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培育大学理想的途径

更新时间:2023-05-11 17: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方高校培育大学理想的途径

“理想总是高于且先于现实而存在的。而教育正是牵涉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的潜能唤醒,是浸淫于

'文化一心理’之间的精神创生。”

一、地方高校培育大学理想的必要性

理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和“应然”的思想观念,它产生于人们

对现实的不满与超越的愿望。人是有理想的动物,他“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这乃是人的本性的一个必要部分”。①人之为人不能没有理想,否则人的存在也就毫无意义。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克尼斯所言:“理想的本质就在于时刻召唤人们脱离盲目、平淡的日常现实,上升到圆满的观念世界”“理想赋予人以生存意义,人的生存意义只能为寓于为实现理想的自主、自觉努力之中。确立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也是人的生活意义化的过程。”②对理想

的追求和实现能够唤起人们的热情,获得精神上的充实感与幸福感。

理想性也是大学的永恒特性。“大学的理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展望、追求和向往,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构想,是导引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灯塔。”③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④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教育正是牵涉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承担着潜能唤醒和精神创生的重大使命。大学理想根植于现实又超然于现实,具有展

望未来、导引社会的独特功能。现代大学的发展历史表明,如果一所大学没有真正的、良好的大学教育理想,没有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么就不是一所完全意义上的大学。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理想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重术轻道、人文精神滑坡、文化品位降低;官本位、长官意志强烈,学术自治力量虚弱,独立精神与批判精神匮乏;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办学目标功利化与趋同之风盛行。有人曾悲观地说:“中国的大学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丢失了应有的精神理想,沉迷于功利的世界里。大学越来越像一个超市或者银行,为满足顾客(学生)的实用性需要,提供各种各样便捷的快餐,它的人文教化功能越来越为它的实用价值、职业训练功能所取代。”⑤

上述现象在地方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地方高校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人才流失、设备陈旧、资金匮乏,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学术浮躁、教育产业化和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十分明显,严重影

响和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地方高校培育大学理想的途径

大学理想的形成建立在对大学现状的考察评判和对自身教育目的、性质和功能的思考基础之上,是人们在头脑中构想的未来大学教育的图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大学理想的形成和培育既要遵循大学理想的共性要求,又要继承自身的优良传统,也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大学目标为导向,在办学实践活动中培育大学理想大学

理想主要是通过“人的培养规格”来表征的。而大学目标是大学理想的具体化,是经过长期积淀、选择、凝练、发展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追求和信念,是大学理想在大学各项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1.明确大学目标是基础。“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⑥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不断地去审视、思考和明确我们的教育目标。大学目标是指大学培养人才所特有的种类、层次、规格和要求。它是国家总体教育目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大学目标的价值取舍上,长期存在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目前又表现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野。有什么样的大学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大学理想。教育是一种实践艺术,大学的目标不可能从某一哲学流派演绎出来,而应根据时代的发展,综合运用它们的优点,偏执任何一种哲学流派或观点都会扼杀大学的生机。在确立大学目标时,应把科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应重新思考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的深远意义。

2.认同大学目标是关键。大学目标应建立在全员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大学目标的实现既有赖于每一位大学人对大学目标的认同,也有赖于每一位大学人的实践。认同大学目标就是从人、财、物三维出发,系统地协调、整合大学内各种资源,对大学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等进行创新,以达到整体优化,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在确立大学目标时,应进行广泛的动员、学习、讨论,并组织设计、制定大学发展战略和基本方针;保证人力与经费投入;制

定规章制度以规范行为;制定政策以引导方向;建立以实现大学目标为核心的管理机制以及具有特色的运行机制。

3.大学目标管理是保证。大学目标管理是以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以制定和实施目标为手段,整体动员,共同实现大学目标的管理方式。一般来说,大学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本质所在,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然而,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体现为大学的奖励政策和职称评定政策明显倾向于科研成果,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

大学目标管理必须以培养人才为其出发点。因为大学目标具有未来指向性,因此大学目标管理不是守业型管理而是发展型和创业型管理。这就要求把大学目标划分为一个个分目标,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从而使全体人员明确共同目标,增强整体观念。

(二)以管理制度设计为保证,在大学管理过程中培育大学理想管理制度设计实质上是要弘扬一种深沉、博大、批判、追求新知和真理的大学理想,以传承大学文化为主旨,克服行政化、官场化的弊端,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因此,大学的管理制度设计必须与大学理想一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高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保障大学的高效、有序发展。

1.管理制度的设计应以激励为导向。在大学,教育者是人,受教

育者也是人,这决定了大学管理制度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管理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不是约束人、惩罚人,而应该尊重人才、凝聚人才、激励人才,让人的创造才华有展示的舞台,创造成果得到承认,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应在大学管理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氛围,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强调人人参与、合作共事和相互包容,进而形成个性张扬、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管理制度成为促进大学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2.管理制度的设计应以特色为目标。每一所大学的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传统和发展历史都不完全相同,因此每所大学的理想都有其个性和特色。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对创新行为的限制,降低制度创新的风险,人们往往倾向于以制度模仿代替制度创新。这势必会导致大学抛弃自身的个性,丧失高等教育的繁荣。

大学在对管理制度进行设计时,必须以表现其个性和特色为目标。特色是指大学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制度设计时不搞简单的制度模仿,而是深入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教学科研第一线进行调研,并结合现有的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走制度创新之路。如果管理制度的设计不能体现大学自身的特色,就不能满足大学管理的实际需要,更难提高大学的整体竞争力。

3.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坚持层次性原则。管理制度本身具有层次性,一般可分为根本性管理制度和非根本性管理制度。前者是指在大学管理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制度。它决定着其他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其他管理制度制定的基础,包括行政管理、民主管理及学术管

理等。非根本性的管理制度是指在大学管理过程中起常规作用的管理制度,包括日常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行政后勤管理等制度。

同时,要充分发挥管理制度内涵的公平性,正确处理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要求管理制度具有层次性。如在设计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时,应使它们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既可以满足群体的发展需要,又可以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要求,使每一个个体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以学术自由为核心,在学术活动中培育大学理想“学术是一种精神,即追求真理,以真理为规的精神;学术是一种过程,即探究、明辨真理和传播真理的过程;学术是一种成果,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创造的知识成果;学术也是一种人格,即治学者主体的独立人格与献身精神。”⑦这说明了学术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充分的自由空间。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优秀大学无不把追求“学术自由”作为自己的办学理想,无不以学术自由为立校之本。大学的目标是传授、探索和发展高深学问,培养科学精神,而这种精神无法靠强制,只能在自由中产生。

一般来说,大学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

这是大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培育大学理想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居于整个教育系统的顶层,它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不同在于:“高等教育研究的是高深学问。”⑧“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不仅要求绝对忠实于客观事实,而且要尽力做到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⑨真理的价值在于其客观性,学术的客观性或者独立性源于

学者的价值自由。

在教学活动方面,传统的大学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将大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其理智能力。其结果是大学教学要回避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把教学活动与社会现实割裂开来,把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是“唯命是从、唯书至上”,缺少个性、理性,是片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学活动应该遵循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共同处理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师生之间关怀问辩、循循善诱、教学相长。

在科研活动方面,大学人通过科研获得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自由。科研自由是指在研究高深学问、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观念、意识和态度。它追求客观世界的“真”,推崇理性至上的原则,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精神动力;它强调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研究者须经由宁静的沉思、潜心的创造、执著的追问、从容的表达,进而实现对真理和高深学问的追求;它要求科研活动应有一个宁静、平和、优雅的校园环境,使大学人开启幽闭的思绪、放飞囚禁的情愫,迈向未知之境。

(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大学理想校园文化与大学理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展现,后者是前者的核心,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大学理想。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大学理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培育大学理想。校园文化建设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把大学理想渗透到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是培育大学理想的重要途径。大学物质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空间固化形态,又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还具有一定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它具有约束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在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渗透大学理想,体现学校的特点和育人的价值。大学制度文化是规范大学人言谈举止的准则系统,通过建立系统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工作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步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是培育大学理想的制度保证。

2.在校风建设中培育大学理想。校风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其形成需要大学人共同努力,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培育开始,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校风建设是事关大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校风建设过程中,既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又要严格执行校规校纪,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发展什么、限制什么,把对大学理想的追求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3.提炼和制定符合本校个性与时代特色的校训。校训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规范其行为,影响其价值取向的重要力量。它既是对大学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概括,也是对办学理念、精神面貌的反映,还是一所大学教风、学风和校风的集中表现。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些著名大学通过校训体现了自己的大学理想,而对于办学时间短的大学,这一工作还待继续开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大学理想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舆论宣传和论坛的作用。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举办彰显学生个性、充满人文关怀的科技节、文化节和艺术节等;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媒介,建设好学校网站,让全体师生员工及时了解学校,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开设各种论坛,举办各种沙龙,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提升大学办学精神的影响力。

[注释]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 .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68.

②鲁洁. 培养有理想的人――世纪之交对德育的一点思考[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1.

③韩延明. 大学理念论纲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3.

④(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0.

⑤秦红岭. 人文精神乃大学精神之核心 [ EB/OL]. .sina/s/_

48ad76ca010002rs.html ,2006-02-27.

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20 .

⑦冷余生. 大学精神的困惑 [J]. 高等教育研究,2004(1):

4.

⑧⑨(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na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