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简答题

更新时间:2024-06-06 21: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1、简述行政管理的特点。所谓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2、简述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及一般管理》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法约尔是法国的一位工程师,他在1916年发表了著名的《工业管理及一般管理》一书。观点,其一,他提出了有关管理的功能理论,认为管理有五大基本功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二,他提出了著名的有关管理的14项原则:分工、权力、责任、纪律、命令一致、指挥统一、公利先于私利、报酬、集权、等级制、秩序、公正、主动精神、集体精神。其三,法约尔特别重视对管理组织的研究,重点考察和研究了组织效率问题,认为要提高组织效率,既要注意处理好等级制组织结构中的不同层级的关系问题,也要关注组织中的内在要素。

3、简述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系统地论证了官僚制理论,在古典学派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韦伯认为,官僚是一种以管理为目标的社会组织的特定形式。其具体的组织特征与不同形式的权威是相对应的。在他看来,有三种权威形式,即魅力权威、传统权威和理性权威,与魅力权威和传统相对应的官僚组织不适应工业社会,而只有与理性权威相对应的官僚组织才适应工业社会。

4、简述古典学派的行政管理学的成就及其意义。古典学派的行政管理学作为行政管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其成就及其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典学派不仅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先例,而且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于当时的行政管理实践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二,古典学派将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管理问题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古典组织理论体系,他们认为,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有效管理的关键,组织图是监督和控制整个程序的基本工具,并且提出了组织分工和专业化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行政管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作用;第三,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几个基本原则,即命令统一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较小的管理幅度原则和系统计划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指导行政管理实践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5、简述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行政管理学发展的特点。20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各种理论学派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理论学派主要有: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系统理论学派。

2

6、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及基本观点。新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是由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发起的。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政府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面应该是一个为公众服务的机构;公众作为为政府提供税收的“纳税人”,是政府的顾客,理应享受政府提供的良好服务,公共部门有义务手电高服务质量。 7、简述政府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政府治理理论是与新公共管理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一种行政管理学说,它是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理论认为,政府具有多种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放松规则,政府只掌舵而不划桨,只当裁判员而不当运动员;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民之间应建立平等协商和合作的关系。

8、简述行政环境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合。具体地说,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有:(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不存在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行政环境,任何行政环境总是针对特定的行政系统而言的(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要想确定行政环境的构成,首先就必须界定特定行政系统的边界(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9、简述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各自的内涵。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1)自然行政环境是指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想影响作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集合或统称2)人造行政环境就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且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

10、简述宏观行政环境的内涵。所谓宏观行政环境,是能够对行政系统策略层次的存在与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行政环境因素的集合。所谓策略层次有三重含义:其一是就受影响的行政系统的空间与时间范围而言的,是指空间范围上的全城性与时间范围上的战略性、长远性;其二是指影响的全局性与全面性,这与第一重含义密切相关;其三是指影响的导向性与决定性。简言之,宏观行政环境就是对特定行政系统的战略性、长期性与全局性存在与运行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集合。

3

11、简述中观行政环境的内涵。所谓中观行政环境,并不仅仅指对行政系统的管理层次产生影响。它首先是针对特定行政系统的各种局域性构成成分而言的,此外,它还应该包含影响方面的局部性与非全面性。很明显,一个行政系统的组织、空间、时间与运行过程结构上通常都存在着的中间层次,就是所谓的中观层次,这一概念具有极强的相对性。

12、简述微观行政环境的内涵。微观行政环境是指特定组织内部作为个体的工作人员在具体行政管理活动中必定要与之接触的各种物理、生理与心理因素总和,主要是对特定行政行为或行政人员个体发生作用。

13、简述经济力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所谓经济力量,即指行政系统所处社会系统的总体经济实力,包括总体社会生产能力与社会财富总量。经济力量是特定行政系统最基本的总量经济因素,它直接决定该系统所处社会大系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着行政系统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财富基础。 14、简述社会经济结构及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国民经济中的一系列相关经济结构性因素的集合,它包括:不同所有制经济主要是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或者说公私经济力量比例关系,国民财富在全体国民中的分配情况,以及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社会经济结构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5、简述经济体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社会经济为中心的各种具体经济制度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就是所谓的社会资源调配制度,也就是社会资源的调配是以市场机制为主,还是以政府调节机制为主的有关制度规定及其实际运行状况问题。

16、简述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发达程度。由于科技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生产能力,因此邓小平称之为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因素对行政管理系统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能力。

17、简述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权力的排列组合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国家权力在政府横向各部门及纵向各层级政府间具体划分方式、互相关系及其制度体现。行政管理活动是国家公共权力活动之一,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总是围绕公共行政权力的行使这项基本国家职能展开的。

18、简述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现代意义的政党是指在某种政治体系中,通过控制或影响政府决策,以期取得和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政治组织。具体地说来,政党组织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对行政系统施加影响。其一,是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其二,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其三,政党的执政功能,也就是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4

19、简述行政价值文化对其行政管理的影响。所谓行政价值文化或关于行政总体价值观,又被称为行政神话,是指在特定行政环境下,社会民众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公共行政系统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社会价值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这是一种基本的公共行政文化模式。其主要功能在于解释公共行政系统在特定环境中的存在价值或者说赖以产生与存在的根本原因。 20、简述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和有限分工型行政劲能文化的内涵。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政府是全能的,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总揽所有社会事务,其二,政府机关也是全能的,或者说是功能普化的。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认为,政府只是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部门,因而其功能是有限的,同时政府中的各个部门、每个人员也不是全能的,只能行使特定的权力,承担特定的责任。

21、简述行政运行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行政运行文化实质上是关于公共行政系统运行机制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可称之为公共行政过程观,主要是指社会民众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定存在的,关于各种公共行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途径与方式的普遍性价值取向模式。其核心问题是公共行政系统基本运行规则及其基本运行方式的确定。

22、简述行政权力及其基本特征。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性权力、从属性权力,也是一种政治权力,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其他社会组织,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能力或力量。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反映了行政权力的以下基本特征:1)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2)行政权力的客体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的公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意志4)行政权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强制力。 23、简述传统行政权力缺乏法治的主要表现。传统行政权力行使的依据主要是传统习惯和统治者个人的任意专断的意志,根本谈不上法治。在传统行政权力结构中,人的地位相当突出,人存并举,人亡政息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24、简述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与传统行政权力相比,现代行政权力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表现之一是行政权力的自主性增强。行政权力在与政治权力相对分离的同时,也开始同宗教权力、宗法权力和迷信权力相互分离,行政权力的维持、行使,不再依靠不可捉摸的上天意志、个人非凡的魅力和先赋的血缘关系。

25、简述行政权力公共性的体现。行政权力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第二,行政权力活动的领域是公共事务,不是私人领域。第三,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

5

26、简述行政权力有限性的体现。行政权力的有限性是指行政权力在各个方面都受到约束和限制。因为无限行政权力存在诸多弊害,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政治自主意识的增强,它逐渐为有限行政权力所取代。具体来说,行政权力的有限性主要体现为:行政权力作用范围是有限的、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是有限的、行政权力是受监督和制约的。

27、简述公共利益作为行政权力的价值取向的体现。公共利益作为行政权力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力动作上:首先,行政权力出发点是基于公共利益考虑,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不是为某个个人、集团或群体的利益,更不能谋取行政部门自身的利益。其次,行政权力体现服务行政的精神,行政权力动作过程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过程,再次,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贯彻公平原则,行政权力的行使依法进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公众中每个个体都有权要求行政机关提供公平待遇,不因性别、种族、民族、体貌、财产、地位等不同,行政权力应为公众提供公平的服务。最后,行政权力活动强调公开性和透明度,行政权力不仅要为公众做好服务,而且要让公众知道其服务情况。

28、简述行政职能的整体性特点。政府行政系统和行政行为不是孤立和独立的,它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行政职能必须反映社会的需求,是整个社会职能系统的一部分。从国家机构系统来看,行政系统又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行政职能必须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利益,是整个国家职能系统的一部分。行政系统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国家的行政职能内容涉及行政系统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全部活动,同时政府内部各纵向层级和横向部门间又有各自的职能领域。这样行政职能就是一个各构成要素纵横交错、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职能体系。

29、简述强势政府时期复杂多样的行政职能方式。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方式更加复杂多样。1)广泛使用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政府行使职能的传统方式,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的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细致,形成了一个密如蛛网、多如牛毛的法律体系2)使用计划手段3)制定产业政策4)采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5)采取直接的行动手段。

30、简述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既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也具有消极意义的一面。一方面,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指导下,战后西方各国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普遍采取大规模积极干预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是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并且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出现,形成了所谓“滞胀”现象,大规模行政职能扩张,致使国家财政赤字愈来愈大,而社会失业人口越来越多,凯恩斯主义因此在政策实践中面临一种难以解脱的两难选择境地。

6

31、简述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论观点是:1)市场机制尽管存在缺陷,但基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原理是正确的,只有市场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因此,自由市场制度及与其相一致的私人企业制度,是人类现阶段可能选择的最好的制度,而个人自由是自由市场制度及私人企业制度存在的基础2)政府的缺陷主要在于,政府由具体的官员组成,而作为自然人的政府官员并不会因为承担公共责任而自然产生任何道德优势,他们既不比常人更坏,也不更好,他们同样也会犯错误3)必须强调价值判断和伦理规范的重要性,因为价值判断较之数学计算、预测更能真实地反映并有效地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32、简述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国普遍开展了行政改革,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重新界定和优化政府职能,其核心是将大量原由政府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和社会,对那些不该管的事放手不管,集中财力和精力把该管的事管好。这一时期政府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是:1)通过非国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这就是将公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移或私有化2)政府放松规则,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推进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

33、简述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行政职能模式是在沿用革命战争年代和借鉴功联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为适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政府以直接的行政手段广泛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行政职能过分膨胀,形成了所谓的“全能政府”或“超强势政府”的职能模式。这种行政职能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集中计划管理2)微观直接管理3)片面强调政治职能。

34、简述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主要弊端。改革开放之前采取的政府为主体、行政化、计划化、集中化的管理方式,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这种“全能主义”职能模式主要有以下弊端:1)造成政府机构膨胀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3)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4)容易产生腐败。

35、简述我国在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调整的内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给政府职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能否趋利避害,关键在于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政府必须在世贸规则框架下对自身职能进行调整,以促进进一步开放和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这些调整的内容主要有:1)政府要弱化某些职能2)政府应强化某些职能3)政府需要增加新的职能。

7

36、简述行政管理机构的作用。行政管理机构作为一种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1)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种公共管理包括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政治管理等方面2)执行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维护社会治安和良好的市场秩序。 37、简述内阁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内阁制国家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内阁,内阁由首相、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部长组成,首相为政府首脑,领导内阁。内阁由议院中占据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其他政府机构的成员由任命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国家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由内阁办公机构和各职能部门的机构组成。其主要代表国家是英国。

38、简述总统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总统制类型国家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由总统、总统办公机构、政府各部门机构以及独立机构组成。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通过选举产生,其他成员由总统依照法律程序任命。总统领导下的整个行政机关并不对议会负责。其主要代表国家是美国。

39、简述委员会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委员会制国家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委员会由主席领导,主席为政府首脑,委员兼任各部部长,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委员会的办公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机构共同组成国家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这种类型的主要代表国家是瑞士。

40、简述国务院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国务院制国家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我国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的办公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机构共同组成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

41、简述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是指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和合并等的总称。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该合理而科学,否则就会影响行政管理机构的运行效率和行政管理的水平。为了保证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设置行政管理机构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适应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权责相称原则;4)精于高效原则;5)法制性原则。

42、简述行政编制的特点。行政编制管理是指对行政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数量以及人员结构的管理。其特点是,第一,集中程度高;第二,综合性强;第三,它是一种经常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只要有管理机关和单位、组织的存在,编制管理就不能停止。

8

43、简述我国的编制管理机构的职能管理的主要内容。职能是组织机构得以设立的依据和基础。职能管理是指配置、协调各级机关及其各部门职能的一种行政行为,它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内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对各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配置、协调的活动。我国的编制管理机构的职能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拟订机构改革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时,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职能体系的总体意见2)在各部门实行“三定”时,合理配置各部门的职能,帮助各部门搞好职能配置的研究,制订具体方案3)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这是职能管理的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工作4)协调同级政府部门与下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政府部门与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职责分工。

44、简述我国的编制管理机构的机构管理的主要内容。所谓机构管理,主要是指对机构设置与调整的管理,具体包括对机构的总量、性质、级别、名称、规模等诸多内容的管理。具体内容包括:1)根据各级政府的职能总量及类别,确定每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总体规模2)划分机构的属性3)对机构规模的管理。 45、简述我国的编制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人员编制管理是指对行政管理机构内部人员数量、结构、领导职数、员工数额等的确定及其管理,这是行政编制管理中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主要内容包括:1)制定各级政府编制比例和编制标准2)核定各部门人员编制总额3)确定人员编制结构。

46、简述世界各国缩减政府机构的政策工具和途径。纵观世界机构改革的实践,可以看出,各国缩减政府机构的政策工具和途径主要有:1)得新审视政府职能定位,缩小政府的职能范围,如英国撒切尔政府改革着眼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目的是通过卸载实现政府从社会的全面撤退和重归小政府模式2)压缩社会福利项目,放松对企业的规则,通过合同出租将部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权向私营公司和非常利益组织等机构转让,缩小政府直接干预和生产公共物品的范围以达到政府机构瘦身的目的3)行政机构分权化改革4)行政机构设置的社会化,主要是机关后勤部门的社会化,以及将政府的一部分职能和行政工作交由社会组织管理或政府同社会组织一同管理,使政府机构达到精简的目的5)公共机构的非国有化,将原来的一部分行政机构转移出政府机构的序列。

47、简述我国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效。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取得的成效有:1)精干领导班子,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2)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3)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

9

48、简述我国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成效。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以转变职能为关键,以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为重点。国务院机构通过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效:1)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2)精简和削弱专业部门,加强监督与调控部门3)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机构,确定编制4)解决了一批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复的问题5)通过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为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49、简述我国1993年机构改革工作的重点。1993年的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对综合经济部门、专业经济部门、社会管理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等,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改革要求。着力抓了以下几项工作:1)调整职能配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协调解决了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复的问题3)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

50、简述我国1998年行政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效。1998年的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很大的和力度很强的行政机构改革,由中央政府机构率先进行,1998年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由原来的40个进一步压缩为29个,国务院各部门的内设机构减少了1/4,有100多项职能下放给地方政府;通过机构改革,国务院机关人员编制由原来的32万人精简为16。7万人,省政府各部门内设处室总体精简20%,完成了机构改革确定的目标任务。

51、简述我国2003年以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点。2003年以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线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国务院机构改革有5个重点:1)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4)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5)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成立了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52、如何理解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务?所谓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务,就是指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为了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维持自身组织活动所从事的所有管理事务。一般来说,对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务是特指政府自身的管理事务,或者说是政府内部的管理事务2)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务是为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服务的3)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务处理得当是否,是决定政府行政管理是否有效的一个因素。

10

53、如何理解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所谓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是指作为政府行政管理对象的、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及公共产品生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并与私人事务相对应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一般来说,对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这一概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1)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2)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是需要政府处理并被政府纳入行政管理对象范围的事务;3)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处理得当与否,是衡量政府行政管理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54、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简述我国现行的审计机关的审计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我国现行的审计机关的审计内容主要有:1)预算审计2)预算外审计3)金融审计4)国有资产审计5)国家建设项目审计6)社会保障审计7)外国援助和或贷款审计。

55、简述有效提高会议质量的主要措施。会议质量控制是会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议质量是指会议效果的优劣程度,会议质量控制是会议管理的核心内容。有效提高会议质量的主要措施有1)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制度,不合乎条件标准的会议一律不准举行2)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包括会议规则在内的一整套会议制度,以这些严格的会议制度约束与会议有关的行为3)科学、有效、充分地地做好会议准备工作,会前应使每一位与会者明确会议的目的、宗旨、议题,掌握有关文件材料并作好发言准备,不开“空手”会,不开无准备的会4)严格控制会议人数、不允许无关人员与会,尽量将人数控制在能有效交流信息、形成法定有效决议所允许的最低限度内5)保证会场秩序,尽量大可能为会议创造各种有利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卫生条件。 56、简述文件工作管理的主要任务。文件工作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使文件工作构成要素确立最佳组合关系;另一个是使文件工作构成要素的流程有序、有效、顺畅、快捷,相互间取得最佳配合。

57、简述我国现行的机关档案管理制度的特征。在我国,现行的机关档案管理制度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这种管理制度的特征是:1)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相应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档案工作2)全国各级各类机关工作均受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监督和检查3)在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档案工作管理分级、分类、分专业进行,实行条块结合,形成国家一地方一专业系统4)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应当保密的档案,由其所有者保管。

58、简述机关信息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1)确立组织保障,建立信息工作机构2)制定信息工作标准和计划,并组织和监督实施3)规划信息网络,并组织和监督其运行4)对数据库、信息库的建设进行规划,确立其构成规则、运行和使用规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5)进行检查评比、督导其建立健全制度标准,总结推广经验等方式,指导下级机关的信息工作。

21

117、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行政体系实现较大发展的主要表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政府必须处理的公共事物日益增多,而可资利用的公共资源却日益减少,公众希望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但政府却因为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源以及政府本身的种种痼疾而疲于应付。因此,为了摆脱困境、提高政府绩效,各国政府都十分注意通过“政府再造”即行政改革来实现行政发展,以此来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 118、简述行政发展的基本特点。行政发展作为当代世界各国行政管理实践的一种普遍现象,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1)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2)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3)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4)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

119、简述以解除政府管制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解除政府管制的改革方式,又称放松政府管制模式或者规制缓和。通过这种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在组织规章方面,废除公共部门不必要的规章制度,依靠公务员的责任心和能力来从事新的创造性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在管理决策方面,强化行政官员的决策作用,弱化政治家的决策作用,让行政官员做出更多的决策,在执行规章制度时赋予行政官员更多的灵活性,在理论上突破传统的科层官僚制度把决策视为政治家特权的理念;在组织结构方向,淡化行政组织结构,强化有效行动的能力;在公共利益方面,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120、简述以实行灵活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的内涵。灵活政府的改革方式主要是为革除传统科层官僚制带来的政府僵化弊端设置的。以实行灵活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认为,政府机构的常设性和公务员的终身雇佣制是政府僵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21、简述西方行政发展模式的共同特征。西方行政发展模式共同的特征是:第一,市场经济发达,社会中介组织成熟,产权制度明确,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明晰,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行政系统中来。第二,信息产业的发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行政价值与观念,而且为行政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第三,制度创新能力强。西方的每一次行政发展都是一次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不仅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而且有助于推动下一轮行政改革,实现下一轮行政发展。

22 122、简述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是指行政发展的内在推动因素。这些来源于行政系统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面:1)行政组织的演化2)组织分工的细化3)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 123、简述行政发展的阻力。所谓行政发展阻力就阻止行政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行政发展的阻力来自于行政体系的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1)行政发展的外部阻力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2、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2)行政发展的内部阻力1、来自既有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2、来自公务员的阻力3、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

124、简述行政改革的内容。行政改革是行政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行政发展,必须进行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政府为了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而实施行政发展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步骤,是政府有意识地对行政管理从结构、功能、过程到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行政改革一般来说,其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功能调整、结构重组和行为变革。

125、简述行政改革的原则。行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这就决定了行政改革必须稳妥而有序地进行。为此,行政改革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1)综合配套、整体推进。行政发展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与行政改革整体推进,协调发展2)坚持依法行政改革。为了限制由于个人意志带来的随意性,必须坚持依法改革3)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沦证,有利于使行政改革建立在严格的科学精神和坚实的现实条件的基础上。

126、简述有效提高会议质量的主要措施。会议质量控制是会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议质量是指会议效果的优劣程度,会议质量控制是会议管理的核心内容。有效提高会议质量的主要措施有:1)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制度,不合乎条件标准的会议一律不准举行2)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包括会议规则在内的一整套会议制度,以这些严格的会议制度约束与会议有关的行为3)科学、有效、充分地做好会议准备工作,会前应使每一位与会者明确会议的目的、宗旨、议题,掌握有关文件材料并作好发言准备,不开“空手”会,不开无准备的会4)严格控制会议人数、不允许无关人员与会,尽量将人数控制在能有效交流信息、形成法定有效决议所允许的最低限度内5)保护会场秩序,尽最大可能为会议创造各种有利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卫生条件6)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灵活运用图板、实物、模型、照片、广播、电话、录音、录像等用具和设备,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与质量,缩短会议时间,提高会议效果。

23

论述题

1、论述行政管理学的多学科综合应用科学的性质。行政管理学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社会科学在政府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因此,它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就行政管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而言,政治学也是行政管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首先,行政管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因而必须会涉及政府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问题,还会涉及行政机关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行政体制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政治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就行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而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经济学的指导。再次,就行政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而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社会学的指导。最后,就行政管理学与法学的关系而言,两者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的活动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2、论述西方行政管理学在19世纪20世纪初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西方行政管理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第一,从理论上看,西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既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西方管理学兴起的理论产物。关于国家行政制度和行政管理实践的研究,早在作为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学产生以前就存在。第二,从实践上看,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是行政实践从政治实践中分离的结果,同时,行政管理学的迅速崛起,也是由于西方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从实践上来看,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分离。 3、试述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整个社会经济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过渡时期。这也使得我国行政系统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呈现出转型时期的种种特征。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第一,较发达的城市工业体系与更为普遍化的小农业经济并存,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第二,国民经济各项总量指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各种人均经济指标却很低。第三,我国基本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自主性较强的国民经济体系,全国各个地区、部门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第四,科技发展水平也相当不平衡。2)公有制经济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3)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4

4、试述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现行政党制度,也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3)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二十余年来,随着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由于党和政府对社会管制的逐步放松,社会公众的自我意识与责任感不断增强,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组成各种共同利益团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5、试述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1)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的逐渐确立,服务导向型行政文化已经开始萌芽、成长2)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我国在传统型计划集权体制下所盛行的行政文化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3)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占主流的行政运行文化模式基本上是自律本位模式4)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依附服从型行政观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官僚专制体制下的行政文化的一大特色。

6、试述行政权力的来源。随着天赋人权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逐步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国家权力的唯一来源,当然也是作为执行国家意志的行政权力的根本来源。人民作为国家行政权力的来源是由现代民主政治理论所支持,并为一整套政治法律制度所保障。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主权在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行政权力的具体来源有以下几项:强制力,强制力是一切权力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来源;诱导力,诱导力是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引诱行政权力客体服从管理;组织制度;信息,在现代社会,信息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个人因素,行政人员个人的品德、知识、能力、人际关系等都可以构成一种影响力,使得行政客体服务。

7、论述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关系。行政权力是一种与行政责任相对应的权力,没有无行政责任的行政权力,也没有无行政权力的行政责任。所谓行政责任,是指行政管理机关或行政管理者依其职权关系所产生的一种职责和任务。无论是行政管理机关,还是行政管理者,只要它或他享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它或他就必然会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之间存在着的这种密切关系,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行政责任的性质而言,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行政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2)就行政责任的产生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基于行政职权关系而产生的责任3)就行政责任的大小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对等的责任。

25

8、试述重构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的思路。根据我国国情,总结发达国家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成功经验,在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的目标模式上,必须改变过去中央高度集权体制,建立中央集权与地方公权相结合的新型体制,形成一种职权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制衡的法制化的关系模式,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1)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2)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3)实行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4)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9、论述弱势政府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弱势政府职能的积极意义在于它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就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弱势政府时期的“守夜人”职能的消极意义在于它导致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英国发生,十多年后,英、美等主要国家都发生了工业危机。

10、论述强势政府经济职能的增强的主要表现。在“守夜人”政府时期,政府只负责维护市场秩序、建设和保护公共设施、防止外敌入侵等有限的工作,其他的事情交给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去完成。在“积极干预”政府时期,政府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政府经济职能的增强主要表现在:1)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2)兴办国有企业3)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管制4)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范围的拓展还表现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加强。

11、论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所谓行政职能转变,是指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而对行政职能进行的转换、重组和优化,是对政府的行为方式及职能结构体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以及为适应因经济体制改革而导致的其他社会环境的变化的需要。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第二,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第三,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四,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第五,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pf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