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11级测量实习指导书

更新时间:2023-09-21 11:38: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木工程11级

测 量 实 习 指 导 书

一、平面控制测量(图根导线测量)(参考教材§6-3)

根据平面控制点或首级平面控制点(称起算数据)坐标(x,y)及方位角,在测区内布设图根平面控制点——图根闭合导线点(或附合导线)。

起算数据:选取编号为1的控制点作为起算点,其平面坐标和起算边方位角见附件4(参见教材图6.8(a))

(一)外业测量:

(1)踏勘选点:先确定导线走向从1点始按顺时针方向(测右转折角)或按逆时针方向(测左转折角),依选点原则在测区内均匀布置待测导线点(编号1,2,?,n;与教材图6.8(a)类似,n点选取临近1点),组成闭合导线。点位选定后即用改正液标记,并编号,做好点之记。要求边长D≤100m,相邻点之间通视良好,便于导线量边测角,又便于后期碎部测量;点位选在稳固坚定的地方,不能影响交通,又便于安置仪器。

(2)测量边长:用全站仪丈量各边的水平距离。每一边丈量二次,其相对较差│D往-D返│/D平均≤1/3000,若符合要求,取往返测平均值作为边长最后结果。

(3)测量转折角βi(内角—— 右角或左角,βi:β1、β2、??βn):用DJ6经纬仪按测回法测一测回,要求:当上半测回(盘左)角值与下半测回(盘右)角值之差≤40〞时,取两个半测回角值平均值作为结果。

外业测量记录采用“导线测量记录手薄”专用记录纸(见附件5表)。

(二)内业计算:内业计算前,首先检查外业记录纸,看是否有遗漏,计算是否正确,各项误差是否在容许范围之内,检查无误后才能进行计算。

(1)将起算数据和实测数据填入图根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采用附件6表);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3)计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检核:最终推回起始(起算)边上,与原方位角相同。

(4)各坐标增量预算:△x测 =Dcosα, △y测 =Dsinα(理论上(5)闭合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fx=

??△x=0, △y测

?△y=0);

??△x测 , fy=

(6)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计算及限差要求:k=√fx2 +fy2/(7)坐标增量改正数计算:Vx=-fx· D/

?D≤1/2000

D Vy=-fy·D/

?D

(8)改正后坐标增量:△x改=△x测+Vx △y改=△y测+Vy

检核 : ∑V x = -?x ∑Vy= -?y

∑△x改= 0 ∑△y改= 0

(9)计算各导线点坐标:X终=X始+△X始-终 Y终=Y始+△Y始-终;其中,△x始-终和△Y始-终即(8)中改正后的坐标增量△x改和△y改。

注意:计算中角度取至秒,边长和坐标值取至毫米(最后成果取至厘米)。 二、高程控制测量(图根水准测量)(参见教材§2-2、§2-3)

1

采用普通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相邻导线点间高差,再由1点高程H1,推定各导线点1,2,? n-1各点高程。

水准路线形式——闭合水准路线:从1点出发,最后仍回到1点。 (一)外业测量:

(1)一般设若干站测量相邻导线点间高差。如果导线边长(D)不超过200m,且条件允许,可不设转点直接测量。

(2)在一站上应用变动仪高法(通常改变仪高10cm左右)测量两立尺点间高差(后视一前视),若两次测量高差互差≤5mm,则取平均值作为该站的最终结果。(数据记录采用水准测量实验报告表格)

(3)检查该站记录,计算合格后,迁至下一测站测量(前视尺不动),方法同前,直到测完整个导线点,并回到起始高程点1。

(二)内业计算:

水准测量外业结束后,应认真检查外业测量手薄,无计算错误,且不超限,方可进行内业计算。

(1)成果按教材P30表式样,制作“闭合水准路线的计算”表整理计算。

(2)对于闭合水准路线,

?h理=0 ,因此,高差闭合差fh(W)=

?h测-

?h

=

?h测

限差要求: fh≤fh容=±12nmm(n为测站数)

(3)高程计算:对路线闭合差进行平差后,由已知点高程H1推算各图根点高程,并推回到1点与H1比较作检核。

注意:观测和计算单位均取至毫米,最后成果取至厘米。 三、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参见教材§7.2) 做好测图前的准备工作后,在各图根控制点上设站测定碎部点的位置,同时展绘地物与地貌(山丘以等高线表示、斜坡和陡坎可示坡线表示)。 (1) 准备工作

用纸质绘图纸,用对角线法或坐标格网尺法绘制40cm×50cm内图廓和坐标方格网,方格网纵横线间隔为10cm,线粗为0.1mm。要求方格网实际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不大于0.2mm,方格网对角线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不大于0.3mm,方格对角线上三点共线的偏差应小于0.2m。

控制测量测得的所有图根点(或称解析图根点),依1:500比例尺逐个展绘在图纸上,要求控制点间的图上长度与坐标反算长度之差不大于0.3mm 。 (2)测绘方法及要求

测绘方法:经纬仪(全站仪)配合小平板仪测绘法。经纬仪对中偏差不应大于3mm。 测量碎部点 : 即测量地物特征点(地物点) 和 地貌特征点(地形点)。测图前应检查测站点及定向点在图纸上展点的正确性,确定无误后才能进行测图。

因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地物点和地形点视距的最大长度:地物点60mm,地形点100mm。

主要地物的测绘:

①建筑物外廊,以墙角为准测量,一般要求测三个点以上(包括墙长大于30m), 高程注记到cm;

②图上大于0.5mm重要地物,如台阶、花坛、小路应按比例测绘;地物轮廓线图上小于0.4mm凹凸点才可取舍。

2

③独立地物,如消防水龙头、报栏、单车棚、电杆、下水道出入口、Ф30 cm 的树木应表示在图上;

④高差大于0.5m的陡坎、栏杆,应测其高度并标注在符号附近;

⑤房屋注明层次、结构性质、所在单位。 (3)碎部测量手簿记录与计算: D=100Lcos2α

h=Dtgα+i-v (若x≥1′ 应校正)

(4)测绘碎部点(数据记录见附件7)和地形图的绘制

展点和勾绘用2H和H铅笔,注意图内的碎部点数量要足够,注记高程的碎部点最大点距2~3厘米。

(5)现场绘图:按《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符号表示出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各类控制点等。高程注记在测点右上角,字头朝北。 (6)地形图的拼接(无)、检查和整饰

原图经检查无误后,按《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用HB铅笔进行清绘和整饰,整饰要求真实、准确、清晰、美观。整饰顺序为:先图内后图外,先地物后地貌、先注记后符号。绘图线条标准、清晰,注记完整、字样端正。

图外注写内容:图名—如“×院×教学区”、图号、比例尺、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施测单位、测绘者及测量日期等。 四、测设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1.测设水平角和水平距离

(1)测设数据:假设基线(控制边)AB起点A的坐标为XA=56.56m,YA=70.65m,B的坐标为XB=56.56m,YB=100.65m。已知建筑物轴线上点P1、P2设计坐标为,P1:X1=71.56m,Y1=75.65m;P2:X2=71.56m,Y2=90.65m。 P2 P1 D12

D2 D1

β1

β2 A B

(2)测设数据的计算

根据控制点A、B 用极坐标测设轴线点P1,P2的平面位置, 其测设数据在下表中计算。

极坐标法测设数据计算表 边 坐标增量(m) Δx Δy 水平距离D(m) 坐标方位角α ° ′ ″ 水平夹角β ° ′ ″ AB AP1 BA BP2 P1P2 (3)测设方法 以确定点的平面位置方法之一——极坐标法。设欲测设的水平角为β,

3

水平距离为D。在A点安置全站仪,照准B点,盘左置水平度盘置为0°00′00″,然后转动照准部,使度盘读数为准确的360°-β角;在此视线方向上,以A点为起点用全站仪量取预定的水平距离D,定出一点为P1′。盘右,同样测设水平角β和水平距离,再定一点为P1″;若P1′、P1″不重合,取其中点P1,并在点位上打木桩、钉小钉(或做记号)标出其位置,即为按规定角度和距离测设的点位。最后以点位P1为准,检核所测角度和距离,若与规定的β和D之差在限差内,则符合要求。如根据两点设计坐标算得的水平距离D12相比较,其相对误差应达到1/5 000。 相仿方法定出P2点。 2.测设高程

(1)测设数据:假设点1和点2的设计高程为H1=50.000M,H2=50.100m。

(2)测设方法:在A点距P1、P2点大致等距离处,安置水准仪,在A点桩上竖立水准尺,读得后视读数a,根据A点的高程HA,求得水准仪的视线高程Hi:

Hi=HA+a

根据P1、P2点的高程,计算前视点的应有读数为: b=Hi-H1

在P1、P2点旁边各打一木桩,用逐步打入土中方法,使立于其上的水准尺读数逐渐增大至b为止。桩顶即为轴线点的设计高程。

在设计高程位置和水准点立尺,再前后视观测,以作检核。

五、测量记录、计算要求:

1、原始记录应清楚、整齐,不得涂改伪造数据。如记错可以用横线划掉,将正确数字写在上方,不得另记转抄。 2、数据凑整原则:“四舍六入五前单进双不进” 六、实习依据:

(1)测绘出版社《工程测量》,2011 (2)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2008

(3)GB/T20257.1—2007《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2007

2013-5-15

4

附件4:测量实习控制点起算数据

α01=180°00′00″x1=1000.000m y1=1000.000m

、、

0

1 n 2 4 3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n3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