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本科讲稿

更新时间:2024-02-29 07: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 程:层 次:主讲教师: 稿

人 口 经 济 本 科

李 巧 云 1

目 录

?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的产生

?

第一章: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述 ?第二章: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学说

?

?

第三讲:当代宏观人口经济学

第三章:人口经济增长长波理论 ?第四章:人口投资学说

?第五章: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 ?第六章:现代马尔萨斯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 ?第七章:乐观主义人口经济理论 ?第八章:老龄人口经济学说

?

2

第一讲:导论

---新兴的边缘学科: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是人口学和经济学为基础,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交叉学科,但也是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

?着重以分析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反映人口经济关系。 第一节:西方人口经济学的来源

?一:背景:西方学术界寻求新的人口经济理论 ?1、19世纪中后期,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破产。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的适度人口理论走到了尽头。

?3、20世纪20年代末,西方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提出了新的课题。 ?4、二战之后,人口与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 ? 表现:发达国家出生率的变化:先提高后下降 ? 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变动:增高

?二:西方人口学的发展

?1、17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威廉.佩第(英)在其著作中开始分析人口经济关系。 ?2、同期的格兰特(英)发表《死亡表》(被称为人口学的创始人) ?3、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出版。

?4、19世纪中,Demography(人口学,人口统计学)开始出现在学术著作中。 ?5、20世纪初,独立的人口学产生了。 ? 狭义人口学(纯粹或规范人口学) ? 广义人口学

?三、西方经济学 ?1、重商主义:(法)蒙克雷蒂安、(英)斯图亚特。 ?2、政治经济学独立形成,代表人物:威廉.佩第。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第二节:人口经济学的形成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口经济关系 ?一、经济人口学:考查经济对人口的影响 ?二、人口经济学:考察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二者没有实质的差别,都是分析人口与经济变量之间的诸方面的关系。 ?三、西方人口经济学的定义。

?(日)大渊宽:人口变量群和经济变量群之间复杂的多元的相互依存关系。

?图:人口经济学与人口学,经济学之间的关联图 ? A 表示人口效应 B 表示经济效应

?四、人口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具有独立性。

?2、具有交叉性和不可分割性。 ?3、具有相对长期性。 ?4、具有广泛性。 ?5、具有相互适应性。

? 人口变量适应经济变量;经济变量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3

第二讲: 目 录

?第一章: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述 ?第二章: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学说

第一章: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述

第一节:形成背景(经济条件和人口条件) ?一、1929年-1933年大经济危机的影响。 ?1、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和倒退。 ?2、大批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二、20世纪30、4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演变 ? 30年代,出生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小于5% ? 40年代中后期,“婴儿激增”期,出生率回升 ? 60年代,出生率下降

?三、早期人口经济学说的破产(理论上的新的要求) ?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 坎南等经济适度人口论

?现实的人口、经济现象演变及其关系,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他们力图寻找其中的原因,

这一新的课题又是原有的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要求新的理论产生 第二节:对早期人口经济理论的评价

——(美)莱宾斯坦为代表 ?一、抽象的比较人口密度(存在的缺陷之一)

?1、统计上难以克服因自然条件、资源的差异上的换算困难。 ? 进行人口密度的比较,可能导致错误结论。

?2、离开各国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脱离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去比较人口密度—可能导致错误结论。

? 单纯从人口密度的比较方面去说明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某种作用是片面的。

?二、把人口问题看作与经济发展无关的一个独立存在的问题(缺陷之二) ? 如:农业社会对人口的影响与工业社会不同

?三、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无关的假设(缺陷之三) ? 相反,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 人口的增长不能绝对的脱离经济条件; ? 经济条件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

? 人均收入提高,更有利于公共卫生方面的投资; ? 个人收入的提高,更有利于营养和私人保健。 第三节: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的形成过程

?一、三、四十年代凯恩斯及其学派的人口经济学说。

?二、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的宏观人口经济学说和微观人口经济学说。 ?三、六十年代宏观人口经济学说中的长波理论和七十年代前期的悲观主义思潮。 ?四、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西方人口经济学中的乐观主义思潮。 ?五、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

第四节:研究的主要课题

4

?一、探讨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 经济增长: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与增加。 ? 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涉及到社会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组织

的变更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二、探讨经济条件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 经济条件: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土

地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包括科学技术水平和工农业生产的水平等状况。

?三、探讨家庭规模的经济效应和经济决策。 ?四、探讨推行家庭生育计划的成本和效益。

? 防止生育:就是通过推销避孕药具等手段,达到防止孩子出生的目的。 ?五、探讨人口投资和人口经济效益。

? 人口投资:是指社会或家庭从一个人开始怀孕起,经过出生抚育,教育和培训到成为劳动力所花费的抚养费用、医疗费用、教育费用以及其他的公共支出费用之总和。 ? 以上课题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章: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学

?在人口增长缩减或进入停滞状态时——对人口资源是否枯竭的担心,即增长有利论。

?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刺激资本需求的主要因素——凯恩斯人口经济学的主要

结论。

第一节:凯恩斯的过剩人口理论 ?一、凯恩斯的生平,主要著作

?著作: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1937年《人口减少的若干经济后果》 ?二、凯恩斯前期的过剩人口理论。 ? (1930年是其理论观点的分界线)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败国赔款的问题 ?第二英国实际工资的变化 ?第三北美粮食出口问题

?证明其结论: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凯恩斯人口经济理论的转变

?1、1930年 《货币论》 开始担忧人口增长缩减;并认为这是引起投资不足,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转变的开始(标志)

?2、1933年《罗伯特.马尔萨斯_—剑桥第一个经济学家》

? 开始表明失业不是生产力的不足,而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开始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去说明经济危机中存在的过剩人口问题。 ?3、1936年的《通论》和1937年的《后果》 ?开始集中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来解释失业人口。 ?这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指:消费需求不足

? 投资需求不足 第二节:《通论》中的人口经济理论

?《通论》的发表标志着“新经济学”的建立,以及“凯恩斯革命”的实现。 ?一:《通论》的主要内容

? 生产过剩和大量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

5

的;为了消除危机,必须增加有效需求;单靠 自由市场的调节不能实现,必须由国家采取财

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吸引 投资 ? 主要理论:就业理论;投资理论;危机理论;国家干预等

?二,传统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

?1、萨伊定律: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定律

?2、工资等于劳动边际生产力;工资的效用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 ?3、充分就业同时存在着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

? 摩擦失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局部的或暂时的难以避免的摩擦所引起的失业。 ? 如:改换工作期间的失业

? 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按现行工资或略低于现行工资水平就业而引起的失业。

?三、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 ?其就业理论: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理论

?1、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社会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2、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会增加投资,增雇工人; ? 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会缩小规模,解雇工人; ? 只有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时,资本家才会保持现行规模不变,不会增减工人。----此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3、 正是以上这种有效需求决定了工人的就业量。

?4、现从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均衡来说明就业量的决定: (如下图) ?E : 有效需求决定下

的就业量

?F: 充分就业点

ON1

? 即实际就业量小于充分

就业水平,出现失业

出现失业原因:有效需求不足

?四、有效需求不足是引起失业的原因 ? 即: 消费需求不足 投资需求不足 ? (一)、关于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1、消费需求受收入和消费倾向的影响。 ? 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心理上的消费偏向 ? 消费倾向是造成消费不足的原因; ? 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递减规律 ? 即: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 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从而对消费 需求增量也趋于缩小;导致了消费

需求不足;最终影响到有效需求不足,产生失业 ?2、理论上的解决措施:

? 短期内人口无多大的变化时,增加投资需求可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 ? 但从长期考察,则人口增加可导致消费需求增加,最终提高有效需求 ?(二)、关于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 ? 1、 传统理论上认为储蓄等于投资 即:S=I 就达到了充分就业均衡的

6

但凯恩斯认为,由于社会上通常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即S>I的情况, 实际的S=I+I?

其中I? 就是投资需求不足;

就是这种投资需求不足导致了大量的失业产生。

?2、形成的原因:

?一是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eciency of capital)递减规律 ? 资本边际效率是指资本家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的利润率

? 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家对未来预期收益持悲观情绪,这样必然减少投资,缩小生产规模,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二是利息率

? 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影响投资 ? 利息率受两个因素影响:

? 消费倾向----影响消费支出,最终影响利息率

? 灵活偏好(流动偏好 liquidity preference)----影响货币的供给,最终影响利息率 ? 灵活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也使得利润率的提高受到了限制,最终导致投资不足

?总结: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消费需求不足;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及流动偏好对利息率降低的限制使投资需求不足; ?——必然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失业产生 ?(三)解决失业的出路:

?政府对增加投资需求负有主要责任,其应通过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

?(在此,凯恩斯把人口作为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

第三节:人口减少的若干经济后果 ?一、人口增长趋势的转变

? 由过去急速增长转向人口增长趋于静止状态或人口缩减状态。

? 凯恩斯认为:这种转变是客观存在的;也必然带来灾难性的经济后果。 ?二、人口是影响资本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 ? 决定资本需求的三个因素:

? 人口、生活水平、资本技术 ? Kd= P . Y . V

? 资本需求的增加,主要归因于人口增长和生活水 平的提高,而资本技术特别是在人们更趋向于资 本节约型的消费货物方面时,其影响是很小的 ?三、人口减少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导致长期停滞。

? 1、如果生活水平没有足够提高的条件下,人口减少则会导致资本需求减小,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 人口减少如果长期延续下去,则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也长期存在下去,从而使经济出现长期停滞的局面 ?2、解决措施:

? 一是改革财富分配制度,使均等化——刺激消费需求 ? 二是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需求

7

?四,关于两个魔鬼的分析 ? 马尔萨斯的两个魔鬼:

? 过剩人口的魔鬼 P(Devil P of over-populatian)

? 失业魔鬼 U (Devil U of Unemployment Resources)

? 目前的状况是:过剩人口魔鬼的威胁可以免除,但失业魔鬼的威胁日趋严重。 ? 原因:人口增长缩减趋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的慢性失业和长期停滞。 ? 凯恩斯指出:应采取措施防止人口减少,并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去减轻人口减少的威

胁。

第四节:汉森的人口经济理论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三因素:发明、人口增长、新领土和新资源的发现和开发

? 他发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三个因素都出现了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迹象。 ? 表现为:新领土的开发已经没有余地了;人口缩减;发明也已经转向资本节约型 ?二、资本扩张和资本深化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 资本扩张(Capital widening):以生产量的增加带来资本量的增加 ? 资本深化(Capital deeping):资本量随着资本系数的增加而增加

?Kd= V. L . X

求减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如果人口减少引起劳动力人数的减少,而如果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的话,可能使资本需

第三讲: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范围: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为考察范围,阐述人口经济关系的理论。

?内容:注重探讨人口变动与自然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包括长波

理论;悲观主义学派和乐观主义学派等。

目 录

?第三章:人口经济增长长波理论 ?第四章:人口投资学说

?第五章: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

?第六章:现代马尔萨斯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 ?第七章:乐观主义人口经济理论 ?第八章:老龄人口经济学说

第三章:人口经济增长长波理论

?§3.1 人口经济长波理论概述 ?一、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库兹涅茨(美国):197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著作:《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

《1869年以来的国民产值》,《人口增长和有关经济变量的长期波动》等。 ?2、伊斯特林(美国):《历史地观察美国的婴儿热》,《人口,劳动力和经济增长长波》。

8

?二、库兹涅茨周期

?1、在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着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由生产

和价格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经济及人口的长期波动周期,称“库兹涅茨周期”或“库兹涅茨人口经济周期”。

?2、库兹涅茨研究表明:产品的生产和价格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且大多数情况下,价格的变动先于生产的变动,既生产的变动有明显的滞后性。

?并发现:价格波动长度为23年一个周期;生产波动长度为22年一个周期.

?结论:工业部门生产中从属性的扩张和收缩总是有规则的以价格的上涨和下跌为先导。

?3、考察人口变动和经济增长波动的联系。

?指出,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波动的节律是由人口变动中的国外移民的迁入引起的。(即20年代前美国人口变量中移民是最活跃的因素)

?例证:移民的波动与非农业建筑及铁路资本投资的波动有明显一致的波峰和波谷。

?4 、伊斯特林其后指出:20年代之后,美国人口变量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口生育率”。伊斯特林的理论分析可以看作是“库”的人口经济增长长波理论的继续和发展。

?一、长波的特点:

?长期波动是各种变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复杂过程。 ?长波是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演变的时间序列趋势。 ?人口变量变动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在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联系的中心点是劳动力。 ?二、人口和劳动力变动长波。 (一)、伊斯特林指出:二十年代,人口增长的波动和劳动力增长的波动是和移民波动相一致的,是平行的;

三、四十年代,人口增长的波动和劳动力增长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和本国生育率变动相关。 (二)、美国人口和劳动力增长长波具有以下特点 : 1、人口和劳动力增长长波在非农业居民中最为典型。 2、农业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波动同全国总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波动基本上是呈反向运动的。 3、非农业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波动在地理上是从中心城市逐步向外扩散的。 4、非农业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职业构成的资料说明了这些波动的经济特点。 即同经济特点中的产业的总产值,工资率的波动大体相平行的;职业人口波动也由产业性质决定的。

?伊斯特林认为:经济增长波动的结果导致与移民波动相联系的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波动。同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波动又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推动了经济增长。 §3.3 人口增长波动和经济增长波动中间的关系 ?一、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的波动。 ?人口变量:居民户增长率,迁移率等

?经济变量:国民生产总值或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的变动率,劳动市场条件(工资率,每周工作时数,失业率等)

?通过实证考察:伊斯特林分析了1830-1964年的美国情况,指出,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在波动的波峰、波谷时间选择上具有大体同步的特点,且形成的一个周期大约30年。 二十世纪后出现同上述相似情况。

?结论:当经济增长波动出现波峰,建筑业生产扩大,市政建设扩大,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增长,其时的人口增长也出现上升趋势;同时,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来说,迁移率,居民户增长率和失业率有明显滞后现象 ;其中,失业率的波动同国民生产总值是逆向的,

9

其他都是同向的。形

成原因:同总需求和劳动市场条件变动有关。 ?二、总需求和劳动市场条件。

?总产品需求增加,投资增加,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则劳动市场条件改善(就业机会增加,工资率上升),吸引外籍移民的迁入,或本国青年人或老年人或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反之,则劳动市场条件恶化,失业率上升,导致青年推迟结婚或生育,居民户减少,长期人口效应必然是人口生育率下降。

?三、居民户增加的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人口经济变量群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产生的一系列连锁作用或连锁影响。 ?居民户的乘数效应:是指从新的就业机会获得收益的居民户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需求,从而造成城市发展的高涨。

?就业机会增多,则居民户的收入上升,随之消费需求增加,促使私人和公共投资高涨,从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四、库兹涅茨周期和经济周期

?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前者时间长达20年,且波动特点也有区别,原因主要是 : ?1、引致需求构成的特点,其周期长。

?引致需求:指居民户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相应增加,从而引起对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加。

?2、居民户行为特点,即长期支出的义务和长期决策而形成的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的稳定性,从而形成长波。

§3.4 收入水平对生育率的影响

?一、人口-经济环路。

?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经济变量的变动引起了人口变量的变

动,反过来,人口的增减也会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口经济环路:

?经济人口环路:在此环路里,收入是影响生育率的决定性因素。

?二、收入变动对生育率的影响。

?伊斯特林认为:其他条件不变时,生育率的变动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居民户把收入用于自身消费和抚育孩子。假设消费偏好具有传承性,分析美国收入变动

对生育率的影响 : 收入水平状况和维持上一代人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行为,时美国战后婴儿热的形成原因;妇女劳动参与率的上升,机会成本的增加(妻子的工资收入具有负弹性)是六十年代以后,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总结 :

?1、美国二十年代以来人口经济长波的变动趋势:20年代末和30年代前期,经济萧条,生育率低----人口经济长波的波谷

?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前期,经济恢复于发展,经济增长率高,人口出生率高。如婴儿热-----人口经济长波的高涨至波峰

?60年代末和70年代前期,能源危机和资源危机,经济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率也处于下降----人口经济长波衰退期

?2、收入与出生率变化

?人口经济的波动 生育率波动 五十年代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稀缺 相对收入地位

提高 出生率上升。

?七十年代,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过于求 就业状况恶化 相对收入地位下降 出生

率下降

10

第四章:人口投资学说

§4.1 人口投资概述

■一、舒尔茨 简介 ■二、人口投资的含义。 ■1、(索维)定义:为了确保新增人口得到和原有人口同样的便利,必须在住房、医疗、教育、产业设备以及其他方面作出的投资。 ■2、宏观人口投资和微观人口投资。 ■3、人口数量投资和人口质量投资。

■三、人口投资的性质:舒尔茨认为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支出)。

四、西方人口投资学说产生的条件(六十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 1、现实条件:苏联的刺激

2、理论准备:生产函数的概念、边际收入产量等。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P=A ? Cα ? L β

§4.2 人口投资的转化

■一、人口质量是耐用的稀缺资源 ■1、稀缺性和耐用性

■2、人口质量资源可以通过治疗和进修得到提高---提高效率和延长劳动期限。 ■3、此处的人口质量主要是人们后天所受的抚养教育和治疗等。

二、人口投资转化的形式 (一)健康资本存量

1、定义: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或身体素质。 2、健康投资转化为健康资本存量

3、健康存量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

表现为:A、健康时间多,劳动出勤率高,有利于产出的增加。 B、健康的身体---有利于人时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C、寿命延长----有利于未来劳动生产率提高 二)、知识存量

1、定义:指人所具有的智力,知识,能力,技术等。 2、教育投资转化为知识存量。 3、教育投资类型: A、宏观教育投资:

包括:公共教育 、私人教育 B、微观教育投资

微观教育投资在家庭人口投资中的比重有上升趋势。

(三)、就业资本存量

1、就业投资转化为就业资本存量

2、就业投资指装备新增劳动力人口花费的费用。包括购置机器设备、厂房等支出。 3、以物质资本投资形式投入,表现:物质资本存量。

三、人口投资转化的特点

1、人口投资是从投资流量转化为资本存量的过程。

11

2、人口投资转化为健康资本存量和知识资本存量,体现在一定的人口数量上,蕴藏在人口自身内,表现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3、也存在投入和产出比较的问题。 4、人口投资难于确定回收期。

§4.3 人口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生产要素投入来分析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固定不变:

■当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同时增加———产出量增加;

■当劳动供给不足,则会出现资本剩余——机器设备的闲置,影响产出量的增加。 ■一定量的劳动力人口为经济增长所必须。

2、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是可变的,如资本和劳动力可相互替代。

当劳动投入量不足时,可用资本投入的增加来替代,但当资本投入也不足时,则经济增长就会下降。

3、从人口投资的各种形式考察劳动力人口数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A、健康投资的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合格的劳动力。

B、教育投资的作用:使劳动力人口的知识技术结构适应不同经济单位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4、国内劳动力人口的流动和国际移民等方面的投资为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内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合理的利用人口投资的途径之一。 国际劳动力的移动—是国际间人口投资的转移。

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需求,会造成失业人口---人口投资的浪费。 问题:什么情况下会造成人口投资浪费?

二、劳动力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衡量劳动力质量的标准: 条件指标(教育投资的高低):劳动者受教育的年数或等级 结果指标:工资收入

2、教育投资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和工资收入都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3、高质量的劳动力是否有可替代性: 不同质量的劳动力之间是否可替代? 资本和劳动力的之间是否可替代? 三、人口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

1、定义:指全部人口投资或某项人口投资促进或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受益。 2、各种投资形式的社会经济效益: 家庭健康投资 家庭教育投资

3、人口投资应该由家庭和社会共同支出。教育部门和医药卫生部门

4、减少社会经济损失人口投资措施:如防止专业人员的外流;减少专业人员的死亡等

第五章: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

§5.1 现代适度人口概念 ■一、索维及其著作。 ■《人口通论》《由于人口增长所产生的经济负担和收益》 ■二、适度人口的含义。

■1.(索维)定义: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

12

2.最高人口和最低人口。

■最高人口: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区人口增长最终达到的生活水平永远不会超过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时的人口规模。

最低人口: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区维持一个人口群体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人口规模。 适度人口即是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正好适宜的人口。 三、分析适度人口的假设。 假设下列因素都是不变的: 1.物质资源 2.技术水平

3.产品的分配 4.国内经济稳定 5.年龄构成无差异

四、达到适度人口的目标(9个) 1.经济目标

个人福利、就业、财富等 2.军事或政治目标:如实力。

3.社会目标:如健康长寿,文化知识,居民人数等

§5.2 静态经济适度人口 一、经济适度人口的标准:

以经济目标确定人口适度的标准。

经济适度人口:指在其他条件均相同时,达到每人平均产量(人均收入或人均福利)最大值的人口规模。

二、静态经济适度人口 1.定义:

2.纯粹静态和比较静态

纯粹静态常用的标准:最大的平均生产率 零边际生产率 平均生产率等于最低限度的生存资料

比较静态是从两种不同的情况去比较人口某一变动的效应 。 如图:

三、实力适度人口

1.定义:指在其他条件均相同时,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使社会达到最大实力所需要的人口数量。 2.图表说明

3.实力适度人口比经济适度人口的规模大

§5.3 动态经济适度人口 ■一、含义:

■指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有关假定的经济目标来说,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的变动是最适宜的或最有利的。

■二、技术进步对适度人口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

■■■■■■■

13

1.技术:索维认为是指生产技术和消费技术。

■2.技术进步:指在同样多的工时内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3、生产技术进步促使,带动消费技术和方式的进步。

(二)、技术进步使最高人口增加。

索维认为技术进步可以使最高人口和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分析如图:

(三)、技术进步使人口的适度提高 1、索维以历史事实说明此观点。

2、由图说明技术进步使适度人口数提高。

3、不同技术进步的类型对适度人口影响不同。如“粗放型”“集约型” 四种技术进步:

A、不增人也不减人的技术进步 B、直接增人的技术进步

C、直接减人的技术进步,但会由减人逐渐变为增人 D、纯粹减人的技术进步,如“粗放型”

综合分析:技术进步从总体上是提高适度人口数量。

4、技术进步 对欧洲人口的影响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适度人口下降阶段 第二阶段:适度人口上升阶段.

§5.4 适度人口增长率

■一、含义:以最令人满意或适宜的增长速度达到已定目标的人口增长率,即适度人口增长率。

■二、稳定人口 ■1、定义,指按年龄组别有一个固定的死亡率表和固定的出生率表的那种人口。即年龄构成不变的人口。

■2、在稳定人口中,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等于总人口的增长率。

三、从人口增长的负担与效益均衡确定适度人口增长率。 (一)、负担

1、增长负担(抚养青少年人口的负担):人口投资费用就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2、老年人口负担:社会和家庭支付老年、人口的扶养费用。 3、总负担(以上两者之和)简化为两个因素构成: (1)由于有新增人口而必需增添的设备 (2)用于替换老设备的新设备

(二)人口增长的经济效益

1、负担数量的增长没有人口增长那样快。

14

2、新增人口可使产业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3、新增人口有利于劳动分工和新产业出现。 4、新增人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三)适度人口增长率

在稳定人口条件下,适度人口增长率就是负担和效益均衡时的人口增长率。 分析如图:

四、适度人口增长率的变动

适度人口增长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长度,经济目标等变动而变动。

人口最终会趋于零增长,即零增长率被认为是最终趋于稳定的一种静态人口的适度增长率

第六章 现代马尔萨斯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

§6.1 理论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二战后世界的基本矛盾

矛盾存在于:社与资之间;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殖民地人民之间;资之间;国家内部资与无之间等

二、当代世界的主要人口经济问题。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经济问题。

1、经济趋于滞涨,同时失业人口与熟练劳动力不足并存。 2、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活动人口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引起的人口经济问题:

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重降低,且趋于老化 老龄人口福利提高,经济活动人口负担加重

老龄人口本身的经济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地位恶化,精神压力大。 3、贫富鸿沟加深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经济问题。 1、粮食不足,消费水平低。

2、人口年龄构成轻,就业问题严重,就学就医压力大。 3、贫富悬殊。

三、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五、六十年代 (美)福格特 《生存之路》

2、同期美国的汤普森 《人口问题》 赫茨勒 《世界人口危机》 3、六十年代末,美 埃利奇 《人口爆炸》和 《人口,资源,环境》 4、七十年代 罗马俱乐部以麦多斯为代表的《增长极限》

§6.2 “人口压力”论 一、人口压力

定义:指人口过剩对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的压力,或对地球供养能力的压力。 (一)、人口过剩(过剩人口)

赫茨勒认为 :相对于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资源和利用资源的生产手段以及分配手段而言,

■■■■■■■■■■

15

由一个最适宜的人口规模,超过这一适度点的人口即为过剩人口。 (二)、把世界划分为三类地区

赫茨勒从自己确定的人口、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出发,把世界分为三类地区:

第一类:西欧,北美等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不足。

第二类:苏联、东欧、南欧,亚洲的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人口压力大。 第三类:亚洲,非洲和拉美等不发达地区-----人口过剩明显。

二、人口压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压力使经济努力集中在消费品生产方面,而不是生产资料生产方面。 人口压力减少了储蓄,特别使投资方面的储蓄减低了 人口压力增加了国家土地供给的紧张。 人口压力阻碍了采用机器和技术的进步。 人口压力加快了资源的耗费。

三、人口压力使现代战争的原因。

汤普森认为:人口压力是被感觉到的匮乏,被感觉到的资源所受的压力,被感觉到的接近世界资源方面的不平等。

人口压力感觉最强烈的国家就会发动战争。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人口增长率和人地-比率是不同的

资源占有、分布、开发能力是不同的, 战争是取得额外土地的唯一办法。 亚洲是最危险的地区。

§6.3 “资源耗竭”论

一、土地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福格特的土地负载能力公式: C=B:E

C :一定面积土地的负载能力。 B:生物潜力 C:环境阻力

1、土地的生产能力岁时间推移而变化。 2、环境阻力限制了生物潜力的发挥。

物理限制

生物限制 人为限制

人口压力是造成以上限制的原因。

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由趋于枯竭的危险。 二、淡水、能源和矿产资源耗竭加快。

淡水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其消耗迅速增加,有些地区可能出现绝对缺水的干旱状态。

能源:石油,煤等

矿产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矿物资源日渐稀缺。

■■■■■■■■■

16

三、“环境污染”论

由于人口增长使自然环境的所有方面退化使继续不断而且不可逆转的。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

总之:资源耗尽,枯竭的原因是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口增加致使世界人口与有限的资源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下降,灾难临头。

§6.4 “人口爆炸”论

一、肯定马尔萨斯的基本命题。(适用性)

?“马”的人口过剩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到处存在的威胁。 ?食物是限制人口增长的终极因素。

?因贫困,饥饿,战争等导致的高死亡率是抑制人口增长的事实因素。 ?人道限制人口是需要的和可能的。

?二、“人口爆炸”使人类生活在饥饿的边缘。 ?(一)埃利奇:人口爆炸表现为:

?A、世界整体考察,人口成倍增长的时间在缩短。

?由200年---80年---45年---35-37年 .

?B、由各地区和国家考察:人口倍增时间也在缩短。如,拉美是24年 ,非洲为28 年,亚洲为35 年.

?(二)、人口急剧增加使人类生活在饥饿的边缘。

?皮尔逊,哈珀《世界的饥饿》指出:人类的历史 ,始终使食物供应与必须养活的人口两者之间的竞赛,且自1900年以来人口增长比食物的供应更快。

?(三)、从动态上看,科学技术进步也不能使食物供应与人口增长之间达到均衡。 ?皮尔逊的理由:

?借助新辟耕地来大幅度扩大粮食生产的希望很渺茫。

?通过施肥可以暂时增加粮食总产量,但对世界而言进度必然使缓慢的。 ?主张增加人力来增加粮食产量的 设想世纪上使降低世界的生活水平。 ?机械化增加粮食的产量,但不足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通过改良新品种带来的粮食的增加进展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 §6.5 “增长极限”论

?一、罗马俱乐部(非正式的国际性协会) ?会员:国际上各个领域的专家。

?讨论的题目:人类目前和未来的困境。 ?造成困境的原因:人口,农业生产(粮食),资源,工业生产,污染。 ?围绕以上五各因素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增长的极限》

?二、人口和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按支书增长的。

?(一)、两类增长

?线性增长:指一个数量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个固定的数目增加。 ?指数增长:指一个数量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个固定的百分率增加。

?指数增长的特点:A、增长初期不引人注目,但一段时间后会造成一个巨大的数字。 ?B、达到固定极限时表现为突然性。

?(二)、人口按指数增长

17

?(三)、工业产量按指数增长。

?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环境污染的增长等都是按指数增长。

?三、人口增长和工业生产的反馈环路。

(一)、反馈环路:

?定义:连接一个变动和它对周围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封闭线路,而这些作为结果的状态,又反过来作信息影响下一步的变动。

?麦多斯等人根据反馈环路来分析人口等因素的增长,并把它分为正反馈环路和负反馈环路来进行分析。

?(二)、人口增长的反馈环路结构(如图)

?(三)、工业产量的反馈环路结构(如图)

?结论:富国愈富,穷国多子女。 ?四、限制指数增长的因素。 ?(一)、两类限制因素:

?第一类:维持一切生理活动和产业活动的物质必需品。 ?第二类:维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社会必需品。 ?(二)、粮食生产的限制

?土地特别时可耕地正趋于缩小。 ?农业资本—粮食生产的成本递减。

?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结论: 土地和淡水限制了粮食的增加,从而制约人口的增加

?(三)、不可再生资源的限制和污染

?资源的耗费在不断增加,而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

?污染在不断升级,原因:人口增长,农业活动和工业增长,技术进步等。

?以上分析说明:人类不需要经过太长的时间可能将达到危机水平。并预计2100年到来之前,人类社会将要“崩溃”,“世界末日”将要来临。

?五:“世界末日”模型和达到全球均衡的条件。

?(一)、世界末日 模型 ?(二)、达到均衡的条件。 ?两个条件:

1、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 2、投资率和折旧率相等 。

第七章 乐观主义人口经济理论

§7.1 乐观主义人口

经 济 理 论 的 概 述 ?一、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康恩(美)《下一个200年》(1977年) ?2、西蒙(美)《人口增长经济学》、《最终的资源》《 资源丰富的地球》等。

18

?二、乐观学派的“新视野”

?(一)长期发展趋势的前景是美好的。

?时期长度:120年,180年,200年,400年 ?康恩对美国400(1775-2175)年考察。

?结论:增长是必需的,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人类只要运用科学技术和市场机制,经营管理技巧来处理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则长期的经济增长能增进人类的幸福。 ?(二)、空间的扩展可望是无限的。

?1、假定人类“以地球为中心”展开各种经济开发活动—人类可尽可能的利用地球上的资源。 ?2、假定人类“以空间为边界”,到太空进行经济开发—利用太空资源。 §7.2 乐观学派关于 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只有经济增长才有技术创新和发明,社会经济才能进步。 ?(二)、只有经济增长才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三)、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扩大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只有经济增长才能缩小南北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 差距。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一、可以引进和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市场来开发经济。

?第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可以提供劳动力或劳务出口。 ?第三、吸进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开发经验。

?第四、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五、开设经济开发区或产品加工区等引进资本和技术。

?第六、发展中国家可以争取和获得各种国际组织机构和发达国家的援助,以利于本国的经济开发。

?二、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和动力。 ?(一)能源、资源的潜力

? 西蒙《最终的资源》指出:需求的增加将推动人们去寻求新能源,新资源,去发明新的开采、加工和使用资源的技术和工艺,发掘各种替代品,即经济增长中资源和能源的潜力是无穷的。 ?具体说明:

?1、人类对资源探索界限的不断突破:

? A:新大陆的发现—人类对资源的寻找从欧、亚洲扩展到美洲。

? B: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把对资源的寻找从陆地扩展到海洋。 ? C:未来地太空的探索—人类把对资源的寻找从地球扩展到太空。 ? D: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源利用上的突破。 ?2、以历史事例来反驳资源耗尽论。

? 如:英国的煤问题;美国的木材荒;石油价格上涨而产生的石油危机等。

?3、针对悲观派的三个论点的反驳:

? 世界资源不足论的反驳: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除了分布不均或某一、两种资源不足外,不存在重要资源在总体上的严重短缺和即将耗尽的问题。

?人类未来的生活水平不可避免的要大幅度下降论和使用现有的资源是掠夺子孙后代的财富论的反驳:消费的增加会刺激生产,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既提高了本代人的生活水平,又造福于后代。

?(二)粮食生产的潜力

19

?1、西蒙从历史事实表明:粮食产量是增加的,世界上受饥饿威胁的人数在下降。 ?2、粮食生产的潜力很大。

?对粮食消费需求的增加会刺激粮食生产的投入,最终会导致粮食产量的增加。 ?西蒙提出三种粮食生产的对策:

? 第一、用传统方法和技术生产传统粮食 ? 第二、用非传统方法和技术生产传统粮食

? 如:营养膜栽培法;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对物种的改良等

? 第三:用非传统方法和技术生产非传统粮食 如:工厂法 ?3、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土地有增加的潜力。

? 如:移山填海;改良土壤;治理盐碱地;浇灌干旱土地等

? 总之:粮食生产的潜力是巨大的,现存的粮食问题只是暂时的挫折而已。

?三、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他们肯定了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并深信科技能克服人类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一)、科学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改进。

? 如:提出新的科学假设和新的理论;建立新学科;发明新技术;设计新机器,改进劳动组织;创立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二)、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 ? (三)、技术进步的类型: ? A:节约资本型

? B:节省劳动型 ? C:中性型

?(四)、各种类型的技术进步的影响:

? 1、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增加产量,提高质量。 ? 2、是解决环境污染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手段。 ? 如: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雾都”治理等

? 但同时指出,根治污染还取决于社会意志和政治力量。 ? 3、科学技术进步也能解决人口生产中所面临的 问题。 ? 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7.3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影 响 ?一、引言:

? 针对罗马俱乐部观点,应用人口转变理论提出不同的看法。 ?二、人口增长对储蓄的影响。 ? (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家庭规模扩大,对家庭储蓄的影响。 ? 家庭人口增长有助于家庭储蓄的增加。 ?2、人口增长对工商企业储蓄的影响。

? 人口增加有利于工商企业储蓄率上升。 ?三、孩子增加对父母劳动供给的影响。

?(一)、从宏观上看:人口增加,则劳动力人口增加,可能增加劳动的投入量。 ?(二)、西蒙从微观上分析:

?1、孩子增加对母亲的劳动供给有负效应。 ?2、孩子增加对父亲的劳动供给有正效应。 ?四、人口增长对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20

?(一)、西蒙认为:人口增长,有利于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 ?(二)、人口增长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1、了解西蒙对资源的看法:人类的智慧,知识和创造力是最基本的资源。

?2、较多的劳动力会使发达世界的技术进步更快,原因是由于人多产生的需求增加。

?3、理由如下:

?其一,较高的文化水平 较易接受新的外来技术。 ?其二,人员的自由流动有利于知识的流动。

? 竞争激烈,人口众多,对科学技术需求也就多 。 ?五、人口增长对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影响: 西蒙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指出:

?1、人口增长在短期内对生活水平有明显的负效应,但长期分析表明对生活水平有正效应。即:人口增长对总产出和国民收入有正效应。

?2、原因:人口增加—知识和规模经济的增加—劳动力人口质量上升—生产率提高—产出量增加—经济增长。

§7.4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

对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一、基本模型分析: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提出的基本模型 ?Q F,t=f(M F,t K F,t J t A F,t) ?F 表示农业 t 表示时间年限

?Q表示产量,M表示劳动力 A 表示技术知识 ?K表示物质资本, J表示社会资本,

?农业产量受投入劳动量和生产技术等水平的影响。

?二、“发明拉力”和“人口推力”假说 ?(一)、“发明拉力”假说:

?1、定义:指不依赖于人口的增加,技术发明或创新独立的拉动着生产的上升,经济的发展。

?2、发明拉力的过程。如图:

?(二)、“人口推力”假说

?1、定义:人口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只有劳动力人口增加,才能提供促使推动生产技术发生变化,提出新的技术发明或创新。 ?A、提出技术发明或创新的是人。

?B、新知识,新技术的采用和推广取决于人口增长。 ?C、外来技术知识的采用和传播也取决于人口增长。

?2、人口推力的机制

?第一、家庭数量增加致使每个家庭可用土地减少---推动 ?第二、家庭规模扩大的推动。 ?3、人口推力的过程。如图:

?(三)、两种假说的综合分析:

?1、西蒙认为适用于前现代化农业社会的发展。 ?2、二者是相互补充的

?发明拉力机制—粮食产量的增加—人口增加—推动后新技术的发明,采用(循环)

?三、家庭规模扩大对劳动投入量和储蓄的影响(从微观角度分析)

21

?1、家庭规模扩大—劳动者负担增加—劳动者投入的劳动量增加(表现为劳动天数增多)。 ?2、家庭规模扩大对储蓄的影响。

? 对货币储蓄是负效应,对其他储蓄是正效应 。

?四、人口增加对社会资本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分析)

?1、社会资本指间接而有力地影响生产活动地基础结构社会资本。 ?2、人口增长对交通运输地影响—正效应

? 人口增多,为交通运输业地发展提供了更多地劳动力,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 综述:尽管从短期(60年)来看,人口增多地家庭负担和公用设施地负担都大于静止人口,但从长期看(120-180年),正值的人口增长比零值的人口增长要引导出更好地经济行为。

第八章 老龄人口经济学说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年龄类型

?1、年代学年龄:是一个人从怀孕或出生之日起,按照年月顺序排列计算的年龄。

?2、生物学年龄:是指一个人现有年龄在他的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或在他的潜在寿命中所

达到的阶段。

?3、心理学年龄:是指一个人现有年龄在有关已经观察到的适应能力的人口群体中所处的位

置或者从行为尺度推导出来的适度能力中所达到的阶段

?4、社会学年龄:是指发挥与人口群体或社会有关的个人的行为特性或作用的年龄。

?二、生命周期和人口老龄化

?1、生命周期:指母亲从怀孕开始,一个人要经过胎儿—婴儿—幼年—青少年—成年—老年

各个阶段,形成的一种生命循环。

?2、年龄组的划分:劳动年龄组(1-14岁)、青少年被抚养年龄组(15-64岁)、老年被抚养

年龄组(65岁上)。

?3、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型国家或地区发展状况。 ? 1950年成立了国际老年学会

? 1982年联合国“世界老龄问题会议” ? 老龄人口经济学形成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

?一、劳动力年龄人口相对缩减影响社会生产的开发。

?1、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资源相对缩减。影响: ? A: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闲置。

? B:从宏观上影响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开发,甚至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 ?2、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的实际情况

?3、靠吸收移民和国外劳工来补充劳动力资源的不足成为西方国家的重要手段。

?二、劳动力年龄人口老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劳动力老龄化系数:指劳动力年龄中45-64岁劳动力人数和15-64岁劳动力人数的比例。

22

?2、劳动力老龄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

? A:老龄人口体力、智力逐年衰减,从而影响生产劳动的速度和劳动动作的敏捷程度,进

而影响产品的精密度和整体质量。

? B:老龄劳动力人口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比青年劳动力人口要迟钝得多,对新的产业

和就业岗位的适应力弱。

? C:老龄人口影响社会经济横向流动性。社会经济的流动性和老动力人口年龄呈负相关关

系。

? D: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纵向开发也有限制作用

?三、老龄人口的劳动供给和重新就业。

?1、老龄人口的划分:轻老龄人口(65-75或80岁),老老龄人口(75岁或80岁上) ?2、老龄人口的劳动供给:是指轻老龄人口的再就业问题。 ?3、西方发达国家老龄人口再就业,原因: ? A:出于生活困难 ? B:出于寻找精神寄托

?4、影响老龄人口劳动供给的因素: ? A:养老金或退休金的数量

? B:老龄人口自身专业或技术能力 ? C:健康状况

? D:老年人本身和他(她)的家庭收入状况。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提高经济活动人口的抚养系数。

?1、抚养系数:即被抚养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 ?2、抚养系数包含两部分:青少年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

?3、人口老龄化影响着抚养系数的变动,导致老年抚养系数的上升,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

?二、老龄人口增加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1、国民收入:等于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平均新创造的国民收入乘以经济活动人口数量。 ?2、老龄人口的赡养来自于国民收入中的消费基金。

?3、人口的老龄化致使各国用语老龄人的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支出增加。

?4、退休年龄的高低,老龄被抚养人口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分配都可能产生

影响。

第四节 老龄人口的经济状况

?一、老龄人口的经济收入

?1、西方国家老龄人口的收入主要来源:

?A:退休金或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险津贴、养老金。 ?B:私人的抚恤金、养老金或其他的“非劳动”收入。 ?C:老年人个人原有积蓄。

?2、老年人口的相对收入在不断的下降,其经济地位也不断的下降。

23

?二、人口老龄化与储蓄

?1、储蓄和个人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

?2、西方国家的强迫储蓄制度:即国家通过税收的形式从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

这部分将为储蓄人年老时提供津贴。

?3、个人年来和人口老龄化都趋向于对增加储蓄不利。原因: ?A:养老金制度的推广—个人不储蓄或减少储蓄。 ?B:养老金储蓄的推广—工人提前退休—不利于储蓄。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引起了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

? 对日常用品尤其是老年人所需的日常用品的消费增加,而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比重下降。 ?2、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 ?3、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手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的限制。 ?4、老年人口的消费结构特点: ?A;对住房消费所占比重大

?B:食品消费和医疗服务和药品的消费比重增加。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lm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