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古文教学中实现“文化渗透”-精选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4-06-18 18: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小古文教学中实现“文化渗透”

现有教材中,经典母语内容比较单薄,缺乏丰富性。长期以来,由于对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再加上应试教育和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语文教师仍不敢跨出教材的樊篱。所以我们需要给学生另一种意义上的启蒙,每周带领他们读一些短小、易懂的经典作品,让他们过一种充溢着文学的诗意和浪漫、历史的凝重与丰厚、哲学的朴素与智慧的文化阅读生活。

我们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学语文“课外阶梯式拓展阅读”地图,有小古文60篇,整本书阅读100本,古诗词阅读100首。尤其是小古文阅读60篇,起初我们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学生学习起来是不是有难度?该怎样带领小学生阅读这样的经典小古文?然而当我们随着每周一课的展开,触摸着小古文的脉搏,感受着课堂特有的情境和气质时,我们不禁跟着学生一起阅读、想象、理解、讨论、吟诵,以广远的学习空间孕育语文味,提升着语言的审美品质。下面以两篇小古文为例阐释我对小古文教学内容与价值的一些思考。 一、从文字阅读层面渗透 文化

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字的字义、词汇的意义、修辞的意义、深层的含义,都能够看出文化来。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这一层

面的教学价值就在于能让学生基本读懂一些浅显的小古文,记得一些东西,将来遇到一些情景时也能脱口而出。

当然,文字阅读只是基础,古典文本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特有的声韵、节奏、语气词等,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充分感知。选定教学内容后,教师一定要做足诵读训练,示范读,自由读,读好停顿,读好语气,横着读,竖着读,出示繁体字读,把感觉放进去读,去掉标点读,齐读,等等。语言形式的新奇、朗读方式的新奇会让学生对语言学习充满新鲜感,感受到汉语是富有音乐性的。单音节、双音节、四音节,是古代汉语基本的结构。反复的诵读训练,为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从文学欣赏层面感悟 文化

从文章体式来体现文化,根据文本特征、特点来开发不一样的文学欣赏内容。阅读游记小品类经典,在优美生动的语言中感受秀丽山水和名士情怀;阅读诗词散曲类经典,在古典的意境、和谐的节奏中把握诗人的心灵律动;阅读史事传记类经典,在春秋笔法中见证历史的波澜和传主的人格……在文章体式内容的琢磨中把一些文化意味渗透进去,气韵、风格,意象、意境,等等。当教师引领学生共同感悟这些东西的时候,这一层面的教学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学生在鉴赏与学习中,不断培养着文化欣赏能力。

同样,《伯牙绝弦》一文中,引导学生领悟伯牙和子期的知

音情意,但这种“悟”并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教师用语言、用音乐、用图画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参与读、思、议、说等活动。教师如一位高明的指挥,又似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教师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n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在反复诵读后组织学生还原阐释,入情入境,想象移情。环环相扣的设计就串起了文章的布局、表达方式及艺术手法。母语的情境、虚实、神韵、意象这些文化特征在学生的读、悟、思中自然显现。文中的“月亮”又一次成了心灵的故乡。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明白苏轼对月亮的情有独钟,继而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庭下如积水空明”看到月光如水,洒满中庭,两位故友沐浴在月光里的剪影;从“何夜无月”读懂月亮总容易勾起文人的无限情愫,月色是清澈透明的,也是温暖孤寂的,它成了苏轼心灵的故乡。这样层层深入的文学欣赏,让神奇的月亮留在了学生心里,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为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带去安身立命的东西,培养了超然物外的精神气质。

三、从“文化母题”层面建构文化

关于“母题”的定义有好几种。歌德说“母题”是人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文艺评论家研究出了传统的“母题”有文人登高、名士悲秋、亲友惜别、幽人归隐、雅士聚会等10个文学母题。我们带领学生阅读经典时应该有一种“深入浅出”的解构能力,应该放到一类的作品中或者自身的系列作品中去解读,才能正确建构文化。这一层面教学内容的价值主要在于熏陶某一种情怀,传承我们的文化。

如《伯牙绝弦》中“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流传了世世代代。知音文化,关键在一个“知”字,知音、知己、知心。知音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更高的境界,要达到知心知人的地步。所以古人常叹“知音难觅”。知音文化既是音乐文化,更是情感文化。知心重情和诚信是这种文化的灵魂。因此,弘扬知音文化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注入了历史文化因子,这种因子本身也从历史走向现代。《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官宦感时”的文学母题中去。文中虽然没有写苏轼的内心情感,但我们从景语中读出了苏轼复杂的内心――孤独、伤感、空灵。在这深秋的夜里,只有这两个被贬之人,享受着入水的月光,许多感觉都交叉重叠在一起。结尾的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写出了他俩还想有所作为、身闲心不闲的情怀。一个内心细腻、心境复杂的苏轼就这样留在了大家的心里。

当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处世方式,遇逆境不妄自菲薄,遇顺境则心胸坦荡。

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与娱乐、各种信仰与偏见”。这告诉我们,母语是民族精神的符号,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但是经典都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又是一个逐步积淀、濡染的过程。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小古文时,一定要注意适度,不能强行越位,简短浅显的学生能够背诵即可。他们到了中学时候,再学第二次,提高欣赏的标准;到了大学,能够系统开展古典文学鉴赏的时候,以一个内容为主题,选择若干篇安排专题教学,就能彻底理解作者,理解某一主题,走进中国传统 文化。

总之,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我们有责任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提供精选的小古文。教师要从文字阅读、文学欣赏、“文化母题”的层面进行解读,然后在充满情趣的课堂情境中,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在辨析思考中,师生共同发现文本的美,感受文化的博大,领悟民族的精义,汲取语言的精华,培养审美的情趣。在阅读民族经典的过程中,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保持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清醒的文化认同,真正贯通古今,从而实现“文化渗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kq3.html

Top