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 生化生理

更新时间:2023-12-14 21: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1.9生化 名词解释 (复习资料)50个

0.结构域domain:指一些较大的蛋白质分子,其三级结构中具有两个或多个在空间上可明显区别的局部区域。其特点:结构域与分子整体以共价键相连;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构象和生物学功能;同一蛋白质中的结构域可以相同或不同,不同蛋白质中的结构域也可以相同或不同。

1.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指氨基酸或蛋白质在溶液中解离呈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这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

2.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变性) :指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变性的本质是空间结构被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

3.Km :即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性常数,数值上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4.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抑制剂可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的抑制作用。(酶的可逆性抑制:抑制剂通过非共价键与酶和(或)酶一底物复合物可逆性结合,使酶活性降低或丧失,这种抑制采用透析或超滤等方法可将抑制剂除去,恢复酶的活性,故称为可逆性抑制。) 5.糖异生:在肝线粒体和胞液内,由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某些氨基酸)生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6.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在细胞液中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 + 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也称己糖磷酸支路,或简称PPP途径。 7.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经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通过血液运输至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8.酮体:酮体是脂酸在肝脏氧化分解时产生的特有中间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

丁酸和丙酮。肝脏合成酮体,经血液运输到肝外组织氧化利用。酮体是肝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9.血浆脂蛋白:血浆脂蛋白是脂质和载体蛋白结合形成的球形复合体,是血浆脂质的运输和代谢形式。球形复合体的表面为载脂蛋白、磷脂、游离胆固醇的亲水基团,这些化合物的疏水基团朝向球内,球形复合体的内核为甘油三酯、胆固醇酯等疏水脂质。 10.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的作用下,把一种氨基酸上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上,形成另一种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生成相应的酮酸。

11.一碳单位:具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CH3)、甲烯基(-CH2-)、甲炔基(-CH=)、甲酰基(-CHO)、亚氨甲基(-CH=NH)。一碳单位不仅与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还参与嘌呤、嘧啶的生物合成,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合物甲基化的甲基来源。Gly、Thr、Ser、His、Met等氨基酸可以提供一碳单位。一碳单位的转移靠四氢叶酸(5,6,7,8-四氢叶酸),携带甲基的部位是N5、N10。

12.尿素循环:也称鸟氨酸循环,是将含氮化合物分解产生的氨转变成尿素的过程,有解除氨毒害的作用。是一个由4步酶促反应组成的循环,可以将来自氨和天冬氨酸的氮转化为尿素。

13.从头合成途径:指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

14.关键酶:是指代谢途径中催化单向反应的酶,通常催化的反应速度最慢,故它的活性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方向和速度,也称限速酶或调节酶。

15.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其序列特征是富含T、G短序列的多次重复序列。

16.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成为逆转录(反转录)。 17.点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单个碱基的改变,为最常见的突变形式。

18.启动子:是指位于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能够与RNA聚合酶和其他转录因子结合并

进而调节其下游目的基因转录起始和转录效率的一段DNA序列。

19.不对称转录:指转录的选择性。包括两方面含义:①在DNA分子双链上,一股链用作模板指引转录,另一股链不转录;②模板链并非总是在同一条单链上。 20.断裂基因:真核生物基因,大多具有明显的断裂性特点,由若干外显子(被转录并呈现在RNA终产物上)和内含子序列(仅呈现在RNA初级产物上并被除去)交替排列组成,称为断裂基因。

21.信号肽:多数靶向输送到溶酶体、质膜或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其肽链的N末端有一段长度约为13~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特异性信号序列,称为信号肽(signal peptide),在蛋白质的靶向输送中起重要作用。

22.开放读码框:开放阅读框架,从mRNA 5’端的起始密码AUG到3’端终止密码之间的核苷酸序列。

23.氨基酸活化:氨基酸与tRNA在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活化氨基酸——AA-tRNA

24.生物转化:是指机体将一些极性或水溶性较低、不容易排出体外的非营养物质在进行化学转变,从而增加它们的极性或水溶性,使其容易排出体外的过程。

25.初级胆汁酸: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分别与甘氨酸、牛磺酸结合形成的结合物。

26.G蛋白:即鸟甘酸结合蛋白,是一类重要信号转导分子,与七跨膜受体相结合,存在于细胞膜内侧,能与GDP或GTP结合,由α、β和γ三亚基组成。以三聚体形式存在并与GDP结合者(GDP-Gαβγ)为无活性形式,当七跨膜受体受外源信号引起G蛋白构象变化,导致α亚基与βγ亚基分开,并与GTP结合为G蛋白的活性形式(Gα-GTP)。活化型G蛋白通过调节下游靶分子的活性而参与信号转导。

27.第二信使:指位于靶细胞内的具有信号转导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包括无机离子、脂类衍生物、糖类衍生物、环核苷酸等。当细胞外化学信号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细

胞内第二信使浓度和分布的变化,第二信使作用于下游信号分子,可起到信息传递和放大作用。

28.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被细菌作用,第7位α羟基脱氢所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脱氧所生成的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脱氧所生成的石胆酸两类。

29.变构调节:别构调节,体内的一些代谢物可与对应酶活性中心外的特定部位可逆地结合,使酶活性中心构象发生改变,并改变其催化能力,这种效应称为别构效应,又称别构调节。

30.共价修饰: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共价修饰或化学修饰。

31.呼吸链:是由多种酶和辅酶构成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形成一条使氢氧化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连续反应体系。

32.高能化合物:指在标准条件下(pH7,25oC,1mol/L)发生水解时,可释放出大于20.9KJ/mol能量的化合物。

33.糖酵解:在供氧不足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在胞液中被分解成乳酸,同时伴有少量ATP合成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氧化,也称糖酵解。

34.氧化磷酸化:代谢物氧化脱下的氢经线粒体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35.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从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开始,经过四次脱氢氧化、二次脱羧和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后,乙酰基被彻底分解氧化,草酰乙酸得以再生的过程。

36.必需脂肪酸: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必需,但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称必需脂酸。人体必需脂酸是一些多不饱和脂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37.β-氧化:脂酸β-氧化,脂酸在胞液中活化为脂酰CoA经肉碱转运进入线粒体基质

后,在脂酸β-氧化多酶复合体的有序催化下,从脂酰基的β-碳原子开始,经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四步连续的反应,生成1分子乙酰CoA、1分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1分子NADH + H﹢及1分子FADH2。β-氧化循环进行,最终将偶数碳原子脂酸的脂酰基全部氧化为乙酰CoA。

38.活性中心:酶的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动态构象的局部空间结构,形状如口袋或裂穴,与环境相通,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特定的产物,此区域称为酶活性中心。

39.蛋白质腐败作用:肠道细菌对肠道中未消化的蛋白质及未吸收的氨基酸的分解作用,称为腐败作用。

40.联合脱氨基作用:α-氨基酸与α-酮戊二酸通过转氨作用生成L-谷氨酸,后者在L-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经氧化脱氨作用释放出游离的NH3,即转氨作用与谷氨酸氧化脱氨作用偶联实现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称为联合脱氨基作用或称转氨脱氨作用。 41.乳酸循环:在肌肉中葡萄糖经糖无氧氧化生成乳酸,乳酸经血液运至肝脏,肝脏将乳酸异生成葡萄糖,葡萄糖释放至血液又被肌肉摄取,这种循环进行的代谢途径叫做乳酸循环。生理意义是可以使乳酸再利用;防止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42.胆汁酸肠肝循环: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43.Tm: Tm值指DNA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收值增加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在Tm时,核酸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Tm值与DNA分子大小和所含碱基中G+C比例成正比。

44.底物水平磷酸化 :指由于脱氢或脱水引起代谢物分子内部能量聚集形成高能键,然后将高能键转移给ADP(或GDP)形成ATP(或GTP)的过程。

45.P/O比值:是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 46.糖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 和H20,同时释放大量能

量合成ATP的过程。

47.氮平衡:摄入食物中的含氮量与排泄物(尿与粪)中的含氮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反应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概况。

48.黄疸: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胆红素呈金黄色,血中浓度过高可扩散入组织,造成组织黄染,称为黄疸。

49.结合胆红素:在肝内质网上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化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或肝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分子内没有氢键,分子内的甲烯桥暴露,可以迅速直接与重氮试剂发生反应,故又称直接胆红素。

英汉互译范围:

肽:Peptide 结构域:domain 变性:denaturation 碱基:base 双螺旋:double helix 酶:enzyme 核酶:ribozyme 酶原:zymogen 同工酶:isoenzyme 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共价修饰调节:covalent modification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葡萄糖:glucose 糖酵解: glycolysis 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柠檬酸循环:citrate cycle 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糖原:glycogen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血糖:blood sugar 脂类:lipid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磷脂:phospholipid 胆固醇: cholesterol 脂蛋白:lipoprotein 脂肪酸:fatty acid 酮体:ketone bodies 乳糜微粒:chylomicra,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转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 关键酶:key enzyme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端粒:telomere 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编码链:coding strand 外显子:exon 内含子:intron 剪接:splicing 启动子:promoter 反密码子:anticodon 信号肽:signal peptide 翻译:translation

遗传密码:genetic code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胆汁酸:bile acid 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生化大题

1 结合实例试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高级结构及蛋白质功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其高级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①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例如Rnase的变性与变性过程:利用尿素和β-巯基乙醇处理Rnase溶液,破坏其二三级结构,此酶活性丧失,但一级结构未被破坏;透析去除尿素和β-巯基乙醇,多肽链又会恢复高级结构,恢复活性。这证明只要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不变,空间结构被破坏的蛋白质也有可能恢复其空间结构和功能。

②一级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高级结构和功能。例如,细胞色素C在不同舞种间高度抱手,舞种越接近,一级结构越相似,起空间结构域功能越相似。

③重要蛋白质的以及结构的改变可引起疾病。例如,分子病镰刀状红细胞贫血就是由于多肽链上的一个氨基酸残基的改变造成的

④一级结构并非决定空间结构的唯一因素,肽链的正确折叠和正确高级构象形成需要分子伴侣等参与

⑵蛋白质的空间构象与其功能的密切关系

①蛋白质的特定空间结构是其发挥生物活性的基础,也是其功能的直接体现。空间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功能也相似。例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其功能很可能随之改变。 ②蛋白质构象发生改变可引起疾病。若蛋白质的折叠发生错误,尽管其一级结构不变,但蛋白质的构象发生改变,仍可影响其功能,严重是可导致疾病,称为蛋白质构象疾病。例如疯牛病,老年痴呆等 2 简述RNA和DNA的主要区别 DNA RNA 结构单元 脱氧核苷酸(d AMP 、 核苷酸d GMP、d TMP 、d CMP) (AMP、GMP、UMP、CMP) 戊糖 β-D-脱氧核糖 β-D-核糖 碱基 链形式 A G C T 多为双链, 形成 反向平行 的双螺旋结构 链长度 A G C U 多为单链,可局部形成双链 分子量大,数千乃至 分子量上亿bp 小,几十或几千nt 分布 细胞核、线粒体 细胞核、线粒体、细胞液 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决定 参与细细胞核个体基因型 胞内DNA遗传信息的表达 3酶的特征性常数是什么?简述Km和Vm的意义

⑴酶的特征性常数是米氏常数KM。KM是但第五反应中酶与底物可逆的生产中间产物和中间产物转化为产物这三个反应的速度常数的综合。 ⑵KM的意义

①数值上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的底物浓度

②当ES复合物解离成酶和底物的速度大大超过分解成酶和底物的速度时,KM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小,则亲和力越大,反之则反 ③特征性常数之一,每种酶都有其

KM值。KM只于酶的结构、相应底物和反应环境(如

温度、PH、离子强度等)有关,于酶的浓度无关。

VM的意义: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即最大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4 试述竞争性抑制的特点,并举例说明其临床应用。 ㈠特点

①抑制剂与底物化学结构相似②抑制剂以非共价键可逆的结合于酶的活性中心,但不被催化为产物③抑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I]/[S]④当[I]不变时,逐渐增加[S],可使抑制作用减弱甚至解除,因而VM值不变⑤KM值明显增加,说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下降。 ㈡临床作用

⑴磺胺类药物和磺胺类增效剂的抑菌机理

① 磺胺类药物敏感菌在生长繁殖时,不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必须通过二氢叶酸合成酶催化对氨基甲苯(PABA),等合成二氢叶酸(FH2),FH2再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成FH4,FH4是细菌合成核苷酸不可缺少的辅酶。

② 磺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域PABA相似,是二氢叶酸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细菌利用PABA合成FH2,从而减少FH4的生成。 ③ 甲氧苄氨嘧啶(TMP)与

FH2

的结构相似,是二氢叶酸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可减

少FH4 的生成,故能增强磺胺类药物的作用。

④ 磺胺类药物与其增效剂在两个作用点分别抑制细菌体内FH2和FH4 的合成,影响一

碳单位的代写,使细菌因核苷酸合成障碍而死亡。人体可直接利用食物中的叶酸,因为不受影响。

⑤ 根据竞争性抑制的特点必须保持血液中药物的高浓度才能有效。

⑵许多抗癌药物如甲氨蝶呤,都是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他们可以抑制FH4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5以葡萄糖为例,比较糖酵解和唐有氧氧化的异同 糖酵解 糖的有氧氧化 有氧条件下 反应无氧条件下 条件 反应胞液 部位 胞液和线粒体 反应①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丙①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②丙酮酸基本酮酸②丙酮酸换还原为乳酸 过程 终产乳酸 物 关键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酶 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阿尔法-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ATP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③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④氧化磷酸化 CO2和H2O 生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为主,水平磷酸化 成方式 生成净生成2分子ATP 净生成32(30)分子ATP

ATP数量 生理①是机体在缺氧条件下获取能①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②有氧时糖供能意义 量的有效方式②是某些细胞在的主要方式③TAC是三大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氧供应正常的条件下的重要供的共同通路④TAC是三大代谢互相联系的枢能途径 纽 6简述血糖的概念,正常值,来源与去路。

⑴血糖概念及正常值: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静脉血糖含量为3.89~6.11MMOL/L ⑵来源:①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原分解③糖异生作用

⑶去路①氧化供能②合成糖原③通过磷酸无糖途径转变为其他糖④转变为脂肪、非必须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7激素是怎样调节糖原代谢的

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与膜上受体结合→激活G蛋白→激活膜上腺苷酸环化酶→c AMP 浓度增高→激活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A活化后通过两个方面来调节糖原代谢。

⑴蛋白激酶A活化→磷酸激酶b磷酸化,活性激活→磷酸化酶b磷酸化,转变为磷酸化酶a,活性增高→糖原分解加强

⑵蛋白激酶A活化→糖原合酶磷酸化,活性抑制→糖原合成抑制 8简述乙酰COA在体内的来源和去路

(1) 来源:糖氧化、脂酸氧化、酮体氧化等。

(2) 去路:进入TAC彻底氧化、合成脂酸、合成胆固醇、合成酮体,参与乙酰化反应

9葡萄糖在体内能否转变为脂肪?若能,写出简要过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能,过程如下

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合成脂酸→脂酰COA 葡萄糖→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

脂酰COA+3-磷酸甘油→磷脂酸→甘油二酯→脂肪

10电泳法和超速离心法能将血浆脂蛋白分为哪几类?试述各种血浆脂蛋白产生部位和生理功能。

电泳法可分为:乳糜脂肪、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和阿尔法-脂蛋白 超速离心法分为:CM、VLDL、LDL、HDL

CM在小肠粘膜形成,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VLDL主要在肝脏形成,运输内源性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LDL主要在血浆中形成,运输内源性的胆固醇到肝外

HDL在肝、肠、血浆中形成,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逆向转运到肝脏。 11简述体内氨的来源和去路

(1) 来源:①主要来源:氨基酸脱氨基作用②肠道吸收包括尿素分解和肠道细菌的腐

败作用产生的氨③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

(2) 去路:①尿素的合成:肝脏能把有毒的氨转化为无毒的尿素,然后经肾脏排出体

外②谷氨酰胺与铵盐的生成:小部分氨与谷氨酸结合,生成无毒的谷氨酰胺。然后随血液运到肾脏,在经过水解、分解等过程,最后形成铵盐,随尿排出③氨可以生成非必须氨基酸、嘌呤、嘧啶等物质④以NH4+的形式从肾脏排出 12为什么说转氨基反应在氨基酸合成和降解过程中都起很重要作用。

⑴合成过程中,转氨基反应是合成氨基酸合成的主要方式,许多AA的合成可以通过转氨基的催化作用,接受来自谷氨酸的氨基而形成

⑵降解过程中AA也可以先经转氨基作用把AA上的氨基转移到阿尔法同戊二酸上形成谷氨酸,谷氨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

13试述丙氨酸在体内彻底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ATP的主要代谢途径。

包括:①经联合脱氨基生成丙酮酸②丙酮酸转换成乙酰COA③乙酰COA经TAC生成CO2和H2O及NADH和FADH2④NADH和FADH2经氧化磷酸化作用将其中的H氧化为水的同时产生ATP

14为什么核酸(核糖酸)不是营养必须物质

首先,人体能利用氨基酸、一碳单位等小分子物质,通过从头合成途径,生成自身所需要的核苷酸;其次,食物核酸的消化产物中的碱基部分,仅限于少部分能被机体吸收利用。因此,核酸不是人体必需营养素。 15核苷酸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有哪些?

① 主要功能是作为核酸合成的原料②体内能量的利用形式(ATP是能量代谢的中心)③(C AMP/C GMP是第二信使)④组成辅酶(腺苷酸是三大辅酶NAD+、FAD+、COA的组成成分)⑤活化中间代谢物(UDPG是活性葡萄糖的载体) 16试述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的机制

① 别嘌呤醇的结构与次黄嘌呤类似,可竞争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生成 ② 别嘌呤醇与PRPP反应,生成别嘌呤核苷酸,减少了PRPP

③ 别嘌呤核苷酸还能反馈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从而使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减少,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痛风。

17试述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 ⑴各种能源物质的代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① 联系:三大营养物质都可在体内氧化供能,虽然他们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不同,但乙酰COA是它们共同的代谢中间产物,TAC和氧化磷酸化是他们最后分解的共同途径。释放能量以ATP 的方式储存。

② 三大营养物质可以相互代替并相互制约:机体利用能源分子的顺序依次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尽量节约蛋白质的消耗。 ⑵三大能源物质通过中间代谢物质而相互联系

①体内的糖可以转变为脂肪,但是脂肪酸不可以转变为糖:摄入糖过多,糖会分解为乙酰COA作为脂酸合成的原料,但因丙酮酸转变为乙酰COA的反应不可逆,故脂肪酸不能转变为糖,脂肪的甘油部分可以在体内经糖异生转变为糖。

此外,脂肪的分解代谢还受 糖代谢的影响。饥饿、糖供应不足、糖代谢障碍时,可引起脂肪大量动员,酮体生成增加,导致高酮血症。

② 体内糖与大部分氨基酸碳架部分可以互相转变。氨基酸能异生为葡萄糖,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能作为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的原料,如丙酮酸转变为丙氨酸、草酰乙酸转变为天冬氨酸等。

③ 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但是氨基酸能转变为脂肪,丝氨酸等氨基酸还可作为合成磷脂的原料。

④ 某些氨基酸是核苷酸合成的前体,此外,核苷酸合成需要磷酸核糖则有磷酸戊糖途径提供。

18物质代谢的调控主要在哪三级水平上调节,简述其基本机制。

人的物质代谢的调控主要是从细胞水平、激素水平、整体水平进行的,其中,激素和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是通过细胞水平实现的,因此细胞水平代谢调节是基础。 ⑴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主要是调节关键酶的活性

① 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不同代谢途径相关的酶系分布于不同的亚细胞结构中,避免了代谢途径的相互干扰,且便于调控。 ② 对关键酶的调节

A快速调节:是通过改变酶的分子结构来改变细胞已有酶的活性,从而改变反应速度,此类调节较快,分为变构调节和化学修饰两种。变构调节是指小分子的变构效应剂与酶蛋白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分特异结合,引起酶蛋白质分子构象的改变,进而改变酶的活性。多数酶受到变构调节。化学修饰是指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残基在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引起酶活性改变,常见的有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B慢速调节:通过调节酶蛋白分子的合成或降解以改变细胞内酶的含量来调节酶促反应速度,此类调节较慢。

⑵激素水平的调节—通过作用特异受体而调节代谢

内外环境改变→机体相关组织分泌激素→激素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受体将激素的信号转化并传递至细胞内并触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反应过程→靶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适应环境改变。

⑶整体水平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及神经—体液途径调节

机体在神经系统的主导下。通过神经-体液途径直接调控所有细胞水平和激素水平的调节方式,使不同组织、器官中物质代谢途径相互协调和整合,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19参与大肠杆菌DNA复制的酶及蛋白质因子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① 解螺旋酶:解开DNA双链②单链DNA 结合蛋白:维持DNA处于单链状态③拓扑异构酶:理顺DNA链④引物酶:催化RNA引物的合成⑤DNA聚合酶:催化新链DNA合成或催化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聚合⑥DNA连接酶:连接DNA链内的缺口。 20有哪些措施来保证DNA复制的忠实性?

① 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②DNA-POL在复制延长中队碱基的选择功能③复制出错时有即时的校读功能。 21何谓突变?有哪些类型?

① 突变:DNA的分子结构或序列的改变

② 类型:点突变、框移突变(插入、缺失)、基因重排等 22试述真核生物MRNA的额主要加工修饰流程和方式

细胞核中刚合成出来的MRNA前体即HNRNA在转录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修饰,才能成为具有功能的成熟MRNA进而被转运至核糖体,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⑴首尾修饰:即5‘-加帽和3‘加尾

① 5‘-端修饰:在MRNA的起始端加上帽子结构7MGPPPMN

② 3’-端修饰:在MRNA的3‘-末端加上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长度为⒎100-200个

核苷酸之间,和转录终止同时进行。

⑵MRNA剪除:除去MRNA初级转录产物上合内含子对应的序列,把外显子对应的序列连接为成熟M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U序列SNRNA与核内蛋白质形成的剪切体参与,通过两次转酯反应完成。有些基因的MRNA具有选择性剪切的机制,使MRNA更具多样性 ⑶MRNA编辑:对基因的编码序列进行转录后加工。如APOB基因经过转录后的MRNA编辑,最终编码生成两种不同的载脂蛋白即APOB100和APOB48 23说明RNA与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MRNA

做翻译的模板,知道AA的聚合;TRNA做AA的运载工具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适配

器,TRNA与蛋白质组成核糖体,作为翻译的场所。

24说明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如何保证翻译产物蛋白质的正确性

① MR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决定AA的排列顺序②TRNA分子中的反密码子按碱基互补配对规律识别特点密码子③氨基酰-TRNA合成酶对AA和TRNA都有高度的专一性,保证了特点AA的结合

25比较复制、转录、翻译三种过程的异同(请从模板、原料、酶、产物、方式、方向、配对、化学键等方面进行比较) 模板 原料 复制 DNA双链 4种D NTP 转录 DNA模板 4种NTP 翻译 MRNA 二十种AA 酶活蛋解链酶、解螺旋酶、拓扑异构RNA聚合酶、氨基酰-TRNA合成酶、转肽酶、白质银酶、引物酶、DNA聚合酶、连子 产物 接酶等 子代双链DNA MRNA、TRNA、RRNA Ρ-因子等 转位酶、起始因子、延长因子、释放因子等 蛋白质 合成方半保留复制 不对称转录 核糖体循环 式 合成方5→3 向 生成的3、5-磷酸二酯键、氢键 化学键 引物 需要 3、5-磷酸二肽键 酯键 不需要 不需要 5→3 N→C端 碱基配A=T 、G≡C 对 产物加不需要 工修饰 A=T、G≡C、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配对(标准配A=U 对、摆动配对) 需要转录后需要复杂的翻译后加工修饰 的加工修饰 26结合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试分析:如果真核生物基因中单个基因发生改变,对其最终表达蛋白质的活性或功能有何影响

⑴突变发生在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可能会导致启动子活性的显著降低或增强,最终导致蛋白质终产物的表达水平异常升高或降低。 ⑵突变发生在基因的编码区,这可分为几种情况

① 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通常为同义突变,既不会导致AA种类的改变,一般对蛋白质终产物没有影响。

② 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一位或者第二位,通常会导致错义突变,即会导致AA种类的改变。有些情况下该位点的AA改变对蛋白质的高级构象形成和功能至关重要,会导致蛋白质的高级构象的异常,最终导致蛋白质终产物的定位、活性等发生异常,进而导致疾病。

③ 如果导致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为一个终止密码子,会导致肽链合成的提前终止。

⑶突变发生在基因的剪接位点。真核生物的剪接位点一般为GU/AG,如果此位点发生突

变,会导致异常剪接,譬如出现个别外显子的缺失,通常对蛋白质终产物的有致命的影响。

⑷突变发生在基因的内含子区域。如果该内含子区域包含重要的调控性元件,会导致该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异常,最终导致蛋白质终产物的表达水平的异常升高或降低 ⑸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非编码区在调节翻译速率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该区突变可能导致MRNA的翻译速度发生异常,最终导致蛋白质终产物的表达水平的异常升高或降低。

27什么是肝脏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包括哪些反应类型?

⑴生物转化作用:非营养物质在排出体外之前,机体对其进行的代谢转变,目的是增加水溶性或极性,易于通过尿液或胆汁酸排出体外。肝脏是生物转化最重要的器官。 ⑵生理意义:

① 使非营养物质生物学活性降低或丧失(灭活),使有毒物质的活性减低或消除(解毒) ② 部分非营养物质经生物氧化后毒性或生物学活性会增加,即“解毒致毒双重性” ③ 增加水溶性或极性,易于尿液或胆汁酸的排出体外。

⑶反应类型: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和第二相反应(结合) 28什么是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有何生理意义?

①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成结合型的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腔循环 ② 生理意义:有限的胆汁酸循环利用发挥其最大的生理作用 29比较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的主要区别 理化性质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水溶性 脂溶性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未结合 小 大 结合 大 小 透过细胞膜的能力及毒性 大 能否通过肾小球随尿排出 不能 凡登白实验 间接阳性 小 能 直接阳性 30试述CAMP-PKA信息通路的基本过程

① 细胞外信息分子与膜上GS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后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

② 复合物与GS蛋白结合后使GS蛋白游离出阿尔法亚基并与GTP结合,形成有活性的G蛋白(阿尔法 S-GTP)

③ 阿尔法S-GTP与AC结合并激活AC④活化AC催化ATP生成CATP⑤CAMP变构激活PKA⑥活化PKA通过使靶蛋白磷酸化表现出多种生物学效应。例如,在胞浆中,活化的PKA通过使与代谢相关的,酶磷酸化而调节物质代谢,在胞核中,活化的PKA通过使CREB磷酸化调节相应基因的表达,参与细胞增值调控 31试述细胞信号转导的特点和规律

① 对外源信息的反应信号的发生和终止十分迅速,可以迅速满足功能调节的需要,已经产生的信号又需要及时终止以便细胞恢复常态

② 信号转导过程是多级酶反应,因而具有级联放大效应,以保证细胞反应的灵敏性 ③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一些信号转导分子和信号转导通路常常为不同的受体公用,而不是每一个受体都有自己专用分子和途径,使得细胞内有限的信号转导分子即可满足多种受体信号转导的需要 ④ 不同信号转导通路之间存在广泛的信息交流。

2013.1.11 生理学 名词解释 (复习资料)90个

1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既细胞外液 3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4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5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7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8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9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

82肌紧张muscle reflex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签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83脊休克spinal shock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84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所表现出的抗重力肌肌肉紧张亢进的现象,常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

85强化reinforcement条件反射就是由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而建立起来的,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86条件反射的消退extinction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多次只给予条件刺激(铃声),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刺激(喂食),条件反射(唾液分泌)就会减弱,最后完全消退

87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人类大脑皮层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 88激素hormone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89激素的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

90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s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一.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极其作用

答:1.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质酶黏液和内因子

2.盐酸的作用:(1)激活胃蛋白质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PH;(2)杀菌(3)使蛋白质变性,利于消化;(4)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5)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等。

胃蛋白酶原的作用:在盐酸的激活下成为胃蛋白酶,具有活性,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粘液的作用:黏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凝胶层,起润滑食物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内因子的作用:内因子可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体,保护B12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坏。

二.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答:1.小肠长度长,黏膜上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3-8小时).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4.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进食可引起绒毛产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三.肾小球虑过滤率的影响因素

答:1.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中任意因素发生变化,均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在其他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于肾小球滤过率成正变关系 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在正常情况下,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都比较稳定;在病理情况下,具有滤过功能的膜面积较小肾小球的滤过率亦减小,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小,滤过膜通透性增大。3.肾血浆流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

呈真正变关系。

四.抗利尿素的作用极其分泌调节.

答:1.作用: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2.调节: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和血压降低均可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增多,反之,则抑制其分泌和释放。

五.简述眼视近物的主要过程及意义

答:1.晶状体前凸:增强折光力,使辐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2.瞳孔缩小,减小入眼光量,减小球面像差和色像差。3.双眼球向鼻侧汇聚,产生单一视觉。

六.主要体表感觉区的所在部位及其感觉投射规律

答:1.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投射规律:(1)交叉投射(头面部为双侧)(2)呈倒置安排(头面部是正立的)(3)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2.第二感觉区:在中央前回和脑岛之间,投射规律:双侧、正立、定位性差,切除人脑第二感觉区并不产生显著的感觉障碍。

七.下丘脑的功能

答:1.对体温的调节。2.对水平衡的调节。3.对腺垂体及其他分泌功能的调节。4.对摄食行为的调节。5.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6.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八.什么是自主神经系统,他的结构和功能有何特征

答:自主神经是指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结构特点:1.自主神经由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组成 2.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灰

质的侧角,而副交感神经的起源比较分散 3.交感神经在全身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内脏器官都受它支配,而副交感神经的分布较局限

功能特点:1.双重支配:大多数内脏器官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2.功能相互拮抗:当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相对减弱,反之亦然。变现为协调一致的外周作用 3.紧张性支配:自主神经对于所支配的内脏器官经常发生放低频率的神经冲动,使效应器经常维持轻度的活动状态. 4.作用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5.对整体生理功能的意义:交感神经系统是一个应急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等

九.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答:作用:1.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作用:幼年时缺乏患侏儒症、过多患巨人症,成年时生长素过多患肢端肥大症。2.对代谢的作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抑制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升高血糖。3.参与应激反应

十.甲状腺素的主要作用

答:1.能量代谢:提高机体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2.物质代谢:生理剂量甲状腺素促进蛋白合成,大剂量促进蛋白分解促进糖吸收和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的同时又增加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脂肪酸氧化和胆固醇分解。3.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和骨骼的发育 4.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5.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十一.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答: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射入动脉中的血量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增大,使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反之,搏出量减小时,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搏输量主要影响收缩压。2.心率:心率增大时,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减少,

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4.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好,使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小,脉压减小,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差,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的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十二.组织液的生成过程(机制)/因素

答:1.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在动脉端,有效滤过压=10mmHg,组织液生成;在静脉端,有效滤过压=-8mmHg,组织液回流。

2.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有效滤过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等

十三、CO2对呼吸调节效应和机制

答:调节效应:CO2在呼吸调节中最重要的化学因素,在血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维持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性。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PCO2的升高,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气压抑和麻醉效应。

机制: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是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的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两条途径中以前者为主,当中枢化学感受器受到抑制,对

CO2的反应降低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就起重要作用。

十四.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答:1.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影响肺换气。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呼吸面积成正比,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2.气体分压值、扩散系数、、温度各因素与气体扩散速率成正比。3.通气/血流比值。比例适宜通气/血流比值才能实现适宜的肺换气,无论该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妨碍有效气体的交换。

十五.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个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形成机制:1细胞内高浓度K+.2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则K+受到浓度差的驱使动力向膜外扩散,3.扩散后形成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成为对抗浓度差的作用力,当达到平衡状态时,K+不再有跨膜的静移动,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膜内外K+浓度差值可影响静息电位水平.

十六.易化扩散的类型以及特点

答: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类型:1.载体易化扩散 2.通道易化扩散.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1)特异性,一定的载体只能选择性的转运一定的物质.(2)饱和现象,载体和载体上结合位点都有一定的数量;(3)竞争性抑制;两种结构相似的物质的竞争性地与同一载体上的位点结合,从而出现相互竞争现象。

经通道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转运速度快;(2)离子选择性,每种通道都对一种或

几种离子有较高的通透能力,其他离子则不易或不能通过;(3)门控性,通道的功能状态有“开放”和“关闭”,通道可分为化学、电压、机械门控性通道。

十七: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

答:1、单纯扩散,如O2、CO2、N2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2、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K+、Na+、Ca+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K+、Na+、Ca+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4.出胞(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入胞9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

十八:Na+、K+泵的生理意义:

答:1.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 2.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 3.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细胞内PH值的稳定 4.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nm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