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指导课全案

更新时间:2023-12-17 09: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言文翻译指导课教案

教学课题:文言文翻译指导

教学目的:通过文言文翻译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翻译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文翻译方法归纳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共同研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专名

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词语可原文保留,如: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职等专有名词,即保留专名。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因降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2、删去义无

文言文翻译中有些虚词翻译不出来,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就须忽略不译,即删去义无。

例2、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夫:句首发语词。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 .矣:句末语气词。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之:助词,提宾作用。 ④太后曰:“敬诺。” (《触龙说赵太后》) .敬:表敬副词,“恭敬地”,可不译。 诺:“好吧”,“是的”。

3、一一对应

原文句中的词语力求字字落实到译文中,做到一一对应,也就是尽量 做到直译。

例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省察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

为没有过失了。

4、更换词语

有借代手法的词句,原文中的词句不能按字面意思逐一落实到译文中,须按指代义更换词语。

还有些词句,如按词句意思逐一落实到译文中,会显得罗嗦、费解,这时必须采用意译,就是更换词语。

例4、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位居朝廷高位,就为百姓而忧虑,身处民间下层,就为君王

而担忧。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前出师表》) 讲解:“布衣”须译为“平民”。 ③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促织》) 讲解: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④漏鼓移则番代。 (《左忠毅公逸事》) 讲解:过了一更鼓的时间。

5、补足省略

文言文翻译中省略句的翻译是一个难点,省略形式很复杂:主、谓、动词宾语、介词宾语、介词、兼语等。只有辩识无误,补足省略,才能翻译准确。 例5、有富室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事 ,闻鸡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阅微草堂笔记》)

6、调整语序

文言文翻译中另一个难点是倒装句式的翻译。倒装句式有:主谓倒装、宾前、壮后、定后。宾前又分三种情况:否定句中、疑问句中、“之、是”提宾。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调整语序,否则就做不到语言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例6、宋何罪之有? (《公输》)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

7、扩充内容

一些典故的翻译,须扩充内容才能把原文意思表达得准确、明白。 例7、①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

(《与陈伯之书》)

讲解:朱鲔参与杀害了汉主刘秀的兄长,张绣杀了魏君曹操的爱子,但

他们投降后,汉主不因此而猜忌朱鲔,反而真心招降他,魏君像以前一样真心对待张绣。

②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与陈伯之书》)

讲解:廉颇在魏国为将却希望再为赵将,吴起为魏守西河,受谗言所

害将被魏王召回,想到自己离开后西河就会被秦占领,故临行时望西河而落泪。

8、凝缩词句

赋体特点的文章多用排比,在我们翻译这类的句子时,我想在基本保留

原文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可以凝练压缩,即凝缩词句。如不压缩,注意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避免单调重复,努力做到“雅”,即有文采。

例8、①(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译文:(秦孝公)怀着席卷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或:(秦孝公)怀着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吞并八方的雄心。

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 (《阿房宫赋》) 译文:燕赵韩魏齐楚各国收藏的珍器重宝。

或:燕赵收藏的奇珍,韩魏经营的宝物,齐楚保存的重器。

三、翻译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之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心则过(错误)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合适)于车,人心调(协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赶上)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远道、远距离)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 四、作业

《高考语文新题型强化训练》 35----47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pf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