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例比较,谈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更新时间:2024-03-28 18: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案例比较,谈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长兴古城中学 钱虹

十一月底观摩了浙江省第三届《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有幸聆听了十二位教师的精彩讲课,受益匪浅。下面以《科学技术的力量》这一课为例,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案例1)和省优质课参评者蔡彦老师的课(案例2)做一个比较分析,以期剖析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问题,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所谓教学资源,就是指那些可供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信息、人员、教学材料、设备、技术和环境。只要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任何资源都可以被教师攫取为课堂教学服务。《历史与社会》教学具有价值的资源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它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以及遗址、文物等物质资源,同时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师对电脑、网络信息和各种音像资料的利用已经驾轻就熟。案例1以神舟六号发射现场直播片断导入,案例2以一段录像呈现第三次科技革命取得的科技成果,有声有色的资源被充分的利用,并且在教学中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抓住了学生的心。但是对于物力资源中最根本的教材和人力资源中最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学生的开发利用略有欠缺。

一、尊重教材,合理处理教材文本资源

教育界流行一句话──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从教材与教学的关系上讲,教学活动是过程性的是活的东西,而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则是静态的死的东西。因此,要把教材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就应对它进行科学适度的加工和处理,使之更适合于活的、具体的教学活动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教材的精神实质,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灵活恰当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处理。教师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深广度、选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完全可以也应该作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可以说,科学并大胆地处理教材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比较1 片断 教材取舍 案例1 案例2 教材中关于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的内容,采用了几何学的起源等例子通俗易懂,教师都没有再多费唇舌 两位教师都已经在利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搬用教材,照本宣科。根据教师自身、所教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及教学目标选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取舍增删。(本课的课标:回顾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概括当前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

比较2:

片断 案例1 把探究一:沐浴科技之光的现代生案例2 以浮力实验运用在潜水艇领域活作为第一个教学内容,让学生列举身让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边的科技成果,从而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掀起了不小的高潮,而后以录像展容易接受。之后了解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再比较归纳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果,再拉近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历程、影响,突出了科学技术对生由近及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产的推动作用这一教学重点。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①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的关系。②科学与技术的关系。③人类历史上的三

教学内容安排 术的力量,从情感和知识理解上学生都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及特点,次科技革命。④探究一:沐浴科技之光的现代生活。⑤探究二:记录现代科技进步的辉煌。

重组教材是处理教材的主要内涵所在。所谓重组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更有利于教学,更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和运用。案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具体教学实际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充分地体现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但出发点都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习惯,为教学目标服务。

比较3: 片断 教学拓展 案例1 设计了“畅想未来”环节 案例2 设计了“创意空间”环节 用教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教材,从案例中看两位教师都已明显有了这一方面的尝试。《历史与社会》致力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本课的教学要求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学生是21世纪的主力军,“学”是为了“用”,两位教师都注意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衔接,分别设计了“畅想未来”和“创意空间”环节,跨越时空,使教学走进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可谓异曲同工。

两位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但在教材重、难点的把握上还有一点偏差。 比较4: 片断 关系”的教学 教学重点:第三案例1 分别以四个例子引导出科学产案例2 以浮力实验运用在潜水艇领域生技术、技术产生科学、科学中有让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充时间,造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例,领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讲解时显得仓促,重点突出不够。 小组探究:阅读“记录现代科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影片,并以科技革命取得的成果, 归纳新科技革命的特点? “科学和技术的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占用了大量分领会了教学要求:通过身边的实次科技革命的特技进步的辉煌”,归纳现代科技发小组竞赛的方式列举身边的第三次点和意义的教学 展的特点和意义。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讲述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突出科技的发展对近代经济的作

用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案例1把时间大量用在了非重点的“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上,导致教材重点没有突出。这一点案例2明显技高一筹,通过浮力实验运用在潜水艇领域让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因而有充足的时间通过录像、小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遗憾的是当学生列举了许多科技成果,讲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广、快、大”时,老师仍缺乏点睛之笔,始终没有点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题。

二、以人为本,积极开发人本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有着广阔的空间,但综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的理解,结合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愚以为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特别注意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落脚点:即学生、教师人本资源的开发。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观点,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等都是新知识建构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固有的资源因素,如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学习方式方法、情感价值、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资源,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之一。换言之,教师的经验、智慧、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都可以成为教学的独特资源。

比较5: 片断 课前教学设计感受科技的力量 中人本资源的合理利用 关系 用事例来分析,如以教学内容 三次科技革命 案例1 由学生简介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案例2 以填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归纳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学生列举身边的科技成果 以浮力实验运用在科学与技术的电磁感应原理运用发明潜水艇领域让学生体会发电机的例子说明科学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 产生技术 上述片断显示教师已经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主学习,把生活经验与教科书上的学习素材有机结合,从而建构起对他们有意义的知识。

案例1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教师对于教学资源开发设计不再唯教科书为上了,但在实际教学应用的行为上,却又不自觉地回归到传统的惟课本为“本”的老路上去了。如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局限于书本上提供的答案,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资料很难归纳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里程碑”,那么教师就不必强求,只要学生归纳出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即可。由于教师在把握新课程新理念方面的不到位,致使其在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上,就呈现出在形似与神似之间左右摇摆的状况。这显然是教师的不自觉意识支配的结果。因此,该案例告诉我们: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与此相比,案例2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设计,则

表现出设计者已经真正开始尝试发掘、利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其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育家指出:孩子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案例2中的老师吸取了自然科学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以人为本开发教学资源除了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关心、了解外,课堂的驾驭也非常重要。 比较6: 片断 案例1 学生畅想未来:科技将会给我们带案例2 学生在小组竞赛列举科技成来怎样的影响……一位学生说:“科技果时,一个学生说mp3,另一个课堂生成资成果破坏了生态环境。汽车尾气、空学生马上说mp4 ,学生大笑,这源中人本资源的调的氟利昂、工厂的废水等污染了环时教师说:“完全正确,mp3是音合理利用 境,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教师频的, mp4是视频的,从mp3发马上抓住机会指出科技是把双刃剑,展到mp4代表科技的进步。” 人类要努力趋利避害。 学生是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他们的灵性、奇思妙想和质疑等往往会给教学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经验、智慧、问题和困惑等一旦进入教学过程,他们也就成为课程的重要建构者,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 教师必须重视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不失时机的捕捉,并且加以改造和利用。但是这种资源却是动态生成的,是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预测它,却无法预先规定它。那如何捕捉在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觉悟和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景中,与学生的脉搏一起跳动。

两位教师都仔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但正是这份“认真”却存在着误区。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带有强烈的教师主观性设计。目前教师备课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的储备。在这些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教师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本文中提及的把握教材、分析学生是多少年来教育界前辈们研讨的老话题“备教材、备学生” ,但话题虽老,精神不老。“备教材、备学生”具体操作者是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因而教师们的学习更是“终身”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nk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