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更新时间:2023-12-03 08: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尿液分析仪参考值

尿胆原(URO):

参考值;正常人为弱阳性(+-)

临床意义:1. 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2.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3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等。 附注:

本实验干扰较多,例如甲醛防腐剂,亚硝酸盐大于0.05g/L,可减低反应灵敏性,出现假阴性。尿胆原不稳定,很快氧化为尿胆素,不与试垫反应,故尿液样本不新鲜会出现假阴性。 胆红素(BIL):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在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在溶血性黄疸的尿中,一般不见胆红素。 附注:尿中含有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而降低灵敏度,或尿液不新鲜或暴露于阳光而呈假阴性。 酮体(KET);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1.严重为治疗的糖尿病酸中毒患者酮体呈强阳性反应。2.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以可呈阳性反应。3.急性风湿热,结核病,败血症,急性胃炎伴有严重脱水。麻醉后,中毒性休克等,以可呈阳性。

附注:酮体试垫对温度十分敏感,暴露于室温内湿度中数小时即可失效,故操作时必须于取回试条后立即将试盒盖紧。试垫退色不可在用,同时尿样本应新鲜,如有细菌繁殖可使乙酰乙酸转为假阴性。 隐血(BLD):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含游离血红蛋白的尿称为血红蛋白尿,隐血实验呈阳性。正常人尿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体内大量溶血时,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当超过1-1.35g/L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等。

附注:试垫检出功能可因尿比重上升或蛋白质增加而减弱,维生素c增加以影响隐血检出,当其含量大于0.57mmol/L(10mg/dl)或尿液以甲醛防腐者,均可出现假阴性。在试垫出现绿色斑点,提示为完整红细胞所致。 蛋白(PRD):

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尿蛋白除了功能性体位性之外,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粘蛋白,IgA,糖蛋白等)及假性蛋白尿(混入脓血等)。病理性蛋白尿是肾病一个早期而易被忽视的指标,阳性可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蛋白质定性多为±—++,定量常在0.2g/24h.不超过1.5g/24h)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毒性物质引起肾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损害肾移植,本周蛋白,妊娠与妊娠中毒症,膀胱炎等。许多药物可使尿蛋白阳性,其中如阿司匹林,青霉素,庆大霉素,氯丙,嗪,灰霉素,干扰素,利福平,黄胺类,可的松非激素消炎剂射线造影剂等。可造成测定的干扰或排泄蛋白增多。

附注:试垫只对白蛋白有相应的反应,对球蛋白本周蛋白及其他蛋白不发生或仅轻度反应,故反应阴性的尿,并非一定不含蛋白,而对阳性病例或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时应用水杨酸发作确认试验。

亚硝酸盐(NIT)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尿路细菌性感染呈阳性。

附注:1.如尿夜在膀胱中滞留时间少于4-6h不足以让细菌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故建议以采用晨尿检查为好。2.如食物中完全不含亚硝酸盐,则即使有细菌亦不起作用。3.如肠球菌虽然为致病菌,但无转化硝酸盐为亚硝酸盐的特性,故虽有细菌感染亦呈阴性。4抗生素治疗或维生素c含量大于25mg/dl亦可出现假阴性。 白细胞(WBC)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尿中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时出现的中性粒细胞。

结果判断: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或炎症时,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女性阴道炎,宫颈炎。

结果异常处理:尿中白细胞增多主要与泌尿系统感染有关,应结合尿培养,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葡萄糖(GLU)

参考值:正常人尿为阴性,当血糖超过8.88mmol/L时出现尿糖。

临床意义:尿糖阳性可分为暂时性和病理性,暂时性尿糖见于应急反应,一时性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病理性糖尿见于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病,如胰腺疾病,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功能亢进和肥胖症,高血压等疾病。肾性糖尿为血糖值正常而尿中持续出现尿糖,因肾小管糖在吸收功能下降所致。

附注:本实验可因尿中含维生素c而出现假阴性,高比重碱性尿,亦可使糖检出偏低,使低糖浓度尿呈假阴性。 比重(SG)

参考值:成人1.015-1.025晨尿大于1.020

临床意义:又称比密,是指在4℃时尿液于同体积水之比。尿比重的测定常用来衡量浓缩稀释功能。结果判定:1.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高热心功能不全,脱水,蛋白尿等。2.降低常见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 酸碱反应(PH)

参考值:正常尿液为4.5-8,多数约为6,夜间尿较白天尿为酸。

临床意义:尿液PH值升高(碱性尿)见于进食大量植物性食品,尤其是柑桔类水果,无缺钾的代谢性碱中毒,持续呕吐,呼吸性碱中毒,尿路感染如变形杆菌,绿浓杆菌,尿混入大量脓血,输血后,肾小管酸中毒等。PH降低见于进食大量动物性食品,缺钾性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及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时。附注:本实验一般认为无干扰,但如操作时试条上留有较多的尿液,可因尿蛋白试垫上的酸性缓冲液露出,污染PH试垫,实验结果偏酸。细菌繁殖尿样可影响PH值。

磷酸盐,碳酸盐结石见于碱性尿。尿酸盐,草酸盐,胱氨酸结石多见于酸性尿。 尿维生素C

参考范围:0.6-1.4mmol/L

临床意义:尿液中维生素c含量高低对血红蛋白、胆红素、葡萄糖及亚硝酸盐可产生负干扰,干扰程度随维生素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维生素c检测的作用在于提示其他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防止假阳性。

血液学检查

CD2600血液分析仪个检测参考值及直方图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RBC)

正常参考值:男4- 5.5×1012/L 女3.5- 5×1012/L 新生儿6-7×1012/L 血红蛋白(HGB)

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RBC,HGB时诊断有无贫血的依据。生理增加;新生儿,高山居住者。病理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出血。 红细胞压积(HCT)

正常参考值:男40%-50% 女35%-45%

临床意义:HCT也是诊断有无贫血的依据,临床更多用其了解有无血液浓缩,指导补液治疗。增高;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脱水等。减少;各类贫血时,随红细胞数的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含量(MCH) 正常参考值:82-95(fL)飞升 正常参考值:27-31(pg )皮克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浓度(MCHC)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 正常参考值:11.5%-14.5% 正常参考值:35—56fL

临床意义:RDW是表示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一个参数,也就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

1.协助鉴别缺铁性贫血和海洋贫血;二者都是小细胞性贫血,但缺铁性贫血(IDA)的RDW增高,而海洋性贫血多数正常,

2 .协助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 (IDA) 的RDW增加,而MCV降低,表明IDA有RBC大小不均的现象。如果RDW正常的贫血,患IDA的可能性很小。IDA患者在血象出现异常之前,已有RDW增高的表现,所以RDW测定有利于早期IDA的诊断。 3.用于贫血的形态分类; 贫血分类 正细胞贫血 大细胞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 正常 增高 减低 减低

MCH 正常 增高 减低 减低

MCHC 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减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

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 慢性感染,慢性肝脏疾病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

贫血MCV/RDW分类:

贫血分类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正细胞均一性贫血 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MCV RDW 临床疾病 降低 降低 正常 正常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轻型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HBH病,坏死性肝病 慢性病,再障,化疗,急性失血性贫血

BH病,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原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再障,慢性肾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巨幼细胞性贫血,冷凝集溶血性贫血,白细胞显著增高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增高 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增高

红细胞直方图:

以红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红细胞的数量为纵坐标,绘制红细胞直方图。它能直观的表达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差异性。典型的红细胞直方图上有主群体和足趾部,主群体的范围是50-80fl,高峰对应的体积(横坐标)约等于MCV(80-92fl)是一呈左右对称分布的正态分布曲线,足趾部在130-180的区域,是二聚体,三聚体及多聚体细胞,小孔残留物和混杂在红细胞之中数量很少通常可忽略不计的白细胞的反应。

对于红细胞直方图的分析应注意:1.峰的位置;2.峰的宽度;3.顶峰的形状以及有无双峰现象,对贫血诊断有帮助:如峰值小于80fl,峰左移,峰底变宽,显示小细胞不均一性,提示是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大,而峰左移,底变窄,显示小细胞均一性,可能是轻型β-海洋性贫血;峰值超过94fl,峰右移,底变宽,显示大细胞不均一性,此乃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直方图特征,当给予叶酸或VB12治疗后,幼稚细胞分化成熟正常,正常红细胞逐步释放入血,而病理性大细胞并无完全消亡,检测时出现双峰形,说明治疗有效。除上述情况外,缺铁性贫血治疗后的恢复期以及缺铁与缺叶酸/VB12同时存在(即二联性,混合性贫血)也可能从图上见到二个细胞群,故不能只根据直方图形的变化下诊断,还因当结合临床资料。 白细胞(WBC)

正常参考值: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加:见于初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沐浴后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增加:见于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及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

减少: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疟疾,黑热病,再障,极度严重感染,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

淋巴细百分比(Lymph%) 淋巴细胞数目(Lymph#) 正常参考值:20%-40% 正常参考值:0.8-4.0×109/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

减少:见于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n%) 中性粒细胞数目(Gran#) 正常参考值:50%-70% 正常参考值:2.0-7.0×109/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

酸中毒,急性汞铅中毒等。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 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症。 中间细胞

中间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原始幼稚细胞等。 中间细胞百分比(Mid%) 中间细胞数目(Mid#) 正常参考值:3%-9% 正常参考值:01-0.9×109/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白血病,手术后,烧伤,铅、铋中毒等。一旦发现中间细胞过高则应高度重视,并涂片检查为准。 白细胞直方图:

是根据电阻抗原理构造而成,从直方图上可以较直观地反应个类细胞的增减;三分类仪器的白细胞直方图上,第一群35-90fl是小细胞区,主要是淋巴细胞;第二群90-160fl是单核细胞区,也称中间细胞区,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若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和白血病细胞,也在这个区域;第三群160fl 是大细胞区,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上述各类细胞的体积是经过溶血剂作用,细胞浆脱水后的体积,因个类细胞体积之间有交叉,所以个区域之中都可能还有其它细胞存在,即各类细胞体积的划分界点不是绝对的。 血小板(PLT):

正常参考值:100-400×109/L 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见于

1.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 2. 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脾功能亢进; 3. 血小板消耗过多:DIC

4. 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

1. 骨髓增生综合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 急性反应: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等; 3. 其他:脾切除术后; 血小板压积(PCT)

正常参考值:男 0.108-0.272 女 0.114-0.282

临床意义:PCT与PLT和MPV正相关,所以PLT,MPV的增减均可使PCT发生变化。减少见于血液稀释时,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破坏过多如脾功能亢进,化疗后,败血症及特小型血小板过多症此值均低于正常。增高见于血液浓缩时,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粒,及新生儿此值可高于正常。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正常参考值:7-11fL

临床意义:1.协助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增生不良者MPV小,破坏/消耗过多者MPV大;2.帮助了解骨髓造血恢复,早期血小板上升;3.估计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MPV下降者,感染严重,予后差;4.估计出血倾向的发生机会和严重程度,PCT和MPV同时下降者,容易出血,而且出血严重;

5其他方面的运用:MPV增多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血栓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等。MPV减少见于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再障,巨细胞性贫血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nx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