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转变

更新时间:2023-06-03 12: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论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转变

[摘 要]: 和谐的家庭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是孩

子的保姆、主宰、冷漠的旁观者等等,而和谐的家庭教育需要他们转变观

念,转化角色,作孩子的好家长,好老师。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父母角色; 转变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室,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在这里生活、生长,它是人的第一发展环境,而人的第一位教师就是父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的许多第一次,都需要父母来帮助、诱导和解答。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其它人都替代不了的,现在的家庭需要改善传统的教育方法,有必要转换父母的角色。

一、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类型的局限性

1.保姆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是过分保护型的家长,曾经在《教书育人》一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调查:中科院心理所教授王极胜对1800名家长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这类型家长占1/3左右,过分保护就是父母什么都代劳了,特别溺爱孩子,缺乏理智和分寸,娇生惯养,大事小事包办,不让孩子插手一切,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是懦弱、依赖与无能的。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2.主宰型

他们充当孩子人生道路的设计者和路标,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要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有的父母本事没有主见、望子成材心切,看到别人家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孩子学什么,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类型的兴趣班、学习班,也不管自己孩子喜不喜欢,总认为他们是对孩子好,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把孩子累得够呛不说,往往使其产生厌学的情绪,造成孩

子心理畸形发展。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认识,这会局限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有很少的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没有灵气,也会影响孩子的创造力。

3.淡漠型

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好象孩子的成长与自己无关,认为孩子饿不了冻不着就行了,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要求,对他们的奖惩往往是随心所欲的。他们的业余时间大多花在自身的娱乐或工作上;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累赘,包袱,不想理会他们,也不过问他们的学业等等。这往往造成孩子生活习惯懒散和活动目标随意,有的还造成孩子心理缺陷、性格畸形、行为怪癖等等。

二、和谐的家庭教育呼唤父母角色转变

和谐的家庭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为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只有家庭细胞的和谐、幸福,才会带动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和谐家庭呼唤父母角色的转变。

1、它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需要。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斯拉说:“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是的,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离不开父母的教育,他们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现在每个家庭响应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每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那么孩子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需要家长花更多的心思在孩子身上,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孩子。建立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开心、快乐地生活,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家庭的生活当中,细节的东西很容易感染人,如,自己的父母对待家里的老人很孝敬,有好吃的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远,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是那么好,那么,孩子以后就会学习你们做一个孝敬的人等等。当孩子学习时,父母不妨做些读书、看报的活动,可以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因为耳濡目染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

2、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每个家庭的幸福。现在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因此,父母与孩子间关系的融洽又是家庭和谐至关重要的一环。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父母应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在报道中听过一句话“亲子营造和谐,行动铸就未来”。这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迫切需求,提出了这样的口号。采用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亲子互动施教形式,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使家长与孩子建立起浓厚的亲情,从而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新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的时代也呼唤父母的角色,我认为,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承担以下角色:

1.终身的学习者和引导者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父母也必须成为学习型的人,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将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的普遍行为。学习应该是一种常态,不学习才是一种非常态,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作为父母不愿意学习,则往往会被社会所淘汰,进而被孩子看不起,这样的父母,是不可能获得孩子的尊重。因此,在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里,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楷模,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如孩子刚到了上学的年龄,作为家长,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阅读,书籍、报刊等都可以,长此以往,不仅自己得到了许多知识,还可以引导孩子学着父母去主动阅读,从而促使其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家长还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学习上,多给孩子自主和独立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在学习中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孩子成为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孩子自学能力,注重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指导孩子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更可以促进亲子间的沟通,父母又何乐而不为呢?

2.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是孩子最亲的人,但不表明父母就一定是孩子最贴心、最亲近的人。 要使自己成为子女的贴心人,仅仅凭自己是他们的生身之父这一点是不够的,他们—爸爸、妈妈和子女要像朋友一样在一起生活。前苏联一位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母亲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这说明了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多么重要。父母虽然不是学校的老师,但具有父母和教师双重角色,他们多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学校教师的作用。朋友对孩子的影响力是父母所不能替代的,在很多情况下,孩子更希望父母是自己的朋友,特别是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想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她们,希望父母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可以倾诉。父母都是过来人,在很多事情、方面知道的肯定比孩子多,所以要随时给予孩子教育和引导,通过自己的人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发展,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孩子的周记中我有深刻的体会,现在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把它嫁接在孩子的身上的想法,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孩子的想法与喜好等就无节制地帮她们报了一系列的培训班、特长班,剥夺她们周末和学习之余玩的权利。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这是无庸置疑的,您是否可以照顾一下孩子的感受与意愿,“蹲下来”与他沟通,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适合她发展与她感兴趣的学,这样效果会事半功倍。您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还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您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就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赏识,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真正沟通;您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就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营造平等自由宽容的交流气氛;父母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促进双方的了解,这样才能让孩子信任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保证其健康成长。

3.做孩子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都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应该向家长学习,如果说让家长向孩子学习,那样肯定会认为是无稽之谈、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是,现在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前了,新事物、新科技层出不穷,父母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在一定的程度上,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甚至孩子凭借思想灵活、反应快的优势,他们会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所以父母要不断更新观念,有必要向孩子学习,比如电脑方面的知识,我们有很多父母在这一方面就不会,完全可以请教孩子;孩子上小学了,晚上孩

子做完作业,你也可以让孩子当回小老师,父母则当起小学生的样子,让孩子把今天老师教授的知识教一遍,孩子甭提会有多高兴呢!这样不仅巩固孩子所学的知识,还可以促进亲子沟通等等。记得我两年前教一年级的时候班里的何俊林同学就当了他爸爸的“老师”,一天上课前他兴冲冲地跑过来笑嘻嘻地对我说:“赖老师,告诉你一个好笑的事情,我爸爸都那么大,竟然连拼音都不会呢,特别是翘舌音和后鼻音,发音一点都不准确。现在我每天都有一个任务:教我老爸拼音,每天也可以像老师一样,有学生跟我读书了,还可以帮他纠正呢!这段时间的每天的八点钟,雷打不动,就是我当‘小老师’的时间了,所以我上课得学好,不然回去就不知道怎么教啦!”听到孩子一下子说那么多,他的那个自豪的样子,别提有多乐意做这件事情了,静下心来觉得他的父亲是一位肯动脑筋的家长,情不自禁地对他的教育方法竖起来大拇指。除了这个事例以外,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都可以这样,像孩子学习,会使大人变得更年轻,仿佛回到儿童时代;像孩子学习,能使孩子变得更自信。能够做父母的老师,他们向学生一样听自己的,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像孩子学习,还能增进内亲子间的感情,父母放下架子来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受到大人的尊重,反过来会更尊重大人,这样,家庭气氛会更和谐,变得更幸福美满。

4.给孩子树立榜样

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他非常重视儿童的年龄特点,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他说“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育,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产生最大的影响依然是周围的同伴,是他父母行动的榜样。”年幼的孩子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的效仿。拿我自己来说受母亲的影响很大,耳濡目染,从我记事起,一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生日或者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会过去看望老人家,特别是老人家不舒服的时候,父母更是心急如焚,迅速赶到老人的身边,给予鼓励与安慰。虽然父母不是医生,没有高超的技术医好她们的病,但是老人家就是这样,只要自己的子女在旁边,就觉得有依靠,心安。我曾亲眼看到母亲为奶奶洗头、洗脚、洗澡,独自踩着自行车送爷爷去卫生所看病,回来后的悉心照料我们都看在眼里。当时在心里我也暗暗地说妈妈真好,对待老人是那么用心,以后我也要像她一样,

对父母及老人家好一辈子。现在的我已经长大成人,受父母的感染,我也会对他们好。在远方工作,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让她们担心,每到周末给她们捎去一个电话,聊聊家常,周末等我的电话也成了她们的习惯以及最开心的时刻。远方的父母永远牵动着儿女的心,他们还经常在亲友面前说这几个孩子真贴心,以前养活四个孩子的生活虽然苦了些,但觉得值得,特别欣慰。其实我们都是受父母的影响,是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人,怎样用心去对待老人。为人父母的,请走好每一步,要知道,孩子正踏着你们的脚印呢。

5. 父母角色要有互补性

曾经我们常以“严父”与“慈母”来说明父亲和母亲的差别。实际上,我认为这样了定位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是不妥当的。许多做父亲的往往较注意表现男性的威严,但是,由于过于严厉,子女反而回疏远父亲。现在我是六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叫王海涛,在学校他是一个“活跃分子”,哪里有他的身影,哪里就有欢笑或者是与其他的孩子发生了争执,似乎身上的能量怎么也使不完。可是在他父亲面前,立刻就变了一个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乖乖仔”,父亲说一他不敢二,而且是绝对地服从。据他母亲介绍,两父子在一个房间看电视2个小时,他们基本可以沉默两个小时,偶尔父亲问几个问题,他以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不会多说其他的语言。有一天,我就笑着问孩子:“王海涛,假如有一天,我和你爸爸以及你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你会喜欢与谁说话呢?”对于一般的孩子,肯定是与自己的父亲亲密一些,对于老师还是有一定距离感的。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跟赖老师说话。”后来母亲告诉我,为了生计,父亲出差很多,对孩子的关注表较少,很少交谈。即使在家的时候说话做事比较威严,做的不对就是一顿批评,很少见到父亲的表扬以及对孩子露出笑脸。长此以往,在孩子的眼中,父亲有一定距离感,不太乐意与其聊天。其实,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应该有交错重合的地方。理想的境界应该是:父亲的一半为母亲,母亲的一半是父亲。如果把“严”全部给了父亲,父亲缺少慈爱,那么孩子必然会疏远他;如果把“慈”都包给了母亲,母亲就不能严格要求子女,“慈爱”容易蜕变成“溺爱”。因此,威严和慈爱同是父亲和母亲所不可缺少的。当然,由于文化、心理和分工上的差别,父亲和母亲可各有侧重。父亲“严”字当头,严中有慈,刚中有柔;母亲以“慈”为先, “慈中有严,柔中有刚”,这是父母角色的适当定位。《颜氏家训》

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此为父母应共同遵守的准则。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转变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为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我的教育自述[G].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5.

[2] 杨冰.教育孩子从父母开始[G].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 许洪顺.试论父母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角色的转变[J].渝西学院学报,2003,(4).

[4] 崔华芳.与孩子沟通的36种好方法[G].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 孙志平,夏辉强.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J].教育前沿.2007.

[6]袁玲俊,马静.关于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思考[J].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3)

[7]关金霞.浅议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陕西: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19)

[8]吴锦良.父亲的角色[J].幼儿教育.2001,(4)

[9]吕安.家长角色:隐形的助学者[J].河南教育.2003,(2)

[10]臧鸿娟.浅谈建设和谐家庭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J].河北工人日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nk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