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66.2-20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2部分 110(66)kV变电站

更新时间:2023-06-02 22: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ICS29.240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166.2—20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

深度规定

第2部分:110(66)kV变电站

Codeofcontentprofundityforpreliminarydesignfortransmission

anddistributionprojectsofSTATEGRID

Part2:110(66)kVSubstation

2010-11-17发布2010-11-17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

Q/GDW166.2—2010

目次

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总则·····························································································································································14总的部分······················································································································································25电力系统······················································································································································56电气部分······················································································································································77二次系统······················································································································································98土建部分····················································································································································149消防部分····················································································································································2110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节能减排···········································································································2111劳动安全卫生··········································································································································2212主要设备材料清册··································································································································2213专题报告··················································································································································2214概算部分··················································································································································2315附件·························································································································································24编制说明·························································································································································25

I

Q/GDW166.2—2010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规范工程设计工作,提高设计能力,全面推广应用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推进基建新技术应用,适应坚强智能

(Q/GDW166.2-2007)电网的建设要求,对原《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变电站)》

进行编制,形成以下系列标准:

Q/GDW166.2-2010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2部分:110(66)kV变电站Q/GDW166.8-2010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8部分:220kV变电站Q/GDW166.9-2010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9部分:330~750kV变电站本次编制,紧紧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强设计管理,强化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方法,依托“三个目录”(标准化建设成果目录、基建新技术研究目录、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目录),提高“三通一标”应用率,推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精益化、标准化水平。

本次编制,为适应电网建设新的要求,认真总结了目前输变电工程设计经验,广泛征求了网省公司、建设管理、设计、设计评审等单位的意见,深化和细化了电气、土建等相关内容,补充和扩展了二次系统和征地拆迁等相关内容,明确了智能变电站设计的相关要求。对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已确定的结论,如电力系统部分,本次编制进行了简化。

本规定共分15章,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总的部分、电力系统、电气部分、二次系统、土建部分、消防部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节能减排、劳动安全卫生、主要设备材料清册、专题报告、概算部分、附件。

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负责解释。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规定主要起草单位: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电力设计院

本规定参加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河南省电力公司、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本规定主要起草人:孙竹森张强刘稳坚闫培丽朱瑞民吴江杨然静黄伟李伟陈志蓉白怡张靓蔡兴初顾国光黄晓博郭钦生

II

Q/GDW166.2—20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2部分:110(66)kV变电站

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110(66)kV变电站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

本规定只对设计的内容深度做出要求,不作为各设计单位内部专业分工和卷册划分标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成果(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目录国家电网公司基建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集约化管理办法电网工程限额设计控制指标

Q/GDW383-2009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及编制说明

Q/GDW393-2009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

Q/GDW248-2008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及编制说明3

总则

3.1设计文件应遵守国家及其有关部门颁发的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批办法的规定。

3.2应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基础资料是初步设计的前提条件。3.3设计文件应贯彻国家各项技术方针、政策及上级部门对工程建设的要求;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大力推广应用通用设计、通用造价、通用设备典型规范,贯彻“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有关要求,积极应用新技术。3.4初步设计文件的内容

a)设计文件总目录b)设计说明书c)设备材料清册d)设计图纸e)专题报告f)概算书g)勘测报告h)附件3.5

设计说明书内容a)总的部分b)电力系统c)电气部分d)二次系统e)土建部分

1

Q/GDW166.2—2010

f)消防部分

g)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节能减排h)劳动安全卫生

3.6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一般要求3.6.1一般要求

a)说明书、设备材料清册和概算书宜按A4版面出版。设计图纸不宜大于1号。b)设计说明书应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c)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d)扉页:写明设计人、校核人、审核人和批准人,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6.2对改扩建工程,应说明已建工程建设及规划情况,图纸应采用规定的图线标明已建、本期和远期规模。

3.6.3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包含外委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主体设计单位应审查后负责概算汇总。3.7对设计中的重大问题,应进行多方案(宜为2个或以上)的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当进行专题论证时,应对各方案的技术优缺点、工程量及技术经济指标做详细论述。如做经济比较时,应做到概算深度。

3.8初步设计文件各部分具体的内容及深度要求,在以下各章节中分别说明。4

总的部分

4.1概述

4.1.1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a)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b)工程设计有关的规程、规范

c)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文件d)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审文件e)设计合同或设计委托文件

f)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水土保持、环境保护、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压覆矿产、文物保护、消防和劳动安全卫生等相关依据

4.1.2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

a)工程建设规模

说明变压器容量、台数(包括本期及远期规模);无功补偿装置台数及容量;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分期建设的情况。

b)设计范围与分工

说明本工程设计的范围和外部协作项目的分工界限。对改扩建工程,尚应说明原有工程情况及其与本期工程的衔接和配合。

c)试验研究项目

说明依托本工程开展的试验研究项目。4.2站址概况

4.2.1站址自然条件

a)说明站址地理位置,工程所在地的省市、区县、乡镇街道的名称,站址距主要城镇的距离及相互位置关系。简述站址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情况,以及四邻原有的和规划的重要建(构)筑物等设施。

b)概述场地地形地貌(如山丘、水域、最高最低标高、坡度等);描述场地内原有土地情况(农田、坡地、林地、水塘等),原有植被、沟渠、水塘、输电线路、通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如输气、输水管

2

Q/GDW166.2—2010

线等)等情况,原有民房、坟墓、等建(构)筑物及其拆迁情况;说明站址地下文物及矿藏分布情况。

c)站外交通运输及公路的引接。概述站址区域公路、铁路、水运、航运现状及发展规划,进站道路引接公路的等级、路宽及路况。

4.2.2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说明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批复意见及结论。

4.2.3进出线走廊条件

说明站址周围环境,出线走廊条件。近远期出线规划情况,本期出线方向及出线情况。

4.2.4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的内容

结合站址自然条件及建站条件、进出线走廊情况,说明站址征地拆迁建筑及设施移改的内容。具体应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类型,征地面积总量、房屋拆迁总量、林木砍伐总量、以及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其它重要移改设施总量。

4.2.5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4.2.5.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a)站区地形地貌、地层分布、地质构造、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主要指标,不良地质作用,软弱层和不稳定与特殊性岩土层的分布情况。

b)站区地震基本烈度及确定的依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c)地下水类型、埋深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的评价。d)场地土类别和建筑物的场地类型。4.2.5.2水文气象

a)一般包括气温、气压、降雨量、湿度、蒸发量、日照、雷暴日数、风速和风向、积雪(覆冰)厚度、土壤冻结深度,以及大气污染(盐雾污染、工业污染等)。

b)说明站址频率为2%的高水(潮)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或说明站址频率为2%的山洪流量。根据需要,简述河流冲刷、山洪影响、站区周围场地汇水、水系环境变化等因素对站址防洪、排涝、排洪措施的影响。

4.3技术原则及存在问题4.3.1主要技术方案

包括电气主接线、主要设备选择、配电装置布置型式、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系统保护、调度自动化、通信、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他二次系统、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建筑方案等。

4.3.2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的应用

4.3.2.1对应标准化成果应用目录,说明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情况,并填写成果应用表(见表1);未采用时,应说明原因。

4.3.2.2与通用造价进行投资对比分析,说明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

表1

110kV(66)kV变电站通用设计、通用设备成果应用表

压等

主变台数及容量(MVA)

工程概况

出线规模(高/中/低)

变电站类型

配电装置类型A:GIS;B:HGIS;C:瓷柱式;D:罐式

设计方案选择

通用设计方案编号;

A:直接采用通用设计方案;B:进出线规模调整;C:无功补偿配置调整

3

Q/GDW166.2—2010

表1(续)

主变压器设备编号并联电容器装置设备编号

110(66)kV

GIS设备编号断路器设备编号

110(66)kV避雷器设备编号35kV开关柜(断路器)设备编号开关柜(断路器)设备编号

注:表中设计方案号和模块、设备编号应对照《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成果(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目

录》进行选取。

通用设备

4.3.3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说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情况。4.3.44.3.5

a)b)c)d)e)4.4

说明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

提请在设计评审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有关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拆迁赔偿、水源、电源和道路等问题。总概算(投资)存在的问题。设计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主要设备标准及来源问题。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表2主要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统计表(推荐方案)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

主变压器规模,远期/本期,型式(高)电压出线规模,远期/本期(中)电压出线规模,远期/本期(低)电压出线规模,远期/本期低压侧电容器规模,远期/本期(高)电气主接线,远期/本期(中)电气主接线,远期/本期(低)电气主接线,远期/本期

(高)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中)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低)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地区污秽等级/设备选择的污秽等级运行管理模式智能变电站(是/否)

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Q/GDW166.2—2010

表2(续)

序号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

变电站系统通信方式、本期建设规模电力电缆(km)控制电缆/(km)光缆(km)

接地材料/长度(km)变电站总用地面积(hm2)围墙内占地面积(hm2)进站道路长度新建/改造(m)

总土石方工程量及土石比挖方/填方(m3)弃土工程量/购土工程量(m3)边坡工程量护坡/挡土墙(m3/m3)站内道路面积远期/本期(m3)电缆沟长度远期/本期(m)水源方案

站外供水/排水管线(沟渠)长度(m)总建筑面积远期/本期(m3)

主控通信楼建筑层数/面积/体积(层/m2/m3)构架结构型式及工程量(t)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基处理方案和费用动态投资(万元)静态投资(万元)建筑工程费用(万元)设备购置费用(万元)安装工程费用(万元)其他费用(万元)

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万元)

5电力系统

5.1

电力系统概述

简述与变电站有关的电力系统现状及系统发展规划。初步设计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规模和设备参数等进行校核,如有重大变化时,应提出相应的论证报告。

5

Q/GDW166.2—2010

5.2建设规模5.2.1主变规模

说明变电站已建(在建)、本期、远期主变规模。5.2.2出线规模

变电站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方向和分期建设情况。

5.2.3无功补偿装置

已建(在建)、本期、远期低压侧装设的无功补偿设备(并联电容器及其他型式补偿装置),说明其型式、组数、分组容量和总容量等。5.3

主要电气参数

主要电气参数的确定应满足通用设备的选用要求,若不满足应重点论述。

5.3.1主变型式及参数选择,包括绕组数、接线组别及阻抗参数等选择。5.3.2为满足电力系统各种运行方式的需要对主接线提出要求。

5.3.3提出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结果,包括电力系统(投产年限)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电力系统中期或远景年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

5.3.4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及变压器中、低压侧接地电容电流计算结果。5.4电力系统图纸

5.4.1电力系统部分图纸目次

表3电力系统部分图纸目次

序号12

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电力系统规划地理接线图

5.4.2图纸深度要求

5.4.2.1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

表示现有主要电厂、变电站、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导线截面和长度。5.4.2.2电力系统规划地理接线图

表示出与本工程设计方案有关的本期及规划电厂、变电站和线路等。

5.5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5.5.1电力系统计算项目见表4,具体工程可视需要增减。计算书底稿不列入设计文件,一般只引述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但必须存档妥善保存,以备查用。

表4

序号12

电力系统计算项目目次表

远期、近期归算至相关母线的系统阻抗变压器中、低压侧接地电容电流计算

必要时

5.5.2计算书深度

5.5.2.1相关设计、计算应给出明确的边界条件,如:变电站各电压侧的运行方式、线路杆塔参数等。5.5.2.2远期、近期归算至相关母线的系统阻抗

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归算出近期、远期归算至相关母线的系统阻抗,其中近期系统阻抗主要针对改扩建工程。

6

Q/GDW166.2—2010

5.5.2.3变压器中、低压侧接地电容电流计算

由于负荷的不确定性计算困难时,可提供估算值及估算依据。

6电气部分

6.1电气主接线

6.1.1简述变电站本期、远期建设规模。(包括主变压器容量和台数、出线回路数及其名称,无功补偿装置的容量、台(组)数)。对改扩建工程应分别说明工程规划规模、已建情况和本期建设规模。

6.1.2电气主接线方案应与通用设计及“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设计导则一致。说明选用的通用设计方案,未采用时说明理由。

6.1.3论述电气主接线方案(包括各级电压母线、近期接线、分期建设方式及过渡方案等)。6.1.4说明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包括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及设备)。6.2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6.2.1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包括计算接线、运行方式及系统容量等),并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6.2.2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原则和依据。包括变电站自然条件、环境状况、污秽等级、地震烈度等。

6.2.3说明通用设备应用情况。未采用时应说明理由。

6.2.4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结果(包括选型及主要技术规范)。改、扩建工程应校验原设备。当采用金属封闭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和HGIS等)设备时,应论述其必要性。

6.2.5当采用智能一次设备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并进行方案论证。对电子式互感器,应分析技术经济合理性。根据工程特点及运行的需求,提出设备状态检测范围与参量。并提出各传感测量装置的安装方式。必要时进行专题论述。

6.2.6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因地制宜推广采用节能降耗、节约环保的新产品。

6.3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6.3.1论述过电压保护措施,说明避雷器选型及其配置情况。

6.3.2提出变电站电气设备外绝缘的爬电比距和绝缘子串的型式和片数选择。6.4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6.4.1说明各级电压出线走廊规划、站区自然环境因素等对电气总布置的影响。

6.4.2电气总平面方案设计应与通用设计及“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设计导则一致,并说明选用通用设计的方案及适应性依据,未采用通用设计时应说明理由。6.4.3说明电气总平面布置方案。

6.4.4说明各级配电装置型式选择、间隔配置及远近期结合的合理性。6.4.5根据变电站所在地区地震烈度要求,说明电气设备的抗震措施。6.5站用电及照明

6.5.1说明站用工作/备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6.5.2说明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结果。6.5.3简要说明站用配电装置的布置及设备选型。

6.5.4说明工作照明、事故照明、检修电源和消防电源等的供电方式,并说明主要场所的照明及其控制方式。当选用清洁能源为照明电源时,应说明供电方式,论证其必要性及经济合理性。6.6防雷接地

6.6.1说明变电站的防直击雷保护方式。

6.6.2提供变电站土壤电阻率和腐蚀性情况,说明接地材料选择、接地装置设计技术原则及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势计算结果,需要采取的降阻、防腐、隔离措施方案及其方案间的技术经济比较。说明二次设

7

Q/GDW166.2—2010

备对接地的要求。6.7电缆设施

6.7.1说明站区电缆构筑物型式及尺寸、电缆/光缆敷设方式的选择。6.7.2应说明电缆及其构筑物采取的防火和阻燃措施。6.8电气部分图纸

6.8.1电气专业图纸可参考表5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

表5

序号12345

电气主接线图电气总平面布置图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断面图站用电接线图全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电气部分图纸目次

比例-1:100~1:5001:100~1:500

-1:200~1:500

推荐总平面方案备

包括各比较方案包括各比较方案包括各比较方案

6.8.2图纸深度要求6.8.2.1电气主接线图

应表示主变压器与各级电压母线的连接。表示各级电压的电气接线方式及设备配置情况。表示中性点接地方式及补偿设备。标注图中设备和导体的型号及其主要技术规范。各级电压出线回路应标注名称。应绘出远景接线示意图(一般可在图纸右上角表示);对工程的原有部分、本期及预留扩建应加以区分。

6.8.2.2电气总平面布置图

电缆隧(沟)道及道路等的布置。应表示各级电压配电装置(户应表明主要电气设备、站区建(构)筑物、

外)的间隔配置及进出线排列。母线和出线宜标注相序。布置图应表明方位、标注位置尺寸,并附必要的说明及图例。

6.8.2.3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断面图

a)应表示出配电装置的布置(包括设备、构架、母线等各设施的安装布置,以及导线引接方式)。平面图应表示进出线排列及间隔配置;表示出通道、走廊等设施,并标注布置尺寸及母线和进出线相序(当电气总平面图能清楚表示时,此图可省略)。

b)屋内配电装置宜绘制配置接线。

c)断面图应按不同类型间隔出图,并表明设备安装位置、尺寸、标高、导线引接方式、电气距离校验等(常规配电装置可只出代表性断面),且宜有本间隔的接线示意图。6.8.2.4站用电接线图

应表示站用工作电源的引接方式。应表示站用母线的接线方式。标注开关柜型号、回路名称、主要设备及元件规范等.

6.8.2.5全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应表示需要进行保护的电气设备、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并标注其高度。应表示避雷针(线)的布置位置,并标注其高度。应绘出对不同保护高度的保护范围。宜将保护范围计算结果列表于图中。6.9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6.9.1电气部分计算项目见表6,具体工程可视需要增减。计算书底稿不列入设计文件,一般只引述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但必须存档妥善保存,以备查用。

8

Q/GDW166.2—2010

表6电气部分计算项目目次

序号123456

计算项目名称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站用电负荷及站用变压器选择导体的电气及力学计算配电装置的电气校核计算接地计算防雷保护范围计算

工程需要时进行工程需要时进行备

6.9.2计算书深度

6.9.2.1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包括计算接线、运行方式及系统容量等),并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对导体和电器的动稳定、热稳定以及电器的开断电流应进行选择计算和校验。本项计算的成品应包括:短路电流计算阻抗图、短路电流计算结果表。6.9.2.2站用电负荷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应进行站用电负荷统计和计算,并编制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容量选择表。6.9.2.3导体的电气及力学计算

应进行导体的电气及力学计算。6.9.2.4配电装置的电气校核计算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对配电装置间隔宽度、架构的高度、宽度、母线最大弧垂以及各种状态的电气净距进行校验。6.9.2.5接地计算

应计算接地电阻、接地装置截面、接触电势、跨步电势。6.9.2.6防雷保护范围计算

计算结果列入防雷保护范围图。7

二次系统

7.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7.1.1一次系统概况

简述一次系统的概况和特点。

7.1.2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概述与本工程有关的系统继电保护现状,包括配置、通道使用情况、运行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7.1.3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分析一次系统对继电保护配置的特殊要求,论述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原则。提出与本工程相关线路保护、母线保护、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器等的配置方案。

a)对于线路改接(或 接),当对侧保护需要调整时,应提出相应的保护设备配置或改造方案。b)当采用分布式母差、分布式故障录波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及实施方案。c)当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及实施方案。7.1.4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

根据需要提出各电压等级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配置方案。

9

Q/GDW166.2—2010

7.1.5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7.1.5.1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

保护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包括传输时延、带宽、接口方式等。

7.1.5.2提出对电流及电压互感器、断路器、直流电源等的技术要求,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应论述保护对不同类型互感器的适应性及其解决方案。

7.1.5.3当变电站采用智能设备时,应提出继电保护对过程层设备的接口要求和方案。

7.1.5.4提出系统继电保护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设计方案,说明继电保护设备通信规约要求,对于改扩建变电站,新配置继电保护装置规约与原有保护装置不一致时,应提出解决方案。7.2系统调度自动化

7.2.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概述与本工程相关的调度端能量管理系统、调度数据网络及安全防护等的现状及存在问题。7.2.2远动系统

根据调度关系,提出远动系统配置方案,明确技术要求及远动信息采集范围和传输要求。7.2.3关口电能计量系统7.2.3.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简述与本工程有关的电能量计量(费)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7.2.3.2电能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配置

根据各相关电网电能量计量(费)建设要求,提出本工程计费、考核关口计量点设置原则,明确关口表和电能量采集处理终端配置方案,提出电能量信息传送及通道配置要求。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论述计费关口表适应性及精度要求。

7.2.4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根据相关调度端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总体方案要求,分析本工程在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本工程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配置要求、网络接入方案和通道配置要求。

7.2.5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根据相关调度端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要求,分析本工程各应用系统与网络信息交换、信息传输和安全隔离要求,提出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分区方案、设备配置要求及示意图。

7.2.6相关调度端系统

根据电网二次系统规划及可研结论,结合本工程建设情况、如需完善和改造相关调度端主站系统,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合同要求同步开展相关单项工程设计,提出设备配置方案和投资概算。

7.3系统及站内通信7.3.1通信现状

叙述与变电站相关的电力系统通信现状,包括传输型式、电路制式、电路容量、组网路由、设备配置、相关光缆情况等。

7.3.2通道要求

根据调度组织关系、运行管理模式和电力系统接线,提出线路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等相关信息系统对通道的要求,以及变电站至调度、集控中心、运行维护等单位的各类信息通道要求。7.3.3系统通信方案

a)根据接入系统和可行性研究,提出变电站系统通信方案。当系统情况变化引起通信方案改变时,应阐述其技术经济性。本变电站的建设对现有通信有影响时,应包含临时过渡方案。

b)当有载波通信系统时,应提出详细的载波通信方案,包括载波通道组织、设备配置、选型,以及保护及远跳传输方式。

c)根据系统总体规划提出变电站综合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的配置方案。7.3.4

10

通道组织

Q/GDW166.2—2010

根据通信现状和方案,进行变电站通道组织。当方案路由与前期发生变化时,应再次核算保护通道传输时延。

7.3.5站内通信方案

7.3.5.1论述变电站通信系统的供电方案,提出通信电源的配置方案。7.3.5.2提出通信部分的信息监测范围及监测方案。7.3.5.3提出变电站市话通信方案。

7.3.5.4提出通信设备的组屏和布置方案。

7.3.6配套通信工程

在初设阶段应根据合同要求同步开展通信单项工程设计,提出完整的初步设计报告和概算书。7.4变电站自动化系统7.4.1管理模式

依据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模式,提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总体配置要求。7.4.2监测、监控范围

概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监测、监控范围及信息内容。

7.4.3配置方案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系统设备配置、主要功能、高级应用功能等。

a)根据一次设备选型与布置,说明站控层、间隔层设备配置、网络结构。

b)当采用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时,应论述过程层组网方案、设备配置、布置方式等,必要时进行专题论证。

c)依据二次系统通用设计进行防误操作闭锁方案设计,必要时进行方案比选,提出推荐方案。d)对于改扩建工程需改造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时,主要方案应根据可研结论确定。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合同要求同步开展相关专项工程设计,提出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

7.4.4与其它设备接口

提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装置、一次设备智能装置、非关口电度表、电能量采集处理装置、站内其它智能装置、全站时钟同步系统的接口方案和技术要求。

7.4.5高级应用

说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高级应用实施方案和配置要求,需要主站端系统配合实现时,应提出相应接口要求。

7.5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7.5.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简述与元件保护相关的一次系统概况和特点;概述与本工程有关的元件保护现状,包括配置、运行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7.5.2保护配置

分析一次系统对继电保护配置的要求,论述元件保护(主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等)配置方案;当主变压器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及实施方案。

7.5.3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a)变压器保护装置等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方案,如变电站采用智能设备,还应提出其对过程层设备接口方案。

b)提出对电流及电压互感器、断路器、直流电源等的技术要求,当主变各侧采用不同类型互感器时,应论述保护的适应性及其解决方案。7.6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7.6.1直流系统

11

Q/GDW166.2—2010

a)根据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模式、地理位置和二次设备布置,提出变电站直流系统的电压选择、系统接线方式、配置方案。

b)根据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管理模式,统计全站负荷,按事故备援时间计算蓄电池组容量,提出直流蓄电池组、充电设备配置方案。

7.6.2不停电电源系统

根据站内不停电供电的二次设备需求,说明不停电电源系统接线方式、配置方案。

7.6.3当全站采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时,应论述其具体实施方案。7.7其他二次系统

7.7.1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a)全站时钟同步系统设计方案,包括与站内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的各类设备对时方案和接口要求。采用网络对时方案时,应论述其同步精度要求、对交换机的要求及具体实施方案。

b)说明时钟同步系统设备布置方案和电源要求。7.7.2非关口电能计量系统

说明各电压等级电度表配置及组网方案。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应提出电度表配置和接口要求。7.7.3设备状态监测系统

7.7.3.1根据变电站内设备状态监测范围及参量,说明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设计方案,论述传感测量装置配置方案。

7.7.3.2说明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功能、设备配置,需要时说明与远方主站的传输信息、规约、通道要求,以及对主站端的接口要求。

7.7.4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选择

结合变电站内不同电压等级主接线型式,根据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测量仪表和计量装置要求,论述变电站内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的选择配置,包括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相数配置,二次绕组数量、准确级及容量等参数的选择等。也可以图纸型式表示。

7.7.5二次设备的接地、防雷、抗干扰

根据变电站内二次设备的布置方式,说明二次设备的接地、防雷及抗干扰措施。包括控制电缆的选型、敷设与接地方式;互感器二次回路的接地方式;二次设备等电位接地网的设计方案及设备防雷措施等。7.7.6辅助系统

7.7.6.1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

a)全站图像监视系统设计方案,包括功能、监视范围及摄像设备布点方案。提出视频图像信号传输方案、带宽要求。

b)说明变电站的安全警戒设计方案。7.7.6.2火灾报警系统

a)火灾报警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结构、布线要求及主机、控制模块布置方案。b)提出火灾报警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动方案。7.7.6.3智能监测与辅助控制系统

当辅助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时,论述包括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主变消防、采暖通风、照明、给排水等在内的辅助智能控制系统组成方案,说明各子系统间联动配合方案、设备配置,需要时说明与远方主站端系统传输通道要求,以及对主站端接口要求。

7.8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7.8.1结合一次设备布置型式,说明二次设备室设计方案。

7.8.2根据二次系统技术方案提出二次设备室设备组柜布置方案。当采用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应论述过层设备包括合并单元、智能组件等布置方案。

7.8.3说明二次设备接地、防雷、抗干扰设计方案。说明对电力电缆、控制电缆、光缆的抗干扰及阻

12

Q/GDW166.2—2010

燃要求。

7.9二次系统图纸

7.9.1二次系统部分图纸目次

表7二次系统部分图纸目次

序号1234567891011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图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方案配置图变电站二次系统分区安全防护示意图自动化系统过程层网络配置图状态监测系统配置图保护配置图直流系统接线图二次设备室布置图

变电站接入系统前通信系统现状图变电站接入系统后通信组织图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图

二次与通信专业合并出图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如需要建设载波电路时在初步设

计报告中插图

可与2合并出图可与2合并出图

纸名

备注可与6合并出图

注:图纸宜采用A3图幅表示

7.9.2图纸深度要求

7.9.2.1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图

应按推荐的电气主接线方案示意线路、母线等保护配置方案。7.9.2.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方案配置图

应表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站控层各工作站、远动通信装置、二次安全防护设备、间隔层测控单元、网络连接的结构示意,与保护、电能量等其他外部系统的接口、打印机、显示器等设备的配置。7.9.2.3变电站二次系统分区安全防护示意图

应示意变电站二次各应用系统的安全分区,根据信息交换需要进行互联情况部署防护设施。7.9.2.4自动化系统过程层网络配置图

应表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电压等级的过程层由互感器、智能组件、网络设备至间隔层设备间联系结构示意图。

7.9.2.5状态监测系统配置图

应表明状态监测系统的各类设备配置、网络连接的结构示意,需要时提出向远方主站的传输信息、规约、示意图。

7.9.2.6保护配置图

应表明保护配置原理及主要保护方式;电流互感器接线方式等。7.9.2.7直流系统图

应表示直流系统的接线方式;蓄电池型号和数量;充电设备及馈线数量等。当采用一体化电源设备时,直流系统图应表示一体化电源所涵盖所有设备的型号、数量及接线方式等。7.9.2.8二次设备室屏位布置图

13

Q/GDW166.2—2010

应表示二次设备室设备的布置方式、布置尺寸。图中应有屏编号、名称、型式对照表。7.9.2.9变电站接入系统前通信系统现状图

应示意变电站投产前所在地理位置有关电通、区域、省、地光纤、微波等通信网络的通信现状图。7.9.2.10变电站接入系统后通信组织图

应示意变电站投产后,变电站所在地与电通、区域、省、地光纤、微波等通信网络互联的组网方案。7.9.2.11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图

应根据变电站出线、表明线路载波、结合加工设备等设计方案。7.10计算项目及深度要求

全站直流供电负荷统计,直流系统设备选择及UPS、蓄电池容量计算;在初设报告中提供负荷统计表和计算结果。8

土建部分

8.1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8.1.1站区总体规划

a)站区与当地城乡规划的协调,利用就近的生活、交通、给排水、防洪等设施和最终规模的统筹规划。说明进站道路及引接、交通、各级电压线路出线方向、进出线条件、站区供水方式、站外给水管道引接点及管道路径和距离、站区排水的接纳地点及管线走向和距离、总平面布局、环境保护、分期征地和分期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征集工程建设单位与当地有关部门的合理意见、建议,提出拟还建乡村路、沟渠等方面的规划方案及涉及的概算工程量。

b)站区总体规划的特点,全站建(构)筑物、地下管沟、道路的规划。总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应利用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开不良地质构造、节约用地。说明主要建筑物朝向、远近期结合方案。

c)当站址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应说明原因并提供设计依据。d)说明地形图所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8.1.2站区总平面布置

a)站区总平面布置方案要贯彻“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的有关要求,根据工艺专业布置需求,结合地形与地质条件、地下管线走廊、日照、交通以及环境保护、绿化等要求布置建构筑物。针对建站条件,可提出两个总平面布置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并提出推荐方案。

b)说明变电站功能分区原则及远近期结合的意图、一次或分期征地的考虑。

c)站内主要生产建(构)筑物的布置、方位选择、与各级配电装置的空间组织及与四周环境的协调和电缆沟、管线、交通联系。

d)各级配电装置及主变压器的布置方位。

e)变电站主入口位置及处理、进站道路的长度及引入方向。

f)附属建筑物、大门及围墙、供排水等建构筑物的布置方案选定(包括对分期建设的安排)。g)简述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的设置。

h)说明站区总平面布置采用的节约集约用地措施。8.1.3竖向布置

a)说明竖向设计的依据(如自然地形、洪涝水位、山洪流量、土方平衡、道路引接和管道的标高、排水等情况)。站区防洪、防涝、排洪措施。

b)说明竖向布置型式(平坡式或阶梯式),站内主要生产建筑及配电装置设计标高、场地设计坡度等。

c)根据需要注明初平土方工程量,取土或弃土方案的选定(包括取弃点的位置和距离)。d)说明站区的边坡(挡土墙、护坡)设计方案和工程量。

e)场地地表雨水的排放方式(散排、明沟或暗管)等;应阐述其排放地点的地形与高程等情况;

14

Q/GDW166.2—2010

8.1.4

a)b)c)8.1.5

a)b)c)

管沟布置

说明站区管沟布置的主要设计原则。

简述管沟选型、截面尺寸及地下管线的布置方案。

说明特殊地质条件(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冻土和阶梯分段等)管沟的布置的有关措施。道路及场地处理

站外道路的路径规划、引接、坡度及道路技术等级标准等;

站内道路的布置原则(道路型式的选择和路面宽度、转弯半径、坡度及路面等级的确定);站区场地及屋外配电装置场地地面的处理。

8.1.6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的内容

8.1.6.1说明项目已经取得的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各项协议情况。说明征地、拆迁及地面附着物的内容。具体应包括征地性质及总量、房屋类型及拆迁总量、林木品种及砍伐总量,以及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其它重要移改设施总量。

a)协议取得情况。

b)拟征用土地的性质及总量。

c)拟拆迁建筑物情况说明(属性、规模及结构分类)。d)拆除或迁移通信线、电力线、广播线等情况说明。e)林木品种及砍伐总量。

f)拟拆除或迁移改造道路、沟渠、机井等的数量。g)其它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重要设施移改情况。

8.1.6.2当征地拆迁规模较大时,或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费用较大时,应提供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专题报告。初步设计阶段应与业主相互配合,通过详尽的现场调查、收资了解、接触商洽或第三方咨询评估等手段,尽可能详细而准确地核实数量,并给出依据。8.1.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11.11.21.31.423

变电站总用地面积围墙内占地面积进站道路占地面积边坡挡墙占地面积其他占地面积

进站道路长度(新建/改造)变电站总土石方工程量

挖方填方挖方填方挖方填方

单位hm2hm2hm2hm2hm2mm3

数量

备注

3.1站区土石方工程量

m3

3.2进站道路土石方工程量

m3

15

Q/GDW166.2—2010

表8(续)

3.33.44567891011

外购土工程量外弃土工程量围墙长度挡土墙体积护坡面积站内道路面积 电缆沟长度(600mm以上)站区总建筑面积

mm3m2m2m2mmm2

注明材质、高度

注:当分期建设时,应注明远期指标。

8.2建筑

8.2.1全站建筑物一览表

本期和远期各建筑物名称、设计使用年限、火灾危险分类和耐火等级、建筑面积、层数、层高。说明本期和远期全站总建筑面积。

8.2.2生产建筑物

a)概述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和智能化技术要求。

b)概述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工艺要求,确定建筑平面布置、建筑层数、层高和总高度、垂直及水平交通的组织、安全通道和出入口的布置及采光、通风、隔热保温、节能、防眩光、防噪音、消防及为适应其他环境条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c)简述建筑的功能分区,建筑平立剖面布局和空间组成,以及建筑立面造型、色彩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d)选定围护材料,明确建筑室内外装修标准,如:楼地面、内外墙面、顶棚(含吊顶)、屋面防水等级和材料的选择及做法、门窗选型等。8.2.38.2.48.2.58.2.6

a)b)c)d)

说明辅助、附属建筑物说明平面布置及立面处理说明通用设计的应用情况,并与通用设计进行比较说明建筑物采取的节能措施主要建筑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材品种、规格等。

各种建筑装饰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砌体材料等。地方性建筑材料的品种、性能和该工程的应用情况。

当工程中采用建筑新材料时,应论述其应用依据及理由,必要时专题论述。

8.3结构

8.3.1设计主要技术依据

a)相应的岩土工程初勘报告、工程水文气象报告及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站址地震影响主要动参数、建筑场地类别、地基土液化的评价等;地基土冻胀性和融陷情况,着重对场地的特殊地质条件分别予以说明。

b)采用的设计荷载,包含工程所在地的风荷载和雪荷载、楼(屋)面使用荷载、其他特殊的荷载等。8.3.2

16

生产建筑物结构

Q/GDW166.2—2010

a)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安全等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和耐久性要求,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措施设防烈度。

b)上部结构选型。

c)房屋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的设置。

d)地下室的结构选型、防水做法和防水等级。e)为满足特殊使用要求所作的结构处理。f)施工特殊要求。

g)说明工程中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情况,与常规做法对比分析,必要时专题论证。h)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8.3.3辅助及附属建筑物

a)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抗震设防类别和抗震设防烈度。b)建筑物结构型式、基础结构型式、基础埋置深度及地基处理方案。8.3.4

a)烈度。

b)c)d)e)

屋外配电装置构(支)架

构(支)架的结构设计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措施设防构架结构选型及布置方案。

构架梁、柱断面的确定及节点型式。设备支架结构选型。

钢结构构(支)架的防腐处理。

8.3.5全站建、构筑物的地基与基础

说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地基处理方案及基础结构型式、基础埋深、地基持力层名称;如遇软弱地基和特殊地基时,宜进行地基处理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必要时应进行专题论证。若采用桩基或其他复合地基时,应说明桩的类型、桩端持力层及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下卧层条件。根据地下水或地下土质的腐蚀等级,说明基础相应采用的防腐措施。

8.4给排水

8.4.1站区供、排水条件8.4.1.1水源

由自来水管网供水时,应说明供水干管的方位、接管管径、能提供的水量与水压。当建自备水源时,应说明水源的水质、水文及供水能力,取水方式及净化处理工艺和设备选型等。8.4.1.2现有排水条件

当排入城市管道或其他外部明沟时应说明管道、明沟的大小、坡向,排入点的标高、位置或检查井编号。当排入水体(江、河、湖、海等)时,还应说明对排放的要求。并应取得排放地点的排水协议。8.4.2给水系统8.4.2.1用水量

说明或用表格列出生活用水定额及用水量,生产用水水量,其他项目用水定额及用水量(含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量,锅炉房、道路和不可预计水量等);消防用水标准及用水量;总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最大时用水量)。8.4.2.2给水系统

说明生活、生产、消防系统的划分及组合情况,分质分压分区供水的情况。当水量、水压不足时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调节设施的容量、材质、位置及加压设备选型。对扩建工程应简述现状。8.4.2.3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8.4.3排水系统

a)说明设计采用的排水方式、排水出路及排水口处理方案。如需要提升,则说明提升位置、规模,

17

Q/GDW166.2—2010

提升设备选型及设计数据,构筑物形式,占地面积,紧急排放的措施等。

b)说明生活(生产)排水系统的排水量。当污水需要处理时,应分别说明排放量、水质、处理方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构筑物概况以及排放标准等。

c)说明主变压器事故排油系统。

d)说明雨水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或采用的暴雨强度)、重现期、雨水排水量等。e)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8.4.4防洪排涝

a)变电站站区山洪设计流量或站址附近水域的洪水位或内涝水位。b)站区防洪(或防内涝)措施。

8.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8.5.1设计原始资料

a)采暖、通风、空调设计所采用的气象数据,包括室外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主导风向及风速等。

b)室内设计参数。根据相关工艺专业的要求及相关规程规范中的规定,列出各建筑物(房间)室内设计参数。

8.5.2采暖方案及设备选型

说明变电站属采暖区、过渡区,是否设置集中采暖系统。a)计算采暖热负荷。

b)说明采暖加热设计及主要设备的性能参数、供暖热媒参数、站区内采暖管道的敷设方式。c)说明散热器的设置及布置方式、采暖管道及保温材料的选择。

d)当采用新型采暖方式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并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必要时应专题论述。8.5.3通风方案及设备选型

a)有事故排风要求或降温通风要求的电气设备间,应说明其通风方式、通风风量确定原则、设备选型及参数、室内气流组织形式、通风和降温设备的运行方式。

b)对于容易产生易燃易爆或有害气体的房间(如蓄电池室、采用SF6断路器的GIS室)应说明通风量计算原则、通风方式、设备选型、防腐、防爆措施等。

c)应说明各通风系统的防火措施。8.5.4

a)b)c)式。

空调方案及设备选型计算空调冷、热负荷。

对室内温、湿度有要求的房间,应分别说明空调设备的选型、参数和运行方式。

采用变频多联空调系统的站内建筑,应说明空调系统选型、主要参数、室内机的型式和运行方

8.5.5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控制

说明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8.5.6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

说明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节能方案和节能设备。8.6土建部分图纸

8.6.1土建部分图纸目次

表9土建部分图纸目次表

序号118

站区总体规划图

比例1:500~1000

包括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p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