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数量关系 - 数学运算

更新时间:2023-11-13 21:18: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部分 数量关系——数学运算

第一章 数学运算快解必备

第一节 数学运算必备知识 核心考点一 整除的判定

一个整数(100)除以另一个非零整数(5),商为整数(20),余数为零(0),就说这个整数(100)可以被另一个整数(5)整除。整除具有两个重要性质:

1.可传递性

A能被B整除,B能被C整除,则A能被C整除。如42能被14整除,14能被7整除,则42能被7整除。

2.可加减性

A能被C整除,B能被C整除,则A+B、A-B都能被C整除。如21能被3整除,12能被3整除,21+12=33能被3整除、21-12=9能被3整除。

在数学运算中,需要重点掌握判定一个数能否被3、9、5、8、6整除的方法。如下表所示:

判定方法 示例 如7725,各位数字之和是21,21是3的倍数,则7725能被3整除 如6084,各位数字之和是18,18是9的倍数,则6084能被9整除 如35,105,1750,2680都能被5整除 如9872,872÷8=109,则9872能被8整除 如162,2334,3576都能被6整除 能被3整除 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能被9整除 各位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 能被5整除 末位数字是0或5 能被8整除 末三位数字是8的倍数 能被6整除 能同时被2和3整除

核心考点二 质数与合数

1.质数与合数 质数 合数 概念 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 示例 7职能被1和7整除,为质数 8除了能被1和8整除外,还可以被2和4整除,为合数 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可以被其他数整除 1

注意:2是唯一一个是偶数的质数,其他质数都是奇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100以内的质数 100

以内的质数共有

25

个,从小到大依次是

2,3,5,7,11,13,17,19,23,27,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注意:4是最小的合数。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都是质数的两位质数有4个:23,37,53,73。

3.质因数分解

任何一个合数都能够写成若干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些质数成为这个数的质因数,这个过程成为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分解都可以通过短除法来实现,其基本步骤:从最小的质数2开始,去除要分解的数,直到不能除尽,然后换更大的质数继续进行,直到等到一个质数为止。

注意:1可以被任何数整除,要注意1的存在。分解质因数不会出现1,这是1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核心考点三 公约数与公倍数

1.最大公约数

24能被3整除,3就是24的一个约数,同时,3也是36的一个约数,则3就是24和36公共的约数,简称公约数。不难发现,4、6、12也是24和36的公约数,数学运算中主要考察所有公约数中最大的那个,即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可以采用短除法。

1是任何整数的约数,则1是任意两个整数的公约数。当两个数没有比1大的公约数时,就称这两个数互质,如2和3,5和8等。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若a可以被b、c整除,且b、c互质时,则a可以被b×c整除。比如720,可以被12、5整除,12与5互质,则720可以被12×5=60整除。当b、c不是互质时,结论就不一定成立。如36可以被4和6整除,却不能被4×6=24整除,这是由于4和6有公约数2。

2.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即“公共的倍数”,如480是48的倍数,480也是60的倍数,则480是48和60的一个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一个。最小公倍数也可以利用短除法进行求解。

2

分子的最大公约数

注意:分数的最大公约数= 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分数的最小公倍数=

核心考点四 不等式与均值不等式

1.不等式

根据题干中的不等关系(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列出不等式,然后求出未知量的取值范围,这是不等式在数学运算中的典型运用。

注意:解不等式的方法和解方程类似,但要注意,当不等号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如-3x<12,不等号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x>-4。

2.均值不等式

a?b≥ab,当且仅2当a=b时,等号成立。不等号左边是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右边是几何平均数,这个不等式就称为均值不等式。由均值不等式,可以得到两个常用结论:

分子的最小公倍数

分母的最大公约数

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值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即

(1)两个正数,当它们的和是一个确定的数时,它们相乘时乘积最大。例如:a+b=10,则当a=b=5时,ab=25为最大。

复杂一点的情况如下:已知3a+2b=10,要求ab的最大值?当3a=2b时,ab取得最大值。

(2)两个正数,当它们的积是一个确定的数的时候,它们相等时和最小。例如:ab=100,则当a=b=10时,a+b=20为最小。

复杂一点的情况如下:已知ab=100,要求a+4b的最小值?当a=4b时,a+4b取得最小值。

核心考点五 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

一元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y=ax2+bx+c(a≠0),在数学运算中会涉及这样的问题:当x取何值时,y取到最值(最大值或最小值)。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如下所示,可见当a>0时,y有最小值,当a<0时,y有最大值。

1.公式法

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a≠0),当x=-b时,y取到最大值或最小值,2a 3

4ac-b2为。

4a2.配方法

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a≠0),可以通过变形,将其写为y=a(x-k)2+m的形式,则根据(x-k)2≥0,可知当x=k时,y取到最大值或最小值,为m。

b4ac-b2注意:其实k=-,m=。

2a4a3.因式分解法

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类似于y=(x-5)(5x+15)的情况,则不必将等号右边展开,然后再根据公式法求解。此时的最简做法如下:

由第一个括号x-5=0,得x=5;由第二个括号5x+15=0,得x=-3;使y取到最值的x在这两个数中间[5+(-3)]÷2=1。即当x=1时,y取得最小值(1-5)(5+15)=-80。

事实上:x=5、x=-3是一元二次方程(x-5)(5x+15)=0的两根。y=(x-5)(5x+15)=5x2-10x-75,此法相当于是将5x2-10x-75进行了因式分解,故这一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注意:并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都有两个根,故这一方法通常只在类似于上述解题情境中使用。

核心考点六 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

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之差都相等,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相等的差叫这个等差数列的公差。例如:1,4,7,10,13,16,19?就是一个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数列第一项成为首项,第n项用an表示,前n项之和用Sn表示。一般讨论数列的前若干项,吧其中最后一项成为末项。

2.基本公式 分类 通项 公式 an=首项+(n-1)公差 公差=an?am n-m示例 已知等差数列首项为1,公差为3,则a5=1+(5-1)×3=13 已知等差数列第8项为56,第556?32项为32,则公差==8 8?5公差 4

项数 末项?首项项数=-1 公差已知等差数列首项为1,末项为13?113,公差为3,项数为+1=5 3等差数列1,4,7,10,13,16,19 数列各项的平均数=(1+19)÷2=10 该数列项数为奇数,平均数=中项=10 对于等差数列1,4,7,10,13,16,19?平均数=(首项+末项)÷2 平均数 项数为奇数时,平均数=中项 注:中项即位于数列中间位置的项 对称 am+an=ap+aq(m+n=p+q) a1+a5=a2+a4=14 a4+a5=a3+a6=23 注意:等差数列的四个要素——首项、末项、项数、公差,知道其中3个,就能确定第4个。关键是要能选用合适的公式,快速计算。

3.求和公式 分类 一般求和 Sn=n×首项+公式 n(n?1)×公差 2示例 已知等差数列首项为1,公差为6×(6?1)3,则S6=6×1+×3=51 2等差数列首项为1,第3项为7,则S5=7×5=35 等差数列首项为1,第6项为16,1?16则S6=×6=51 2中项求和 Sn=中项×项数 Sn=首项?末项×项数 2平均数求和 =平均数×项数 注意:等差数列求和是数学运算中的常考知识点。要根据已知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公式快速计算。当数列项数为奇数时,优先考虑中项求和公式;已知首项和末项,优先考虑平均数求和公式。

4.常见数列求和公式 分类 奇数列 偶数列 平方数列 立方数列 山间数列

数列各项 1,3,5,7,?,2n-1? 2,4,6,8,?,2n? 12,22,32,?,n2? 13,23,33,?,n3? 1,2,?,n-1,n,n-1,?,2,1 求和公式 Sn=n2 Sn=n2+n 1Sn=n(n+1)(2n+1) 61Sn=[n(n+1)]2 2Sn=n2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n4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