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更新时间:2023-11-23 12: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 初民的歌谣

识记:

1、 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 《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 《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2、 《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 ① 《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② 《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④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理解:

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 上古神话传说

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 ①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②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③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④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

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②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③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

1、 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① 创世神话

《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 ② 自然灾害神话

《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 ③ 战争神话

《山海经》:阪泉大战 2、 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① 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

生存这个主题;

②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③ 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3、 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①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②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 《诗经》

有关《诗经》的来源、分类、流传

识记:

①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160篇、

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小雅》中另有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② 《诗经》的收集来源:

采诗说。(汉代学者) 献诗说。(产生于先秦时期)

删诗说。(汉代“孔子删诗”说,司马迁提出) ③ 今人对《诗经》编订的一般看法

今人一般认为,《诗经》的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定的。经手者非一人,完成也非一时。 理解:

① 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含义

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② 《诗经》的流传

先秦时,《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三百篇》,到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汉代首先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第一节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理解:班固、何休对《诗经》评述

① 班固:“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② 何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1、 婚恋诗

识记: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① 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周礼·媒氏》、《郑风·溱洧wěi》、《陈风·月出》; ② 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鄘风·蝃zhuō蝀dōng》 ③ 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 ④ 弃妇诗-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邶风·谷风》、《卫风·氓》 理解:弃妇诗

这类诗歌,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应用:《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同上

2、 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识记: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① 描述的是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小雅·巷伯》 ② 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魏风·园有桃》。 ③ 悲叹家国沦亡:《王风·黍离》。

④ 抒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桧风·隰xí有苌楚》。 应用:简单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同上 3、 政治讽喻诗

识记:此类诗歌代表作品:

① 揭露宫廷丑闻:《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

② 描写繁重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魏风·陟zhì岵hù》、《王风·君子于役》、《邶风·击

鼓》、《小雅·采薇》

③ 揭露统治集团的腐败黑暗:《大雅·瞻卬》 ④ 颂美统治者:《召南·甘棠》、《鄘风·定之方中》 应用:简要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同上 4、 史诗及其他 识记:

① 《大雅》中周人的五篇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② 农事诗的代表作品:

最著名:《豳bīn风·七月》

艺术水平较高:《周南·芣fǒu苢yǐ》、《魏风·十亩之间》 理解:

① 《豳bīn风·七月》的内容梗概

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 ② 《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共同的艺术特点。

两首诗都是劳动者唱和的歌谣,具有共同的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 应用:周人五篇史诗的基本内容

周人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始祖后稷jì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生民》:主要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和天生的种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

《公刘》:叙述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居的历史。 《绵》:主要叙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民由豳迁岐,创业兴国的事迹。

《皇矣》:先是叙述太王开辟岐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再说王季继祖德业并传位给文王;然后着重记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

《大明》:先是叙述王季与太任结婚生文王、文王与太姒结婚生武王,之后叙述武王伐纣灭商的事迹。

五篇史诗蝉联而下,大致可以看出周人发展、兴旺的史迹。

第二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1、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应用: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首先,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其次,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2、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理解:

① “六诗”、“六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② 孔颖达:三体三用说:

唐人孔颖达认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依体用关系,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式。 应用:

① 朱熹、李仲蒙释赋、比、兴的异同: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李仲蒙:“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恰切,为后世普遍接受,但它对诗歌传达情感的特点未予重视。李仲蒙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说,突出了诗歌的情感特征,可以弥补朱说的不足。 ②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及其文学表现功能:

1)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 直接叙事的诗,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浓厚的情感;

B. 直接刻画描写的诗,如:《芣苢》、《十亩之间》等,这些诗作,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

C. 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的诗就更多,人生感慨诗、政治讽喻诗、婚恋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 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 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硕鼠》、《鸱鸟》。 3.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A.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溱淯》、《关雎》;

B. 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明确,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重叠的。 3、 四言诗的典范 应用:

① 《诗经》是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的特点

《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这种以四言为主又不拘四言、长短参差的句法,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 ② 《诗经》的音韵特点

《诗经》的四言诗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 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

理解:《诗经》语言质朴又丰富的特点

《诗经》的语言表现很有特色:一是质朴畅达;二是词汇丰富;三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应用:

① 《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及其文学表现意义:

重章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据统计,《诗经》中不分章的作品只有34篇,其余271篇都分章。分为三章的最多,有110篇以上,其中重章者有近70%;分为两章的约40篇,绝大多数重章,不重章者仅有两三篇;其余分为多章的也不时出现重章。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第二种情况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②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

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一种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另一种则是整首诗用“比”。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其与诗歌情思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与不相关两种情形,它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A. 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B. 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 C. 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D. 语言很有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第三章 先秦散文

应用:

① 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方面: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2)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 3)文化方面: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利丧失,私学纷纷兴起。

4)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纷纷出谋划策、贡献思想、游说著述、聚徒讲学,希图解决种种不良的社会问题,而野心勃勃的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说辞。 5)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② 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方面: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2)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 3)文化方面: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利丧失,私学纷纷兴起。 4)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纂历史文献,为当权者提供政治借鉴

5)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第一节 《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识记:

①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书》58篇,其中25篇是东晋人的伪作。《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② 《逸周书》:本名《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现与春秋战国的

史家之文接近。

③ 铜器铭文: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周代铭文,多是记述战功、赏赐或者讼断等 ④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

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

2、《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 识记:《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理解:

① 《左传》及其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 ② 《国语》概况

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应用:

① 《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的叙事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二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1)文学性的的剪裁,是指保证在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既保证了历史事件叙述的真实,也便于引入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免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② 《左传》的写人艺术

《左传》的人物描写十分成功,奠定了史传文学写人的基本艺术规则:一是以言语、行为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这样不仅能够写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侧面,有的甚至可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③ 《左传》的辞令艺术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④ 综论《左传》的文学成就

①+②+③

3、《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 理解:《战国策》概况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240年。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编整理订,成33篇,定为现名。它的作者以难以确考,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所著。应用:《战国策》文学特色

《战国策》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史学价值虽不及《左传》、《国语》,但在文学上自有其独到的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第二节 《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应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大致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1) 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论语》、《老子》和《墨子》。

《论语》多为语录,《老子》篇幅简短,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2) 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且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 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的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 1、《论语》、《老子》、《墨子》简介 理解:

① 《论语》概况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② 老子及《老子》概况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③ 墨子及《墨子》概况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 应用:

① 《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通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从文学表现来看,除那些照录孔子言谈的章节外,有的章节还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的形象和性格。 ② 《老子》的文学特点

《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两点可注意: 1)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 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③ 《墨子》的文章特点

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2、《孟子》雄辩文采 理解:孟子及《孟子》概况

孟子,名轲,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往往以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他们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应用:《孟子》文章主要特点

1)《孟子》文章给人的最深刻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独具特点: 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gòu,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2)其次,孟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3、《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理解:庄子及《庄子》概况

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是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

② 骈赋

骈赋的表现形式是对偶精工、事典博赡、声韵和谐、藻饰华丽。 ③ 鲍照《芜城赋》的特点

《芜城赋》写广陵城的盛衰兴废之变。全篇对比强烈,震撼人心;铺张扬厉,极力渲染;对仗工整,抑扬铿锵;辞藻绚烂,撩乱耳目。被评为:“雕凿淫艳,倾炫心魂” ④ 江淹《恨赋》、《别赋》的特点

江淹的《恨赋》与《别赋》,典型地表现出南朝骈赋的美文丰采。前者写人世种种遗恨,后者写人生样样离别,都有写得声情并茂。全篇以四六对句为主,骈对精整而又不失活泼流动,辞采绚丽而又情感深挚,用典精当而不冷僻,声韵严整而又和谐。 应用:

① 骈文的文体特征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如果一篇文章四点具备,就是成熟的骈文了。

从文字上看,汉语的单字单音宜于从声形方面形成均衡相侔。汉语词性灵活,亦容易配成对偶。

再看用典,其本来作用是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后来又有以少总多的效果,即以一句古事古辞,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

关于声律,是指骈文每联上下两句在声调上要相对,而不能相同。

最后是辞藻。藻绘之美自建安就已开其端,西晋以来缛旨星稠,繁文绮合,又推进了一大步。

② 南朝骈赋的形式特征及内容特点

南朝是骈赋成熟定型的时期。其表现形式是对偶精工、事典博赡、声韵和谐、藻饰华丽。 对偶精工指赋中几乎全为对句,对偶方式更加多样;事典博赡指用典绵密,连篇累牍;声韵和谐指押韵、平仄相对。藻饰华丽指注重字句雕炼,词语尖新、绮丽华美。

南朝骈赋在内容上比较狭窄,或为应命奉诏之作,或描写宫阃深闺物事,以体物抒情小赋为主流,取材纤细柔弱,形象绮丽艳冶。但也有少数感情深厚,气势流畅而又精工奇隽之作,如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恨赋》。 ③ 南朝骈文的发展、成熟历程

1)刘宋时期可视为南朝骈文正式形成的时期。此时骈文四特征都已具备。此期骈文优秀作者为颜延之《陶征士诔》、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和范晔《后汉书》。

2)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骈文进入了俳偶精工、用事绵密、声律严整、辞藻丽靡的阶段。名篇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文心

雕龙》。

3)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此时属对更工,几乎全篇骈偶,辞藻上更是美不胜收。代表作:虞信入北后的《哀江南赋序》。

第五节 北朝时期

识记:

① 《水经注》概况

《水经》是一部记述水道的古书,郦道元《水经注》为《水经》注释,而成为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著作。《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延昌、正光间,书中根据水道流程记述了河流两岸名胜古迹,风物景象,以及神话历史传说故事等,文学价值较高,因而也是一部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散文著作。 ② 《洛阳伽蓝记》概况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5卷,描述洛阳城内外5个区域40个大的佛寺建筑。其内容有北魏都城洛阳40年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传说、异闻,以及人物传记。 理解:北朝赋的一般特色

北朝赋受两汉魏晋赋影响更多一些,而受南朝赋影响较小。

在题材方面或婉语讽谏,或体物写志,不离宫廷生活与王朝政治,赋风质朴。后期赋作题材有所扩展和深入。一些自抒情志的作品也出现了。赋风在总体上也保持着“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传统,不事雕琢,自然流丽,但并不淫放轻艳。 应用:

① 《水经注》山水散文的特点

《水经注》的山水散文兼有叙事文和山水文的综合特点,记叙真实、语言准确,所描写的河流沿途的山形地貌、州郡城郭的沿革、方物特产的奇异,都千姿百态,独具特色。其中的山水风景描写艺术手法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② 《洛阳伽蓝记》散文的特点

杨衒之《洛旭伽蓝记》是历史散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语言多整齐的句法,时有四六骈句,散句兼用,风格典丽清拔。《洛旭伽蓝记》的内容和艺术都代表着北朝文人风格特色,对后世散文、传记、小说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影响。 ③ 庾信赋的特点

虞信在南朝的赋作绮丽柔靡,如《春赋》。入北以后,身世之感,乡关之思,使他的赋作一改旧辙,虽精工不减,格调却苍凉悠远,如《哀江南赋》:首叙个人家世际遇,又历述梁之兴亡,抒情咏史,烩于一炉,情深而辞工,用典密而切,音韵谐而畅。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小说创作的繁荣

理解:

① 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

志怪小说兴盛原因,是受佛教中佛经故事的影响,和受巫和方士的影响。此外,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原因是印度思想的输入,佛教大行,鬼神奇异之谈杂出,中印两国的鬼怪都合于小说里,使志怪小说发达起来。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② 志人小说繁荣的原因

志人小说兴盛的原因是受士大夫阶层讲究名士风度,崇尚谈玄理而不谈政事,清议品评人物的影响。而且文人学士以熟悉故事为学问,显示知识渊博,编撰小说便蔚然成风。

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第二节 志怪小说

识记:

① 《博物志》

《博物志》10卷,是在《山海经》的系统上发展出来的,属博物的琐闻一类。其主要内容为宣扬神仙、方术。其中的有些故事和传说被后人引作典故,因而较为有名。 ② 《异苑》

《异苑》l0卷,大致完整,其中的神异鬼怪故事与魏晋志怪内容相近,故事没有多大新意。③ 《幽明录》

《幽明录》30卷,其内容有与《列异传》和《搜神记》等书相似的神怪故事,也有宣传佛教,和以前的志怪小说中所没有的攻击道教方术的内容。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民间传说。 ④ 《续齐谐记》

《续齐谐记》l卷,记述神怪之说,颇受到南北朝佛经影响,其中著名的阳羡鹅笼篇,述一书生变法的故事,甚为奇异。 ⑤ 《拾遗记》

《拾遗记》l0卷,所记大多为神话传说,属于杂史体志怪小说。记述古起庖牺,近至东晋,远至昆仑山。多言鬼怪,因果报应极少,而叙述人事和社会生活是此书的特点。 理解:干宝的生平

干宝,中书监王导荐其为史官,以撰国史,于是领国史。其好阴阳术数,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之事,成《搜神记》30卷。 应用:《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搜神记》是干宝的代表作,主要辑录神仙鬼怪的故事,也有一些没有故事性的琐碎记载。《搜神记》的主要目的是宣扬鬼神真有,但也记有一些不怕鬼、捉鬼、杀鬼的故事,借此反映了人们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的正义精神和智慧勇敢的性格。

《搜神记》结构比较完整,描写较为生动,已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且语言朴素而又叙事生动。

第三节 志人小说

识记: ① 《笑林》

《笑林》3卷,此书记述短小的笑话。所记民间笑话,具有机智辛辣风格。 ② 《郭子》

《郭子》3卷,记述魏晋名士言谈轶事。其中篇章纯记事实,绝少评论,文笔简洁隽永。 ③ 《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6卷,内容庞杂,记述西汉人物轶事、宫廷制度、风俗习惯及怪异传说等,人物轶事虽只是一部分,而可观的佳作颇多,故事也很生动。 理解:刘义庆的生平

刘义庆,南朝宋宗室。他虽官高位显,却为性简素,爱好文义。其著《世说》l0卷,撰《集林》200卷,并行于世。

应用:《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通过此书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大致面貌。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特别详于士族人物的玄虚清谈。《世说新语》记述的都是零星琐碎的人物言行,而所涉范围却很广,从中可以了解魏晋士大夫的思想、生活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从编者的思想情趣来看,已经摆脱了汉代经学观点的束缚,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艺术方面,《世说新语》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词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而又富于哲理性,而且往往用一言一行即表现人物的肖像和精神面貌。

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刘义庆《世说新语》成就最高,是记叙轶文隽语的笔记小说和小品文的先驱,后世模仿之作相继不断,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 隋代文学

识记:

① 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北齐、北周旧臣和由梁、陈入隋的文人

北齐、北周旧臣: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由梁、陈入隋的文人:虞世基、王胄、庾自直、诸葛颖。 ② 卢思道《从军行》

《从军行》以关塞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笔力苍劲,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③ 薛道衡《昔昔盐》

《昔昔盐》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是北方文人学习南朝文学表现手法时诗风转变的代表。 ④ 隋炀帝《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其诗动静结合,意境壮阔明朗,虽无精深隽永的情韵而耐人寻味,然其白描语言清明而不淫丽绮靡。

⑤ 无名氏《送别》

这首诗气象已似唐诗,音律和谐,宛然一首成熟的唐人七绝。诗歌以鲜明的暮春恼人景色起兴,写春天已尽,柳枝折尽而远行人仍未归来的怨恨。 应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

总观隋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到隋代末年《送别诗》的出现,则代表着思绪和艺术均健康发展的诗歌新潮流,预示着南北诗风合流的新趋势和由齐、梁诗风向唐诗转变的广阔前景。

第二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识记:

① 李世民《辽东山夜临秋》

李世民的诗,常常壮大怀抱与华采并存,《辽东山夜临秋》即是一例。此诗不但重视声律辞藻的运用,还衬托出唐朝大军军声远播、鸟兽震骇的气氛。 ② 虞世南《蝉》

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③ 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时称“上官体”。其《入朝洛堤步月》堪称佳作:此诗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

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④ 王绩《野望》

王绩是初唐士人中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的代表作《野望》。 ⑤ “初唐四杰”及其代表诗作

王勃《滕王阁序》、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咏蝉》、杨炯《从军行》。 理解: ① 上官体

上官仪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时称“上官体”。 ② 王绩的诗境

王绩的诗歌创作,是其冷眼旁观世事时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

他的《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写得相当真切,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但这种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是易代之际大都会有的,并不构成初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 应用:

① 上官体的创新和局限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由于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也比较狭窄,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 ② “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不同个性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他们的诗虽未脱离绮靡余风的影响,但已从宫廷走向市井和关山塞漠,题材拓宽了,感情浓烈壮大,形式多有创新,卢、骆之七言歌行,王、杨之五言律诗,尤为特出。

第三节 杜审言与沈、宋

识记:“文章四友”

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四友中以杜审言最具诗才。 理解:

①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杜审言最有名的五律:诗中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写得极为真切,由此引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完全融入明秀的诗境中,显得极为高华雄浑。

② 宋之问《度大庾岭》

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描写未到贬所而先想归期,一种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得真切细腻,见不到任何着意文饰的痕迹,而诗律和对仗却十分的工整。 ③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全诗不用典故,句法都是平常的结构,正表达一种被贬谪却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无意去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和谐流畅而蕴涵的感情非常深厚,是早期七言律诗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应用:“沈宋”的诗歌创作与五言律的定型

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描写未到贬所而先想归期,一种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得真切细腻,见不到任何着意文饰的痕迹,而诗律和对仗却十分的工整。

沈佺期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全诗不用典故,句法都是平常的结构,正表达一种被贬谪却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无意去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和谐流畅而蕴涵的感情非常深厚,是早期七言律诗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总之,经过杜、宋、沈等人的不懈努力,从武后至中宗景龙年间,唐代近体诗的各种声律体式已定型,并出现了一批较为成功的作品。

第四节 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识记:

① 陈子昂的生平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曾慷慨从军,因言事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回乡后,他被县令段简诬陷入狱,于久视元年去世,年仅42岁。 ② “吴中四士”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理解:

①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感遇》其二,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

《登幽州台歌》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

强烈的情感跌宕。自悠悠天地而言,将与英雄业绩同其长久;而自己人生有限,一旦抱负落空,只能空留遗恨而已,于是产生了怆然涕下的巨大悲哀。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涵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全诗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呈现出一种质实清新之美。 ②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是一首拟古乐府,全诗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其构思独创,抒情婉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首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应用:

① 陈子昂诗歌的特点

陈子昂的《感遇》38首很多都与其政治活动有直接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 陈子昂《感遇》其二,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

《登幽州台歌》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自悠悠天地而言,将与英雄业绩同其长久;而自己人生有限,一旦抱负落空,只能空留遗恨而已,于是产生了怆然涕下的巨大悲哀。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涵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全诗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呈现出一种质实清新之美。 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全诗描写春江花月夜幽美恬静之景,以此为背景,表现女子缠绵悱恻的离别相思之情,并把它和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融为一体,构成奇妙迷人的艺术境界。此诗抒情气氛优美浓郁,语言清丽,笔触细腻,韵调流利婉转,为历代人们所传诵,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

识记: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识记:

① 王维的生平

王维,早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涯,晚年退朝之后,以禅诵为事。王维诗兼擅各体,尤善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② 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曾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随后则南下吴越,寄情山水。 ③ 山水田园诗派

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内容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 ④ “王孟”

王维和孟浩然在盛唐诗坛享有盛誉,两人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之代表诗人,世称“王孟”。理解:

① 王维《山居秋暝》、《辛夷坞》

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的《山居秋瞑》写秋山雨后晚景,清新明爽,闲静恬美,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辛夷坞》,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涧户寂无人”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② 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夏日南亭怀辛大》、《宿建德江》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过故人庄》即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

孟浩然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是赠张说的,作者把希望通过张说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得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抒发自己独自乘凉时的感慨,一句“恨无知音赏”,表明了诗人清高自赏的寂寞心绪。

《宿建德江》写日暮泊舟时的“客愁”,寂寞惆怅的孤独心绪,因野旷天低、江清月近而愈显清远无际。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③ 裴迪《华子岗》

裴迪《华子岗》,诗人以“还家”为线索,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落日、松风、草

露、云光、山翠这些分散的景物,有机地联缀成一幅有声有色的艺术画面,着墨不多,而极富神韵。

④ 储光羲《钓鱼湾》

《钓鱼湾》,由杏花春水和谭荷游鱼构成的明秀小景,融进诗人的敏锐感受和恬静心情,确有一种“格调飘逸,趣远情深”的韵味,是储光羲诗歌艺术中较为成功之作,在风格上与孟浩然十分接近。

⑤ 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诗中将一种绵长的思友之情,寄寓于水厂天阔的遥望之中,诗境澄淡清远,作者在对越中扬子江暮秋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滞留异乡的客愁和对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⑥ 张子容《泛水嘉江日暮回舟》

张子容《泛水嘉江日暮回舟》是其较为成功的作品,诗中写行舟江上所见的景色,诗境清逸淡雅,与孟浩然的诗相似,但气味较薄而终逊一筹。 ⑦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与王、孟诗风相近的诗人中,常建的创作成就最高。如其《题破山寺后禅院》,把深山古寺的清幽和山光谭影的空明,写得极为真切,通于微妙至深的禅境。虽为律诗,但笔调近似古体,语言朴素。这种表里澄澈的明秀诗境,不仅使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应用:

①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

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山居秋瞑》写秋山雨后晚景,清新明爽,闲静恬美,为历代传诵的名篇。诗人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辋川集》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

② 禅宗影响与王维诗歌的空静之美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这对王维的艺术思维和观物方式影响极大。《山居即事》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这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由于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往独来的归隐生活写得很美,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闲适。

的观察,细致入微地明辨物象,然后真切传神地写出来,故大历诗人的写景更多面向现实物色。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理解:

① 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

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

他的诗,无论古体还是今体,都受着江南民歌的明显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有如白话。

② 李益的七绝边塞诗最著名

由于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活体验,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最多最好,由于他的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所以他的边塞诗也以七绝最为著名而流传于世。 应用:

① 顾况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元白、韩孟诗派的影响

顾况的绝句受民歌影响明显,如《江上》。但顾况的诗,又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和比喻,而且充满狂放之气,如《悲歌》其二。

顾况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② 李益诗风的两重性

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在写景抒情时,注重在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讲诗情、画意与音乐美溶于一炉,所以韵味尤为深远。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理解:诗到元和体变新

从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开元、天宝之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诗到元和体变新。

第一节 元白诗派

识记:

① 白居易生平

白居易,字乐天,曾官至翰林学士,晚年贬官退休,自号“香山居士”。 ② 白居易诗歌分类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作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③ 元稹生平

元稹,世称元九,与白居易同以书判拔科登第,曾官至监察御史。 理解:

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

② “元和体”

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们两人的艳情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③ 张籍、王建的乐府诗歌

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好“张王”。

张籍以乐府诗著名,题材较为广泛,多为“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往往由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缩影,如《野老歌》、《牧童词》;

王建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成就最高,题材广泛,爱憎强烈,如《田家行》;王建在创作中有以俗语、民歌入诗的倾向,一些小诗写得通俗流利而脍炙人口,如《新嫁娘词》。 应用:

① 白居易讽喻诗与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的不同特点

白居易最为看重的是自己的讽谕诗。他的讽喻诗尖锐地反映了当时剥削与被剥削、贫与富的社会矛盾,如《秦中吟》其十《买花》。

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白居易的杂律诗中流传较广的是一些写山水风光和友情的作品,如《暮江吟》。写得自然流转,明丽圆熟。

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较为明显,诗风浅近平淡。

② 元稹讽喻诗与艳情诗、悼亡诗的不同特点

元稹大胆地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讽刺时政,如《织妇词》、《田家词》、《上阳白发人》等讽谕诗。但其一部分新乐府诗在批判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刻画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离思》五首其四就堪为哀艳缠绵的绝唱,不但取譬甚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元稹在妻子韦丛死后写了不少动人的悼亡诗,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遣悲怀》三首。这三

首诗全是对亡妻生前身后琐事的描摹,却寄寓着一种人生的至情,其中一些诗句尤其饱含哀思,动人肺腑。

第二节 韩孟诗派

识记: ① 韩愈生平

韩愈,字退之,世人多称韩昌黎,曾官至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 ② 孟郊生平

孟郊,字东野,性格孤傲,不谐流俗,虽有很强的功名心,却因不善变通而少所遇合。晚年做过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 ③ 李贺生平

李贺,字长吉,皇室郑王李亮之后。因“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使他无法应试,后被举荐做了个奉礼郎的小官。李贺是中唐诗坛的天才,他继承了韩、孟的险怪风格和苦吟传统。 理解:

① 韩孟派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

韩孟诗派对促成中唐诗歌创作的新变和繁荣有重大贡献。他们自负才高,且风格各不相同,但在尚怪奇、重主观这一基本倾向上却是一致的。 ② “苦吟”

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③ “长吉体”

李贺的诗造语奇丽,喜用生新拗折字眼,笔触形象而暖昧,带有神秘感,被称为“长吉体”。 应用:

① 韩愈诗歌的艺术特征

“以文为诗”是韩愈诗歌的主要特点,如《山石》。

为避免诗歌因散文化而流于平易油滑一途,韩愈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甚至走到以丑为美的地步,即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 ② 孟郊诗歌的艺术特征

在孟郊的作品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诗作,如《杀气不在边》、《感怀》、《寒地百姓吟》等,但数量更多的是抨击黑暗世俗、强烈表现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的诗作,迥异于一般文士的无病呻吟。且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③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李贺的诗歌在构思、意象、遣词和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如《雁门太守行》。

李贺诗中的怪奇特征,首先得力于他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其次李贺诗歌的意象非同寻常,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

第三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

识记: ① 刘禹锡生平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他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不久迁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因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远州司马。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人称刘宾客。 ②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登进士第。贞元21年,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失败,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卒于任上。 应用:

①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成就

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思想家,刘禹锡性格爽朗而倔强。他未因失败和挫折而消沉气馁,遭贬之后,对用世的渴望及对理想的执著,至老不衰,如《始闻秋风》。

咏史诗在刘禹锡诗作中所占分量不大,却是艺术精湛思想深刻的作品。如《西塞山怀古》。诗咏晋事,而饱含现实意味,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能使人在欣赏作品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② 柳宗元诗歌的独到特色

柳宗元的诗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他诗作的重要内容就是抒写被贬谪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忧愤深远,风格清冷峭拔,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也写过一些山水田园诗,颇有淡泊纡徐之风。柳宗元于贬谪时期写山水,正是他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郁闷的努力,如《渔翁》。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理解:晚唐诗歌的艺术特征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感伤情绪的美。

第一节 李商隐

识记:李商隐生平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他一生沉沦下僚,除做过很短一段时间的秘书省校书郎和太学博士外,一直辗转于各处幕府,直至去世。 理解:

① 李商隐的政治诗

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在其现存的约六百首诗中,占了六分之一,比重相当高。著名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描述长达百余年的社会历史画面,是继杜甫《北征》后出现的批判现实、关注民生的长诗。 ② 李商隐的无题诗

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堪称典型。 应用:

①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主要体现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文本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无题诗意旨的含蓄朦胧,同时为解读作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一个是他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诗中所用形象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但诗中有理性的结构和通顺的句法,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的形象。 ②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

李商隐天赋极高,又敏感多情,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壮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作中所流露的又多为要眇蕴藉之情。

除营造意境的幽美外,李商隐还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致力于对唯美的追求。他的诗歌的词化特征比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朦胧美等,这样便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第二节 杜牧与许浑

识记: ① 杜牧生平

杜牧,字牧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杜佑曾为三朝宰相。杜牧五、七言古今体诗都有佳作,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他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世称“小李杜”。② “小李杜”

杜牧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世称“小李杜”。 理解:

① “二十八字史论”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数量多,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优秀作品。如:《登乐游原》、《题乌江亭》、《泊秦淮》。 ② 许浑《金陵怀古》

许浑的《金陵怀古》,覆盖范围广,集中地抒发了对繁华昌盛终将消尽的无可奈何心情。 应用: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数量多,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优秀作品。如:《登乐游原》、《题乌江亭》、《泊秦淮》。

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立意高绝,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与这首类似。

杜牧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诗中的感触经常还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如《九日齐山登高》。

第三节 贾岛与姚合

识记:贾岛、姚合是晚唐著名“苦吟”诗人

贾岛、姚合是晚唐著名“苦吟”诗人 理解:“武功体”

姚合诗被称为“武功体”,代表作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30首,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窘态,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 应用:

① 贾岛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

贾岛诗歌的内容比较狭窄,很少反映社会问题。贾岛所写,有科考碰壁的失意和怨愤,有贫穷窘困生活的哀叹,有对于清寂之境和佛禅境界的感受,以及与僧人、隐士的交往,大多不出个人生活范围。

贾岛的五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由于苦吟,贾岛的确创作出不少佳句,但有句无篇也成为贾岛诗作的缺点,内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减损诗美。 ② 姚合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

姚合诗的题材与贾岛接近,而对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写得更多,在风格上,相比贾岛显得清稳闲适。

姚合诗被称为“武功体”,代表作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30首,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窘态,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

第四节 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理解:

① 皮日休诗歌创作概况

1)《正乐府十篇》:针对现实,有美有刺。 2)《橡媪叹》:写老妇收成被贪官污吏剥削殆尽

3)《汴河怀古二首》:咏史诗,写得立意新颖、议论精辟,对隋炀帝的暴行批判更为深刻。 4)《春夕酒醒》:辞藻华丽,情韵飞扬的作品,体现了另一种风格。 ② 晚唐其他写实诗人聂夷中、杜荀鹤、罗隐及其代表作

聂夷中:《咏田家》

杜荀鹤:《山中寡妇》、《再经胡城县》 罗隐:《蜂》

③ 陆龟蒙及司空图诗歌创作概况

陆龟蒙失意隐居,因而写下了不少愤世嫉俗的作品:《读阴符经寄鹿门子》、《别离》、《白莲》;陆龟蒙艺术上较成功的作品是绝句:《晚渡》、《太湖叟》

司空图消极遁世隐居的思想比较严重,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了他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丁未岁归王官谷》、《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王官二首》

第八章 唐代散文

识记:唐代散文发展大势

唐代散文的发展,以中唐的古文运动为一大转折,此前主要以骈体文为主,此后散体的古文一度占了上风,韩愈和柳宗元所写的古文代表了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 古文运动

应用:

① 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早在中唐韩、柳之前,已有许多作家从理论上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他们为文倡导宗经尚简,因宗经而走向复古。

中唐的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古的旗帜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古文运动兴起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与唐代骈体文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② 韩、柳的古文理论主张

“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故文体的革新常取决于“道”的内涵的更新。

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从而确定了“古文”创作的指导思想。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他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同时,韩愈明确提出“唯陈言之务去”的主张,反对因袭、模拟骈体文那些浮词丽语是陈言。

与韩愈一样,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他在反对浮绘雕琢的文风方面,在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方面,与韩愈的意见大体相似,但不如韩愈那样系统简明。但是柳宗元更注重散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

第二节 韩、柳散文

应用:

① 韩愈各体古文的创作成就

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上都有创新。

韩愈的杂文较为自由随意,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

韩愈的赠序文借题发挥,委婉多姿常常熔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而每篇又各有所侧重,作者往往借题发挥,切中时弊,而文笔又变化摇曳,委婉多姿。

除了文体革新外,韩愈对文学语言也进行了改造,韩愈“古文”的改骈为散,使文章的语言更接近口语,文从字顺。 ② 柳宗元文学散文的艺术风格

柳宗元的主要贡献是在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寓言等文学散文的创作上。柳宗元的寓言散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

柳宗元文学散文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沉郁凝炼、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以及明显的讽喻性、象征性。

第三节 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理解:古文运动的衰落

随着韩愈及其同道们的相继谢世,古文领域已没有力能扛鼎的领袖人物了,剩下的一些韩门弟子则片面地发展了韩愈提倡的创新主张,追求奇异怪僻,使得散文体创作的道路越来越窄,逐渐丧失了内在的生命力。

应用:晚唐讽刺小品文的主要作家作品

1)皮日休:《读司马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帝王的权位是用老百姓的生命换来的;

《鹿门隐书》讲帝王及其官吏比作盗贼和杀人犯;

这种强烈的反叛精神,使其达到了当时对当权者进行批判的最高思想水平。

2)陆龟蒙:《野庙碑》从碑字说起,由谐音引出“悲”,对鱼肉人民的贪官进行了讽刺和抨击。全篇托物言志,借题发挥,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卓越的讽刺艺术才能。 3)罗隐:《英雄之言》借用“西刘”、“楚籍”无意中吐露真情的“英雄之言”,揭露了那些窃国的“英雄”们在“救彼涂炭”的招牌下所犯下的鱼肉百姓的罪行。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 唐代传奇小说

理解: ① 唐传奇

“传奇”,即传述奇人奇事。唐传奇,就是唐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因其有曲折奇特的情节,与一般散文不同,故名。 ②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区别

本来“传奇”与“志怪”是同义的。可是,志怪之怪,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而传奇之奇,其含义则要广泛得多,不仅可指超现实的奇异之事,也可指现实中的奇人奇事。这后一方面正是唐代的小说创作有别于六朝志怪的地方,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向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形成了唐传奇的繁荣。 应用:

① 唐传奇的发轫期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初唐至肃宗时为发轫期,这是从六朝志怪向成熟的传奇作品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一方面六朝志怪小说的某些特征还未完全摆脱,另一方面,又开始具备唐人小说某些新的素质。

王度《古镜记》以古镜为线,将l2个小故事连缀在一起,记此镜伏妖等灵异事迹。 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写梁将欧阳纥之妻被白猿掠去,纥入山历险,杀死白猿,救回妻子,后其妻生子类猿,长大后“文学善书,知名于时”。

张鷟《游仙窟》以第一人称自述奉使河源,途中投宿神仙窟,与女主人十娘、五嫂宴饮欢乐的情事。

② 唐传奇的繁盛期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自代宗至文宗朝为繁盛期,传奇小说的艺术完全成熟,最优秀的传奇名篇,几乎都产生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爱情题材的传奇较为突出。

沈既济《任氏传》人狐恋爱同居。

李朝威《柳毅传》柳毅为龙女千里传书,人龙终成夫妇。 陈玄佑《离魂记》倩娘为了爱情,可以魂离躯体去追随爱人。

白行简《李娃传》荥阳郑生热恋倡女李娃,几乎丧生,后来历尽艰辛,终成眷属。 蒋防《霍小玉传》才子李益,为了攀结高门,负心于多情的妓女霍小玉,终遭阴谴。 元稹《莺莺传》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还为自己文过饰非,夸为“善于补过”。 ③ 唐传奇的衰落期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自文宗朝至唐末为衰落期。所谓衰落,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质量。这个时期,单篇传奇很少,而传奇专集则大量涌现。

牛僧孺《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郑还古《博异志》、薛用弱《集异记》、张读《宣室志》、袁郊《甘泽谣》、裴铏《传奇》、康骈《剧谈录》、皇甫枚《三水小牍》等。这些传奇专集中的作品,水平并不一致,精品较少,篇幅短小、叙事简略、记述神怪的一般作品较多,仿佛又回到了六朝志怪时代。

传奇专集中的精品,以表现侠客和爱情为主。

杜光庭《虬髯客传》描写侠客的豪侠,是晚唐游侠小说的代表作。;《甘泽谣》中的《红线》和《传奇》中的《聂隐娘》,写侠女行盗行刺,反映了唐末藩镇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有现实意义。《传奇》中的《裴航》写裴航在蓝田驿遇上仙女,几经周折,终成连理。《三水小牍》中的《步飞烟》,写一爱情悲剧,委婉曲折,凄恻动人。《传奇》中的《昆仑奴》,则写一豪侠奴仆,为了成全其少主崔生的爱情,克服重重困难,将勋臣家女伎红绡劫来,使其团圆,反映了人民渴求美满婚姻反抗强暴的意愿,其描写的重点已是侠义。 ④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从艺术上看,唐代传奇在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渐趋成熟。

在人物描写方面,唐传奇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的具体描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通过对比、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刻画,更细致深入地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等等。

在情节结构的安排方面,不少唐传奇都做到了波澜起伏,严密完整,引人入胜。 在语言运用方面,唐传奇主要用散体古文,兼用通俗口语和骈文技巧,并大量插入诗歌,具有华实相扶、凝练传神的特点。

唐代传奇是我国文学史上有意识的写作小说的开始,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渐趋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第二节 唐代的俗讲与变文

理解: ① 俗讲

又称为“讲经文”,即对经义作通俗讲演时所用的底本。 ② 变文

变文的得名与佛家所谓变相有关。所谓“变文”之“变”,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文就是由宗教的宣传品变成一种通俗的民间文艺之意。 应用:

① 俗讲的内容及其特点

俗讲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不外乎一些佛家的教义。

其中的一些作品,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叙事、描绘、抒情等手法,把深奥的教义转化为生活展示,往往突破宗教藩篱,映照现实世界,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新奇别致的内容,通俗的语言,引人入胜。

② 变文的题材内容及其特征

变文的内容,大体可分为讲唱佛经故事和讲唱人世故事两类。讲唱人世故事的作品是变文中成就最高的。从内容上,人世故事又可细分为讲唱历史、传说故事与讲唱现实生活故事两类。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多半是采取古来相传的一则故事,用时人所喜闻的新式文体——诗与散文组合而成的文体——而重新加以敷演,使之变得通俗易解,其散文与诗句相生相切,映合成篇。这种体制,影响到唐人传奇。

第十章 唐五代词

识记:

① “曲子词”

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 ② 词与近体诗在体制上的明显区别

词与近体诗在体制上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语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杂言。

第一节 词的起源

识记:“诗余”

关于词的起源,古代的传统说法是词源于诗,是诗歌的一种变体: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

也有人认为词是从乐府诗里变化出来: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遂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

正因为如此,词又被称为“诗余”。 理解:

① 关于词的起源

关于词的起源,古代的传统说法是词源于诗,是诗歌的一种变体: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

也有人认为词是从乐府诗里变化出来: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遂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

正因为如此,词又被称为“诗余”。 ② 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

词不但具有长短句的形式,而且是合乐的,词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最初是唐代音乐的产物。 ③ 敦煌曲子词

④ 早期文人词

应用:敦煌曲子词与早期文人词的不同特色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花间词派

识记: ① 温庭筠生平

温庭筠,是晚唐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精通音律,工诗擅词,作赋才思敏捷,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庭筠被列于《花间集》首位,入选作品66首。 ② 韦庄生平

韦庄,字端己,以词名世,词存50余首,散在《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中,有王国维编辑《浣花祠》一卷。 ③ “温韦”

温庭筠和韦庄并称“温韦”。

理解:

① 《花间集》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基础。 ② 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 ③ “词为艳科”

晚唐五代时期,词渐渐成为歌台舞榭、樽前花下的娱乐品,花间词派的作品更是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基础。 应用:

① 温庭筠词作的艺术特点

温飞卿恃才傲物,生活浪漫,他的词专以描写美女与爱情为主要内容,词风秾艳柔婉,意象细腻绵密,韵律流美,尤擅表现精致的官能感受,创构一种窈深幽约词境,令人产生托喻之联想。例如:《菩萨蛮》、《更漏子》

温词善于写美女的体态妆饰及其闺阁情思,但不作明白的叙述,而是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入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温词长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予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用暗示的手法,意象的衔接是跳跃性的,需要想象补充,造成含蓄的效果。 ② 韦庄词作的艺术特点

韦庄词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文人词带回到民间作品的抒情路线上来。他写词以抒情为主,深入浅出,心曲毕露,不着力于藻饰,唯将一丝一缕之深情真切地写出。

韦庄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的叙述,善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摒弃了晚唐词坛流行的香软浮艳气息,开启了用词直抒情怀的风气。 ③ 温、韦词艺术表现的异同

温庭筠和韦庄并称“温韦”。虽然韦庄词中也有较为婉媚柔丽的属于典型的花间词风的作品,但他们的词作风格有别。

韦庄和温庭筠各有所长,各自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

为了适应歌席舞宴的实用需要,温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组合,以及适于花间酒前的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而直接抒写情怀思绪,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词内容的一大转变,在恢复词的抒情本质、词风趋向自然清丽的过程中,称为南唐词的先导。 ④ 花间派词风及其对后世词的影响

花间词人援齐梁宫体诗的题材、字面和技法等入词,以词的闺阁氛围、情恋场景和女性关注心理的满足,体现着一种娱乐消遣功能,开启了曲子词艳科娱人的传统,适应并帮助了晚唐五代王族贵宦间灯酒喧沸、弦歌继夜而上下竞相奢华的风气。婉丽绮靡的花间词风成了词的主导风格,对后世词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 李煜及南唐词人

识记: ① 冯延巳生平

冯延巳,字正中,有《阳春集》,存词90余首,词作数量居五代词之首。 ② 李煜生平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世称李后主。李煜有过人的艺术才华与诗人气质,善画、工书、知音律,诗文颇佳,对词尤其擅长。 理解:李璟词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

李璟的词凄怨哀美,充溢着忧患情绪和对国势的伤感,虽然仅存4首,但都是优秀之作。李璟词中的春恨秋悲,都写得深婉清丽、富于情致,其中蕴涵的忧患意识也比冯延巳更深。 应用:

① 南唐词与西蜀词的主要区别

南唐词的兴起比西蜀稍晚,如果说西蜀词主要用于应歌、秾丽之作较多,那么南唐词则较重抒怀,多疏淡、深厚之作,南唐君臣文化修养较高,艺术趣味也相应雅一些。 ② 冯延巳词作的艺术特点

冯延巳的词仍以男女之情为主要题材,但较少对女人的容貌体态进行刻画,不追求描述的具体、真切,而是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着力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若有寄托又若无寄托,造成多方面的启示与联想。

③ 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煜前期词写歌舞宴饮的宫廷生活,虽仍显得华丽,却也流露出真纯的感情,如《玉楼春》,在亡国后的幽囚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

其后期的词作,已由对外界事物的描绘转入内心情感的表白,如《乌夜啼》,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与审视,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nc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