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更新时间:2023-10-28 13: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原型批评中的体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具有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马克

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在文学原型批评中的体现。旨在说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在文学原型批评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原型批评;体现;理论与实践意义;

引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与发展的普

遍规律的科学;是人们研究,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是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本文首先阐释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指出其理论的特征;再次阐释文学理论中原型批评的理论来源以及原型批评的主张;最后分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原型批评中的体现,指出其在原型批评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主张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的精髓, 它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分析一切事物。“唯物辨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论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一切对立派别根本差别所在。”(黄如松 46) 1.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一切事物。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内部与外部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1

必须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事物,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客观世界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2.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一切事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事物发生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永恒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同过内因而起作用。 3.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一切事物。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之中,事物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形式和运动发展的最深刻的原因是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的统一。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整个客观物质世界以及其中的每一个事物、现象都是多样性的统一。各自都有自身的结构,包含有不同的层次、要素,组成一个个系统;各个事物、现象、系统都有自身的个性;同时,它们之间又有着某种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多样性与统一性、共性与个性都是对立的统一。因此,孤立地、静止地或者片面的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是错误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

2

题。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是理论认识的工具,而且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伟大革命实践的工具。它是理论认识方法和革命实践方法统一的、完整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在社会实践中和精神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 原型批评的理论来源及主张

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该部分主要阐释原型批评的理

论来源及主张,旨在简单介绍原型批评的主要观点, 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在原型批评中的体现打好基础。 1. 原型批评理论来源。

原型批评主要有两大理论来源:一是英语学者詹姆斯. 弗雷泽的人类学;二是瑞士学者卡尔.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弗雷泽在其著作《金枝》里考察了原始祭祀仪式,发现其中许多意识虽然存在于一些截然不同,完全分割开的文化中,却显示出一些相似的行为和信仰模式。通过大量考察资料探究和解释,弗雷泽肯定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神话和祭祀仪式之间的相似性。但弗雷泽未能解释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无意识结构和产生这些相同模式原因。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邱运华 121)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强调集体无意识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邱运华 122)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和遗传而来的,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在荣格看来,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它们得到外化最初就是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邱运华122)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原型。 2. 原型批评主张。

原型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在

3

不同的时代可以找到原型。原型批评探索文学中某些反复出现的意象的原始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保存在文学经验之中的。原型批评将一部作品看作一个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的提示去发掘作品的真正含义。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弗莱指出原型模式可以连接一个作品与另一部不同的作品,从而“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何志均 158)。他还从生命和自然界的循环运动中得到启示,认为文学的演变也是一种类似的循环。并归纳出四种原型:

(1)黎明,春天和出生方面,这是传奇故事的原型,狂热的赞美诗和狂想曲的原型;

(2)正午,夏天,婚姻和胜利方面,这是喜剧,牧歌和田园诗的原型; (3)日落,秋天和死亡方面,这是悲歌和挽歌的原型‘ (4)黑暗,冬天和毁灭方面,这是讽刺作品的原型;

三. 唯物辩证法在原型批评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在概括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是根据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在原型批评中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原型批评把文学看作一个自主自足的体系,一个有机的整体。

原型批评反对细微式的微观研究,认为这样会忽略了作品之间的联系和文学广阔的结构性,从而不能发现文学的普遍形式和规律。原型批评主张对文学进行宏观研究,要求将一部作品放在它与作者的全部作品,甚至整个文学关系和文学传统中去考察。可见,原型批评实质上是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批评模

4

式。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的联系观点。原型批评将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正是注重事物之间联系的体现。原型批评将文学作品置于一个更深,更宽广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考察,突破了文学研究的狭小空间,有助于说明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人类文化之间的广泛联系。另外,原型批评广泛吸收了文化人类学,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学等理论,为我们观察文学世界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后来的跨学科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在原型批评中的实践意义。

2. 原型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循环模式。

原型批评代表人物弗莱从人与自然的同构关系出发,总结概括出神话的四种叙述模式。他“认为一天日出,日落的循环,一年不同四季的循环,以及人的生命的有机循环,其中都有同样意义的模式;依据这一模式,神话环绕某个形象构成具有中心地位的叙述---这形象一部分是太阳,一部分是茂盛的草木,一部分是神或原型的人。”( 邱运华 124)自然界有日出日落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往复更迭,人的生命也有生与死的不断循环,人类社会中的生命运动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具有同构性。原型批评中这种注重文学作品的循环模式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型批评提出文学作品循环模式,正是体现了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将文学看作一成不变的作品。 3. 神话原型概念体现共性与个性关系。

原型批评中提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意象和情境都可以在神话中或者原始意象中找到原型。原型批评总是试图将丰富多彩的文学现象归为一种或者几种不变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oe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