势就在于管理空间信息,而跟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信息当中,大部分都与空间位置有关。因此,利用GIS对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非常方便。 2. 进行各种专题分析
专题分析是就城市规划中的某个方面所进行的分析。
路网分析,如根据最短路径优化设计行车路线,计算道路通达性等。
绿地分析,结合遥感技术可以从影像上进行绿地的自动提取,利用GIS分析城市绿地的分布状况,
找出公园绿地的服务盲点,辅助公园绿地的规划与场地的选择。
人口分析,如对城市人口的分布重心、空间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各种选址分析,大到一个城市的选址,小到一个公交站点的选址,GIS的应用非常广,包括:新城选址、工业选址、商业选址、物流选址、居住区选址、大学园区选址、公益设施选址等 3. 辅助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
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采用经验方法,从感性角度,通过抓主要矛盾来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效率低、速度慢,考虑不全面,主观任意性大,难以定量;而城市规划管理领域有很多问题都要进行定量分析。
(1)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平衡,用地规划设计要参照用地规划平衡表
(2)综合考虑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如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人口净密度和人口毛密度。 (3)规划多方案的比较和模拟 (4)辅助制图
4. 建立城市规划管理自动报批系统
办理“一书两证”。
一书两证:为了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法》第30、31、32条规定了“一书两证”制度,“一书”指选址意见书,“两证”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一书两证”是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依法取得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及其合法权益的法律凭证,是保证城市用地及建设按规划进行的法律手段。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思想概述
第一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 城市的形成
1 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劳动分工;新时代石器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 城市的形成
商业和手工业就从农业当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原来的居民点也有了分化,大部分的居民点还是以农业为主,另外有一些居民点这里的人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于是城市就出现了。
二 城市的概念
1 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说文解字):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大禹的父亲鲧也说:“筑城以卫君”。可见城在我国主要是一种防御功能。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是交换东西的地方,主要是一种贸易功能。 英文:
英文里面有两个词都有“城市”的意思, urban(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感觉英文的解释还不如中文清楚。 2 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三、工业革命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城市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
从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为生产提供了动力和人工能源,可以把生产集中起来,使人们摆脱了依赖风力、水力等天然能源的局面,生产集中的结果是带来空前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所以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城市迅速发展,并且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工业化初期城市的扩张是圈层式的:首先在城市里面建工厂,然后在工厂的外围修建简陋的工人居住区,居住区附近有一些为居民生活服务店铺,如面包房、裁缝铺、杂货店,然后在居住区的外面又建工厂和住宅区,一层一层的向外扩张,这种圈层式的扩张形式是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
3城市类型多样化
西方古代只有城堡(防御功能、政治功能)和城市(主要是贸易功能)。 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城市:
工业城市,如英国的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 矿业城市,如德国鲁尔区的一些城市 交通枢纽城市 港口城市
原来的一些大城市,既有工业、也有商业和金融贸易,于是就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
4城市用地类型和功能布局复杂化
古代的城市主要是居住用地、集贸市场、教堂广场、道路。 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内部的产业门类迅速增加,因此它的用地类型比封建社会的城市复杂的多,出现了大面积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火车、汽车、轮船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又需要建立车站、码头和港口,造成城市用地类型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的复杂化。 5城市生活环境恶化
工业对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等城市环境问题。
第二节 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理论思想
一、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军事防御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卫民”,保卫劳动果实。 2 阶级的分化与对立
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居住在不同的位置:
曹魏时期的首都邺城,有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为两部分:北面是贵族专用,南面是一般居住区;隋唐时期的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皇帝的宫城,宫城南边为政府办公机构、各个部委衙门和御林
军的驻军处,这些官府衙门有一个皇城和东南西三面一般的居住里坊隔开
古埃及的卡洪城,也是有一道墙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是贵族,只有十个大院,西面是贫民,250
多个小屋,非常拥挤。
3 政治制度
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我国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郡县制,各个城市的中心是宫殿和各级官府衙门,是一种政权统治;西方封建社会是神权统治,城市的中心往往是教堂。
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布局严整;欧洲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因而都城规模一般较小,直至十七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较大发展。 4 经济制度
中国和欧洲古代的土地所有制不一样,中国在封建社会是地主制,地主可以离开农村住在城市;欧洲是领主制,领主一般住在自己的领地或庄园里面。所以中国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二、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周礼·考工记》,皇权至上的理念,突出的是儒家礼法和等级思想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2)《管子·度地篇》,自然至上的理念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义“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3)堪舆学,又叫风水术,一种综合了自然、经济、军事、美学等各个方面的环境选择理论,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其基本原则。
三、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欧洲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奴隶社会又可以分为古希腊和古罗马两个时期,封建社会又可以分为漫长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1 古希腊时期
城市建设也体现了这种民主的城邦精神,市中心不是宫殿,而是市民的集会场所,如广场、市场、神庙和露天剧场。典型案例:米列都城 2 古罗马时代
帝国制,体现的是集权和专制思想。如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是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营寨城,城市的中心有帝王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宣扬帝王功绩的一个工具,另外城市里面还有很多供奴隶主享受的公共浴池和斗兽场。 3 中世纪的欧洲
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战争比较频繁,出现了一些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在城堡的外围还有一些自发形成的城市,城堡主要是军事防御功能和政治功能,城市是经济贸易功能,在城市里面教会的势力很强大,所以很多城市都以教堂为中心,体现了神权统治的思想。 4文艺复兴时期
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科学技术和艺术迅速发展,中世纪教会的神权统治逐渐衰落,在古典主义
思潮又开始复苏,一些城市又进行改建,修建了很多具有古典风格的道路和广场,比如像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四、古代规划理念的启示
1 “因天材,就地利” 2 “择中而立” 3 美学思想 4 综合思想
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思想
城市规划的现代理论思想是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
一、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一般定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用S形曲线来表示。
初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城市化的速度缓慢,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整个农业社会的5000年当中,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由10%增加到30%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中期阶段:当城市人口增加到30%以后,城市化速度开始加快,曲线变得很陡,斜率很大,只需要几十年时间就可以达到60%。我国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
稳定阶段:当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后,城市化水平就进入稳定阶段,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转化为城市人口,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提高,工业也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所以很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现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都在70%以上,英国在19世纪末就已经进入稳定期了。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思想
1.线形城市理论
西班牙学者索里亚·马塔(S.Y.Mata)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块状布局模式,1882年提出了线形城市理论(也称为带形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应由一条大运量、高速、宽阔的大道或轨道交通干线作为脊椎,在其两侧布置营造城市,要限制城市宽度而能无限延长其长度,这种模式可以使居民最易接近自然,最方便铺设供水供电管线,他甚至想象可以形成由西班牙到俄罗斯横跨全欧的巨型带状城市。 案例:我国的兰州市,东西延伸50km。 2.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Howard)通过对一些城市的调查,写了一本书《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资本主义国家是私有制,城市建设都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带有一种土地投机行为,各种建设很盲目,当时没有一个城市机构对城市建设进行统一管理。霍华德人为城市具有一种吸引人口的“磁性”,如果不对这种磁性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控制,城市就会盲目膨胀,带来种种问题。
霍华德认为城市应该和乡村相结合,他用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来阐述他的理论。 A. 为了避免城市盲目扩大,城市外围是进行农牧业生产的永久性绿地,这块地用来控制城市的扩
张。
B. 田园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从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公
2
园(占地20hm),沿公园外侧是一些公共建筑,如市政府、音乐厅、图书馆、医院、剧院等等。在向外侧又是一个环形的公园,公园的外侧是商店、商品展览馆,再向外一圈为住宅,住宅向外是宽128m的林荫大道,林荫大道当中有儿童游戏场、教堂、学校,林荫大道再向外又是一套花园式住宅。
C. 城市的最外圈是环状的铁路线,在环状铁路线的内测布置工厂和仓库,铁路线再向外就是供农
牧业生产用的永久性绿地。
案例:伦敦东北部的Letchworth,“田园城市”理论的一个试点。 3.卫星城理论
20世纪初,西方一些大城市恶性膨胀,控制和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恩维(Unwin)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他对田园城市理论进行了延伸和发展,在1922年提出了卫星城理论,他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形式上很像围绕行星旋转的卫星。所以他在考虑伦敦地区的规划时,建议在伦敦周围建立一系列卫星城,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这些卫星城当中。
卫星城理论应用很广泛,1912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打算在离巴黎16km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镇一般称为“卧城”,即:主要解决大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当时没有生活服务设施,生产工作、文化生活还要到巴黎去解决。
1918年芬兰的建筑师沙里宁(Saarinen)在对赫尔辛基进行规划的时候,提出在大城市周围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卫星城,这些城镇和“卧城”不同,除了有居住建筑以外,海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还要到母城去工作。
“卧城”又称为第一代卫星城,半独立卫星城又称为第二代卫星城。实际上不管是卧城还是半独立卫星城,对于疏散大城市人口都没有显著效果,尽管这些城镇提供了很优越的条件,如修好道路、减少地税、增加绿化面积,但是他毕竟对母城还是存在很强的依赖性。
为了寻求大城市的合理发展模式,英国在上世纪60年代又开始建设第三代卫星城,以Milton-Keynes米尔顿-凯恩斯这个城市为代表,位于伦敦西北部。与前两代卫星城相比,一是城市规模比较大,英国上世纪40年代的卫星城人口只有五六万人,60年代以后的第三代卫星城人口达到25万-40万人;另一方面,这些城镇有大型商业中心,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可以提供多种就业机会,可以说是一个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因此可以减少对母城的依赖,吸引更多的人口。
第三代卫星城一般不再称为卫星城,而是统称为新城,因为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有机疏散思想
芬兰学者沙里宁(Eliel Saarinen)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的成长、衰败和未来》(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
沙里宁把城市比作一个人或生物有机体,认为城市是由“细胞”组成的,城市扩展好比细胞分类,城市道路拥挤就像人的血管血液循环不畅,城市出现问题就好像人体得病,城市出现贫民窟就像人体长“瘤”,而且这个瘤还会不断蔓延,因此要根治城市病,光靠吃药、动小手术不行,要动大手术,从改变整个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把大城市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为若干个集中单元,从而进行有机地分散。 5.赖特的“广亩城”
1935年代美国建筑师赖特发表了一篇文章《Broadacre City: A new Community Plan》(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提出了“广亩城”的设想,主张采用极低的居住密度来安排居住用地,每户一英亩土地,依靠高速公路相互联系。“广亩城”把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6.邻里单位、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居住区规划思想。“邻里单位”主要解决居居住区的安静、安全、房屋的朝向和采光问题。
二战以后,一些城市的重建和卫星城的规划当中,“邻里单位”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在此基础上,将“邻里单位“的规模扩大发展为“小区规划理论”。
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中的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社区规划的概念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 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城市中的土地使用方式在空间结构上存在一定规律。
(1) 伯吉斯在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理论,城市的土地使用方式由内向外可以划分为5个同心圆:
居中的圆形区域叫中央商务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这里面主要是银行、金融保险、大型商场,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活动、社会活动和公共交通的集中点。向外依次是批发和轻工业区-低收入者居住区-中产阶级居住区-高收入者居住区。
(2) 霍伊特1939年提出的扇形理论。他对美国64个城市进行了调查,认为城市的核心一般只有
一个,交通线路从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城市土地使用的分布有这样一个规律:在市中心原有的土地使用方式基础上由内向外呈扇形向外扩展。
(3) 同心圆理论和扇形理论都认为城市只有一个中心,即中央商务区。1945年哈里斯(Harris)
和乌尔曼(Ullman)又提出了多核心理论,城市并非只有一个中央商务区,城市的外围还可能有一些外围商务区。
8.《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雅典宪章》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整个城市活动可以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部分。因此,应该按照这四种基本活动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确定各种功能区的平衡关系。 9.《马丘比丘宪章》
1978年,一些学者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进行了重新评价,这时候距离《雅典宪章》已经过去40多年了,认为功能分区并不是一种组织良好城市的有效方法,过分地追求功能分区也就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因此,应该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实际上是提倡功能融合。
第三章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条件分析及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城市用地的概念与分类
一、城市用地的概念
定义: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的总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二、城市用地的属性
1 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在地理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每一块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小气候都不一样,城市土地的自然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用地的选择和空间布局。
2 社会属性 不同的社会形态,土地的权属不一样,,资本主义国家是私有制,我国是公有制——城市市区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
3 经济属性 对于农业用地来说,土壤是肥沃还是贫瘠,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对于城市用地也是这样,不同的地块它的区位、交通条件不一样,因此,它的经济价值也就不一样;同样一块地,建仓库还是建购物中心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也不一样。
4 法律属性 我们国家虽然规定土地为国家或集体所有,但这只是对土地所有权的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土地使用权如何转让,到底隶属于谁必须有立法,用法律作为保障。 三、城市用地的分类
我国建设部于1990年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该标准将城市用地10个大类,46个中类和73个小类。
第二节 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适宜性分析
组成城市的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质、水文、气候、地形等几个方面。 一、地质条件
1 建筑地基 城市工程建设要考虑地基承载力。 2 滑坡与崩塌
滑坡是坡面上的土体或岩层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进行城市建设,应该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滑坡的防治一般有三种方法:砍头(把上方的土体挖掉,减少重负)、压脚(在下方修挡土墙)、捆腰(在中部打铆桩)。
崩塌指陡坡或陡崖上的石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突然崩落的现象。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建筑距离陡崖应该有适宜的距离。 3 冲沟
冲沟是由暂时性的线状水流冲刷形成的沟槽。在进行城市用地选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冲沟的发育、冲沟的分布,必要时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防治。 4 地震
地震是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城市的用地选择、规划布局要考虑断层特别是活动断层的分布位置。
一般地震烈度在7度以下不需工程设防,9度以上不能用作城市用地。7-9度之间应该采取抗震措施。
二、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1 水文条件
城市用地的选择要考虑江河湖泊等地表水的水文条件。水文条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一面:
a. 可以美化环境。
b. 江河湖泊可以作为城市的水源。 c. 靠近江河湖泊还可以发展水运交通。 不利的影响:
主要是洪水的威胁。 2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城市用地的选择与用地布局要考虑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厚度、地下水的流向、水温、硬度、矿化度等等。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三、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可以分为大气候和小气候,大气候是由天文辐射、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所决定的,小气候主要受局地环流的影响。
大气候主要决定城市的分布格局,比如我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的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比较少。
小气候影响城市的用地选择和城市内部的布局规划。 1 太阳辐射 2 风象
包括风向和风速。
一般把工业区放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放在上风向。除了考虑盛行风向以外,还要考虑最小风频。(注:盛行风向是各个风向中的最大风频)
除了考虑大气候风以外,还要考虑城市周围地区的局地环流系统,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 3 温度 (1)逆温
逆温层是一种大气稳定层结,污染物不易扩散,因此工厂烟囱高度的设计、工业用地的布置要考虑逆温的影响。 (2)热岛效应
城市的热岛效应不光与生产生活散发出的热量有关,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建筑密集拥挤,空间不开敞、通风不好,绿地偏少等。 4 降水与湿度
降水包括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在规划城市排水设施的时候两者都要考虑。 湿度是评价一个城市居住舒适度的重要指标。 四、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对城市的用地选择、布局形态、道路的走向有影响。
五、基于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般步骤:
1 选取评价因素,建立因素集 2 设计评价标准,构造评价集 3 确定因素权重 4 综合评价
第四章 GIS在城市工业用地布局规划中的应用
第一节 城市中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要求
一、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1)用地规模
钢铁、化工、纺织、木材加工等企业用地规模往往很大。 工业用地之所以要求很大的用地规模,是因为工业部门之间存在工业协作,因此必须集中布局,实现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2)地形要求 工业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工业生产工艺、运输方式和排水坡度相适应。
(3)水源要求 火力发电、造纸、纺织、化纤都是用水量很大的工业部门,应该布置在水量充沛可靠的地方;另外,有些工业对水质也有要求。
(4)能源要求 对于一些用电量很大的企业,如炼铝、电炉炼钢、铁合金、有机合成和电解企业要尽可能靠近电源布置,以减少架设高压线、升降电压带来的电能损失。 (5)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要求 二、交通运输的要求
交通运输条件关系到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有些企业在整个生产费用中,运输费占有很大比重,比如钢铁、水泥工业生产运输费占整个生产成本的15-40%。
在进行工业布局时,首先要确定货物的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要根据货运量大小、运输距离、货物的尺寸特点,将其布置在具有相应运输条件的地段。 三、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废水以化工、造纸、纺织、纤维影响最大;废气以化工和金属制品工业最为严重,特别是化工;废渣主要来源与燃料和冶金工业,以高炉最多,废渣的体积是铁的三倍。除了三废以外,还有噪声污染。
对于排放有害气体的工业规模不宜过大,布局适当分散,除了考虑风向风速以外,尽量安排在空气流通的高地,必要时加大烟囱的高度。
另外,不同类型的工业会排放出不同的气体,对各种气体的成分也应该了解。如氮肥厂和炼油厂不能放在一起,两个厂排放的废气会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气体,造成光化学污染。 四、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城市中,上下班劳动人流是最大客流,为了减少交通消耗,节约人们在路上花费的时间,要求工业区与居住区的距离近便,一般步行距离不要超过30分钟。
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应该有卫生防护带,卫生防护带一般种植乔木,吸收有害气体,对污染物有过滤作用。
第二节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一、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根据工业生产的类别,可以将工业布置在城市的不同地段,分为三种情况: 1 布置在远离城市和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
放射性的、剧毒性的、有爆炸危险的工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有严重污染的企业比如钢铁联合企业、石油化工企业、有色金属冶炼厂也应该与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 2 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区
机械厂、纺织厂等企业宜布置在城市边缘。这是因为一方面它对城市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和干扰,用地面积比较大,所以不能放在城市内部;另一方面它货运量比较大,需要有便捷的交通条件,需要靠近铁路公路,所以不能离城市太远;而且这些企业不像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一样可以自成体系,
他们之间在生产工艺、原料产品运输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往往集中在城市外围起来形成工业区。 3 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电子工业、食品加工、文教体育器材、服装加工等工业,污染比较小,对城市环境干扰也不大,可以放在城市内部或居住区内部,方便居民的上下班。 二、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 1 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有3种布置形式:
(1)工业用地的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即工业用地的走向与居住用地的走向平行,两者都呈带形发展,互不干扰;缺点是:工业区内一般有铁路线,工人上下班的路线会被铁路线所隔断;
(2)工业用地的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即工业用地的走向与居住用地垂直,这样工人上下班就不会被铁路线所隔断,而且排放有害物质的车间可以布置在远离居住区的地方,不排放有害物质的车间可以布置在接近居住区的位置。
(3)混合布置方式,兼有两者的长处,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形式。
2 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工业区在城市总体布局中有以下四种布置方式:
(1)工业区包围城市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布局方式。工业占地面积大、有污染、交通运输量大,对城市环境干扰比较严重,所以一般根据工业性质和污染特点放在城市的外围。但城市的发展会受到限制,比如荆门市的磷肥厂原来在郊区,后来随着城市向外发展成了市中心。
(2)工业区与其他用地交叉布置 这主要是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如一些位于河谷的城市为了避免产生交通高峰,需要把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交叉布置。
(3)组团式布置 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有意识地将城市划分成几个分区组团,每个一个分区组团既有工业企业又有居住区,把生产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4)群体组合式布置 主要是一些大城市采用这种布局方式。由于大城市为了控制市区规模,减少工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将工业用地由近及远分为市区工业用地、近郊工业区和远郊工业区。
第三节 GIS应用实例——火电厂选址分析
(详见实习PPT)
成本距离法
以取水为例,如果没有高程变化,则每一个栅格的成本只与距离有关
如果高程有变化,如下图,则: 相邻栅格的成本距离=D?(cost_a+cost_b), 相邻栅格D=1,对角栅格D=1.41,之所以取两
2者成本的平均值,是因为从一个栅格的中心到周围栅格的中心每个栅格各走了一半。
第五章 GIS在城市对外交通用地规划中的应用
第一节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一、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1 公路运输的特点 (1)速度比较高
(2)运量虽小,但机动灵活,能够直接到达装卸点 (3)投资省,容易修建 2 公路线路与城市的联结
公路线路与城市的联结方式通常有如下几种:
(1)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可以将过境公路引到城市外围通过,避免进入市区产生干扰,车站设在城市边缘的入口处。
(2)对于规模更小的城镇,交通干道上进入这个城市的车流比重很小,公路不必绕过城区边缘,两者之间采用入城道路引入。
(3)规模较大的城市往往是人流和物流的终点,通常将公路引入市区,但不能深入到市中心,最好与城市交通密集地区相切而过。
(4)对于更大规模的城市,往往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建立环线,环线上可以设交叉点将人流物流引入城市内部的道路系统。
(5)特大城市往往有内环和外环。外环可以使过境交通绕行,内环以高架形式解决城市内部交通的快速化。
(6)有些城市功能分区比较完善,公路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通过,与城市不直接接触。公路与城市道路各自自成系统,互不干扰,两者只是在某些入口处联结。
3 公路站场的位置选择
公路车站又叫长途汽车站。分为客运站、货运站、技术站(汽车的清洗、检修、保养)、混合站(客运、货运、技术站布置在一起)。
客运站:对于中小城市可以放在城市的边缘,对于大城市,一般放在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和城市交通密集区相切的位置。小城市的客运站一般只有一个,而且通常和货运站、技术站合并在一起,这样可以精简人员、便于管理。大城市客运站不止一个,可以按照行车方向来设置,客运站和货运站与技术站可以合并,也可分开设置。
货运站:其位置选择应该根据货物的性质,如果货物是供城市日常生产生活的,应该设在城市中心区边缘,和城市其它地区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如果货物是工业的原材料,应该布置在工业区或仓库区;如果是中转货物,应该设置在码头或铁路货运站附近,便于水陆联运。
技术站:占地面积较大,对居住区有一定干扰,没必要放在城市内部,所以一般放在城市外围靠近公路沿线附近。
二、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1 特点
铁路运输的特点: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不受季节气候限制,可以保持不间断运输; 但投资大,会对城市会造成一定干扰 2 铁路站场的位置选择
铁路车站的分类有多种方法:
按运输量和在国家铁路系统中的地位,分为:特等站、一等站??五等站六个等级。
按车站的业务性质可以分为客运站、货运站、客货运站。
如果按车站的技术作业来分,可以分为编组站、区段站和中间站。 (1)中间站 中间站一般设在小城镇,通常为客货合一的车站
在小城市当中,为了避免铁路切割城市,一般把货场和客站放在与市区同侧布置,并且使客站接近居住用地,货场接近工业区或仓库区。
如果城市的工业规模比较大,对面是工业区,可以把货场放在客站的对侧;如果城市中工业规模比较大,但客站的客流量很少,工人上下班要穿越铁路,这时候可以把工业区和货场放在市区一侧,把客站放在对侧,这样就只有少数旅客需要跨越铁路。
(2)客运站 客运站的服务对象是旅客,为了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对于小城市,为了避免对市区的干扰,可以放在市区边缘,对于大城市必须深入市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边缘,一般认为客运站距离城市中心区2-3km是比较方便的,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概都在这个范围以内。
为了方便旅客,使旅客比较顺畅地到达城市内的某个目的地,必须使客运站与城市的内部交通干道连接,直接通往市中心和其它的联运点(其它车站、码头),国外有的城市直接把地铁引到客运站地下大厅里面。
所选择客运站的位置能够反映城市大门的面貌,最好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或人工建筑相结合,体现出地方特色。。 (3)货运站
不同的类型布置方法也不同:
以服务市民日常生活的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要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地区。 工业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货运站应该接近工业区。
不为本市服务的货物装卸站、中转站,应该接近码头和编组站 危险品货运站(易燃、易爆、有毒),放在城市郊区,并且和城市之间有安全隔离带。
另外,货运站还应该与城市货运干道相连,并且货运站的引入线最好与城市干道平行,避免互相干扰。
(4)编组站 编组站占地面积比较大,一天24小时昼夜不停作业,对城市的干扰很大,所以放在城市郊区;同时为了便于集纳车辆,所以一般设在铁路干线的汇合处车流比较顺直的地点。 三、机场在城市中的布置
航空运输的优点是:速度快,适于长距离客运,货运主要是以体积小、重量轻的贵重物品。 缺点是运费高,受气候条件限制,对城市干扰大。 机场的选址主要考虑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净空限制要求
2 噪声干扰影响
居住区的噪声不能在85dB以上,否则将会危害身体健康。
3 用地条件
除了基本的地形、工程地质、水文条件以外,机场的用地面积一般比较大。因为机场当中不光有跑道,还有候机楼、机库、停车场,大型的国际航空港还有商贸、旅游以及为职工生活服务的辅助设施,
4 通讯导航要求
各类无线电设备、高压输电线、电气化铁路等设备都会对导航信号造成电磁干扰,不同设备设施离导航台何定向台的距离都有要求。 5 气象条件
云、雾、雷雨、暴风、工业区排放的烟气等都会影响飞机的正常升降。。 6 生态学影响
由于鸟祸而引起的飞行事故经常发生,所以机场的选择应该避开大量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四、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
水运的优点是:成本低、运输量大。缺点是速度慢。 1 港址的选择
(1)自然条件 优良港口应该港阔水深、风平浪静、不冻不淤 (2)经济性分析 要比较投资、运营费用的合理性。
(3)协调好“港城关系” 港口的建设最好依托原有的市政设施,减少基础投资;在陆域上,仓库用地尽量接近服务对象,减少货物周转,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方便职工上下班。 (4)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
港口的吞吐量不仅与港口本身的自然条件、经济区位有关,还与它集疏运组织条件有关。港口建设应该与公路、铁路、内河航运、管道、航空等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综合运输网。
2 港口与工业的布局关系
工业之所以接近江河、沿海布局,不仅因为需要大宗货物的运输,而且工业还需要大量的用水排水、有些工业还需要利用水面空间作为生产条件。所以工业与海港结合,产生了工业港,工业港有两种典型的布置模式
岛港的布置形式:是一种港区包围工业的方式,外围是港区,内部是工业和生活居住设施,如日本的大黑岛最为典型
内港的布置刚好相反:是工业包围港区的一种方式,中心是一个挖入式的港池,外部是工业用地。日本的鹿岛最为典型。
第六章 GIS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节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一、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 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基础上组织道路系统
在对城市用地进行功能布局的时候,尽量使每一个分区里面既有生产用地,也有生活用地,使居民就近上下班,避免产生单向交通高峰。此外,在城市各分区当中还要配置完善的商业、医疗和文化娱乐设施,使居民的日常活动在较小的范围内即可解决。 2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各从其类,各行其道”的原则。
根据城市道路的性质和功能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两大类。交通性道路是为了解决城市各用地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或城市与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它的特点是车道宽、车速大,车辆多、行人少,货运占有很大比重,道路平面线型的设计符合高速行驶的要求,尽量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它的特点是:车道窄、车速低,交通性质以客运为主,以行人为主,两旁可以布置为生活服务的行人较多的公共建筑。
另外,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的节点,如果节点被阻塞,就会影响整条道路的通行能力。所以在交叉口不要布置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为了避免人流与车流相互干扰,可以设人行地下通道,这些地下通道往往也是地铁站的站点;此外,在快速干道上对交叉口的距离也有限制,在快速干道上公交站点之间至少要相隔1000m的距离。 3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如果不考虑地形,一味追求平直,必然就要大挖大填,增加土石方工程量,所以在进行道路选线的时候,要对道路的纵坡和土石方量的大小进行分析。 4 要考虑城市环境与城市面貌的要求
道路的走向应该考虑城市通风问题。南方城市,夏季比较炎热,沿海和沿江的道路要临水敞开,最好多布置一些垂直于岸线的道路。北方的城市冬季严寒,道路的走向,特别是干道不能平行于冬季风的走向,一般应该垂直于冬季主导风向或者与主导风向保持一定的偏斜角度。
城市道路特别是城市干道反映城市的面貌,最好能把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特色建筑贯通起来。 5 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城市中各种管线一般都是沿道路敷设的。所以要根据管线的数量,留有足够的用地来敷设管线。 城市当中还有一些人防工程,道路规划应该考虑与人防工程相结合,便于人员和物质的疏散和隐蔽。
二、城市道路系统的组织及道路横断面的确定 1 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
(1)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A. 棋盘式:也叫方格式。大部分城市的道路系统都采用这种布局方式。 优点:设计简单,房屋的朝向易于处理 缺点:城市两点之间的距离较长
B. 放射式:城市有一个明显的市中心或广场,各条街道均从中心放射出去。这种单纯的放射式一般很少用,因为从城市任一点到另外一点都要绕过城市中心,显然会造成路程的过度迂回。所以对一般只适合一些小城镇。
C. 环形放射式:即保持放射状道路,但加上与市中心呈同心圆的环状街道,以避免采用单纯放射式的缺点。欧洲一些城市如伦敦、巴黎、莫斯科采用这种方式。 缺点是房屋的朝向不好排列,市中心区拥挤。
D.方格-环形-放射混合式:内环向外是放射状的道路,内环里面是方格形的道路系统。一方面可以避免了将大量的车流、人流引入城市中心区,又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城市各端点之间的距离,还可以通过对外公路加强与郊区其他城镇的联系。
E.自由式:没有一定的格式。结合山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组织道路网。缺点是道路蜿蜒曲折,占地较多,投资较大,两点之间迂回大。 (2)城市道路系统的功能
“各从其类,各行其道”,按照不同的功能来组织安排城市的道路系统。交通性道路的主要任务是把城市的大部分车流,包括过境交通、货运交通最大可能地吸引到交通干道上来,给生活性道路增加安全、安静。
除了对城市道路系统进行功能区分以外,为了保证干道上车流通畅、快速还要采取交通分流的方法:客货分流、快慢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过境交通与市内交通分流,开辟步行区、自行车道、快速专用道。
2 道路宽度和横断面的确定 (1)道路宽度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道路红线,指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除了车行道和人行道以外,还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绿化用地及管线敷设用地等。 道路宽度,只包括人行道和车行道。
在进行道路规划的时候,车行道中机动车道宽度的计算:
机动车道的宽度=所需要的车道数×一条车道所需的宽度
一条车道所需的宽度一般是3.5m,所需要的车道数=每天(或每小时)通过的车数/车道的最大通行能力。
(2)道路横断面
道路横断面通常有三种基本形式,俗称一块板、两块板、三快板。
一块板: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一般适用于以人流为主、车辆不多的地段。
两块板:中间有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隔开,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可以避免对向机动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仍混在一起。
三快板:有两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三块板一般适用于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都很多,而且机动车辆的速度比较快的城市主干道。 三、停车场布置 1 城市停车场的规模
一个城市停车场的总面积怎么来估算,
F?A?n?a
F——全市停车场所需要的总面积; A——城市规划期末的汽车总数; n——使用停车场的汽车百分数; a——每辆汽车所占用的面积。 2 停车场的分布 要区分车辆的类型:
(1)外来公共车辆停车场:一般放在城市外环活对外交通干道上,以减少车辆进入市内。 (2)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市内交通汇集处、人流大量集散的文化生活设施附近。 (3)自行车公共停车场:面积不一定很大,但是要多,分散到城市各种公共设施附近。 3 停车场的服务半径
机动车辆的服务半径一般不大于300m,自行车的服务半径一般为50-100m。
第二节 GIS的主要应用
一、道路改建、拓宽及沿线环境整治
缓冲区分析
二、计算工程中的挖方填方 3D分析
?v??(v2?v1)
V1是其中某一个栅格原来的体积,V2是某个栅格后来的体积,V就是体积变化,把所有的栅格的体积变化加起来就是挖方和填方的体积。
V>0,表示填方;V<0,表示挖方 二、计算道路网密度
城市的交通联系主要是通过交通干道完成的,衡量城市某个区域交通联系是否方便,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表示,即每平方公里内干道总长度,公式:城市干道网密度=干道(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干道网密度一般每平方公里2-3km是比较合适的。目前的设计规范:大城市2.4-3km/km2;中等城市2.2-2.6km/km2。
三、生成道路选线的纵剖面
3D分析
四、计算公路建设成本 成本距离法。 五、寻找最佳路径
利用GIS进行网络分析。 (1)最短路径
(2)按交通时耗产生最佳路径
【作业】谈南京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设想。
第七章 GIS在居住用地规划中的应用
第一节 我国居住用地规划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是不一样的,总的来看经历了三种形式:唐代以前是里坊制,北宋中叶以后是街巷制,元代出现了大街——胡同的结构形式。 1 唐代以前:封闭的里坊制。
里坊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从西汉到唐代是里坊制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叫法,先秦时期叫里或闾里,北魏时期改称坊,隋唐时期“里坊”两字混用,干脆就叫里坊。
每个里坊四周有高墙,有门供居民出入,便于管制,官民不相参。
唐代及唐代以前,商业区和非商业区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商品经济并不繁荣,因为政府对商业贸易管理很严格,规定时间、规定地点、限制人员。人们进行贸易要到专门的市场,汉唐时期集中设市,如汉武帝设九市,唐代设东西两市,而里坊是只具有居住功能、不具有商业功能的居住区。 2北宋中叶仁宗末年以后——开放的街巷制
封闭的只具有单一居住性质的里坊制已经不再适应北宋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于是就把里坊四
周的围墙撤掉,演变为“街巷制”,原来里坊外面比较宽的道路就是大街,里坊里面比较窄的道路就是小巷,小巷和干道直接相连,交通大大方便。北宋中叶仁宗末年以后,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绵延一千多年的里坊制基本上被废除了,城市当中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出现了商业街。 3元代出现大街—胡同结构形制
进入元代,出现了大街——胡同——四合院的居住结构。
元大都的规划参照《周礼考工记》的原则,南北方向的道路称经,东西方向的道路称纬,经与纬均与城门相通。这些道路都是干道。但是,干道之间的距离过大,于是又在城门之间增设与干道相平行的次干道,这样形成一级一级的街巷网络。道路按宽度分成四级:大街(24步)、小街(12步)、火巷(9步)、胡同(6步,大概六七米),胡同来自蒙语中的方言,是水井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是有水井的地方,后来明清时期一些不太宽的街道也叫胡同,胡同的概念有一个演变过程,现代人对它的理解存在很大争议,总之,元朝以后,很多比较窄的街巷改称胡同,很多居民区主要是以胡同来命名的,胡同一般沿东西向布设,整齐地排列在南北向大道的两侧,胡同里面住宅是四合院,两个胡同之间大概有50步,正好能够容纳一个五进院,或者两个三进院。四合院里面一般是家族聚居的形式,居住的方位比较讲究,有主次尊卑。 二、中国近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 1传统的大街——里弄的规划结构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量日益增长,沿街两侧比较嘈杂,近代出现了大街——里弄的规划结构,在老上海、武汉等城市最为典型。实际上是三级结构,最外面的大街为城市行车干道,大街向居住区当中的分支称为“弄”,弄的分支叫“里”,“里”一般是尽端式的。这样布局使得外部的过境车辆不会进来,即使在闹市区也可以创造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2居住街坊
建国以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生活居住区多设计成居住街坊的形式。
街坊:城市中由道路所包围的,面积比较小的(2-10公顷)供生活使用的地段。 3 邻里单位
街坊的面积比较小,在面积很小的街坊内很难提供比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随着机动车辆的增长和现代交通的发展,也对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静,如何减少汽车尾气、烟尘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如何使居民购物、儿童上学尽量不要穿越城市干道,保障他们的交通安全,同时也提高城市干道的行车速度,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全新的理念对居住区进行重新规划。
邻里单位是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一种结构形式。20世纪以来,汽车交通迅速增长,城市居民对交通安全和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1929年美国的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思想,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居住区的基本组织形式,构成城市的细胞。当时,佩里制定了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内部道路多采用尽端式,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3)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
(4)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5)以小学的规模决定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6)邻里单位占地160英亩(64.75ha),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由此可见,邻里单位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 4居住小区
定义:是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河流、沟渠、山体等)划分,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分割的完整地段。
它实际上是邻里单位的一种发展,地块完整,界限明确,不为城市道路所分割。只是规模更大
(一般1—1.5万人),公共服务设施更完备,能够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是用小学的规模确定小区的人口规模,以各种设施的服务半径决定它的用地规模。 5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综合居住区
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存在一种倾向:可能会认为居住小区是最好的模式,凡是居住区规划都应该采用居住小区的布置手法。
实际上,居住小区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居住小区是一个近乎封闭的系统,强调内外隔离,小区内的服务设施并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如小区内部虽然有商店、小学,但居民不一定十分满意,人们需要更多的选择机会,所以小区内这种自给自足的服务设施,经济效益并不理想。这就要求居住区的组织形式应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于是出现了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综合居住区的概念。
扩大小区:在城市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100-150ha)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
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综合体。如上世纪50年代由法国的设计师勒·柯布西埃设计的马塞公寓。
综合居住区:将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目前,在大城市城郊地带建立集生活、工作、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居住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成为大城市居住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居住可以与无害工业结合,可以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这样人们生活与工作比较方便,可以步行上下班,减少城市交通量。 6社区
社区规划的思想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社区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上述居住区规划理论都仅仅局限于住宅、设施等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而社区规划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解决城市中的社会问题,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社区和小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虽然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都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但是在规划的时候出发点不同,小区规划侧重住宅、设施等物质环境,而社区规划更强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每一个小区成员都具有归属感。相比之下,社区规划的思想更为合理,所以在城市规划领域,社区规划逐渐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
第二节 居住用地规划
一、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1 居住用地的组成: A.住宅用地
国家在1987年制定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试行)中,对民用建筑高度与层数的设计,做了明确地规定:1—3层为低层住宅;4—6层为多层住宅;7—9层为中高层住宅;10层以上为高层住宅。
B.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满足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各种设施用地。 C.道路用地
居住区内各种道路、广场、车库或停车场。 D.绿地
居住区集中设置的公园、草坪等公共用地。
2 用地分类
城市居住用地的分类是按照住宅质量、用地标准、相关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分成四类,一类最好,四类最差。
二、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1 居住用地的选择
居住用地的选择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优美的自然景观:
现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很重视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美国有“流水别墅”,欧洲有“水景住宅”,规划师所追求的是一个“虽为人开,宛若天成”的自然意境。 (2)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注重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打出的标语“上风上水” (4)减少出行距离和时间
人们除了居住以外,还要工作、消费、娱乐,所以在选择居住用地的时候,应该考虑城市总体布局,将居住与工作、居住与消费结合起来,减少出行距离和时间,减少交通量。 (5)适宜的规模和形状
居住用地过大过小都会带来问题,出行距离过大,上下班、外出购物不方便,过小很难提供完善的服务设施;同样的面积,如果一个是长条形的,一个是近似圆形或方形的,一般选择圆形或方形的居住用地,因为要考虑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
(6)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2 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居住用地是整个城市用地规划中的一部分,应该从城市总体布局出发,协调居住用地和其他用地之间的关系。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的切身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
解放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一直贯彻的是“先生产,后生活”方针。
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仅仅是有房住、住得宽敞,还要注重居住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和私密性。 (3)生态优化原则
居住区里面最理想的群落结构是乔灌草结合,而且最好是本土植物,乔下有灌、灌下有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光合作用,而且有层次感,季相变化明显与单一的草坪相比,更能体现生趣盎然的季相变化。 (4)社区发展原则
居住区的规划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要素的设计,应该营造一种富有文化和活力的人文环境,应该有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实现这种要求,可以
通过有形的设施,也可以借助无形的机制。 3 居住用地的分布
总的来说有以下三种方式:
(1)集中布置 居住用地集中成片地组织在一起,布局比较紧凑。它的优点有利于对交通进行组织,可以开通地铁、轻轨,各种管线的铺设也比较方便,如果分散到城市各个角落,势必要延长轨道交通路线,增加建设投资,也会增加交通时耗。
(2)分散布置 居住区大片密集布置也有一些缺点:小区紧挨小区,疏远了居住与自然的关系,影响居住的生态质量,所以国外一些城市,居住用地内部很绿地或绿化带隔开分成如果个单体,而进行分散布局。或者有些丘陵城市受地形条件影响只能顺着谷地展开,还有一些矿业城市,城市当中采矿点是分散的,为了方便上下班,居住用地只能和矿点相伴分布。
(3)轴向布置 居住用地的分布往往依托交通干线,距离交通干线不能太远,因为居民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出行距离,否则出行不方便,所以如果交通干线呈由城市中心向外围放射状的时候,居住用地也往往会沿交通干线两侧集结,并呈轴线发展态势。
居住用地究竟采取那一种布置方式,这要要看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用地功能结构、道路网络分布情况。
4 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
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分别对应不同的人口规模。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户数人口10000—1500030000—50000小区2000—40007000—15000组团300——7001000—3000
5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 (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按照建设部2002颁发的居住区设计规范,通常按使用性质分成8类: A. 教育 B. 医疗卫生 C. 商业、服务 D. 文化体育 E. 金融邮电 F. 市政共用 G. 社区服务
H. 行政管理及其他
(2)服务半径 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
服务半径本身意味着居民到达它是否方便,当超出了一个合理的服务半径,居民认为某种设施太远了或者太浪费时间了,到达它有点吃力,居民就会较少地使用或者因为不方便而放弃使用,其结果居民在路上浪费了更多的时间,给路面增加了更多的交通,对于这个公共服务设施来讲,由于它位置的不当可能会大大削弱它应有的经营效益或利益。
不同级别的服务设施有不同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分布在一个居住区的中心) 8000-1000m 居住小区级(分布在一个小区的中心) 400-500m 居住组团级(分布在一个组团的中心) 150-200m (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几种常见的规划布局
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放在中心;二放在入口处;三沿街布置。
这三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看到,都有优点,也同样都存在缺点。
第一种方式:居于一个明确的几何中心。优点就是服务半径比较合理,不会出现一些居民离它
特别远的情况;缺点就是因为处在居住区的核心位置,不容易被外界发现,不具备向外服务的能力,经营效益可能不会太高。
第二种情况:放在入口处。居民回家可以经过这个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起来比较方便。缺点:服务设施有好多种类,如小学、邮局、诊所等,而每个居住小区往往有若干个入口,如果集中在一个入口处,有些居民到达的距离就比较远,如果重复设置,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需要更多的人员进行服务和管理,显然是不经济的。
第三种情况:沿街设置。缺点与上述第二种情况差不多,重复设置会导致资源浪费,不重复的话服务半径不尽合理。优点:完全向外服务,路人皆知,一方面对外服务,一方面对内服务,经营效益好。
六、GIS的主要应用
1居住用地选择与适宜性分析
利用GIS进行综合评价。注意把规划语言描述成GIS语言 2 居住用地技术经济指标的统计分析
?规划用地面积?建筑基底面积?建筑密度?建筑总面积?容积率(建筑面积毛密度)?绿地率?人口毛密度?平均层数
建筑总面积:建筑物高度超过2.2m才作为建筑面积;单层建筑按外墙结构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不包括垂直墙壁的面积),多层建筑分层计算,每一层也是按外墙结构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当外墙为非垂直墙面,向内倾斜时,按离地、楼面以上2.2m处的外墙结构的外围水平投影计算面积。若外墙向外倾斜超出底板外沿时,按底板投影计算面积。
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绿化率也是如此。
3 计算日照间距
日照间距的定义: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称为日照间距。
日照间距的计算,一般以冬至日正午太阳能照射到住宅最底层(一楼)窗台高度为依据。如果房屋朝向正南,D就很容易求出来
tanh?H?H1 Dh——正午太阳高度角,H——前幢楼房的高度,H——后幢楼房窗台到地面的高度。 以上是平地日照间距的计算,有时还要考虑坡地的坡度和朝向,问题复杂化:
【作业】某城市位于35oN,现对该城市的一个居住小区进行日照间距规划,小区坡度为5%,坡向和住宅朝向均为正南,假设房屋南北向整齐排列,每幢楼房高15m,窗台高1.2m,试以冬至日正午太阳能照到住宅最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计算小区的日照间距。 要求:画出图解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第八章 GIS在城市绿地和公共设施用地规划中的应用
第一节 城市绿地规划
一、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
(1)防治污染、减弱噪声强度 (2)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2 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理 3 有利于城市防灾 二、城市绿地的分类
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按照绿地的功能性质分成6大类:
(1)公园:有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专类公园又可以分为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名胜公园、儿童公园、游乐公园。
(2)生产绿地 生产花木的苗圃,或者为城市绿化服务的科研实验绿地。 (3)防护绿地 各种绿化隔离带。
(4)居住绿地 居住用地内部的绿地,在居住小区的内部、居住组团之间或者在住宅旁边的草坪和乔木。
(5)附属绿地 道路两旁的绿地,广场内部的绿地,工厂企业单位内部的绿地,这些绿地都附属在其他建设用地当中,所以称为附属绿地。
(6)生态景观绿地 主要用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展现城市景观。 三、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
1 均衡分布 根据城市建设的经验,多搞一些小游园,比集中搞一两个大公园效果要好。
2 因地制宜 要结合城市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河湖山川、比较破碎的地形和不宜进行施工建设的地段来营造绿地。
3 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大绿化环境 城市绿地规划应该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层次上来考察,要重视城市周围地区的植被保护
4 组织形态多样的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的形态大致有四种:
(1)点状绿地 指集中成块的绿地,包括大小规模不同的公园、绿化广场、儿童游戏场绿地。点状绿地在城市里面要尽量均匀分布。
(2)带状绿地 沿河岸、路网两侧常常布置一些绿化带,或者在工业区的边缘也有一些卫生防护带。
(3)楔形绿地 以自然的绿色空间楔入城区,居民可以接近自然,提高城市生态质量。
(4)环状绿地 环状绿地一般沿护城河、城市外环分布,可以在城市内部,也可以分布在城市外缘,分布在城市内部的环状绿地可以把各个公园景区串起来,形成一个生态走廊,城市外缘的环状绿地主要用来控制城市的蔓延和扩展。
第二节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公共设施当中的“公共”这个词不要理解为“公共所有”,而应该理解为“公共使用”,它的公共性是指居民使用上的公共性,而不是所有权的公共性。 一、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
根据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按使用性质分为8类 1 行政办公类
人大、政协、法院、党政机构等 2 商业金融类
商业街、步行街,酒店、会馆、商场、银行、证券交易所等 3 文化娱乐类
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音乐厅、体育馆、科技馆、图书馆、电视台、广播台、通讯社、出版社。 4 体育类
体育馆(五台体育中心、奥体中心)、游泳馆、体育训练基地。 5 医疗卫生类
医院、疗养所、卫生防疫站等 6 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
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规划院、设计院。 7 文物古迹类
8 其他类: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 二、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需要考虑:
1 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2 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3 要结合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划考虑 4 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第九章 GIS与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总体布局——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合理布局,综合协调,它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
第一节 城市的功能、结构与形态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功能是一种活力的表示,也可以理解为活动的过程。城市是由多种复杂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
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条件。 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综合服务功能; 2、社会再生产功能;(社会在生产是生产过程的重复和更新,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3、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
4、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
综上所述,城市的功能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该注重城市功能的培育和创新。
二、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城市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变,城市功能的变化又会导致城市结构的重组,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当中之所以会滋生一些城市问题,发生城市功能失控的现象,是因为城市结构不合理。
城市结构也会对城市的形态造成影响。城市结构也是包含有多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
三、城市形态
1 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形态(urban morphology)是指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2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 生产方式
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生产方式,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都会对城市空间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2 区位竞争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城市土地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时候,总是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得之。 3 城市道路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是一个城市的骨架。道路的建设、道路的拓展都会对城市的空间形态产生影响。它不仅影响城市的平面形态,还会对道路周边的土地使用、土地开发的强度以及土地使用的组织方式都会带来影响。 4 社会关系
人在城市当中的各种活动、活动的轨迹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都会决定人对空间本身的需求,以及人对空间的改造。 5 政治结构与政策导向
政治本身、政府的组织机构、政策以及管理的手段都会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产生影响。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模式
一、集中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包括网格状、环形放射状两种。 优点: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用地紧凑,节约用地;
有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问题:近期和远期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用
地会出现功能混杂和干扰的现象) 中小城市应鼓励集中发展。
1、网格状
形态规整,由相互垂直道路网构成。
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性。
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扩展,但不易于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心区。 适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 主要案例:Los Angeles, Miltton-Keynes 2、环形放射状
这是最常见的城市形态,由放射状的和环形的道路网组成。 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
有着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有高密度的、具有展示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市中心,周边的发展也可具有各自的特征。
易于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
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 用地规整性差,不利于建筑的布置。 不适于小城市。
主要案例:北京、Paris等
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
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1、组团状
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的城市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的河流、大片的森林等分割。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
组团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案例:大赫尔辛基规划、堪培拉规划 2、带状(线状)
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4:1,受地形限制的影响或主要沿着一条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发展其子型有U型、S型等。
城市各部分均能接近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空间形态的平面布局比较简单,交通流向的方向性比较强,有利于管线市政设施的建设,城市组织有一定优势。但不宜过长,否则交通物耗过大。除了需要有一个全市性的主要活动中心以外,往往需要在各分区形成次一级的中心而呈多元化规划结构 主要案例:深圳、兰州。 3、星状
也叫手指状,是多个线形城市的叠加。
基本上是环形放射状城市沿着交通走廊发展的结果。在市区以外沿着交通走廊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区,“手指”之间保留森林、农业、绿带和娱乐用地。 大运量捷运系统的影响。
主要案例:哥本哈根(Copenhagen,丹麦首都) 4、环状
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环状分布。 与带状城市相比,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
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主要案例:Ranstad(Holland)——Green Heart 5、卫星状
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 中心城市一般具有极强的支配性。
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影响。
小城市建设必须处理好一定的规模、配套的设施、已有的基础以及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主要案例:London、上海等。 6、多中心
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果。
逐步形成不同的多样化的焦点和中心以及小的轴线。 主要案例:美国的底特律(Detroit)。
第三节 城市发展方向
一、概念
城市发展方向指“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二、城市发展用地的综合评定
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定 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条件。
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定 包括工程地质条件,原有建筑是否需要拆迁以及拆迁的数量、有没有保留的价值,会不会占用大量的优质高产的农田,城市建设会不会压矿影响将来对矿藏的开采。 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包括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三、【课堂讨论】南京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
第四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
一、从不同角度做不同方案 二、方案比较的内容 1 比较的内容
方案比较的内容 城市总体布局多方案比较内容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比较类别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资源与生态保护 城市功能组织 交通运输条件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安全与环境质量 技术经济指标 分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借助GIS能将上述内容定量化,而且在短时间内给出一个评价结果,也可以建立模型对这些方案进行仿真模拟。 2 注意事项
◆从整体利益出发,通盘全面地考虑问题 ◆抓主要矛盾,解决城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追求“最佳方案”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寻求的应该是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方案
3、操作方法 常用列表法:将不同方案主要的可比内容制成表格,用扼要的文字或数据逐项填写,
详细内容说明 城市选址(或发展用地)中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是否适于城市建设 对农田等资源的占用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否最小 商务、商业服务等城市中心功能,工业区等产业功能以及居住功能等主要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 铁路、公路、机场、码头等城市对外交通设施是否高效服务城市,且对城市发展不形成障碍;城市道路系统是否完整、顺畅、高效、合理 给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结构、关键设备布局是否合理;高压走廊的走向对城市是否有影响 是否有利于城市抵御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及火灾、空袭等人为灾害;是否有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城市开发建设的投入产出比例等经济效率是否高效、合理 是否有利于城市的分期建设;是否留有足够的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以便比较。
第五节 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
一、山地城市
由于山地城市地形条件比较复杂,往往受到江河、山体和沟谷的分割,不可能采取像平原城市一样大面积的集中连片的布局形式,所以通常采用分散布局的模式。 1 组团式布局
案例:宜宾、重庆 2 带状布局
案例:兰州 二、矿业城市
矿业城市是一种资源开发型的城市,因此它的布局要结合矿藏、矿井的分布来进行规划,一般来说矿井的分布受地质条件影响也是比较分散的。 案例:淮南市
三、风景旅游城市
一般是游览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重点是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上。
在它的总体规划布局当中,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 2 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
注意工业的性质和工业的分布。 3 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
风景旅游城市的道路系统不能像国际大都市一样过分地强调宽、平、直,应该依山傍水,结合自然地形和风景特征,把城市中的各个风景区通过游览性的道路联系起来。 4 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城市风景区地段不应该发展居住区,因为居住区附近有生活垃圾、有各种服务设施、居民需要日常出行,居民的这些日常生活会破坏风景区的完整性。
第十章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第一节 城市规划管理的内涵
1 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两者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管理: 是指对城市规划的组织与编制、规划的实施和实施后的监督检查等进行管理。 2 城市规划管理的要素构成
规划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管理目标、管理人员、被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中介五项要素。
管理目标:城市规划管理目标实际上是一种状态,即通过管理,努力争取并期望达到的城市未来的理想状态。
管理人员: 管理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他扮演三种角色:人际关系方面,是“官方”;信息沟通方面,扮演信息传播的角色,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决策方面,它负责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参与决策。 管理对象: 城市规划管理的对象是城市规划区内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被管理者: 管理对象的代表人,即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人,对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使用的人。 管理中介:通过什么来管理?包括权力、规则和组织
(1) 权力: 一般来说,规划管理主体具有审批权、惩治权、执行权、参议权、表彰权
(2) 规则: 它主要包括:批准的城市规划文本、图纸,各种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3) 组织(对城市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管理不能靠一个人,应该是有组织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静态的组织机构,二是动态的组织行为。 3 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内容
从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不难看出,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城市规划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城市规划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 (1)城市规划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 (2)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我国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采用“一书两证”规划许可制度,它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法律手段和法定形式。“一书两证”指(幻灯):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
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执行行政检查,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节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一、设计目标 二、软件结构 三、功能设计
四、用户界面设计 五、运行环境设计 六、网络结构设计 七、安全设计
正在阅读:
总复习提纲 - 图文05-21
学会宽容02-19
航空航天行业先进材料运用情况 - 图文01-28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10-10
快乐旅行作文600字02-05
当好一名小学教师师德征文06-09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教案(2018新教材)04-06
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08-08
山西省中小企业志新编目10-12
0-7、第七章 利润及利润分配12-1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提纲
- 复习
- 图文
-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UBCECE
- 计算机网络课程综合布线
- 最新2017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 银行职员入党申请书(2页)
- 精梳涤棉印染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专升本核心词汇
- 土地整理施工组织设计
- 高中物理第3章相互作用3.3摩擦力导学案1(无答案)沪科版必修1
- 丽水市莲都区仙渡小学及附属幼儿园改造工程
- 茶馆论文
- 机车制动机的产生
- 工地管理人员规章制度范本2018专业版
-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 如何提升企业政工师的工作能力与自身素质
- 实习协议解除应注意哪些问题
- 7第一朵杏花同步练习(有答案)
- 合肥市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 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室外健身器材行业市场监测分析报告(目录
-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报告书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