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5-27 00: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电大形势与政策答案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民族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
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第二章
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第三章
1. 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回答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题干
7.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第四章
1. 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 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第五章
1.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4.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5.只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6.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7.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矛盾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8.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 9.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第六章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3.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4.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主制度等。
5.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第七章
1.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2.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族籍权利、参政权利、发展经济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4.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第八章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机关的设立;二是自治机关的建设自治权
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
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第九章
1.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科学技术干部和理论干部。
4.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 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5.迅速大量地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第十章
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
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十一章
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
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
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4.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 5.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的语言意识和语
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规律,发展变化规律和回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繁荣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回答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第十三章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3.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
4.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第十四章
1.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政治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
1.(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理论性)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的问题。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第二章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族类)。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南朝)时期。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1987年)。 第三章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民族)。
2.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与量的提高。 3.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自然)同化。 第四章
1. 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2. 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和平与发展)。 第五章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因素)。 2.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民族与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3.现今世界上共有(3000)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第六章
1.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21)个国家接壤。 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两个)以上民族共居。 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4.我国大陆地区的(31个)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18个)。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
第七章
1.(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2.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3.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4.我国有约3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3)。 第八章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的行使)。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155)个。 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44)个。
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第九章
1.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2.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3.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第十章
1.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现阶段民族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的主要任务是)。
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对口支援)。 第十一章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科技人员和教员),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馈
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上。
第十二章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15 )种。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满、回)。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11)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
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第十三章
1.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2.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3.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
第十四章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佛教和伊斯兰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资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自治、自养、自传)。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赵朴初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民族问
题发展的规律,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是一门理论科学, 是一门实践科学, 是一门交叉学科)。
第二章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血统, 生活, 语言, 宗教, 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 封建主义民族, 资本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民族特征, 历史依据, 民族意愿, 就近认同)。
第三章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常态发展, 异态发展, 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 社会分工, 内部交往程度, 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经济发展, 政治发展, 文化发展, 人口发展)等。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民族结构, 民族素质, 民族关系,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5.民族同化的特点有(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民
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第四章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民族利益的照顾, 民族权利的保障, 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自然因素, 民族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民族间通婚情况)。
第五章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普遍性, 国际性, 敏感性, 连锁反应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民族的活动中,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地域, 民族, 经济, 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现
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第六章
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壮族, 满族)。
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格萨尔》, 《江格尔》, 《玛纳斯》)。 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封建制度, 封建农奴制, 奴隶制度, 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4.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章
1.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地位, 待遇, 权利, 利益)的平等。 2.(实现民族平等,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
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4.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 友好, 联合, 协调)。 5.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八章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坚
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4.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民族干部, 民族语言文字, 民族形式)。 5.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九章
1.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
当家做主的标志,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2.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包括(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3.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科学技术干部, 理论
干部, 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 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的方针、原则。
第十章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少数民族地
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第十一章
1.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民族教育受民族
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传递和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和模式, 构成了各种独特的民族社会文化结构和制度形式,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第十二章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平等, 尊重, 发展, 使用)。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朝文三协, 彝文四协, 藏文五协, 蒙文八协)。
第十三章
1.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民族性, 群众性, 传承性, 变异性, 敏感性)。
4.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遗传原因, 自然原因, 经济原因, 历史文化原因, 宗教原因)。
第十四章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群众性, 民族性, 国际性, 长期性, 复杂性)。 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东正教, 佛教, 天主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维护法律尊严, 维护人民利益, 维护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统一)。
四、辨析题 第一章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这些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的民族观指导下才能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所揭示的许多规律,对民族研究各门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
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民族观才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
4.中国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对。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现象、民族关系事关每个公民。
第二章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把个别特征拿来作为民族的定义是不够的。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是辩证地、科学地运用了斯大林的民族
第三章
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错。民族分化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隔离而造成的。
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这种现象是民族消亡而不是民族灭亡。
3.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
错。这是民族组合。
4.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错。这是民族消亡的含义。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
对。那些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是民族同化。
第四章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
对。只有这种关系中具有民族性的内容才应将其纳入民族关系之中。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
错。民族关系虽有个人之间的关系,但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
对。虽然有些民族关系是通过这种关系表现出来,但不能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一般行政等关系都说成是民族关系。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
错。有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事业的事实上不平等还存在;实际生活中民族平等的法律保障还不健全;社会生活领域享受民族平等权利时还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
错。竞争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和作用。
第五章
1.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错。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
2.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
对。民族问题概念的合理确定,将直接关系到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社会发展和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人类社会发展中最早形成的
第六章
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
对。还有几十万人的民族成分尚待确定。
2.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错。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
第七章
1.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
对。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2.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对。以上各项均已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措施之中。
第八章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坚
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4.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民族干部, 民族语言文字, 民族形式)。 5.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九章
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错。这只是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还有许多内容。
2.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
设中起着桥梁作用、组织保证作用、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他们在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地区局部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关系、维护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对。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84年通过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许多法律都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配备作出了规定。
第十章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错。虽有国家大力帮助,但归根
到底要依靠民族地区各族人民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错。应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由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制定经济建设方针
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
错。乡镇企业属于公有制。
第十一章
1.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成败、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人民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事实证明,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是和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思想理论水平密切相关的。因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使改革开放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教育
发展状况很不相同,大都基础很差。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有了大的发展,但基础仍很薄弱,各少数民族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明显。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也大大低于全国教育综合指数。
第十二章
1.民族语言文字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发展繁荣的时期。
第十三章
1.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对。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次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这是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
3.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经济基础是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物质前提,经济基础决定着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改革必须尊重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愿望,改与不改,何时改和怎样改,均由少数民族的干部和群众自己决定,别人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强迫命令。
第十四章
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宗教信仰是一部分信教群众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属于思想领域的认识问题,而不属于政治问题。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 错。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将继续长期存在。宗教的消失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长期发展才能达到。
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宗教教义的宣传即有神论的宣传,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不应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如同无神论的宣传不应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一样,宗教宣传品也应该在规定的场所出售发放。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这只是
其中一方面内容。完整的内容是每个公民在信仰宗教与否的问题上、在具体宗教的信仰的选择上、在宗教信仰的时间选择上,都是自由的,都有自己选择决定的权利。
五、论述题
1. 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1. 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科学的民族观。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 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制定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这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
2.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由此可知,斯大林主张的是民族四特征说,即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它是在总结中国和外国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3.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的局部现象。
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这种民族分化多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这与一般的民族同化现象不同。
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
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不能用人为的、强迫的、爆发式的、突变的方式来实现。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
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以上要点须联系实际)。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明显存在并存;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以上要点须联系实际展开论述)。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与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
6.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的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
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发生的民族问题,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地区,波及影响面广,连锁反应大。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和传播媒介现代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以上要点须联系实际)。
7.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1.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从一个国家来说,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来说,世界所有民族一律平等。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聚居和散居民族一律平等。
2.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不仅在政治上完全平等,而且在经济上完全平等,还要在文化上完全平等,以及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内完全平等。
3.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不仅在执政党的党规及国家的法律中要有民族平等的明确规定(纲领政策、法律),而且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实施和保障,还要大民族(原来的压迫民族)采取措施,包括照顾、帮助甚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以上要点须联系实际展开论述)
8.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试述其原则、内容与实质。
答: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
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其主要内容: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
2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3.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其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以上要点须联系实际展开论述)。 9. 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 1.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
2.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3.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 5.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
6.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7.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不断更新。
10.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 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
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7.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1.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
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靠民族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使全民族的思想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提高,心理、意识素质得到优化,身体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使这一民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民族。
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状况的反映。民族教育反过来也影响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重视民族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就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忽视民族教育,文盲人口不断增加,专业人才缺乏,民族经济就会遇到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才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民族交往中的相让、相容、相互尊重的自觉性将会提高,这些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以上要点须联系实际展开论述)
12.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如下: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的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但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并不排斥语言文字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 3.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族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在基本词汇、语言结构、使用习惯等方面不断改进,
使旧有的、失去生命力的词汇逐渐被淘汰,而代表时代脉搏和新生事物的新词汇不断被创造出来,使语言文字在内容和使用手段上更富于时代感。 4.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民族语言的交融性即指民族语言将随着民族关系的改善,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各民族的语言词汇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这一特点无疑取决于民族间日益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系这一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彼此学习语言文字的现象增多,民族语言交融现象也增多。 13.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1.坚持群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群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
2.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过程中,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做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也使落后、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认识并被摈弃。
3.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革在加强宏观调控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状,有区别地分步骤、分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力相适应。
4.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风俗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改革风俗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风俗习惯进行超前预测,以此使今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人为的、脱离时代的“超前”改革。
14.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的,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
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宗教是个人的私事,信仰宗教或是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之一。
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以上要点必须联系实际)
正在阅读:
电大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考试复习资料05-27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09-15
2016年高考浙大附中全真模拟卷文科数学05-19
被温暖照亮作文800字07-10
5.杜甫。秋兴八首其一08-06
美语发音规则上课讲义04-08
棉花SUPERMAN类锌指蛋白基因GZFP的启动子及功能分析06-04
生活中的悠扬琴声作文800字07-15
我最喜欢的动物——狗作文500字07-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民族政策
- 复习资料
- 电大
- 民族
- 理论
- 考试
-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题
- 城市管理学(市政规划)期末复习题与解答
- 内部控制试题(有答案)
- 深圳市北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制度
- 纪念空间论文
- 青岛版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知识点
- 厦门市日用塑料厂名录2018版260家
- 五年级下语文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 第四章 水煤浆的检验(煤炭及其加工产品检验技术)
- 建筑工程基建办新建工程管理制度全套及流程
-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教案新人教版
- 一年级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 大学英语预备级2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A
- 中国旋压皮带轮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图文
- 虚拟演播室技术及其在高校中的应用
- 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 英语蓝鸽题1-3
- 《 数据库原理 》安徽大学08 —09 学年第 2 学期
- 汇锦国际酒店管理系统操作流程
- 2017-2018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