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素材的选择与应用研究实施方案

更新时间:2023-10-11 03: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素材的选择与应用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数学概念也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概念的要求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提出了“降低一些概念过分形式化的要求”。指出“改进数学概念教学,强调通过实际情景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要求在现实的情景中去理解、恢复“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可见,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概念教学有了新的规定和更高的要求。纵观教材,不难发现,每一个重要的概念的引入,都要通过一些问题情景,经过师生的共同研究、总结和归纳,从而很自然的导出概念,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实践。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数学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这概念。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认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 素材:

素材即未经提炼和加工的实际生活现象。学习素材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学习素材的选择不仅影响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抽象与应用过程的理解,还直接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

数学概念与素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素材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努力寻找精心选择那些现实的、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做到准确理解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概念。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国内有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是非常丰富的,从概念导入、形成到

策略,研究的人比较多。但目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忽视概念的实质、注重结论的记忆、仅以课本知识为导向、割裂了系统间的概念、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习素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此,教学应根据学生和现有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学习素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时,所需材料的组织上。组织不同的材料,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 本课题与教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从素材的选择与应用这一视角出发,真正解决概念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拉动校本教研,开发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方式转变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推广价值主要体现在: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教师们长久以来秉持的概念教学的理念,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树立 “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过程”的意识。

(2)通过实践探索,找到一些概念形成的引导策略,摒弃空洞的说教,让教师们在教学中有法可循、有事可做,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引导策略,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概念。 (四)理论依据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尤其是年龄稍低的儿童,往往只能建构一级概念,对于形成和掌握大量的二级概念还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儿童的心理运算常常是一种“没有充分形式化的与具体材料相关联的运算”,而儿童的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现实生活“数学化”的过程,他们通常是从自己的经验开始去认识并掌握数学概念的。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往往都是通过大量的直观材料,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观察、分类等感知活动的基础上来构建数学概念的。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习素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处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所以对于素材的选择与应用成了概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条,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力争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处理、呈现教学素材,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正确认识素材对学生数学概念形成的作用,明确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恰当地选择素材以及对素材的准确把握与使用,帮助学生正确建立数学概念的内涵,促进概念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同时,改进当前的概念教学现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 2.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重点:分析概念教学的现状,针对问题,寻找改进教学的突破口。 (2)数学概念教学中素材使用的误区分析

重点:从目前教学中素材使用的误区出发,分析教师教学观念中的偏差,努力提出合理的对策。

(3)针对不同类型的概念如何选择与应用素材

重点:通过实践,明确概念教学中素材选择时的共性与差异,研究素材在呈现、组织、应用中的相关注意点。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及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10月) 提交课题立项申请。

课题组指定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概念素材的类别。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1月-2018年5月) 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教师进入角色,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边实践、边总结,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6月-2018年10月)

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研究论文、经验总结、优秀案例。 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申请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七)课题组人员分工情况

刘俊:进行课题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撰写实验调查结果分析、立项申请、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张兴爱:研究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 方兆继: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李建龙、蔡洁:收集整理图片、文字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陈光芳、王璕、刘顺安:负责各班级概念素材的选择,组织本班学生开展相关的各项活动,负责做好资料的积累,信息反馈,负责组织实施其它相关的活动、撰写研究论文等。(原吴甜甜老师由于工作调动原因,现更改为陈光芳老师,本学期增加一位刘顺安老师)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完成时间 式 案例 论文 报告 总结 案例 2017.4 2017.6 2018.5 2018.10 2018.10 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 阶段成果积累相关教学案例 发表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收集相关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 教学案例集 最终成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nk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