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堂笔记

更新时间:2023-09-10 19: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的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的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和脑的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的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是脑的机能。 答案:(1)人的心理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的,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的心理。(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的反映。3、怎样理解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答案: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是社会现实。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人的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是主观的,是对客观的主观映象。 4、实验法的优缺点各有哪些?

答案:(1)优点: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2)缺点: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5、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普通心理学: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和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后分析以及获得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和创造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的对象。 (2)、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的强度和紧张度。

(3)、指向性体现了注意具有方向的特征,集中性体现了注意具有强度的特征。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总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可以反映客观事实,而注意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注意贯穿于心理过程始终,对心理过程起调节和监督作用。 (三)、注意的外在表现

适应性表现、无关运动地停止、呼吸运动地变化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含义: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3、优缺点:优点—轻松;缺点—难以持久

(二)、有意注意

1、含义: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有意注意的原因: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优缺点:优点—目的明确,效果好,时间长久 缺点—耗费精力

(三)、有意后注意

1、含义: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举例:熟练地阅读课文;熟练地骑自行车;妈妈一边打毛线,一边看电视 三、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

1、含义:狭义—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是指注意保持在统一活动上的时间。 2、影响因素:

(1)主体因素:对活动意义的理解 对活动的兴趣和态度 身体状态

主体意志水平 主题情绪状态

(2)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刺激物的复杂程度 (二)、注意的广度

1、含义:是指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三)、注意的分配

1、含义:同一时间内,指注意指向几种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上。 2、注意的分配条件:

(1)、在注意分配条件中,只有一种不熟悉的。 (2)、同时进行几项活动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一定的反应系统。

(四)、注意的转移

1、含义: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上去。注意的转移被认为是注意的动力特征。

2、影响注意的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 四、注意的理论

(一)、注意的过滤器学说 代表人物:布鲁德本特

(二)、注意的衰减学说

代表人物:美心理学家 特雷斯曼 (三)、注意的完全分配学说 (四)、注意的资源分配学说 代表人物:卡里曼 (五)、注意的双加工理论 代表人物:谢夫林

作业:

1、名词解释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简述注意和心理过程的关系

答案: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总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可以反映客观事实,而注意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注意贯穿于心理过程始终,对心理过程起调节和监督作用。 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与运用

答案: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4、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1)、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意志和干扰做斗争

5、以下现象与注意的哪个品质有关(稳定、广度、分配、转移) 一目十行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顾此失彼 万事开头难

对于听课老师,幼儿东张西望,年纪大的儿童则能忘记其存在。稳定

上完手工课,再上数学课,老师问:17-9怎么减?幼儿答:从金鱼尾巴剪起。转移 教师念书上的内容,有人马上找到,有人则较慢。广度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

(1)感觉和知觉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感觉和知觉的对象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和知觉器官的。

2、区别:

(1)感觉是先天的,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后天的,是纯粹的心理活动。

(2)感觉到知觉,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感觉取决于客观物理特性的影响,而知觉则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感觉和知觉的意义

1、感知觉是认识过程中的开始阶段,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 2、感知觉提供了人类生存的重要线索,是人们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感觉概述 (一)、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1、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对刺激感受的灵敏程度。 2、感受阈限:是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

3、绝对感受阈限:感觉的阈限的下限,指能产生感受的最小刺激强度。 4、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

5、差别感受阈限:能感受到最小的差异量。

6、差别感受性:能区别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二)、感觉的变化规律

1、同种感受的变化规律 (1)、适应:是指在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2)、对比:指同一感受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受的变化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

三、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1)、含义:将感知到的刺激的组成部分作为整体来反映。 对事物个别部分的感知受整体的影响。

感知到事物的局部时,能反映事物的整体。 对事物个别部分的感知取决于事物的关键特征。 (2)、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原则:

2、选择性 (1)、含义:是人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理解性 (1)、含义: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恒常性 (1)、含义: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对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2)、种类:形状的恒常性、亮度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3)、意义:在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保持对客观世界稳定的知觉。 (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学习与经验:人在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很难判断另一个人的身高——因为缺少经验,没从这个角度看过。

2、观点差异:小马过河——立场不同 3、动机与需求

作业:

1、名词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感受性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对刺激感受的灵敏程度。 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联系:

(1)感觉和知觉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感觉和知觉的对象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和知觉器官的。

2)、区别:

(1)感觉是先天的,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后天的,是纯粹的心理活动。

(2)感觉到知觉,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感觉取决于客观物理特性的影响,而知觉则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3、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现象说明感觉的(适应性)。 4、月朗星稀说明感觉的(对比)。 5、以下现象与知觉的哪种特性有关? 深色的字采用浅色的背景——选择性 乌云密布,知道要下雨了——理解性

一个人无论正面看,侧面看,都知觉为同一个人——恒常性

第四章 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一)、概念

1、传统的观点: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

2、信息加工学说的观点: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分类

1、按记忆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ne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